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县政府打造教育强县的目标,犍为一中将实施整体搬迁。新校区建设应坚持“开放创新、超前规划、注重特色、打造精品”的指导思想,建成“以人为本、功能完善、生态和谐、既体现悠久校史又具有时代活力”的人文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新校园将是犍为北大门迎接来宾的一张建筑名片,将是乐宜高速犍为城北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将是岷江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也将是乐山市乃至四川省最漂亮、最气派、最具风格、最有特色的人文校园。
新校区规划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出犍为一中多年来所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以及发展规划,透视出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学习态度、文化构建和服务意识等在内的学风与文化融合的元素。
新校区规划要有对犍为历史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提炼,要深挖犍为地域文化的精髓。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构建,都要以物化的形式,既要具体体现学校办学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氛围,还要凸显犍为地域文化的历史印记和发展趋势。
一、从“犍为”县名考据的角度。
从“牛耕”精神出发,充分挖掘“犍”的文化内涵,勉励教者和学者都要有“牛”的勤奋踏实、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吃苦耐劳精神,充分发扬犍为一中人“负重自强,勇争一流”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学区,可以塑“牛耕”“奔牛”或“公牛”铜像。
二、从营造儒学文化氛围的角度。
犍为一中于1923年起办学于犍为文庙。我们要秉承文庙悠久历史,并以此软实力来弘扬儒学文化。整个校园要充满书卷味,充满书香气息。在入校正门文化广场,可以塑孔子及其弟子塑像,其余地方应有儒家经典,在校园内还可增设儒学讲坛。可建犍为一中知名学子的名人广场,叙其成才事迹,以此奖掖后生,奋勇前行。
三、从追溯犍为郡人文历史角度。
犍为郡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学校可充分体现犍为建郡以来的人文历史特色和风格,例如汉代名相张纲和名儒杨雄的典故,到访犍为的李白、杜甫、苏轼和陆游等文化名人的足迹,以及用清代犍为一家四代进士的才子李拔立志成才的故事等,可用版画、木雕、浮雕或雕塑等形式,图文并茂,生动介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新校址毗邻岷江,可闻脚底滔滔江水之声。此处是古代迁客骚人沿江出川的必经之地,山脚的历史遗迹“待舟亭”,惊涛拍岸,江岸岩壁有清代文人雅士的“鼓浪吹波”“朱霞九光”“春云秋月”等石刻,笔法遒劲,气势恢弘,清晰可辨。新校园与历史遗迹“待舟亭”旧址不谋而合,寓意把学子载向成功的彼岸。“待舟亭”旧址也可规划成学校对外开放区,与政府对犍为旅游景点的打造联成一体。
要以介绍犍为历史的博物馆、藏书院或校史馆来增添学校建筑的历史厚重感,以典故、史实和名宿等历史印记来教化学生,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要让学生无论走道哪里,都会怀里揣着故乡,并以故乡为一张名片,让犍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学校原有雕塑“超越”可以在科技中心附近。
四、从特色乡土精品旅游的角度。
可借鉴犍为旅游文化打造的成果,浓缩犍为的文庙、古城墙、小火车、桫椤湖、清溪古镇、罗城古镇等景观小品以及犍为八景等标识符号,变抽象为具体,化零散为集中,把犍为的历史画卷以浓缩景观的形式出现在校园,增强其地域特性,秉承犍为地域旅游文化的精髓。在校园里,即可穿越时空隧道,在“桫椤谷”找寻亿万年前活化石;即可徜徉西南平原,在“茉莉苑”馨嗅充满泥土气息的国色天香。独具地方特色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安心学习,静心修身,并潜移默化地接受热爱家乡的教育。
五、从川西南民居建筑特色角度。
小青瓦坡面屋顶,传统的回廊,粉白的外墙,典型的川西南民居建筑特色是主体建筑群的一大亮点。秦砖汉瓦,教学楼设计成E字型的四合院立体建筑,融入清新淡雅、宁静致远、朴素大方、古色古香的汉代素雅色调。每一幢建筑从修建到命名,都要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简约而庄严的特色。因地制宜的园林式学校建筑风格,庄重,厚重,却不凝重;颇具汉代风格的建筑结构,中西合璧,古今融合,既传统又现代,既简约又气派;突出个性特色,不搞成钢筋混泥土的现代丛林,主体建筑不是豆腐墩,也不是火柴盒,力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力避与其他学校建筑设计雷同;校门及其外部建筑体现牛耕精神,校园内文化建设体现儒学文化。
主体建筑是学习场所,实用性最重要,要处处考虑学习生活的功能和便利。楼、室、馆、堂应充分体现教和学的功能需要。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活动区和开放区等相对独立,互不干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
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将作为初始稿的理念,修改后提交给各级领导参考,最后提供给多家设计规划院同时设计方案。故在此集思广益,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我将不胜感激。(段礼富http://dd2927686.blog.163.com/blog/static/12589272201123112218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