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型武装直升机:直20

中国版黑鹰直升机或于年底首飞 将赋予直20序号

2013年12月06日 11:09新浪军事



最近的谷歌地图显示,中航工业哈飞的停机坪上,已经有一架五桨叶的新型直升机停放,其尺寸与“黑鹰”相仿。



据大公网报道,在现役的直升机中,最适合充当中国陆航“通用战术直升机”的,非80年代中国进口的“黑鹰”S-70C-2直升机莫属:“黑鹰”直升机是美军广为装备、普遍使用的一种直升机,用途广泛,改型众多,其高原性能十分优良,“黑鹰”最大起飞重量9185公斤,货舱内可以搭载12名乘员,紧急情况下可以搭载19名乘员,此外,“黑鹰”直升机还具有结构简捷、易于维修、安全可靠等突出特点。然而,由于美国对中国的禁运政策,中国在进口了仅仅24架“黑鹰”以后,从此再也没有向我国出售“黑鹰”直升机。

9月底,官方媒体报道中航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林左鸣来到某型号铁鸟试验现场,观看带桨叶开车试验,他勉励全体参研人员一定要“保证年底的重大节点”。
中国重型武装直升机:直20

10月底,官方媒体再次报道“某重点型号一次性通过旋翼塔试验”,同时文章还提到“近几个月,多名设计员一直奋战在中航工业哈飞生产现场。在某型号铁鸟试验装机中,旋翼传动研究组负责尾传动轴同轴度调试。”

同样在9月份,有网友在高速路上拍摄到一架全新的“粽子机”,其外形轮廓酷似美制黑鹰直升机,但又有细节上的不同,可以初步认为是一种新型直升机的静力测试机正在运往某强度所进行试验。所以笔者判断,填补国内空白的在研重点型号——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今年将迎来研制工作的关键节点——首飞。

据称,该机由于在国产直升机序列中具有重要意义,将被赋予“直-20”的序号。“直-20”通用直升机将会和黑鹰直升机一样,成为我国陆、海军直升机装备的主力,广泛执行各种军事任务,从而真正的为中国陆军“插上翅膀”,也只有装备了直-20之后,中国的空中突击作战部队才有可能组建,陆航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突击力量,并作为陆军决战的主力。(作者为大公军事评论员)

中国新型直-20军用直升机今日成功首飞

2013年12月23日 12:31新浪军事



国产新型通用直升机直-20,于12月23日上午在东北北部某机场成功首飞。有分析称,该10吨级直升机的总体布局采用了单旋翼带尾桨式的典型布局。在外形设计上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黑鹰”直升机和欧洲NH-90直升机。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尾桨并没有采用“黑鹰”直升机向左倾斜20度角的尾桨设计。而是使用非十字交叉结构尾桨,这种布局在阿帕奇等新型直升机上也有使用,可以减低噪音。

【国产直-20先进中型直升机今天首飞】国产新型通用直升机直-20,于今天上午在东北北部某机场成功首飞。根据之前谷歌地图曝光的直-20原型机卫星照。这款先进中型通用直升机大小和布局都与黑鹰直升机非常相似——理论上也属于10吨级直升机。未来服役后,将极大幅提高我军空中突击能力。

在今年9月初,就有网友在高速路上拍摄到一架全新的“粽子机”,其外形轮廓酷似美制黑鹰直升机,但又有细节上的不同,被认为是中国山寨版黑鹰——直20的原型机。

而在谷歌地图上也曝光,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的测试机场周边,出现了一架神秘的白色涂装(疑似)中型直升机。该机整体造型与黑鹰直升机颇为相似,但是采用五叶旋翼结构。这个之前珠海航展等国内展会上亮相的“10吨级直升机”方案颇为相似。

有分析称,该10吨级直升机的总体布局采用了单旋翼带尾桨式的典型布局。在外形设计上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的“黑鹰”直升机和欧洲NH-90直升机。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尾桨并没有采用“黑鹰”直升机向左倾斜20度角的尾桨设计。而是使用非十字交叉结构尾桨,这种布局在阿帕奇等新型直升机上也有使用,可以减低噪音。

中国直20直升机首飞:机动性超黑鹰 可助夺岛战

2013年12月23日 15:43环球网



中国新型直-20军用直升机成功首飞

【环球网综合报道】今天上午11时20分许,填补国内空白型号的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直-20”在东北北部某机场成功进行了首飞,直-20的成功首飞,预示着其将成为我国未来通用直升机装备的主力,从而真正的为中国陆军“插上翅膀”,并有可能发展成舰载机等型号。

中国陆军航空兵在组建之初仅以运输直升机为主,后来引进了少量“小羚羊”武装直升机,随后直-9系列也装备部队,但是作战模式长期停留在支援地面作战上,尚无法成为实施空中突击的主力。尽管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的服役,大大扭转了中国陆航装备缺乏侦察和攻击直升机的局面,但中国一直缺乏一种10吨级的通用战术直升机来执行突击运输、空运及后勤支援任务。

从外形上看,直-20通用战术直升机外形比较类似中国进口的美制“黑鹰”S-70C-2直升机,但与黑鹰不同的是,直-20主旋翼采用五桨叶结构,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机动性;另外,直-20在机身和尾梁连接处,有较明显的过渡结构,猜测是对机舱的运输性能进行了优化。

直-20服役后,配合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的投送能力,中国陆军力量能够迅速被投送到热点地区,并形成机动突击作战能力,如果未来中国海军能装备大型两栖突击舰,搭载直-20等机型后将能够更好的应对诸如岛礁冲突等风险。

直-20入役后将解决我军三大短板 救灾将如虎添翼

2013年12月23日 14:51新浪军事

现场图片显示,今天中国国产中型通用直升机直20在东北某机场首飞成功。从公开的图片看,直20的布局与和大小均与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黑鹰直升机非常相似,但在桨叶等局部细节上有所不同。

作为一款10吨级的通用直升机,直20未来服役以后,首先可以替代中国在西藏高原老迈的黑鹰直升机执行任务。这批黑鹰是解放军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进口,已服役将近30年,其中有多架在高原地区失事坠毁,迫切需要新装备进行替换。

目前在解放军陆航部队中使用的中型通用直升机主要是米-17系和部分黑鹰,直-20的入役将大大提高我军陆航部队的装备自主性,加大陆军和海军部队中直升机的装备量,这无论对未来解放军的机动性,还是快速反应能力,都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区域地质灾害较为多发的背景下,通用直升机的加入将让解放军救灾如虎添翼。

中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美国“黑鹰”直升机,这批直升机现在大部分仍在西藏高原服役。中国引进黑鹰直升机以后,一直尝试仿制,但是因为当时工业水平有限,无法掌握该机的材料工艺,一直未能成功。如果直20定位为黑鹰直升机的替代者,那么说明中国在仿制黑鹰直升机进度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黑鹰”现在还是美军的主力,中国引进的民用版黑鹰直升机目前还在西藏高原服役,可见其优秀程度。作为替代者,直20的水平值得大家期待。有专家如此对战略网表示。

互联网流传中国直20直升机已经很长时间。早在今年9月初,就有网友拍摄到一架被包裹的全新直升机,其外形轮廓酷似美制黑鹰直升机,但又有细节上的不同,该机被认为是中国山寨版黑鹰——直20的原型机。而在谷歌地图上,也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的测试机场周边,出现了一架神秘的白色涂装(疑似)中型直升机。该机整体造型与黑鹰直升机颇为相似,但是采用五叶旋翼结构。这个之前珠海航展等国内展会上亮相的“10吨级直升机”方案颇为相似。

近年,中国在国产直升机的研发上加大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直19、直10等一些列专用武装直升机相继列装,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加入了强劲的动力。但是由于西藏的地理特殊性,目前中国还没有一款如黑鹰一样的优秀的直升机,来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天空。直20的出现,将填补这一空白。

为何直-20要仿照美国黑鹰直升机的设计?

直-20直升机从外观上看,其实就是中国版黑鹰直升机。美制黑鹰直升机可以说是最成功10吨级通用直升机,服役几十年后,其设计还未过时。而且中国还有长达30年的黑鹰使用经验。另外黑鹰在我国西藏和新疆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情况优异。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行。

直-20与黑鹰的区别:五桨叶VS四桨叶

今天首飞的直-20采用五桨叶,而美军黑鹰则使用四桨叶。更多的桨叶意味着更大的升力,或者更小的直径和转速。旋翼直径减小不仅有利于在狭窄空间起飞、着陆,还可以降低阻力。较低的转速则可以降低噪声和振动。不过,五桨叶在结构重量和维护性上比较吃亏。

直-20首飞能带给解放军什么?

作为一款10吨级通用直升机,外形颇似美军黑鹰的直-20,其用途绝对不仅仅是运兵,或者为西藏高原哨所补给这么简单。未来平台成熟后还可能会像黑鹰直升机那样,衍生出反潜型,扫雷型,救援型,特种作战型。这样一来,可以大幅缓解我军缺乏特种用途直升机的窘境。

我国10吨级通用直升机首飞 或将成为航母舰载机

2013年12月24日 05:08京华时报

直20直升机首飞成功(来源:cctv新闻频道)

直20首飞成功似黑鹰(来源:湖北卫视《长江新闻号》)

直20可作为舰载机(来源:cctv新闻频道)

昨天上午,填补国内空白型号的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在东北北部某机场成功进行了首飞,媒体和军迷们对其关注度相当高,并称之为“直-20”。专家表示“直-20”目前还未正式服役,所以还没有名字,但本次10吨级通用直升机的成功首飞,预示着其将成为我国未来通用直升机装备的主力。

京华时报记者梅天一

补中型直升机空白

据了解,中国陆军航空兵在组建之初仅以运输直升机为主,后来引进了少量“小羚羊”武装直升机,随后直-9系列也装备部队,但是作战模式长期停留在支援地面作战上,尚无法成为实施空中突击的主力。尽管直-10、直-9武装直升机的服役,大大扭转了中国陆航装备缺乏侦察和攻击直升机的局面,但中国一直缺乏一种10吨级的通用战术直升机来执行突击运输、空运及后勤支援任务。

“并非专用,但是堪当大用”,军事专家房兵表示,所谓的中型通用直升机,中型的意思就是10吨级这么一个吨位。而直-11和直-9都是小吨位的直升机,前一阵的武直-10的吨位也达不到10吨级。而这种通用型直升机真正的特点是可以运输,也可以带导弹,还可以火力支援,对海军、空军、陆军,都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直-20”称谓并不正规

10吨级通用直升机首飞的消息出来后,引起了网络上大量军迷的关注,不少网站也纷纷转发了这一消息,并称之为“直-20”。

“现在名字还不能定,直-20是大家按照直10、20、30的一种命名”,军事专家杜文龙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10吨级通用直升机现在只是一个产品或者样机,军方命名要等到它服役之后,才会有正式的名称,等到那时才算一个正式的装备。

新直升机用途多样

有关我国10吨级通用直升机的消息流传已久,在珠海航展上,相关单位展出了一些相关的模型。在今年9月,有网友在高速路上拍摄到一架全新的“粽子机”,其外形轮廓酷似美制黑鹰直升机,但又有细节上的不同。该机就被认为是我国所研制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的原型机,被拍摄到的“粽子机”则是运往测试场地进行国家试验的原型机。

对于我国新10吨级通用直升机的性能,杜文龙认为作为战术通用直升机,通用两个字很重要,现在我国的很多航空器要么太大或太小,真正在中间承担骨干的通用型直升机并不多。而新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发展空间很大,可以按照一个系列向下展开,分为运输型、突击型、电子战型、加油型等。

类似于美国黑鹰直升机

从网友所拍摄的图来看,我国新10吨级通用战术直升机外型比较类似中国进口的美制“黑鹰”S-70C-2直升机,但与黑鹰不同的是,我国新10吨级通用战术直升机主旋翼采用五桨叶结构,而且在机身和尾梁连接处,有较明显的过渡结构,有媒体猜测是对机舱的运输性能进行了优化。

“馒头都蒸成圆形的,没有非议。”杜文龙认为,虽然我国的新直升机外型上和黑鹰有相似之处,可能会做一些借鉴,但直升机内在的动力等系统会发生重大变化。而性能应该是与黑鹰接近的,“我们采取了5叶的旋翼布局,吊挂能力、载重能力会有进一步提升,外部吊挂3-4吨,内部1吨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或将成为航母舰载机

“10吨的重量不大不小正好,发展方向就是上山下海系列化,”杜文龙表示,上山首先就是高原型,一般的直升机上不去,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和非常好的机动外型,才有可能在3000米以上自由地机动部署兵力和装备。

而对于下海,杜文龙认为今后海军可以将新10吨级通用直升机作为驱逐舰护卫舰包括辽宁舰舰载机,在驱护舰上可以巡逻、反潜、反舰及救援,而在航母辽宁舰上,新直升机可以警戒、侦察、补给,“也许今后在海上可以看到海直-20,这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直-20机身颜色透露为陆军项目 可配合运-20投送

2013年12月24日 09:11钱江晚报

中国直20首飞成功

直升机直20年内首飞

直-20升空时,披的是陆军的“绿军装”。显然,此刻最开心的人,应该是解放军陆军航空兵的将士们。

“由于长期缺乏给力的中型通用直升机,中国陆航的作战模式,长期停留在支援地面作战上,无法建立空中突击师。”李小健表示,“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的服役,为陆航提供了合格的侦察和攻击直升机,而直-20一旦服役,将广泛承担起突击运输、特种部队渗透、搜救及后勤支援任务。”

有了直-20,配合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的投送能力,中国陆军力量将能迅速被投送到热点地区,快速反应能力登上新台阶。

“目前陆航的通用直升机主要是俄制的'河马’和美制的'黑鹰’,买来的装备毕竟受制于人。”李小健认为,直-20的入役将大大提高我军陆航部队的装备自主性,可以不受限制地大量生产和装备,广泛用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的救灾工作。

而在新华社军分社专家郑文浩的眼里,直-20未来在战舰甲板上拥有的一片天,甚至比在陆地上更“阳光灿烂”。因为,中国海军对于反潜直升机的求贤若渴,比陆航对突击运输直升机的需求更甚。

“目前,中国海军主力战舰搭载直-9和卡-28两款反潜直升机,两种都不太合适。”郑文浩一一解析道,“直-9是4吨级直升机,因为个头太小,搜潜时只能一架装反潜鱼雷,另一架装声呐浮标,进行配合。这大大降低了反潜作战的效率。”

而卡-28虽然够大,而且机身特别短,占用甲板面积小,可它“特立独行”地采用了旋翼共轴反转设计,顶着两幅旋翼,不仅有相互“打架”的危险,更增加了高度,迫使驱护舰在设计时就把机库做高。这会抬高了战舰的重心,难以设置双机库,限制了载机数量。

而直-20的低矮身材,一定会让战舰设计师笑开了颜。如果直-20能够如“海鹰”(“黑鹰”的海军型)一样折叠机尾,那么它只需要占据很小的空间,一艘驱逐舰、甚至护卫舰搭载两架中型直升机将不是梦。

超过10吨的起飞重量、较大的内部空间与航程,使直-20在执行反潜搜索与攻击、反舰中继制导、远程通讯中继和海上搜救等任务时,显得游刃有余。

“除了陆海军,直-20还有望加入海军陆战队,登上未来的两栖攻击舰,参与夺岛作战。”郑文浩说,“其实在民用领域,维护简便、使用成本低廉的直-20,也大有施展空间。”因此,在未来的中华大地,我们或许将随处邂逅直-20那修长的身影。

视频:我军上百架直升机突击海上小岛

http://video.sina.com.cn/p/mil/v/2013-12-22/092563287441.html

中俄将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 或为30-50吨级

2013年12月20日 09:48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全球最大的直升机米-26

中新网12月20日电据俄罗斯之声网站援引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总经理安德烈·希比托夫称,俄罗斯直升机公司希望在1-2年内完成与中方的谈判,明确对于联合生产的重型直升机的要求。

报道称,希比托夫说,“(中俄)谈判还在继续,这种直升机的外观也正在明确中。我认为,1-2年内可以接近确定外观”。希比托夫还指出,谈判曾被一再推迟,因为提出倡议的中方明确了自己对未来直升机的要求。

此前,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2012年12月5日在莫斯科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中方主席王岐山表示,中俄将积极开展大飞机、重型直升机等高科技各领域合作。

而2010年时任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执行总裁的安德烈希比托夫就曾表示,中俄将考虑合作研发30-50吨级新型直升机。

杜文龙:直-20直噪音低有利隐形 或可吊挂4吨重装备

2013年12月24日 09:05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黄子娟)23日上午11时20分许,填补国内空白型号的10吨级中型通用直升机“直-20”在东北北部某机场成功进行了首飞。军事专家杜文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揭秘了直-20外形透露出来的两大亮点:噪音低,不易暴露目标。

从外形上看,直-20比较类似中国进口的美制“黑鹰”S-70C-2直升机,但与“黑鹰”不同的是,直-20主旋翼采用五桨叶结构,具有更好的控制性和机动性;另外,直-20在机身和尾梁连接处,有较明显的过渡结构,猜测是对机舱的运输性能进行了优化。

谈到直-20与美军“黑鹰”相比,有何不同时,杜文龙表示,外形设计是靠风洞吹出来的,并不是说一定要照着谁的模样来比着葫芦画瓢,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如果外形上与“黑鹰”有相似之处,可能在气动外形上做了一些借鉴,但是动力系统,包括飞控系统,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杜文龙说,直-20在外形上有两个亮点值得关注:第一,它采用的是剪刀型的尾桨,这种跟美军著名的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有相似的地方,噪声会很低。第二,旋翼的外延采取了后掠布局,这是低噪声旋翼。这款直升机不会在没看到它的时候就听到声音,因为直升机噪声对目标来说是一种重大的暴露。所以直升机的隐身,关键在于隐声,至于雷达红外等,对它来说可能是次要的,对于声音的处理技术上很难。从外形判断,直-20这方面做得很好。

在作战性能方面,杜文龙表示,直-20采取了五叶的旋翼布局,能够让起重能力,或者叫载重能力有进一步提升。凭外形判断,它的内部载重和外部吊挂能力依然会很强。如果按照目测或者是数据去推测,内部应该能载重一吨半左右,外部也可以吊挂三吨到四吨。

中国造出新型大功率直升机发动机 院士获重奖

2014年01月01日 08:47人民网



资料图:陈懋章院士



资料图:直20军用直升机试飞

为表彰中国工程院陈懋章院士在某新型国产涡轴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决定授予陈懋章院士“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12月31日上午,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副总经理李方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会议中心第八会议室为陈懋章院士颁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等领导出席授奖仪式。

在某型涡轴发动机的研制过程中,中航工业基于“产、学、研”相结合共同促进航空装备发展的基本模式,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懋章院士研究团队等通力合作,攻坚克难。特别是在该型发动机的压气机叶片技术上,陈懋章院士带领团队大胆创想并持续进行工程化应用研究,对该型发动机的功率提升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使之成为基于“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又一典范。

在中航工业凝聚的“产、学、研、用”联合团队的顽强拼搏下,新改进的涡轴发动机使用性能大大改善,能有效满足我国军民用直升机如AC313直升机等对强劲“中国心”的实际需要,能有助于化解直升机动力局部受制于人的难题。

陈懋章院士作为航空发动机领域著名专家,长期奋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教学、科研与型号工程一线,在创新性技术研究、推动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方面取得卓越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制约我国涡轴发动机发展的一系列瓶颈技术,陈懋章院士以其宽厚博广的理论知识、系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探索的拼搏精神,统领和主导其研发团队历经十多年独立自主研究,创新研究的新技术成功实现工程化应用,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史上自主创新的又一面旗帜。

在该型发动机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陈懋章院士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精力,始终贯彻其所倡导的“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不辞辛苦,亲历亲为。在演示验证方案设计阶段,陈懋章院士亲自动手反复进行气动计算,同时指导团队开展气动设计、强度计算及试验件加工,讲授大小叶片先进技术在随后的各种性能试验和多轮次工程试验中,他每次都亲自上阵,不辞辛劳往返于研制现场之间。年逾古稀的他,不计旅途劳累,甚至与年轻人一起通宵达旦地进行试验,并在认真分析确认每组试验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后才放心休息。

陈懋章院士及其所带领的团队,通过其创新性的技术研究,以及在工程化应用阶段的不懈努力,为国产新型发动机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系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探索的拼搏精神,和勤奋认真的工作作风,是航空发动机行业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直-20将成解放军理想舰载机 全中国人都用得上

2014年01月15日 14:35环球人物

载荷比较大,能反潜、反舰和搜索

直-20,中国理想的舰载机

本刊特约记者张亦驰

“直—20 武装直升机首飞成功!”岁末传来的这一喜讯为元旦佳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成为中国直升机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

敏感的网络媒体首先获悉这一好消息,并于2013 年12 月23 日首次发布中国新一代直升机直—20 试飞的图片。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在国内外引发了热议。俄罗斯媒体认为,这是中国的“黑鹰”版直升机,是中国中型通用直升机实现新跨越的标志。中国军事专家则亲切地称其为中国的“红鹰”,并指出,像美制“黑鹰”直升机一样,直—20不仅将成为中国陆军航空兵垂直突击力量的中坚,更是海军大型水面舰艇航空反潜的利器。

“直”字开头多为军用

与国产核潜艇、航母、隐形战机一样,直—20 是网络上流传的神秘传说之一。早在2006 年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公司曾展出我国研制的10 吨级直升机模型。2013 年9 月,一张用帆布包裹着、正在高速公路上被运输的直—20 的照片,就引起了中国网友的高度关注。中国军事专家认为,该机是一种10 吨级的通用直升机。

所谓“10 吨级直升机”,就是最大起飞重量约10 吨。这种吨位的直升机,也是目前在起飞重量方面较先进的直升机,美国“黑鹰”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0 吨左右,俄罗斯的米—17 则达到了13 吨。

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披露的通用直升机不在少数,为何偏偏直—20 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呢?据专家介绍,以“直”字开头的多为军用直升机,目前中航工业的民用直升机多以“AC”开头。至于“20”这个数字,在中国航空工业中意味着换代、跨越。例如,歼—20是中国战斗机从三代机向四代隐形机的跨越,运—20 让中国运输机实现了从战术向战略、由中型向大型的跨越。显然,直—20 也意味着中国通用直升机的一个跨越,标志着开始进入“直—20时代”。

此前,中国有直—8,这类似法国“超黄蜂”直升机,是第二代直升机。中国曾在直—8 的基础上推出改进型AC—313,采用了较先进的发动机,并在机身结构中使用复合材料,但仍然只能算二代半直升机。而直—20 则填补了中国军事装备的空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可能包括抗毁机身和起落架,先进旋翼系统,复合材料使用量超过50%,但披露的最大亮点是首次使用了国产大功率涡轴发动机。有了这一“强力心脏”,中国直升机工业将会大发展。

由于尚处在保密阶段,直—20 是非正式的称呼,相关的数据和资料都是根据报道引用的。

并非“黑鹰”的克隆品

“黑鹰”作为一款世界级明星直升机,常常被业界用作对照和评价直升机的标杆。对于这款直升机国人并不陌生。中国军方曾于1984 年购买了24 架这种直升机。当年,“黑鹰”的制造方——西科斯基公司常提到此事,颇为得意。后来,美国停止向中国出口“黑鹰”。中国科研人员发奋研制自己的直升机,一些小吨位的直升机投产。而吨位更大的直—20 于2010 年立项,计划2014年首飞,2017 年投入使用。“主要满足军事和民用等多种使用要求。”

仅从机体外形上看,直—20 和“黑鹰”确实很像。但它并非“黑鹰”的克隆品,两者的区别很明显:在机身和尾梁连接处,直—20 有较明显的过渡结构,显然是对机舱的运输性能进行了优化。它以较小的空间,获得更大的有效载荷。直升机的升力全靠几片桨叶来承担,所以其性能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直升机的性能。和“黑鹰”的4 桨叶旋翼明显不同的是,直—20 采用了5叶桨叶,吊挂能力、载重能力会有进一步提升,估计仅外部吊挂就可达4—5吨。

“黑鹰”毕竟是上世纪80 年代的技术,而当前中国在复合材料的应用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各种型号的飞机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直—20 使用的可能会更多,这意味着它的空重更小,剩余功率更大,高原性能也非常好。这些,都足以让直—20 在航电系统等领域能接近现役最新型号“黑鹰”的水平。

全中国人都用得上

目前,中国三军装备的直升机,主要有少量从美国购买的“黑鹰”直升机、俄罗斯的米—17“河马”系列直升机和中国国产的直—8。“河马”结实耐用、便宜,但是性能马马虎虎,开起来像拖拉机,而且如今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直—8 的主要问题是自重太大,导致有效载荷相对较小。另外,直—8 高原性能一般,无法满足陆军航空的使用要求,所以只是少量装备空军和海军。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陆军直升机装备量非常少。据公开资料,目前中国陆军只有约500 架直升机,相当于美军的1/10,俄军的1/5。所以,直—20的入役将大大提高中国陆航部队的装备自主性,将广泛承担起突击和运输、特种部队渗透、搜救及后勤支援任务,甚至在此基础上可组建空中突击师。对于陆军和空降兵而言,有了直—20,再配合运—20的投送能力,中国陆军力量将能迅速被投送到热点地区,快速反应能力也将登上新台阶。

通过系列化发展,直—20还能满足中国海、空军的各种需求。中国海军对于反潜直升机的需求比陆航更强烈。以前,中国海军主力战舰搭载的多是直—9 和卡—28 两款反潜直升机,在很长时间内,直—8 都没有海军型。直—9 最大起飞重量约4 吨,有点偏小,大大降低了反潜作战的效率,而在热带地区载荷就更低;卡—28 虽然够大,但其旋翼高度太高,迫使军舰在设计时只好把机库做高,这样容易抬高舰艇的重心。而直—20 的外形低矮,载荷足够大,又有较大的内部空间与较远的航程,能执行反潜、反舰、搜索和海上搜救等任务,十分适合舰载。中国现役驱逐舰完全可以携带两架甚至更多的直—20。

直—20在民用领域也有广泛用途,从抗震救灾到观光飞行都很适合。毫不夸张地说,“全中国人都用得上”。

直20足以填补中国短板:适应性出色能上山下海

2014年04月11日 10:23中青在线

中国版“黑鹰”可上山下海

直-20填补中国航空工业短板

凭借出色的环境适应性,中国新型通用直升机直-20将活跃在远洋和高海拔地区。

旋翼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短板。因此,一款代号直-20的通用型直升机在2013年底成功试飞后,迅速和歼-20战斗机、052D驱逐舰一样,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型国产装备。不少分析称,直-20将使中国陆军的立体机动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台湾《亚太防务》杂志则主张,该机的意义不限于支援陆军作战,对提升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能力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为航母编队打造“铁桶阵”

就外观而言,直-20与大名鼎鼎的美制S-70“黑鹰”直升机最为相似,但在旋翼、后机身线条等方面又与后者存在明显差别,是中国在参考S-70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实际需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中型通用直升机。据此,台湾国际关系学者、军事观察家蔡翼在台媒文中推断称,直-20也能像S-70那样发展出海军专用型号,包括舰载反潜型、突击运输型、搜救型等,搭载到驱逐舰、护卫舰、航母、船坞登陆舰、多用途登陆舰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两栖攻击舰上,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垂直登陆、垂直补给、海上搜救能力。

这一判断的基础是直-20极具潜力的硬件规格。该机与中国海军目前大量装备的俄制卡-28同属10吨级直升机,具备较高的载荷和较长的航程,旋翼直径以及尾梁折叠后的几何尺寸与卡-28相近,可以直接利用现役驱护舰上为卡-28设计的飞行甲板、机库等设施。如果未来发展新型舰艇,还可因直-20外形低矮的特点降低机库高度,优化全舰设计。

直-20系自主研制生产的特性,则使其可以同时装备多种先进的反潜探测设备和武器,如对海搜索雷达、吊放式声呐、声呐浮标、磁探仪、反潜鱼雷和深水炸弹、光电吊舱、音响处理系统、电子战系统等,不存在国产装备和进口载机的兼容性问题。加上该机滞空时间长,不仅能将中国海军的对潜警戒圈半径扩大到100公里以上,而且能支持较长时间的搜潜和攻潜行动,显著提升舰队的伴随反潜能力,为奔向远洋的航母编队打造“铁桶阵”。

参照美国MH-60R“海鹰”直升机的成功经验,如果为直-20舰载型装配通用挂架,它还可以携带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攻击任务,打击敌方轻型护卫舰、导弹快艇、巡逻艇等轻小水面目标,大幅度增加任务弹性。当然,直-20上舰之前,必然得进行相应的改进,如提高抗海水腐蚀能力、适当增强机体结构、使尾梁能够折叠、提高起落架强度(尾轮支柱要更坚固,且尾轮要改为双轮,并前移至机身后下方以减少占用甲板面积)等。

转战高原仰仗强大“心脏”

《亚太防务》进一步强调,中国海军的远海行动急需10吨级直升机助力,适应高原环境的中型通用直升机缺口也需要直-20填补。直升机是靠发动机将输出功率传递给旋翼,旋翼在空气中运动产生升力和拉力而飞行,旋翼升力和拉力与空气密度成正比;而在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比平原地区小得多,导致直升机的性能特别是运载能力显著下降。

作为中国陆航最主要的装备提供者,俄罗斯只是在1979年发动阿富汗战争时才意识到高原山地环境的特殊性,遂发展出改进型号的米-8TM、米-171直升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相继出口给中国和印度,但这些机型未从根本上改变基础设计,任务效费比低。

因此,深知米-171利弊的中国军方在直-20上突出其高原性能,并选择美制S-70为蓝本,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毕竟,解放军成都军区陆航使用S-70进出青藏高原多年,对其环境适应性多有好评。另外,在中国直升机研发技术实力仍然较弱,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选择综合性能好、了解比较深入的S-70作为直-20的主要参照对象,是相对稳妥的选择。

S-70直升机的高原性能之所以优秀,主要得益于发动机性能强大。美国对华出口的S-70采用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T700-GE-700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210千瓦。目前,中国能与T700系列媲美的涡轴发动机是国产涡轴-6和中法合作研制的涡轴-16(法国称阿蒂丹-3),前者功率不低于1100千瓦,但受制于落后的基础设计,燃油经济性差,使用寿命短,不大可能成为直-20的首选。中法联合研制的涡轴-16功率约为1200~1500千瓦,首次翻修间隔在3000小时以上,且配有双通道全权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如果直-20采用涡轴-16,技术性能将非常出色,不亚于美国产品。除了直-20,涡轴-16还可用来为直-10武装直升机“换心”,甚至能以其为动力总成,进一步开发出更先进的重型武装直升机,前景令人向往。

直8X终结国产直升机发展弯路 将比直20作用更大

2015年01月13日 10:37综合



图集:从“超黄蜂”到直18:直-8直升机家族发展历程(27张)

近期,一组国产新型直升机的图片在网上曝光,从外观上看,该型直升机的外形与原有的直-8较为类似,但如机头、动力舱、尾梁等结构存在明显不同。在此之前,曾激动人心的是被称为“国产黑鹰”的直-20,对于现在曝光的这款直升机,人们并未太在意,因为此前我们看到的直-8型直升机的改进型已经太多了,但这款不知该在直-8后面加上何种后缀的直升机(姑且称之为直-8X吧),却很可能成为中国直升机的最大与最新的希望。

被喧宾夺主的法国直升机

众所周知,即使海陆空导弹装备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装备发展仍需要引进外国技术进行助力,而这对于装备研发的后发国家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在中国的装备体系中,直升机给人裹足不前与修修补补的印象。而提到该领域的技术引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苏/俄的米-8与米171 ,其次是美国的S-70“黑鹰”,最后才是法国的“超黄蜂”、“海豚”与“小羚羊”。这种看似混乱的引进方式使人感到中国似乎并没有想好自己到底需要怎样的直升机,而着眼于目前我国对俄制直升机长期的良好应用,当年对法国直升机的引进似乎显得很多余,但事实并非如此,法国直升机技术才是中国直升机中对外技术引进的主角。

在对外的军事技术引进中,中国属于远超印度的聪明国家。试图通过少量引进成套技术,提升自身综合技术水平,一直是中国研发各类军备的主要模式,直升机显然也不例外。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与整个西方蜜月期的到来,中国开始了对西方的大规模军事技术引进,而从法国的直升机技术引进无疑是这一时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所有技术引进计划中,最系统也最成功的。中国不仅获得了重型、中型与轻型三款直升机的全套技术,而且按部就班的开始在本国建厂进行组装、仿制,这对于今天的俄制直升机引进也是无法想象的。而中国对于美国“黑鹰”直升机的引进,实际上是在那个引进空前方便的时代,对法制直升机的一种补充。

在美国已经不大发力研发直升机的今天(重点已转向类似MV-22的新技术),欧洲直升机技术水平似乎要超过美国。但事实却是,无论是今天还是上世纪80年代,只要简单对比同时代的同类装备数据就不难看出,欧洲的直升机水平整体要低于美国,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系统引进法国直升机之后不难发现,尽管这三款直升机涵盖了直升机的各个类型与吨位,但“超黄蜂”与“海豚”之间跨度过大,而这一区间内的10吨级直升机正式中国长久以来最需要的机型,而在那个年代(包括今天),这个区间内的最佳直升机就是“黑鹰”。因此,那时的中国在通过系统引进法制直升机获得整体技术之后,再通过引进“黑鹰”获得最终需要的专项技术是很好理解的。而法美直升机每款几十架的引进数量,也符合中国的一贯做法。

随着苏联解体,中国与西方的蜜月期戛然而止,随之而来的,就是类似中苏断交时的军备发展窘境,即很多装备发展方案已经具备,但整体上却相当缺乏将方案实用化的能力,更何况此时面对的,还是无论技术水平还是精密程度都远超俄制的西方装备。而在直升机领域内,中国也被迫改变原有的发展计划,将好坏先放一放,集中精力解决有无问题,而这就直接导致了俄制直升机的引进,而从发展与需求的关系来看,这无疑是一条弯路。原因很简单,原本只需要一个体系就能解决海陆空三个军种的需求,现在却需要分别引进源于同一国的两款几乎完全不同的直升机,--陆军装备米里系列直升机,海军装备卡莫夫系列直升机,这两款直升机之间不仅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关联,对中国国产直升机发展不仅没有什么促进作用,还挤占了很多资源,使得原本就发展不易的中国国产直升机更加举步维艰。有鉴于此,法国直升机技术才是中国直升机发展的真正助力,而源于"超黄蜂"的这款直-8X直升机完全可以看成中国直升机发展在走完弯路后,回归终归的关键里程碑。

动力、机头、系统综合

如果仔细观察此次曝光的图片就不难发现,直-8X相比之前的直-8,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动力舱与机头,而这两个结构的变化预示着,此次曝光的这款直升机相比之前的型号,其改变绝不可能是小打小闹,它很可能是一款已经脱胎换骨的,或已具备脱胎换骨潜质的重要装备。

在此前公布的直-8民用型AC-313直升机上,中国用原装进口加拿大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PT6B-67A型涡轮轴发动机替换了原有的涡轴-6A型发动机,尽管功率提升不大,但前者采用了数字化控制技术、极大降低了机组工作负荷,同时发动机的首次大修时间从600小时提升到3500小时,使用升限从不足2000米提高至3000米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AC-313型直升机上,对发动机舱结构进行了修改,结构体积明显增大,这预示了更大发动机的采用,而在直-8X上,发动机舱结构不仅保持了AC-313的体积,还对与尾梁连接处进行了修型。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8X的动力装置仍是AC-313上的PT6B-67A型涡轮轴发动机,但在整体设计,尤其是在减速器与传动装置上,已经进行了良好整合。

直升机动力舱与尾梁的改进实际上是体现直升机在升级过程中,性能提升大小的关键标志。原因在于,动力舱体积的变化,不仅意味着功率更大的动力装置的应用,也体现了研发机构有能力通过对直升机整体结构的局部甚至是整体设计的改变,为动力提升创造条件,反过来,直升机能够进行这种大规模改进,也体现了自身蕴含的巨大技术潜力。而尾梁的改进,在直升机的改进中并不常见,但差不多也只有一个因素能够导致这一"次要结构"发生改变,那就是直升机因为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尤其是动力装置的结构升级,从而导致传动装置需要进行相应大幅升级,最终使尾梁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点上,只要看看"山猫"直升机家族的动力舱外形变化,以及从"山猫"到"野猫"直升机尾梁结构的变化就不难体会这一点了。

直升机机头结构的改变也是之前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关键之一。原因在于,直升机在早期乃至今天,基本上都被作为通用运输平台,在其家族中,只有少量机型才在研发之初赋予特定使命(如专用型攻击、侦察直升机)。因此,对于直升机的探测与信息化能力要求并不高,所以作为安装探测与信息化装备的最佳位置,直升机的机头结构基本上都是非承重的框架结构,而这也成为了直升机日后进行探测与信息化升级的主要瓶颈之一(在"黑鹰"直升机家族,其非承重机头结构为其升级带来了不少技术挑战)。而直-8X的机头在修型后采用了封闭承重布局的同时,还加装了小型雷达,这种改进相比之前曝光的直-18F反潜直升机要彻底得多,在日后的进一步改进中,越来越大的机头结构,无疑将使直-8X具备更强的探测与信息化能力。对于机头结构能对直升机探测与信息化性能带来多大影响,同样参照"山猫"到"野猫"直升机的变化就能了解。得益于"野猫"直升机原本具有以及改进后结构良好的机头结构,英国人为这款直升机装备了Seaspray 7000E型有源电子相控阵雷达,这对于此前的,包括武装直升机在内的所有直升机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提升,决定直-8X日后能否大量装备部队并良好使用的另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能否做好系统综合。原因在于,即使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在一款直升机上采用来自不同国家或具有不同国家技术背景的子技术很正常,但对于中国这样相对缺乏直升机整体研发能力的国家而言,能否做到诸如动力装置、减速、传动装置整合;航电、探测、信息化整合;机体材料与整体应力整合,等方面的整合都是相当关键的。毕竟,直-8X只是中国直升机发展重回正轨的开始,日后中国要实现自己在直升机发展领域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与梦想之间的差距

毫无疑问,直-8X是中国国产直升机的希望,从这一角度上讲,其作用要大于更加著名的直-20。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日后必将大量装备国产直升机的国家,直-8X似乎在很多性能方面,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需要,而这款代表着希望的直升机与中国梦想中的那款直升机的诸多技术差异,无疑将推动者中国国产直升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比中美两国的陆军,中国陆军的机动手段很大程度上还是依仗常规的陆地机械化运输手段,除非面临极端环境下的小部队机动,才会集中使用相当有限的直升机运力,有鉴于此,如果具有更佳动力装置,整体运输能力达到欧洲EH-101的直-8X直升机(媲美EH-101是直-8X的中长期目标),似乎可以满足中国陆军日后日益增加的低空机动运输需要,但事实或并非如此。从小的方面讲,达到EH-101水平的直-8X确实能极大改观中国陆军的低空机动能力。但从大的方面来讲,美国陆军优异的低空机动能力,除了装备足够数量的运输直升机外,还有大量在运输直升机基础上,改装的护卫辅助直升机,以及各类其他直升机。因此,作为原型的运输直升机的升级潜力,直接影响了整个陆军直升机机队的发展前景。尽管对于美国这种直升机研发顶级国家而言,无疑可通过研发多款不同直升机来更好的满足需求,但对于中国这种刚刚获得阶段性成果的直升机研发后发国家而言,难以通过加装不同任务套件改变用途的直-8X无疑较难满足中国陆军的多样化需求。

相比陆军,海军对直升机的需求则简单得多,那就是能够充当高效的反潜平台,同时还能普遍装备于以驱逐舰为主的各类水面舰艇。在这方面,中国海军的体会比较深刻。当获得法国"超黄蜂"与"海豚"直升机技术之后,中国海军就迫不及待的对这两款直升机进行了上舰试验,最终的选择结果就是"海豚",但这种选择多是出于无奈。原因在于,一款成功的反潜直升机需要在1架直升机平台上同时具备探测与打击能力,这就需要直升机平台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超黄蜂"直升机无疑能做到这一点,但过大的机体结构,以及那时并不完善的折叠技术,使得这款"巨大"的直升机难以广泛装备体积普遍偏小的中国海军驱护舰。相比之下,"海豚"直升机的体积能够普遍装备中国海军的驱护舰,但较小的承载能力使得反潜探测与打击设备需要由2架直升机分别搭载,这也就是为什么052型驱逐舰在选用了双机库搭载2架"海豚"直升机后,反潜能力依旧提升有限的原因。由此可见,中国海军选择大量装备"海豚"直升机是在有无与好坏中选择了前者。随着俄制卡-28反潜直升机的引进,这一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但这款反潜能力相比西方同类装备存在明显差距的反潜直升机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海军日益迫切的反潜需求。因此,国产的高性能反潜直升机仍是中国海军期望获得的最终装备。但源于"超黄蜂"的直-8X在体积上并没有明显变化,日后仍面对适装性方面的局限。

目前,中国空军对直升机的需求并不突出,但若参照美国空国军,中国空军日后也将非常依赖高性能直升机来执行拯救人质、摧毁敌方关键设施、刺杀敌方政要、渗透深入敌后获取情报等任务。面对这些需求,合适的直升机需要够快、够隐蔽、航程够远、负载能力够大。目前美国空军的最佳选择(有时也是唯一选择)无疑是"黑鹰"直升机,相比之下,直-8X直升机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例如,脱胎于"超黄蜂"的直-8X尺寸过大,尽管在加装大量特种观瞄设备后,仍有较强的负载能力,但对于灵活多变的渗透作战而言,其隐蔽性无疑存在一定不足。另外,整个"超黄蜂"直升机家族,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其服役的任何一个国家,其均未有过特战化的改装经验,在这种体积巨大但设计年代相对久远的直升机上,能否有效整合各类特种装备,甚至使其具备空中加、受油能力均存在诸多未知数。简而言之,尽管从目前看来,空军对国产高性能通用直升机的需求最不迫切,但其需求一旦到来,对这款装备的要求无疑却是最高的。目前,中国无论在直-8直升机的基础上如何改进,都是在努力使一种试飞于上世纪60年代的直升机,尽可能的适应五、六十年后的需求,其难度之大,对直升机技术积累本来就很薄弱的中国而言可想而知。

NH-90帮助中国实现梦想

前文一再对美国"黑鹰"直升机进行了肯定,那么国产版"黑鹰"--直-20直升机,作为一款现在看来性能良好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是否会成为未来中国的理想"战场出租车"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原因在于,正像前文所提到的,中国系统引进并参考研发的是法国的直升机体系,"黑鹰"直升机的引进只是在法国直升机体系链条中缺乏20吨级通用直升机这一环时采取的补充措施,当中国通过系统消化吸收法国直升机整体技术以及美国"黑鹰"直升机个体技术之后,必然会完全按照自身的需求,研发适应新时代需求的10吨级通用直升机,如果非要在现有直升机中寻找这款直升机的影子的话,欧洲联合研发的NH-90应该是和它最像的。

NH-90是由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五国于1985年9月起共同研制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2000年6月30日开始批量生产。在欧洲装备联合研发的历史上,NH-90直升机与"台风"战斗机是为数不多的,有善终的项目。多国联合研发的坏处是多国不同需求难以调和,轻则使项目进度滞后,成本激增,重则使真个项目流产。但这种研发模式也有好处,一旦产品研发成功就多半预示着,其有能力适应纷繁复杂的多种多种环境,这对于其在欧洲这种小国密布的地区,以及像中国这种幅员辽阔,任务类型多种多样的国家有效服役是有很大助益的。事实上,NH-90直升机在这方面,做得也确实相当不错。欧洲五国的联合研发机构首先研制出NH-90直升机的基本型,之后在其技术上,又研发了海军型与陆军型。在战舰上,原有容纳"山猫"、"海豚"系列直升机的机库与配施设均能适用于NH-90,其承载能力完全可以在装载全套反潜探测设备的同时,挂载各类反潜武备。

而对于陆军型NH-90直升机而言,其机身采用全复合材料制成,隐形性好,抗冲击能力较强。螺旋桨轴使用了钛材料,并采用了弹性轴承;油箱采用了最先进的自封闭式设计,整个直升机系统能耐住23毫米高射炮炮弹的袭击(这是武装直升机的标准),同时其采用的一体化通讯与识别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电子战设备,可以方便的携带空地导弹和空空导弹。从内部空间来看,在执行特种作战时,NH-90直升机能搭载22至30名特战队员,这是与美国CH-47D直升机齐平甚至更高的运输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NH-90直升机是在欧洲直升机研发体系中诞生的,而在这一体系中,法国又是举足轻重的意愿。事实上,众所周知,在欧洲的众多国家中,目前具备独立研发直升机的还是只有法国一家。因此,即便中国日后不会引进NH-90直升机(事实上,中国也不需要这么做),但通过对直-8X这种法式直升机的系统研发与升级,一方面能够吃透欧洲直升机体系发展的技术特点,明白欧洲直升机是在经过了哪些技术进步与具备了哪些关键技术后,完成了重型+中型+轻型直升机体系向单一的通用直升机体系的过渡。另一方面,也能使中国体会到新时代直升机与传统直升机在结构与系统集成方面存在哪些继承与不同,需要进行哪些技术革新才能设计出具备巨大改进潜力的基本型直升机,并通过加装不同设备与有限的技术升级,满足中国各兵种在不同任务中的需求。

中国的直升机梦想是什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发一款世界一流的通用直升机么?显然不是。中国的直升机梦想是构建类似美国的那种低空机动体系。在后冷战时代,中国不会也没必要成为冷战时期美苏那种超级大国,但面对国内的救灾与国际低烈度冲突与各类人道主义救援等各类战争与非战争需要,中国不仅需要高性能直升机,更需要设计、制造、运用高性能直升机的体系。作为直升机技术积累薄弱的中国而言,不可能在装备高性能直升机之前,凭空具备这种体系,但装备与体系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又使很多人感到迷茫--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直升机呢?答案就是研发一款能够尽可能适应诸兵种各类现有需求的通用直升机,而如果未来的未知需求使我们迷茫时,我们只需要像历史上那些成功的长寿武器计划那样做就可以了--不要对基本型装备寄于过高的技术期望,预留下足够的改进升级空间,在基本型成功服役后,根据需求研发升级套件,以不断出现的成功改进型装备,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来源:中国青年网)

相关新闻

深度:浅谈直8预警机的装备价值 助我航母低空反导 直-8高原型直升机再创新标杆:升限纪录9008米 和平使命-2014现场:武直-10带领两架俄军米-8 中国运12和直9出口创新高 已签署8架运12合同 深度:解析中国新型直8反潜直升机 可对抗核潜艇 昌飞排除海军直8护航期间4起故障 出勤率100%

中国最新直20直18直升机同时现身北方某机场

2015年02月04日 09:23新浪军事

中国空军制敌利器直20

直20三军通用

直-18兼具反潜预警(来源: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

直-18正式上辽宁舰(来源: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

近日有网友在中国北方某地机场拍到罕见场面,直-20和直-18同时停放在漠河机场停机坪。从照片上看,直-20、直-18目前都为黑色涂装。

直-20,是中国正在研制试飞的一款中型(10吨级)通用直升机。直-20与美制S-70“黑鹰”直升机最为相似,但在旋翼、后机身线条等方面又与后者存在明显差别,是中国在参考S-70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实际需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中型通用直升机。直-20将主要满足军事空运、商务运输等多种使用要求。中国一直缺乏一种10吨级的通用战术直升机来执行突击运输、空运及后勤支援任务。事实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有很多情况就需要直升机的参与。

直-18系列直升机是从昌河公司的AC-313型直升机发展而来。AC-313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为13.8吨,可搭载27名乘员,有效载荷5吨。2012年,AC-313型直升机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进行了测试,直-18A型直升机的高海拔性能与其相当。最早推出的3种型号直-18系列直升机用于支持海上作战任务,其中包括AEW型预警直升机、要员专机和ASW型反潜直升机。

任何一款我军军用装备,都要进行适应我国多种季节环境的测试试验,验证能否正常使用,才能完成定型程序,装备部队。此次亮相漠河机场的直-18和直-20也不例外,作为我国最北部的机场,漠河具备全国最适合进行冬季极端严寒条件测试的环境。

就在不久之前,运-20大型运输机也在距离漠河较近的呼伦贝尔机场进行了寒区测试,之所以没有在漠河机场进行,很有可能是因为漠河机场的跑道条件等情况不适合使用运-20这样最大起飞重量达220吨的飞机所致,但运作几吨十几吨的直升机并无障碍。

直-18和直-20全面展开寒区测试,加之不久前官方公开了直-18高原测试的报道消息,说明这两款我军新一代大中型运输直升机基本试飞工作已获成功,进入了调整试飞阶段,距离服役又进了一步。

相关新闻

直8X终结国产直升机发展弯路 将比直20作用更大 中国舰载直升机有望升级 直20可为航母打造铁桶阵 直20足以填补中国短板:适应性出色能上山下海 武直总设计师:直10令中国直升机整体跨越20年 俄媒称中国正加紧生产利剑及直20等最先进武器

浅谈国产直20为何比美国黑鹰好 辽宁舰将装备

2015年02月10日 12:58新浪军事



资料图:疑似直20直18新机现身北方某地

2013年12月23日上午11时20分许,被网友称作直20的中国新型直升机成功进行了首飞。尽管到目前为止,直20还未必是军方最终的编号,但它的照片还是迅速出现在互联网上,引起众多遐想。有评论认为,直20将像美国的“黑鹰”直升机那样,成为我国多用途直升机的发展平台,甚至成为未来直升机的主力机型。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1月7日报道称,中国国产新型通用直升机直20的原型机日前在哈尔滨市首飞成功,中国一直致力于研制与“黑鹰”直升机相似的双发动机10吨级通用直升机,直20首飞无异于是里程碑事件。

“直升机新闻”网站相关文章认为,直20采用了最新的降噪技术,可以在中国最新的辽宁号航母上使用。文章说,针对国外有直20是山寨“黑鹰”的说法,来自中国的评论者更倾向于将其比作中国迈向军事强国的必然步骤。

“环球安全”网站的文章分析,中国市场需要最大起飞重量在7至13吨之间的直升机。这篇分析文章还强调,在开发 10吨级新型直升机的过程中,中航直升机公司可能不需要外界的帮手,因为它已经迅速进步,成长为具备完整民用直升机产品线的独立研发者,这种10吨级新型直升机可以和欧洲直升机公司的EC225“超美洲豹”直升机媲美。作为军机型号,它堪比西科斯基的“黑鹰”直升机和欧洲的NH90直升机。

早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就已经展出过一款与直20非常类似的概念模型。如今可以确信,那架模型已经变成了这款飞起来的实机。

如果把直20比作中国鹰,那么这只中国神鹰走过的道路,实际是中国直升机工业成长、成熟的真实反映。这背后的困惑、曲折、成长与收获,是一部中国迈向工业化时代的史诗。

走过艰难岁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唯一投入量产的直升机直5停产。这种上世纪50年代仿自苏联米-4的直升机属于世界直升机家族的第一代。米-4诞生前后,现代直升机常用的涡轴发动机还没有出世,能用的只有活塞式发动机。作为战后第一代苏制直升机的代表,米-4个头显得很粗笨,体积很大的ASh-82V发动机只能放在机鼻的位置,空间只够装一台,所以直5驾驶舱像个小炮楼,孤零零地坐在机鼻后上方,旋翼几乎是直接安排到“炮楼”的顶上。直5直升机的噪音高达110分贝以上。很多退役的直5老飞行员听力都不大好,跟这种离振动源很近的结构安排有很大关系。但在上世纪70年代法制“超黄蜂”和苏制米-8直升机引进以前,这是中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机种。



这是网友绘制了直-20直升机的3D效果图。

中国直升机工业在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冷战期间,中国国土防空的压力很大,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和美国的飞机多次侵扰大陆,刺探军情。中苏全面交恶之后,中国空军又要承担来自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空防任务。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重点发展用于国土防空的歼击机,直升机长期以来被理解为一种辅助性装备,发展次序很靠后。

然而,直升机有多重要,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军方,都有切肤之痛。2008年,笔者曾对国内直升机产业和陆航部队进行过一些调研。很多业内专家都有共识,那就是长期以来中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思路非常混乱,在国家支持力度很低的条件下,业内长期缺乏系统性规划,拿不出符合部队使用要求的国产直升机,至于对涡轴发动机、传动系统等直升机关键技术的预研和研发方面,投入更是少得可怜。

到了直5已经老态龙钟,面临大规模淘汰的时候,中国直升机工业正处于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哈尔滨飞机厂研制的中型直升机直6和计划换装涡轴发动机的直5改,以及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研发中的大型直升机直7,已经纷纷下马。昌河飞机厂70年代初仿制法国“超黄蜂”直升机的项目硕果仅存(也就是后来的直8)。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原副总设计师陈怡枢先生曾回忆:“直7是14吨,直8是13吨,吨级差不多,究竟是上直7还是直8?当时我们主张上直8。按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国内研发能力水平,上直7风险太大,而且各种条件、设施也不具备,人家'超黄蜂'是成功的,应该说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风险,而且通过仿制,还能锻炼一批技术队伍,然后搞我们自己的东西就会比较成熟。最后决定把直7停下来。后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直升机除了直5以外就没什么东西了。”按照原计划,直7的载重能力要达到一次运送排级规模的部队,对于刚刚经历过文革动乱的中国直升机工业来说,确实勉为其难,现在看来,下马直7是明智的。但即便是决定上马的直8,最后也被列为缓上项目,因为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相当困难,政府实在掏不出钱。

百废待兴之际,国产直升机产业的位置再次排到了队伍的后边。世界主要国家已经普遍使用涡轴发动机的第二代直升机,并开始研制、试飞第三代直升机的时候,中国空军的直升机还停留在活塞时代。很多直升机业内的专家日后纷纷感叹:“我们搞了一辈子直升机,但是直升机差点就被搞没了。”

曾任济南军区陆航某团(注:现在陆航团已升级为旅建制)的张茂生将军曾经向笔者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到邢台视察地震灾情乘坐的那架直5,就是他们团的。这个团向其他部队输出了400多名飞行、机务骨干,因此也有“种子团”的说法。就是这样一支精英部队,手头一度仅仅有老掉牙的装备。张将军很感慨地说,那些年直升机飞行员的“家属”们是最苦的,因为她们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全,“现在装备、导航设备都有很大进步,过去人多机少,飞行风险很大,光我们团就出了几十名烈士。”



资料图:近日,空降兵某直升机团在陌生地域开展了一场以实战为背景的双机编队超低空飞行训练,检验了飞行员的灵活操控能力和心理素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中国直升机产业迷茫之时,世界直升机产业已经遥遥领先。在50年代,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技术起点与法国差不多,但是后来,在标准、规范、材料、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比人家差了一大截。显然,如果单纯依靠闭门造车式的自力更生,是永远追不上国外的,而且部队迫切需要新装备,等不起。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引进“海豚”(即后来的直9)、“黑鹰”等一系列西方直升机的背景。一时间,中国直升机产业开始走出去,看世界。世界各大直升机厂商,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关键性转机。在1985年获得中央批复的直升机系列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了发展1吨级、2吨级、4吨级、13吨级直升机的概念,为日后中国直升机系列化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1986年,中国空军直升机部队被单独剥离出来,成立隶属于陆军的陆军航空兵部队,中国直升机产业的需求前景进一步明确。

今天看,对外合作,先引进,后吸收,最后实现自主创新,这是中国直升机工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当年,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谢光将军以引进“海豚”直升机为例论述这种发展思路的重要性,他说发展中国直升机就是要“炖海豚”、“炒海豚”、“炸海豚”。“所谓炖海豚,就是要炖烂搞透,消化吸收;所谓炒海豚,就是自己改,能炒几盘菜;所谓炸海豚就是要瘦身,搞成专用武装直升机。通过炖、炒、炸后,使我们的设计、试验、制造手段有大的提高”,中航工业直升机专家郭景山先生曾这样说。

没有当年引进4吨级的“海豚”直升机、10吨级的“黑鹰”直升机、以及13吨级“超黄蜂”直升机,并对其系统性消化吸收,或者没有日后EC120和EC175等国际直升机项目的合作,直20的出现肯定就是天方夜谭。

通过对外合作,中国直升机产业接触了世界直升机技术的前沿,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历经30年的“炖、炒、炸”,获利丰厚。仅以哈飞为例,现在的直9已经基本上是全国产化产品,在此基础上研发的直19武装直升机更以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航电技术让公众耳目一新。通过与欧洲直升机公司以及空中客车公司等国外厂商的合作,哈飞已经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合材料球柔式桨毂等高端技术。2013年7月29日《中国航空报》曾报道,哈飞已被国家确定为“直升机机身树脂基复合材料构件批生产基地”,“在设计制造一体化和复合材料适航验证技术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复合材料机身结构设计、工艺与试验,民用直升机机体结构抗坠毁设计分析和验证,飞机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等技术研究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直20的材料水平,超越西科斯基早期型号的“黑鹰”,应在意料之中。

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把方向性、全局性的事情做对。对自力更生的理解,不能偏激,更不能走闭关自守的回头路。这就是历史赋予中国直升机工业的经验,也是直20横空出世的奥秘所在。



资料图:我军多兵种实战拉动,黑鹰与米17机群配合出动

突破汶川式困局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小阳春”,但不意味着中国直升机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开始一一排除。仅以陆航部队装备为例,除了缺乏国际上日趋流行的攻击型武装直升机,空中运输能力也是条短腿。值得欣慰的是,拨乱反正,思想解放,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使得中外交流的渠道趋于通畅。这也是中国能够引进“黑鹰”、“超美洲豹”、“海豚”等西方先进直升机的前提条件。

客观而言,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财政非常紧张,军费开支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除了南疆有战事,解放军历经百万大裁军,已经把部队规模压到最低。陆航部队作为一支新兴的兵种,装备数量上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另外,“大陆军”思想一度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有很大市场,对直升机,特别是适合三军通用的多用途直升机,存在着认识盲区。

转折点的出现是由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AH-64武装直升机成为最大的明星,以摧枯拉朽的火力粉碎了伊拉克装甲部队,但实际上这种大出风头的直升机仅占到多国部队1 700架直升机的三分之一多一点,而UH-60“黑鹰”等运输直升机也接近三分之一,而其余三分之一的辅助型直升机中,也有大量“黑鹰”的改进型号,具体承担侦察、搜索、校射、测绘、救护等任务。这些“黑鹰”,与出口中国的昼间型相比,大多装备夜视系统,具有全天候能力,有的还有外挂油箱,可以实施伙伴加油。1991年2月24日清晨8时,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的两个突击营,从10个场点出发,分乘300多架直升机,在伊境内80千米处着陆,建立第一个前进基地,接着,这些直升机又向前进基地空运了两个营及大量补给品。此后两天中,101师官兵乘坐直升机,以“蛙跳”的形式前进,先头部队抵达幼发拉底河后,迅速堵住了伊军从科威特撤退的后路,战局已定。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直升机承担了战斗、空运、战勤等3类基本任务。与此对照,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动用直升机的先例,大概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1981年7至9月,主要由直5组成的直升机部队参加了华北“802”演习,主要承担运输装备和人员等任务,数量只有约50架,装备数量和质量和外军相比有代沟。就算加上80年代引进的24架“黑鹰”直升机,以及部分米-8,解放军的直升机数量还是赶不上美军的零头。这个数字对于国土面积与美国近似,有着2.2万千米陆地边界线的中国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如果算上1.8万千米以上的海岸线,以及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领土,就更无暇顾及。其实,直到直20问世前,中国海军还没有一款真正能像MH-60“海鹰”(“黑鹰”海军型)那样兼顾反舰、反潜、搜救、巡逻等多种任务的直升机,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这一直是个空白。

1989年后,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从西方直接引进先进军用直升机的道路被卡死。所以中国开始把获得军用直升机的方向转向原苏联和之后的俄罗斯。在已经具备米-8使用经验的前提下,米-17系列直升机成为引进重点。但对于整个中国军方的装备构成而言,直升机装备依然处于从属地位。而此时中国直升机工业的直9和直8尚处于国产化阶段的初期,批量供货能力非常有限。一旦有事,中国缺乏直升机的巨大弱势将成为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

该发生总要发生,这就是墨菲定律,不过不是大规模的外敌入侵,而是一场破坏力空前的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中国政府迅速动员空中力量火速赶往灾区,开辟了空中生命线。但是,能起降固定翼飞机的机场基本集中在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周边,而大量的物资,包括救援人员、医疗专家被阻隔在“最后一千米”。危急时刻,中国对直升机的需求猝然迸发! 事后统计,整个抗震救灾期间,在灾区一线陆航部队的直升机达到了99架,空军部队的各型直升机11架。包含待命的备份机在内,各种民用直升机达到了42架。三方合计152架。这是中国规模空前的直升机救灾行动,参与直升机数量最多,涵盖军方民间。但横向对比一下,差距就出来了。2005年,美国卡特里纳飓风救灾出动直升机450架。同样是救灾,我们能够出动的直升机仅大约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据当时有关领导介绍,除了用于北京奥运安保和台海方向的直升机,军方的直升机基本已经全部出动。



资料图:我试飞员驾直18首冲9000米高空俯瞰喜马拉雅山

除了装备数量问题,汶川地震至少暴露出中国直升机几项突出的问题。

1、主力机型依赖进口,机型老旧,一旦有大规模战事,将十分被动。

“米”系列直升机数量最多,以陆航为主,含空军,共出动82架,占军方110架直升机总数的74.5%。“黑鹰”直升机共出动13架,占军方直升机总数11.8%,剩下的数量和份额才归国产的直8、直9。米-17当时已经服役近20年,“黑鹰”则已服役20多年。

2、 型号庞杂,后勤维护保养困难。

13吨级的直升机有两种,米-17和直8,算上10吨左右的“黑鹰”,机务人员要在外场维护3种型号。和美俄相比,中国军方同类直升机的装备规模很小,但是机务维护的复杂程度却不低,单位维护成本很高。打个比方,直升机坏了,需要工厂提供备件维修,一次运输1个和一次运输10个备件相比,分几次运输不同的备件和一次运输同样的备件相比,肯定都是后者经济,对后勤网络的压力也更小。

3、机载设备相对落后,需要更新换代。

一些早期引进的米-17甚至没有安装GPS等导航设备。很多飞行员只能靠目视飞行,隐患极大。中国直升机急需定位导航设备、地形匹配雷达以及自动防撞告警系统。

4、发动机高原性能较差,不适应复杂地理环境。

受制于落后的发动机,国产直升机剩余功率偏低,故障率较高,对高原等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低。在抗震救灾期间,装备国产发动机的直8直升机接到的任务并不多。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老大难问题,而中国复杂的地理态势要求直升机发动机性能必须是过关的。

5、 缺乏多用途通用平台,改进余地小。

在执行救灾任务的军用直升机中,绝大部分执行的是运输任务,包括转移伤员,疏散群众、运输食品、药品、通讯设备等。放到世界看,以运输为核心任务,兼顾其他功能的直升机是装备的绝对主流。美国是以“黑鹰”直升机为通用平台,发展出系列产品,而俄罗斯是以米-17为平台,发展出系列产品。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直升机,中国军方都会面临前述第一项的问题。而当时直8的国产涡轴6发动机输入功率不足,同时主减速器输出功率的效率也偏低,发动机和主减速器又不能很好地配套。在外形上,直8脱胎于法国海军的“超黄蜂”,机身两侧竖直,底部为船形,重心很高,这种气动外形限制了它高速贴地和掠海飞行的能力,机动性受限,所以直8作为多用途通用平台也不太合适。

6、缺乏从战略高度上认识直升机,在应急救援机制中缺乏与直升机有关的规划。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这条问题很突出。时任成都军区陆航团团长余志荣就曾谈过有关话题。汶川救灾时,很多直升机在100米高度来回穿插,给航空管制和调度带来很大困难。有了好装备,不开放低空空域,没有好的航管条件,直升机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而直升机的起降场地也要及早规划,避免出事后应对乏力。

综合上述5项,直20机型发展的必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为了不受制于人,简化后勤维护,让装备本身具备可靠的性能,并使之形成军方主力装备的系列化发展平台,中国都需要直20。直20发动机的可靠程度将是它能否像“黑鹰”那样发展成系列产品的关键。而外部的软环境,特别是宏观政策环境,同样重要,在某些关键时刻,其意义要大于装备本身。

也恰恰就是在汶川地震之后,高层决策者终于清晰认识到直升机的重要性。获得国家大力支持的中国直升机工业开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30年改革开放的技术积累,宏观政策的变化,中国通用航空市场的逐渐崛起,使中国直升机的发展迎来了转折性的战略机遇。

如果汶川地震凸显了中国直升机发展的困境,那么直20才是真正突破这种困境的矛头。直8太老,直9太小,直10只能打仗。只有发展通用型直升机平台,同时考虑能将之发展出民用型号,盯住低空开放后的民机市场,直20的发展才能避免军长民短的瘸腿现象,做到有戏唱,并成为最叫座的名角儿。

不久前,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副总工程师黄传跃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如是说:“我们现在搞的10吨级直升机,性能肯定会超过'黑鹰'直升机,尤其是在使用材料、航电系统、飞控方面,肯定都会比'黑鹰'直升机强。”



资料图:近日有网友在中国北方某地机场拍到罕见场面,直-20和直-18同时停放在机场停机坪。从照片上看,直-20、直-18目前都为黑色涂装。(鸣谢:@飞来的妖精)

通是八面灵通的通

对于发展多用途通用型直升机,总参陆航部原部长马湘生将军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用他的话说,就是“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服务大局,有所为,有所不为。”2008年,正是他带领着陆航部队,参与了汶川地震救援的全过程。而他本人,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陆航飞行员。在陆航装备的长期发展计划中,他认为应该集中精力,发展出一种“三军通用型”直升机。在那次采访中,马将军说:“我本来提出来的概念是'战术突击型'直升机。这种直升机8~10吨,像'黑鹰'一样,首先有一定机动能力、隐身能力,(发动机)有一定的剩余功率。在这个前提下,用这个平台,加上先进航电设备和武器,我就能够看得远,打得远。我不能跟你比筋斗、横滚,但我能早发现你,早打掉你,这不也是一种'撒手锏'吗?(平台)装上特殊设备,就能当勤务机,什么(特殊设备)都不装,还能运人。”如果马将军没有特指,直20将是目前国内唯一符合他有关“三军通用型”直升机描述的机种。

不久前,英国《飞行国际》杂志推出《世界空军2013》专刊,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空中力量。如果仍以“黑鹰”作为参考样本,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2013年,美国空军现役直升机一共有4 196架,其中UH/HH-60A/L/M“黑鹰”系列直升机有1 842架,占到总数的44%。这一年美国空军新订购直升机793架,其中“黑鹰”有349架,占比例也是44%。同年度,美国海军现役直升机590架,其中具备反潜、反舰、搜索侦察等多功能的MH-60R/S“黑鹰”家族改型机有378架,而SH/HH/UH-60等其他各型“黑鹰”直升机有163架,两类合计541架,占海军直升机总数的92%。 同年度美国海军订购了191架直升机,全部是MH-60R/S。可以说,“黑鹰”是美国海、空军直升机力量的主角。 再看看日本方面。日本空中自卫队现役直升机总数60架,而UH-60J直升机有41架,占68%,另外还有40架新机订货。陆上自卫队直升机496架,UH-60直升机30架,占6%。海上自卫队直升机144架,具备很强反潜能力SH/UN-60J/K直升机有116架,占81%。

同期《飞行国际》还介绍中国空军(大部分应为陆航)现役直升机有634架,其中的主力是330架米-17,占52%,另有52架订货;另外一大部分是210架直9,占33%。中国海军仅有各型直升机74架。姑且不论该杂志的数据是否准确,中国直升机与美日相比,差距肯定是明显的。

在东亚海权争夺日益凸显的今天,“黑鹰”直升机实际占据了美日军方的大头,特别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反潜型“黑鹰”构成绝对主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对中国形成了现实压力。仅以日本普遍装备的SH-60J为例,巡航速度为250千米 /小时,最大航程584千米,可在5级海况下起降。SH-60J可以携带两枚MK-46型反潜鱼雷,机上配有日本研制的吊放式声呐、声呐浮标、磁探测器、对海/对空搜索雷达和数据链及战术情报处理装置,可探测水下440米深的目标,并引导其他舰艇发起攻击,或者自己直接投放鱼雷。而且,日本人还在对它进行改进,以便适应更恶劣的海洋环境。而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直9C型舰载直升机作战半径基本在50千米以内。简单换算一下,如果一架10吨“黑鹰”级别的直升机作战巡航半径为150千米,在不动用其他作战装备的情况下,它所能控制的海域面积是4吨级直9轻型直升机的9倍。

虽然中国海军直8的航程大于“黑鹰”,但是综合性能相比10吨的“黑鹰”,优势并不明显,何况13吨的重量只能选择较大型的驱逐舰、登陆舰或者两栖舰,乃至航母。根据公开资料,中国海军首次成功进行舰载直升机反潜演练是在1993年,现在推测,执行任务的直升机很可能是直8。但按照《飞行国际》的估计,中国海军直8仅有16架,而直9仅有25架,而唯一能和SH-60性能匹敌的进口俄制卡-28直升机,数量也仅有17架,其机身高度接近5.5米,最大起飞重量仅比直8少一吨。这么大的尺寸和重量,中国海军大部分现役的护卫舰和驱逐舰是装不下的。

显然,没有直20这样的多用途平台,中国海军实现远洋作战就会是一句空话。一旦中日在东海发生反潜对抗,中国海军将不得不依赖岸基的固定翼飞机,而岸基反潜机自然也受到航程的限制。上世纪中国海军装备的水轰5具备有限的反潜功能,但其装备量是个位数,现在因电子设备的老化,基本已经淘汰。相对日本普遍装备的P-3以及美国即将换装的P-8反潜机,中国在固定翼反潜飞机领域,实际面临一种无机可用的局面。尽管基于运8飞机研制的新型反潜机已经面世,但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所以海基舰载反潜平台对中国海军的重要性依旧不能低估。

被网友称为中国版“阿利·伯克”的最新052D驱逐舰,尾部设计了尺寸比较大的舰载直升机库位,显然不是用来放直9的。如果说中国海军有限装备的直8太重,上驱逐舰或者护卫舰有点难,而俄制卡-28系列反潜直升机只能使用俄制反潜装备,而且海军至今没有爆出对其升级或国产化的计划,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大胆的猜想,把直20变成 “黑鹰”那样的海军反潜直升机,如何?这样的大尺寸机库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资料图:台湾陆军向美国采购的首批4架UH-60黑鹰直升机12月3日运抵高雄港,经组装、测试后陆续飞抵归仁基地。这批直升机配备给台湾陆军航空旅。

如果直20有海军反潜型,将和运8的反潜改型一起,构成中国海洋反潜的基础。鉴于潜在对手手中有大量现货,而且具备多年使用经验,中国海军对新型舰载反潜直升机的需求将是非常迫切的。某种程度上,一旦直20定型,就应该立即上马其海军反潜改型,甚至要利用并行工程的方法,在陆航通用型装备之前,就把它搞出来!

温清澄先生,是中国空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著名直升机专家。上世纪他亲身参与了引进“黑鹰”和米-17直升机的全过程。温老先生非常自豪地说,看照片,就感觉直20的外形比“黑鹰”更漂亮,更美!他介绍,按照直升机吨位“重大中轻小”的分类,13吨级的米-17和直8属于大型直升机,而10吨的中型通用直升机,真正可算作大小适中--像“黑鹰”,有效载重3~4吨,运力适中;长度20米以内,尺寸适中,非常适合舰载,使用广泛,是个多面手。温先生介绍,相比米-17和直8,“黑鹰”贴地飞行的能力很突出,飞行高度在10米以下,雷达很难发现,可以一次机降一个班的战士。

“对于一款良好的中型通用直升机,要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机动性和飞行品质优秀,让飞行员操纵很轻松。要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南海亚热带到东北高寒地区变化的气候,也能适应从东部沿海到青藏高原的复杂地理环境,做到全天候、全疆域,这对我们国家来讲非常重要。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等'五性'要好,这其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比如抗坠毁能力强,坠地后不能起火;如果要发展民用型,还要考虑舒适性,符合适航条例的要求;各部件使用寿命要协调,不能三天两头出毛病换零部件,否则是部队最讨厌的。最后一点就是经济性要好,研制成本低一些,售价合理,全寿命使用费用要低,国外这一点做得很好,甚至把成本严格控制到零部件一级。” (作者署名:航空知识)

深度:浅谈直20与我国海军反潜直升机 力争一舰双机

2015年02月09日 15:00新浪军事



资料图:国产直-20直升机在漠河机场进行试飞

目前我国海军主要装备三种反潜直升机,直-18、直-9和卡-27,从这些飞机的性能来看,都存在这些或者那些的问题,所以海军对此均不太满意。

对于我国海军来说,未来比较理想的反潜直升机可能还是在直-20的基础上改装的10吨级中型直升机,预计它可能和黑鹰/海鹰一样成为我国陆军、海军的主力通用直升机。

直-9反潜机作为现役国产反潜直升机的主力,它的缺点就是机体较小,最大起飞重量偏低,还不到4.5吨,这样就限制它的载荷/航程性能,也就是说它难以搭载较多的反潜设备、反潜设备,作战半径也比较有限,国外同级别的山猫反潜直升机在搭载一枚MK46鱼雷的情况下,反潜作战半径只有50公里左右,相信直-9比这个指标恐怕也差不了多少,这个指标显然难以支持拖曳线列声呐的远程探测能力,另外从多年亚丁湾护航情况来看,海军对于直-9的性能也颇有微词,希望能够拥有更大的直升机,实际上从英国皇家海军在马岛的实战经验来看,较大的直升机如海王用途显然要高于山猫。



资料图:直-9反潜直升机的载荷航程有限,难以执行远程和多用途任务

卡-27是一种大型直升机,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2吨,作战半径达到100公里以上,载荷/航程较好,但是缺点是武器挂载能力较低,它没有采用机身挂架,而是采用了机腹弹舱,一次只能挂载一枚反潜声自导鱼雷,相比较之下西方大型直升机一般都可以配备2枚以上的反潜鱼雷,这样单位直升机向目标区域投放的鱼雷数量卡-27显然要低于西方直升机。

从我国海军的经验和与国外海军交流的情况来看,各国均希望反潜直升机能够配备尽可能多的反潜探测设备,这是因为探测设备越多,获得的数据越精确,特别是对抗现代化核潜艇的时候尤其如此,而探测系统获得的目标精度越高,给反潜鱼雷装订的目标数据精度越高,反潜鱼雷的命中概率主越高,另外为了提高对水下目标的打击能力,要求反潜直升机尽可能的向目标区投放更多的鱼雷,所以EH-101这样的大型反潜直升机最多的时候可以挂载4枚反潜鱼雷。

目前国内比较理想的反潜直升机是直-18,它的起飞重量大、内部空间大,作战半长大,可以配备较多的反潜探测设备和武器,具备较好的反潜作战能力,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尺寸偏大,舰艇直升机起降甲板长度一般是反潜直升机旋翼的1.3倍,旋翼越长,甲板长度就越长,所以直-18现在只能在航母和大型水面舰艇上起降,在驱护舰上起降和布署比较困难,尤其无法实现一舰双机。

当年我国海军与美英等国海军交流的时候,对方曾经指出反潜舰艇最好能够实现一舰双机,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一舰一机的话,舰艇在全寿命期间的使用时间不到50%,而如果是一舰双机的话,则使用时间可以达到70%以上,两者比较显然还是一舰双机要合算的多。



资料图:直-18反潜直升机的尺寸较大,只能布署在大型水面舰艇上面

因此直-20对于我国海军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反潜直升机,与直-9相比,它的起飞重量大、内部空间大,可以搭载更多的反潜探测设备,包括机载雷达、光电探测系统、吊放声呐、声呐浮标等,尤其是声呐浮标,它有助于反潜直升机迅速控制面积较大的海域,这样的能力对于反潜直升机在执行距离较远反潜任务的时候比较有利。另外它可以配备2枚反潜鱼雷执行任务,单位编队向目标区投放鱼雷数量明显高于卡-27反潜直升机,从尺寸上来讲,直-20的机体尺寸、旋转直径要小于直-18,因此对于水面舰艇直升机起降甲板的长度、面积小于后者,所以可以比较容易在水面舰艇实现一舰双机,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海军驱护舰大型化,应该以直-20的研制为契机,力争在驱护舰上面实现一舰双机,提高海军编队的反潜能力。

另外现代反潜直升机发展多用途能力是一个趋势,除了反潜能力之外,还要执行中继目标制导、打击水面目标、海上监视、垂直补给等任务,直-9反潜机由于载荷有限,需要发展专门的反舰型来执行打击水面目标的任务,这要就降低了编队直升机使用的灵活性,而卡-27目前还不具备打击水面目标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直-20载荷大、外挂能力强的特点,发展它的多用途能力,可以配备国产轻型反舰导弹、AKD-10、AFT-11等轻型战术导弹执行对水面目标或者近岸目标的打击任务。

因此对于我国海军,未来可以用直-20来逐渐统一水面舰艇编队的反潜直升机,执行中远海作战任务,直-9则主要用于轻型水面舰艇执行近海反潜作战任务,这样显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作者署名:鼎盛小飞猪)



资料图:用直-20改装类似于海鹰这样的反潜直升机是我国海军比较理想的选择

中航总裁披露中国隐身直升机:重塑解放军作战模式

2015年09月14日 12:58央视

第3届天津直博开幕:武直10武直19升空秀绝活

据路透社援引《中国日报》报道,中国已经开始研发新一代具有隐身作战能力的武装直升机,预计在2020年前后就能够交付给中国军方使用。军事专家尹卓在接受央视《今日亚洲》栏目采访时表示,中国已具备了开发隐形直升机的财力和技术储备,未来国产直升机或许会在降低震动上下功夫,这要求我国直升机的设计工艺和组装水平都达到更高的水平。

《中国日报》英文版援引中航工业集团总裁林左鸣的话报道称,该武装直升机的隐形能力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模式起到“重塑作用”。但截至目前,中国国防部尚未对该消息作出证实。

据央视报道,在世界军事强国中,美国有“阿帕奇”系列直升机,俄罗斯拥有卡-52“短尾鳄”武装直升机,但没有一个国家的军队有真正意义上的隐形直升机服役。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研发名为“科曼奇”的隐身武装直升机,既可以对地发起攻击,也可以执行侦察任务。但2004年,美国在投入 70亿美元巨额资金后,最终取消了该项目。

尹卓指出,具备隐身性能是现代直升机的一个重大趋势,美国“科曼奇”直升机的流产,是由于对性能要求太高导致的,并且由于其武器系统、雷达系统过于复杂,导致价格过高,最终不得不下马。正因为隐形直升机的费用过于高昂,俄罗斯并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因此无法开发隐形直升机。

尹卓还表示,中国已具备开发隐形直升机的财力和技术储备。具有隐身性能的武装直升机可先敌发起攻击。“我国的武直-10和直-19都具备空对空的能力,谁先发现目标,谁就可率先发起攻击。”

但我国现在的直升机噪声、震动偏大,未来国产直升机可能会向西欧和美国靠拢,降低震动,“这对我国直升机的设计工艺和组装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尹卓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4661.html

更多阅读

卡-52武装直升机制造 卡52武装直升机

Posted onApril 20, 2012byCJ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阿尔谢尼耶夫城的由沙石金命名的“进步”飞机制造公司是俄罗斯飞机制造业中最大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卡-52武装直升机,“短吻鳄”。这是由卡莫夫直升飞机厂专门为俄罗

武直-9直升机最新图片 美国最新武装直升机

     陆航武直-9直升机最新图片中国于去年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国产武装直升机--「武直-9」(WZ-9)。其出口型的编号为「Z-9G」。  LH98964即表示是陆航8团序数为64的武直九型直升机这种直升机秉承了「直-9」的一切优点,其主要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简介 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10-05-09 09:52:16) 转载▼标签: 中国人民武警部队简介军事分类: 军事博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简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基础上组建并发展起来的。虽然名义上武警部队已经不属于解放军序列,但是从其出身来看

声明:《中国重型武装直升机:直20》为网友信裏听风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