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族谱选 民间故事选集

关于明初从大槐树下迁徙晋民去中原各地的历史,晋、冀、鲁、豫省志,及洪洞县志都有记载。非常简略,未述其详。民间族谱村史、艺传,墓碑,家史等都大量存在。据考有四百九十八个县,八百一十二个姓,数以万计个家族,大都有族谱村史记载。为了解其详细情况,我们择取几例,辑录于此。

一、山东省、郓城县南关《杨氏族谱》序

木生本,水发源,山有支派,此天地生物绪有根基,以传万世而不绝也。况人为万物之灵,能不根本念宗而有统绪乎。且我杨氏历为大族,原籍山西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人也。自大明洪武二年,迁于山东郓城以来,始祖兄弟三人,皆分处栖身,长居郓城西北五十里后杨集,次居郓城邑南关,三支居后杨集南二里前杨集,各居一处,历有年矣。于今,恐经日久族宗失传,遂修族谱以传后世,此民国二十年事也。今民国念七年倭寇侵华,兵荒马乱,复恐失吾族谱,共录多部,易于保存。免于万一,又绪起报本追远之心,匆邀族人,沭手重修而垂后世不泯云。

二、山东省、郓城县和睦里《李氏家谱》序

谱也者,所以分左昭右穆之序,亦所以明尊祖敬宗之诚,则谱之所系不基重哉。维我李氏前明初自山西洪洞迁郓,越数世,老谱失次祖宗之名讳,昭穆之情形,无可考稽,予从堂伯鸿勋翁我先君,予忧心如或结之,于是于嘉庆已未冬,溯前人之流传,微一已之记忆,维有可稽者,自邦正始祖,因而别尊卑,辩亲疏支分派昭然若揭,则修谱之心庶为一慰慨,自咸丰庚申辛酉连年兵灾,谱又亡失。此于修谱之本有可幸者,予曾不失披阅有能考核详明。遂笔之于书,以志永远一以成先人修葺之意,亦复联一族亲爱之情,云尔,谨序。

同治元年岁次壬戊春二月八世孙德熏重序家谱。

三、河南省部分村寨、姓氏、大户分居、传艺,墓志均有洪洞迁徙之记载,择类录于下。

1、河南省伊川县半坡乡,位于伊川县东南部,距县城26公里,乡政府驻半坡村。据半坡村李氏家谱载,明初李氏始祖李诚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马铃山半坡处。故名半坡。

2、河南省汤阴县,韩庄村的群众先祖多系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以后因为韩姓是一大户,种地出名,即将此村村名称韩庄。

3、汤阴县王陵乡,镇抚寨村李氏世系图说,李氏夫妇二人,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入此地。到1985年,已繁衍2 5世。

4、洛宁县,凡村张姓,明初以山西洪洞先迁洛阳。再迁宜阳后迁洛宁,繁衍约5000余人。

5、温县南张羌《任氏家谱总序》载:稽我任氏乃黄帝之裔,本系出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明洪武年迁居河南,季昆五人各处一域。长门始祖怀清府河内县紫陵镇:二门始祖居温县南张羌村,三门始祖居卫辉府,四门始祖居酒南府孟津县邢家园,五门始祖居济源县薛庄镇。

6、河南省温县陈氏太极拳。是明洪武五年(1372)山西泽洲人陈卜经洪洞县,迁至河内县,东南30余里,结草为庐定居下来,人称陈卜庄。

7、鹤壁名酒——大胡村的大胡黄酒,已有500年的历史。据王氏家谱记载,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移民时带来的传统技艺。

8、河南省洛阳市郊区,孙旗屯乡,马营村李氏墓碑:公生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洛阳西马营村世居,历传十世有零,至今代远年湮,族繁莫辩,有居故里。有移外乡,迁处异域,代数难明,此祖茔现在本处,后沟旁侧壁址,悉被风雨损坏,二世三世移居也不可定,至于四世祖讳天福,附葬老坟凹,以下惟八世祖讳友恭二公有碑可稽。迁洛阳西北约五里许,亦有祖碑如梅公讳凌云,也有碑记,与始祖代数未明。考核今吾两处后裔,首先商量重修祖茔刻碑立柱以志永远。

以上记载取材于潘永修、郑玉琢编著的《根在洪洞》。这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为避重复之嫌,也图节约纸墨,不宜全部辑录,在此录取几例,只是为解读祭祖园作为例证。附:祭祖园档案室从各地收集入档的均可证实确为迁出或迁入的“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家谱共计82个家族,92卷资料。详细录列如下:

张氏族谱   河南省濮阳市西白仓村

李氏宗谱   河南省南台县磨屋街

边氏族谱        河北省满城县南固店村

王氏总谱        河南省温徐堡镇东街

金氏氏谱(卷1-5)   山东省桓台县马桥镇金字庄

李氏宗谱        河南省荥阳市峡窝镇石嘴村

李氏族谱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魏湾集北街

黎照堂刘氏族谱(卷1-5) 江苏省丰县欢四镇刘大营

杨氏宗谱        山西洪洞杜戊村

赵氏简明族谱      河北省内邱县南宋村

崔氏族谱        河南省濮阳高新区五助乡岸北旺村

李氏族谱        河南省堰师佃庄乡酒务村

南外天源赵氏族谱    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

赵氏族谱        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芝田村

崔氏族谱(历史文化研究)  河南洛阳市史志办

梁氏族谱        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马店村

赵氏族谱        河南省济源市沁北留村

陈氏族谱        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小街

秦氏族谱        河南林州市临淇乡蔡家堰村

陶氏宗谱        安徽省寿县五十铺陶家咀

牛氏家谱        河南济原市北水屯村

郭氏家谱        河南濮阳市前合村

王氏家谱        河南滑县留固乡大王庄村

范氏家乘        河南汝阳县上店乡圪塔河村

武氏家谱        河南省濮阳县东白仓村

郭氏家谱        山西太原市城东温家庄

李氏家谱        河南省濮阳市胡村

马氏家谱        河南省濮阳梨园乡西马李集

王氏家谱        河南省濮阳市铁丘村

刘氏家谱        河南省安阳县南郭村集

李氏家谱        山东省大屯镇夏营南园

孙氏家谱        河南省濮阳市胡村

吕氏家谱        山西天镇朱薪关镇油房窑村

孙氏家谱        河南安阳西郊乡南流寺村

赵氏家谱        河南省陕县东寨村

阎氏家谱        河南鹿邑县王皮溜阎枣沟

王氏家谱        河北邢台桥西区南大汪村

王氏家谱        河南省济源北海小刘庄

段氏家谱        山西省洪洞县杜戍村

王氏家谱         河南孟津县白合镇蜂王村

樊氏宗谱        洪洞县马牧乡辛北村

宋氏宗谱        河南郑州祁山区古荥乡保合大队宋庄村

王氏宗谱        河北省安次县得胜口村

宋氏家谱        河南浚县新镇乡李海屯村

梁氏家谱        河北永年县西苏乡双陵村

刘氏家谱        江苏丰县欢口镇刘大营

王氏家谱        河北献县西关

薛氏家谱        河南浚县卫贤集

璩氏家谱        河南济源黎湾底村

崔氏世系图       河南濮阳王助乡崖北旺村

王氏家谱        河南滑县瓦岗乡魏庄

孙氏家谱        河南省内黄县孙小寨

陈氏家谱        山西省怀仁县石井

安氏家谱        河南濮阳市西安庄村

谢氏家谱        河南濮阳城关镇南街

任氏家谱        河南濮阳市胡村乡胡村集

马氏家谱        河南濮阳市西白仓马拐村

袁氏家谱        河南濮阳市西白仓集

李氏家谱        河南濮阳市翟城甘露李庄

卓氏家谱        河南濮阳后漳消村

赵氏家谱        河南巩义芝田镇益家寓村

赵氏家谱        河南省偃师中宫底村

任氏世系图       河北石家庄市北庄村

姬村家谱(二本)     山西洪洞县万安镇万安村

东鲁秦氏族谱(上下册)   江苏省沛县胡寨乡大秦庄

河阳党氏族谱(卷1—3)   河南盂县城关镇梧桐村

惠氏族谱        河南唐河桐河镇

师姓氏族家史考     辽宁沈阳苏家屯永乐乡新台子村

李氏族谱       河南省新密市老城东街

崔氏族谱(卷1-14)    山东莘县樱桃园

扈氏族谱        山东曹县魏湾镇扈老家村

王氏族谱        山东泰安平阴县茄子王庄

孙氏族谱        山东淄博淄川区磁村镇上甘泉村

王氏族谱        江苏沛县栖山

柳氏族谱        河南偃师顾县镇中宫底村

荥阳马氏宗谱(上下册)   河南省荥阳高村马寨

黄氏族谱        山东淄川马庄

杜氏族谱        河南省博爱县马营村

尚黎堂刘氏族谱(卷1—4)  江苏睢宁高作镇高南村

刘氏宗记        河南省濮阳市西白仓村

张氏家谱        河南郑州中牟八岗乡前张村

“祖先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晋北、晋东各地也盛传这种说法,山西省政协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记载阎锡山祖籍洪洞,他为其父阎书堂逝世所发的《哀启》中说:“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 遂隶籍五台。”

太原市马庄山头苏姓,世世以琉璃匠为业,相传其祖先于明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去。民国版《徐沟县志》载:该县“前明迁自洪洞或洪洞大槐树者三十三姓”。

平定《张氏族谱.序》载:张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迁自洪洞”。

寿阳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载:“余始祖河东公,本大槐树下人,明初迁居寿阳。”

代县柳容《古大槐树志序》曰:披览族谱,敬悉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处迁代之正下社村。

交城、祁县《李氏族谱》记载:“始祖李元清,明初自洪洞大槐树下迁至交城吉尧头村,清嘉庆时,列室而居者二十余户,道光时一户居祁县来源镇。”

太原薛氏、阳城张氏、灵石韩氏、五台赵氏、平遥王氏,先祖都是从大槐树处迁去的。据刘纬毅先生主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寿阳《王氏家谱》,清源《王氏家谱》、《孟氏家谱》,徐沟《刘氏系图》、《乔氏家谱》、《杜氏家谱》、《温氏家谱》,清徐《张氏家谱》,忻州《陈氏家谱》,平定《张氏世谱》等记载其始祖均是从洪洞迁去的。

古大槐树处移民在史书、家谱、碑文上的记载,从时间上看远远迢过明洪武、永乐年间的范围,前面提到的山东、河北几个县的地名办公室的调查表明,早在南宋,就有少量的移民,而洪武、永乐年间是高潮,一直延续到清初。《续文献通考》载:金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移其民实之”。(《续文献通考》卷十二)《洪洞县志》载:“明宣德三年,山西民饥,流徙南阳郡不下十余万”(雍正《洪洞县志》卷八)。《广宗县志》称:“全县十五社内,崇文、仁义二社是成化年间名杰者,由洪洞迁平定州,后又迁宣化府万全。”定陶县有18个村庄是明、清时由洪洞县迁来。据上述文献资料可知,洪洞迁民历时四代。可谓前古未有,后无继者。

古槐移民分布晋、冀、鲁、豫、陕、甘、安徽、江苏、湖北、内蒙古等地,甚至广西、广东、海南也有部分移民,南宁市卢家翎给笔者来信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三省七县。”从明初至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昔日由洪洞迁出的移民,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等地区。另外,在历史上还有几点需要说明,明末吴三桂降清后,被封平西王,他率军转战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清史稿.吴三桂》),部下士卒大多是冀、豫、鲁健儿,他们大多是古槐移民后裔,多不愿附逆,可能散居各地。二是清朝建立后,旗民多编入军籍,关外空虚,土地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清政府奖励由关内向关外移民,“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 武授守备……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古今图书集成.赋役考》)这项政策,一直贯彻了几十年,从古大槐树迁出的人民,有相当部分再转迁到东北地区。还有一点是,在国民党退居台湾时,有相当部分移民后裔移民祖国的宝岛台湾省,台湾《东方杂志》复刊第十五卷第七期载:高阳齐如山先生写道:“吾族乃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省的军官重到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足见中国人念旧不忘本的心情之浓厚。”陈纪滢先生也写道:“北方多少代以来,一贯证明成祖燕王扫北后,把山西省迤西居民,迁徙至中原,以洪洞县为移民转运站这件事,互相转述,至今不衰,认为这是历史上北方居民的一次空前大迁徙。”李宗侗先生写道:“明成祖既然想把北京建成新都,所以在永乐间就大批移民,……我家就在这个时候迁到河北省高阳县宠口村,迁居的始祖讳平福,他是由山西省洪洞县的小兴州转来的。”台北新店市张学亮先生给洪洞县政府来信说:“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老鹳窝人,姓张。属于‘甜菜芽张’。据现今菏泽市地各志记载,我的祖先是于1368-1398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山东曹州府西北45里李庄集,后又东移二里建村,是为黎阳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有志青年,更是为了开发建设边疆,而奔赴到边疆各地定居者,可以说:古槐移民后裔遍神州。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甘肃普遍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这一问题还待民俗学者、遗传学者深入研究。在陕西及河南的一部分县中,还传说被绑押解迁出的,因而至今人民走路仍有背手习惯。

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布着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广大劳动人民从古槐迁走后。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处是我们的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毫西名门。”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有些移民的名字更表现了留恋家乡的意思,河南偃师县寇店乡韩寨村《赵氏宗谱》载:赵氏始祖兄弟四人,名“经、营、槐、显”“念新造之艰窘,伯与仲故讳经,而讳营。恐故乡之遗忘,叔与季则讳槐,而讳显”。这里“显”显然是“乡”的意思。移民们迁往各地,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并且时常保持来往,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山西省简称晋,史称“三晋”,又称“河东”、“山右”。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元属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属州,七十九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五十九万一千四百四十四,口四百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七。(《明史·地理志》)五府为,太原府、平阳府、汾州府、潞安府、大同府。三直隶州为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治阳曲(太原市),领平定、忻、代、岢岚,保德五州,县二十。平阳府治临汾,领蒲、解、泽、霍、吉、隰六州,县二十八。汾州府治汾阳,领永宁一州七县。潞安府治长治,领八县。大同府治大同,领浑源,应、朔、蔚四州,县七。直隶泽州治今晋城,领县四。沁州治今沁县,领县二。辽州治今左权县,领县二。(乔志强《山西通史》)元末明初。山西仅晋南一带较少战争,但在别的地区却不一样了,早在刘福通领导的反元大起义前,晋中,晋北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困苦,1349年就发生了冀宁、平遥等地的曹七七起义,旋被元政府镇压。(《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北伐,取泽州、陵川,又克高平,占领潞州,又攻壶关。1358年,又多次进攻山西的元军。明朝政府建立初年,元军在晋北的残余势力还有“四大王”盘居在芦芽山。与明军反复交战,明洪武二十年,山西元朝残余势力才完全被消灭。以上战争主要在晋中、晋北、晋东南地区,使这些地区人口剧减。针对这些情况,洪武七年(1375)朱元璋遣汤和、傅友德,到山西主持屯田,洪武二十五年冯胜、傅友德帅常升到大同等地屯田。晋北田野日辟,屯政大兴。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遣指挥刘斌等巡视太原、大同的屯田,宣德六年(1431)明宣宗又命侍郎柴东经理山西屯田。商屯始于山西大同,自洪武三年始,至永乐、成化间山西雁门关内外出现了许多商人屯垦区。

“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在晋北、晋中也盛传这种说法。寿阳祁韵士《万里行程记》说:“洪洞县…余始祖河东公本此邑大槐树人,明初徙居寿阳。”并赋《访大槐树故里》诗一首。其中云:“数典重根本,矧敢忘其故。翳维吾祖德,绵绵衍世祚。相传手植槐,家在洪洞住。当明洪武中,移民实诸路。”言其为十四世孙。(《山右丛书初编》)民国版《徐沟县志》载其县明朝迁自洪洞或洪洞大槐树者有三十三姓。《解县志·氏族略》载:“解县南营村张氏元至正年间由洪洞大槐树处迁居南营村,现该村有200余户。”据刘纬毅先生新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寿阳《王氏家谱》,清源《王氏家谱》、《孟氏家谱》,徐沟《刘氏系图》、《乔氏家谱》、《杜氏家谱》、《温氏家谱》,清徐《张氏家谱》,忻州《陈氏家谱》,平定《张氏家谱》等记载其始祖均是从洪洞迁移而去的。广西南宁市张忠来信说:“我原籍山西阳城县驾岭乡观腰村东沟人,先祖是从洪洞大槐树迁移来的。韩向明同志也来信道:“我原籍山西灵石县梁家公社温家岭村人,全村几乎全是温姓,人说此村原来都姓温,有一年闹瘟疫,全村人死光了,后来从洪洞的一棵槐树下,迁来韩姓夫妇俩,便发展了我们韩氏家族,再后来有两兄弟到离村十里地的小河边居住,取名韩家沟。李毓修同志来信说:“我们家乡在山西原平县东社村,据家谱序言和父老传言,我们李家是元末明初始迁祖李显由洪洞圪针沟迁来的,先迁至上东村,明永乐、宣德年间,一支又迁到东社村,现已传二十一世,有六百余口人。李家转迁到外地的很多,有迁到五台县善文村、上红表村的,有迁到雁门关、太谷、河北行唐及内蒙一带的,甚至有迁到国外的。”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中记载阎锡山祖籍洪洞,他为其父阎书堂逝世所发的《哀启》中写道:“先世于明洪武初由洪洞县棘针沟迁居阳曲县坡子街,继而迁居五台县长条坡,终乃定居河边村,遂隶籍五台。”董晓萍先生在《论想家·社会组织》一文中写道:“山西石楼县的《郝氏家谱》讲,始祖郝振纲五百年前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汤阴县,加入了李闯王的义军。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弟弟救出。兄弟二人商定,为能延续郝氏的香火,不至发生意外,两人各朝不同的方向走三百里,分开逃难。兄弟分手后,郝振纲朝西走,在永和、石楼两县的交界处落了脚。他靠着一把镢头开荒种地,数年后,开辟了一片三百多亩小村庄,这就是现在郝姓依然居住‘郝家沟’的来历。弟弟朝东走,后来在交口县的喜喜沟村落户,创建了另一份祖宗家业。郝姓靠着这个家谱文本,至今把方园六百里内的两个不同的郝姓家族看成是一个大家庭。”(《文史知识》2000年7期)代县柳容在民国二十年版《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序》中写道:“披览族谱,敬悉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大槐树处迁代之正下社村。”北京大学王瑶先生函告:我原籍为山西平遥道备村,村中有王氏祠堂三所,收有抄写的历世谱系姓字卷,一始祖王世广,记为由洪洞大槐树迁来,至我辈已第十九世。”

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晋中、晋北,甚至内蒙、东三省、广西也有部分移民,内蒙古兴和县《王氏族》谱记载,始祖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奉诏来此屯居。兴和县《张氏家谱》、《孙氏家谱》、《曹氏祖碑》、《宋氏祖碑》、《白氏祖碑》、《段氏族谱》,商都县《肖氏族谱》、《高氏家谱》、《王氏家谱》、《范氏族谱》、《樊氏家谱》,化德县《姬氏族谱》、《董氏家谱》,丰镇县《焦氏家谱》、《郝氏祖碑》、《隆氏家谱》,集宁市《黄氏祖谱》、《景氏家谱》、《乔氏家谱》、《朱氏家谱》,清水河县、凉城县、呼市、和林格尔县、赤峰市、包头市等许多家谱、碑文,都有相同记载。南宁市卢安翎给笔者来信说:“《卢氏族谱》载:卢伯庄,平阳府榕木社人,郡在山西省洪洞县,清弘治年间举人,任广西北流知县。落业北流民安冲头村,生三子,至今子孙已有四万余人,遍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七县。”辽宁海城市《尚氏宗谱》载,尚氏始祖为山西平阳洪洞县人氏,早期迁徙河北衡水,后又迁辽东海城。沈阳《师姓氏族家史考》载:“沈阳师氏,一世祖师发、师禄兄弟二人以家贫携妻室于一六五一年清顺治八年奉朝廷旨意,从山西师庄到洪洞大槐树集合,领得‘龙票’(迁徙文件)外迁辽东,盛京奉天府承德县西南七十华里新台子,今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永乐乡新台子村落户定居,垦荒事农(龙票所载‘师庄’)至今我十二世一九四九年已历三百四十三年矣。”据太原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氏研究会顾问、著名谱牒学家王剑霓先生考察:“张学良将军祖籍山西,系太原张氏,属张氏尹城派,在太原县尹城,即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从《张氏宗族谱书》可以看出,张氏始祖继业于明永乐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河北大城县提北村,五世祖禄宗迁冯庄,十三世祖天达——永贵(谱系‘允’字辈,外出后谐作‘永’字)迁辽宁海城,传两辈,即——发——有财,有财有3子,为作泰、作孚、作霖。作霖即张学良将军之父。”(《山西晚报》2000年11月1日)

根据笔者收集的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县(市)、内蒙9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4县(市)、广西1县。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化德、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春、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甘肃省在我国西北部,元属陕西行中书省,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宁夏在我国西北部,元置宁夏路,属甘肃和陕西行中书省,明置宁夏府,后改宁夏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明朝陕西布政使司辖八府,二十一属州,九十五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二十九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口三百三十一万六千五百六十九。(《明史·地理志》)陕西与山西隔黄河为邻,古有秦晋之好的典故,元朝末年扩廓贴木儿父子势力强大后,首先是从山西定陕西,与陕西李思齐军决战于关中等地区,使陕西地区屡遭兵乱,明朝建立,晋王多次带山西军出塞外筑城屯田。《明史》、《明实录》记载:洪武十三年五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永乐元年八月,四次大批移民于该地区。

陕西省合阳县梧桐《党氏族谱》记载,始祖党士真于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处奉诏迁徙河阳、梧桐,迄今六百廿余载,延长县《古氏家谱》、宝鸡《王氏家谱》、韩城《王氏家谱》、武功《戴氏家谱》、彬县《陈氏家谱》、固源《郑氏家谱》、米脂《井氏家谱》、眉县《刘氏家谱》、岐山县《杨氏家谱》,澄城县马店村《孙氏家谱》,长宁村《贾氏家谱》等都明确记载其先祖迁自山西省洪洞县。西安市韩森寨文化馆刘德林来信说:“陕西省宝鸡地区扶风县吕公乡聚粮村刘家场人是由洪洞大槐树处迁来。”西北电动工程学院樊昌信函告说:“陕西省眉县阳峪乡刘家什村,居民大多姓刘,他们的祖先是山西省一棵大槐树下迁移而来。”宝鸡市龙泉中学李仲林函告:“陕西麟游县丈八乡店子壑口村,鸳鸯河村,刘氏先祖传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来的。”西安市陈伯林函告:陕西省彬县义门乡义门村的窦姓祖先是从洪洞迁移而来。陕西省高级法院戴冠函称:原籍是陕西武功县杨棱乡寨东村人,祖先是山西大槐树人。澄城县孙仲哲说:“在陕西澄城县广大地区盛传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迁来的。我的原籍是澄城县罗家洼乡东马店村,有《孙氏家谱》序言记载先祖是从洪洞迁来的。”麟游县纪佳德来信说:“麟游县招贤乡永丰村漫湾小队赵加保同志谈,他的曾祖父说:其先祖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集中,先迁到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叩村定居(当时有赵家石碑记载),赵加保的祖父于清朝迁来麟游县漫湾大队定居。招贤乡石家咀和邢安岭两个小队都是邢姓,他们也自洪洞迁移而来。”宝鸡县王宝生也说:我们这儿相当的一部分人说是从洪洞移来的。新疆喀什升市郑荣祥来信说:原籍陕西城固县孟营乡郑塘村人,从山西洪洞迁移的祖先是兄弟三人,分居三处,把铁锅砸烂,分拿锅沿、锅帮、锅底以便相认。北京市杨德颖信中说:原籍陕西米脂县,相传我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迁来,米脂井姓也是从洪洞迁来。合阳县粮食局李志斌函告:洪洞县“是我们李氏族祖的故乡。明建文年间,二世祖扶老携幼从大槐树下迁来合阳县南知堡槐园定居,因而从本族十世起,历代祖先名讳中嵌入了纪人、纪年,对后代子孙满怀期望,不忘先祖的12个辈分字:‘建文李景、春克乃心、敬承祖德’。现在,南知堡槐园李氏已传至22代。”又有王杰,陕西韩城人,清乾隆时状元,著名学者姚鼎为其神道碑撰文道:“公讳杰字伟人,王氏先世居山西洪洞迁陕西韩城。陕西移民以宝鸡、关中以及邻近山西的地区为多。”

甘肃省濮文全主编的《高台濮氏简史》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历史史志的记述,推断五坝堡濮家庄濮氏祖源,在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约在明代初年奉朝命西迁充边,途经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辗转来到西北边陲——甘州卫地三工堡落户。嗣后,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濮氏宗族中有一户人家,从三工堡来到五坝堡东土谋生,为当时本土八姓之一(其余七姓为:白、费、刘、谢、石、雷、张等)。自此,扎根本土,渐次繁衍。濮氏先祖来到本土后,历经沧桑,随着岁月的延伸,人口增殖,事业发展,家庭兴旺,遂脱离了三工堡宗室体系,另立了宗谱,修建了宗庙,编排了宗序,成为五坝堡濮氏一宗。起宗谱牒因年代久远已经失传,代代口头相传的两地宗族关系,至今影响深刻,思念故土的心绪始终不断。”镇原县王玉琴来信说:“我先祖世居琅琊郡,有家谱记载,在明朝建文帝年间,由山西大槐树下集中而迁居镇原,据载在大槐树下朝廷设有专门负责移迁的机构,办理迁移手续,并且有人护送移民。我先祖原是武将出身,有护送迁民之责任,来到现在的镇原县,在孟坝乡的什字乡落户。我王姓现有二千余人,分别是居住在镇原、孟坝、方山、庙集、平泉等地。”甘谷县金川乡原家庄原耀信中说:“甘谷全县土著仅有王、姚、李三姓,王姓在城东苍耳王村,姚姓在城北渭河畔姚庄,李姓在尉家沟,其余皆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湖北江陵赵金其也称:“原籍甘肃省张掖县,先祖是自洪洞县迁来,已传十五世。”天水市太系乡窝驼村张宏安函告:此地人都说,祖先是自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我家是“玉柱张”,皇帝钦赐先祖“一玉柱”。平凉军分区宁永强2001年5月15日来函说:“我家住在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七府村郭家园子庄,去年我父去世时留下遗言,叫我把宁门的家谱写出来,原有家谱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收去,无从考证,听上辈人传说,我的高祖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底下集中后移民到平凉的,现已有7辈人了,我是第五辈人。高祖叫宁仲奇,在明朝仁宗皇帝洪熙元年,即1425年以前移民到平凉的,现存有1张洪熙元年二月十六日高祖给三个曾祖分家时立的约据为证。”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陕甘宁地区移民51县(市)。其主要分布: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临泽、高台。

安徽省在长江下游,元属河南和浙江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江苏省位于东部临海,长江下游,元属湖南和浙江行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元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属湖广布政使司。明时安徽、江苏两省同直隶南京,辖十四府,四直隶州、十七属州,九十七县。(《明史·地理志》)湖南、湖北、同为湖广布政使司,辖十五府,二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零八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明史·地理志》)

元末南方红巾军起义地区主要在江淮一带,刘福通在颍州起义,彭莹玉的徒弟邹普胜在蕲山、黄州与徐寿辉起兵反元。公元1356年徐寿辉占领了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大地区。明玉珍湖北随县人,张士诚江苏大丰人,陈友谅湖北沔阳人,安徽是朱元璋的家乡,他们各自起兵于自己的家乡,十几年间这些农民军转战于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区,各农民军之间,农民军与元军之间拉锯作仗,使这些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土地多荒芜,千里无人烟,明朝政府建立后,首先往以上地区移民,洪武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两次从山西移民。在这之前,1367年,迁徙苏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又迁徙苏、松、嘉、湖等地富民5300户到南京,以后又数次往该地区迁移富民。(《明史·食货志》)在笔者收集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资料中,有沛县孙家庄《孙氏家谱》、甄家楼《甄氏族谱》,徐州市《徐氏族谱》,锡山县《魏氏族谱》,安徽省凤台《樊氏家谱》,安庆县《阎氏族谱》,毫县《他氏家谱》,萧县《李氏家谱》,宿县《唐氏族谱》,邳州《曹氏族谱》、《孙氏家谱》,丰县欢口镇《刘氏家谱》、娥墓固《王氏族谱》、司马里《梁氏族谱》、沙庄乡《张氏家谱》、蒋河《蒋氏家谱》、黄家店《黄氏家谱》、萧家桥《萧氏家谱》、刘鄂村《金氏族谱》、东华《尹氏家谱》,萧县《孙兴公墓志》,宣城县《周氏祖碑》等都记载着其始祖是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移来的。

安徽省确山县李学基来信说:“我家是安徽省萧县黄口区藏阁村,祖辈传说,我们是从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来的,我是第十八世。”利辛县李洪光信中说:“颖州大部分地区的人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我家也是从洪洞迁来的,为了纪念从大槐树下迁来,始祖在一颗角针树下打了一口井,至今树井犹在。”宿县唐秀成信中道:石易山唐寨一带也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的,唐寨周围十里的村庄大多数姓唐,约有一万余户。北京市怀柔县孙敦秀来函:江苏丰县欢口公社,地处苏鲁皖三省交界处,孙氏始祖是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武昌市赵广宽信中说:我家住湖北枣阳县北一带,听老人讲是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大槐树下迁来的人大多数居住在湖北与河南交界处。湖北省随县汪雨根来信:此地邱、沈、汪、张、王姓是自洪洞迁来的。洪武二年,王世华(霖雨),军职到汪店死后,其子孙在此落户,家庙对联:罗山衍季宗支远,霖雨流芳世泽长。即老家为洪洞大槐树罗山人,霖雨是始祖。宜城县郭海村周家楼,周义庆信中说:“村内有石碑,记载始祖周继全,自洪洞大槐树筷子巷迁到湖北宜城郝集村,后到张家村,改村名为周家楼,老二迁到湖北随县,老三迁到湖北钟祥,丰乐一带。”襄阳县徐堤村徐德道说:“这里以前闹瘟疫,居民都死光了,从洪洞迁来徐姓兄弟二人,老大叫金氐在陨阳落户,老二叫棉氐,在湖北徐堤落户。”保康县陶义功说:“听老人讲祖先是山西洪洞县迁到湖北郧县,最早的祖先是叫陶友闻,现在后裔分布在郧县东乡的三四个乡镇,约有四千户以上的人口。”襄樊市孙有权说:“我是湖北省襄樊地区枣阳县人,祖先是在明代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十堰市王从林也说:“此地居民大多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城都市魏同启来信:“根据我们家史说明,魏氏始祖洪公于明朝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江苏省锡山县东之魏寨,洪公为魏氏一世祖,至今已六百余年,现已传至十八世,有十余支,除分布苏、鲁、豫、皖等省外,现已扩迁至宁夏、新疆、广东、四川等省。”湖北光华县一带传有哄孩子的歌谣:“儿啊、儿啊,莫哭啼,俺的老家是山西,娃呀,娃呀,你莫哭,山西有棵大槐树,吃面面,喝稀稀,吃吃喝喝回山西。”以上谱牒、信函、民谣凿凿有据,相互参证,互相补充,充分肯定了该地区的山西洪洞移民,这首儿歌更说明了移民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根据笔者收集的家乘碑文、信函资料不完全的统计,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62个县(市),其主要分布: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港、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北京市简称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当为东北和华北等地区枢纽。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称京师。辖八府,二个直隶州,十七属州,一百一十六县,洪武二十六年编户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九十二,口一百九十二万六千五百九十五。(《明史·地理志》)天津市简称津,为中央直辖市,位于海河平原东北部,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金元时代称直沽,为漕运要地,后设海津镇,属静海县,明永乐初置天津卫。河北省简称冀,位于黄河下洲以北,东临渤海,元属中书省,明朝直隶京师。明朝洪武初年攻下大都后,大都至漠北地区,东起辽东,西至陕甘,仍为元朝王室控制,明政府与其连年作战,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年间就组织向京师地区(冀、京、津地区)移民,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也随之转移,这样永乐年间又多次往该地区组织移民,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向京、津、冀地区移民者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洪武年间四次。永乐二年九月,永乐三年九月,永乐四年正月,永乐五年五月,永乐十五年五月,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永乐年间六次,共十次,大批移民该地区为正史记载之首。迁民以移往北平府、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移民以永乐年间为多,洪武年间次之,是明朝移民的重点地区。

王彬、徐秀珊主编的《北京地名典》记载,石景山区古城村“据村谱记载:村民多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当与明初永乐帝八次向北京迁徙各州移民有关。”顺义区龙湾乡大北坞“此村建于明代初年,当时山西洪洞张姓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怀柔县杨宋镇花园“该村成于明代,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赵姓人家迁到此地定居,成为最早的住户,他们生息繁衍成村,取名为花园庄。”大兴县采育镇“明洪武、永乐初年,安置大批、山西、山东移民在此屯垦。”定福庄乡赵村“明代成村,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当初是一个小城镇,后因赵姓居多而得名。”北京市门头沟区<程氏宗谱>,丰台区黄土岗乡白盆窝村<郭氏家谱>,通县侉店乡贾瞳村<贾氏族谱>、西集乡寨府村<郭氏家谱>,大兴县沤营乡张各庄<刘氏家谱>,平谷县门楼庄<张氏族谱>、东高庄<李氏家谱>、夏各庄<宋氏祖谱>、韩庄<韩氏族谱>、刘家店<刘氏宗谱>、王辛庄<张氏族谱>、北杨桥<孙氏家谱>、镇罗营<万氏族谱>、山东庄<马氏宗谱>、大兴庄<王氏宗谱>、莫城<孙氏族谱>、马昌营<冯氏家谱>、南独乐河<高氏族谱>、靠山集<贾氏祖谱>、黄松峪<张氏家谱>、熊儿寨<吴氏家谱>、乐政务<曾氏族谱>、大华山<邹氏族谱>、小店<周氏族谱>、韩庄<韩庄宗谱>、马坊<万氏族谱>、徐辛庄<邢氏家谱>、宋庄<宋氏家谱>、胡各庄<钱氏族谱>、梨园<高氏族谱>、张家湾<孙氏宗谱>、西集<宋氏家谱>、郎府<赵氏祖谱>、台湖<聂氏家谱>、次渠<任氏族谱>、马驹桥<林氏家谱>、觅子店(卢氏宗谱>、大杜社<焦氏族谱>、永乐店<刘氏族谱>、大杜社<申氏家谱>,顺义县杨各庄<焦氏家谱>、李各庄<秦氏家谱>、赵各庄<娄氏家谱>、马坡<姬氏家谱>、赵全营<常氏族谱>、高丽营<霍氏家谱>、孙河<韦氏族谱>、李家桥<滑氏宗谱>、平各庄<平氏祖谱>、李遂<吕氏家谱>、沙岭<汤氏族谱>、北务<邱氏家谱>、尹家府<谢氏族谱>、龙湾屯<张氏家谱>、后沙峪<蒋氏宗谱>、南法信<桑氏家谱>、奉伯<艾氏家谱>、天竺<褚氏族谱>,门头沟齐家庄<齐氏家谱>、黄塔<齐氏家谱>、北岭<李氏族谱>、沿河城<张氏族谱>、斋堂<王氏族谱>、军响<赵氏族谱>、清水<刘氏族谱>、青口白<祖氏家谱>、军响<卞氏家谱>、大村<池氏家谱>、田庄<伊氏家谱>、上苇甸<班氏家谱>、军庄<辛氏家谱>、妙峰<沙氏家谱>、永定<侯氏族谱>、潭柘寺<段氏族谱>、色树坟<庄氏家谱>,房山区史家营<史氏家谱>、班各庄<周氏族谱>、周口店<董氏家谱>、黄山店<李氏族谱>、岳各庄<沈氏族谱>、赵各庄<鲁氏家谱>、张坊<商氏族谱>、河北镇<施氏族谱>、七宅里<庞氏家谱>、崇各庄<牟氏族谱>、良乡<范氏族谱)、葫芦垡<洛氏家谱>、官道<钟氏家谱>、窑上<尚氏家谱>、南召<原氏家谱>、琉璃河<赫氏家谱>、石楼<渠氏家谱>、窦店<铁氏家谱>、长沟<荀氏族谱>、南尚乐<汪氏家谱>、十渡<顾氏家谱>、六渡<吉氏家谱>、霞云岭<肖氏家谱>、南窖<仇氏家谱>、大安山<庄氏族谱>、长操<骆氏族谱>、蒲洼<乔氏家谱>,昌平县老峪沟<何氏家谱>、高崖口<薛氏家谱>、苏家诧<席氏族谱>、永丰屯<曷氏族谱>、北安河<孔氏家谱>、温泉<秦氏族谱>、上庄<耿氏族谱>、东北旺<杜氏家谱>、清河<傅氏族谱>、洼里<景氏家谱>、孙河<陆氏家谱>,大兴县南各庄<钱氏家谱>、芦城<葛氏家谱>、北臧村<寇氏家谱>、庞各庄<边氏族谱>、魏谱庄<关氏族谱>、朱庄<胡氏家谱>、半壁店<常氏家谱>、定福庄<殷氏家谱>、大辛庄<金氏家谱>、榆垡<栗氏族谱>、礼贤<裴氏家谱>、孙村<盛氏家谱>、凡河营<楚氏家谱>、采育(宋氏家谱>、青云庄<苗氏家谱>、大皮营<许氏家谱>、安定<贺氏家谱>,延庆县张山营<姬氏家谱>、康庄<茹氏家谱>、西拔子<米氏家谱>、下屯<相氏家谱>、靳家堡(潘氏家谱>、沈家营<彭氏家谱>、井庄<康氏家谱>、大庄科<牟氏家谱>、四海<官氏族谱>、黑汉岭<胡氏家谱>、花盆<师氏族谱>、沙梁子<路氏家谱>、千家店<蔡氏家谱>、白河堡<蔚氏家谱>、红旗甸<石氏家谱>、香营<姬氏家谱>、刘斌堡<蒲氏家谱>、永宁<翁氏族谱>、清泉铺<常氏家谱>,怀柔县杨宋各庄<盛氏家谱>、范各庄<仲氏家谱>、黄坎<黄氏家谱>、辛营<毛氏族谱>、沙峪<邓氏家谱>、北宅<战氏家谱>、茶坞<解氏家谱>、黄花城<闻氏家谱>、汤河口<宫氏家谱>、八道河<洪氏族谱>、中富乐<温氏家谱>、北房<郑氏家谱>、庙城<赵氏族谱>、上甸子<董氏家谱>、古兆口<莒氏家谱>、新城子<郭氏族谱>、半城子<林氏家谱>、高岭<唐氏家谱>、东庄禾,<邵氏家谱>、穆家峪<司氏家谱>、太师屯<马氏家谱>、不老屯<顾氏家谱>、北庄<王氏家谱>、古兆口<弓氏家谱>等都记载其先祖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天津市蓟县下营<张氏族谱>、小港<孙氏族谱>、罗庄子<常氏族谱>、洪水庄<马氏族谱>、孙各庄<程氏家谱>、宋家营<芮氏家谱)、九百户<张氏家谱>、五百户<王氏祖谱>、李庄子<李氏族谱>、许台子<马氏家谱>、逯庄子<逯氏宗谱>、马伸桥<岳氏家谱>、刘家顶(邵氏家谱>、白涧<支氏家谱>、洇溜<华氏宗谱>、礼明庄<刘氏族谱>、龙古庄<林氏族谱>、侯家营<薛氏族谱>、桑梓<丁氏家谱>、西塔庄<高氏家谱>、东塔庄<薛氏家谱>、杨津庄<郭氏家谱>、下窝头<许氏宗谱>、东施古<康氏家谱)、上仓<梁氏家谱>、东赵各庄<朱氏家谱>、东二营<厉氏家谱>、邦均<穗氏家谱>、穿芳峪<白氏族谱>、洪水庄<宗氏家谱>、水不港<荀氏家谱>,宝坻县赵各庄<赵氏族谱>、牛道口<戈氏家谱>、高家庄<佟氏家谱>、史各庄<辛氏家谱>、霍各庄<冉氏家谱>、方家庄<方氏祖谱>、新安镇<戴氏家谱>、大口屯<索氏家谱>、马家店<房氏家谱>、石桥<邝氏家谱>、王补庄<明氏家谱>、何仇庄<葛氏家谱>、大仲庄<妙氏家谱>、袁罗庄<温氏家谱>、林亭口<忠氏家谱>、郝各庄<繁氏家谱>、南仁<仉氏家谱>、周良庄<祖氏家谱>、黄庄<黄氏祖谱>、双喜庄<项氏家谱>、八门城<苏氏家谱>、大唐庄<柴氏家谱>、大白庄<金氏家谱>、尔王庄<燕氏家谱>、石臼庄<罗氏家谱>、黑狼口<管氏家谱>、糙甸<贡氏家谱>,武清县河北屯<崔氏家谱>、崔黄口<阴氏家谱>、大黄堡<阮氏家谱>、上马台<查氏家谱>、聂庄子<冷氏家谱>、梅厂<乔氏家谱>、黄庄<黄氏家谱>、黄庄<黄氏族谱>、石各庄<岳氏祖谱>、陈咀<文氏家谱>、王庆<安氏家谱>、后巷<相氏家谱>、大良<池氏家谱>、大孟庄<覃氏族谱>、北蔡庄<蔡氏家谱>、泗村店<车氏家谱>、东马圈<芮氏家谱>、大王古庄<武氏家谱>、高村<汪氏家谱>、南蔡庄<王氏家谱>、大碱厂<苗氏家谱>、东浦洼<路氏家谱>、徐官屯<禄氏家谱>、豆张庄<甄氏家谱>、黄花店<息氏家谱>,静海县台头<王氏家谱>、王口<孙氏家谱>、梁头<石氏家谱>、子牙<仪氏家谱>、东滩头<羡氏家谱>、沿庄<尤氏家谱>、大张屯<卫氏家谱>、唐官屯<铁氏族谱>、大郝庄<郝氏家谱>、大庄子<舒氏家谱>、西翟庄<翟氏家谱>、蔡公庄<呼氏族谱>、胡连庄<六氏族谱>、杨成庄<费氏祖谱>、徐庄子<南氏家谱>、独流镇<战氏家谱>、北肖楼<肖氏家谱>、团泊<采氏家谱>、陈官屯<栗氏家谱>、三堡<莫氏家谱>、城关<妙氏家谱>,宁河县董庄<支氏家谱>、赵庄<赵氏家谱>、大贾庄<明氏家谱>、潘庄<潘氏家谱>、赵本庄<蔺氏家谱>、大辛<随氏家谱>、丰台<于氏家谱>、小李庄<隗氏家谱>、岳龙庄<屈氏家谱>、后刺<廖氏家谱>、任凤<暴氏族谱>、北陈<沙氏家谱>、陡沽<奚氏家谱>、马从<尹氏家谱>、廉庄<廉氏家谱>、苗庄<郗氏家谱>、宁河<方氏家谱>、淮定<仝氏家谱>、后沽<齐氏家谱>、大田<淮氏家谱>、小海北<葛氏家谱>、南涧沽<赖氏家谱>,塘沽区于庄子<毕氏家谱>、中心庄<祁氏家谱>、于黄港<平氏家谱>、北塘<冉氏族谱>、新河庄<迟氏家谱>、邓善沽<党氏家谱>、河头<包氏家谱>、宁车沽<鞠氏家谱>、新城<柏氏家谱>,汉沽区双桥<张氏家谱>、茶淀<李氏族谱>、蔡家堡<蔡氏家谱>、营城<姬氏家谱>,大港区赵连庄<乔氏家谱>、小王庄<王氏家谱>、大庄子<孙氏家谱>、中旺<成氏家谱>、徐庄子<徐氏族谱>、太平村<荀氏家谱>、沙井子<柏氏家谱>、中塘<蔚氏家谱>,效区大毕庄<毕氏祖谱>、张兴庄<吴氏家谱>、张贵庄<章氏家谱>、荒草<晋氏家谱>、赤土<仪氏家谱>、霍庄<普氏家谱>、朱唐庄<田氏家谱>、双街<张氏家谱>、双口<王氏家谱>、北仓<李氏家谱>、天穆<鞠氏家谱>、上河头<甄氏家谱>、张家寨<张氏家谱>、李七庄<李氏祖谱>、纪庄子道<牟氏家谱>、王稳庄<庞氏家谱>、八里台<杨氏家谱>、辛庄<杨氏祖谱>、南羊<杨氏祖谱>、李庄子<杨氏祖谱>均明确记载其先祖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此定居,其后裔繁衍成村,而后分布各地。

1983年5月赞皇县地名办公室编辑的《赞皇地名资料汇编》记载山西迁去居民情况如下:赞皇县共辖21个乡镇,212个行政村。自明洪武、永乐年间至清初,由山西洪洞、阳曲、繁峙、太原、平定、巴州、乐平等县(市)迁来赞皇居民分散在18个乡,65个村庄,多在槐、济河两岸,只有山区下马峪、胡家庵、虎宅口三个小乡,没有当时的迁民,可以说山西迁民遍及全县乡镇。由山西迁来居民的姓氏有冯、杜、张、杨、姜、赵、安、何、郭、王、于、耿、吕、池、任、周、刘、郝、焦、黄、李、侯、曹、陈、常25家。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永乐年间迁来,洪武年间次之,其余为个别现象。邯郸市地名办公室李芳卿同志在《邯郸县迁民调查》中记载:“在查地名中,不少老人说凡是大槐树来的迁民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双脚小指甲是双层,我本人和同族人全是这样。”邯郸县《李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李海龙应诏率三子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不久长子迁往东北,次子迁往邯郸城,三子在姬庄定居下来。”现传二十八世。这次地名普查中全县20个公社,250个村,一半以上是从洪洞迁来的,差不多都有家谱、碑文记载。《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概况》载:“明永乐二年,孟氏自山西洪洞应诏迁来此定居,建孟村,其后发展,建国后,1955年11月30日成立孟村回族自治县。”保定市有一校姓函告:祖碑记载其为蒙族,祖上为小校场官吏,明初改为汉姓校(音较),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1999年保定市文物局满族人孟娜女士来洪洞大槐树祭祖园祭祖,其父告他祖上为洪洞大槐树移民。

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在《新河县迁民调查》中记载:1982年我曾参与编纂《新河县志》,调查各村姓氏迁徙,今摘录明初来自山西洪洞者如下。东顺城官村:宋亮庄有苏、李、赵、郭、郝、孙六姓明初迁来。东安家庄杜姓永乐年间迁来,安姓永乐三年迁来。张挽官村:孙村(今名子林村)武姓永乐间迁来。东张砖村东、武两姓永乐二年迁来。良家庄官村:中良家焦姓永乐年间迁来。后良家庄杨、洪二姓来自洪洞枕头村。焦姓洪武年间来自泽州高平县(据家谱)。亭则头官村:董村除元脱脱丞相后人元末迁来之外,陈、张、郭、穆、翟五姓均永乐年间迁来。辛章官村:章、张等八姓来自山西,西高庄李、黄、史三姓永乐年间迁来。东高庄贾姓同。千家村官村:东千家庄马、谷二姓永乐年间迁来。西千家庄张姓,永乐二年来自洪洞马军寨,黄家庄安姓,永乐二年来自洪洞枕头村。西顺城官村:西头张、信二姓来自洪洞。大田庄翟、张二姓,护驾庄耿姓,西小屯寨宋、贾、忠、李等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神首官村:王神首村王姓成化年间来自洪洞义马村(有碑记)。白神首村白姓,永乐二年来,傅神首村傅姓明初来。张神首村张、周二姓永乐年间来自洪洞椿树胡同。陈阎官村:阎仙庄梅姓永乐二三年来。大周庄王姓、小周庄张姓,来自洪洞。荆杨官村:芝芳头村刘姓来自洪洞,李家寨张姓、平楼村傅、刘二姓,埝城村王、李二姓,都是永乐时迁来。西杨家庄杨姓,永乐二年迁来。井口官村:沙井村李、崔二姓永乐时迁来。曹马官村:西马庄李姓明初迁来,东寻葫芦村米姓永乐时迁来。西小漳村李姓同,惟山村董姓于永乐二年迁来(有碑记)。王府官村:王府村贾、刘二姓明洪武时迁来。东顺城官村:姬家圈村及北者化庄村田、李二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北张化村张姓来自永乐时。申家庄官村:杨家庄袁、李、韩三姓,明初迁来,西十里铺阎、苗二姓永乐时迁来。安庄王、郭二姓及白杨林北李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申家庄陈、焦二姓来自高平县。团里官村:东团村趔姓,永乐二年来自高平县。足家寨崔、傅、姬、石四姓,永乐二年迁来。董村官村:董夏村何、郎、杨、李、宋、董、郭、袁、杜、程、张、聂、邢、高、邱、贾等姓,明初迁来。南杜兴村邱、陈、葛、张、赵、郎、李、高、刘、丁、东、尹等姓,永乐三年迁来。郎家庄郎姓先由山西迁移陵川县,永乐二年再迁于此。王、李二姓明初来自山西。周家尧村周、刘二姓,王村郭、李、程三姓,南魏庄魏、王、张三姓,都是永乐年间迁来苏田官村:苏田村杨、白、孙三姓和毛家庄毛姓,都是永乐二年迁来。南小屯张、李、靳、王、刘等姓,苏章村刘、李、秦三姓,冯家庄冯、朝、司三姓都是永乐年间迁来。西马官村:田村宋姓明初迁来,马庄程姓,陈村刘、赵、魏、马、胡等姓和杏园谷、陈、翟三姓都是来自永乐年间。沙洼官村:后沙洼村宋、温、苏、柏、郑、吕、马等姓明初迁来。前沙洼村苏姓永乐二年来自高平县。南小屯张、刘、赵、杨、郭等姓,永乐年间迁来。城召官村:城召村后街傅姓成化十一年迁来,已十二世。吕家庄傅姓成化年间迁来,范姓永乐年间迁来。邢彦村邢、孙二姓永乐年间来此。许家庄孔姓明初来自介休县。邯郸县地名办公室在普查地名中发现,全县12个乡镇250个村庄,一半以上是自洪洞迁去的,几乎都有家谱、碑文可稽。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定县搞过社会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人,分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部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扫碑,,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全县223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的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成安县地名志》载:全县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的地方志、民间家谱、碑文记载以永乐年间迁民为多。《张文襄公年谱》也载:张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乐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传至端徙南皮东门内。'’这与“燕王扫碑”即“靖难之役”河北地区战乱严重,以及朱棣迁都北京是有直接关系的。河北地区移民以姓氏(迁民始祖)为村名者甚多,分姓者也不少。这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占田及移民数量多有很大关系。新乐县地名办公室调查,新乐县北齐同、石家庄、赵家庄、周家庄、王村、东张村等村庄全部是洪洞迁民移居去后以姓氏改立村名者。正定县的罗家庄、赵村、吴家营、曹村等,成安县的贾庄、庞庄、孙庄、大吕彪、杨庄等都是以洪洞迁民姓氏为名的。《广平府志》和《成安县志》记载,迁民与土著分里甲之别。“屯因先世民尚稀,迁朔方(北方)关右(山西)民屯田焉。屯民即新徙者,社民即土著者”。大吕彪村吕彪从洪洞迁入后立吕彪屯。直到嘉靖时成安县仍有社十三、民屯七、军屯七,可见移民人数是不少的。

以上调查资料及家谱、碑文、信函资料确证,明朝洪武年间即向该地区移民,永乐年间移民为多,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有129县(市),其主要分布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藁城、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极、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兰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平、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孟村回族自治县。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牛集《牛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姚庄《周氏家谱》,洪武年间迁。望冢乡小刘庄《刘氏族谱》,明初迁;邱村《邱氏族谱》,明初迁;马村《马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刁村《刁氏祖碑》,明初迁;西谢庄《谢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姜屯镇刘楼《刘氏家谱》,洪武二年迁;侯颜庄《侯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孙村《孙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大彦《孙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解庄《解氏祖碑》,洪武年间迁;满园《满氏族谱》,明初迁;戚庄《戚氏族谱》,元初迁;西马场《马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大坞镇吴楼《吴氏族谱》,洪武年间迁;战河《战氏族谱》,洪武元年迁。西岗镇东庄《王氏家谱》,清康熙年间迁;杜庄《杜氏族谱》,正统五年迁;两河岔《满氏祖墓表》,永乐年间迁;费庄《费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卓楼《卓氏墓表》,洪武年间迁。枣庄城区记载洪洞迁民的族谱统计:南石乡南石村《田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高楼《高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石沟《陈氏族谱》,洪武二年迁;石沟管《袁氏族谱》,洪武年间迁;陶管镇石庙《石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袁庄《袁氏家谱》,永乐初迁;张范乡汤庄《汤氏墓碑》明末迁;朱庄《朱氏族谱》,明代迁。兴仁乡西谷山《杨氏族谱》,洪武二年迁;东谷山《张氏族谱》,洪武年间迁。山东地区建村、家谱资料的调查统计,充分说明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所占的比重是较大的,分布是较广的。

据定陶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定陶县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86个村庄的居民祖先是明朝时由洪洞迁移来的,另18个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的,最多是明洪武时来陶241户,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个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测明朝时从洪洞县移民来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其情况如下:元朝末期14户,明朝洪武时期241户,其中洪武初年为130户,明朝建文年间2户,明朝永乐年间100户,明朝洪熙年间1户,明朝宣德年间4户,明朝正统年间2户,明朝景泰年间7户,明朝成化年间11户,明朝弘治年间3户,明朝正德年间1户,明朝嘉靖年间3户,明朝万历年间9户,明朝崇祯年间9户,共有移民398户,800余人。曹县地名办郝秀玉同志《明初晋民东迁与曹县移民建村考》中说:“据地名普查资料统计,曹县共有自然村2776个,系明代移民建村者竟达1606个,占总数的57.9%;现行的31个乡镇驻地,明代移民建村的即有18个,占乡镇总数的57%;资料同时表明,移民时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大多来自山西洪洞。”据《郓城县地名志》统计:郓城县共有自然村1388个,其中明朝建村966个,有279个直接迁自山西洪洞县。据潘永修先生调查:郓城县有杨氏、高氏、魏氏、侯氏、宁氏、徐氏、司氏、王氏、刘氏、郁氏、何氏、张氏家乘均记载是山西洪洞移民,有不少写的非常具体,侯集李庄迁自洪洞县双龙街,贾楼迁自东门里,黄堆集的文桥集迁自洪洞县双狮子胡同,梳洗楼的牛庄迁自洪洞大椿树胡同;有的把洪洞县的村庄名字也带来,如陈坡的康庄迁自洪洞县北六里老康庄,张集的蔺屯迁自洪洞县蔺村,侯集的秦集迁自洪洞县城南秦家堡,苏阁的杨庄迁自洪洞县城北杨六庄,侯集的枣杭迁自洪洞县枣园村。还有的提到洪洞县的广胜集、老关沟、魏石沟、舌关村、大柳庄、霍山、玄帝庙等。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民国版《重修莒志·氏族》载:洪洞马氏,明洪武迁至弧山庄;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明洪武迁至石岭子;洪洞县孝义村郝氏,元末迁至城西粟园;洪洞县万氏,明初迁至万象山;洪洞县赵氏明初迁至山东益都县,永乐间迁莒北门;洪洞县赵氏,明洪武初迁至棋山乡赵家庄子;洪洞县徐氏,洪武二年迁至棋山乡水沟;山西段氏,洪武初迁至棋山威服村;洪洞县孙氏,迁至棋山乡褚家坡;洪洞县韩氏迁至棋山乡长宁村;洪洞县林氏,迁至棋山乡大林茂;洪洞县潦洼村高氏,洪武迁至招贤乡高家桥;山西省祁县,明迁至徙阿庄。这些姓氏除家谱传说外其中孙氏1958年尚存有当时迁民执照,惜无保存下来。巨野县扶集村让德成函告其让氏为洪洞移民。这些对山东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村庄户数的抽样调查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的所居村占到一半以上。著名作家李存葆采风调查说:“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要数山西洪洞了。……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年长后,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投锄从军后,烹文煮字的生涯使我有了遍游鲁豫燕赵的机会。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腾州,还是在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府,谈及先祖何处,不管耄耋老叟、垂髫年少,还是田夫村姑、文人雅士,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碑文、墓铭,大多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李存葆《祖槐》摘自《中篇小说选刊》1999年第六期)

由以上地名办调查及家乘资料可以看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乃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据笔者对山东地区的家谱、碑文、地方志和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河南省简称豫,地处黄河中下游、华中地区,向有“中原”、“中州”之称,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辖八府,一直隶州,十一属州,九十六县。(《明史·地理志》)元朝末年,河南是兵荒天灾的重点地区,明初该地区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残景,朱元璋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又说:“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据成化版<河南省志>载,洪武年间,在河南所辖十府十二州八十八县中,有十三个州县,户数都在一千零一户之下。山西与河南邻近,河南地广人稀,山西地狭人众,河南自然是山西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历史文献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迁于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卫辉府、大名府、归德府者居多,其它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自山西往河南移民的次数也为最多,主要为洪武年间所迁,其次为永乐年间所迁。从时间上看,早在洪武二年就有向河南的移民,民国二十四年李敏纂修的《汲县志·大事记》里说:“士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移民)”。汲县《李氏族谱》亦载:“盛,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泽州府凤台县头村迁汲。”民国二十二年《孟县志-大事记》载:“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从《明史》、《明实录》的记载看,洪武年间,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次移民,永乐年间元年八月一次移民,共四次大批的往河南地区移民。至于小批的则有鹿邑县《刘氏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偃师县游殿村道光年间《滑氏家谱》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洪武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四百余载。”洛宁县城关余庆村乾隆九年《全翁李公墓志铭》记载:“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三年十月 诏迁豫。”洛阳市马营村《李氏墓碑》记载:“公生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至洪武三年迁居河西马营村”。辉县穆营村《穆氏家谱》载:“穆氏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穆家营。”温县招贤村《牛氏家谱》记载:“始祖牛鹏于永乐四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温。”舞阳县王楼村咸丰四年《王氏祖碑》载:“祖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自明初迁民,有诏兄弟三人,各挈铜佛相居于此,建修楼房,因名村日三楼。”以上家谱、碑文对明朝洪洞移民始祖迁往何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据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王兴亚教授《明初山西民到河南考述》一文所载,山西洪洞移民分布大名府所属诸县:清丰、南乐、内黄、濮阳、滑、浚、长垣等县。卫辉府所属诸县:汲、怍城、新乡、获嘉、淇县、辉县。怀庆府所属:河内、修武、济源、温、孟县。开封府所属六州,三十六县,包括后来的归德府、南阳府所属诸县。民国版《新安县志·民族》记载:“新安率为汉族,其氏族之由来,咸云迁自山西洪洞。一有谱牒足证者,如:横山吕:洪武初由洪洞迁入新安;芦院裴:山西闻喜迁新安芦院。回龙山(俗名寺坡山)张:……于恭帝末迁山西晋阳洪洞,六世孙琮,于明永乐初随文恕迁洛阳}廛河里,清初迁于新安。克昌邵:系明永乐由洪洞迁新安。辛庄孙:洪武初孙廷,由洪洞迁新安。城内许:洪武初许启伦由洪洞迁新安。横沟常:洪武初常福由洪洞迁新安。侯沟侯:先由云南迁洪洞,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北关龚:洪武初龚大郎由山西夷山迁新安。邱沟邱:其先山西翼城人,元末邱德仲始迁新安。王庄王:南宋时由山西洪洞迁往河南新安下石井,洪武初王十二始徙王庄。韦庄翟:洪武初翟宗南自洪洞迁新安。庙头邓:洪武初邓奈由洪洞迁新安。城西街郭:洪武初郭奈由洪洞迁新安。东阳镇兰:洪武初兰锦由洪洞迁新安。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义从洪洞迁新安。石寺柳:洪武初柳旺由洪洞迁新安。石寺贾:贾政元末由洪洞迁渑池,洪武初迁新安。石井街:洪武二年于大公由洪洞迁新安。石井徐:洪武二年同于姓由洪洞迁新安时为姻亲。石井赵:系出宋某节度使后,元末由山西垣曲大赵村迁渑池石门即今之赵沟,又徙新安。羊义张:张聪于明初山西闻喜迁新安。高平寨郭:洪武初由洪洞迁邑西之南庄,明末郭三光徙高平寨。火虫驿王:洪武中王兴由山西洪洞迁新安。滩子沟介:元末介老八由山西介休迁滩子沟。西关董:洪武初由山西高平迁芮城后徙新安。骆岭李:洪武初由洪洞迁新安骆岭又迁栗园。车箱马:洪武初由洪洞迁罗家河,又徙济远之毛田,后徙新安盐仓,又徙车箱沟。流水沟冯:明初冯自勉兄弟三人由洪洞迁新安。王岭王: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郑坡郑:郑春于明初由洪洞迁新安。铁门张:明初由洪洞迁偃师,清乾隆中迁鲁山,继迁洛阳,又迁新安。余村余:明洪武初余万成,由山西洪洞迁县西克昌南之余村。民国版《修武县志·迁民表》记载:修武县统计从洪洞迁民的有赵氏四户。李氏八户、吴氏三户、王氏九户、冯氏四户、陈氏三户、蒋氏三户、杨氏一户、秦氏三户、许氏一户、姬氏一户、张氏八户、史氏三户、曹氏一户、陶氏一户、马氏一户、柳氏一户、常氏一户、傅氏一户、黄氏一户、庞氏一户、董氏一户、梁氏一户、郭氏一户、林氏二户、徐氏一户、邱氏一户、卢氏一户、丁氏一户、石氏一户、靳氏一户、焦氏一户、谷氏一户、武氏一户、刘氏四户、柴氏二户、牛氏一户,共80户、38姓,分布于80余个村庄,共60户有家谱明确记载迁民始祖姓名,其余为祖辈相传。仅有张姓一户始祖张从乃宋理宗里从洪洞县迁入,刘姓一户,始祖刘旺登乃清初从洪洞大槐树迁入的,其余均为明朝从洪洞迁去的。这些旧方志确证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并从事实上说明了山西民在洪洞大槐树的集中移民。

《孟县地名志》统计:“孟县12个乡镇,有自然村395个,据调查从洪洞迁去者共有138村,占总村数的34%,各乡均有迁民,其它只写明初山西迁来者未在统计内,仅明确记载从山西洪洞迁民者村庄:城关镇60个自然村,西虢乡35个自然村,槐树乡32个自然村,赵和乡36个自然村,谷旦乡59个自然村,南庄乡25个自然村,城伯乡29个自然村,化工乡28个自然村,石庄乡42个自然村,缑村乡27个自然村,东小仇乡25个自然村。”《济源市地名志》中也记载:元末明初,二十多年战乱,明洪武年间实行了移民政策,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的移民,大部分是重建设村,另取村名,有48部家谱,72通石碑记载为山西洪洞迁民,全市现有453个自然村,明以前只保留下来130个,占28%,其余为移民所建村庄:济水镇2个自然村,亚桥乡8个自然村,克井乡4个自然村,五龙口镇8个自然村,梨林乡10个自然村,轵城镇36个自然村,承留乡11个自然村,思礼乡13个自然村,坡头乡8个自然村,大峪乡4个自然村,王屋乡2个自然村,邵原镇20个自然村,下冶乡1个自然村,崇义镇6个自然村,柏香镇8个自然村,柴陵镇2个自然村,西向镇2个自然村,西万镇3个自然村,山王庄乡3个自然村,城关乡20个自然村,王召乡7个自然村,木楼乡6个自然村,渠沟乡7个自然村,葛村乡1个自然村,王曲乡6个自然村,常平乡6个自然村。”1992年版《灵宝县志·姓氏家族》记载:“灵宝姓氏来源有四:一是世代祖居,二是明初从山西省迁来,三是建国前由外地流落到灵宝定居,四是建国后因工作等关系来灵宝定居。这四种来源中,以一、二种来源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一80%以上。元末明初,由于战火、灾荒,山西省有数次人群大迁徙。灵宝民间流传着:“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县城北的贾村,明代有广济寺,寺旁有株汉代古槐,寺碑文载,明朝初年,从山西省迁往河南省等地的移民,都到这里集合,从这里出发,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尹庄镇小岭村,贾姓家谱云:‘贾姓于洪武之世随徙民自洪洞县小兴庄大槐树东南移。’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1944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至今已传23世。《沁阳市志·大事记》:洪武三年前后,迁山西洪洞一带部分居民于河内。《沁阳市志·姓氏》元末明初,由于战乱灾荒,沁阳县民死亡流离,境内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年间,迁徙山西洪洞等县大批移民于沁安家落户。今沁阳姓氏结构中,以洪洞迁民后裔之姓为主体,约占全县总户数的80%以上。《辉县市志·大事记》: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先后自山西洪洞等地多次向辉县迁民。《辉县市志·人口》:洪武二十四年15268口,永乐十年38497口,二十一年中增长1.5倍,乃是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四年,多次从山西洪洞等地往辉县移民所致。在河南地区,新编地名录,新纂地方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县(市)中都有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的明确记载。2001年大槐树祭祖节期间,孟州市中村闪文太、桑坡村白炳祥、沁阳市水南关马学义前来寻根祭祖,称其闪、白、马、拜、舟、丁、张、杨、买、艾等姓为回族,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携河阳中村<闪氏家谱>以佐证。同时,鄢陵县爨玉林也带《爨氏族谱>来洪洞寻根祭祖。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规模往河南地区移民,已为上述众多的家乘、地方志、地名录所证实,从河南的移民分布情况看,主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此乃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经笔者对河南地区家乘、地方志及所收集的信函资料不完全统计,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壁、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00余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余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9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4县(市),广西1县。

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

笔者从1982年至2002年21年间收集的全国各地大槐树移民后裔6000余件(人次)信函、家谱、碑文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等有关姓氏资料及洪洞县现有姓氏资料整理汇集,据不完全统计,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69个,现试以百家姓形式编辑如下:

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 贴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项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适 衡闻邴添

郑杰南全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民间族谱选 民间故事选集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苟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减

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仟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己梯浑染 盛恩边营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也慕幕 咎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余仉 菖赖库阚

要么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闽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 皇甫欧阳 司马夏侯

上官呼延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茅蓬酆郦 贲麴麋斜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空厍成诸 胜豆刀德 贯六侣奉

农沃宦雍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4753.html

更多阅读

青蛙公主俄罗斯民间故事 青蛙俄罗斯

ИванъТаньТяньюй伊万·谭天宇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当儿子们都成人以后,国王将他们召集起来说:“我的孩子们,我想让你们结婚,趁我还没老,能看见我的孙子”。儿子们回答他说:“爸爸,感谢您。您想让我们与谁

民间故事集 民间故事大全

王翦讨赏 榆钱的来历 棒槌媳妇 赛神仙 乾隆题字送酒家 黄鼠狼的传说 五更和香莲 金口玉牙 狼崽儿 料事如神 蛇干娘 黄鼠狼认干亲 金牛店 老太太的厚嘴唇 遭雷击的儿媳 跳蚤兄弟进城闯世界 干活不敢弯腰 金条换饼子 歪和尚二访 子贡

民间故事:王冕学画*

王冕是元朝著名的画家,从小因为家里贫困没钱上学,便靠为别人放牛为生。但是王冕聪明好学,常在放牛的空闲时间刻苦学习。夏天的天气非常炎热,小王冕坐在西柳湖的柳树阴下乘凉看书,忽然间下起了大雨,过了一会就雨过天晴。雨后的山间大地景

连环画经典套书:《西湖民间故事》

杭州的西湖让人流连忘返,她的背后有许多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涉及康熙、乾隆、苏东坡、白居易、岳飞、秦桧、尉迟恭、方腊等实有其人的著名历史人物。虚拟的传说中如许仙和白娘子、济公和尚、鲁班造伞等又在民间代代相传,津津乐道。

声明:《民间族谱选 民间故事选集》为网友情深如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