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9月21日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日前公开宣布与今年新招硕士生郝相赫断绝师生关系。孙家洲称其在微信上对北大教授阎步克及人大教授韩树峰“无端嘲讽”,违背“师生之交首重道义”,且“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已将决定告知郝。
今天到处都在议论人大教授孙家洲与新招95届硕士研究生郝相赫断绝师生关系一事。花了半天时间了解了一下前因后果,感觉这件事的双方没有一个是赢家,总体感觉学生太轻狂,老师未免有点小气。这可能和当前的网络环境有关,也和平常一贯的教育有关,同时也反应了我们的教育都教出了什么成果,只重视成绩未培养品德的瘸腿成品!
事件起因是郝相赫在人大图书馆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之后,非常佩服,因而在自己的朋友圈了盛赞李先生,同时又直接贬低人大执教老师韩树峰和北大教授阎步克是庸才,同在他朋友圈的教授孙家洲同时也是他的指导老师,看到感觉很不妥,当即给予批评。联想到该学生入学没几天,却屡屡在微信人身攻击行业内的学界大师,才有了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一事。
了解完前因后果后,直接感觉我国教育的失败!这位郝相赫同学虽然已经长大成人受过高等教育,目前还在攻读硕士,但是这做人的眼力见或者说情商太差。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自己的指导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表这样的言论,让老师情何以堪?老师不管,传出去同行怎么看他,老师若管批评自己,不是自找没趣?
更何况,批评的这两位教授还是和学校有关系,一个直接在本校本系执教,另一位是学校有合作,作为弟子直呼这些老师是庸才垃圾,批评学校从这个(北大历史系)垃圾系引入大量的唐宋领域老师,这样的言论合适么?诚然,时下网络语言屎尿化,把粗鲁当个性,把无耻当率性,国骂不离口,但那是不值得提倡的,作为一个硕士生,没有自觉维护语言的义务么?学人家中二少年那样真的好么?

不是说不能在私人领地评判学者文章,然而无论是任何评判,都应该就事论事,认为北大教授和人大教授水平差,可以举出具体的事实讨论,人身攻击算嘛?水平差点就说是垃圾,那学校门外有的是不如这两位老师见识的人,岂不都是垃圾了?年轻人年少轻狂自负一点本也正常,但是为何在老师指出自己这样不对时,还不能诚心受教呢?
不要以为朋友圈的言论无伤大雅,要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屡屡对长者出言不逊,本身就是没有教养的体现。好的品行应该是自觉养成,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都应该克制,才能形成习惯,而不是认为朋友圈是私人领地,放肆是应当。一时的情绪化,可以理解,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言论,那就是个人素养有问题!做人不仅要长着眼睛,更要带着镜子。
至于这位孙教授,他的愤怒理解,但是他的处理我觉得未免小气了点。弟子顽劣,恰恰需要他的管教,而不是放弃。即便是珍惜羽毛认为孺子不可教,那也完全没有必要发公开信,将私人矛盾公开化尖锐化。弟子不知天高地厚,自己更需要冷静沉得住气,妥善处理问题。哪怕真的心灰意冷不想带这个弟子,也完全可以向学校申请,给这个弟子重找导师。家丑不可外扬,现在闹得沸沸扬扬,不仅学校人尽皆知,连全网都在议论,真的有必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