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试题 现代教育理论

教师专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现代教育理论

一、填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是()()()。(4)

2、学习的四大要素()()交流和()。(154)

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70)

4、多元智能理论是()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和《》提出的。(109)

5、()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33)

6、()()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34)

7、苏霍姆林斯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方法。

二、简答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18)

2、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你有什么启示?(22)

3、你怎样理解“人人都是创造之人”这句话?(31)

4、简答校本研究。(62)

5、简述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85)

6、请举例说明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180)

7、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自我教育的概念大致包括几个方面:(20)

8、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和观点:(47)

9、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188)

三、案例分析

1、一位抱着课前预设不放的老师,她的教学如何?(91)

2、请评析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37)

3、“昨天上课学生很好地学习了内容,今天大半学生记忆模糊,个别竟全忘记了。”请你分析原因。

4、教育网志是网络上的教育叙事交流平台……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博客你有怎样的评价,你是如何使用的?(75)

四、论述

1、请设计一次学科活动体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15)

2、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课堂教学的论述,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现状及改进计划。

3、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请谈谈你打算如何利用此理论分析学生差异?(141)

4、写一个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叙事。

填空:
1、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发展;
  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则认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20世纪初的美国的实用哲学家和教育家()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
2、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和()特点。
3、最早的学校应出现于两河的流域的国家,即()和()。
4、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三中心”,即()()、和()。
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和()。
6、学校教育的系统主要表现在()、()、()、()等四个方面。
7、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8、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9、运用系统方法,我们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和()三个子系统;
10、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
11、教育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和()三个方面;
12、我国现行中小学实施行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13、一个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4、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15、我国教师常见的教案有()、()和()三种。
■单选题:
1、从甲骨文得到证实,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B殷朝;
2、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后期;
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说的。
A孔子;B孟子;C荀子
4、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
A儒家教育;B佛教教育;
5、姿态言语指通过躯干和()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
A眼神;B四肢
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向。
A人类教育目的;B;人们最高理想;
7、人既是一个,又是一个()社会实体。A自然实体;B完全实体
8、()提出了“和诣发展的人”的概念,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诣发展的教育思想.
A雅典人;B埃及人;
9、教师的义务与权利都是由()规定的,受法律保障。
A法律;B政策;
10、我国《教师法》规定了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
A中国公民;B公民;
11、《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亦规定“()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A未成年人;B儿童;
12、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
A共同活动;B共同学习;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考试

责编:daiy

答案
填空:
1、卢梭;斯宾塞;杜威;2、专门化;制度化;3、亚述;古巴西比伦;
4、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5、个体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6、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8、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结果;9、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功能;
10、学生的生命;学生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11、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体态言语艺术;1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2、思想道德素质;宽厚的学科与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
1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4、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

三、单选题:1PB;2PA;3PC;4PA;5PB;6PA;7PA;8PB;9PA;10PA;11PB;12PA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5

现代教育理论复习卷六
一、名词解释(16 分) 1、绝对评价 2、《学记》 3、文化 4、学业评价
二、判断题(20 分)
1、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
3、教育评价除了鉴定功能、还有激励、导向、诊断等功能()
4、工具理性要求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服从组织的领导。接受种种指示 和规定()
5、一节课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是教育目的结构中的教学目标层次()
6、朗格朗认为人们前半生用于学习,后半生用于工作是不对的()
7、取消学校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8、全球化进程中不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
9、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的层面是当代人文和科学方面的基础修养,及现代工 具性学科()
10、非学校化社会的批判以伊里奇和赖默为代表()
三、简答题(40 分)
1、如何针对少年期特点进行教育?
2、什么是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3、课堂教学的特性有哪些?
4、批判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四、论述题(24 分)
1、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并认识其偏差。
答案

1、绝对评价是对被评价者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和达标程度作出判断的一种评价 形式。
2、《学记》是战国后期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简赅的语言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和原则方法、教师的 地位和作用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遗产。
3、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是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 系支配的符号系统,包括知识经验、价值规范和艺术。
4、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等行为发生变化的信息的过程。

1、对 2、对 3、对 4、对 5、对 6、对 7、错 8、错 9、对 10、对

1、少年期(初中阶段),它以个体的生理上出现性特征为标志。正是这一生理
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强烈的心理变化,其主要的是少年成人感的程序、自我关注的加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摆脱成人的愿望强烈。少年期使儿童进入一个身体发育加速、内心活动复杂化和矛盾增加、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冲突时起,令他们自己和
父母等有很多烦恼的突变成长时期,又称之为心理的危险期。要使少年积极的度过青春期,主要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通过青春期教育,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会择友与交往,如何自我防卫和保护自己,远离这些
诱因,是重要的教育任务。同时学习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可能和自有探究的空间,创造丰富校内和校外生活,把学生引向有追求的人生。
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同的经济形态,教育的表现也相应的各异。具体说制约作用为:一是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济发展 水平为前提,二是经济社会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提出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三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这些都在农业社会
向工业、知识经济社会的演进中证实。
3、课堂教学的特性。多维性(教学中多种多样的事情发生、同一件事情会产 生多种结果)。同时性和及时性(许多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 内作出及时的反映)。不可预期性(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先知
道的,产生的效果许多也无法预期) 。历史性(经过一段时间,会在学生中形成一 些共同的规范和认识)。

复习卷五

  一、名词解释(16分)
  1、课程 2、学校教育 3、狭义教育目的 4、教师
  二、判断题(20分)
  1、私学出现在周代()
  2、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
  3、教育目的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目标()
  4、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埃斯纳和布卢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坚定等级()
  6、在测验中有信度一定就有效度()
  7、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对比个人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以及同学科不同时间的发展情况()
  8、再生产理论始于鲍尔斯与金蒂斯()
  9、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纷纷通过立法推进终身教育普及()
  10、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
  三、简答题(40分)
  1、多元文化教育有些什么要求?
  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内容。
  3、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4、请简单分析影响个体生命发展的动力因素。
  四、论述题(24分)
  1、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该怎样走向未来?
  答案
  一  1、课程是一个有意图的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2、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4、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二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对  8、对  9、对  10、对
  三  1、多元文化教育。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前提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对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批判已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消除误解、冲突、挫伤,达到主流族群学生和非主流族群学生都能从其他民族的知识、观点等中获益。多元文化教育还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能把社会多元文化主动的包容进课程、教学、教学策略、和评价等之中,要正确的评鉴自己在所文化中所承担的角色,客观的看待自身的文化。研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应不同文化的教育改革尤其必要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含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智育传递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教育,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技巧(阅读、写作、计算及与具体学科相关的特殊技能),发展智力和认识能力(智力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认识能力通过表达能力、组织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出来)。
  美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是由目的的传递锻炼身体的知识,影响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3、评价发展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呈现以下一些变化: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
  二、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
  三、在方法上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四、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
  4、影响个体生命发展的因素有:个体的先天性因素、环境因素;个体的后天因素。其中个体的实践活动在可能性因素向现实性因素的转变发挥关键作用。个体通过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层次的活动,达到人的发展改变。人的发展水平、丰富程度、潜在可能的开发状态、生命质量的高低,说到底是他自己的人生实践铸成的。
  上述的生命动力系统中的诸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作用大小也有变化。总的趋势是先天因素的作用在动力系统整体中逐渐减弱,后天因素和实践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强,且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构成、相互推进。这一切使每个个体的发展过程称为充满契机、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多种可能,最为重要的是发展主题要善于在具体情境做出适当的选择,努力去实践,善于自我评价和反思,做自己人生的真正创造者。
  四  1、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大体上,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长期存在的偏重知识技能、缺乏个人创造性,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局限爱全部学生同一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终生发展,而不局限在学校教育。
  第二,突破传统单一、平面的课程结构为多维、立体式的课程结构。我国中小学一直只开设传统的学科课程,新型的课程以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差异性味基本框架。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加强课程与社会的联系,设立综合实践课程等;在年级结构上,按年级不同选择相应的课程结构;在内容上增加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环境教育等内容。
  第三,课程的基本要素由教师、学生、教材间单一的传递向注重三者之间的多样化和多向互动与交流。
  第四,课程评价由只重视智育的单一评价模式向弹性、多元化模式转化。变学业评价为学生整体评价,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评价相结合,变终结性评价为全过程评价。
  第五,课程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学校课程开发在我国开始兴起。
  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复习卷四

  一、名词解释(16分)
  1、狭义教育 2、多元文化教育 3、教学 4、终身教育
  二、判断题(20分)
  1、墨翟主张"亲知、说之和闻之"三种途径结合()
  2、近代教育出现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3、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4、教育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任何独立性()
  5、成人感加强、自我关注的加强,摆脱成人束缚的愿望强烈的是少年期()
  6、课堂教学应由教师负责一切()
  7、拉尔夫·泰勒是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8、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文化专断和符号暴力等概念()
  9、教师职业不需要专门训练()
  10、全球化引发的教育上的冲突主要是经济上的()
  三、简答题(40分)
  1、如何认识教育的产业化?
  2、分析课程内容选择不同取向的特点。
  3、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4、全球化对教育的要求。
  四、论述题(24分)
  1、评述各国终身教育的政策和实践?

  答案
  一  1、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它文化的处理方式和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
  3、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  1、对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错
  三  1、"教育产业化"。
  的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属性某些教育机构也向产业的轨道靠拢。但是要看到教育与其他产业的不同。在目的上,教育产业的赢利是抽象的,主要反映在学校外,教育以育人为己任,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在功能上,教育主要是非生产性功能,如传播知识经验、灌输道德规范等,教育的效益也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指标衡量。在产品的特殊性上,教育的产出是人的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不直接创造价值,培养出来的人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反映出它的经济价值,教育产品也不能作为商品交换。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不能进行产业化。
  2、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一种,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认为教材的规定了知识传递的范围、程序和基本要求,知识的传递以教材为依据,所以课程的内容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以凯洛夫的影响最大。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据可依,但教材以外在形式强加给学生,会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特别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外显活动,无法看到经验是如何发生的,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偏离学习本质。
  第三种,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强调决定学习的量与质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师和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它一方面突破了外在强加,但由于只有学生自己知道经验的真正结果,故课程编制难度很大。
  3、教育评价功能有诊断功能;改进和形成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等。答题时展开回答。
  4、全球化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变化呢?
  第一,全球化的教育规范逐渐会得到确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教育对话会变得经常化。大至教育研究的规范方法,如何进行教育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小到学生学业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等都会越来越多的采用国际所公认的一些做法。
  第二,教育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让人们珍视和平,使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会合作共同面对的南北关系、人权、毒品资源短缺等问题。
  第三,教育上要求重新确立人才规格和教育目的转向,培养国际人,正在成为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和教育目标之一。教育目标在全球化之下,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必须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尊重人的差异,文化遗产,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情感。
  第四,全球化会引发教育上一系列的冲突。一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具体为教学手段,教育制度和国际先进思想价值体系与本土的冲突。二是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三是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矛盾。四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矛盾。
  四  1、各国政策
  和实践主要体现在:(1)把发展终身学习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划或教育改革计划。日本临教审提交的报告明确提出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德国从1973年起,在教育规划中明确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荷兰等国家在90年代纷纷提出实现知识学习的行动计划。(2)强化制度化教育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确立终身学习的地位、目标和途径,建立健全推进终身学习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很多国家的共同特点。法国1971年就颁布《职业继续教育组织法》,日本1988年建立终身教育局,1990年颁布《终身学习振兴法》等等,但从发展中国家看,目前在教育法律和政府文件中涉及终身教育不多。(3)扩充学习机会,实行就学机会开放和大力发展弹性学习制。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趋势,传统各类型教育之间的界限也趋于淡化。(4)建立和完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纷纷改变偏重学历、知识和考试的教育评价制度,出现学分互换和学分银行等措施。(5)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终身教育。加强部门协作,健全学习保障机制,要求有关部门或组织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规定学习费用分担办法。
  但是终身教育的微观领域开发和改革滞后。如,如何根据成人的学习的不同解答和不同对象的特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内容和程序;如何运用脑科学成果、心理学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恰当运用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提高青少年及成人学习者学习效果仍不能有效解决。并且教育机会向不利境地人群提供等,如何真正实现全民终身教育是所有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复习卷三

  一、名词解释(16分)
  1、教育的社会成层功能 2、广义教育目的 3、学业评价 4、终身教育
  二、判断题(20分)
  1、《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教育是一种产业,当今以市场规律为转移()
  5、个体生命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部分()
  6、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差不多()
  7、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8、课程实施就应忠实于课程政策()
  9、教学在实施中是和教育、课程等同一的()
  10、高考上线是相对评价()
  三、简答题(40分)
  1、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3、简要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偏差。
  4、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
  四、论述题(24分)
  1、如何理解课程?

  答案
  一  1、指的是社会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人的社会集团的归属,社会职业地位以及调整社会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2、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3、是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等行为发生变化的信息。
  4、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培养,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当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  1、错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三  1、一方面,政治制约着教育: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体现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都深受政治的制约。
  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具有一定反作用: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总是生存于一定的政治氛围中为一定的政治统治集团服务的,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力图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培养复合一定政治需要的人才,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培养一批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本阶级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这是维护既定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关键,在我国科举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即可证明;产生民主的政治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与革新,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定的民主、平等的观念等,有时会逐渐转化为政治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搞好社会治安,而且可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观念。教育的政治功能使得教育既受政治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答题时可以精简。
  2、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下列步骤是每类评价都要经历的: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评价组织;二是,确定评价的目标和评价的任务;三是,选择和确定评价的项目与指标;四,选择和设计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和工具;五,收集评价所依据的证据或信息;六、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七,形成评价报告。
  3、第一是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第二缺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第三缺少个性化的教育观念。答题时围绕上述展开。
  4、对教学的基本认识。
  一是,教学是教师双边交往的活动。教与学两个不能相互代替,而是交织在同一个活动过程中。师生交往有轮式、树式等交往形式,产生不同的效果。从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多方面全方位的交往过程出发,应该创设多种交往机会,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二是,教学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长期受着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的影响,特别是凯洛夫三中心论的影响,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限制。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影响到学生生活的质量和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基于此在教学的问题上,应树立这样一些认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生机。
  四  1、课程一词中国始见于朱熹提的"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英文课程curriculum派生于currere,意为race-course,引申为学习的轨道等。目前有关课程的定义林林总总,甚不统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
  1,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大家最熟悉是现在学校课程的主要形式,但这种课程观未能包括学生在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课外活动,忽略学生发展。2,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以杜威为代表所作的修正,认为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的引导下获得的持续不断的经验组成,从课程与学习者经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3,课程是教学目标。以北美的泰勒、伯比特、约翰逊等人为代表认为课程是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序列。但是很容易导致课程实施脱节。4,课程是教学计划。5,课程是社会改造。认为课程编订的目的和方法应当放在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上。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课程定义复杂,要达到一个共识的课程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任何有效的课程定义应包括下列角度:课程作为产物、课程作为过程、课程作为意图、课程作为现实、课程作为规范性和描述性内容。根据此我们的定义是"课程是一个有意图而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作不同的分类: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有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看,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按层次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按管理体制分为:国家课程、地区课程和学校本位课程。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复习卷二

  一、名词解释(16分)
  1、学记 2、个体生命发展 3、课程 4、相对评价
  二、判断题(20分)
  1、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产生于商代的学()
  2、朱熹、王阳明是宋代的大教育家()
  3、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首要的职责是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4、教育的成层功能指的是分层教学()
  5、教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提高生命质量()
  6、多元文化教育指介绍西方文化的教育()
  7、儿童发展的比较平稳,一般不会出现突发性变化的阶段是少年期()
  8、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9、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含义相同()
  10、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活动课程()
  三、简答题(40分)
  1、教育对经济有何反作用?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3、如何针对儿童期的特点进行教育?
  4、分析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
  四、论述题(24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的生命基础的理解。

  答案
  一、  1、战国后期的一个重要教育著作,它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等,是罕见世界教育遗产。
  2、它指的是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身心发展的量、质、内容和结构等多方面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变化全过程。
  3、课程是一个有意图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4、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是当等级的表示方法。
  二  1、错  2、错  3、对  4、错  5、对  6、错  7、错  8、对  9、错  10、错
  三  1、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随着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在生产的劳动力的生产技能越来越来高,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生产中就可以运用丰富的知识发明和创造新的劳动工具,发现新的原料或提高原料的性质等,从而使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经济发展起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妇女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迁移,降低人口出生率,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质量。
  2、一者,保存、维持文化生存。教育活动传递的知识技能、社会规则和仪式、基本的价值观念等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核,不仅造就了新的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传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
  二者,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传播在文化迁移中有举足轻重的,教育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并且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文化,它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意义,或者融合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衍生出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创新的萌芽。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文化创造力提供原动力。
  三者,教育可以整合文化,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并产生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组织系,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重要的限制作用。教育的文化整合倾向于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稳定。
  3、儿童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建。其中主要是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初步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己、对人、对集体积极态度的形成;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探究的欲望,这些都为主动性生存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并将对其发展具有终生的意义和效益。所以小学阶段,需要教师尊重、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用自己善良的心灵、智慧和教育艺术与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快乐童年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4、行为目标取向。主要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影响,在他看来,陈述教育目标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前者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行为目标的长处在于他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短处也明显,它容易忽略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内容,不利于把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生成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注重的是过程。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学校教育由知识技能的掌握、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构成。后两者肯定不能用事先规定的行为陈述,提出过程模式。这种取向强调个人的成长,理论上很吸引人。但完全排除了目标的事先研究的和设定,走向了极端,而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能在实践中展开。
  表现性目标。它来自艾斯纳,认为除了行为目标外,还应当有解决问题的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重点不是放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和高级心理过程上,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得到的结果。他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果是开放的。表现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然而这种目标也比较模糊,各门学科有自身特点,很难保证学生掌握它们必要的内容。
  答题时可以精简。
  四  1、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人类自超越动物进入人界,其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就不能没有教育。人们如果不通过教育使先人对生产工具、语言工具和类经验等学习和掌握,就不具备成为人,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教育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价值,教育应能成为创造幸福人生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过程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纳入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活动,这三者中更为本体性的构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中最大的投入和原料。教师在教育中的付出固然有体力,但只有体力的投入不可能产生出教育的效应,教师只有付出了精神的投入,从态度到情感,从知识到能力、从智慧到意志,才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从学生角度也是如此。
  教育的内容,从表面来看似乎不具备生命的形态,但它本质上依然是生命精神能量的产物。教育内容不仅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的外化和各种形式的对象化存在,而且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高质量和高度凝聚的产物,是人类生命的精神能量在教育中的集中体现。正是教育内容的这一本质构成,使它有可能在不同的时代、地域间传承,被不同的人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活动就其过程本质来看是人类精神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在不同主体之间实现转换和新的精神能量的生成过程。
  (3)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习教育成效的基础。
  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三种状态:第一知识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被动的执行他人意志的状态;第二种是教师处在主动状态,学生处在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主动状态。
  在上述三种状态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合作程度,组成一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和师生关系,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教师的职业态度与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我国目前中小学中大量存在的是第一、二种情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扭曲。所以基础教育的积极成效和成功远远不能只局限在考试和升学上,我们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它仍然要有生命拥有者的自主、能动的投入才能实现。总之,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以上是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复习卷一

一、名词解释(16分)
  1、广义教育 2、个体的后天因素 3、教学 4、个体内差异评价
  二、判断题(20分)
  1、老猫教小猫找老鼠是教育活动。()
  2、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试题 现代教育理论
  3、文化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等()
  4、青年期是定向的平缓发展期()
  5、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学科()
  6、良好的测验必须具备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7、高考录取过程是相对评价()
  8、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开始出现反工具的批判教育理论()
  9、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主张以学习资料、设备、技能网络、学习伙伴等组成学习网络()
  10、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指传授知识的能力()
  三、简答题(40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2、个体生命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4、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24分)
  1、谈谈你对优秀教师特征的理解,优秀教师需要达到何种境界?

  答案
  一、  1、以教与学为基本表现形式,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指个体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的积累,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形成等。
  3、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是对个体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与能力差异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内两个或多个时间内的成绩的前后纵向比较。
  二、  1、错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7、对  8、对  9、对  10、错
  三、  1、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二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答题时展开。
  2、表现在第一,人的发展以特殊的自然机体结构生理基础;第二,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三,人对自身的发展具有能动的自主性。答题时展开。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连一向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英国1990年也在小学开设"技术与实际"课);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注重综合化课程;四,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五,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六,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
  4、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是:
  (1)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除了通过精心加工整理人类知识经验,然后以特定方式传授年轻一代,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启发智慧;传授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之外;还有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管理者角色:教师对建立班集体、组织班级活动、对教育教学活动等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等等。
  (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教师这些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教师职业同样需要同医生那样的、必须经过的专门职业培养。要求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作保证,有把学生教育放在首位的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在本领域内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工作也是也是一项高深的研究和创造。教师从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取得训练。教师集体具有了独特而富有整体的专业要求,这样真正把教师仅当作知识传递者的误区走出来,
  四  1、好教师应该具有:(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成功的教师致力于使知识易于为美国学生接受,他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努力使学生成功。
  (2)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知识,他忠实的代表文化的集体智慧和确认学科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自身的批判和分析能力,并善于教学生如何提问和解决问题。
  (3)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学习负责,成功的教师能创造、充实、维持和改变教学背景以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并最有效的利用时间。
  (4)教师系统的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学习,超过的教师批判的审查自己的实践,力图扩展自己的技能,加深自己的知识,并根据新的发展,思想和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
  (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他利用各种资源,设法合作性的和创造性的与家长打交道,来促进学校和学生效能的提高。
  优秀教师的境界:
  一个好的的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不说话,而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一个好教师是热情轻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它很自然的感到他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恭谦的,因为他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更为重要。
  一个好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必须是忠诚的和负责任的良好公民。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责任、诚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讲课而形成的。
  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班上的学生在的控制之下,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首先必须控制他自己。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也不是能用金钱来折算的。
  一个好的教师的学生学完他们的课程,毕业并安置好的工作,但是最好教师的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得到报酬,因为他们已经发现探索精神生活是激动人心的。

<现代教育理论

填空:

1、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发展;

  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则认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20世纪初的美国的实用哲学家和教育家()却认为教育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

2、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和()特点。

3、最早的学校应出现于两河的流域的国家,即()和()。

4、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三中心”,即()()、和()。

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和()。

6、学校教育的系统主要表现在()、()、()、()等四个方面。

7、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8、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和()三个构成要素;

9、运用系统方法,我们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和()三个子系统;

10、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

11、教育言语艺术主要包括()、()和()三个方面;

12、我国现行中小学实施行的全面发展教育包含()、()、()、()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13、一个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4、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15、我国教师常见的教案有()、()和()三种。

■单选题:

1、从甲骨文得到证实,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夏朝;B殷朝;

2、学校教育正式产生于():A奴隶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后期;

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生,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说的。A孔子;B孟子;C荀子

4、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是()。A儒家教育;B佛教教育;

5、姿态言语指通过躯干和()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A眼神;B四肢

6、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最一般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向。A人类教育目的;B;人们最高理想;

7、人既是一个,又是一个()社会实体。A自然实体;B完全实体

8、()提出了“和诣发展的人”的概念,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诣发展的教育思想.A雅典人;B埃及人;

9、教师的义务与权利都是由()规定的,受法律保障。A法律;B政策;

10、我国《教师法》规定了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是()。”A中国公民;B公民;

11、《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亦规定“()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A未成年人;B儿童;

12、学生群体,是指以一定方式的()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学生联合体。A共同活动;B共同学习;

答案

填空:

1、卢梭;斯宾塞;杜威;2、专门化;制度化;3、亚述;古巴西比伦;

4、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5、个体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6、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8、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结果;9、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功能;

10、学生的生命;学生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11、口头言语艺术;书面言语艺术;体态言语艺术;

1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2、思想道德素质;宽厚的学科与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

1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4、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

三、单选题:1PB;2PA;3PC;4PA;5PB;6PA;7PA;8PB;9PA;10PA;11PB;12PA

《现代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复习卷六

  一、名词解释(16分)
  1、绝对评价 2、《学记》 3、文化 4、学业评价
  二、判断题(20分)
  1、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
  3、教育评价除了鉴定功能、还有激励、导向、诊断等功能()
  4、工具理性要求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服从组织的领导。接受种种指示和规定()
  5、一节课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是教育目的结构中的教学目标层次()
  6、朗格朗认为人们前半生用于学习,后半生用于工作是不对的()
  7、取消学校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8、全球化进程中不需要可持续发展教育()
  9、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的层面是当代人文和科学方面的基础修养,及现代工具性学科()
  10、非学校化社会的批判以伊里奇和赖默为代表()
  三、简答题(40分)
  1、如何针对少年期特点进行教育?
  2、什么是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3、课堂教学的特性有哪些?
  4、批判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四、论述题(24分)
  1、分析我国的教育目的,并认识其偏差。

答案
  一  1、绝对评价是对被评价者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和达标程度作出判断的一种评价形式。
  2、《学记》是战国后期一部重要的教育著作,总结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以简赅的语言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和原则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遗产。
  3、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是一个受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支配的符号系统,包括知识经验、价值规范和艺术。
  4、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工具和途径,系统的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等行为发生变化的信息的过程。
  二  1、对  2、对  3、对  4、对  5、对  6、对  7、错  8、错  9、对  10、对
  三  1、少年期(初中阶段),它以个体的生理上出现性特征为标志。正是这一生理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强烈的心理变化,其主要的是少年成人感的程序、自我关注的加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摆脱成人的愿望强烈。少年期使儿童进入一个身体发育加速、内心活动复杂化和矛盾增加、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冲突时起,令他们自己和父母等有很多烦恼的突变成长时期,又称之为心理的危险期。要使少年积极的度过青春期,主要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通过青春期教育,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会择友与交往,如何自我防卫和保护自己,远离这些诱因,是重要的教育任务。同时学习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可能和自有探究的空间,创造丰富校内和校外生活,把学生引向有追求的人生。
  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同的经济形态,教育的表现也相应的各异。具体说制约作用为:一是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济发展水平为前提,二是经济社会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提出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三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这些都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知识经济社会的演进中证实。
  3、课堂教学的特性。多维性(教学中多种多样的事情发生、同一件事情会产生多种结果)。同时性和及时性(许多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及时的反映)。不可预期性(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教师无法预先知道的,产生的效果许多也无法预期)。历史性(经过一段时间,会在学生中形成一些共同的规范和认识)。
  4、批判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简言之,批判教育学就是试图把现代主义的解构观念与后现代结合在一起的教育学。不同观点的批判教育理论均把解放作为教育的最终追求的目标,要求个人摆脱权力的控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反对教育上一切的权力形式,如教材、教师等,反对教育中的普遍性与统一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批判性的思想,以建构教育上的文化新形势。提出反文本和反记忆,对传统课程提出了挑战。反对传递式教学,讨论和批判的分析是其最崇尚的方法,要求进入文本情境。教师为学生的批判提供条件,引导学生去认识分析、批判、重构。
  批判教育理论提出改造教育和解放教育的口号,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有助于对有关教育问题的认识,促使我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再分析。但这种理论可行吗?教育与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等不同,要想把教育从实际中与意识形态牢笼脱离,与权力脱离只能是异想天开。而且批判教育理论仅用反抗来说明学生的行为是不全面的,过于简单化了。也没有注意亚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  1、我国当今教育目的分析。对于教育目的可以从下列方面去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主要的理论依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教育目标实现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求。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含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智育传递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教育,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技巧(阅读、写作、计算及与具体学科相关的特殊技能),发展智力和认识能力(智力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认识能力通过表达能力、组织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出来)。美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体育是由目的的传递锻炼身体的知识,影响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我国教育目的在历史的沿革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特征,有了一些恒常的成分,有些合理,有些未必合理,反映在价值取向上尤其如此。
  一是,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教育中注重压抑个人的需求,使受教育者必须服从社会,抽调了个人价值的具体内容。
  二是,缺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对创新有如此迫切的需求。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只能步人后尘,因为创新能力会加剧知识分配和交易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把知识产权交给发达国家,反过来自己不得不以高昂代价购买知识成果,在经济竞争等中就会落后于人,拾人牙慧。
  三是,缺少个性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性是个性自主性、主体性的孪生兄弟,僵化、一统的制度产生的是刻板、无活力,创造空间狭窄,创造能力无从形成。知识经济呼唤着教育的个性化,让教育从大一统的刻板模式中脱离出来,成为开发创新能力的园地,创造性人才和新科技、新科学产生的策源地。主要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培养健康个性.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考核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把你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D.教育理论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逻辑过程D.认识过程

3.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4.教学中概念的形成是一种______过程。()

A.接受 B.理解C.发现 D.明白

5.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A.以教学为主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6.教学工作是在一定的______指导下进行的。()

A.教学原则;B.教学过程; C.教学方法; D.课程类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知行统一的原则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9.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动摇D.注意的转移

10.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A.生理与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二、填空题(每空格1.5分,共15分)

1.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功能和反馈功能,

概括起来说,教育思想具有对教育实践的功能。

2.教学方法是达到,完成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

3.教育科研是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的认识活动。

5.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和。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的取向。

6.斯腾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认为构成智力的三种能力是:、

和实践能力。

三、是非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1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

2.中小学阶段学生必须依靠教师的帮助才能有效地学习。……………………( )

3.教学的内容除了知识,还有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方法和体验到的情感。( )

4.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过程,而不是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

5.一个好的个案研究应具备典型性、深入性和有借鉴意义这三大特征。( )

6.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替代另一种方式(方法)。( )

7.探究学习应该是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

8.没有教的过程,或许能够学的好,没有学的过程,是绝对学不好的。( )

9.考试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

10.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原理知识、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这三大板块。( )

11.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思路。( )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你认为做一名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那些能力?

2.请简述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基本步骤)。

3.你认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4.请简述建构理论学习的特征。

五、案例分析题:(12分)

请阅读下面的案例材料,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谈谈你的看法和处理意见。

【案例材料】某学校一名学生,因为对老师的课感到很无聊,就逃课去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没想到,一去就迷上了那里丰富的书刊,原本只想逃一上午的课,结果欲罢不能,在那里一直泡了三天。三天中,家长以为孩子每天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老师则以为他生病请假了。后来双方对不上号,才知道这位同学去了公共图书馆。这个学生被找回来以后,学校和老师应对她怎么处理呢?

六、论述题:(18分)

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当前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应考虑的问题是什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4943.html

更多阅读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基本理论 证券基本法律法规真题

教育法基本理论  1、教育法的基本特征和原则有哪些?   ⑴教育法的基本特征  ①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教育法所规定的事项,主要是表达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和意志。为此,该事项具有公认而确定的效力,即公定力。  ②教育法的规定

学习《幼儿现代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幼儿现代教育理论》心得体会学习《幼儿现代教育理论》感受颇深。在这以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所胃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

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经验集锦 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

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09年第4、5期共建共享站点资源■周保平2008年湖北省宜都市编制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先平原、后山区,先局部、后整体”的步骤,确定了工作目标。本着一室多用的原

声明:《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试题 现代教育理论》为网友高傲丶与玍俱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