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知识解答
问:现在市面上的各类古玩有多少是赝品?拣漏的可能有多少?
答:现在全中国古玩市场上有五花八门的所谓“古玩”其实几乎都是赝品假货。拣漏如同在大海里捞针一般。今天的中国大陆的整个古玩(除极少数正规门店外)市场已堕落成为了垃圾市场。
问:那么国外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制造假古玩的风气?国外制造假古玩是否也合法?
答:纵观全世界各国,除中国外均无制造假古玩的恶习。不仅如此,国外各民族均视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物品为其精神支柱(中国各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若有人胆敢随意伪造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骂,而且各国的法律也会严惩这种堕落行为的。
问:中国古玩市场自解放六十年以来一直不都是赝品泛滥吗?
答:错。共和国成立后,古玩行业由国家控制着,市面上只有国营的文物公司经营,取消了私营的古玩店。而且国家也不允许个人间买卖古玩文物,因此八十年代以前造假古玩根本无从谈起(古玩市场是九十年代中期才开放的,之前是只有旧货市场)。
问:那么古玩赝品是何时开始的呢?
答: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陕西、河南等地有人伪造唐三彩和陶器等物品。八十年代中叶至九十年代是古玩赝品的萌芽期;九十年代中叶市场开放后造假之风逐渐猖狂起来了;2003年至现在古玩造假已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问:有人说古玩造假是数百年来中国人的习惯。比如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字画赝品。
答:书法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代代传承的艺术(一张纸一根笔无本钱可言)书法和绘画均有临摹的传统和习惯。现有许多人误把那些临摹作品当成了古代造假的作品,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当然书法绘画无论是古代还是解放后都有人做伪,但大多不是为了经济目的,更鲜有批量伪造的现象。
问:有专家称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古玩造假泛滥时期:第一次是宋代;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第三次是民国时期。这是否属实?
答:这是错误的说法。理由如下:在民国以前均是封建王朝,其特点是等级森严,法典严酷。任何违反规制规典的行为会招致杀身之祸。如数百年间各朝代,明黄色、五爪龙、九级台阶等均代表着皇权,就连贵为亲王若违规使用也要以谋反论处。再如:官窑瓷器是为皇家烧制的,烧造时皇上派专人任督陶官来监制。烧成后,挑选出官中所需外,其余一律打碎,深埋地下。若有人胆敢偷留,则杀无赦;若有人仿造官窑器,则以谋逆罪诛杀九族!因此,自宋朝到清代,官窑器基本上是由皇帝赏赐后才流入到民间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把宋代文化上的复古主义风气和乾隆皇帝的崇古习惯误会成了造假风气。这甚荒谬!
宋代有过复古主义的文化风潮,尤其在一些礼制礼器等方面更是崇尚商周文化。因此,一些宋代瓷器(主要是礼器)许多是仿造商周青铜器形的,但都是宋代特有材质和工艺基础上仿造了商周器形罢了。而宋代是严禁用铜仿造商周的青铜器物的。再如,清代乾隆皇帝最推崇宋代四大名窑和明代永宣青花,他一生都努力试图恢复这些失传的工艺。然而折腾了毕生,花了无数的钱财却全部以失败告终。所获成果倒由此而创烧了许多清代特有的瓷器新品种。
只有民国军阀混战期和孙殿英挖了清东陵后,京津一带不法奸商的确刮起一阵仿烧各朝官窑的风潮,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以图蒙骗从国外风涌而至的外国古董商人。但这种造假风只延续了几年,(烧造瓷器成本很高,风险很大,因此规模并不大)而且这类器物大多工艺上有着鲜明的民国特色。
问:既然古时并无规模性的造假古玩的风潮,那么一些清代瓷器上却署者明代款识,这又怎么解释呢?
答:这种后代署前朝款识的风气恰恰是明朝天启年间大太监魏忠贤时开始的。魏忠贤把持朝政驾空了皇帝后,野心勃勃梦想自己登基,他授意其爪牙在一些器具上书写前朝款识,以此来降低皇权和混淆历史的真实性。
而清代乾隆皇帝有时把自己烧制出来的有特色的瓷器上却署明代款识,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就,然而对近似于明代瓷器的器物反而不许署明代款识,这是为了防止给后代造成混乱。
问:除了瓷器、字画、还有青铜器和玉器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物品,过去这两类是否有造假的风气?
答:1、铜在封建朝代是铸钱用的原料,因此从铜矿到原材料由朝廷控制着。民间百姓及手工业商户获取铜原材料受到严格限制,而且铜本身价值很贵,谁还肯来造假呢?再则老百姓也好富户也罢,若有一件古代青铜器就等于发了大财,有必要造假来降低自己宝贝的价值吗?还有造假后果是掉脑袋,因为收藏青铜器的都是王公贵族、朝廷大员,敢蒙骗吗?
2、玉器造假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块十来公斤的玉料锯断都需要一月以上时间,加工成为成品往往需要数年时光。何况,一件好的玉器价高过金器,有谁舍得造假做旧,冒此风险有必要吗?
玉器行是极艰苦的行业。直到解放前,玉工要用脚踏工具和纯手工来磨制玉器的。如果现在有人能找来一件民国以前造假做旧的玉器,那可真要成为神话了。
问:这样说来中国古玩造假风潮是这近二十年间的事情了?
答:是。
问:那么,这么多如山如海的造假的“古玩”将对中国文明文化产生什么后果呢?
答:这是毁灭中华文明文化的堕落行为,将招致后人世代唾骂!鲁迅门下清华人:林海东
玉器知识问答1、 良渚文化中三叉形玉冠饰的含义是什么?三叉形玉冠饰出土于死者头部附近,出土时中叉的上方紧连一根长玉管,往往还有成组的,3-13件玉锥形器同三叉形冠饰相邻或叠压。因此,三叉形冠饰、长玉管和呈集束状的锥形器,是配套组装成整件使用的。据推测,三叉形冠饰应是戴在首领头上的王冠。三叉形冠饰及其附件,与汉字中的“皇”字义形正相符合。皇的本义为冕,也就是冕的象形,上部像插嵌五彩羽毛的冠饰,下部为冠架,今天一些简化的皇冠图形也是在圆形帽上面画三支带宝珠的尖叉。古代文献曾记载说远古时有虞氏部落首领就是戴着彩羽的冠冕举行隆重祭典的。后来,这种有精美玉构件和彩羽合制而成的冠冕被称为“皇”,含有富丽堂皇之意。封建王朝时又进一步将最高统治者与天神结合为一体,称为“皇帝”。可见,良渚文化的玉三叉形冠饰是中国最初的皇冠。(见图1)2、良渚文化玉器的细密纹饰是如何刻划的?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以其精美细致工整而闻名中外,其玉器纹饰线条有的细如发丝,宽仅1-2丝米,组成的个体仅比黄豆稍大。刻出的鸟眼睛,有的小如圆珠笔的滚珠,鬼斧神工,令人称绝。这些纹饰即使使用铜、铁一类金属刀具也很难刻动,因为青铜和铁的硬度都小于玉。以前有人推测可能是用鲨鱼牙或用火烤玉器表面以降低雕刻硬度等方法,但都缺乏实据。最近江苏句容丁沙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阴线雕刻工具261件,质料为燧石、黑曜石、石英、水晶等,器身较小,长宽都在3厘米以内。器表有多次打击修理的痕迹,大多有锋利的尖部或弧状的刃部,可对玉料表面进行浅阴直线或曲线的刻划。当然,这种硬碰硬的雕刻是十分费力耗时的,需要有娴熟的技艺和持久的耐力,甚至需要有相当精密的规矩角尺等原始仪器和工具。(见图2)
3、良渚文化玉琮有何宗教意义?
玉琮是中国古代宇宙观通天行为的理想的象征物,是图腾制度的产物,是纯巫术与宗教的神器,其设计与制作应是在巫术的冲动和宗教信仰的驱使下进行的。在远古先民的宇宙观中,世界被分成天地人神诸多不同的层次,宗教人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沟通这些不同的层次。良渚文化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之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琮上的许多动物图像表示巫师通过天地柱在动物的协助下沟通天地。还有的学者认为玉琮是宗庙祭祀时请神明祖先的灵魂降临时的凭依之物。玉琮的中孔是用作神明祖先的灵魂驻留的小屋,祖灵既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所以中孔自上而下贯穿。(见图3)
4、商代鸟形玉器的含义是什么?
商代鸟形玉雕的数量不但很多,而且种类相当繁杂,有展翅飞翔的鹰、曲颈而思的鹅、短尾矫健的燕等等,这可能与商代先民的宗教思想有关。商是兴起于黄河中游的一个古老的原始部落,传说商的祖先名叫契,契的母亲简狄是另一支部落有氏之女,吞食了玄鸟蛋后怀孕,生下了契。《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就是传颂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反映了商族把“玄鸟”当作自己氏族崇拜的生灵,商代先民塑造出了许多鸟类动物形象来表达对它们的崇敬之情,这也是鸟类玉雕大量出现的原因。(见图4)
5、三星堆玉器的宗教意义是什么?
四川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属于商代晚期的古蜀国。1986年,遗址里发掘了两个祭祀坑,坑内出土玉石器300余件,主要礼器和工具,还有少量的佩饰。玉器种类包括璋、戈、琮、璧、环、刀、矛、凿、锛、锄、斧、铲、舌形器、珠、管等。牙璋的歧锋刃形似鸟或鱼嘴的形状,还有的在刃端透雕出鸟形,这大概与鱼凫是蜀人祖先之一的传说有关。最精致的一件边璋的两面阴线刻人物、日、月、山、牙璋、船形符号等图案,反映出商代蜀人祭祀山川、日月等自然神灵的场面。这两个祭祀坑是蜀国先民在进行重大祭祀活动之后留下来的。玉石器表面均有焚烧的痕迹,而且是被最先投入坑中的,这种仪式在商代被称作“燔燎”,是为祭天而设的。“燔燎”之后再将玉石器埋在地下,称“瘗地”,用来祭地。而玉石器雕刻有山形纹则是用来祭山的,称“悬庋”。这样,这两个祭祀坑就有了祭祀天、地、山的宗教意义。(见图5)
6、战国至汉代的谷纹是什么样的?
谷纹又称谷粒纹,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雕琢出许多突起的弧形圆点,这些圆粒排列有序,经抛光后闪闪发亮,十分悦目。《周礼》中曾有“谷圭”和“谷璧”的记载,自宋代以来,一些古玉家将谷纹理解成谷穗的形象,而且还牵强附会地在圭和璧上刻划出谷穗纹饰。实际上,在战国至汉代时期,玉器上根本不会出现这种写实性图案,谷纹的名称是由于它浅浮雕的半圆形凸起似谷粒而得来的。谷纹是战国时期最流行的纹饰之一,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由谷粒派生出来的纹饰中,有一种称为“蝌蚪纹”,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所以称“蝌蚪纹”。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见图6)
7、汉代都有哪些葬玉?
葬玉是专用来为死者送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汉代的葬玉主要包括玉衣、口、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分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四种。口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汉代主要为玉蝉。玉握是握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汉代主要为玉猪。窍塞是专用来堵塞死者身体上“九窍”部位的玉器。“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玄璧是一种深绿色或青色的玉璧,壁面上一般阴刻两周纹饰带,内周为蒲纹或涡纹,外周刻兽首或凤鸟纹,还见有三周纹饰带的玄璧。这种玉璧一般成组放置于墓主尸体的前胸和后背,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并以织带相连接,然后又在玉璧表面普遍粘贴一层织物,把前胸和后背的玉璧各自编联在一起。(见图7)
8、西周玉器纹饰“一面坡”刻线是如何形成的?
答:这是由于铊具造成的。铊具琢刻的一端接触雕刻面较宽,铊具头部呈圆锥台形,就刻出西周玉器独特的 “一面坡”纹饰样式。(见图8)
9、战国、汉代玉器表面的“玻璃光”是如何形成的?
答:据实验的结果,战国、汉代玉器表面的“玻璃光”是在高速抛光时加入赤铁矿粉形成的。“玻璃光”表面十分致密,不易受侵蚀,如徐州许多汉墓出土带有“玻璃光”的玉器,光可鉴人,如同刚制作的一般。(见图9)
10、如何从谷纹上判断汉代玉璧的真伪?
答:谷纹是汉代玉璧上常见的纹饰。一般这种纹饰为浅浮雕状,手摸有明显的突起、圆滑之感,排列整齐不乱,即使近玉璧边缘处也以阴线出半个圆表示谷纹,以示整齐;每个谷纹尾部收刀干净,无晦涩生硬之感。(见图10)
11、古玉上常有的红色粉末是什么?
答:古玉上常有的红色粉末是朱砂,呈弱酸性。唐代以前的墓里常在棺内撒放许多朱砂用来防腐,由于玉器一般放置于墓主身上,所以很多玉器表面带有红色的朱砂痕迹。值得一提的是,朱砂一般不入沁,也就是不会侵蚀到玉质内部,所以玉器表面的朱砂可容易地刷掉。
12、由于红山文化热,红山玉器受到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但目前有关红山玉器的资料、书籍中的观点杂芜,由于利益原因,甚至有些资料有意误导读者,从正规发掘出土的红山玉器看有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出土红山玉器有哪些种类?各个种类数量如何?应该参考什么权威的书籍?答: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有玉猪龙(图1)、C形龙(图2)、玉箍形器(或称马蹄形器)(图3)、勾云形玉佩(图4)、玉璧、玉镯、玉丫形器、玉匕形器、玉玦、玉臂鞲、玉枭、玉龟、玉蝉、玉凤、玉人、串珠等。红山文化玉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考古发现才认识到的,虽然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玉器图录中偶尔可见红山文化玉器,但那时人们并不认识这些玉器的时代,所以现在基本上见不到那时的仿红山文化玉器。
据目前统计,博物馆和考古部门所藏传世及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总数大约在300件左右。相对来说,在红山文化玉器种类中,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为三大重器,一般出土于墓地的中心大墓中,数量也最少;而玉匕形器、玉玦、玉枭、玉龟、串珠等则见于大小墓中,数量较多。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地区很多红山文化墓地和遗址被盗掘,一些红山文化玉器流入古玩市场,其数量不详,应该多于考古出土的数量,但在器形和纹饰上不会超出文博考古部门所藏红山文化玉器的范围。
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参考书有:《中国玉器全集》(6卷,杨伯达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古方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文物考古之美》(杨瑾、黄明山主编,文物出版社,1994年)、《红山玉器》(于建设主编,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年)。
第二,红山玉器的玉质有何特点?在通过玉质鉴别红山玉器时,要注意什么?答: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颜色一般呈黄绿色,亦有偏黄或偏绿者,温润度和纯净度较好。其硬度为6~6.5摩氏度,比重为2.9~3,成分为透闪石。这种玉料产于辽宁省岫岩县偏岭镇细玉沟,块度有山料和仔料(亦称河磨玉)两种(图5)。红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在山顶玉料露头的地方和山沟里都可以采到玉料(图6)。
在通过玉质鉴别红山玉器时,首先要注意玉料是否为透闪石。现在很多仿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为廉价的岫岩蛇纹石或蛇纹石化大理岩(硬度为3~4莫氏度),这是降低制作成本的一种手段。可以用小刀(硬度为5莫氏度)在不起眼的地方划一下,透闪石的硬度大于刀子的硬度,如果划得动,就说明不是红山文化玉器。其次,现在很多仿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是用粗结晶透闪石制作的,这种玉料为透闪石的围岩或未发育好的透闪石,量大而价廉,其成分、硬度和比重与真正的透闪石相近,但玉质结晶颗粒较大,表面粗糙近似石质,温润度和透光性差,容易上色作旧。第三,真正的红山玉器玉质温润、纯净而坚硬,沁色较少,而仿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多由人工染成黑色(用硫化汞)和红色(用高锰酸钾和碱性橙)等仿古旧色,这样的沁色是出土红色文化玉器所没有的。
答:学习书画鉴定的相关知识应该是多方面的。有的较为直接,有的较为间接。学习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对书画的鉴定及辨伪有直接的帮助。中国书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因此,讲书画离不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搞书画鉴定更须了解中国的历史及其基本的文史知识。如诗词的格律、书法篆刻知识,以及历代帝王的称谓、职官、礼制等。历代著名的书画家,大多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本身就是文学家。他们所写、所书、所题的字画,往往都与历史、文学有直接的关联。若碰到明代画家作品中题有清代某一诗人作的诗词,那么这画肯定是幅伪作无疑。
干支纪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纪年方法,这种纪年法既准确又实际,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人民的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生活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历代书画作品上题款的创作时间,一律沿用干支加帝王年号的形式,连近现代,甚至当代的不少书画家依旧沿用这种方式。所以掌握干支纪年法,对正确认清书画作品的创作年代及作者本人的创作年龄至关重要。所谓干支,实系天干、地支的全称。干共有十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十二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循环一次,为一个甲子。人们常说的"六十花甲"即从此来。去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慈生先生编的《元明清书画家年龄速检表》一书,就是以干支纪年排列推算书画家年龄、确定书画家创作年代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
以避讳来断定书画家创作年代和作品真伪也是书画鉴定中必须了解的相关知识。关于避讳制度的起源、种类及方法,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项专门学问。避讳大致可分为避朝讳和避家讳两种。避朝讳即是避当代皇帝及先帝的名字;避家讳即是避作者家中长辈或祖先的名字。书画鉴定中,避朝讳相对避家讳比较容易掌握。避讳的具体方法基本有:改字、缺笔、空字、改音等。避讳的范围有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等。避讳的情况较为复杂,在鉴定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清代"四王"之一的王鉴,因其字"玄照",为避康熙帝"玄烨"名,故作品落款时将"玄照"改为"元照"。落款一般都写成"元照王鉴"或"王鉴元照",有时也把"玄"写成"玄",用缺笔避讳。
古代建筑、衣冠服饰和生活器具等方面的知识也是鉴定中应该掌握的。因每个时代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在这些方面就有各自不同的某些特征。这些可以通过历代发掘的实物和历史文献资料加以相互印证。如著名的《清代上河图卷》,至今流传有许多本子,而其中只有一件是真的。这是因为北宋张择端的原本无论桥梁、舟车、市肆、城廓等均符合宋代的形制。尤其是城墙除了门洞是砖砌的以外,其他都是土筑成的。而其他伪本的城墙全都是砖砌的,而这种砖砌的城墙要在明代初年才出现。
问:什么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当我们面对一件需要鉴定的书画作品时,它实是由多种形式组合而成的艺术复合体。既有书画作品内容的本身,又有书画家本人的题跋或题诗、他人的题跋或题诗,还有作者本人与鉴藏者的印章,装裱的形制及所用的纸绢等。这些都是书画鉴定的内容,都与鉴定真伪密切相关。
在具体鉴定的过程中,以什么为鉴定的主要依据呢?也就是说,什么是鉴定的主要内容方面?回答自然是书画作品内容的本身,它包括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两个方面。而这些风格特点反映在书画作品本身,即指用笔用墨的艺术水准、结体构图的技巧和画面的内容。
时代风格。所谓的时代风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某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在书画创作中所留下的特征及痕迹――它包括每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穿着打扮、建筑样式和审美倾向;一是指在同一时代中,各个特殊形式的书体或画风,都有它的来源和基础,即通过其师承渊源与彼此间的影响等所产生的某些相通之处。
个人风格。所谓的个人风格是指每位书画家由于各人的思想观点的不同、性格修养的不同、师承关系和审美观的不同以及使用工具与运用笔墨习惯的不同,反映在作品上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不管是时代风格,还是个人风格,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笔墨。因为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都是通过作者的笔墨运转而反映出来的。"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黄宾虹语)。为此,笔墨又是鉴定中国书画的核心与关键。中国书画的笔墨又分为三个方面,即笔法、墨法和结体构图,而这三个方面,又以笔法最为主要,这是书画鉴定的核心。因论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墨法尤以笔法为先。
总之,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就是指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为重要。因时代风格是通过个人风格反映出来的,没有个人风格就无所谓时代风格,而笔法墨法相对于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显得更为重要。如现代山水画艺术大师黄宾虹,其晚年的山水画创作呈现出浑厚华滋、雄健苍莽为主的个性风格,反映出山水画在沉寂了近百年衰微萎靡时期后,因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撞击,呈现出那生机勃发、大气磅礴的时代特征。而这些又无不通过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的"五笔法"和"七墨法"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他那长短不同的笔触皴法,以及大小、浓淡、干湿等各种不同的笔墨法的结果,以达超然物外、天然自成的艺术美感。
问:书画鉴定有关的知识与书画鉴定有关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些比较直接,有些就间接一些。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书画的鉴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作用。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掌握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作伪者忽略,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册,《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看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卷八之十五著录,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考姚绶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生,弘治八年乙卯卒,73岁。永乐五年姚绶尚未出生,所以,可以肯定这件东西也是伪品。正因为书画家的生卒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就必须尽可能多掌握它。但是,有些书画家的生卒时间等问题,在过去的文献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记载不够真确,这样,作品本身就变成了第一手材料,它能补充文献的不足或纠正文献的错误。例如:有些书画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但在文献上根本就查不到这位画家,更谈不上弄清他的字号、籍贯、生卒时间、艺术专长和主要活动了。这样的例子是相当多的。又如:宋代赵孟坚(子固)的生卒时间,许多文献记载为生于南宋庆元五年己未(1199),卒于元代元贞元年乙未(1295),97岁。有人对此有怀疑,但一直未能解决。1962年《文物》第12期,刊载了蒋天格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考证文章,推算出大约卒于景定五年至咸淳三年以前,依然还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我们根据赵孟坚的朋友顾光题赵氏《水仙》卷诗,中有"甲子须臾事,蓬来尺五天"二句,清楚地说出赵孟坚死在甲子年,即南宋景定五年(1264),时年65岁。这样就解决了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元代柯九思的生年,过去有的书籍上的记载是错误的,例如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记载为生于元皇庆元年壬子(1312),天历二年己巳(公元1329年)被拜为"奎章阁鉴书博士",也就是说,柯九思虚龄18的的时候就担任了这个职务。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人虽有天份,大哪有18岁就任"奎章阁鉴书博士"钤的呢?显然,这一记载是错误的。那么柯思九的生年应该是哪一年呢?故宫博物院藏元代元代虞集《诛蚊赋》卷,后尾纸上有柯九思的题跋,柯氏名款下钤盖了几方印,其中一方印为"唯庚寅吾以降",这方印章为他的生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考元代有两个庚寅年,其一是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再一为至正十年(1350)年,柯九思的生年毫无疑问是前一个庚寅年,即公元1290年。天历二年己巳时任"奎章阁鉴书博士"已经虚龄40了。再如:关于石涛的生卒时间,过去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和郭味渠《宋元明清书画家生卒年表》均记载为:生于明代崇祯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岁尚在。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石涛《山水》册上石涛自题七绝云:"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如冰。庚午长安写此。"上海博物馆藏的石涛《六十自涛诗》云:"庚辰除夜抱疴,触之忽恸恸,非一日语可尽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躯,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诗,其中有"……白头懵懂话难前,花甲之年谢上天……。"我们根据这两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涛生于明代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这两件作品都是石涛五六十岁时所作,取的是整数,按一般写文章的习惯是可多可少的。最近看到石涛《花卉》册十开一本,其中画兰花的一开自题诗云:"十四写兰五十六,至今与尔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从前多食肉。"又画芍药的一页末识云:"丁秋十月拈格斋先生句作画"。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则为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这才是石涛的确实可靠的出生日期。文史知识:历代帝王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对于书画的正确鉴定,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历代帝王的年号在开始或终结时,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皇帝死了,又换了个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换了年号,也有些当年并没有改元,依然沿用旧的年号。例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仅一个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没有改元,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为天启。我们从某些书籍上看,万历只有47年,泰昌仅有一个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由检(毅宗)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书籍上把这一年算作清代顺治元年。
我们在书画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写为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写为万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落泰昌年号的款,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可以肯定是有问题的。崇祯年号的书画款,如果写为崇祯十七年春日,同样是符合逻辑的,例如:杨铉《临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款写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时崇祯十七年春月也。"这是无可怀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这种历史过程,以为崇祯只有16年,就可能将这件作品否定了。中国传统书画的作者,大都具有相当深邃的文学造诣,有不少书画家,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他们的所写所绘,往往与文学有相当的关联。有一些书画家喜欢写自己的文章或诗词,而另外的一些书画家几喜欢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文章;有些画家喜欢临摹古画,或是古人诗意,并在其上题写古人的诗句,而另外一些画家则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自己的所作的诗。这种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书画家本人的喜欢和购买者的所求而决定的。只有后代人写出前代人的诗词文章,而前代人是决不可能写出后代人的诗词文章来的。如果发现了前代人写了后代人的诗词文章的话,可以肯定这件东西是伪造的。例如:晋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尾纸上虞集的题诗就是后人伪造的,抄的是倪瓒明代洪武元年戊申题卫九鼎《洛神赋图》卷上的诗。倪诗原文为"凌波微步袜生尘,谁见当时窈窕身,能赋已输曹子建,善图惟数卫山人。"因为顾恺之是无锡人,所以作伪者倪诗中"卫山人"的"卫"字改成锡山的"锡"了。考虞集宋咸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写出倪瓒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题诗呢?如果我们对古诗文不熟悉的话,像这样的问题是看不出来的。在书画鉴定中,还常常用避讳分为避朝讳(避当皇帝及先帝的名字)与避家讳(避作者家中长辈或祖先的名字)两种。在鉴定学中,避朝讳比比较容易掌握,避家讳就比较难以掌握了。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缺写一笔(多为最后一笔),另一种是将避讳的字换个意思相尽的替代字,还有一种是将要避讳的字空格不写。例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黄庭坚《千字文》卷,字体完全是黄的笔法,有个别字写得水平较差,因为该卷文内写明了是试鸡毫,所以这一点就被忽略过去,该卷本幅确为宋纸,并有梁清标收藏印多方,所以我们就初步定为黄庭坚真迹。后来又发现该《千字文》"纨扇圆"的"纨"字被改写为"团"字,应是避宋钦宗赵桓的讳(因"纨"、"桓"读音相近而避讳)。考黄庭坚宁四年(1105)卒,距钦宗靖康元年(1126)还有21年,决不可能有未卜先知预算避讳的道理,因此,肯定了这卷《千字文》是南宋人摹仿造假的伪品。又如南宋赵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写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书千字文》卷,将文内"玄"字改成"元"、"讓"字成"逊"、"殷"字改成"商"、"树"字改成"竹"、"贞"字改成"清"、"敬"字改成"敬"字少写最后一笔、"竟"字改成"馨"、"恒"字改成"齐"、"匡"字改成"辅"、"桓"字改成"泰"、"纨"字改成"团"、"丸"字改成"弹"、"朗"字改成"晃"、"悬"字改成"迁"。共计改写了14个字,都是宋讳。"玄、悬、朗"避赵氏始祖名玄朗,"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名弘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贞"避仁宗名祯,"树"避英宗名曙,"让"避英宗生父名允让,"桓、纨、丸"避钦宗名桓。又如: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幅十分整洁,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最后一笔,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也有相当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如果文史常识不多,那么,那种改写的避讳字是不易看出来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真伪断错。当然,运用避讳进行书画断代,首先要了解避讳的时代特点,例如宋代"玄"、"朗"等字是由北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五年开始避讳的,在此以前这样的字是不避讳的。如果见到一幅宋代人写的字或者绘画作品的题诗,款暑是大中祥符五年以前,对这些不避讳是符合规律的,而款为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的,这些字不避讳就不合规律,就有问题了。我们这儿所讲的只是一般的情况,此外,也还有极个别特殊的例外,如米芾的《蜀素贴》卷中,前后有两个"殷"字,一个缺一笔,另一个就不缺。这就要根据具体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同时,对于避讳问题也不能僵死地一成不变地对待,有些临古的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样临而不避讳。例如经过鉴定确为南宋赵構(高宗)所书的《临古二体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临写的,文内的字均避唐讳(诸如"渊"、"世"、"民"等字均被避讳),而没有一个字是避宋讳的。总之,避讳的问题是复杂的,在书画鉴定中运用避讳来断代,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依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掌握。元青花鉴别有关问答
1,元青花研讨会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研究的对象是以元代青花瓷为代表的元代彩瓷。包括元代青花瓷、枢府釉白瓷、高温兰釉、红釉等色釉瓷、釉上和釉下各种彩瓷,它们都是元瓷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正是这些元代彩瓷的产生,结束了过去单色釉瓷的单调格局,开创了我国陶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装饰的新局面。
2,什么是元青花?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以钴料绘画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的高温瓷器,是元代彩瓷的代表。
3,元青花瓷是怎样发现的?
元青花已埋没了几百年,于民国初年被发现,五十年前才被公认的。事情由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引起。20世纪20年代,旅英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带着一对罕见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来到玻璃厂出售。这对象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颈部记有62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遗憾的是,这对珍贵的元青花瓷器被当时所有的古玩高手判为赝品。“元代无青花”似是当时古玩界的共识。中国人就这样在自己的家门口失去了认识元青花的机会。象耳瓶被大维德爵士买走,流到了国外。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瓷器学者霍布森是首位关注并认可元青花的专家学者。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详细介绍了民国初年英国大维德爵士从中国收购去的一对至正纪事年款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发表了《14世纪的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一文,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霍布森和波谱的历史功绩永不可没。他们是全世界元青花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
4,五十年来,元青花的研究的现况如何?
霍布森和波谱拉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以后,在国外陆续对照验证了200多件馆藏的元青花。在国内也有少量出土进入馆藏。已经由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约有300件左右。此外,在实物发现上没有大的进展。也没有大的突破。因此,几十年来,人们都相信“元青花就那几百件”的观点。不敢突破,不敢相信另外还有元青花。目前,我国做为元青花的产地,还要组织人员出国到土耳其才能当面研究元青花。
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五十年。即使新发现了元青花,人们也不敢相信。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珍品国内不敢认,便很便宜地流向国外。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又要花高价才能买回来。元青花的发现和研究难以深入,悲剧一直在重演。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有,就会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间的藏家、学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的搜集研究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挖河修水库、筑路盖楼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马,加之各地盗墓猖獗,出土元青花颇有数量,但是拿给某些鉴定人员,往往不细看就说是假的,推出门外。有的按假的流出国门,有的在民间弃置无用。看到真东西被带上假货的帽子,不少识者愤慨疾呼:保护国宝!官方难以启动,民间人士在一些接触实际,思想开阔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下遂自发研究中国的元青花。2004年11月在山东济南三仙堂宾馆召开了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一百余位专家、学者、藏家汇集一堂,向全国、全世界大声疾呼中国民间有元青花,值得重视,值得研究,掀起了中国民间元青花研究的热潮。目前正在向深入发展,随着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的召开,必将推动我国元青花研究的新局面。
4,阻碍元青花研究深入发展的症结何在?
在国际上,霍布森和波谱做为元青花研究的开拓者,功不可没。鉴於这批元青花集中在中亚的土耳其、伊朗等地发现,鉴於历史和地理的局限,他们误以为这些东西是做为出口瓷流到了中亚。结果引申出了错误的结论,而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缺乏独立的探索研究,跟在他们的后面,把元青花当做出口商品瓷,只承认至正型元青花,认为元青花大部分都在国外,甚至认为民间基本没有元青花。这是喜剧之后的一场悲剧。
外国学者的大胆开拓精神,引导他们发现并论证了元青花,而对中国国情的缺乏深入了解研究,又下错了结论,把这些流到中亚的元青花定为出口瓷。引出了元青花都出口到国外,国内民间没有元青花的误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影响了国内人不敢承认和研究国内存在的元青花,以至国内不少专家们误以为元青花都到了国外,国内民间不可能有。走进了误区。除了官方直接出土的以外,大部分新发现的元青花瓷都被当作膺品拒之门外,有些很便宜地流向国外。有的在国外被证明是元青花真品以后,又高价卖给国内。这不仅是藏家的损失,也是国家的损失。正是这种观念扼杀了许多真元青花,也阻碍了元青花研究的深入发展。
这种观念首先束缚了文博界的某些人员,使他们不敢相信民间还有元青花。没有认真组织对元青花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不能填补陶瓷史上的这段空白。这种观念束缚了一些搞鉴定的专业人士,使他们不仅不敢相信民间有元青花,而且不敢研究民间的元青花,看到了就说假的,实际上他们很少见过真元青花,基本上还不大会看元青花。却有胆量把真元青花说成假的。在他们看来,把假的说成真的要负责任,把真的说成假的不用负责任,因此一件东西拿来,不细看,张口就说假。这种人制造的冤案比比皆是,在收藏大众中影响很坏。
元青花的产地在中国,元青花的根基在中国,元青花的多数实物仍然在中国,弘扬元青花的责任还要依靠中国人承担。元青花研究的深入,还要靠中国的收藏界和文博界的广大有心、有志的人们。瓷学在国内是必然的,全靠国人共同努力。
5,“元青花是出口贸易瓷,都在国外”的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把元青花说成出口贸易瓷的观点已经占统治地位50多年,在过去不管专家还是普通收藏者都沿用这种观点为据,尽管他没有讲出任何充分的事实根据。有些人有疑惑也是在心中,因为从美国的波普博士等人发现并论证元青花一来,大家一直是这样说的。
应该说波普博士等人发现论证元青花,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当时资料不足,研究不深,仅凭在国外中亚地区发现的几百件元青花就定位于元青花是出口贸易瓷,沿袭下来也就走错了路。他们没有想到,那些精美的元青花大器并非贸易瓷,而是分配赏赐给大元国西征的统治者使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这些元青花大器珍品当时的价值太昂贵,当时在景德镇烧制成功的青花大器成功率很低,有时一窑无一件成功,有时一窑成功几件,每件成功的青花大器,价值等同重量的黄金。成本太高,不适宜作商品瓷。只能供不顾成本的皇族征用。15世纪欧洲强大的萨克森王阿古斯特曾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提出,以四队骠悍的近卫军换取12件中国生产的青花瓷,这些罕见的青花瓷由此被称为“近卫花瓶”。如此昂贵的瓷器如何做贸易瓷?只能由皇家分配使用。其二,元青花大器上的文饰,都是藏传佛教的文饰、道教的文饰和中国传统历史故事的文饰,13世纪时的中亚地区伊斯兰教是典型的一神教,是不可能容忍佛教、道教等多神教的意识形态的,更不可能主动到中国定做多神教文饰的元青花,这是和他们的一神教义相背离的。因此那些元青花珍品大器不可能是出口伊斯兰的,只能是分配发放给西征到那个地区的中国元代贵族使用的,才是正理。
中国向国外出口青花瓷应该是元以后明初晚些时候的事情,而且成批出口的都是民用器物,这一点从国外沉船和出土情况看的比较明显。国外真正出土出水的至今都是民用器物,见不到元青花珍品大器,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说把元青花珍品大器当做出口贸易瓷的一种说法只是当时对元青花尚不很了解时的一种猜测。元青花是为中国人生产使用的说法才是经过多年研究比较有理有据的正确观点。这也是国内民间存有元青花的基本理论根据。国内不断发现元青花精品大器的事实也将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的正确。
6,从细分元青花生产的几大种类能说明什么问题?
元青花值得研究的就有四大类:
1)皇族使用及赏赐瓷,多数精品大器都属于此类。这部分在当时是不准买卖的,生产出来即被征用,赏赐给皇亲贵族,包括远征西亚的成吉思汗的弟弟旭烈兀及其率领的贵族人士。主要是因为这种瓷在当时成功率极低,每窑成功不了几件,生产成本极高,无法作为商品瓷流通。只能供不顾成本的皇家征用。这部分散落在现在的国内国外都有。
2)官府定做瓷。各级官府因各种需要定做的,都留在国内使用。
3)庙堂供器瓷,包括庙堂定做和民间定做放在庙堂的供器,基本都留在了国内。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就是民间定做的庙堂供器。原本在国内,不过是因为国内的众多高手不认识才被外国人买走了。
4)商品瓷,这部分可分为民用细路瓷和民用粗瓷,早期尚未向国外出口,多数用于内销。晚期一部分出口到国外,一部分在运输的过程中被留在了国内各地,也有在当地就被留下的。其中精细的尚有研究价值,青花粗瓷研究价值不大。
由此看来,所谓元青花都是出口瓷都在国外,已是过时的陈词滥调。当年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当时对历史认识不够,现在坚持这个观点就只是为错误找论据了。
7、元代生产青花瓷的只有一个窑口吗?
不是。元代生产青花彩瓷的中心基地是景德镇,大器精品多数产於此。但景德镇本身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已很多,据元蒋祈所著《陶论附》言称:“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直之器,洁白无疵。故鬻于他有,皆有饶玉之称”。当时南河两岸、东河上游的湖田、南山、柳家湾、内外窑村、窑岭、王家坞等,以及市区的珠山路、观音阁、落马桥、薛家坞等地都是烧制青花的名窑。在景德镇以外的吉州临江、乐平、抚州、白舍等窑址遍布江西各地,已知云南的玉溪、河北的磁州以及河南、江浙等不少省市都有窑口烧制元青花及其它彩瓷。
我们说不同地区窑口所采用的原料有所不同,烧制的元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和制瓷粗细程度上多有差别。一般来说,做为中心窑口的景德镇诸窑烧制精品大器为多,而其它窑口因生产条件和原料的不同,生产民用普品多些,有的也有精美大器的生产。也就是说,元代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很多,数量当然不会少。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景德镇的各个窑口生产得多,其他地区窑口生产得少些;至于民用细路瓷和粗瓷,各地窑口都有不同程度的生产。是有一定数量的。
8、元青花系列彩瓷存世量有多少?如何评价?
元青花存世的整体数量目前尚无法统计,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元青花的精品大器,当年曾生产有一定数量,以景德镇生产的占主要部分,其它窑口生产的为少部分。但目前已发现的数量不多,国外博物馆藏品200余件,国内博物馆藏品100余件。民间收藏家手中也有一部分,估计超过国内外馆藏之总和。具体数量需研究确认后统计。此外还有多少未被发现,尚是个未知数。这些都是国之重宝,十分珍贵。②元青花的精品小件和其它民用细路瓷,在民间存在有一定的数量,今后还会陆续发现或陆续出土,这些民用细路瓷都有一定的研究、观赏和收藏价值。有的还相当珍贵。③元青花的民用粗品像明清民用粗品一样,数量较多,价值不高。
由上可知,过去说元青花只有 3 、 4百件的提法是不正确的主观臆断,远不止于此,结论应下在调查研究之后。
9, 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玉壶春瓶、执壶、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胎骨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其四,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11, 元晚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晚期的青花瓷就是至正型青花瓷。元至正时期,青花的烧制达到了顶峰。越来越多的青花大器精品被生产出来。从形制上,这时大中小型瓷生产齐头并进,特别是一些精美大器,明显增多,已经成为元至正型瓷的代表。瓷胎淘练已精细许多,精品的胎骨比延佑型瓷胎要细嫩,颗粒状减少,随之,胎体上因胎土不净引起的鼓泡也有所减少。景德镇使用进口青料绘画的成为主流。和延佑型相比,至正型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大大增加了绘画的题材,而且绘画技巧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时元青花大器的绘画有几大特点:
①满绘器身,层次繁多。七—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
②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文饰。有人误把元青花说成是伊斯兰教徒定做,甚至伊斯兰工匠所为,就是忽视了这一条。伊斯兰教是严格一神教,不可能定做多神教的图案。松竹梅岁寒三友历来是我国绘画之传统图案。缠枝花卉图案本是藏传佛教的图案,池塘鸳鸯本是佛教图案中的同命鸟,皇上之所以可以赐与寺庙这类题材的器物,当然不是让僧侣谈情说爱,而恰恰因为这些本身就是中国佛教图案。元青花中的龙在中国是神圣的传统图案,而在伊斯兰的教义中却是作为魔鬼而存在的,伊斯兰教徒们怎么可能定做这一些违反教义的图案呢。这些我们民族的传统纹饰反映了中华民族多神教共存的现实,和伊斯兰一神教的教义是格格不入的。在那个时候即使送到了中亚伊斯兰地区,也只是为当地的蒙古贵族所使用,更谈不到伊斯兰教徒到中国来定做违反他们教义的东西。
③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之画匠,其中不少乃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④元晚期至正型的青花精品大器,基本上为蒙古皇族、官家所定制征用,多数仍在皇族官家就地留用,还有一些放在佛道庙堂使用,只有少数产品随征战各地的贵族流落到世界各地。民间也有一些定做放在庙堂供奉的。中国寺庙众多,为数应该不少。至于民用细路中小型器具,当在民间中上阶层较广泛流传使用,这也是民用中小型器物流传下来相对较多的原因。
⑤元晚期青花大器中也有类似洪武器绘画精工、发色灰暗的一种,一般是在民用器上。
会上有个带纪事年款的双耳瓶,看风格会误认为是洪武器,文字已很明确地说明了是至正五年的产品,对我们划分元末和洪武瓷的界限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实际上过去定为洪武青花的有不少是元晚期青花。过去认为洪武青花独有的一些风格特征,比如青花发色灰暗,蕉叶中干空心等在元晚青花器上已经具有。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和元代末期政治形势的动乱不无关系。随着战乱不断,农民起义在江南揭竿而起。连年的战乱,阻断了交通,也影响了苏青料的运输,到元末时期,元代官方逐渐失去了对浮梁瓷局的控制。起义军占领了景德镇,控制了瓷窑的生产。景德镇的苏青料已经匮乏,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掺入国产青料混合绘画烧瓷。加之烧瓷温度上的掌握也有所不同,出现了灰暗青花的局面。
这时的青花瓷绘画方面与至正型精品一样精美,甚至有过之而元不及。但在青花发色上是灰色偏重,同样兼有铁斑凝聚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明洪武时期,所以保留了同样的风格。因为元末期的青花瓷发色与洪武的灰青花相同,因此目前的和洪武瓷混在一起,没有分辨开。
13,元青花器形的特点怎样 ?
元青花的器形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继承前代的形制外,又独创了许多特有的器形,有些形制甚至后代已失传,直到新发现才能认知。常见的有:高颈大罐、兽耳衔环罐、魑龙耳罐、短颈矮体罐、八棱形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双耳罐、梅瓶、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式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方戟耳瓶、S 耳瓶、葫芦式瓶、扁瓶、塔式盖瓶、蒜头瓶、连座梅瓶、连座长颈瓶、梨型小壶、方形扁壶、风头流扁壶、环体形执壶、曲柄执壶、扁体开光 S形连片执壶、匜、高足杯、盏托、军持、高足碗、侈口碗、敛口碗、花口式碗、大海碗、侈口折沿大盘、折沿菱花口盘、折腰碗、船形水盂、笔架式水盂、鸳鸯水柱、佛像、观音、器座等等。
由于元代青花彩瓷一度是空白,许多都是新发现才认定的。因此,遇到一些特殊的器形,不要盲目否定,一定要综合看胎釉青料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如果都对,就要把这种器形承认下来。如果确实不对,再否认器形,以免误判误杀,后悔晚矣。
14,为什么说元青花的瓷胎使用二元配方?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15,什么是麻仓土?
麻仓土是元初时代发现使用的一种瓷土,因发现地是在麻仓山而得名。也称麻村老坑土。南宋以前,景德镇窑制胎只是用瓷石为料。元代时期在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发现了一种粘土,用这种粘土和瓷石配合起来,制胎烧瓷,不仅胎色洁白,而且耐高温,不易变型,透光度好。是为烧制大器所必须。这种瓷土取自麻仓山,因此命名为麻仓土。当时的麻仓土是元朝官府控制出售的,出售每百斤值银7 分(可淘净泥 50 斤,得 40斤),因此又称麻仓官土,(又称御土)这种瓷土到明万历年间用尽。掺杂麻仓土烧成的瓷胎,洁白度高,微带青灰。随着烧成温度不同,白中呈灰青的色阶也有差别,有的重些有的浅些。成温越高的白度高,青灰色阶小,成温低一些的稍差,青灰色阶偏重。这是景德镇地区元青花胎色的基本特点。
16 ,什么是高岭土?麻仓土与高岭土有什么差别?
高岭土是陶瓷史上制瓷胎所用瓷土的统称,已为国际所采用。明代万历以前这种瓷土采自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因此叫麻仓土。明嘉靖年间,麻仓山的粘土开采将尽。景德镇的窑工在距麻仓山不远的高岭山,发现了和麻仓土类似的粘土,可用于制胎烧瓷,与麻仓土有异曲同工之妙,万历年间开始开采高岭山的粘土制瓷。清代后又陆续在李黄、大州等地发现高岭土,在乾嘉年间陆续开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20 世纪 60 年代,高岭土开采完毕。 60年代以后景德镇所用黏土是另外发现开采,与过去的老坑土已经不同。不同时期开采的高岭土各不相同。清朝以后,高岭土为国际所公认,成为国际上对瓷土的统称。
17 ,用麻仓土成胎的瓷器有什么特色?
①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拉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18, 元青花露胎处的火石红(窑红)是怎样形成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19, 元青花全都有火石红吗?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单从火石红的角度说元青花可分为多种情况:
•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 火石红较浅淡的。
•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20, 为什么元青花的火石红会有浓淡不同的表现?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1 )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20, 为什么不能用有无火石红论真假元青花?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21,如何区分真假元青花火石红?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22, 元青花制胎修胎的特点:
①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
②元青花胎体外部修胎较好。有时需侧视才可看出接口。内部一般不用修胎。可见接口挤压出之泥浆余痕。有的器物将接缝挤出之泥浆抹一下即可。
③元青花的器物底部基本是先作平底足,然后挖足,有深矮两种。
④胎底手工修制,先挖后削。手工削刀一般由外向内逆时针切削,形成螺旋痕,中心收刀,多数留有明显的收刀痕。不排除偶尔也有左撇子工匠,顺时针切削修底的。
中心的收刀是因收刀手法不同有所差异,有的修平,有的留有突起。
⑤元代晚期曾有初步切削底足后又刮平的工艺。因此,在有的器物底部留有螺旋和跳刀两种痕迹。
⑥元青花有不挖足的平底器,大器和小器都有。不挖足的原因可能有多种。目前所见的平底器,绝大多数底外圈均斜削一刀。偶尔有不斜削的,估计是该器漏挖足。
⑦元青花的罐类,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圈足较宽,较矮,足底平整,两面斜削。后期则足底修得较圆滑,与明初相似。
⑧元青花的梅瓶多数是平底浅圈足有旋切痕迹,晚期有加刮底痕迹,
⑨玉壶春瓶及其多种加耳变形瓶圈足较高,多呈喇叭口状,底平切,有的圈足高深。
⑩盘类圈足矮浅里外斜削,足端较窄,多不施釉。有的小盘为平底,有的大盘平底加支足。
⑾碗类圈足稍高,平底两面倒角,施釉不施釉均有。
23, 元青花使用什么样的釉?
据目前发现的元青花瓷器看,施釉的品种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 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 A 2 O 3 的成分增加, CaO 成份降低。
影青釉:又称青白釉,本是宋影青瓷釉继承而来,以元早中期产品所多用。在元代,由其釉料含釉灰比例不等。釉面呈青白的程度也有变化。但都属青白釉系列。
元代中期以后,发明了专用烧青花瓷的白釉,这种釉整体洁白,仅在积釉处反青色,不仅透明度好,而且洁白光亮,与青花相配,相得益彰。
卵白釉。又称枢府釉,有釉色浮浊与清澈两种,本是元代枢密院所指定烧瓷用釉,在青花器上也镂有发现使用。尤其是元釉里红器物上民用品多。
灰青釉。此类釉质量较差,一般用在民用普品或粗品上。在外地窑口较常见,为云南玉溪,建水等窑口,胎粗釉灰,质地较差。
色釉。元代青花还常有配用色釉的,如兰釉、红釉、酱釉,有时是在色釉开光的部位绘画,也有通体黑釉绘画的,如孔雀绿釉、松石兰釉等。
24, 元青花采用什么样的施釉工艺?
元青花生产中的施釉方法,分别是沾釉、淋釉、刷釉和荡釉。小器一般是单手沾釉,中、大器双手沾釉,然后口部以淋釉的办法补釉,特大器则完全择用淋釉或刷釉。元器罐瓶等物的内部分不单独施釉,多是利用沾釉时进去的釉浆,荡一下釉就完事,因此里釉多严重不匀,甚至大面积无釉。因为元代这些施釉方法,形成了元器的特点:一般元器釉层较厚,釉面不平,容易出缩釉点和针眼,中大型罐瓶类口部带有釉水流淌痕迹,瓶内多无釉,罐内多漏釉或半截釉。有明显的荡釉痕迹。罐瓶底部多无釉,有时有些手沾上的釉斑,此种釉斑系上釉工艺中手沾釉所为,非故意而为之。说元青花底部都不施釉是一种误解。元代的玉壶花瓶就很特殊,多数底部施釉,只露圈足,不施釉的反而少些。有的是整体沾釉后再抹掉圈足的釉水,以防粘连。
25, 元青花瓷的釉面有什么特点?和新仿釉面有何区别?
从光泽方面一般来说:老的元青花瓷的釉面都会反出一种深沉的光。就是常说的宝光。直观地看感到釉层较厚,好像薄薄的一层玻璃膜。光从里面反出来。柔和不刺眼。新仿元青花没作旧的一般釉面火气较重,表皮有贼光。经过作旧的有的虽没了火气贼光,也没有老物应有的宝光。酸蚀的釉面显浑、发死,与真东西光亮显然不同。具体些说又分几种情况:
(1)在民间流传使用多年的传世品,一般玉质感强,莹润失透,有些还会有开片。出土的元青花,清洗干净后,一般玻璃质感强。釉面清洗不彻底的表面有一层雾状模式的痕迹,显得不光亮,把这层痕迹洗掉,会显出较亮的玻璃光泽。或不清理,但经过长时间外放擦拭,这层痕迹也会去掉,越来越亮地露出其本质的光亮。
(2 )从釉面的表层来说,真元青花器物表面常有橘皮纹、棕眼和缩白釉斑。
(3 )从釉层里面的气泡情况看,往往在密集的小气泡外有一些大气泡。
特殊例外,元青花有釉层较稀薄的,釉面好像浸入胎里,合成一体,光线比较柔和,不刺眼。一般真东西都干干净净,没有作旧痕迹;假东西往往做的旧旧的,用来骗人。因此遇到干干净净的东西只要直接看就可以了,而遇到脏乎乎的就要小心观察是否作旧。
26, 有使用痕迹的元青花是真的,没有使用痕迹的是假的,这样看对吗?
我们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元青花传世品极少,只有在这极少数的传世品上才会有使用痕迹。元青花多数是出土器。窑藏出土的有使用痕迹的很少,没有使用痕迹的较多。墓葬出土的除极个别外,绝大多数都是烧成即入葬的,没有使用痕迹。应该说元青花的精品大器,有使用痕迹的少,无使用痕迹的多。凡出土器,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
引导收藏者学会分清正常的使用痕迹和人为作旧的使用痕迹是对的,是判别真假的参考手段之一。用有无使用痕迹判定真假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因为真瓷器里面,既有有使用痕迹的,也有没有使用痕迹的。许多窖藏精品没有使用痕迹,许多陪葬品没有使用痕迹,许多用来欣赏的非使用品没有使用痕迹。而且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倒是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真、精、新、美。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们看使用痕迹,只是要看是自然的使用痕迹还是人为做上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东西有没有做过旧,从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而不是用痕迹来定真假。否则会发生失误。
27, 有土沁痕迹的就是真元青花吗?
元青花有些是出土的,能不能说有出土痕迹的都是真元青花呢?不能,目前在收藏界有两大危险误区,似是而非,容易引人走错路。一是看土沁定真假,二是看使用痕迹定真假。这两点都是危险的。目前仿古器中的仿土沁仿海捞,仿使用痕迹,仿得好的都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没有相当的经验,肉眼难以区分。仿古土沁有一种作旧后回炉的,已经真假难分。如果把这些当做重点依据就会走入新的误区。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有土沁的和没有土沁的都有真有假,有使用痕迹的和没有使用痕迹的也有真有假。正确的方法是看器物的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他都是表相。土沁和使用痕迹都要首先确定它是真土沁还是假土沁,是真使用痕迹还是假使用痕迹,然后才有参考价值,否则只看土沁和使用痕迹都会走入误区。瓷器本身如果对了年份,有土沁和没有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当然,如果看到土沁和海捞即说是假的也不对,不能因为有仿品就把真的也说成假,那是更不可取的。为了避免出错,遇到土沁要看得格外仔细,既不要把假土沁当成真品,也不要把真土沁看走了眼。
28, 有海捞痕迹的都是真元青花吗?
元青花有些是从大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简称海捞)。能不能说有海捞痕迹的都是真元青花呢。不能。目前已经有做假海捞的仿品,把瓷器放在海水里半年以上就会生成和真海捞没什么两样的皮壳。如果把海捞痕迹当做重点依据就会失误,走入新的误区。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遇到有海捞皮壳的瓷器,要透过海捞皮壳看本质,对即是对,不对既是不对,不要被外表皮壳所迷惑。
29, 为什么要实行常规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
常规鉴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眼学。是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在历史知识的积累下,靠目测经验断定文物年代的办法。这是我国流传已久,行之有效的鉴定方式。无数前辈流传下来的鉴定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认真的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常规鉴定多数是准确的。
常规目测也有缺陷,一是主观性大,有时会因种种原因脱离实际。二是在空白区和珍稀品种面前显的苍白无力。三是鉴定人员水平不一,角度不同,结论有时有较大的误差,两位专家可能会说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没有统一标准,现在尚无法克服。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对器物进行客观检测的条件。目前已采用的主要是热释光测年法和 X射线荧光釉面检测法。这两种方法在社会上都在使用。这些科技检测的优点是测试数据比较客观,对于人的主观因素是有帮助的。而且在不少领域中也已经达到成功。科技检测的缺点是目前尚不完善,还有达不到的死角,因此也会发生一些失误的情况。如果用仪器的检测来帮助克服常规鉴定中人的主观性,用人的灵活性去研究克服机器检测的死角,改进机器的水平,那么鉴定的成果必然会更上一层楼,更有正确的把握,因此我们认为元青花的鉴定以及各种珍稀的瓷器的鉴定要走常规鉴定和科技检测相结合的路子,互补共进,得出正确结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30,热释光检测法的优缺点在哪里?
热释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项考古、地质检测技术。几十年来的实验,在考古检测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科技手段。它是利用晶体在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速过程中以光的形式重新释放出来而测试纪年的。石英晶体有较长的半衰期(109年),可把它们视为每年提供大小恒定的固定照射剂量的放射源。陶瓷中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方解石等晶格缺陷受到上述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αβγ等射线放射时会产生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则被晶陷俘获积蓄起来。在石英、长石晶粒被加热到一定时,这些俘获电子会从晶陷中逃离出来,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这就是热释光。一件陶器样品加热时发射的热释光越强,其年代越长. 反之则短。陶器在烧制时经过了 500℃以上的高温,粘土中的矿物晶体,释放原先贮藏的热释光。释放完后,又继续接受贮藏大小恒定的固定辐射能。这些辐射能是在陶器烧成后开始增加的,可以作为陶器年龄的标志。热释光测试的是器物最近一次受热以来经历的时间。每个陶器的内部放射性物质含量和外部提供的辐射剂量不同。埋藏地下周围土壤的放射性射线对陶器的作用又不同。因此既要测定器物各自的年剂量,陶器内部的放射性物质提供的αβ 剂量,又要测试埋藏土壤提供的 γ 剂量和宇宙空间提供的宇宙射线年剂量四部分,然后才能进行综合计算。
热释光测年法的优点是:测试准确度比较高。测试2000 年以内的物品,绝对误差可以小于 100 年,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可将误差缩小到 5﹪。热释光测年法的缺点是:一、钻孔取样对器物有一定的损伤。二、对测试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在不符合测试条件时误差可能会大到 90%,得出相反的结论。
应该说,用在考古研究,能够保证全面了解掌握取样周围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基本都是准确的。用在收藏测量上有准有不准。用在古陶器检测上比较准确,用在瓷器上有准有不准。比如有元青花梅瓶经热释光检测结论13-14 世纪,有的经检测 600 年。但也有人送检出土元青花结论 50年。为什么会相差这莫大,主要可能是取样藏品都已出土多年,原先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出土后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不同,,而检测人员又不可能按检品真实的出土环境和出土后环境条件来正确的设置监测系数和计算方法,因此发生失误也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热释光检测陶器比较准确,这不仅是因为陶器烧成温度较低,内含的石英等矿物颗粒并不融化,而且出土后一般不会采用高温煮洗等方式,环境变化不太大。因此测量较准。而瓷器则不同,经高温烧成后内含的石英颗粒等矿物晶体已融化重新组合,样品采集后会有石英含量不足,无法得出检测结论的情况;出土环境不同,出土后有的为了除去牢固的附着物而用去污药水浸泡,甚至加热煮沸清洗都是常见的事。这种情况下有的不适于做热释光检测,虽然出土的老物检测也会是不到50年,有的虽然可检测,但检测人员无法搞清环境条件,不能设置正确的计算数据和方法,结果也会出错。因此,热释光是一种好的检测方式,实事求是的说在检测瓷器的时候他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大约在下列几种情况下热释光检测法是无效的,甚至是相反的:
①检品曾经高温蒸煮清洗的或曾遇有其他高温条件的,热释光检测无效,老物会检测成新物。
②检品曾经作过釉面光照测试的,热释光检测结果可能混乱而不正确,新物会检测成老物。
③检品出土条件特殊而无法得知,检测人员无法正确设置检测和计算数据或常量的,检测结果可能不正确。
④检测部位经过修补的,检测结论会出错(老物用新料修补的部位,和新物用老料修补的部位都会做出相反的错误结论。而现代修复高手修复的部位是没有相当目鉴经验的机测人员看不出来的)
一个负责任的检测人员应该把这些向送检者讲清楚,大家也应该了解这种情况,才能正确的认识和使用热释光检测方法,达到准确的检测目的。
31、X 射线荧光釉面测试法有何优缺点?
X射线荧光釉面检测法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文物检测方法,目前在一些部门正在使用,是研究瓷器老工艺的有效检测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检测器物釉(或胎)的化学组成成份和当年的老器成份相对比以研究和确定被测物的工艺特征和原料配方,相对地找出其相近似的年代。它的优点是无损检测,易为人们所接受。检测的数据是客观的,也较准确。近年的新一代仪器灵敏度大大提高,能检测微量元素就更准确了。
客观的检测瓷器的种种成份,对古陶瓷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种方式要求首先掌握大量的客观数据并输入电脑数据库,以便和被检物的测试数据相对照。只要某一窑口的数据较全,就有较可靠的对比性。然而要全面掌握各种窑口和出土情况的数据在短时间内是几乎不现实的。不少窑口还没有取得数据,无可对照。有的窑口只有少量数据,也缺乏广泛可比性。在这种情况下,测试数据虽然客观,无可比较,结论难下得准确。尤其是对空白区或是比较稀有的东西,难以做出准确结论。另外,对于某些故意按正确的配方生产的东西,釉面测试的办法还不足以应付。因此釉面测试只能以客观的数据为鉴定者作参考,还不能绝对独立地下鉴定结论。但是在多次的测试中,我们的科研人员总结出一条比较普遍的规律,一般来说在老瓷器中,锌、钡、锆等元素含量极低,在新瓷器中,往往含量较高,甚至高出十倍百倍。目前这种现象在解释上还有分歧,有人称为现代添加剂,有人称为元素流失。但不管怎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很明显地可分出新老瓷器的差别。因此用X射线荧光釉面测试法划分空白区稀有瓷器的新老(而不是断代),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尤其是象元青花这种历史上很少有仿的瓷器上,断定了新老,几乎就解决了大问题,参考意义重大。当然对于有些窑口的瓷器是否在生产中使用青料有较高的锌、钡、铝元素的含量而影响测试结果,还需作进一步的调查工作,因此,测试中个别的元素偏高的现象还要细比较分析,以防误杀误判。
32、常规鉴定如何与科技检测相结合?
鉴於常规目测和热释光、荧光釉面测试在瓷器鉴定中都有误判(漏过假瓷器或误杀真瓷器)的可能。为此,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既发扬传统经验又利用现代技术,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是互补共进,,鉴定瓷器的正确之路。
如何结合呢?一般来说,对常见普品,常规目测即可绰绰有余的定局。对于空白区较多的或罕见的品种,比如元青花,应该目测和机测并用,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以仪器的客观数据弥补目测的主观性,添补目鉴的空白区,以目测的丰富经验弥补仪器测试的单调死板的局限,克服一些机测的死角。虽然各种目测和机测都使用更保险,但也没有必要作无谓的浪费。
具体说,我们主张搞常规鉴定的人员在目鉴难以定局的方面要主动安排机测作协助。比如,传世老瓷有一种温润滑腻的橘皮纹釉面,过去仅凭这一种釉面即可定器物的新老,现在仿古者研究出一种方法,在釉面配料中添加一定的元素,既可形成这种温润滑腻的釉面。很难以目测识破。在这种情况下,鉴定者看其他各方面都无疑问,只要做一个X 荧光釉面测试,既可知是否有现代添加成分。如没有可断定真,如明显有,可断定新仿。在这种情况下,仅靠目测或仅靠 X射线荧光釉面测试,是都不能单独决定的,两者结合起来,就有十足的把握。
我们主张,目鉴者一定要懂一些机测的道理,学会参考机测数据,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机测者一定要懂些目测的常识,要与目测者共同研究才会使机测的数据有用武之地。热释光测试和目测的关系也是一样。有互相依赖的因素,必须互相结合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热释光有几大盲区会发生失误。必须目鉴者的经验来协助。比如:
其一,接底、接口或有修补的器物,测试取样如果取在接或修补的部位,就会得出相反的错误结论。因此需要有经验的目鉴者协助看一下是否接底、接口或修补,以免得出相反的错误结论。
其二,热释光是以测试器物最近一次受热为标准的。如果 600 年的老器物在中间比如 300 年时曾经受过热,那麽热释光测试的结论就会是300 年,这是明显的错误,但对于热释光测年法来说却是不可避免的。而热释光这种受热的起点大概在摄氏 100度左右就开始释放热能了。释放能量的多少会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长。比如一件已知定局的元青花鱼藻文梅瓶,有出土地址,目测是开门的元青花,荧光釉面测试也与元青花瓷釉符合较好。测试结果本应是600 年以上,但因为这个梅瓶出土后曾经放进开水并加草酸煮沸清洗过,经过 100度的水温后,它的热能已经提前释放一部分,因此测试的年代缩短,结果,本应 600 年的热释光测试结果只有 120 年。而 120年前的光绪时期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胎骨、青料和画工。很明显热释光测试的结论失误了。这种情况就是热释光的死角。是热释光测年法所无法解决的。只有靠常规鉴定专家的经验来纠正热释光的失误。而这种失误在测试瓷器时又是经常可能发生的。因为瓷器出土后为了去除那种牢固的出土痕迹,恢复美感,用热水加草酸或84 消毒液加热清洗是常有的事。经常有人反映热释光测试出土老瓷不到 50年,把老的测成新的,大概就是这种原因。过去国内外的热释光检测工作都忽略了这一点,难免有把老东西检测成新东西的时候,造成一些错判的冤案。因此说,在热释光检测对的那些东西基本可以大胆肯定,而热释光检测不到年份的东西,不一定真不到年份,有些是束于条件不合而做出的错误结论,不能完全否定。我们的热释光测试工作者较多的注意了避免把新的测成老的,以免负责任,却忽视了会把老的测试成新的,造成误判误杀的冤案。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目鉴方面没有经验,不能纠正热释光在盲区犯的错误。所以说,只靠热释光测年法,结论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因此我们主张,热释光检测人员要和常规目鉴人员相结合,克服机检的死角,避免错误的结论。如果热释光检测人员多懂一些常规目测鉴定,那就更好了。严格地说,热释光测年和X射线荧光测釉面,都还不完善,都不能作绝对的结论,只能做参考性的结论。在国际上流行把热释光绝对化,当做定论的检测,在检测瓷器方面是片面的,可能会误判误杀许多真东西,必须配以专业鉴定人员的目测才为可靠。
目前在国内外,盲目相信机检和盲目否定机检的倾向都是不对的。机检的客观性和机检的存有死角的缺陷都是不可忽视的事实,经验丰富的目鉴存有主观性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只有把常规目鉴和科技检测结合起来才能发扬二者的所长,弥补二者的不足,得出最准确的结论。也是今后文物鉴定唯一正确的道路。
最全古玩鉴定口诀
祖母绿
翠到极至有游光,祖母堪称玉中王,
晶灵剔透莹如水,碧波荡漾一滴香。
猫眼
神工鬼斧自然成,灵犀一线万年工,
单线复线同精美,贵妇偏爱灰眼睛。
钻石
世上万物钻石坚,晶体有棱宝光灿,
天然钻石尤珍贵,胸花一朵千万元。
蓝宝石
七色宝石蓝为先,硬度游光仅次钻,
豌豆大小十克拉,市价可售二十万。
钻石辨
人工游光浮目短,蕴藉内敛逊天然,
白云电光人工造,青天流光是真颜。
宝石与彩石
宝石坚硬彩石软,有无游光目了然,
金丝银缕障人目,迎光浸水显真颜。
青铜器
手轻声木有土腥,铜锈自然千年成,
器形纹饰合古意,身有铭文价连城。
手抄本
古籍源头是手抄,敦煌藏经是国宝,
能得写经纸一卷,无须商海弄新潮。
<<硃批>>纪太史诗注释
晓岚才思如泉诵,四库宏润也难容,
茶余拾得春华句,东海波涛过昆峰。
鼻烟壶
小小烟壶容大千,多少世人折腰叹,
水晶内画尤精湛,当推清末叶仲三。
三桃笔架
三桃朝天绿莹莹,百年生来全不红,
乾隆宣帝搁御笔,纪氏晓岚诗难成。
黄花梨木
硬木花梨云波纹,黄色鬼脸方为真,
木须坚密少棕眼,珍木一两抵黄金。
黄杨木
千年黄杨碗口粗,须腻光滑世上无,
百年形似象牙状,未见黄杨作大枢。
瘿木
世间万木都有瘿,树苗疙瘩是俗称,
纹理旋转人偏爱,生理病态称精英。
红木
红色硬木皆可称,粗细新旧要分清,
珍贵多为明清作,真伪明辨看作工。
收藏四英才
中国收藏四英才,我友泰富其中排,
古币四千不断代,七百金文抒胸怀。
瓷器断代
心中要有标准形,胎釉画工排比中,
宁可信假莫当真,年代窑口要分明。
瓷器辨新旧
釉光沉浮显年轮,釉下气泡占六分,
三分作工看八九,底口沧桑定假真。
钧窑瓷
钧窑一片值千金,须知胎釉有玄真,
胎坚如铁声清脆,釉中如流玛瑙云。
古瓷
宋代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世闻名,
残瓷一片映千古,中华文明不言中。
定瓷
柳纹白骨胎细坚,刻花印花工艺先,
民间少有传世品,出土十有八九残。
唐代白釉卧羊
目睹千年世沧桑,烈火阳水遍品尝,
长跪无求谁能解,泥陶雕就一卧羊。
元青花
元代青花世所珍,倾倒多少淘宝人,
苏青铁锈如有见,敢向街头抛千金。
元青花鱼藻纹卷缸
千里为官心系京,唯贵手卷显奇功,
案头珍瓷储密要,清水芙蓉伴莲青。
青花瓷器说苏青,世人少见真面容,
晕散铁斑今亦有,至今元明难分清
晕散铁斑障目云,胎釉密结方显真,
青翠浓艳流不稳,色光内蕴是真金。
唐三彩
三彩并非实指三,真假当须看开片,
开片有翘八成真,芝麻釉象最终断。
永乐压手杯
不似铃铛不似碗,大小宜人青光艳,
内画双狮为极品,四字篆款中央现。
紫砂器
宜兴紫石历千年,物精品高说鸣远,
文运寓奇遇神韵,一团紫泥值万千。
瓷尊
口底相若称作尊,雅俗贵贱窑口分,
官窑一件价百万,民窑不值几分文。
玉壶春
大肚小口玉壶春,古为酒器今显尊,
至宝当推元朝物,单色一瓶值万金。
梅瓶
小口乍肩气宇轩,宋代磁州工领先,
历代遍仿无新意,官窑一尊价过天。
瓷枕
纳凉瓷枕唐宋兴,磁州白釉好画工,
定窑瓷工出新意,荷叶底下一卧童。
酱釉扁壶
北朝扁壶出甘肃,浆胎酱釉瓷中殊,
腰悬玉液丝绸路,驼铃声声传千古。
清三代瓷
藏瓷当重康雍乾,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四人肩舆
隋唐时代瓷轿兴,葬具映出盛世明,
定窑一具轰天下,再说谁敢定假真。
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中仙,四字民窑六字官,
早晚无款双圈代,色分五彩真假辨。
官窑瓷
官窑泛指皇家瓷,有款无款都好识,
器正形雅釉色正,画工精细无瑕疵。
民窑瓷
民窑精品抵皇家,莫轻经济价值差,
金钱艺术双难得,朝霞过后是晚霞。
五彩棒槌瓶
康熙创烧棒槌瓶,不槌衣服槌官庭,
硬彩绝伦超官器,民瓷低俗须更名。
郎窑红
康熙郎窑有前后,边底黄绿自能分,
胎坚釉厚器周正,宝石光泽可鉴人
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上万千,存多存少分贵贱,
陕西省造七钱二,一枚五十九万元。
红木
红木泛指红木材,非比紫檀黄花梨,
坚细光滑为上品,手掂轻重分高低。
收藏三境界
一好二迷三钻研,一层境界一层天,
收藏如破迷魂阵,闯过迷雾见真颜
全部推荐博文>>南非发现超大钻石李白《上阳台帖》曾赠毛泽东红珊瑚成收藏新宠民间国宝级文物藏品彩色宝石市场走俏揭秘钻石腕表的三大要素紫色翡翠精品极具收藏潜力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碧玺跃为珠宝“新星”古人佩戴“玉跪人”的秘密如何鉴别犀牛角如何辨识老银元世界上昂贵的收藏品…宋代人物画赏析春秋战汉古玉细部鉴赏…张大千30岁画的荷花便被法国政府收…翡翠赌石技巧怎样清洗新采奇石与碧玉容易混淆的蛇纹玉鉴赏东方神奇的乌木精美绝伦的玉女赏析精美的清代琉璃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