在政治早熟的中国,权谋之术几乎渗透到人的血液。英雄总是气短,具有人性之美的顶天立地的汉子,往往是权力场上失败人物;而无数不可爱的男人,却能一步步走上去。
陇西李氏,一向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这自然是因为出了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和李陵的缘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意境高远,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就是借吟咏飞将军李广,表达了期望朝庭任用将帅得人的愿望。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信的七世孙。李信是秦朝时任将军,曾率军俘虏燕太子丹。李家原来在关中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家世传射箭之法,独步天下。李广的一生,大都投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斗,由于他英勇善战,成为匈奴贵族心目中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在他一生的战斗中常常遭到意外的挫折。
王勃在【滕王阁序】曾用李广的命运来叹惜自己:“呜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便是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人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而李广的孙子李陵更以其特殊的经历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横行匈奴”,并非怕死。“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贺新郎】)。也许只有司马迁因之惹来宫刑的那一番言论,才是历史对李陵的公正评价。
1 才气无双,生不逢时
少年李广与堂弟李蔡一起学习射箭和兵法,李广才能远高于李蔡。李广平时言语不多,李蔡却很灵活,兄弟两人非常要好。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善于射箭是他的天赋,即便是有很多人努力效法他,也没人能赶上他。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和李蔡以平民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们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都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后来二人又都任武骑常侍,年俸都是八百石。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文、景帝两代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几十年内,除了短时期的七国叛乱,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因此,社会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了景帝的后期,国家仓库里的钱不知道积了多少万,串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一年年地堆积上去,都满到露天的地上来了,有的甚至霉腐了。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文帝一生以老子无为的宗旨治国,李广和李蔡多次随从皇帝出行,李广常有冲锋陷阵、格杀猛兽的事。汉文帝问他射箭要诀,李广回答说:“臣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臣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汉文帝不禁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感叹李广生不逢时,生在了和平年代,倘若生在高祖刘邦的年代,早就已经是万户侯了。
由于汉文帝是个和平主义者,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李广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文帝去世后,景帝继位。吴、楚七个王国不满景帝削藩政策,发动叛乱。汉朝派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当时,梁孝王是景帝的亲弟弟,被封在开封一带为王,与周亚夫共同迎击叛军,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周亚夫,在昌邑城下率军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大功。可是由于当时李广私自接受了梁孝王给他的大将之印,回朝后,朝廷认为他不守军纪,功过相抵,没有对他进行封赏,调他任上谷太守。李蔡虽无大功,却得到二千石俸禄,而李广仍是八百石。
李广任上谷太守期间,由于边境与匈奴接近,几乎每天都要和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向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公孙昆邪认为李广的才能与气魄天下无人可敌,但又担心像李广这样的打仗狂在最前线打仗打得太频繁,屡次和敌人正面作战,一不小心会丢了性命,怕朝庭会失去这员良将。景帝听了公孙昆邪的话,将李广调离最前线,让李广去当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太守。后来李广曾经当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以力战而闻名。
宋朝苏泂有《雨中花》叹李广道:“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
2 形之,敌必从之
一次,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景帝派来一名宠幸的内臣带着封赏犒劳军队,同时想让内臣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后就全部分给他的部下。李广平时带兵,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而不苛刻,士兵因此特别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军中生活比较清苦,他最喜欢的娱乐项目就是与别人在一起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喝酒。内臣在军中非常郁闷,怨气冲天。
一天,这位内臣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不料遇到三个匈奴人,就和他们发生了战斗,三个匈奴人放箭,射伤了内臣,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内臣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他们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把俘虏捆绑上马之后,正准备回营,远远望见有几千名匈奴骑兵赶了上来。
李广手下的兵士突然碰到那么多匈奴兵,不由得都慌了。李广对他们说:“我们离开大营还有几十里地。如果现在往回跑,匈奴兵追上来,我们就完了。不如干脆停下来,匈奴兵以为咱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来攻击我们。”接着,李广下令前进,在离开匈奴阵地仅仅两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兵士一齐下马,把马鞍全卸下来,就地休息。
兵士们都发急了,说:“匈奴兵马这么多,又这么近,要是他们打过来,怎么办?”李广说:“我们这样做,表示不走,使敌人相信我们是诱骗他们的。”匈奴的将领看到李广这样布置,真的有点害怕。他们远远地观察汉军动静,不敢上来。
孙子曰:“形之,敌必从之。”李广故意下马解鞍,而敌人则怀疑有埋伏,这就是孙子称之为“动敌”的战术。就是说,要善于用佯动迷惑敌人,用小利引诱敌人,使敌人听从调动。
这时候,匈奴阵地上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来巡视队伍。李广突然带着十几名骑兵翻身上马,飞驰过去,一箭把他射死。然后再回到自己队伍,下马躺在地上休息。匈奴兵越看越怀疑。天黑下来,他们认定汉军一定有埋伏,怕汉军半夜袭击他们,就连夜全部逃回去。
到了天亮,李广一瞧,山上已没匈奴兵,才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安然回到大营。大军一直不知道李广的去向,竟一直没有出动去接应。
3 令素行,与众相得
公元前141年,十六岁的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已建立六十多年,封建政权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力。因而,汉武帝有条件和匈奴进行斗争,从根本上解除内地的威胁。
汉武帝即位后,李广由上郡太守迁为未央卫尉,另一名将程不识为长乐卫尉。
程不识和李广从前曾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出兵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就地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要到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
李广和程不识在一起喝酒,聊起领兵风格,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你总陷于困境,但你的士卒都甘心为他拼死,匈奴闻风丧胆。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纪律严明,敌人也不敢侵犯我。”
孙子曰:“令素行,与众相得。”意思是将领对士卒管教要严格,赏罚要严明。李广带兵的方法简单方便,而士卒乐意为他所用。
李广、程不识都是当朝名将,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李广待士兵非常宽松,士兵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的政策。主战派大行(官名,主管对外联络)王恢说道:“听说战国时的代国,是个小国,还能抗击匈奴。现在陛下神威,国家一统,匈奴却侵盗不止,就是因为不怕我们。我认为对匈奴应该抗击。”御史大夫韩安国连连反对。他说:“高帝当年打匈奴即遭到围困,七天没吃东西,只好‘和亲’,至今已五世平安了。还是不打为好。”王恢严厉驳斥了韩安国的论调,建议采取诱敌深入,以“伏兵袭击”的作战方法。汉武帝支持王恢的抗战主张。匈汉战争至此开始。
正好马邑地方有个大商人聂壹来找王恢,说:“匈奴在边界经常侵犯,总是一个祸根。现在趁刚跟他们和亲的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我们来一个伏击,准能打个大胜仗。”王恢问他能有什么办法能把匈奴引进来。
聂壹说:“我经常在边界上做买卖,匈奴人都认识我。我可以借做买卖的因头,假装把马邑献给单于。单于贪图马邑的货物,一定会来。我们把大军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单于一到马邑,将军就可以截断他们的后路,活捉单于。”
王恢把聂壹的主意告诉汉武帝。汉武帝决心采用聂壹的计策,派王恢、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等将军带领三十万人马埋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李广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节制。
但后来军臣单于发觉了汉军的计谋,就率军逃跑。汉武帝的马邑诱击战没有成功,汉军都没有战功。王恢因“失机沮兵”被下狱死,可见汉武帝为人的苛刻。
马邑诱击战后,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关系破裂,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
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车骑将军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四军各万骑,分四路出击。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
匈奴的军臣单于探明了汉兵的情况,知道四名将军中最难对付的是李广,就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沿路布置好埋伏,命令部下活捉李广。匈奴兵多势盛,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的人马被打散,李广自己也受了伤,被匈奴兵俘虏。匈奴兵看李广受了重伤,把他放在用绳子络成的吊床里,用两匹马驮着,送到单于的大营去。李广躺在那张吊床上动也不动,真的像死了似的。大约走了十几里地,他偷偷地瞅准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的一匹好马,使劲一挣扎,猛地跳上马,夺了弓箭,把那匈奴兵推下马去,调过马头拼命往南飞奔。匈奴派了几百名骑兵追赶。李广一面使劲夹住马肚子,催马快跑,一面回转身来,拈弓搭箭,一连射死了几个追在前面的匈奴兵。匈奴兵眼看赶不上李广,只好瞪着白眼让他跑了。
李广虽然脱了险。但是因为他损兵折将,被判了死罪。汉朝有一条规矩,罪人可以拿钱赎罪。李广一生到死,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李蔡这时为代国的国相,俸禄丰厚,用钱物赎了李广死罪,削职为民。
4 桃李无言
转眼间,李广在家已闲居数年。他那时隐居在兰田,常到南山中打猎。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灞陵亭下。此时的李广离开了战场,非常郁闷。
过了不久,匈奴又在边境骚扰,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担任右北平(郡名,治所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太守。李广请求带灞陵尉与他同行,到了军中,李广喝令斩了灞陵尉。
在灞陵尉的事上,李广表现得颇有些江湖的侠气,有些快意恩仇的意思。韩信未成名前也曾经受过胯下之辱,所受的耻辱远胜李广,但韩信发达后反而宽大为怀,让那位给他“胯下之辱”的朋友做了个小官,而李广对于惹过他的灞陵尉就是“杀”一个字。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与李广的区别。韩信心计深沉,能够做到所谓的顾全大局,有这位朋友在军中,可以便于宣传他的宽厚形象,是千古帅才;而李广则是直来直去,快意恩仇,然而却能爱惜士兵,宽厚治军,是千古的将才。
不过韩信与李广所处的环境又不同。韩信受辱之时,尚未成名;而李广被灞陵尉扣留时,早已经是天下名将。李广赋闲在家的这些年,心情应当是相当郁闷的,“廉颇老矣”的滋味并不好受。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有【八声甘州】叹道: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往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5 汉之飞将军
被重新起用后,李广一直在北方防守。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叫“飞将军”。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害怕飞将军,不敢进犯。
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兵进犯,可是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只要听说哪儿有老虎,总亲自去射杀。老虎碰见他,没有不给射死的。一次,李广回来晚了,天色朦胧,他和随从一面走,一面提防着老虎,忽然瞧见前面山脚下草丛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他连忙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自然射中了。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他们走近一瞧,全楞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射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火星儿,却再也射不进去了。但就是凭这一箭,人们都传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这或许可以说是中国的悲哀。年轻美丽的歌伎卫子夫成了汉武帝的皇后,于是她那为奴的兄弟卫青、兄弟的外甥霍去病都成了高官显贵,成了领兵的统帅。卫氏满门贵显,全仗卫皇后一人,民间有歌谣唱道:“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李广在那个世代是有代表性的,他是陇西贵族,又是军队的高级将领,在士兵中拥有显赫的名声和众多的“关系”,自然会被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暴发户作为打击对象。
李广的性格比较内向——这是他同时代的知己司马迁所说——又或他在经过了多次的挫折之后人变得更加愤世嫉俗。但是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功利心极重,排斥压抑名将,对其多次排挤打击是造成李广悲剧的主要因素,李广最后的死也和卫青有很大的关系。
不可否认卫青霍去病都是出色的将领,虽是外戚,却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建立了出色的战功。但这就是中国的悲哀,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相煎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