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年以前出到德国留学时所得到的震撼,到这些年在世界各地游走和对比,再到最近重返德国深度体验和观察所得到的感悟,使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一个民族能够在中世纪欧洲战场的中心饱受摧残而不倒,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迅速崛起,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能够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列强,虽然最终失败但是又能很快从中反省和再次崛起,认真履行战争赔偿和主动援助弱国的责任,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和政治舞台的平衡器?笔者就自己有限的经历和观察,试归纳和总结如下。
特里尔城古堡
1)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哲学思想。它崇尚理性,怀疑权威,相信逻辑,排斥盲目,其本质反映的是科学和民主的意识。理性主义从启蒙运动开始成为欧洲哲学思想的主流,但是在实践中运用的最好的是德国– 虽然在德国的纳粹时期也出现过短暂的极端非理性主义。
德国的理性主义实践最早体现在教育观和教育实践上。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在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战争赔款的时候,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洪堡大学的校舍。同时他还承诺,国家将持续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支持,而且不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洪堡大学开启了德国和欧洲现代大学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先河。在20世纪初期,约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被德国科学家获得:伦琴、开普勒、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其中两个– 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德国人完成的;在哲学界、思想界和音乐领域中,尼采、歌德、马克思、贝多芬等,如夜空中璀璨的明星。
德国的理性主义实践还集中体现在其务实的政治立场上。德国政治家既不像英国的职业政客紧跟在美国人屁股后煽风点火、亦步亦趋,也不像崇尚浪漫的法国人一样喜怒无常、忽左忽右。在德国,无论是“基督教民主联盟”(CDU/CSU)当政还是“社会民主党”(SPD)当政,德国的政治立场历来是一贯的和务实的:党派政治必须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为世界政局的稳定服务,因此以党派和局部利益为重的极端主张和做法在德国都没有市场。在德国,有政党但是没有政治明星,党派政治为国家和民众利益服务,而不是塑造政治明星和“英明领袖”。德国的政坛如同德国的足球:虽然缺少明星,但它是世界最好的球队。
德国的理性主义实践渗透到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民众对于社会公共秩序的认同和自觉遵守,到平时朋友之间约会的守时,从公共交通运行的正点率,到世界推广最成功和普遍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从新技术、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到从学前和基础教育体系的合理设置和规划,无不体现了德国理性主义的光辉。也正因为如此,德国没有经历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规模的罢工、学潮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的躁动期,顺利和平稳地完成了德国社会从传统的等级森严和两党政治向多元化社会的过渡。
理性主义的结果是社会运转和管理的标准化和流程化,而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结果就是社会整体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的提升- 这就是德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够平稳顺利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亚琛大教堂严谨认真
这不仅仅是体现在德国人对于约定时间的恪守,也这不仅仅是德国工业技术标准的高屋建瓴,而是德国人对于“社会契约”的尊重和个人责任心的体现。
德国能够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的地位上迅速崛起,与其工业产业所采取的高标准和每一个德国人的恪尽职守密不可分。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制造和卖出去产品不是目的,让用户对产品质量满意,进而对产品和品牌产生信任和依赖才是值得引以为傲,并成为每个德国人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观。在技术竞赛和商业竞争中,不断进步和战胜自己才能最终赢得竞争,这就是德国人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原动力。
德国人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追求品质和价值的卓越。在欧洲,一座规模宏大的教堂往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而在建筑的过程中,人们的美学趣味和建筑风格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才会在教堂上留下明显的美学年轮。一座大教堂的年轮就刻在它的建筑风格上:它的底层是罗马式的,而四座尖顶却是早期哥特式的,随后的作品则是多种风格兼具。在德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被打上时间印记的教堂。
战后的德国,被分裂成两个国家,满目苍夷,一片废墟。然而正是靠着德国人坚强、严谨认真的品质,在废墟上迅速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并且经济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德国不但实现了复兴和崛起,其经济发展模式也非常健康,即使在欧债危机肆虐时期,德国经济仍能保持一枝独秀和持续增长,并成为欧洲的发动机和“救世主”。
乌尔茨堡的大皇宫,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自我牺牲
许多民族都在自夸“勤劳”和“勇敢”。当其他民族认为勇敢即光荣时,德意志民族却视勇敢为责任。他们义无反顾的献身并不是为了“成功”或“成仁”的荣耀,而是一种简单的责任感– 这是德意志民族有别于许多其它民族的质朴无华的优秀品质。
在1939年,当时的德国包括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全部日尔曼人口不过8000万,但就是这区区8000万人,在战争期间竟然动员出了1700万人上前线,其中600万人战死在50多个国家的战场上,这在其它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二战后,苏联作家曾出访西德一座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小城中心广场的一块纪念碑上记录着:“二战”爆发时这座小城把一万多子弟送上前线,他们组成了一个师。战争期间这个师三次遭到毁灭性打击,小城居民又三次把它补充起来,到战争结束时有三万多人再也没有回来。他们留下的只有纪念碑上刻着的一句话:即使我们全部战死,德意志仍将存在。
德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夹在法国、奥地利、俄国和瑞典等军事强国中间,中世纪以来多次成为欧洲的主战场,这也造就了德国人强烈的危机和忧患意识。因此,德国对军事理论和兵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因而德国不仅出现了克劳塞维茨这样的军事理论大家,德国在世界上更率先建立了军事参谋体系,德国还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世界级的军事将领:施利芬、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
纽伦堡街头
勇于担当
德国人对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和忏悔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对于受迫害犹太人和其它受害国做了诚恳的谢罪和认真的赔偿,德国对于新纳粹主义和种族主义严防死守,绝不姑息。
1953年德国通过了《战争受害者赔偿法》,1957年又通过了《联邦赔偿法》和《联邦还债法》。根据这些法律,德国在2030年之前要支付给受害人1223亿的德国马克(以当时的货币价值计算)。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向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敬献花圈后,双膝跪在纪念碑前,代表德国深切忏悔。这一跪感动了世界,并被誉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德国人的诚恳忏悔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谅解和尊重。
德国还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让世人永远铭记这段黑暗的历史。
德意志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它不是张贴在墙壁上和悬挂在广场上空的口号,它不是报刊和书籍里罗列的教条,它也不是党派和企业领导人每天不断重复的说教。身在德国,我能够清晰感受到德意志精神的存在。
德意志精神暗藏在广场、集市和每一个社区角落人们的自我约束和勇于担当的举止之间;它掩映在在博登湖畔湖光山色和黑森林的小径边德国人对于环境和子孙的关爱里;它洋溢在在巴伐利亚州人淳朴、诚恳和友善笑容中;它折射在海德堡渊博睿智的教授们对于真理的探索和躁动不安分的学生对于自由的渴望中;它沉淀在新天鹅堡和科隆大教堂斑驳的一砖一瓦上;它铭刻在超市中琳琅满目和高质量的小商品上;它绣刻在班贝格和罗登堡小镇的居民传统服饰上…。德意志民族以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为自豪,他们恪尽职守和兢兢业业,他们不满足现状和不断超越自我,他们敏于思、慎于言和勇于行,他们自尊自爱和珍爱生命,但是一旦需要,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理性主义、严谨认真、自我牺牲和勇于担当,这些就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核心。
德国的崛起不是历史的巧合和幸运,也不是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委身于强国羽翼下昙花一现的奇迹,它是德意志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