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部分姚姓名人 姚姓历史名人

[转载]部分姚姓名人 姚姓历史名人
原文地址:部分姚姓名人作者:姚亚峰易学博客


部分姚姓名人
  姚翰(清朝时期)

  字元白。广东人。清代画家。

  姚翰于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作《六贼闹弥院图》,姚翰的作品画法近似漫画。

  姚士章(清道光,咸丰年间)

  字松圃。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评话艺人。

  姚士章师承评书名家章汉明。其以说《水浒》着称。姚士章书路广阔,吐字清晰,丝丝入扣,刻画人物惟妙惟肖,有“活鲁智深”之称。姚士章尤善即兴创作,穿插噱头幽默熨贴。

  以往评弹说唱多用中州音韵,自其开始改苏州方言。姚士章为苏州评弹“后四家”名家之一。

  姚筠(清代晚期)

   字俊卿,号山懈雪。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画家。

  姚筠于同治六年(1867)优拔贡生,同治十二年(1873)中乡举。后任饶平县学训导,学海堂学长。

  姚筠工诗善画,山水仿倪瓒,吴镇。姚筠尤精于画松。同治、光绪年间,其与名家陈璞、李启隆鼎足于广东画坛,一时闻名于粤。年八十七岁时去世。

  姚文栋(1852—1929)

   字志梁、东木、景宪。江苏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外交史学者。教育家。

  姚文栋为清末诸生,直棣道员,龙门书院的高才生。历任清朝、国民政府官职。

  姚文栋曾作为第二届、第三届驻日使团随员,随黎庶昌赴日本访问考察。归国之后积极开展对日本的研究工作。译着有《琉球地理志》、《日本地理兵要》、《日本会计録》、《日本师船表》、《海外同人集》、《归省赠言》、《墨江修禊集》、《重九登高诗》以及《日本国志》等有关日本的著作。他的名声虽不及黄遵宪,但研究日本著作之多,无人可出其右。《日本国志》非常忠实于《日本地志提要》,不但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就连行款——小字、小标题也悉依原文,幷且,译文流畅,文字炼达。纵观全文,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学风严谨、水平上乘的译着。黄、姚二人能将如此优秀的著作介绍到中国,这充分说明他们独具慧眼。姚文栋的《日本国志》送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虽然杳无音信,未见刊行,流布不广,但和黄遵宪一样,筚路褴褛之功不可抹,他为翻译此书历经二年九个月的艰辛努力获得高度评价。

  姚文栋曾在云贵总督荣禄等人幕府中协办务洋。着有《日本志稿》、《读海外寄书室杂着》、《天南文编》等。

  弟,姚文枬,为近代教育家。

  姚文枬(1857—1933)

  字子让。江苏上海县(今上海市)人。近代教育家。

  姚文枬早年以优贡生授知县,又应乡试中举人。兄姚文栋,为龙门书院高材生,外交史学者。

  光绪二十四年(1898)“新政期间”,姚文枬主持敬业书院,并将之改设为敬业学堂。同时兼任南洋公学中院教务。姚文枬致力于新学的开创与建设。1902年,姚文丹请准江苏当局选派项文瑞、曹栋、杨保恒、贾半臻等赴日留学,入东京学院师范学习。

  1904年这批留学生归国后,姚文丹委派项文瑞主持敬业学堂,曹栋主持养正学堂;还协助杨保恒与贾半臻,创办私立二十二铺小学于上海城内愍忠祠。姚文枬亲自创办速成师范讲习所于城内半径园。次年又增办在一栗庵。一所办在蕊珠宫。以半径园为第一讲习所,半年毕业;一栗庵为第二讲所,一年毕业;蕊珠宫为第三讲所,夜间补习。共招生办了五届,为上海县迅速培养了一批新式小学师资。同年,苏松太道袁希勋议改龙门书院为上海龙门师范学堂,姚文枬与袁希涛、沈恩孚、李平书等力赞其事,并于1905年改定。姚文枬又参与筹组江苏工业学堂,选派诸翔、诸人龙、唐在贤等赴日本工业专门学校学习,以备师资。

  姚文丹1906年任职于江苏学务公所,督促各州县普说劝学所。曾随使赴日本、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姚文枬还参与勘定云南与缅甸之间的边界的工作。

  晚年,姚文枬任江苏省议会议员,任上海市议会会长,国务议员等职。任续修《上海志》主纂员。

  1933年, 姚文枬逝世,终年七十七岁。

  姚文枬着有《勘界记》等。

  姚锡光(1856—?)

  字石泉、又字石荃。江苏丹徒人。清近代官员。

  姚锡光为1883年戊子科举人。其早年先后任李鸿章、张之洞、李秉衡之幕属。

  1903年,姚锡光与人合办华北一所女子学校。后任安徽石埭、怀宁等县知县和州、直隶州知州。

  张之洞任湖广总都时,姚锡光被任为陆军学堂监督。1907年任陆军部左丞。1909年转任殖边学堂监督。不久,升任陆军部右侍郎。1911年曾参与组织帝国宪政实进会。

  辛亥革命后,姚锡光历任蒙藏事务局副总裁,口北参宣抚使查抚津保被灾商民专使等职。1914年任参政院。

  姚锡光着有《东方兵事纪略》等。

  姚文焯(1857—1908)

  一名作文倬,字纯伯,号稷臣。浙江省仁和人,一作杭县(今皆属杭州市)人。清代官员。

  姚文焯为清朝末期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光绪二十八年(1902),姚文焯出任云南学政。后官任福建提学使。

  光绪三十四年(1808),饶汉禅以盐大使在福州候补,累数岁不得一差。姚文焯见其文词艳雅,才华颇具,叹日:“差官中有此人,吾竟勿及知,真埋没英雄矣。”遂恭延入府,亲授其儿女求学读书。

  姚文焯颇通新学。

  姚文俊(1857—1924)

  字彦英,号梅歙、晚号醒翁。浙江杭州人。近代画家。

  姚文俊为晚清秀才出身,善画梅花,亦擅长画山水及花卉。

  姚晋圻(1857—1916)

  安彦长,号东安。湖北罗田人。清代教育家。

  姚晋圻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5年散馆,授刑部主事。次年应张之洞邀请,受聘两湖书院史学教习。

  1898年初,姚晋圻赴京任职,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贩后归故里,闭门著述。后任黄州经古书院院长。1901年,姚晋圻拒絶张之洞复任两湖书院教习之邀请,要求全权处理史学课程及教法。次年初,张之洞允其求,复任两湖高等学堂(原两湖书院)教职。次年底,改任勤成学堂副总教习。后历任湖北学务处议绅、罗田师范传习所监督、黄州师范监督、勤成学堂监督等职。

  1907年,姚晋圻任湖北存古学堂教务长兼史学教习,采用“吝学科分年教法”。其力求保护国粹,贯彻“中学为体”的宗旨。历兼《湖北通志》帮总纂、礼事馆顾问官、法律馆谘议官、湖北教育会会长、湖北谘议局议员等职务。

  辛亥革命后,姚晋圻思想更大改变。担任湖北教育司司长后,推行《壬子学制》,贯彻新的教育宗旨,提出“才能须应万变,学业岂拘五经。”,姚晋圻主张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幷亲自派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对湖北省教育的转轨贡献卓著。

  姚晋圻于1916年逝世,终年六十一岁。姚晋圻着有《汉志矿地记》、《九宫随释》、《尚书笺注》、《公羊春秋笺注》、《小学笺注》、《东安日程》、《人格说》、《小学教育》、《小儿教学法》等。还着有《安东遗书》等。

  姚大荣(1857—1927)

  字俪桓,室名宝穰室、惜味道斋。安顺府普定(今贵州省普定)人。画家。收藏家。

  姚大荣精于法家言,能诗文。尤其爱好研究考钻金石、碑版、书画。其毕生不遗余力搜购收藏。姚大荣于民国十六(1927)年去世,终年七十岁。

  姚大荣着有《墨缘汇观撰人考》、《宝穰室书画志略》、《惜味道斋集等》。

  姚海珊(1858—1942)

  别名淮清。广东平远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海珊早年到南洋经商,受西方影响,思想进步。其坚决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并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后,姚海珊即时回国,不久出任广东北伐军军需部部长。历任国民政府广东省平远县县长、广东印花烟酒税罗定征稽所所长等职。姚海珊于任职期间逝世。

  姚丙然(1859—? )

  字菊仙。号淡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学者,画家。

  姚丙然于清光绪十二(1886)年科举进士及第,授编修。光绪十八(1892)任会试同考官,之后官任侍读学士。光绪二十三(1897)年,姚丙然出任山东学政,后被革职。归故里后为美人李佳白所设的尚贤堂当主讲。

  姚丙然擅画花卉,其曾仿蒋廷锡水仙天竹,饶有天趣。其学识渊博,且多才多艺。但其为人颇为自负,一度力扶翼孔教。

  姚昌颐,为姚丙然儿子。亦为画家。善画,尤擅花卉、山水。

  姚德胜(1860—1915)

  名克明,号峻修。广东平远人。教育实业家。

  清末民初华侨巨富,当时人们雅称其为“姚百万”。

  姚德胜早年赴新加坡,后赴马来西亚,经商成巨富。后姚德胜转向矿产实业,遂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经营矿业的第一人,不久成为超级大财主。姚德胜为人豁达大度,性情豪爽,乐善好施。其先后在新加坡创设霹雳嘉应会馆,中华总商会,矿务农商总局。

  为使当地华侨子女接受教育,姚德胜创办了霹雳小学、中学,资助应新、明德两校的发展;姚德胜十分重视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授,重视汉文,汉语的教学。

  1892年,黄遵宪任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时,曾慕名拜访姚德胜,两人一见如故。

  姚德目胜十分关注祖国家乡,1900年故乡大旱,其捐巨资赈济灾民。黄河水灾,其一次就捐白银六万两赈灾。辛亥革命兴军,又慷慨解囊七万银元作军饷。后来姚德胜接受黄遵宪的建议,捐巨资在故乡创办芝兰小学,购置学田,广备图书。又捐资扩建平远县立中学学堂。还对梅县东山中学、焦岭县立中学学堂及大柘乡景清、回民两小学也多有资助。

  姚德胜深知道教育是自强之本,故其从不惜捐巨资助学。后因济灾兴学之功,姚德胜被清政府授予资政大夫衔,光绪皇帝赐给其“乐善好施”。姚德胜还被英皇颁赐”和平爵士”称号。中华民国成立后,姚德胜继续资助家乡发展教育。被国民政府授一级“嘉禾勋章”。姚德胜于民国四年(1915)逝世,终年五十五岁。

  姚虞琴(1861—1961)

  名景赢、字渔吟。原籍浙江杭县,寓居上海。近代画家。

  姚虞琴曾任上海中国书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

  姚虞琴擅长中国画,兼及书法、诗文、鉴赏。尤擅画兰及梅竹,阴法明人,上追元人赵孟俯、郑所南,尤以写兰蜚声江南。姚虞琴曾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于民国时期在《北平晨报》发表了著名论文《中国人物画的表现与背景》(摘自《百年中国美术经典》)。

  姚虞琴于1961年逝世,年终一百岁。着有《珍帚斋诗稿》。

  姚事敬(1862—1944)

  福建晋江人。爱国华侨。教育实业家。

  姚事敬年幼时家贫,仅读了四个月的书。长及青年, 姚事敬颇有胆识,涉远洋去菲律宾开拓。

  从唐山到小吕宋,要过三道关:气候差异关、语言关、谋职技艺关。他睦族以礼,交友以诚,处事平和、忠信、笃敬,获得菲邦人的敬重。姚事敬在希腊禄万社开设米行,生意兴隆,事业蒸蒸日上。即回到故乡建新居。见乡邻仍为贫穷所困,即慷慨解囊,买大字(出国护照)提携堂亲和亲戚往菲律宾。

  在异国谋生的经历中,姚事敬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素质在谋生中的作用。于是他竭力主张在家乡兴学,培育青年人成才。

  1918年,他与乡侨姚宗荣归国,会同伍堡五社贤达等商议,倡议合办新校。创办毓麟(后称嘉排)小学。达成协议后,乡众公推事敬任董事长,聘请蔡建安任校长。在晋江,开了由私塾转办学堂的先河。姚事敬受解放妇女新潮的影响,兼办女学部,名曰毓秀,动员学龄女童入学,为伍堡培育了许多受新文化影响而成长的妇女。

  办学难,巩固办学更难。姚事敬在聘请师资上下功夫,继蔡建安之后,黄时珍、王珍驾、姚章胜先后继任校长。毓麟小学能坚持办学,长盛不衰,既得力于董事长,也得力于董事会的鼎力支持。办学经费,除乡亲捐助外,主要靠旅菲澄江同乡会汇寄。旅菲华侨,经商者慷慨解囊,打工者也热心捐献。邻近村庄的学子来毓麟就读的与日俱增。

  1941年,应届毕业生参加晋江县会考。毓麟小学与泉州新隅、西隅、金井毓英小学并列获姡谌厥偎⊙е忻星懊播及泉南。

  姚事敬矢志兴学,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乡邻有纠纷,都请他去调解。居古盈的宗亲患贼偷,处境不好,他发动族亲帮助其搬来伍堡,为其安排好住宿。亲戚遇时疫四人卧床不起,他于每天晚饭后,提一盏小灯前往关照,深夜方回。对待孤寡,他时加接济,鼎力扶持。乡众赞他有鲁仲连之高风,声名远播,连安海、内坑都请他去做“老大”,调解民事纠纷。

  姚事敬晚年,值太平洋战争爆发,其在饥寒中度日,亲友对其有所接济,一一记在小册子上,嘱咐后辈报恩。最令人敬佩的是:姚事敬在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仍不忘教育事业。侨汇断了,毓麟小学经费成问题,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发动乡贤筹资办学,以免众学子辍学。

  1944年姚事敬去世,年82岁。此时家中经济拮据,从简落土。抗战胜利后,其子姚淇清及家族成员数十人归国,为父设道场做功德进行追悼,仪礼非常隆重。治丧时,姚淇清找到其父遗留的小册,即按“济一答十”对曾资助父亲晚年生活的乡邻进行酬谢,完了乃父有恩必报之夙愿。此事在晋南传为佳话。

  姚振铎(清朝时期光绪年间)

  字省群。安徽黟县人。清代画家。

  姚振铎能诗尤精于绘画。

  姚倚云(1864—1944)

  室名藴素轩。安徽省桐城人。学者。

  姚倚云工诗词。着有《藴素轩诗稿》载于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又有《青玉案》、《好事近》等词。亦载于《妇女杂志》。

  姚倚云在民国之初年任南通县女子师范校长,曾在《妇女杂志》发表论文《论为继母之义》。

  姚承祖(1866—1938)

  字汉亭,别字补云、又号 性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建筑大师。

  姚承祖出身于营造世家。自幼受家风影响,对建筑设计颇有兴趣和天分。姚承祖于十六岁时缀学从梓并精熟其父祖姚璨庭所着《梓业遗书》五卷。1912年创建了苏州鲁班协会,并当选会长。姚承祖曾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讲授建筑学。

  姚承祖毕生致力于建筑事业,凡邑中所大营造,均出自其手笔。经其设计、建造的建筑,许多已经佚失,仅现今所知的有四处: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吴县光福乡香雪海的梅花亭、灵岩山的大雄宝殿及木渎镇的严家花园。

  姚承祖以数年经营建筑的经验和心得,谦诸家之长,绘成《补云小筑图》长卷,由其师郁友勤主笔绘成。

  姚承祖所着的代表作《营造法原》,对江南传统建筑的叙述甚为详细,被誉为南方中国建筑之惟一宝典。

  姚显达(1867—1924)

   艺名乌面达。福建诏安人。戏曲大师。

  姚显达为广东汉剧乌净。清末光绪年(1908),潮州处江曾集中各名角,以荣天彩为班名赴沪演出。

  “与京皮簧及越剧相较,未曾逊色,其中黑净阿达,红净隆玉,老旦耀龙尤称铁中铮铮。”上海观众评论姚显达。认为其手足娴熟,花样特多,演《五台会弟》杨五郎所表演的十八罗汉架,“姿势面面俱到,处处生色,如观百象图无一雷同者”。演(《法门寺》,《刘瑾放官》)一剧,闻名遐迩。

  “清末潮州道曾某观剧,赏其演刘瑾技艺造诣之高且湛,而恶其作威作福,惟妙惟肖,鄙薄官场入木三分,因诏之作,笞责之,而赏以银云”

  姚显达对广东汉剧,潮州剧乌净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被推为乌净宗师。

  姚显达代表剧目还有《三打王英》、《牛皋扯旨》、《高旺过关》、《战宛城》、《大香山》、《三家店》等。

  姚煜(1868—?)

  字文敷。浙江宁海人。近代官员。

  姚煜毕业于北京国子监。历任奉天四平县知县、营口交通银行总办。1913年9月,姚煜任两淮盐运使,1915年去职。1917年年任金陵关监督。1919年任江海关监督。1924年复任金陵关监督,1925年去职。

  姚桐豫(1869—?)

  字吾刚。浙江临海人。近代官员。

  姚桐豫为清代秀才。后赴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毕业后回国,姚桐豫历任广西抚署秘书,桂林地方审判厅厅长,广东审判筹备处处长等职。

  1912年调任浙江都督府秘书长兼法制局局长,后改任江苏都督府秘书。1913年选为众议院议员。

  国会解散后,姚桐豫任就师高等检察厅检察官。1916年国会恢复,任众议院议员。1917年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1922年国会第二次恢复,仍任众议院议员。

  姚彭年(清朝时期)

   字小宾。江苏如皋人。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画家。

  姚彭年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其诗文有较高造就。工画,尤善画梅花,枝干苍老、花蕊婀娜、相映成趣。

  姚秋园(1871—1952)

  又名梓芳,字君悫,别号觉庵、岐山老民。广东省揭阳县人。古文学家。

  姚秋园出身于书香世家,幼读四书五经,秉承家训,力学不倦,先后就读广州“雅书院”、广西桂林第二师范学院、北京大学。1912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京师大学文科,按当时的“毕业娎鲁獭惫娑ǎ硎茏丛觥

  姚秋园历任法部主事、广西第二师范校监、北京高等实业学堂人伦道德课讲师。民国期间历任暹罗华侨宣慰使、潮梅行政考察官、潮梅司法官、广东禁烟督办、潮州税务局长、汕头黄金局长、全国烟酒驻沪办事处代表、福建银行监理、浙江省复选监督官、浙江上捐局和清湖海门统税局长、学海书院教授等职。

  姚秋园为清朝廪生、举人,乃一介书生,然出仕十余载,严谨自律,秉公办事,令人折服,每到一处均备受官僚民众等的交口称赞,官声、政绩甚着。

  姚秋园是蜚声百粤的著名学者,一向治学态度严谨,不以科名利禄为重。出任地方官之后,坚持学以济世,不随波逐流,极力追随当时颇有影响的清代散文流派桐城学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学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析文章风格。提倡文章合为“时用”,要“言之有序,有势”,“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成体”。

  姚秋园在穷尽心血着成的《古文辞阶》中,极力推崇所谓“桐派八美”,阳刚之美曰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曰茹、远、洁、适。并将此八言作十六字赞,概括文章的立论、观点、技巧。

  姚秋园特别强调写文章的重要性,认为文字为—国国性命脉所系托的表现,“一国国性亡而民族复兴何赖焉?”他认为“学术者左右世界之原动力也,道术冶术皆由学而出,他强调“文章者,天下之公器也”,什么时代都不容忽视。

  关于读书的方法,姚秋园将出书籍分为三类:涉措之书,专精之书,诵读之书。他主张好书好文不厌多读,必作笔记,才算善读书。他著述时坚持独立见解,不苟随时;对待科学态度,他主张独立思考,不轻为古人所愚。

  道光宣统年间,魏源、郑观应、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人长技以为已用,深得姚秋园赞同。

  姚秋园主张读书应求真才实学,毕业与学成不能混成一谈。此一学术观点,在当时及后来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姚秋园为官为民数十载,到过星洲、暹罗、北极关外,往来于吴越之间,始终没有忘记服务桑梓。他为家乡凤林创建养志小学,拿出自己全部科举娧Ы穑嘌瞬牛旄:蟠

  1930年,广东当局有意推动各县成立救济院,姚秋园以黄岐老民名义上书,成立董事会,姚秋园带头捐资,推县长谢鹤年为理事长,择院址于进贤门外,购地十五亩,仅数月该院建成,内分六个所,即贫民、教养、养老、育婴、残废、疯诊。揭邑重印正续志,推姚秋园为总编纂,他持论甚公。

  姚秋园于1952年逝世,享年76岁。

  姚秋园著述甚丰,以序言、传记、墓志铭、杂文为最多。有《秋园文钞》、《觉庵丛稿》、《广西办学文稿》、《过庭杂録》、《困学庐笔记》等。《新古文辞类纂》收有其四篇文章。

  姚守先(1871—1925)

  字谨之、又字警之。陕西省西乡人。近代教育学者。

  姚守先曾任本邑劝学所总董,办理白话报《劝学报》,创立初等小学。

  姚守先历任县立高等小学国民经学教员、中学校学监兼国文教员。1913年,姚守先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归故里,仍从事教育工作。1916年恢复国会时仍任众议院议员。1917年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落议。

  姚憾(1875—1924)

   字恨吾。安徽桐城人。近代学者。教育工作者。

  姚憾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研究法政,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姚憾于1912年任北京国民大学专门部主任,1914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校长,1915年任中国学院校长等职。

  姚憾于1924年逝世,年四十九岁。

  姚锡舟(1875—1944)

  字锦林。上海人。近代实业家。

  姚锡舟幼年就读私塾,后到上海英租界为外国人做球童拾网球,又转至马路当小工。小包工。

  1900年,姚锡舟创办姚新记营造厂。1905年投标建造上海电话大厦。1906年又投标上海外白渡桥部分工程和在中华纱厂等六大工程。

  1921年,姚锡舟与陈光甫、荣宗敬等等组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姚锡舟承包南京中山陵墓主体建筑工程。其后,又在江苏龙潭创办中国水泥厂及大通纱厂等。均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成为富甲一方的实业家。姚锡舟于1948年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父、一鄂、弗堂先生、秋草诗人。自署莲华盒。贵州省贵筑(今贵阳市)人。书画家。学者。教育家。

  姚华自幼就喜爱诗书作画,极具天赋,且才智超众,得名师严修(范孙)、莫友之、郑珍赏识和指授,书画技艺益精。1904年,姚华经两次科举及第进士。后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银行科学习。姚华于1907年回国,担任邮政司司长(邮传部主事),后受聘于尚志学堂、殖边学堂、清华学堂教文史课。

  辛亥革命后,姚华被选任贵州省临时议员,后于国民大学、朝阳大学、北京高等师范任教国文。1919年,姚华受聘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与画家陈师曾、陈半丁等共事。其性情重义,人缘极佳。姚华曾与齐白石、陈师曾、王云等画家合作绘画。代表作有《杖藜扶我过桥东》等。

  姚华的作品以山水为主,其最仰慕北宋山水之雄伟,但其笔法却倾向于碑学书风,尤其注重从汉魏刻石、画像砖之中汲取精华;姚华之画喜长幅持轴,将崇山峻岭置其间,作法简檏,作品显得极其大胆的结构与传统的不同。有时是诗,有时是题记,丰富而高雅。其画作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北京肆厂出售的铜墨盒铜压尺、铜印章等,大多是出自姚华的手笔,由此可见其文才极其出众。

  姚华后来创办了京华美术专门学校,自己担任校长。姚华作为民国初期在北京画坛上甚为活跃的人物之一。其积极开展新风格,推动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活动的发展。其曾出版《艺林旬刊》。并在多所美术院校执教,对北京画坛殊有贡献。

  姚华曾为政府高官,之后成为国学大师、戏曲理论大师、书画家和教育家。史学家郑天挺论其诗书画说:“贵筑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余年……出其余绪,以为书画,见者惊为瑰宝,而文名反为所掩。”文献家张舜徽认为:“可知姚华之为学,博学广营,根底雄厚,徒为书画之名所掩。”姚华与周大烈、陈寅恪、梁启超、王梦白、齐白石、陈师曾、梅兰芳、程砚秋等友好相知,交往密切,名重于时。

  同时,姚华又是一个学者型、有个性和富于创新力的书法家,“挥洒敏捷,可日书联楹百幅,尤喜蝇头小楷,点画精严。”

  可惜,姚华于1930年过早病逝,为当时一大遗憾。姚华著作颇丰,着有《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庚午春词》、《録猗词》、《弗堂类稿》等。

  姚鉴(1913— )

   字太坚, 号茫子。考古学家。

  姚鉴为姚华第四子。清华大学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继续研究考古学。姚鉴后来成为日本考古名家原田叔人的弟子。先后到朝鲜各地作访古旅行。

  姚鉴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组主任等职。撰有《营子古之壁画》、《从考古学上所见之东北文化》、《日本南画卷》等。

  姚宇陶(1876—1939)

  广东平远人。近代诗人。

  清朝宣统元年(1909),姚宇陶于科举中被选为拔贡。姚宇陶工诗、善文。姚宇陶着有《潜园诗草》、《诗联栓存》、《平远妇女俗咏》等诗集。美国留学归来后,历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等职。

  姚伯龙(1905—),字飘云,姚宇陶次子。自幼好学,姚伯龙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地方自治与经济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局长、广东银行新加坡分行经理等职。

  姚鋐(1876—?)

  字景庭。山东历城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宏早年赴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学习。1907年毕业回国。1913年任山东济西道观察使公署秘书。姚鋐历任杂税所主任,统计科科长等职。

  1926年,姚鋐任全国烟酒事务署秘书;同年任镇威军第三、四方面军团参谋。1927年任团部政务秘书主任、全国官产督办公署会办。1929年任最高法院东北分院总务科科长。1930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31年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姚翰卿(1878—)

  字介忱。黑龙江省青冈县人。近代实业家。

  姚翰卿曾在黑龙江办理荒务、创设学校,并组织修筑吉林双城县轻便铁路及创办电灯公司、电话公司等实业体系。

  1913年,姚翰卿被选取为参议院议员。国会解散后,姚翰卿归故里,专注大力发展实业。1916年恢复国会,任参议员,1917年任护法国会议员。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仍任参议员。

  姚学珍(1878—1961)

  字镜溪,号镜溪山人。山东文登人。学者。

  姚学珍自幼颖悟好学,尤以楷书见长。1896年登州府试焦秀才。科举制度废后,其曾入京齐鲁学堂(北大附属)攻读二年。姚学珍后归乡致力乡里教学,历二十余年,颇获声誉。

  姚学珍一生文作多散佚,唯遗有《周易疏义》手稿一部,近二十万字。散诗二百七十七余首,短文七篇,杂钞二十余篇,分别收入《边地诗草》、《饶河县志》七十余篇(首)。出版有《姚镜溪集》。

  姚达深(1878—1962)

  广东省东莞县人。武术家。

  姚达深出生于武术世家,祖父姚茂积,父亲姚旭祥皆为少林寺俗家弟子,精通武术。姚达深自幼好武艺,生性好强,少年时常常找人比武,因功夫不精,屡屡战败。但其不馁气,反而刻苦练武不缀,轻过多年的磨炼,终于学得一身好功夫。后获父亲准许,到外乡去当武术教头。

  姚达深先后到过博罗、增城、广州等地当功夫师傅。积极致力研修南拳武术。据传,有一次姚达深曾抡起拳头,朝一堵青砖墙击去,把墙砸凹,青砖碎散松脱,把寻事挑拨的地痞吓跑。经过数年的修炼,姚达深拳术精湛。

  1933年,姚达深接受国民军方的邀请,在广州跟日本武士高手比武,赛前,姚达深签了生死状,在擂台上,姚达深与日本武士进行数番较量,姚达深最终击败对手,不负众望,雪耻”东亚病夫”,为中国人争光。

  姚宝来(1879—?)

  别字志善。河北省大兴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中将。

  姚宝来于武卫军左翼随营学堂步队、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第二期步队毕业。历任保定北洋陆写速成武备学堂步兵科队官、洋文班第一队正教员,随陆军部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军事教育。

  姚宝来后任北京贵胄学堂教员、北京政府陆军部将校讲习所教员、京畿军需处科长、随团赴法国考察特派员等职。1917年4月任禁工军械科监督、赴日本美国各国考察军事随员等职。

  姚宝来回国后任北京政府军谘府参谋厅厅长,被北京政府授予陆军部陆军少将军衔。1919年任禁卫军协统,大总统(冯国璋)府参谋、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参议、北京政府大总统府高级参议等职。姚宝来被北京政府陆军部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姚宝来先后获得二等文虎章、三等嘉禾章等。1924年3月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军械司司长等。同年4月,姚宝来被北京政府住军府授予荣威将军,1925年1月被免除军械司司长职务。

  姚尊(1879—1953)

  字子仙,号壶厂,晚称壶翁。湖南衡阳人。书法家。

  姚尊自幼受家风熏陶雅好艺事,十余岁能作小篆,十九岁以策论补诸生,后入师范学校学习,继而官费留学日本。

  姚尊回国后,创立进修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后任衡阳市图书馆馆长。

  姚尊书法擅长各体,尤以篆、隶为精。篆书由小篆上溯猎碣,隶书取法《张迁碑》,继习《尧母碑》、《白石神君碑》等,又喜陈鸿寿之作,取诸家之长,古檏流丽,自成面目。作品多有发表于报刊,有的作品入选书画集,被收藏或被碑刻。

  姚尊着有《皕甓斋诗文稿》等。

  姚文銎(晚清时期)

  字子让。上海人。近代官员。

  姚文銎于清末时期任上海全县学务公会会长、劝学所总董。1909年当选上海全县学务公会会长,次年当选咨政院议员。

  辛亥革命江苏独立,姚文銎任上海市议会议长。1913年当选众议院议员。

  姚馥春(1879—1941)

  名兰,字馥春,河北遵化人。武术家。

  姚馥春为河北形意名家张兆东先生高足弟子,精绵掌、太极、形意、八卦。1928年受李景林先生之邀,姚馥春赴沪,作为发起人之一,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国技学会”。后又与其师弟姜容樵等人成立了“上海尚武进德会”,并任原中央国术馆教员。1929年浙江省游艺大会任监察委员,同年与其师弟姜容樵合着《太极拳讲义》一书,并于1930年由上海、南京两版印刷发行,南京版为插图,上海版为姚先生照片,个别拳照由姜先生增补,推手与其子姚士余合演。

  《太极拳讲义》出版时,武术名家、社会名流及当时的党政要员为该书题词作序,蒋介石为该书作了“自强之道”的题词,可见该书在当时之影响。

  《太极拳讲义》今已由山西(南京版)、台湾(上海版)再版。姚馥春一生为武,嗜技如命,少时从本乡武术名家有“大枪徐四”之称的徐明德先生习少林绵掌,后又遇河间人刘晓兰学得形意。1909年,姚馥春在乡与好友姜容樵先生同学太极于保定清苑人汤士林先生。汤士林在京将太极拳(包括太极长拳一套)及干隆年间的手钞本太极拳古拳谱悉传姚、姜二先生,并结为金兰。

  后汤、姜二先生先后离京,姚馥春亦往天津求艺,与“闪电手”张兆东和“单刀”李存义交谊甚深,并与李存义先生朝夕研练,间得韩慕侠、刘锦卿诸先生指导,十年后列为张兆东先生门墙(据《太极拳讲义》姚先生自序)。

  1928年姚馥春到上海后遍谒大江以南诸老名宿,艺之亦精,姜容樵先生在其所着《形意之母拳》一书中说:能混元力达双臂者,惟我师兄姚君馥春。

  姚馥春于1941年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姚忠诚(?—1919)

  字敬侯。湖南干城(今吉首)人。近代将领。

  姚忠诚在清朝末年毕业于湖南陆军速成学堂。辛亥革命时武昌起义,其与党人密谋响应。湖南省光复后,姚忠诚奉都督潭延密令,派赴湘西各县筹捐军饷,后委任为保靖营参将。

  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学清在干城任湘军总司令,委任姚忠诚为参谋长,后被任为第一梯团长。帝制取消后,姚忠诚授干城协副将,兼巡防军守备司令。1919年姚忠诚调任代理辰、沅道尹。不久, 姚忠诚被谗遇害。

  姚勇忱(1880—1915)

  名志强,原名永贞,号永成。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近代学者。

  姚勇忱曾在上海学校学习理化,后至绍兴。为大通学堂教师,加入光复会。姚勇忱与杨廉在杭州凤林寺成立秋社。后赴洛阳,任理化学校教师。

  1909年,协助《中国公报》发行,1912年被推为中国同盟会上海之部长,后改中国国民党,任副部长。曾被举为众议院议员。姚勇忱于1915年逝世。

  姚启元(1881—?)

  字干初。广东南海人。近代医疗工作者。

  姚启元毕业于北洋医学堂西医专门学校。后赴英国、法国留学,研究医学。回国后, 姚启元历任天津卫生局、天津县警察署医生。

  日俄战争时期,姚启元赴奉天参加红十字会工作。姚启元后历任军医监、镇安上将军署军医科科长、奉天督军署军医科长兼陆军医院院长等职。1927年任辽宁东海关监督。

  姚明辉(1881—1961)

  字孟埙。上海人。学者。

  姚明辉历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教习、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代理校长、南京国学专修馆馆长、东南大学教授、上海持志学院国文系教授、上海女子大学教授、上海国学专修馆教授、旦华学院教授等职。1957年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姚明辉于1961年逝世,终年八十岁。

  姚明辉着有《大学姚氏读本》、《反切源流考略》、《孝经读本》、《律历小记》、《禹贡解注》、《汉书文艺志注释》、《蒙古志》、《学记集义训俗》《实验日本造字新法》等,出版有《中国民族志》等。

  姚以价(1882—1947)

  字维藩,号龙门。山西河津人。国民高级将领。 陆军上将。

  姚以价于1900年期间至太原,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归国后,于山西督练公所任职。1909年姚以价任山西陆军步兵第二标第三营管带,后转任第一标第二营管带。1911年太原起义,姚以价被推为司令,指挥攻打抚暑。随后,姚以价被推为山西革命军副总司令,率军到娘子关、固关一带抗击清军。

  太原起义失败后,姚以价转赴江西,于李烈钧部任参谋长。1913年授陆军少将军衔。后入云南,任援滇军总司令,授将军府威武将军。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参议院参议,授命宣抚山西,后任海陆空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谋。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以价避居陕西,于1941年被免军事参议院参议职。1945年授陆军中将。1947年,姚以价被授陆军上将。

  姚以价于1947年在西安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姚以价着有《抗战实録》,《世风校正》等。

  姚第鸿(1910—1938)

  姚以价儿子,抗日英烈。

  姚第鸿的父亲姚以价是同盟会会员,响应辛亥革命率先在山西举义的首领。

  姚第鸿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委员、团委书记,山东省委委员、司令部副主任等职。姚第鸿领导成立了中共泰安特支、泰安县委,又活动发展到莱芜、曲阜等地。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高潮的影响下,姚第鸿组织领导了山东省和济南市学生的南下请愿示威斗争。1932年,姚第鸿担任共青团山东省特委书记。姚以价发现儿子从事革命活动后,强迫他去日本留学。

  姚第鸿到日本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东京中华留日同学会的活动。

  姚第鸿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回国。“七·七”事变后,到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政治干部训练班工作,不久在中共鲁西北特委恢复了组织关系。1937年,姚第鸿等率领训练班学员240多人,到山东第六区行政,任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姚第鸿为争取范筑先抗日做了大量工作,推动范筑先任命了一批共产党员为所辖县县长,很快打开了鲁西北地区的抗战局面。

  1938年11月中旬,日军3000余人分三路侵犯聊城。姚第鸿和政治部已撤出聊城,当他发现范筑先未按原计划离开,遂返回城内,被日军包围在城内。范筑先率卫队营、手枪连、游击营守城,姚第鸿也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战斗。部队与日军激战到15日,双方伤亡都很大。日军在得到增援后再次强攻进入城内,双方展开激战,姚第鸿协助范筑先指挥守城,最后在激烈巷战中壮烈牺牲。

  姚鸿法(1882—1947)

   字兰荪。江苏镇江人。民国高级将领。陆军中将。

  姚鸿法早年曾入武昌农学堂学习。后东渡日本,先入成城学校习工科,再入士官学校第三期修习军事。

  姚鸿法于二十三岁时毕业回国,后任职于两江练兵处。再赴山西,任督练公所参谋处总办。成立新军后, 姚鸿法调任混成协协统。

  1910年,姚鸿法调任山西督练公所总参议。1912年袁世凯任命其为师长,后调往北京政府总统府任职。不久,姚鸿法辞职,专门从事研究边疆政治军事,后赴山西,任督军署高等顾问。

  1936年,姚鸿法授陆军中将衔。抗日战争期间,姚鸿法在湘西被敌军炸弹击中受伤。姚鸿法于1947年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姚荐楠(1882—1967)

   字梓材。安徽寿县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荐楠为清朝秀才。毕业于保定陆军学校速成班炮科,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3年二次大革命失败后,姚荐楠赴日本,入日本大学学习法政,后归国。北伐战争时,姚荐楠任国民革命军笫四军军团总参议。后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任职。

  姚荐楠于1967年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姚雨平(1882—1974)

  原名士云,字宇龙,号立人。广东省平远县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上将。

  姚雨平青年时入岭东国文学堂,后于广东黄埔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毕业。

  1907年,姚雨平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花岗之役,任统筹部调度课长。同年十一月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领陆军中将军衔。

  南北议和后改称讨虏军,姚雨平仍任总司令。1912年4月所部改编为中央陆军第四军,姚雨平任军长,授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同年8月受聘任总统府顾问。1914年任北京政府总统府谘议。1917年返粤,任护法军政府顾问。1920年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高级顾问兼汕头卫戍司令。1922年春,姚雨平任大本营中央直辖警备团司令。1923年8月任惠州安抚使。1924年2月任广东河治督办。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参议。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雨平随国民党政府入重庆,仍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6年任国民党政府顾问。1948年移居香港,次年冬返回广州,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政协常委、文革中央委员。

  1974年,姚雨平于广州市逝世。终年九十二岁。

  姚雨平着有《广东北伐军回忆録》,《武昌起义后广东出师北伐的经过》等。

  姚国桢(1883—?)

   字幼枝。安徽贵池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国桢于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广西军事公债局驻北京代表、统计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政府交通部电政、邮政、航政各处代理司长、邮政司长兼邮政总局长、交通部参事兼总务厅长、勒云腾内阁交通次长兼公债司长等职。

  直皖战争后安福系垮台,姚国桢一度在日本公使馆躲藏。后去天津寓居。抗日战争爆后,姚国桢投敌。1940年任汪精卫伪政府立法委员。次年代理华北政务委员会盐事管理局局长、河北河渠委员会委员等职。

  姚震(1884—1935)

   字次之。安徽贵池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震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姚震曾在日本司法省及裁判所实习。

  1910年归国后,姚震为法科进士、任法部员外郎、大理院推事。1912年新法典经纂会成立,姚震聘为调查员,相助编订新法典。后被袁世凯任为北京政府大理院第一庭庭长,兼北京政府司法会议会员。1913年夏,兼总统军事法律顾问。未几又兼甄拔司法人员会审议员、政治会议委员。

  1915年,姚震任司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1918年夏,兼高等捕获审检厅厅长,任大理院院长。姚震为安福俱乐部主要成员之一。1922年任段祺瑞秘书长。1924年任临时法制院院长。1927年至1928年任司法总长。

  姚震于1935年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姚菼(1884—1969)

   字农青。安徽桐城人。教授、馆员。

  姚菼自小在家研习古典文学,后于上海南洋公学肆业。1909年由省派赴英国,姚炎入皇家学院矿冶预科,后转歇非大学冶金本科。期间曾因事回国。姚炎曾在本县中学任教,旋复赴英国续学,毕业后进工厂实习。

  姚炎于1916年回国,但其所学无法施展。次年任北京国民大学英文讲师。不久,该校停办。1923年任陆军部技正,实为闲职,兼北京大学、交通大学讲授国文。1931年回院,任安徽大学国文教授,讲诗、古文、兼课冶金化学。1934年任北平大学国文教授讲经、子、诗、古文及汉魏乐府。1947年姚炎应兼燕京大学特约诗学讲师。

  1949年北平解放后,姚炎入华北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9年,姚炎因病逝世,终年85岁。

  姚菼着有《二南解症》、《炼钢小史》、《选读百诗的意见》等。

  姚南熏(1884—1917)

  别号勤堂,别字琴堂。陕西省商县人。国民将领。

  姚南熏于陕西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1914年11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返回陕西陆军服务。

  姚南熏历任陕西陆军第四陆军混成旅(旅长葛光廷)步兵第八团排长、连长、团副及陕南镇守使署参谋等职。

  姚南熏参与陕西讨伐袁世凯军事活动,组织陕西讨袁护国军并任参谋长。后因事泄被陕西都督陆建章逮捕。经严刑拷打审问,姚南熏仍然坚贞不屈,最后于西安遇害。

  姚万瑜(1885—1909)

  字碧楼。广东平远人。国民革命先烈。

  姚万瑜早年于广州求学,期间结识赵声、朱执信、姚雨平等人,共同密谋革命。

  1908年,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姚万瑜与邹鲁、赵声等拟策动广东清兵巡防起义,并由谭馥散发“保亚票”以筹集资金作为联络经费。之后因事情泄露,姚万瑜不得不随邹鲁赴香港避难。

  姚万瑜因奔波劳累过度致病,于1909年病逝,年仅二十四岁。

  民国元年(1912),姚万瑜被民国政府追认为开国先烈。

  姚任支(1885—?)

  又名任之,别号仲伊。安徽省阜阳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任支于北京陆军大学第二期毕业。1906年10月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步兵科毕业。1907年10月,姚任支考入北京陆军大学学习,1908年12月毕业。

  1912年5月,姚任支任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第四局局长。1914年3月,姚任支被北京政府陆军部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15年12月任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第三局局长等职。

  1921年10月免职。姚任支先后获得北京政府颁发三等宝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二等嘉禾章等。

  姚生范(清朝晚期)

   字小琴。湖南慈利人。近代革命义士。

  1900年,姚生范参与谋划反清起义,其与李生芝在慈利县召集了数十营的军队,准备起义。后因事泄被捕,入狱监禁三年。

  后来姚生范东赴日本留学,主修金融。归国后,姚生范曾入东三省将领赵尔巽幕,为自立会成员。

  姚斌(1886—1911)

  字仪卿。湖北沔阳人。国民革命烈士。

  姚斌幼年从李长龄教读,后投军。毕业于陆海特别小学堂。

  1911年武昌起义,姚斌任都督参谋。姚斌后与熊世藩等赴清军辎重八营说降,于当年八月被管带萧安国逮捕杀害,年仅二十五岁。

  姚和清(1886—1972年)

   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眼科专家。

  姚和清幼年时父亲身亡,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虽其家境清贫,母亲仍设法令其进私塾读书。及其成年后,母亲病亡,姚和清痛哭之余,发愤立志学医,随舅父邹明辉学习眼科。

  1909年,姚和清开始在家乡行医,临诊治病,一丝不苟。姚和清对疑难危疾,刻苦钻研。并经常向宁波内科名医范文甫、洪醉樵、沈仰峰等请教。姚和清曾因治愈一名失明二十余年的患者,医名鹊起,一时求治者众。

  1935年,姚和清迁居上海。姚和清在眼科界颇有名气。先后担任四明医院、华东医院、铁道医学院中医眼科顾问,北京中医研究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眼科主任等职。曾被评为医卫一级专家。

  姚和清着有《眼科证治经验》,并撰写《中医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认识与治疗》、《球后视神经炎及其萎缩的认识与处理》、《针灸治疗白内障的初步介绍》、《砂眼中医简易疗法》、《中医对角膜软化症的认识》、《用全蝎陈皮合剂治疗急性泪囊炎病例报告》等论文多篇。

  儿子姚芳蔚,继承其业,亦为上海眼科名医。

  姚芳蔚(1921— )

  浙江宁波人。眼科专家。

  姚芳蔚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自幼受父亲姚和清的影响,对医学尤有兴趣,得父悉心指授,为日后之学,特别是眼科医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6年,姚芳蔚通过医学执业考试,悬壶沪上。1952年进入上海市眼科防治所。姚芳蔚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上海市第一、第二届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传统医疗康复旅游服务部高级医学顾问、上海市高级科学技术专业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中医科专业评审组成员。上海市第三届食疗研究会理事顾问、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专家委员、《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主编等职。曾获1979年、1981年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评为“上海名中医”。载入《上海当代名医列传》、《中国当代医界精英辞典》、《中国名医列传》、《当代世界名人传》及《国际著名医学专家传记》之中。

  姚芳蔚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有《眼科证治经验》、《眼病食疗》、《眼底病的中医治疗》、《五官科手册》、《儿童眼病诊治》、《近视弱视患者必读》、《中医眼科全书》、《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眼底病中医治疗临床研究》等。

  姚洪业(1887—1906)

  原名宏业,字剑生,号竞生。湖南益阳人。革命教育义士。

  姚洪业年少志高,后萌反清革命之心。因其慕朱洪武(朱元璋)、洪秀全所成就的事业,易名洪业。

  1904年,姚洪业考入长沙明德学堂甲班,学业和思想大进步。次年初,姚洪业与甲班同学一起公派日本留学。入东京铁道学校,,并加入留日进步学生活动,参加同盟会。姚洪业首创保护路矿主权,建议专设“路矿学校”,并与杨卓林等人一起,在神田青年会试办路矿学校。于东京铁道学校肄业。

  当年,日本文部省公布《关于使清国人入学之公私学校规程》(史称《留学生取缔规则》),限制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姚洪业即愤而归国,在上海参与留日学生总事务所的组建。1906年,总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各省代表会议,姚洪业被推为事务所会计,负责接待归国留日学生、计划兴学之预算,并募集、保管办学经费。同年“中国公学”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被推为庶务员,参与该校的筹办工作。二月,中国公学于虹口新靶子路“开堂授课”,招收学生二百六十余人,共分七班。专收留日归国的学生以继续学业。但公学开办不久,便在经费和生源两方面处于絶境,原来设想由政府、商界提供的恒定经费支持,此事无法落实、原计划归国的三千余人中,理应有大部分人留沪继续学业,岂料大多归里或复归日本者众,“留沪者不逮十分之一”。

  受此打击,姚洪业也因而大愤,联想国事时艰,便萌想以身殉国来警醒国人的念头。于是,姚洪业留下絶命书千言,陈述“舍父母,弃妻子捐躯蹈江之苦衷”。接着剖析了中国公学与中国前途的五重关系。

  同年五月六日, 姚洪业蹈黄浦江而亡,年二十岁。

  姚观顺(1887—1952)

  字颐庵,英文名为George Bow又称GeneralBow室名隐庐。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观顺于1911年在美国军事学院毕业,成为该学院毕业的第一位中国人。之后,姚观顺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工作。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陆军上校。姚观顺多次陪孙大元帅出生入死。1921年孙中山当选为非常大总统,姚观顺任北伐军大本营参军兼卫士大队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姚观顺负责保卫总统府外围北伐军大本营,后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外籍人和外文报刊称他此名,即鲍将军。

  1923年,姚观顺奉命与胡汉民,汪精卫共同筹建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姚观顺在故乡小隐村建屋与其父亲姚保居住。宋庆龄赠送一匾,书颜“隐庐”。孙中山逝世后,姚观顺任国民革命军点司令部少将参军(参谋长李济深)兼交通处副处长、交通教导营营长。1931年后,姚观顺进入财政部所属盐务局工作,后姚观顺在兼任税警总团顾问时,协助十九路军共同抗日。1946年任税警总团团长。1949年5月,被广东行辕主任余汉谋免职,并被监视。同年11月,姚观顺携眷赴香港谋生,姚观顺曾经营食用蛙养殖失败。

  1952年,姚观顺去葡萄牙属帝汶岛筹建垦殖业,于同年因病逝世。

  姚文华(1889—?)

   字亮丞。河北沙河人。国民高级将领。

  姚文华于1906年10月在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毕业。历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科员、陆军第九师(师长张锡元)司令部二等参谋等职。1914年10月加入晋军,任山西陆军笫十三混成旅(旅长孔庚)司令部参谋长,被北京政府陆军部授予陆军上校军衔。后姚文华任晋北镇守使署副官长、参谋等职。

  之后,姚文华因萨拉齐战役失利被免职,旋即返回北京,再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科员、科长等职。其曾获北京政府颁发的五等文虎勋章。

  姚葵常(1889—?)

  湖北罗田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葵常早年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归国。

  姚葵常历任上海海军总司令部处科长、南方临时政府海军部参谋官、北京政府海军部司长、国民政府军编遣委员会海军编遣区办事处委员、东北舰队司令部秘书长等职。

  姚民哀(1889—1940)

  原名姚联,字肖尧、又名姚兰庵,后改名民哀,字天亶。其笔名、别号、室名还有:乡下人、社员、小妖等。原籍安徽桐城,曾祖起定居江苏常熟。戏剧评论家。活动家。

  姚民哀年幼时在家乡求学,高小毕业后当过教师。后跟随父亲学戏演唱,取艺名朱兰庵。其熟悉各类剧种,曲种,又擅长写作。民国年初,姚民哀曾参与《小说霸王》杂志编辑工作。1918年开始在《菊部丛刊》上发表戏曲评论文章。次年起在《申报》上连载《仙韶寸知録》、《丹桂闻歌》等剧评。

  姚民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成为上海戏曲评论界之风云人物。

  1922年,姚民哀创办《戏杂志》,从多方面反映了上海戏曲活动的状况。姚民哀在此前后还编过《春声日报》、《新世界报》、《世界小报》等报刊。

  姚禔昌(1889—1962)

  别名觉五。安徽桐城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禔昌于科举授法政科举人。历任广州大本营秘书、中国国民党独立第五师党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等职。1958年,姚禔昌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姚禔昌于1962年逝世,终年七十三岁。

  姚洞(1889—1949)

  字远明。广西桂平人。国民高级将领。 陆军少将。

  姚洞生性机灵,少年时胸怀大志,尤好读书,涉览群书,后投笔从戎。民国三年(1914),姚洞时二十五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届入学的广西籍有白崇禧(国民陆军上将,后为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黄旭初(后任广西省主席)、叶琪(后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李朝芳(国民陆军中将,后任国民陆军第三十四师师长)、石化龙等同学。姚洞毕业后分赴南粤,随后转战于大江南北。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民国十六年(1927),回地方军服务。在桂期间,姚洞整风严治,大力剿匪,消灭了大容山匪首石螺头等匪帮,深受当地百姓赞扬。姚洞深得李宗仁的器重和信任,其曾介绍郭德洁女士与李宗仁相识,二人后结为夫妻。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洞随桂军赴上海,于淞沪前线作战。因战斗英勇连获升职,曾任第五战区司令部后勤处长等职。参加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恶战。随枣会战期间,任老河口第五战区处长上校科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任军长、北平行辕办公室主任等职。领国民陆军少将衔。

  姚洞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姚光(1891—1945)

  原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以号行,又号复庐 。江苏金山(今上海)人。文献家。

  姚光为藏书名家高燮的外甥,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南社。后期为南社领袖,又与舅舅高燮创立国学商兑会。姚光家境富裕,喜爱收藏书籍,藏书多达五万余册。姚光尤留心清人文集足本及金山乡邦文献,所藏抄校本达三百余种。

  姚光曾耗巨资力任刊印《南社丛刊》二十二集,。辑《金山卫佚史》、《金山诗征、文征》、《松江郡人遗诗》、《云间两河集》及《金山文艺志》。八卷等。着有《复庐文稿》、《倚剑吹箫楼诗集》、《自在室读书随笔》等。

  藏书处为复庐、自在室、怀旧楼、松韵草堂、棣华香馆、倚剑吹箫楼。

  上海解放后,其儿子姚昆群、姚昆田悉数将所藏书籍捐献予上海市文物保管会,陈毅市长有《复庐藏书致语》,备加褒姟=翊嫔虾M际楣荨

  姚琮(1891—1977)

  别号味辛。浙江瑞安(一说永嘉)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中将。

  姚琮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骑兵科毕业。1908年12月,姚琮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于1909年3月至浙江陆军混成协(协统萧星垣)司令部任见习官,后任浙江新军第二十一镇(统制吕本元,萧星垣)第四十一协(协统杨善德)第八十二标(统带周承炎)排长、浙江新军军官教育团(团长蒋尊簋、萧星垣)教官等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姚琮参加光复杭州之役,任浙江新军起义军总司令(周承炎)部参谋。1913年考入北京陆军大学,在学期间,姚琮曾参加讨伐袁世凯的秘密军事活动,1916年毕业后,返回浙江陆军服务,姚琮历任暂编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童葆萱,张载杨)第一旅(旅长李炜章)步兵第二团(团长石铎)团副,随部赴闽参加护法作战,任援闽浙军第一师(师长潘国纲)第二团代理团长等职。姚琮率部驻闽期间,结识正于援闽粤军作战部主任的蒋介石,受蒋委托劝说潘国纲(赴闽浙军师长)支持援闽粤军未遂。

  1920年,姚琮任浙江陆军第一师(师长陈仪)第一旅(旅长石铎)第二团团长。同年随部返回浙江,兼台州戒严司令部司令等职。1924年7月随部参加浙江战争,战败后免职赋闲。1925年应蒋介石书招,姚琮次年南下广州,聘任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军事教官,被授予陆军上校军衔。

  1926年,姚琮任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办公室主任,同年7月北伐誓师后,姚琮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部副官长,随军参加北伐时期湘浙赣苏等省战事。1927年进占浙江后,姚琮任北伐军总司令部警备第一师师长,兼南京要塞司令部司令等职。同年7月蒋介石下野,其率部护送蒋介石赴沪并转奉化,后被蒋介石劝说返回部队。

  1928年,姚琮任南京特别市警察局局长,后任内政部首都警察厅厅长等职。1930年,姚琮奉派赴日本考察警政,同年夏回国,参与瓦解石友三的策反工作。1932年4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厅长朱培德)副官处长,不久任笫三厅(厅长贺国光)副厅长等职。1933年冬“福建事变”发生后,其任温州警备司令部司令,参与分裂瓦解第十九路军的反策工作。姚琮于1936年授陆军中将衔。获国民政府颁发的四等宝鼎勋章,同年7月获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念勋章,再获三等宝鼎勋章,即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代理厅长等职。1937年袂授予等云麾勋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琮任军事委员会管理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一度代理主任事宜。1943年曾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内蒙古宣抚使,未赴任。

  抗战胜利后,姚琮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央复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45年获忠勤勋章。1946年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获三等云麾勋章,当选笫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任总统府战略委员会委员。1949年春到台湾,继任“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52年退为备役,后被选为姚氏宗亲会理事长、旅台温州同乡会理事长、台北浙江同乡会理事等职。

  1977年,姚琮于台北因病逝世。

  姚琮着有《飞云杂记》、《诗话》、《日本警政考察记》、《简未斋诗文钞》等。

  姚以侠(1892—?)

  号义生、又号仪笙。山西河津人。国民将领。

  姚以侠于山西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1918年9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

  1931年10月,姚以侠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炮兵大队大队附。1932年12月任陕西第七军(军长冯软哉)司令部参谋,兼任炮兵副指挥等职,率部参加对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5年10月,姚以侠任陆军第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兼)部直属炮兵第一营营长。1936年12月任陕西第二十七路军总指挥(冯钦哉)部直局炮兵团团长等职。

  西安事变后,姚以侠率部参加中央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部队的军事行动。

  姚继权(1892—?)

   别字仲衡。安徽桐城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继权于安徽陆军小学堂,南京陆军第四预备学校、遵义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191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分发安徽陆军服务。

  1928年10月,姚继权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兵器教官。1932年10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等职。1938年3月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1940年4月,姚继权在遵义毕业。

  1943年7月授陆军步兵上校军衔,1946年7月,姚继权被授陆军少将军衔,同时退为备役。

  姚鹓雏(1892—1954)

  名锡钧、伯雄,别署宛若、龙公、红豆词人。江苏松江人。作家,书法家。

  姚鹓雏曾任进步书局编辑,主编文艺报刊《七襄》、《春声》及《太平洋报》、《民国日报》、《和申报》等报的副刊。擅长书法,作品饶有渊懿之气,然而不多作。

  姚鹓雏历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监察委员、监察院调查专员、南京市委员会秘书长等职。与当时名流唐云、白蕉、孙雪泥等交往密切。姚鹓雏同时从事小说创作。为南社社员,是南社中擅长写哀情小说的作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姚鹓雏曾任松江县副县长。

  主要作品有《苍雪词》、《春奁艳影》、《恨海孤舟记》、《风飐芙蓉记》等。

  姚唯(1893—1927)

   别号唯先。江西萍乡人。国民高级将领。

  姚唯于江西陆军小学堂,南京陆军第四预备学校毕业。1916年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分发江西陆军服务。姚唯历任江西陆军第二混成旅步兵第四团排长、连长、团副等职。

  姚唯后随赣军赴粤,任驻粤赣军总司令(朱培德)部参谋、代理参谋处长等职,随部参加革命征东军作战事宜。

  1925年4月,姚唯赴广州,历任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战术教官、东征军第二纵队支队参谋主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教官、兼学员队长等职。后随军返回广州。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时,姚唯任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二师(王懋功,刘峙)第六团(团长陈继承兼)代理团长兼党代表、东路军北伐军前敌总挥(白崇禧)第二十二师(师长陈继承)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师特别党书记长等职。

  姚唯于1927年3月因病去世,英年早逝。

  姚行中(1915—? )

  姚唯儿子,抗日英雄。

  姚行中在萍乡中学读书期间,受到父亲姚唯(时任黄埔军校招生办主任、与叶剑英同室办公)的爱国思想影响。

  1933年,姚行中于萍乡中学毕业后,到国民军305师投军,在时任师长的堂叔姚纯(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36军中将军长)手下当兵。在姚纯的关照下,他先后进入国民党中央军校陆军培训班、陆军学校教官研究班和陆军大学参谋班学习深造。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行中与战友们开赴战场,与日寇进行了殊死战斗。期间,他因作战勇敢、富有谋略而多次升迁,历任少尉排长、上尉连长、少校营长等职。

  抗战结束后,姚行中在时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的长官部任中校作战参谋。1947年9月,杜聿明拟调姚行中任所部某团上校团长,命令他率部与解放军开战,但姚行中凭着一腔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爱国良知,毅然辞职返乡。

  姚行中编写有多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人物传记及历史著作。

  姚藩(1893—1949)

   别号价垣。湖南醴陵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藩于湖南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毕业。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辎重兵科深造,于1916年毕业后返回湖南陆军服务。姚藩历任浏阳游击司令(何健)部见习官、湘军第九旅(旅长何健)司令部参谋等职。

  1926年夏,姚藩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第二师(师长何健)司令部军官教导队队副等职,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初任第四集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十五军(军长何健)司令部参谋作战科主任、第三十五军第二师(师长刘建绪)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1929年任陆军第十九师(师长何健,刘建绪)第十六旅(旅长段珩)第三十一团团长。后任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随部队参加了对湘赣边区红军及根据地“围剿”作战。

  1931年,姚藩任第四路军总指挥(何健)部参谋,驻湖南陆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刘建绪)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处长,兼湖南全省干部训练团(团长刘建绪)副教育长等职。1935年任湖南第四路军总指挥(刘建绪)部副参谋长兼任参谋处处长等职。1936年授陆军上校军衔,后专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刘建绪)部高级参谋,兼任军官教育团副教育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藩任第二十八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1937年,姚藩授陆军少将衔。1937年任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部副参谋长,兼任参谋处处长等职。姚藩随部队参加淞沪抗战外围战事。1939年任第三战区浙江温州师管区司令部副司令,兼温州、台州防守司令部司令员等职,负责兵役征集与训练事宜。

  1946年,姚藩退为备役,后返回原籍乡间定居。1949年,姚藩在家乡因病逝世,终年五十六岁。

  姚文采(1893—1958)

   原名藴丰。安徽歙县人。教育家。

  姚文采早年入歙县“崇一学堂”与陶行知同学。后入南京“汇文书院”、及金陵大学学习生物。1914年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回南京任华中中学生物教师。

  1919年陶行知担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后,姚文采受聘兼任该校生物学,解剖学课程。后姚文采努力协助陶行知推进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夏,姚文采协助陶行知创办南京私立“安徽公学”,解决了徽籍学子在宁升学读书的问题,其任副校长,实际上主持该校的日常工作。1926年,姚文采与陶行知合拟《安徽公学生长程序》,计划在力谋现有初中与高中“内容之充实,基础之巩固”后,附设“中心小学”及“中心幼稚园”,再创设女子中、师范科、各科研究院和研究所。

  1927年,姚文采又协助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乡村试验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兼任该校生物指导员,并一直计划将安徽公学迁至乡村与晓庄师范合并。

  1933年,晓庄学校被封闭后,姚文采继续在安徽公学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姚文采重视实验仪器的购置,加强实习课的教学,提倡“手脑并用”。姚文采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要求生活自理,“在劳力上劳心”,克服教育经费拮据的困难,使该校维持不辍。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文采主持将该校迁到安徽屯溪办理,参加“生活教育社”。抗战胜利后,其又主张将学校迁回南京复校。姚文采饱经磨难,始终无悔。

  新中国成立后,姚文采将学校完璧交由政府公办,改名为“南京市第六中学”。姚文采仍任校长,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姚文采为南京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

  姚文采于1958逝世,终年65岁。

  姚文采着有《解剖学讲义》、《生物学讲义》等。

  姚传法(1893—1959)

  浙江鄞县人。林学家。

  1914年,姚传法于上海沪江大学理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19年获俄亥俄州但尼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21年获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姚传法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系主任、教授、东南大学、沪江大学教授、江苏省农林局局长、国民政府参议员、立法委员、农林部顾问等职。

  姚传法长于木林学研究,主张以法治林。1928年发起组建中华林学会,任理事长。1929年创办《林学》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学院教授等职。

  姚传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表《三种美国白蜡条与一种中国白蜡条木材组织之比较》等论文。

  姚国美(1893—1952)

  名公裳,号佐卿。江西省南昌人。中医名家。

  姚国美出生医世之家,自幼家境贫穷。及长大后,姚国美进江西医学堂学医,师学经方大家文霞甫先生。姚国美嗜读研医着,尤精奇难杂症,操内、妇、儿科,精寸诊察,取法和缓。医名一时称著于省内外。

  姚国美积极振兴中医事业,曾捐资创建神州国医药会江西分会,幷兼任会长;其又热心中医教育,曾于南昌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亲自任教幷兼教务主任之职,造就了一批中医人材。

  姚国美着有中医教材《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等。

  姚纯(1894—1940)

  原名树如,别号兼一、别字汝阜。江西萍乡人。国民高级将领。 陆军中将。

  姚纯早年就读于县立萍乡中学堂第二期、南京陆军入伍生队、武昌陆军第三预备学校毕业。1916年8月,姚纯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分发江苏陆军服务。后任江苏陆军行营巡辑队见习官,后随堂兄姚敏返回江西陆军供职。

  1922年秋起,姚纯任江西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赖世璜)第二团(团长姚敏)第一营连长、营长等职。1925年3月到广州,任建国赣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随营学校教官,兼任学员队队长等职。姚纯随部先后参加讨伐旧桂系军阀陆荣廷部和粤军陈炯明部的作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七师(师长王均)第二团营长,随部参加北伐东路军闽浙赣等省战事。1927年春所部赣军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姚纯任第十三军(陈嘉估)第三十七师(师长朱耀华)第一团团长。1928年4月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第三十七师师长,率部与桂系集团部队作战,战败后被整编。1928年9月部队编遣,任缩编后的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第五师(师长鲁涤平)第十五旅(旅长朱耀华)第二十八团团长,同年12月部队被整编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第五师(师长鲁涤平)。姚纯仍任第十五旅(旅长朱耀华)第二十八团团长等职。

  1929年6月,姚纯随桂系军阀反蒋作战,战败后部队被中央军整编,任陆军第十八师(师长鲁涤平)第十四旅旅长等职。1932年4月任陆军第九十六师师长。1935年10月任陆军第五师师长等职。

  1936年1月,姚纯升陆军少将军衔。1936年4月任陆军第三十六军(军长周浑元)副军长,兼任第五师师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纯仍任军事委员会直属第三预备军(司令长官龙云)第三十六军(军长周浑元)副军长、代理军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升陆军中将军衔,后率部转移重庆警备。1938年1月任重庆卫戌总司令(刘峙)部等三十六军军长,兼任渝南警备司令部司令,担任警备陪都重庆和川江三峡防务事宜。

  1940年4月,姚纯率部南下参加桂南战役,因邕宁失守被撤职,军长职务由赵锡光接任。

  1940年5月初,姚纯将军在广西上林作战时因负重伤,后来伤势严重复发不治逝世。

  姚醒黄(1894—?)

  上海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醒黄曾赴美国留学,入纽极宝大学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

  毕业回国后, 姚醒黄历任江苏省第一农业学校教务主任,国民政府农矿部技正,中央大学农学院艺化学组主任兼副教授等职。

  姚从吾(1894—1970)

  原名士鳖,字占卿。河南省襄城人。历史学家。

  1920年,姚从吾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姚从吾于1922年赴德国留学专攻历史方法论,主研匈奴史、蒙古历以及中西交通史。姚从吾曾任波恩大学东方研究所和柏林大学研究所讲师。

  1934年回国后,姚从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 姚从吾任西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

  1946年.姚从吾任河南大学校长。1948年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1958年,姚从吾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姚从吾通晓蒙文,非常重视历史资料的整理,完成了《蒙古秘史》第一部全译本。

  姚从吾著作有《姚从吾先生全集》。

  姚骊祥(1895—?)

   别号珠浦。山西垣曲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骊祥于山西陆军小学堂、西安第二军预备学校毕业。1918年9月保定陆军官军学校第五期炮兵科毕业。

  姚骊祥早年加入西北军,先后历任鹿钟麟部军、军师、军团等司令部参谋等职。西北军反蒋介石战败瓦解后,姚骊祥转投效阎锡山晋绥军系列。1934年3月任山西省保安司令(阎锡山)部保安第一旅旅长等职。

  1936年8月,姚骊祥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骊祥任第二战区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源)部独立旅第一旅旅长,率部参加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1938年初部队整编,所部编入第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董其武接李俊功任该军第一零一师师长,姚骊祥接董其武任第一零一师第二一八旅旅长等职。

  1938年5月下旬,姚骊祥在绥南战役中。因战事失利被撤职。后转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山西绥靖主任公署高级参谋等职。1943年9月,姚骊祥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免职。

  姚懋勋(1895—?)

  别号剑公、又号健公。河北宁河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懋勋于河北县立高等小学堂、公立商科专门学校毕业。1923年,姚懋勋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毕业。

  1935年,姚懋勋授陆军工兵上校军衔。193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谘议。1943年任军事参议院参议等职。

  1946年,姚懋勋被授陆军少将军衔,同年退为备役。

  姚北辰(1895—1955)

  字啸青。河南孟津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北辰早年于洛阳县立干区高等小学堂、洛阳省立第八中学学习。1919年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肆业。即赴日本留学。姚北辰先入日本振武学校完成预科学业,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三期炮兵科学习。1922年毕业,次年回国。

  姚北辰历任镇嵩军总司令(刘镇华)部讲武堂(设于西安)炮兵科教官、镇嵩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第四旅(旅长张治公兼)卫队营营长。1924年春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炮兵第二团团长,驻防河南新安地区。后任陕西省防军陆军第二师(师长张治公)步兵笫四旅(旅长武庭麟)第八团团长,随镇嵩军率部参加憨(玉琨),胡(景翼)战争,战败后随部编入国民联军,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张治公)部步兵第四旅(旅长武庭麟)炮兵团团长等职。

  1927年,姚北辰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第四军(军长刘茂恩)直属炮兵团团长,率部参加对奉系军阀的作战。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笫二集团军北路军(总指挥鹿钟麟)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第二十三军(军长刘镇华兼)第十混成旅旅长,率部参加第二期北伐战争豫冀战区之大名会战,将奉系军阀驱逐出关。同年9月部队整编,姚北辰任宿编后的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冯)暂编第四师(师长刘茂恩)暂编笫七旅(旅长武庭麟)副旅长,兼任旅司令部参谋长。后任讨逆军第十一路军(总指挥刘镇华,刘茂恩)暂编第四师(师长刘茂恩)暂编第七旅代旅长,随部脱离冯玉祥部转入阎踢山晋绥军序列。

  1929年随部脱离阎锡山序列,继而投靠中央军,任陆军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笫六十五师(师长刘茂恩兼)第一九四旅旅长,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边区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4年春,姚北辰任赣粤闽湘鄂“剿共军”预备军豫皖边区总指挥(刘镇华)部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笫了六十四师(师长武庭麟)第一九四旅旅长,率部参加对豫皖边红军的“围剿”作战。

  1935年4月,姚北辰授陆军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北辰任第二战区北路军(总指挥刘茂恩)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兼)第六十四师(师长武庭麟)副师长,兼任第一九四旅旅长等职,率部参加忻口会战、晋南会战和豫中会战。1939年初任第二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刘茂恩)第十五军(军长刘茂恩武庭麟)副军长。1940年7月任第二战区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第十五军(军长武庭麟)副军长,兼第六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中条山战役。

  1943年3月,姚北辰随部转隶第一战区,仍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刘茂恩)第十五军(军长武庭鳞)副军长兼第六十四师师长。1944年1月免兼第六十四师师长职,1945年1月随军转隶第十一战区统辖。

  抗日战争胜利后,姚北辰任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第四绥靖区(司令官刘汝明)整编第十五师(师长武庭麟)副师长等职。1947年,姚北辰在河南郏县被人民解放军俘虏,后送河北野战军邯郸战俘管理处学习,获释后任华中军政大学教员等职。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姚北辰曾作为张轸将军代表随团赴朝鲜慰问。

  姚北辰于1955年4月在武昌人民医院因病逝世。

  姚惠泉(1895—1988)

  上海市上海县人。爱国民主人士。

  姚惠泉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后任上海闸北飞虹路小学校长。北伐战争时期,姚惠泉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闸北区分部监察委员、上海市教育局课长兼督学。

  1927年,姚惠泉被国民党开除,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协助邹韬奋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生活》周刊。姚惠泉历任总务主任、农村服务部主任、理事及常务理事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姚惠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上海地方协会干事。“八·一三”事变后留沪主持职教社上海分社工作,兼任第四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主任。姚惠泉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及援助新四军的活动。1943年,姚惠泉参与组建中国药物建设公司,任副经理。

  抗战胜利后,姚惠泉当选上海参议院参议员。1946年加入民主建国会。

  新中国成立后,姚惠泉历任苏南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苏南行政公署秘书长、苏南土改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民建中央委员、谘议委员及上海市委常务委员、顾问、上海市工商联第二轻工业委员会主任、职教社常务理事及上海分社社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1988年,姚惠泉在上海因病逝世,终年93岁。

  姚彦(1896—1927)

  原名光彦,字文生,号仲云。湖南省保靖县人。土家族。革命先烈。

  姚彦为北京大学学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姚彦为中共北京地委领导人之一。1927年4月,姚彦与李大钊等二十人,同时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姚玉芙(1896—1966)

  又名姚冰,别号冷荭龛主人。江苏省吴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

  姚玉芙出身船户,七岁始习艺,师事贾洪林,工老生。后改习旦角,先从吴菱仙学戏,后拜陈德霖为师。 姚玉芙嗓音甜润嘹亮,表演细腻大方,京、昆剧皆能,尤以演二旦戏与主角配合严谨着称。

  姚玉芙自十九岁始与梅兰芳合作,长达四十年,同台者有王凤卿、姜妙香、龚云甫、谢宝云等。代表剧目有青衣唱工戏《孝感天》、《母女会》、《四郎探母》、《武家坡》、《大登殿》、《落花园》、《祭江》、《祭塔》等。二旦戏有《西施》、《天女散花》、《断桥》(饰青蛇)、《闹学》(饰小姐)、《佳期拷红》(饰莺莺)等。姚玉芙与梅兰芳关系密切,是梅氏的得力助手,亦是梅兰芳班社的总管事(兼)。姚玉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息影舞台,专为梅兰芳剧团管事,五十年代中期,调入中央戏曲研究院。

  姚中英(1896—1937)

   字若珠。广东省平远县人。抗日英烈。国民陆军少将。

  姚中英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后于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八期毕业。姚中英参加了两次东征作战和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姚中英以智勇双全,作战英勇深受上峰赏识,以战功擢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北伐战争后,姚中英被选调入南京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八期进修学习,毕业后返回广东。姚中英历任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军官教育班中校教官、广东编遣区第三师警备团营长、广东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一师第二旅第六团团副等职。1936年任中央军校第四分校(广州分校)上校军事教官、第四路军教导旅参谋主任、上校参谋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姚中英时任国民陆军第一五六师上校团长。在听到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后,姚中英愤怒万分,其当即上书军事当局,表达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国,杀敌立功的决心。

  淞沪会战爆发后,第一五六师奉命开赴上海前线。姚中英凭藉简陋的阵地工事和手中落后的武器,冒着日军陆、海、空三军炮火的猛烈轰击,率领部队坚守阵地,顽强地阻击日军的进攻。之后,其以英勇作战有功晋升为第八十三军第一五六师少将参谋长。

  上海沦陷后,姚将军又奉命率部转移防守镇江。当日本侵略军兵分数路,向南京发起进攻时,布防在镇江的第一五六师,又被火速调往南京,担任太平门一线的守备重任。姚中英与师长亲自到前线视察作战工事,详细瞭解情况,指挥部队调整部署。在战前动员大会上,姚中英用保家卫国乃军人之天职的道理,教育战士们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保卫首都。

  1937年12月4日,日军主力在飞机、大炮及坦克的掩护下,向南京发起猛烈的攻击。我军抗日将士奋起顽强的抗战,但终因实力悬殊,以致连失要地。12日,第一五六师扼守的太平门遭到日军疯狂的进攻,但一五六师的官兵们宁死不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况之惨烈,令人惊心动魄。在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激战中,姚将军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战后,姚将军的遗骨被祀入故乡平远忠烈祠内,后复转入平远县人民公园。

  姚东藩(1896—?)

  号震篱。辽宁省沈阳人。国民将领。

  姚东藩于奉天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1919年3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返回东北陆军服务。

  姚东藩历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教官、东北陆军第五师(师长赵思臻)第十二旅(旅长孙旭昌)第二十一团连长、营长,随部入关与国民党及晋军绥军作战,驻军河北滦县地区。

  国民革命军第二、三集团军占领京津地区后,姚东藩随部退出河北返回关外驻军。

  1928年6月张作霖遇害后,东北军整编改师为旅,姚东藩任东北陆军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长孙旭昌)第二十一团团长等职。1929年8月,姚东藩接孙旭昌继任东北陆军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长,驻防辽阳地区。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姚东藩随东北军入关与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介石)联军作战,任东北边防军第二军(军长王树常)步兵第二十五旅旅长等职。东北军易帜后统归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

  1931年5月,姚东藩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副司令长官(张学良)行营陆军独立步兵第十五旅旅长,驻军辽宁高桥地区,统辖第六四三、六四四团。同年七月,姚东藩率部再度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部的作战,仍任剿逆军北路集团军(总司令张学良)第二集团军(总指挥王树常)第十五旅旅长,战后率部驻防天津市郊。

  “九一八”事变后,姚东藩率部参加热河抗战。1932年春留驻冀察热与退踞关内的东北军部队统一整编,任军事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张学良)陆军第五十七军(军长何柱国)第一一五师师长等职。1933年12月,姚东藩率部赴豫鄂皖三省边区,率部参加对红军第二十五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1934年7月17日其所部在河南罗山县长岗岭被红军围歼,第一一五师损失4000余人,后姚东藩被撤除师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姚东藩返回沈阳定居。新中国成立后,姚东藩着有《奉军沿革》,《天津便衣队暴动事件真相》,《张学良痛剿天津便衣队》等。

  姚铁民(1896—1944)

  原名广凯。辽宁海城人。满族。抗日英烈。

  姚铁民贫农出身,其性格刚直。因不能忍受地主的欺凌, 姚铁民于1924年投入奉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姚铁民深为国破家亡而痛苦。1936年“西安事变”后,姚铁民毅然离开东北军,参加中共领导的东北大学生赴南京请愿的活动。结果被抓进北平第二监狱,次年冬天越狱成功,奔赴平西抗日根据地,加入八路军宋时轮部邓华纵队,任十一连司务长。1938年任支队参谋,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姚铁民智勇双全,其曾与包森等十八名指战员一举消灭了东新庄据点的七十多名日伪军,开创了冀东抗日斗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被誉为“十八勇士”。

  1940年,姚铁民任迁(西)、遵(化)、兴(隆)联合县第一任县长,在长城内外建立村民主政权,发动群众积极抗日。同年兼任冀东军分区对敌联络一科科长。姚铁民为争取伪军,改造特务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姚铁民调任“长城工作团”副团长,率领三千多人深入伪满州国热河南部山区,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1942年春节前夕,姚铁民组织群众破坏敌伪交通,一夜之间割断敌人电线五十多公里,破坏桥梁十余座,致使敌人的交通联络中断了半个月之久。

  1943年春,日军突然包围我军根据地,姚铁民为了掩护群众,用火力吸引日军,不幸被捕。在日军的利诱和酷刑之下,姚铁民始终坚贞不屈,次年英勇牺牲。

  姚醒吾(1897—1988)

  浙江吴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陆军少将。

  姚醒吾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姚醒吾任红军第五纵队二支队副官主、红三团第八军四师军需处处长、军经理处处长、红三团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等职。1936年姚醒吾任红二十九军供给部部长,并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姚醒吾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供给主任、留守兵团供给处财政科科长、供给处副处长、留守兵团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供给部副部长。1945年任陕甘宁边区银行秘书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姚醒吾任旅大办事处财政委员会主任、辽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8年起任东北野战军东线兵团供给部部长、东北军区军需部材料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后,姚醒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部长。1954年任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7年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5年,姚醒吾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于湖北武汉逝世。

  姚文林(1897—1980)

  字南枝。河北省青县人。近代实业家。

  1921年,姚文林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1922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深造,翌年获化学硕士学位。后入伊利诺大学进修,再入美国钢铁公司炼焦厂任技术员一年,在美国冶炼公司研究室工作。

  1928年,姚文林回国,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姚文林转河北省立工学院制造学系任教授兼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文林赴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部专员,后调军事委员会属工矿调整处中南区办事处任主任等职。驻桂林,并任广西纺织机械工厂经理。1940年奉兼第四战区经济委员会委员。

  1944年,姚文林赴美国考察化学重工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姚文林奉召回国接收大连肥料厂。后改接收津沽一带化学工业,合并成立化学工业公司,任总经理,幷兼葫芦岛硫酸厂厂长及耀华玻璃股份常务董事。

  1948年春,姚文林接任台湾碱业公司总经理。1949年任资源委员会委员兼工业处处长。1950年台湾纸业公司董事长。1951年任台湾碱业公司董事长。

  姚文林为“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学”及“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永久会员。1955年及1956年连续两度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姚文林1966年因病退休。1980年在台北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姚左唐(1898—1928)

  安徽桐城人。革命烈士。

  姚佐唐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姚左唐到京汉铁路彰德站工作,发起成立了彰德工人俱乐部(后改为彰德工会)。1924年,姚佐唐与李大钊、王荷波等人赴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及赤色职工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25年回国。

  姚佐唐曾任徐州铁路工会会长。1926年参加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铁道队副队长。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姚佐唐被国民党逮捕,同年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

  姚家芳(1899—1935)

  湖北英山人。革命英烈。

  姚家芳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来到广州学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姚家芳回到英山,参加了英山“三·二”农民暴动。姚家芳任英山红军总指挥部副指挥。

  1930年冬,鄂豫皖边红军红一军成立随营学校,姚家芳任校长。1931年红一军改称红四军,姚家芳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姚家芳先后参加战斗三十余次。后调任红军学校鄂豫皖第四分校教员。1932年,姚家芳任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师长。

  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姚家芳率部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1933年姚家芳任重新成立的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师长,领导队伍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

  1935年,姚家芳在皖西战斗中英勇牺牲。

  姚镇宇(—1939)

  安徽临泉人。抗日英烈。

  姚镇宇青年时代投身军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1937年,姚镇宇任国民政府军陆军第一四三师第八五三团上校团长。

  1939年7月,姚镇宇奉命率部坚守河南明港,与日本侵略军鏖战三天三夜。其后,在率领部队追击逃蹿之敌时,姚团长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姚克方(1899—1973)

  又名布之。浙江省吴兴(今湖州)人。医学家。

  1919年,姚克方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时,参加了新湖南组织。1924年入吴兴福音医院任医生、医师。1931年,姚克方在南京主办临时灾民医院。

  1933年,姚克方赴美国留学,入窦克大学研究医科。1935年回国后,任贵州卫生委员会委员兼技正、医疗防役总队副队长、队长等职。1943年任贵州卫生处处长、高级医务学校校长、贵阳医学院教授。

  1944年,姚克方赴美国考察卫生工作,并加入美国公共卫生组织,为组织会员。1945年任南京医院院长、国民政府视察,任国民党政府还都接收委员会委员、政府卫生署医政处处长,1946年去职。

  新中国成立后,姚克方到湖北从事医务工作。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任第二医疗队队长。姚克方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中南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校长、湖北省卫生厅厅长、湖北省寄生虫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姚克方为政协第三届,笫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姚克方于1973年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姚克方着有《吸血虫病之研究》等。

  姚春荣(1899—?)

  四川绵竹县人。女民间美术家。

  姚春荣祖父、父母皆为年画艺人。其家在众多作坊中间自成一派,号称“南路货”。

  姚春荣自幼受家风熏陶,六岁时开始跟父母学习彩绘。十八岁出嫁后独撑门户。每一年,姚春荣都要绘制万余幅门画到集市上去卖。因为姚春荣的画色彩艳丽、明快、笔法熟练,异常出色,故很受画商和群众的喜爱。尤其以仕女、儿童画和戏曲故事画独具特色。姚春荣还善于画门神,对老睑的开相极为精熟,是年画彩绘艺人中的好手。

  1989年,姚春荣参加全国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佳作评选活动,获优秀姟RΥ喝僭谥泄朗豕菥侔煺瓜疃械淖髌繁晃幕荩帐豕菔詹亍

  姚崧龄(1900—1984)

  字仲年,室名后十幸斋。安徽桐城人。落籍贵州贵阳。国民政府官员。

  姚崧龄为姚鼐后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时曾任《清华园刊》总经理(总编辑为蒲薜凤)姚崧龄留学美国时,先后入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姚崧龄于1927年回国。与高淑芳(高阆仙之长女)结婚。姚崧龄历任广州中山大学、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31年任上海华东煤矿公司会计处长。1933年任上海商学院教授。1934年入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任职,任业务管理第一实帮核、总帐室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姚崧龄兼任重庆大学会计系教授。1943年任四行(中央、中国、交通和农民银行)会计处处长。

  1947年,姚崧龄赴美国华盛顿任国际货币基金会稽核处副处长。数年后仍然返中行,后任外稽核驻纽约办事。于1957年退休。

  姚崧龄于1984年去世。

  姚崧龄撰有《中行服务记》、《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芮恩施使华经要》、《颜惠庆自传》(译)、《影响我国维新的几个外国人》、《雅尔达会议铸成的错误》等均载台湾《传记文学》。姚崧龄编有《张公叔先生年谱(初稿)》(1982年传记文学社出版)、《陈光甫的一生(初稿)》等。

  姚声望(1900—1942)

  原名东焕、又作车焕、又名雄,别号雄一、又号记昌,别字声望,后以字行。辽宁沈阳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声望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学堂毕业。1923年8月保定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返回奉军服务。姚声望历任东北陆军步兵团连长、营副等职。1925年11月参加郭松龄滦州兵变。

  1926年春,姚声望获官费留学日本航空学校学习。在学习期间接触共产党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又失去联系,毕业后回国返奉军服务。

  姚声望于1928年2月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部航空处飞行教官。是东北空军第一批飞行员,兼任航空教导队队附,后任东北航空公司令部参谋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姚声望与李笑天等人应金树人邀请赴新疆,参与筹建新疆第一支航空队,任新疆航空学校校长,后兼任驻军塔城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等职。

  1933年10月奉盛世才之命,姚声望与陈德立(1934年5月任新疆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赴苏联莫斯科洽谈军援,并奉命押送部分军械物资至塔城。1937年10月至1940年12月任新疆伊犁行政区行政长。兼任该区警备司令部司令等职。

  1941年6月,姚声望因授到杜重远案牵连,被捕入狱严刑审讯。姚声望于1942年春在新疆迪化第二监狱被秘密处决。

  姚永政(1901—1985)

  浙江绍兴人。医学家。

  姚永政1919年毕业于浙江医药专门学校。1930年毕业于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硕士学位。姚永政历任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卫生学研究员、中央卫生实验院副院长、国际联盟会卫生部中国疟疾谘询委员、云南省疟疾研究所所长等职,为美国藿布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寄生虫学馆主任,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姚永政在国内首次发现蛋形疟原虫及含有天然感染性无膜鞭毛型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中华白蛉,证实了后者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在广西发现日本吸血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新种,经国内外专家监定,命名为“姚氏钉螺”。

  四十年代初期,姚永政证实了我国西南山区流行的“瘴气”病为恶性疟疾。

  姚永政著作有《实用医学昆虫学》、《人体寄生虫学教范》等。

  姚宝猷(1901—1951)

  谱名良珍,字健生。广东平远人。国民政府官员。爱国人士。

  姚宝猷早年毕业于平远县立中学,后进入广东高等师范文史系学习,毕业后分赴福建任教,后任岭东国民日报社社长。后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明浩大学研习历史。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姚宝猷历任广东财政厅参议秘书、浙赣铁路理事会主任秘书兼铁路总务处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总务处长、工程委员会专门委员、广东省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等职。

  1949年,姚宝猷于中山大学任教,后赴香港。1950年由香港回广州,进入南方大学学习。

  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根据广州市民的检举材料,将姚宝猷定为有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文化特务分子,姚宝猷被判处死刑。

  1982年公安部根据历史事实及档案,撤消判决,给予平反昭雪,终得申冤正名。

  姚宝猷着有《日本神国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中国丝绸西传史》、《日本史研究法》、《中国基督教史》、《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之另一研究》、《西汉货币之研究》等。

  姚乃昆(1902— )

  又名祥秀。福建晋江人。华侨领袖。实业家。

  姚乃昆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随父亲移居菲律宾。初帮助父亲经营椰干业。三十年代中期成立公司,代销进口香烟。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占领菲律宾期间,姚乃昆与弟弟姚祖烈合营联合药厂,逐渐发达。兄弟俩于五十年代分家。姚乃昆另外经营嘉泰制药厂有限公司,代理美国麦士克公司抗生素等药品。

  之后,姚乃昆实行多种经营,创建哥伦比亚烟草有限公司,开办包装厂、化工厂、塑料厂、藤厂、南华金丝草行、畜牧场等企业。姚乃昆还投资太平洋银行,任董事。

  姚乃昆历任菲律宾华商联合会执行副理事长、常务理事长、常务顾问、菲律宾反共总会副主席、台湾“侨务委员会”顾问、菲律宾石油公司董事长等职。

  姚志修(1902—1934)

  安徽省霍丘人。革命先烈。

  姚志修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农红军。在红一军、红四军部队做政治工作。姚志修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姚志修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同年八月底重建红二十五军,任七十五师团政委。姚志修率部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期各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4月红二十五同红二十八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姚志修任七十四师政委,指挥部队转战皖西北地区。

  1934年7月中旬,姚志修率部在鄂东北参加长冈岭战斗,取得了重大战果。9月8日,在河南光山斛山寨指挥部队战斗时,姚志修身负重伤,不久牺牲。

  姚世昌(1902—1925)

  浙江兰豀人。国民革命先烈。

  姚世昌家世代务农。年少时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优秀。姚世昌于十六岁考入金华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远动”高潮从北京波及金华,1920年学生举行罢课揭起逐师风潮,姚世昌参加罢课,结果被开除。

  1923年,失学的姚世昌到杭州插入省第一师范学校为旁听生。1924年初,加入了左派国民党,他要以军人身份直接上前线杀敌为快。姚世昌经邵力子介绍,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

  1925年,姚世昌参加了第一次东征经过两个月的作战,东征军打垮了陈炯明。不久,盘踞广州附近的另一支军阀刘震鬟因谋叛乱,企图推翻革命政府,形势危急,东征军回师讨伐,在工人农民的支持下,同叛军交战一天半,平定了叛军。使广州革命政府转危为安。这次战斗中世昌表现英勇,又立战功。两次战斗有功,姚世昌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三师钱大钧某连任党代表。

  军阀陈炯明被击溃以后,企图卷土重来。在英国和段祺瑞支持下准备重新进攻广州。

  1925年,国民革命党进行了第二次东征,十月东征军攻破陈炯明的老巢惠州,收复东江。姚世昌此前曾写信给亲友说:“我既许身革命,死亡已置之度外,我把我的热血,换取中国的复兴,万一我牺牲了,这是我的光荣,也是亲友的光荣!”在这次战斗中,姚世昌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幸子弹穿胸部,英勇牺牲。当时在农历九月初十,其尸骸安葬在黄埔长州岛上。

  姚光鼐(1903—?)

  安徽秋浦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光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其父辈皆从事教育界工作,可谓书香门第。姚光鼐1919年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参加省学总会活动,幷联合社会各界惩戒猪仔议员,遭北洋政府安徽省当局通辑缀学。

  1924年,姚光鼐由柏文蔚(时任北伐讨贼军第二军军长)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由薜子祥、廖梓英(均为北伐讨贼军第二军驻粤顾问)介绍报考黄埔军校,编入第一期第一队学习,后服务社会。姚光鼐历任国民政府中央振灾委员会委员、秘书、蒙藏委员会秘书等职。

  姚渐逵(1903—?)

   别号锄非。湖南省宁乡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渐逵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庐山中央训练团暑期班毕业。

  后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起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十一师六十二团见习、排长、连长、扬州中学军训教官、财政部盐务缉私处第二缉私队队长、汉口市保安总队第五中队中队长、陆军第二师第五旅上尉服务员、第五十二师六团六连连长、第八十三师四九六团第一营营长、军委干训班第一队队长。

  1933年起任军委会北平分会政训处处员、第三十二军中校参谋、北平市军事训练委员会上校副主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渐逵任训练总监部上校部员、第二战区平津游击少将司令、河南省保安第四团团长、河湖南省保安第五团团长、省保安处科长。

  1942年起,姚渐逵任战时青年训导团衡阳分团少将副主任、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军政部将官队队员、第一军官总队第五大队少将队长中央训练团少将团员、1947年任长沙团管区司令。1948年任湖南省军管区司令部少将督导委员。

  1949年,姚渐逵任第一兵团少将高级参谋。同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后定居长沙。

  姚渐逵着有《湖南和平运动麟爪》等。

  姚钟鼎(1903—1970)

  别号甸久,字甸封。贵州榕江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钟鼎于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科毕业,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毕业。

  姚钟鼎两次参加东征和北伐战,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通讯兵营排长、连长、营长、参谋本部通讯兵团上校团长、军令部上校参谋、第十军第三十一师参谋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钟鼎任军事委员会铨叙厅任免科上校科长、中央军校第六分校办公厅少将主任,兼学员登记处处长、军政部人事处少将处长及铨叙厅人事处少将处长等职。

  姚钟鼎于1945年退役,次年春任联勤总部人事处长。1949年到台湾。

  1970年,姚钟鼎在台北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姚诚德(1903-1939)

  陕西蒲城人。国民将领。抗日英烈。

  姚诚德成历任国民陆军第33集团军骑9师3团上校团长等职。

  1939年随枣会战中,姚诚德将军奉命率领部队插入敌后方,分段袭击日军运输部队,姚将军的部队就象一把锋利的尖刀插进日军的腹部,给敌人以重创。

  遭到袭击的日本侵略军急调空军炮兵配合,疯狂反扑,在激烈的战斗中,姚诚德身先士卒,指挥士兵英勇作战。姚将军在战斗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姚碧澄(1904—1966)

  广东平远人。内科医学家。

  1934年,姚碧澄于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姚碧澄历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院长、云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姚碧澄历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兼内科主任、广州卫生局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等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姚碧澄开展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这一新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的地位。1962年,姚碧澄又采用人工肾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姚碧澄撰有《肝穿刺胆道造影与阻塞性黄疸之诊断上的价值》、《心力衰竭的机理及治疗》等论文。

  姚国俊(1904—?)

   别号元勋, 字轨均。陕西省礼泉人。国民高级将领。 陆军少将。

  姚国俊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二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毕业。姚国俊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排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央教导二师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

  1931年起,姚国俊任关麟征教导第一师上校团长、第二十五师参谋处长、西北“剿总”第二十五师少将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国俊任第二五师副师长、代师长、第二十五师参谋长。1940年任第九战区第十五集团师总司令部副参谋长、代理副总司令。1943年任第九集团军第二十五师师长。1944年任第三十八军副军长。

  1945年, 姚国俊被授陆军少将衔。其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湖南会战等诸战役。

  1946年起,姚国俊任整编第三十八师中将师长兼第五十五旅旅长。1948年任第三十八军军长,次年夏被免职,后调任商洛绥靖区司令部副司令员。

  1949年,姚国俊随第七兵团在成都参加起义。1952年转业地方工业工作。姚国俊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参事。姚国俊后被选为成都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

  姚国俊着有《关麟征部在陕甘阻击红军纪实》等。

  姚葛民(1904—? )

  江西萍乡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葛民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八期毕业、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第十四期步兵科毕业。姚葛民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七师连长、营长、第四路军总指挥部教导团团长、独立第十旅副旅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葛民任第三十六军第五师上校参谋长、副师长等职。

  1948年,姚葛民任新编第三0五师少将师长。在平津战役中,姚葛民不愿兄弟相互残杀,后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

  姚可昆(1904—?)

  河北山海关人。女教育工作者。

  姚可昆于1921年至1925年期间在天津河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1931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留校作研究生,同时任师大附中女教员。1932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柏林大学、海德大学进修哲学,文学、艺术史。1935年与冯至结婚。

  回国后,姚可昆先后在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教,为教授。1950年调北京外语学院德语系任教,担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1986年退休。姚可昆曾主编德语大学一年级课本,并参加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大学二年级课本编写工作。

  1958年,姚可昆主持外语院德语系集体编写《汉德词典》。1972年编《新汉德词典》,任偏委兼顾问,历时十余年完成这本大型词典,获得了国内外好评。姚可昆还参加编写《汉德分类词彚手册》、《汉德成语词典》。

  姚可昆主要译作有卡罗萨的《引导与同伴》、尼采的《历史对人生的利弊》、赛汀的《牺牲行》、安恩廓夫的《忆果戈理》、布莱希特的《卡垃尔大娘的走》等。以及与冯至合译的歌德的长篇小说《维廉麦斯特一学习时代》。

  姚名达(0905—1942)

  字显微, 号达人。江西省兴国人。目録学家。

  1928年,姚名达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30年于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32年,姚名达创办了《女子月刊》,开办女子书店,积极致力于女子平民教育。之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中正大学。

  1942年,日军入侵江西,姚名达率领师生组成战地服务团,积极参加抗日战斗。同年七月,战地服务团与日军遭遇,在激烈的战斗中,姚名达壮烈殉国。

  姚名达着有《目録学》,《中国目録学》,《中国目録学年表》等。为近代目録研究的重要著作。

  姚薇元(1905—1985)

  安徽繁昌人。历史学家。

  姚薇元于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36年获清华大学研究院历史所硕士学位。姚薇元曾任中央大学、大夏大学、贵州大学教授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姚薇元历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教研室主任等职。是湖北省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常务理事。

  姚薇元专长于中近代史、中古民族史。着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史事考》、《北朝胡姓考》等。

  姚秉勋(1905—?)

   字柳强。广西桂林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秉勋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训练班毕业。历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第二步兵团连长、营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央教导二师团党代表、师政治部中校主任等职。

  1930年后,姚秉勋任汤恩伯第八十九师和第十三军军(师)部副官长。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南昌党政分会少将副主任、第十三军独立二师副师长、代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秉勋积极参加抗战。历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新编第四十四师师长、第十三军副军长等职。姚秉勋先后参加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鄂北会战等诸役的战斗。1946年起,姚秉勋任青年军第二零三师副师长、师长、青年军第二零二师师长、总统参军处参军等职。

  1948年,姚秉勋被授国民陆军少将军衔。1949年到台湾。

  姚骏逸(1906—?)

   别号筠一。河南固始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骏逸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毕业。历任第九十二军第二十一师参谋长、国防部人事司少将处长等职。1947年,姚骏逸于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笫二期毕业。1949年,姚骏逸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

  姚域声(1905—?)

   原名升瀛, 别号江泠。河南浚县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域声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炮科毕业。后于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二期毕业。姚域声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炮兵团排长、连长、营长、第十七师炮兵队队长、第十二军团总指挥部炮兵团团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域声担任第九十二军上校参谋兼炮兵营营长、炮兵指挥官、第二十一师上校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45年后任国防部第二厅人事处副处长。

  1948年,姚域声被授予国民陆军少将军衔。1949年到台湾,任行政公署第一处少将处长、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处长等职。姚域声于1958年退役。

  姚克(1905—1991)

   原名姚成龙, 又名莘农。原籍安徽歙县,生于福建厦门。编剧。戏剧学家。

  姚克早年在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学习,后改读法学,1931年毕业。姚克曾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报社编辑、英文月刊《天下》主编。1932年向全球各国介绍中国作家,翻译完成了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的英译本,并与鲁迅成为交住密切的朋友。1936年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编剧委员会副主任。创作了电影剧本《吉人天相》。1937年,姚克到苏联莫斯科参加第三届戏剧节后赴美国,在耶鲁大学任戏剧研究员。1940年回国,在上海,姚克与黄佐临组织二苦干剧团。后相继在天风剧团、艺光剧田、南国艺社任编剧。姚克编写的话剧有《楚霸王》、《西施》、《秦始皇》、《美人计》、《清宫怨》等。1948年为上海大同影片公司编写电影剧本《蝴蝶梦》。

  姚克后到香港,先后为永华、长城、光华等影片公司创作《清宫秘史》、《玫瑰玫瑰我爱你》、《豪门孽债》、《此恨绵绵》、《一代妖姬》等电影剧本。同时执教于香港新亚书院、联合书院、中文大学。姚克曾任丽的电视台顾问。

  1965年, 姚克赴美,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太平洋大学任教。后在夏威夷大学从事戏剧研究。

  姚克曾将曹禺的剧本《雷雨》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姚苏凤(1905—1974)

  原名姚庚夔。江苏苏州人。作家。编剧家。

  姚苏凤1926年毕业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曾参与创造苏州文学团体星社。1926年进入新闻界,曾任《国民日报》,《民报》副刊编辑。1931年,姚苏凤任天一影片公司编辑,编写《歌场春色》、《芸兰姑娘》等电影剧本。1932年主编上海《晨报》副刊《每日电影》,大量刊登左冀电影工作者的影评文章。姚苏凤曾被誉为民国时期新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之一。

  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先后编写《残春》、《路柳墙花》、《夜会》等电剧影本,并编导影片《青春线》。

  姚苏凤于抗日战争期间赴香港。1947年在重庆任《新民报》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姚苏凤返回上海,任《新民晚报》副主编。

  姚苏凤着有《之子于归》、《火中莲》等话剧剧本,小说有《铸梦》等。

  姚竹修(1906-1942)

  江苏苏州人。爱国烈士。

  姚竹修为中国驻菲律宾总领事馆随习领事。在担任菲律宾国外领事工作期间,积极进行抗日活动。姚竹修曾在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募捐活动。

  1942年马尼拉沦陷后,姚竹修不幸被日军所拘捕。被押期间,姚竹修面对残忍的日寇终英勇不屈。同年4月,姚竹修惨遭日寇残杀,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六岁。

  姚警尘(1905—1955)

  陕西省户县人。国共官员。

  1929年,姚警尘毕业于西安中山大学政治经济专修科,曾任户县乡村师范校长、石泉、汉阴县县长等职。

  姚警尘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想影响,曾带领学生捣毁县党部,驱逐了国民党党务指导委员刘秉汉、许评之和伍步升。

  1930年,姚警尘在杨虎城举办的陕西行政人员培训班受训。结业后,被派任石泉县长,后调任汉阴县长。劭力子由甘肃省调陕西省接杨虎城主政后,姚警尘离开汉阴县到南郑县赵寿山部任中校秘书。期间常为抗日救亡刊物撰写文章,激发将士的爱国热忱,并代赵寿山草拟上呈杨虎城将军的《抗日意见书》。

  1938年秋,姚警尘在西安经吴德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三十八军军长办公室中校主任、第四集团军总部上校秘书、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机要科长、西北行营少将参议等职。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他向中央提供了重要情报,曾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

  1947年任解放区西北局秘书、交际处处长等职。建国后,任中央军委某部办公厅副主任兼三局局长。1952年和1955年两次对他作了错误的处理,1955年含冤去世。

  1982年,先后撤销了过去两次对他的错误处理决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姚喆(1906—1979)

   曾用名姚秩章。湖南邵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陆军中将。

  姚喆早年任乡农会协会主席。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大队司务长、排长、第三师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特务团营长、第一师三团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34年起任瑞金保卫局总队部总队长、红三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1935年起任红二十六军第七十八师参谋长、北路军参谋长、陕甘宁独立师师长。

  姚吉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第一二零师三五八旅参谋长。1938年起任大青山支队参谋长、骑兵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绥察行政公署主任。1943年任塞北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任绥蒙军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姚吉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1949年任第一野战军第八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姚喆任绥远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笫二十三兵团副司令员。1956年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校长。1966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姚喆于1955年被授陆军中将军衔。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政协第五届常委、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姚喆将军1979年于北京逝世。

  姚蓬子(1906—1969)

   本名梦生,又叫蓬生、梦圣。浙江省诸暨县姚公埠人。诗人。作家。

  姚蓬子早年毕业于绍兴中学后,考入了北京大学。后来在上海光华书局当编辑,以法国象征派的风格创作诗歌。1926年,姚蓬子翻译法国作家果尔蒙小说《处女的心》。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出版诗集《银铃》。

  姚蓬子曾经是左翼作家,当时与鲁迅、夏衍等作家一起担任“左联”执委。

  姚蓬子以英译本转译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我的童年》。与丁铃、沈起予一起创办了《北斗》,后任《文学热报》主编。其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剪影集》。

  姚蓬子1933年被捕变节(叛变),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以获取自由。之后在重庆、上海开作家书屋。解放后,姚蓬子曾任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兼课教师。

  姚蓬子于1956年被公安部定为叛徒。于1969年病逝于上海,终其颇为复杂的一生。

  姚文元(1931—2005)

  上海人。作家。中共高级官员。

  姚文元是作家、诗人姚篷子的儿子。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后回上海大同大学一院(今大同中学),高二转入沪新中学。194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以后,姚文元因发表了批判胡风的文章崭露头角。后发表了一系列批判’“右派”言论,得到了张春桥、柯庆施的赏识,从《萌芽》编辑部转任《解放》杂志编辑部文教组长。其因文章《録以备考》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并几次公开指名称赞。因此,姚文元一跃成为文化界名人。

  姚文元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杂文集《细流集》,第二本书为杂文集《在革命的烈火中》,第三本《论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及第四本书《革命的军队,无敌的战士—谈谈(保卫延安)的几个特色》。

  其间,姚文元不断发表文章,先是打击王若望、施蛰存、许杰、流沙河、徐中玉、鲁莽、王蒙、秦兆阳、邓友梅、徐懋庸、陆文夫、刘绍棠等“右派”作家,接着又发表文章讨伐冯雪锋、艾青、巴金、周谷城、丁玲等文人,批判巴人的“人性论”。在其任《解放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后,发表了评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批判吴晗:“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的反动本质”,诬陷邓拓、廖沫沙、吴晗为反革命集团。还发表一系列文章攻击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杨尚昆,炮打刘少奇、邓小平、陶铸“司令部”,借《评水浒》诬陷邓小平。

  姚文元靠批判《海瑞罢官》步入政坛,经江青的力荐得以进入“中央文革小组”。1966年,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姚文元成为“中央文革小组”组员,得以列席会议,首次进入中国政治核心,成为“中央首长”。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38岁的姚文元成为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第八号最高领导人物,后任国务院副总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姚文元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一起勾结,组成“四人帮”,疯狂进行反革命活动,大搞批判打倒文人学者、作家,诬陷,迫害老干部,图谋纂党夺权,捏造了“毛主席临终嘱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可谓祸国殃民。人们私下称其为“文痞”。

  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姚文元被逮捕。1981年经审判,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其是“四人帮”之中唯一活着走出牢狱的人。

  2005年,姚文元因糖尿病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姚廷芳(1906— )

   别号欣安。河南淅川人。国民政府官员。

  姚廷芳于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历任河南南阳中学、开封省立师范学校校长、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政治教官、军事委员会西安战时干部训练团政治教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干事、河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处处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河南支团干事等职。

  1945年,姚骏逸任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7年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到台湾。

  姚荫梅(1907—?)

   原名姚艮奇。江苏苏州人。弹评演艺家。

  姚荫梅出身评弹世家(母亲王小红),十六岁从唐芝云习《描金凤》,继而从朱耀祥学习《大红袍》。姚荫梅曾自编演出《玉连环》、《啼笑因缘》,演出后大为成功,一时誉满全沪。

  姚荫梅于1951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后来上海评弹团)。其曾创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改编的长篇有《双按院》、《方珍珠》,中篇有《猎虎记》等。整理有《玄都求雨》、《汪宣审猴》。姚荫梅所唱曲调被称之为“姚调”。

  姚荫梅曾任上海评弹团艺术顾问等职。

  姚新一(1907—1939)

   原名唐吉昆, 字瑶。吉林省永吉人。抗日英烈。

  姚新一先后于吉林大学和北平弘大学院求学。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姚新一回东北以任中学教师,以此为掩护,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姚新一历任伊兰区委书记、伊兰县委书记、吉东省委秘书长等职。曾任《救国时报》及《前哨》(非上海左联刊物《前哨》)编委兼主编。姚新一后来在同日军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二岁。

  姚文英(1907—?)

  字贤钦。江苏川沙(今上海)人。建筑师。

  姚文英9岁随父亲于营造工地学习,后入万国函授学校建筑科深造。1930年考入南京市政府工务局任职。1932年转入导淮委员会。1933年,姚文英进入金陵房产社任建筑师。负责修建南京国民政府及建南京山西路住宅区高级住宅。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文英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任工程师,兼任组长、处长等职。负责为国民政府军在大后方赶修眷所。

  1949年赴台湾。姚文英于1956年退休,创立石城建筑师事务所。1976年再创建永华预铸工程公司,任董事长。

  姚文英所参加修建澄清湖、日月潭、石门水库等风景区,获十大建筑师金鼎姟

  姚尧(1907—?)

  别字晦农。湖南长沙人。国民将领。

  姚尧于中央军校第六期第一总队工兵科毕业。1946年任第七十三军一九三师副师长。1947年在莱芜战役中作战失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

  姚黎天(1907— )

   又名家宝, 别号剑文。浙江诸暨人。国民高级将领。陆军少将。

  姚黎天于中央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中央陆军步兵学校第一期毕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四期肄业、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毕业。

  姚黎天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排、连长、第一师第一旅骑兵队长、第三十七军团教导团营长、中央军校第十三期(第七分校)中校大队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黎天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骑兵旅上校团长、第一骑兵军第二旅少将旅长等职。1947年,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任骑兵第三军副军长。

  1948年,姚黎天授陆军少将衔。1949年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

  姚永芳(1908—1977)

  广东大埔县人。爱国华侨领袖。

  姚永芳十六岁时到县城习商,二十四岁时在汕头任银行代办。赴新加坡先学海外营销业务,后转居銮市自营布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姚永芳在居銮市创办南源布庄有限公司,自任主席。后成为马来西亚南部经营布匹的巨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姚永芳倡议创建居銮市大埔同乡会,被推为主席,居銮市客属公会会长,是星马有名的华侨领袖。姚永芳历任新加坡南洋客总名誉董事、新加坡姚氏公会名誉会长、中华商会董事等职。

  姚永芳急公好义,慷慨热心慈善义举,对马来西亚社会福利及教育事业均屡作出特殊的贡献。1966年,姚永芳被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赐PPM勋章。1976年获马来西亚苏丹殿下颁授太平局绅(JP)勋衔。其子女均秉承庭训,皆为热心爱国爱乡之人士。

  姚森良(1941— )

  广东省大埔县人。爱国华侨。

  姚森良为马来西亚居銮已故社会名人姚永芳太平局绅长子,姚美良长兄,马来西亚太平绅士。姚森良早年在居銮中华高级中学受教育,毕业后继承父业——南源布庄私人有限公司。

  姚森良老成持重,处世认真谨慎,秉承庭训,知书达理,明辨是非,为人谦恭有礼,事亲至孝,倍受商界前辈及社会各界人士之推崇。姚森良从商不忘公益善举,热爱华人教育,尤其致力赞助中华中学清寒子弟助学金,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大学贷学金及居銮大埔同乡会娧Ы鹩氪笱еЫ鸬龋κ舷屠ブ倬枳识十五万元予中华中学,倡建姚永芳行政楼基金。

  姚森良认为乡团在马来西亚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他促请华裔应该在教育及商业领域内,配合亚洲局势之发展。他指出本国比邻国的条件好,反视其他邻国人民,许多华裔已被同化,有鉴于此,大家应该珍惜这种机会,致力发扬先贤组织华团的意义和宗旨,瞭解华裔原有的根源。

  为了寻访祖辈的足迹,在他的推动下,世界多个国家的客家乡亲每年都组团到中国福建宁化石壁村及长汀寻客家的源头,使宁化石壁成为客家人的圣地。

  姚森良希望华社在推动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应全力以赴,他强调,在一个人的毕生事业中,应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平时对子女灌输正确的思想,鼓励他们充实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促进国家及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姚森良历任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及永久名誉会长、居銮大埔同乡会会长及永久名誉会长、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名誉会长、居銮客家公会署理事长、新加坡茶阳励志社名誉社长、居銮中华工商总会署理事长、新加坡姚氏公会名誉会长、居銮中华中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名誉会长、居銮中华中学学校校友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名誉会长暨顾问等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4367.html

更多阅读

单雄信,一个让人“服气”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有气节的人物

单雄信: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飞将”之死与“好人淘汰”定律单雄信(581-621)姓单名通字雄信号“飞将”,家住山西潞州(长治)天堂县城南八里二贤庄赤发灵官,祖籍曹州单父(单县)人。少勇健。隋末入瓦岗起义军,手使金顶枣阳槊,胯下

关于汤姓历史来源的探究报告 汤姓名人

关于汤姓历史来源的探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因为我姓汤,把以我就查阅汤姓的起源和来源。二、调查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汤姓名人故事。2、网络查阅。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

苏克明----苏姓历史名人525 姓苏的名人

苏克明,字进迪,号钢插公,蒙古族,蒙古苏氏始祖,为顺帝皇叔,封义王,现子孙遍布全国各地。在鄄城县苏老家村,当地苏姓村民均自称为蒙古苏氏。这从他们供奉的祖宗龙牌上可以看出:“始祖苏氏元朝义王讳克明字进迪号钢锸公暨赵郑太君之神主”,显然,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李瑞环 中国数学名人简介

中国历史名人简介--李瑞环  李瑞环(1934年9月-),中国天津宝坻人;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前高级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89年至2002年),第八、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

声明:《转载 部分姚姓名人 姚姓历史名人》为网友远山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