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的幸福》 民工父亲的幸福的赏析



《做父亲的幸福

东子 著

内容简介

家庭教育要远比学校教育重要。父亲教育与母亲教育同等重要。懂得感恩的孩子最可爱。家长是孩子力量的源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奖罚分明,孩子更出色……这是《做父亲的幸福》传授的教子秘籍。作者东子是一个出版过30部著作的畅销书作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其女儿品行好、能力强、分数高,出版过3部畅销书,不满16岁考上重点大学。

(二)玩过小学、乐过中学、走过大学

我对家庭教育的思索,其实远在还没有成为父亲时就开始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海南青年报》开设“东子心理热线”,为青少年答疑解惑,结果不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受到了家长们的关注。孩子们向我倾诉对父母的不满,内心的孤独和委屈,家长们向我感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

时间久了,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孩子们的不快乐,家长们的不轻松,也在思考为什么家庭教育中会存在这么多问题。思考越深入,问题发现的也越多,所写文章中也就更多地涉猎到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等我的女儿依依出生,我也成了家长,从而更真实地感受着做家长的情感波动。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女儿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开始用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我开始思索,怎样让孩子认识“学习”这个词?对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还是源于当前的教育现状。现今,在许多家长看来,“学习”就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了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考大学;“学习”就是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放学回家认真完成作业,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此的教育,“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只是口号,其实质和我们一直在批判的“应试教育”无二,甚至更加强调分数。

为此,我还专门对女儿的成长做了一个规划,我称其为“‘快乐成长’三部曲”:玩过小学、乐过中学、走过大学。

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和权利。玩不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学习的一部分。女儿依依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是边玩边学,或者以玩的方式学习,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习没有耽误,反而快乐、轻松地度过了小学阶段。

我们都知道通过玩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学习给人带来的快乐,“乐过中学”之“乐”,应是更高一级的“乐”。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收获成功之乐。

女儿“玩过小学”后,又轻松地“乐过中学”,16岁又“走”进了大学。

在这个“走”的过程中,孩子也该是快乐的。她首先是从心里热爱大学生活,用热情去编织每一天、拥抱每一天;其次她带着积极上进的心态做每一件事,走每一步路。

当孩子迈着坚实的步伐走完这三部曲,我相信她将快乐地成才,稳健地去丈量属于她自己的人生路。

(一)女儿的早教,我和她妈观点有分歧

为了不让女儿成为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我曾经意志坚决地说:“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不改变,我的女儿就不上学,在家学习到高中毕业,有条件我送国外读书,没条件直接就业,即便如此,在家高中毕业的范姜国一的综合素质,也绝对超过一般大学的毕业生。”

我的这份自信,一是源于我和妻子均可以给孩子当老师,也可以聘请家庭教师来完成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业;二是针对目前中国教育只重分数而忽略品行和能力培养的现实,大学生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我计划重点培养孩子的品行和能力,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出众,因为我深知人的生存靠的是能力而非学历。

可是这美好的想法刚一抛出,就遭到众亲友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我是在拿孩子的未来冒险。尤其是接受应试教育长大的妻子,坚决反对,甚至为此和我吵翻。面对家人的重重担忧阻挠,我没有丝毫妥协,但是当我深入考虑后,最终还是无奈地牵着孩子的小手走进了校园。

我的这个举动绝不是向以妻子为代表的亲友和应试教育低头,而是考虑到孩子在家学习,缺少和同龄伙伴的玩耍,会或导致孩子孤独、抑郁和自闭,而且孩子缺少集体生活,也会使其缺乏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可我却没有能力给予,为此才把女儿送进学校。

虽然送孩子上学,但并不等于就此万事大吉,因为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就等于从此陷入苦海。所以,我决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走一条新的既不冒险又可以解救孩子的教子之路。于是,我的“三三教育”理念诞生了。

我所说的“三三”,即“三多三好三强”:“三多——玩耍的时间多、看电视的时间多、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三好——国文好、国语好、学习好;三强——自理能力强、自立意识强、心理素质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可以说,这四种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在这四个方面的施教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是家长,虽然知道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可是真正在教子的过程中,依旧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综合能力强、心里充满快乐、阳光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校门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都会因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强,生存的能力强,而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价值。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孩子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是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三)我的孩子不上重点校

我也曾有幸踏出国门考察教育,各国由于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有差异,教育方式和方法自然有别,但是在遵从人性,让孩子快乐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

中国学校的重点校和普通校的划分由来已久,但我一直不认同这种做法,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非要搞个重点校、普通校,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可悲的是,在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里,竟然还有什么重点班、试验班、高甲班、甲班、甲甲班……

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当然就有重点大学。

女儿的大学是凭分数考进去的,而中小学不需要分数,所以孩子小学、初中和高中没有进入重点学校,而是在所谓的“普通校”完成她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业。

前文说了,为了解决女儿与小伙伴之间的沟通与玩耍的问题,我把女儿送到了学校,可是这学校是有很多差别的。我家附近有全省闻名的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和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等重点学校,也有非常普通、名不见经传的228厂子弟小学和光机子弟小学。当一些家长费尽心机把孩子往第二实验学校、师大附小送的时候,我则不声不响地到228厂子弟小学给女儿报了名。

为什么不送孩子上重点学校呢?一来我的家庭收入没问题,足以支付各种费用;二来,在别人看来,我大小也算个文化名人,名人的孩子就该上重点学校;三来,我多年来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妻子是教师,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尤其重视孩子的教育,重视孩子教育岂能不让孩子上重点学校?

我给大家一个解释:首先,我不赞成择校,而是一贯主张就近入学,这样做既免去了家长和孩子的奔波之苦,又节省了择校费、交通费等诸多费用;其次,因为我信一个理:一个人能否成功或者说有无出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因素,客观环境仅仅是众多因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普通学校有着相对轻松快乐的成长氛围。

想想我们的求学时代,因出身农家,我读的是简陋不堪的乡村学校,走到今天,自觉混得还可以。所以,重点学校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而普通学校不一定培养不出人才。况且,家长都忽略了一点,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孩子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课本,一样的课程标准,即便师资和教学水平也不差多少。我相信依依上重点学校是她,上子弟学校还是她,决不会因为上重点学校就成了神童,上了子弟学校就成了庸孩。

就这样,5岁半的女儿牵着我的手来到228厂子弟小学,成为普通校的一名普通小学生。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我告诉孩子:“228厂子弟学校里的花和省二实验学校里的一样漂亮;228厂子弟学校里老师脸上的笑容和省二实验学校老师的一样灿烂。228厂子弟学校不比任何一所学校差,别的学校有的它都有。”

如今,这一切都储存在女儿的记忆里。

(四)既然学有余力,跳一级也是可以考虑的

女儿跳级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一些家长也不断地问“为什么要跳级啊?”“跳级后孩子能跟上吗?”“孩子为此是不是吃了很多苦头?”“我们的孩子可以跳级吗?”……因为在孩子求学阶段,受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能够跳级的孩子相对较少,所以引起大家关注。

其实,在我对女儿的培养计划中,是有两次跳级的打算的。我一直认为,当下我国的学制设置不合理,中小学12年,本硕博10年,孩子7岁上学,读完博士就接近30岁了,这是极其浪费生命的。尤其是小学期间,课程较为轻松,孩子如果有学习兴趣,开开心心地学,4年时间完全可以轻松完成此阶段的学业。

我没有能力改变国家的学制设置,但是我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跳级来缩短求学时间,让孩子抢回几年宝贵的青春时光。按我的计划,依依大学本科毕业不到20岁,如果读到博士,毕业也就25岁左右,这个年龄相对合理一些。

要跳的两级原定也是在小学期间,至于这两级是从哪一年跳到哪一级,尚未有成熟打算,这要看孩子的实际情况,但是不会一次直接跳两级。一年级这一年肯定不会跳,因为这是孩子上小学打基础的一年,是行为习惯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年,所以不宜考虑跳级。而上了二年级,孩子有了学生样,就该考虑跳级的事了。

一年级的两个学期里,依依几乎是玩着学,成绩在班上总是最好的。平日里,在课堂上,老师讲上句,她接下句,因为老师想说什么她都知道,老师讲的知识她都明白。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依依的总成绩在班上名列第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依依更是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蝉联第一名。我和妻子就在这时候开始着手孩子跳级的事。

不过那时还只是个初步想法,没有进一步实施的计划。加上当时我在大连工作,对这件事就考虑得更少了。时间一晃就到了2003年的10月底,女儿升入二年级已经一个多月了,妻子打来电话说根据依依的状态是不是可以研究跳级的事了。我建议她先和依依谈谈,如果孩子没有异议,再和她的班主任商量一下。妻子在当天晚上问起依依,想不想跳级。起初,依依不懂“跳级”是什么意思,听妈妈解释清楚后,她很兴奋,理由是那样她就可以比现在的同学高一级了。并且迫不及待地催促着妈妈赶紧帮她实现跳级的计划。看依依对跳级如此有兴致,我和妻子认为这件事可行。

第二天,妻子给依依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说了我们的想法以及孩子的反应,然后征求班主任的意见。老师听后说,这孩子头脑聪颖,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很强,目前所学知识对于她来说,确实有些“吃不饱”。既然学有余力,跳一级也是可以考虑的。不过,他们学校没有跳级的先例。

(五)对跳级有了厌倦情绪

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认可,妻子信心十足,开始着手制订学习计划。跳级不辅导是不行的,毕竟知识都是具有连贯性的,再聪明的头脑,再好的先天条件,没学的知识也不可能无师自通。

妻子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我看过后,嘱咐她先不急着实施计划,等我回去再说。11月初我从大连回到长春,全家专门为依依跳级的事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再次征求依依的意见,依依对此兴致很浓,而且信心百倍。然后,我和妻子就学习计划进行了讨论,就其科学性、可行性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论证,最后正式通过了依依跳级的决定和跳级前的学习计划。

按照计划,到2004年春节,依依要自学完成二年级的全部课程,到2004年5月份,学完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到8月份完成下学期的课程,9月开学的时候,直升四年级。

依依自告奋勇找高年级同学借了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全册课本,从2003年11月7日开始,由妻子担纲辅导教师,带领依依开始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按照计划,两个人每周一、三、五晚上学习一个小时,周六上午用一个上午的时间进行相关学习,周日让依依全天休息。寒假后,则保证每天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两个人忙忙碌碌的,每天过得既紧张又充实。

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依依对新知识接受得很快,最初一个月进展很快,不到月底,依依已经将二年级的课程全部学完了。第二个月,三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也掌握得差不多了。如此下去,到寒假开学时,依依完全可以直接进入三年级。于是,我和妻子商量,改变原有计划,决定寒假开学,就让依依跳级,不必等到9月份了。

为了保证新计划的顺利完成,妻子开始加快了学习进度。可是,进入寒假后,有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问题。依依有了厌倦情绪,而妻子又是急性子,一个消极怠工,一个急于求成,母女俩开始有了矛盾摩擦。妻子有些急躁,时常催促依依,甚至在孩子做错了题或者不认真学习的时候大声呵斥她。结果,依依罢工了,她态度坚决地说:“我不跳级了!”

我问依依,为什么不想跳级了。她言称,没想到跳级这么麻烦,这么累,早知道这样,她可不跳级。我对她说:“如果跳级很容易的话,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跳级了吗?那跳级可真就没意思了。正是因为不容易,我们才要做,这才能显示出你的实力!”

孩子的脸上少了些许僵持,但还是没有改口。

我借机说道:“老师和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你要跳级了,倘若你不跳了,你怎么向他们解释?说你不愿吃苦?说你向困难认输了?”依依摇摇头,“谁向困难认输了?我只是觉得跳级也没什么意思……”

(六)小学期间的“二级跳”

我知道其实依依心里是有压力了,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任务紧了一些。于是我针对这个问题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之后又做妻子的工作,让她调整计划,不要让依依感觉到压力。

此后,我接连帮依依调整状态,渐渐地她不再提不跳级的话题了。我也帮妻子调整了状态,改变了简单粗暴的辅导方式,两个人的配合又逐渐进入了最佳状态,依依重又鼓足了干劲。

在学习过程中,相比较而言,依依对数学更有兴趣,因为她觉得学数学很有成就感,一个例题学会了,可以一口气把整个单元的题都做完。相对数学来说,她不愿意学语文,因为做练习的时候,她不愿意动笔写字。不过,她喜欢阅读,只要是读文章,她总是兴致盎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寒假过去,迎来了新学期。

当原来的同班同学依旧走进2年级2班的时候,依依已经背着崭新的书包,迈着自信的脚步踏进了3年级1班的教室……

这期间也还费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周折,所以在此添上一笔。

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给女儿学校的校长打电话,告知女儿要跳级的事,校长反应很激烈:“跳级,你经过谁批准了?”“我这不是在向您申请吗?”我感觉有些不对劲。“我们学校只有留级降级的,还从来没有谁跳过级。”“我女儿如果跳了,不就有跳级的了吗?”我针锋相对。话不投机,没几句我们就终止了这次不愉快的谈话。

放下电话,我心有不甘,遂来到了学校,走进校长办公室,一起面对面地沟通。我首先表达了事先没有告知的歉意,气氛渐渐融洽了一些。最后校长说:“如果你的孩子确实能跟上,而且教育局也同意,那我没意见。”

随后,我又找到了区教育局小学教育科科长,经过我的一番游说,这个科长说了几乎和校长一致的话语,在我看来那就是她也没意见,她不阻止也就是通过。

第二天我带孩子来到学校,接受几个主任和老师的测试,说是测试,其实就是问孩子几句话,而后直接将孩子编入三年级(1)班。

到了2005年8月,依依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业后,经过一年的在家自学,除却写出了一部畅销书《玩过小学》外,还完成了小学五六年级的课程,于是2006年初秋,孩子走进了大连市第77中学校园,迈进了七年级(11)班的教室……

至此,依依小学期间的“二级跳”顺利完成。

人们习惯地认为,在学校里只有高智商的孩子才可以跳级。其实我的孩子很普通。只要科学施教,合理引导,大多数孩子都可以成功跳级。

因为首先,比照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业并不是很繁重,完全可以在现行规定的修学时间里再省出一到两年时间。其次,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面对着一群个性不同资质各异的孩子,却采用同一种教育方式,资质高的孩子的时间和灵性就这样在机械训练中被消磨掉了。所以,如果家长有精力,有条件,就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引领孩子跳级。

(七)女儿经受的最大打击

自从CCTV少儿频道开播以来,女儿就一直是它的热心观众,不仅每天都观看节目,而且还积极参与节目。

2004年5月初的一天,我们发现7岁半的依依趴在桌子上一会儿写一会儿画,忙得连吃饭都叫不出来。问她忙啥呢?她说在给鞠萍姐姐和“顽皮”写信。我听了有些好奇,给她们写信干什么呀?“你们不看节目呀?鞠萍姐姐和‘顽皮’主持的节目里,每天都要读幸运小观众的信,还要展示小朋友的照片呢。我也要给他们写信,争取做幸运小观众,让他们展示我的照片,让全国的小朋友都认识我。”

我对她的这一做法表示赞赏,并表扬了她这种积极参与、敢想敢为的精神。但我心里很清楚,女儿这封信十有八九会石沉大海。我是老媒体人了,深知在浩如烟海的读者、观众来信中,要被抽中得有多大的运气。她妈妈看着女儿那快乐和满是憧憬的表情,内心有些不忍。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是不是该找个理由,让女儿放弃这个行动?妻子向我说了她的这个想法。我沉思了一下,觉得还是放手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一是给孩子一个参与的机会;二是给她一个面对挫折的机会。这对孩子不是什么坏事。

第二天女儿早早就下楼了,在上学的路上,把信投进了邮筒。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每天她都要正襟危坐在电视机前,雷打不动地观看鞠萍姐姐和“顽皮”主持的《动漫世界》节目,节目快结束的时候,她总要紧张而又严肃地警示我们:别出声,好好听,看今天是不是读我的信!

每当屏幕上出现的不是自己的照片时,她总是失望地说:“怎么还没念我的信?”然后神情就变得低落,别的节目也没兴致看了。我心里很难受,于是安慰她,一定要看淡这件事,全国那么多小观众,给鞠萍姐姐和“顽皮”写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抽不到是正常的。就如爸爸每天看那么多的读者来信,有多少读者收不到爸爸的回信呀?女儿点点头,可还是每天都盼着鞠萍姐姐和“顽皮”念自己的名字。

20多天后,女儿彻底失望了,当再一次听到鞠萍姐姐和“顽皮”念别人的名字的时候,她大哭起来。我和她妈妈劝她别哭了,她伤心地说:“这是我经历的最大的打击了,我能不哭吗?”

妻子抱着女儿,一边安慰她,一边用责怪的眼神看着我。言下之意,当初如果想办法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放弃写信,不是就没有今天这样的伤心了吗?我一点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女儿还不知道要遭受多少次类似的打击呢,我们能每一次都帮助她逃避吗?唯有勇敢面对,才能锤炼成强者!

试想,哪个孩子不想成功呢?可是成败总是像孪生兄弟一样相互依存,这样就需要我们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心态,让孩子学会抗拒挫折,坦然面对失败,他的步履才会更坚,人生路也就会更宽!

(八)独自乘坐公交车

当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每天穿什么衣服了,母亲依旧要日日将自己选择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当孩子可以自己出门买文具了,父亲却依旧要坚持做孩子的采购员;当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往返于学校和家中,父母还是要轮换着接送;当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决定事情了,父母还要一手包办,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意愿……

这一切,自然是爱孩子的表现,但这样的爱是缺乏理性的,对孩子的成长而言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有照顾和抚育孩子的义务,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提供给孩子,但是千万不可以代替本应由孩子去做的事,如果那样就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剥夺孩子生长的空间。

我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一家幼儿园访问时,正赶上孩子放学,在我们中国,接孩子是家长或保姆的专利,而在这里来接孩子的却也是孩子。我们的计划生育致使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没有孩子接孩子的,而以色列家庭一般都有三五个孩子,这样接小孩子就成了大孩子的任务。我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接两岁的妹妹,抱着妹妹趔趔趄趄地走着,由于够不到开门的密码锁,就一直抱着妹妹等着别人来帮忙开门,而后出门等公交车……

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并学会照顾弱小,独立生活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这是对孩子理智的爱。道理很简单,我们不可能追随孩子一辈子,照顾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远离我们独自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所以虽然我也深爱着我的孩子,但绝不会像以上的家长那样。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我常常有意识地为女儿创造独立的机会,乃至于很多时候的“放手”被朋友说成“冒险”。就拿那次依依的“独自旅游”来说吧……

依依继承了我的基因,总有一种要“独闯天下”的雄心。为了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检测一下她的独立能力,女儿7岁半时,我给她安排了一次特殊的旅行:独自乘车去火车站,让她体验一下独自出“远门”的滋味。

当得知让她独自出门,孩子很兴奋。于是,我们先向她布置这次“旅行”所要完成的任务:坐6路公共汽车到长春火车站后,下车找个公用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然后在周围转一转,买点东西,再坐6路车返回。之所以安排依依下车给家里打电话和买东西,一来便于我们掌握她的行程;二来也让依依着实得到锻炼。否则,如果依依到了终点站不下车,坐原车按原路返回,那这次旅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依依越听越兴奋,因为在她看来,这又是展示她自立的机会。她已经开始把这次旅行当做一次挑战自我的闯荡了。看着她摩拳擦掌的样子,我和妻子不得不给她敲警钟:不要太高看自己,这一路上不知道会遇到多少不可预料的事情,你都能应付得了吗?依依疑惑地看着我们,等着我们的下文。

(九)1小时41分的“旅行”

我和妻子一起给她讲“旅行”中的注意事项,凡是能够想到的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统统都摆在她的面前,一一问她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依依大多能够说出积极的解决办法,比如若下错了站,就继续等6路车,重新坐到火车站;若坐错了车,走到了远离6路车行驶的路线,就找公用电话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若有陌生人和自己说话,就装作没听见,迅速离开;若有人一直缠着自己,就朝人多的地方走,并装出爸爸妈妈就在身边的样子,冲身边和爸爸妈妈年龄相仿的人喊:“等等我……”

似乎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时间也到了中午。一吃完午饭,依依就嚷嚷着:“我走了!”尽管天下着小雨,我还是决定依从孩子,就让她在雨天开始自己的旅程。

2004年5月22日12:40,依依带着我给她的5个一元硬币,并带了一本《小学生导刊》出发了。临出门,她妈妈把写着家里电话号码以及我们俩手机号的纸条塞到她手里,再次嘱咐她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给我们打电话求助。可依依执意不带这张纸条,她坚定地说:“这些号码都装在我脑子里呢,不用拿它!”

外面的雨一直没有停的意思,依依打着伞走出了楼洞。从依依关上屋门,我和妻子的心就悬了起来。两个人都挤到能看到依依身影的阳台前,死死地盯着6路车车站,盯着依依的身影。

两分钟后,6路公汽来了,又走了,站牌下空了,依依的身影不见了。我一下子有一种慌乱的感觉,仿佛心被人摘走了。依依呢?上车了吗?显然是上车了,可是这心里怎么就慌慌的?妻子也带着哭腔对我说:“要是依依有个三长两短,我可跟你没完!”

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没事的,我的依依我了解!不过,我还是对妻子说,如果超过1个小时(这趟车的正常行程时间是45分钟)依依不往家里打电话,我们就报警!

接下来的时间我和妻子就那样直直地坐在电话机旁,多年养成的午睡习惯也被抛在了一边,别说有困意了,就连眨一下眼都怕耽误了接听电话。妻子过一会儿站起来在客厅里踱步,一会儿死盯着墙上的钟,要么就无助地看着我,害得我也有些六神无主。

突然,电话铃声骤响。是依依!我一个箭步冲到了电话旁,电话号码显示是火车站位置!真的是依依!没想到车走得真快,还不到40分钟,依依已经顺利抵达火车站,并像个小英雄一样在电话里向我宣布:“我已顺利到达目的地!”

妻子激动地接过电话:“买点东西,赶快回来,别在那里逗留太长时间!”依依利落地说:“放心吧,我买完东西马上走!”放下电话,我们的心暂时放下一大截。

接着又是漫长的等待。

到了14:21,依依历时1小时41分完成了全程“旅行”。依依展示着她在火车站买的东西:一个煮苞米,已经吃得只剩下棒子了;一包口香糖。

(十)风筝放到天安门

完成独自“旅游”两个月后,我们开启了暑期全家游活动,其中的一站便是首都北京。

北京对于我来说,早已没有什么新鲜感, 可是对于妻子和女儿来说,到北京看看,能够站在天安门前,那是一个神圣的心愿。女儿从知道北京开始,就催我带她到北京去看看天安门。汲取了女儿幼时长途旅行折腾病的教训,我告诉她长大一些再带她去。为了孩子能够顺利跳级,我也许诺过她,完成跳级就带她去。

女儿在她的《一路玩来是长大》这部书中这样写道:

……

在幼儿园,我就知道了祖国的首都——北京,而且知道那里有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天安门。因为爸爸曾在北京工作过,他也经常会给我讲起关于北京的事。我一直盼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来到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看。

在妈妈的悉心辅导下,我顺利完成了跳级,爸爸为了奖励我,答应兑现带我去北京的承诺。

2004年的暑假,我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向着心中的“圣地”北京进发了。

到北京要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首先是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为了看升旗,我们起了一个大早,天还没亮,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虽然黑蒙蒙的,可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一看那阵势就知道都是来看升旗的。看完了激动人心的升旗仪式后,天还没有太亮,于是我们坐在广场上休息了一会儿。按照事先的计划,接下来我们要到位于广场南侧的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

因为毛主席纪念堂要到8点才开放,所以这期间爸爸妈妈打算领我在广场上转转。一会儿工夫,天就大亮了,这时我发现广场上空有很多美丽的风筝在飞舞,看着看着我就手痒痒了,于是我从妈妈那里要了钱,买了一个由10个印有燕子图案的小风筝组合而成的一串风筝。

风筝刚拿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扯着跑起来,可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爸爸过来帮我放飞了,随着风筝飞得越来越高,我的心也飞扬起来。

后来我就扯着风筝在广场上转圈跑,那10个小燕子也随着我飞来飞去,我俨然成了一个指挥员,小燕子就像我的士兵……

直到看到毛主席纪念堂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才结束了在天安门前的这次放风筝。

我不想让女儿拥有当下一些孩子苍白的童年,为此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依依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或许我没有能力给女儿创造富足的物质条件,但是我要给孩子最大的幸福与快乐,让女儿成年后回忆起童年有值得高兴的印记。将来女儿长大了,记忆中还有一段在天安门前放风筝的影像,我想那是何等的开心啊。

在我写下这段文字时,在大学军训的女儿来电话,给我讲述军训轶事,当我提及那次天安门放风筝,孩子说她记忆犹新,我们一起开心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并说等她十一放假回来,我们还要放风筝,不是在北京天安门,而是在东北的乡村。

(十一)在家上学的日子

前文我曾说过不让女儿上学的事。我虽然不否认老师为孩子成长所付出的努力,但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在扼杀孩子个性方面“杀伤力”太大。可是因为女儿需要集体生活,需要玩伴,所以不得不还让孩子上学。

孩子的学是上了,我却一直做着“与学校夺孩子”的斗争。战到疲惫,于是回家上学。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孩子有多大的潜力,我们就给她多大的空间,因材施教,因材为学,走的是个性化学习的道路。结果只有几个月,孩子就把全年的课程学完了,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尽情地玩耍。

依依在她的《一路玩来是长大》书中这样写道:

在这所学校大半年的时间里,我握笔的右手中指关节磨出了厚厚的、硬硬的老茧,眼睛也时常会看不清东西。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大夫说这是视疲劳,需要多休息,否则视力会近视的。可是,哪里有休息的时间,连睡眠的时间都快被剥夺了。

尤其临近期末考试的那一段时间,老师一再提前我们到学校学习的时间,延后放学的时间,一天里我在学校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期末考试那天,早上8点开考,可老师要求我们6点就得到校,说争取在开考前再给我们辅导一下。爸爸终于发了脾气:“平时都讲什么了?到考试了本应让孩子好好休息一下!得,这个学咱不上了!”

于是,我离开了学校,成了一名不上学的小学生。爸爸妈妈为我制订了学习计划,分别辅导我文化课和培养我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迷你”学校里,爸爸既是校长又是后勤主任,妈妈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老师,而我既是班长又是学习委员还是科代表……特殊的学习每天按部就班而又趣味横生地进行着,我可以和妈妈辩论,可以和爸爸比赛;自然课可以搬到山野里上,历史课可以看电视剧……没有成堆的作业,没有早起晚睡,更没有排名次、罚做题……

除此,我有大把玩的时间,大把看课外书的时间,还有大把看电视的时间。虽然算下来每天只有5个小时在学习课本知识,可是我的学习效率很高,学习进度很快,不到半年时间就学完了五年级全学年的课程。余下的时间里,爸爸强化我的写作能力,妈妈则着重培养我的理解、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还为我制订了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计划……

通过对依依回家上学的体验,我感觉尽管很多家长没有精力和条件让孩子回家上学,那也不要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试想一个老师用一种教育方式面对几十个个性不同的孩子,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对每个孩子都因材施教。

对于老师你的孩子只是几十分之一,而对于家长却是100%,所以,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为他寻找一种最适合他成长的教育方式,从而让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得到更适合自己的家庭教育。

(十二)玩出了一部畅销书

女儿在家玩耍自学这一年里,除却学习了五六年级的课程,还玩出了一部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畅销书——《玩过小学》。

2006年4月1日,CCTV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的《中国周刊》节目,将依依作为当周上榜人物,播出了“范姜国一:《玩过小学》”。白岩松在节目中说道:“刚满9岁,三年半读完小学,连跳两级,写了一本书,还说是玩着过来的,我们的家长都想学一学,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拥有像范姜国一这样的快乐童年。”CCTV《新闻联播》节目在报道当年的全国书市时,也特别介绍播出了这本《玩过小学》。

写到这,可能有的读者想知道,这样一部书是怎样酝酿而成的。其实说来既是有心也是无意,有心是让孩子坚持写作文,无意是偶然之念。

孩子在家自学那段时间,语文课的课后作业主要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是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其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也是为写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根据学习计划,依依每周要写两篇作文,作文的题材和内容不限,孩子写的大多数文章是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大多数是她的快乐成长故事,不知不觉就写了30多篇了。这其中的几篇写得很不错,比如《自己睡觉也香甜》、《苹果好吃果难摘》,我建议她把这几篇投寄给一些小学生报刊。

随后,我想如果这样写下去,到年底就能有七八十篇,汇集到一起就可以出本书,让更多的小朋友分享女儿的这份快乐。我首先和妻子谈了这个想法,她认为女儿的笔法太稚嫩,还很不成熟,担心一个小孩子的作文没人给出。而作为记者出身的职业作家,我觉得,孩子的这部书还是有市场的,再说孩子身上有很多新闻点:跳级的孩子不多,出书的孩子更是少见,快乐成长的孩子也有限,如果这三项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相当不错的新闻。

而后我们又和依依商量此事,依依一听说出书,很是诧异:“啊,小孩子也能出书?”“是啊,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出书的了。”“那谁会看啊?”“当然是和你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了,你想一想,如果一个和你一样大的孩子写出他快乐成长的故事,你想不想看啊?”“当然想了。”依依边回答边玩手里的悠悠球。

于是当天,我就着手列出了书稿的撰写计划,经过妻子和依依的进一步完善,正式通过。可是关于书名,全家讨论了很久,想法也不一致,后来我提出干脆就叫“玩过小学”,得到依依的首肯:“好哇,我就是玩过小学的。”大家都感觉,这个书名与内容很贴切,而且叫起来还朗朗上口。

此后依然是课后作文,不过目的性更明确了,这样写作的进度很快,到2006年春,已经有70多篇。就这样,2006年初夏时节,9岁半的范姜国一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玩过小学》。

(十三)婚姻破碎,女儿伤上加伤

女儿9岁那年,我和妻子离婚了。

失败的婚姻自然没有胜者,任何婚姻的破碎双方都不同程度的有些责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所以我必须谋划我的新生活,而我的新生活的一个核心,就是被我“争”到身边的孩子。

确定离婚后,我第一时间着手为女儿联系学校和订购教材,由于在假期里,学校找不到人,我就到甘井子区教育局,通过局办公室主任张晖联系到大连市第77中学校长汪祯学,落实了依依的入学问题,我开始为孩子的到来准备。

为了减少孩子离开妈妈的痛,为了让孩子能够快乐,我尽一切所能为这个可怜的孩子着想。在确定离婚后,我就去印制了“欢迎依依回家”的字幅,在我去烟台接她之前,就将其分别悬挂在客厅和孩子房间最显眼的位置,为的是让孩子到这里有家的归属感,让她认同这个租住的只有爸爸和她的两口之家。

为了营造温馨的氛围,我把她的房间布置得很“卡通”,从床单、被子、枕头到室内的各种装饰品、小玩具都是她喜欢的,把她的大照片挂在床头……

《做父亲的幸福》 民工父亲的幸福的赏析
接女儿到大连后,我就带她到处游玩,让孩子喜欢这座城市和这个家。为了让孩子开心,我给她买很多她喜欢的玩具,恰恰也正是这个玩具,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楚。

那是刚把依依接到我身边的第三天。当天晚饭后,不满10岁的依依拉着刚为她新买的滑板车,随邻居阿姨到家后山的光明公园玩。邻居阿姨对依依非常好,依依也十分喜欢她。我嘱咐了两句“一定要注意安全”“要听阿姨的话”后,依依就一蹦一跳地下楼随阿姨走了。

一个小时候后,也就是依依要回来的时候,我接到邻居大姐的电话:“东子,依依受伤了,你快下来看看吧,我们在社区医院。”从来电的语气中我嗅到了什么,当时感觉脑袋“嗡”的一下。瞬间我拉开抽屉拿出钱,一路小跑来到社区医院。只见社区医院门口围了一群人,扒开人群我看到我的依依血肉模糊,正在几个阿姨的搀扶下喊着:“阿姨疼、阿姨疼……”

我把孩子抱到怀里,先到大连市口腔医院,经检查两颗门牙(脱落复位后,治疗了半年也没有保住,最后抽出了牙神经,保留这两个牙根,直到今年才更换新牙)及两颗乳牙不同程度受损,除左腿外,另外三肢均有皮外严重损伤,面部、肩部也有擦伤。在口腔医院处置完毕后,又连夜赶到医大三院治疗其他外伤。而后的几天一直往返于这两家医院,在治疗的过程中,一直是疼痛相伴,但是依依表现得十分乐观、坚强。

10天后,在伤病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依依带伤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生军训,表现得非常顽强。半年后的30公里徒步行走,她是10万人中年龄最小走完全程的,由此再次演绎了她超人的坚强毅力。

(十四)我要把对女儿的伤害降到最低

婚姻的破碎,伤害最大的不是“夫”或者“妻”,而是未成年的孩子,根据东子多年的婚姻家庭咨询体会,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和15岁以上的青少年这种影响相对较小,对9岁的孩子影响最大,影响程度依次为:8岁和10岁、7岁和11岁、6岁和12岁、5岁和13岁、4岁和14岁、3岁和15岁……以上所说的这些影响当然是指负面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伤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了解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3周岁前孩子尚不记事,如果是婴儿换个父母一两天就适应了,两三岁的孩子,经过几天十几天也会适应,孩子长大也无从知晓此事,如果不做亲子鉴定,他们会一直认为养父母就是亲生父母,所以领养小孩的都希望找年龄小的;孩子到15周岁以后,相关意识和观念基本形成,外力的影响已经不是很大,他们虽然不期望父母离婚,但是能够给予一定的理解,甚至有的孩子见父母不合,还有主动劝其离婚的。

而二者之间的孩子则与此不同,他们既有了记忆又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且此间恰是最需要父母之爱滋养的阶段,这期间父母离婚自然受伤最重,孩子会由此感到恐惧,缺乏必要的安全感,会为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愤恨,而这期间又尤以9岁左右为甚。

我的婚姻解体,女儿恰好是9岁半!

即便我是心理专家,可以帮孩子调整心态,但我们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必然的。我要做的不是阻止伤害的入侵,而是如何使这种伤害降到最低,使刚刚“玩过小学”的女儿,依然那么阳光、灿烂。

除却外在的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温馨和谐的氛围,我更多的是在心里下工夫。把孩子接到我身边后,我就开始无声的心理疏导,陪孩子聊天、做游戏,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快乐,不时地穿插一些关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幸福生活故事……

无论我怎样努力,一些后遗症还是找来了,首先是来自身体。自从把女儿接到大连,孩子的饮食状态就不是太好,我调着样给她做,她就是没胃口。不是感冒,就是胃痛,几乎天天生病。

身体恢复后,心理关又难过了。

由于感到自己离婚对不起孩子,很多单亲家庭的家长不同程度地对孩子抱有补偿心理。我一开始也如此。但是稍微理性一些,我就感到一味补偿对孩子成长很不利,而且依依自小受我的教育影响,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补偿”,而是很通情达理地反过来安慰我。

在我们父女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范姜国一仍是那个阳光、快乐的女孩。

虽然女儿还是那么快乐,依然阳光,但我深知,我的婚姻解体还是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可在受到伤害的同时,孩子也收获了坚强、自信与成熟……

(十五)我带孩子万里自驾游

读书使人睿智,行路则让人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得到实践的机会,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只读万卷书还远远不够,还要尽可能地行万里路。为了使孩子多读书,我不停地购书,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让孩子视野开阔,我带孩子行天南走地北。

这些年,我用稿费购买了大量书籍,旅居了中国的16个城市,游走过200多个城镇、乡村,足迹踏遍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带女儿走过的省份就有10多个,由此孩子谈资丰富,常常让同学羡慕。

带孩子出去游走除却经济,主要的问题还是家长的观念。现在的大多数家庭拿出几千元、几万元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是为了选择一个所谓的好学校,让他拿出几万甚至十几万也在所不惜,可如果让他拿出几千块钱,带孩子出去旅游,却有些不舍。

在我看来,如果把择校花的钱用在带孩子出去玩,其意义和价值更大。这一点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就会有所显现,我女儿的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年,我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女儿没有交一分钱择校费,如果像一些家长那样,女儿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我至少要拿出10万元的择校费,我省下了这笔钱除去少部分为孩子买书,其他全部用在带孩子出游上,所以孩子虽然一直在普通校,但是却很阳光、乐观、自信,而且综合素质绝对要比所谓重点校的孩子高。

2008年暑假,在我和孩子即将离开沈阳移居长春之前,我带着女儿和她的表姐驱车奔腾20天,行程8000多华里,从辽宁省沈阳市出发,经停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敦化市,到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林市、牡丹江市、鸡西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伊春市、绥化市、哈尔滨市,一路感受东北的美丽与富饶。

经过吉林省省会长春的短暂停留后,我们驶入美丽的江城、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吉林市。吉林市不仅是东子旅居的国内16个城市之一,而且还是东子平生到过的第一个城市,所以我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吉林市,我和孩子品尝了松花湖的大胖头鱼,登临五虎岛,寻访了乌拉古城后,沿302国道穿过老爷岭、攀过黑顶子山,一路向东,直驱富有鲜族风情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在敦化休整后,车披淅沥沥的小雨,穿云躲雾沿201国道北行,经雁鸣鸟啼的雁鸣湖湿地和山峦叠翠的朱敦岭,进入中国最北部的省份——黑龙江。一刻钟后,车泊镜泊湖畔的镜泊小镇,小憩片刻,沿湖东岸向纵深挺进,穿过冰臼地貌,驶入镜泊峡谷……

出游回来后,我问女儿有什么收获?“那可多了去了,待我消化消化再慢慢告诉你。”女儿还学会了卖关子。

(十六)初中三年,三个城市

初中三年,一路走来,女儿收获了快乐,我收获了幸福。

女儿初中这3年,只是我们各自人生的一小段路途,路虽短但却充满险阻:未上初一,从原来的快乐三口之家,变成孤苦的父女相依为命;初二,组建新家,迁居到异地;初三,新家解体,再移他方。就这样我们从山东烟台到辽宁大连到沈阳再到吉林长春,初中3年就读3所学校,而且还是不同城市的3所学校,这在大多数孩子的生活中是少有的经历。

初中的第一年我们是在大连度过的。

苦总是与乐相依相伴的,这座城市在留下我们心酸泪水的同时,也储存了诸多关于幸福的记忆。

一年后,我拉着孩子的手离开了大连,来到了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初二的生活在这里开始。

为了让依依尽快熟悉并喜欢这座城市,我经常在周末带孩子游走于沈阳城里城外,既有像中街、太原街、北行、五爱市场一样的现代商业街,又有东陵、北陵、新乐遗址、张氏帅府、故宫这样的古文化遗址,还有棋盘山景区、世博园等现代游乐场所。

初二这一年,就像歌中唱的一样:“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曾经沧海,这也就不算什么了。

从大连到沈阳,再一路向北,我牵着孩子回到了长春,为什么说“回”到长春呢,因为之前,我和依依曾在这里生活过4年多。再一点,长春是吉林省省会,我是吉林人,回到长春就算回到故乡了。

第一次足落长春是12岁那年冬天,是我年少时的第一次离家出走。第二次来长春是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两三年内多次到此。一来是参加吉林大学自学考试学习,二来因为经常需到长春办事,三是看望我的战友和文友。

2000年初秋,在外漂泊了十几度春秋的我,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再次踏上了长春的土地,回长春的1000多个日子,一如在以往的城市一样,继续扮演“记者”、“主持人”、“大学教师”、“心理医生”等多种角色,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后来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我带着女儿来到在山东烟台教书的妻子身边,时隔4年,我带着我的孩子,再次回到我的家乡——长春。树高千尺,终将叶落归根,走遍华夏,这里才是我们的家,长春驻足,停止了漂泊的脚步。

前些年的长春生活,依依还小,只是依稀有些记忆,这次回到长春她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这里有她的儿时伙伴,有她的同学,还多了一份亲情(侄儿国辉在此安家),与其相伴一年多的丹丹姐也来长春读书,吃着家乡菜,听着家乡音,我和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在长春,依依经常去的是新天地购物中心,那是长春市最大的室内购物公园,内含游乐园、旱冰场和商场,还有蕴涵威尼斯风情的水街。最初是我领孩子去,后来是她丹丹姐陪她去。孩子开心地学着,快乐地玩着。

初中3年,就这样与女儿一路走过,品味心酸,收获幸福。

(十七)高中三年,注重家校沟通

高中是女儿唯一完整读完的一个学习阶段,经过此前的培养和锻炼,孩子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能力,行为习惯基本养成,但对于刚刚迈入“青春期”大门的依依来说,高中三年依然是个关键期。

我历来十分注重家校沟通,只有互通有无,全面立体地了解孩子,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所以,从依依上学以来,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孩子的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校长(园长、院长)都成了我的朋友。

孩子迈进校门,我会第一时间介绍孩子的情况和我的教育思想,目的是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试想,如果学校和我的教育思想完全相左,孩子自然无所适从,那样可就夹生了,又何谈成才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依依刚上高中时的一次家长会。班主任徐丽琴老师说,他们发现有些学生给老师留的家长电话是假号,根本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为了便于联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家长会上都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抄下了那个号码,而我却没有,因为开学第一天我就要了孩子老师的电话,同时也把我的电话留给了老师,而且我们已经有过一次联系。由此我推断,大多数家长都没有主动向老师索要电话号码,当然也就没有主动给老师留电话的意识。

这也说明,很多家长不重视家校沟通,而有些重视的则是给老师送礼,让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有个别的无良老师收了学生家长的礼,对孩子关照有加,报喜不报忧,袒护孩子,最终害了孩子。

依依到学校报到那天,我向班主任徐丽琴老师介绍了依依的情况,徐老师很喜欢这个阳光女孩,此后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徐老师都及时与我沟通。

女儿上的是一所普通高中,这也秉承我的一贯原则:不上重点校(指基础教育阶段)。上高中以来,成绩从最初的中等一路攀升,到高二的年级前10名(文科班400多名孩子)。高三上学期学校举行了一次东北大联考,这次孩子的成绩下跌了几十名。

2011年岁末,离第一次模拟考试还有一周的时候,我感觉到孩子学习很不在状态,经过和老师沟通,我把她接回家。她自己解释说,东北大联考的失利打击了自信,学习兴趣减弱。

随后,我们共同决定:第一,调整状态,投入学习热情;第二,用十分劲,勤奋学习。为了保证良好的学习状态,周末返校时间由原来的周一早上改为周日傍晚,这样就可以和同学一起上晚自习了。

10天后,第一次模拟考试揭晓:依依比大联考提高了51分,位列年级第6名。孩子的信心更足了,学习劲头更高了……

女儿参加高考的日子经过9年半的快乐学习和半年的紧张学习,不满16岁的女儿走进高考考场,参加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试,成为共和国915万考试大军中的一员……

(十八)一考真能定终身吗

6月3日中午,完成高中学业的依依从学校回来,美美地睡了一下午,傍晚上了会儿网,晚饭后我们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起看了部电影,10点睡觉。次日依依8点起床,看《几何证明选讲》,上网浏览新闻、查阅资料,看电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傍晚我们到小区散步,晚饭后大家聊天、看电视。晚上依然10点入睡。

6日上午我出去办事,顺路到依依将要参加英语口试的学校查看行车线路,依依9点起床,上午看了会儿地理书,中午上网玩了会儿游戏。下午我带依依到学校验考场,傍晚依依下厨做了一个“腊肠炒荷兰豆”,晚饭后我陪她下了两盘五子棋,我来写日志,她去看电视。计划9点半睡觉。

这两天,我除却接受《新京报》、《南都周刊》等媒体关于“父亲教育”的电话采访,出去办点事外,就一直在家赶写手里的这部书稿。工作生活一如往常,而很多家有考生的家长却没有我这般悠闲。

今天出去办事,随手买了一张我所在城市的都市报——《新文化报》,该报第四版的一篇报道——《父亲为女儿7次踏查考点,终于形成4车接力送考预案》吸引了我,报道称一个当律师的父亲,其女儿也将于明日参加高考,为了保证不误考,这位父亲在6月3日—4日两天时间里,放弃工作先后7次开车考察从家到考场的行车线路。

考察完,这位父亲还把亲戚们召集在一起,针对赴考的路线开了个会。经过大家一致表决,确定了送考线路。担心堵车,还分别在几个路口各备一台车,如遇堵车就立即换车,考虑到车可能会在路上出现故障,还配备一辆车尾随其后……

看了这位“伟大”父亲的壮举,我却感动不起来,甚至还感觉挺悲哀的,不就是孩子考个试嘛,有必要这样兴师动众的吗?

可再看看这几天的电视,天天说高考;广播,日日播高考;报纸,连篇累牍是高考……“高考”充斥着我们的双眼、双耳,是谁把一场普通的升学考试供上了天?!

考好了怎么样?考不好又会怎样?家长还是那个家长,孩子也还是那个孩子,一考真能定终身吗?!其实,我们都知道,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只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往前走,孩子就会充实而幸福地成长。

如今,依依已经以高分考入东北一所重点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从山东省龙口市小天鹅幼儿园、浙江省杭州市新世纪艺术幼儿园、吉林大学第五幼儿园、吉林省长春市228厂子弟小学、山东省龙口市黄城集小学、辽宁省大连市第77中学、辽宁省沈阳市第141中学、吉林省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第8中学到吉林省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像接力一样,现在我把孩子这棒交到了这所重点大学。

孩子长大了,已经不用我牵着手前行。放开手,让她独对风雨,用自己的脚去丈量属于她自己的人生。作为父亲,此刻我只需在孩子背后,默默地注视她前进的脚步……(完)

——《楚天都市报》悦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6304.html

更多阅读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1

《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

读魏书生先生《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魏书生老师的文章,读后感慨颇多,尤其被他睿智幽默的语言感染着。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所感染着。被他科学民主的管理所吸引着。听完报告,有以下感想和认识:一、 自我方面作为一个

推荐《做你的女人》作者:活杀

刚刚看完这篇文字的时候,嘴巴张成了O型。短短的行文里,故事却似灵巧的蛇一样游走,一次又一次的带来惊喜。开篇时,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这样一个情节:阅人无数的浪荡公子Andy不举了,这真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所以与Andy相交多年的好友Ben义不容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做最好的老师摘抄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全书集中展示

声明:《《做父亲的幸福》 民工父亲的幸福的赏析》为网友逗够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