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某人资格老, 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的性格, 现在看来有点像墙头草, 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 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 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 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 但却不是老粗, 满腹文章,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 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 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才没有得逞。
别看冯道奴颜媚骨,但不是贪官污吏,他严于律己, 体察民间疾苦。他的家乡闹饥荒时, 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南北战乱频仍, 他从北方逃回, 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 心中不忍, 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 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 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 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 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 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冯道历任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等达40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等等。
冯道虽饱读诗书, 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 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5000字减至不到2000字。
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