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 附子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

目 录

一, 前言

二, 附子主要化学成份、制法、毒性

三, 附子用量,用法

四, 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

五, 附子用于散寒止痛

六, 附子治风痹

七, 附子治癌症

八, 附子用于暖肝息风,治老年性震颤

九, 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

十, 附子治盗汗,自汗

十一,附子治尿频

十二,附子治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水肿

十三,附子治红斑狼疮与结节性红斑

十四,附子治骨髓炎

十五,附子治发热,戴阳症

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应用

十七,附子补虚

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

十九,附子简易方

一、前言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四川陕西栽培的乌头称天雄。附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明医学家张景岳对附子有极精辟而详尽的论述:“…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藿乱、反胃、噎膈、心腹绞痛、胀满、泻利、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 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疸、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症。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建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症里症,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阳,引补血药入血份,以药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仍阴症要药,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而脉沉细者尤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因此把附子称为药中四维,治乱(人体功能紊乱)良将是名符其实的。

不独张景岳有此评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130方,用附子达21方。近代名医赵锡武非常推崇《阴证略例》,认为王氏治疗阴证的特点是善用附子,重视温补脾肾。我每提倡用真武汤不要怕附子用量大,取其鼓动心阳,抑阴邪上乘。

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 效如桴鼓。

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加附子。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吴佩衡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

祝味菊(1884-1951)用附子救孩子最多,大多投寒凉太过,气阳微弱,凡遇重证,很愿一力承揽。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当时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以洋参白虎汤投之久而不效,乃求治祝。时儿尿一时20余次,祝用大量附子,家人坚阻,祝力说徐,亲而满服而愈。从此徐亦崇治小儿纯阳之体而用附子。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他用附子的轶事很多,很精彩。

二、附子的主要化学成份,制法及毒性

现已从附子中分离出并已确定结构的生物碱近百种,仍不能表示附子的化学组成。主要以乌头碱、次乌头碱、美沙乌头碱为主。乌头碱是以8位醋酸酯及14位苯甲酸酯形式存在的双酯型生物碱,呈麻辣味,毒性很大,口服4毫克致死,是乌头、附子的主要有毒成份。但易水解,在水中热至100℃,8位去醋酸生成乌头次碱其毒性为乌头碱的二百至五百分之一。经110℃40分钟,14位苯甲酸酯键水解,生成乌头原碱(结构见下图),它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2000-4000分之一,几乎是无毒的。因此乌头与附子的毒性关键是炮制质量。附子产地不同化学成份也有差别[2,8]。

乌头原碱的强心作用比乌头碱还强。不但双酯型乌头碱水解越彻底,毒性越低,药效越强,且分子含酯基越小,羟基就越多,水溶性也越大。乌头碱及次碱口服经消化后生成乌头原碱。所以附子的有效成分应为乌头原碱。从下图的乌头原碱3D结构可知,乌头原碱的分子是很不规整的,乌头原碱可能对胰等细胞膜起作用,产生很好的生理作用。



附子炮制方法很多(3),张景岳主张用甘草制。根据化学原理,以下法炮制为宜;原药加水完全吸收为度,湿透后以110℃热压6小时,放汽后干燥半小时,再于60℃干燥。附子与甘草、生姜(或干姜)同煮,毒性大为降低,说明甘草、干姜有解毒作用,可配伍使用。

附子中毒特征为;口唇发麻作痒,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麻、口渴、胃有强烈灼烧感,先吐药汁后吐血,逐渐出现瘫痪,颜面肌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听力衰退,血压下降,脉迟有时结代,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心脏麻醉及呼吸衰竭而死亡。

解毒方法;轻度中毒用甘草绿豆煎服。或用生姜,甘草,金银花煎服。并配合输液。重者对症治疗。及时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心跳缓慢而弱时注射阿托品解救。

三、附子的用量用法。

附子经过炮制,煎煮及适当配伍毒性大减,况有病病受之,只要辨症准确,疑难重症往往能收奇效。张景岳对附子的适应症已有详细论述。现代医家对附子适应症也有精僻论述[5];凡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恶寒体软,四肢清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泻或五更泻,口干不喜饮,舌淡苔白,脉细或沉迟。也有根据舌色深浅;凡舌色浅紫,紫色,暗紫,深紫皆是运用附子根据(紫色)。红舌则不可用。可根据寒象及舌色深浅决定用量。

《症治要决》记载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性缓,得桂补命门。对身体健康者,即使热体每天30克,连续四天单味煎服,仍无毒副反应,精神反而充沛,证明制附子的毒副反应是不大的[4]。

附子用量有几克至几百克不等。用于引阳归舍3-5克即够,遇阴冷沉寒则应重用。有的认为一般不超过20克,也有一次用400克报导[5]。关于煎法,有的认为制附子不需先煎,有的认为10克以下先煎半小时,10克以上不少于一时。由于各人体质与敏感性不同,炮制品可能有夹生现象,为了绝对安全,应先冷水浸胀再先煎半小时为宜。同时配10克甘草也是一个防止中毒措施。服用附子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量。

关于服法,有些认为凡乌头、附子药汁应冷服,而卢崇汉则认为一定要温服。

关于蓄毒问题,有报导长期使用而无蓄毒现象,有报导怀孕三月孕妇服用一次60克共三剂治虚寒阳越症,而次岁产子体健如常。说明有故而无损,孕妇仍能使用乌附。

白附片是由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而成。

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evl.)Raipaics.的块根。

而禹白附又称为白附子则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因其主产于“关外”的辽宁、吉林等地而得名。它的产量较少,主销浙江及上海。辛温有毒,用于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治瘰疲痰核、毒蛇咬伤等,其药理与以上两种完全不同。

四、附子用于救脱回阳(低血压、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休克)

附子行十二经,追散失之阳,对于虚烦躁动、昏厥、虚脱汗出、脉缓欲绝、心动过缓、口唇紫绀、畏冷发热、心力衰竭、四肢厥冷、呼吸短促,精神萎顿等症,附子具有兴奋呼吸和血管神经中枢,有强心作用。可用附子一号注射液(消旋去甲乌药碱)加入5%葡萄糖静注。或采用参附汤口服。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舒张压,改善慢性心率失常,可用于阳虚病人的温阳及阴虚者的引火归元。

参附及注射液可用于心肌梗塞所致休克及低血压抢救和因感染、创伤、中毒性休克及慢性病晚期极度衰竭的抢救。

对心血管疾病如眩晕、心悸、自汗、无力起床,血压180/100mmHg,脉搏40次/分的高血压冠心病并发性早搏,用附子10g、半夏20g、瓜蒌60g、桂枝、人参、麦冬、五味子,六剂自汗止。10剂可下床活动,脉率60次/分,血压140/90mmHg。

对于气虚无力,低血压可用附子加补中益气汤治疗。

对中风脱症,昏扑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鼾声、遗尿、或四肢清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之症,急投参附汤益气回阳固脱,也常可望转机。

五、附子用于散寒止痛

附子有镇痛、镇静、局麻作用。附子与白芍配伍利于调气血,调寒热,调虚实可用于头痛、胃痛、腹痛、肋痛、经痛、痹症。如治肋痛陈发加剧,不欲食,舌淡红,苔白滑,肝肋下4厘米,中等硬触痛,西医诊为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高位不全梗阻,胆总管结石,肿瘤,用附子10g、白芍25g、柴胡15g、枳实10g、甘草10g、白术10g、郁金10g,5剂痛减,加陈皮服月余症消失,肝稍触及无触痛,隔日服15剂,二年无复发,如常人参加田间劳动。

六、附子治风痹

乌头与附子为痹症要药,用于风痹的桂枝附子汤,着痹的甘草附子汤,寒风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温痹的乌头汤,顽痹的小续命汤都以附子乌头为主药。但川乌草毒性大应配甘草30克同煎,服1-3剂痛止大半即停服,服米仁30克泽泻通草各20克泄毒。

七、 附子用于癌症

“寒凝血脉”是恶性肿瘤,特别是耐药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具有“温阳散结”功效的附子、乌头合理临床应用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提高临床缓解率。相关基础研究证实:乌头碱体外能逆转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KBV200)的多药耐药性,其抗耐药机制与该成分能够下调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gp)表达,并通过影响与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多种基因,特别是影响MAPK信号转导系统等途径,最后作用于多药耐药基因(mdr1)而起到抗肿瘤耐药效应。

附子行十二经,破积聚,血瘕,散恶血,活血化瘀有起死回生之功,是必用之品。并加熟地或白芍用以监制,勿使过燥;加入攻下药大黄,元明粉,二丑,槟榔,枳实;为防攻下药苦寒伤脾胃;配伍党参、白术、木香、厚朴、枳壳;及其他止痛、止呕、活血、退热、止汗等药品共同组成抗癌方[7]。

八、附子用于暖肝熄风治老年性震颤

附子温脾肾,肝肾同源,亦有暖肝柔筋熄风作用。泮小骅[5]治一四肢震颤,肌肉跳动,上肢为甚,夜间为多,共济失调,脉细,舌淡胖苔白。西医诊为老年震颤。用制附片12g、茯苓15g、生龙牡各20g,白芍、白术各10g治疗半月发作次数减少,有时1-2天无发作,持续时间缩短,震颤程度减轻,牙齿不打颤,继续治疗数月愈,随访三年未复发。

九、附子治阴虚阳浮,虚火上炎口疮、咽喉肿痛

附子有引阳入阴之功,如咽喉肿痛反复发作红肿,施苦塞无功,用滋阴乏效。因蜜炙附子含化咽汁治喉痹或单味附子盐水煮过频呷服,日1-3克治慢性咽炎之咽干痛,或配入养阴清肺汤(生地、麦冬、玄参、丹皮、白芍、贝母、薄荷、甘草)。如一例咽痛二月,服清热解毒药,抗生素无效,口唇绯红,舌淡少苔,咽红肿几成雍塞,舌燥脉细,投养阴清肺汤加附子十克,三剂咽痛消失。附子具潜降浮阳,具有引火归原之妙。复发性口腔溃疡,属虚寒体质者,用附子理中汤取效。对阳浮于上,无根之火上浮无制者,用单味制附子3-6克煎服或醋调外敷足心即效[5]

十,附子治盗汗,自汗

张景岳云:古云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以余观之,盗汗亦多阳虚。阴症自汗或盗汗是气虚皆不可妄用凉药。以败阳气。若阴阳俱虚宜参附汤,大建中汤主之。若气虚火衰之甚者,用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主之。如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盗汗不止,用百合固金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治疗,配合五倍子调丹田治二月余无效,舌淡苔白脉沉弱。用附子12g、肉桂5g、萸肉10g、五味子5g、黄芪20g一剂汗止,五剂未再盗汗。对年老阳衰盗汗亦可用附子。对自汗症,卫外之阳不固用芪附。脾中之阳抑郁自汗用术附,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用参附。

十一、附子治尿频

对肾阳虚损,膀胱失约尿频,用附子可收捷效。高德元[5]治一35岁女性,尿频尿急年余,每10-15分钟需解小便一次,重则失禁,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生姜)加鹿角霜30克,或淫羊藿20克,附子每剂40克,服一剂好转,三剂而愈。

十二,附子用于治肾病

附子温肾阳,是治疗各种肾病良药。十岁男孩,全身水肿,西医诊为肾小球肾炎,西药治疗不效,尿化验蛋白(+++),红白血球肾炎(+),颗粒管型(+),用制附子6克、白术、茯苓各10克、生姜5克三剂肿退,10剂尿检正常。

曾治一七十五岁男性,下肢浮肿,腹水、尿检蛋白、红白血球、糖、脓细胞俱全,蛋白倒置,面萎黄,纳极差,用西药医治近二月无效。用附子,鹿角霜于温补药中,三剂显效,十剂愈,随访15年仍能在田间劳动。

十三,附子治结节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其凶险程度接近于癌,是医学界的一大疑难病症。多见于女性,好发于育龄妇女,越年青,病情越严重,预后多不良。临床表现为;面部两颊及鼻梁出现蝴蝶状红斑,并发于四肢,伴有丘疹水泡,鳞屑和结节,发烧,关节酸痛,血沉增高,白血球降低,心肺肝脾肾受累,以肾病变为主。对于脾阳虚,水湿泛滥的红斑狼疮患者用强的松三年,病情益甚,用附子25克、黄芪20克、白术、白芍、桂枝、泽泻、萸肉、山药各10克、茯苓皮20克、姜皮3克三剂,水肿减半,腹胀除,后用附子为主方,间断服药愈[5]。对以寒湿型结节性红斑用乌头汤加桂枝芍药知母汤治愈[5]。红斑狼疮从痹症论治基本方为:制川草乌各9克,桂枝3克,玄参仙灵脾伸筋草各10克甘草5克治疗。

十四,附子用治骨髓炎

附子助心肾脾之阳,气行血畅,能增强机体功能,对督脉虚寒的骨髓炎,用附子温经通脉,李超[5]治一34岁女性,右腿不能任地5个半月,西医诊为骨髓炎。用附片、地龙、甘草各10克,白术、桑寄生、姜活、当归、丹参、甘草各10克,丹参、巴戟天各20克,七剂患肢有知觉,十四剂可任地。二十剂后能走一里[5]。

十五,附子用治发热,戴阳症

虚寒阳越,出现寒热往来,发热时身如燔炭,口干渴,饮入则吐。发冷时寒入骨髓,暑日亦欲复被就火,体胖面白,舌淡胖,口淡纳差,小便清长,晨始发热,入夜寒战难眠,用附子、党参、当归、白芍、青蒿、甘草、一剂夜遍体温暖,安然得眠。晨起虽发热,但比往日大减,神爽,再二剂愈。

韩某,因风寒身热不解,胸脘满闷不舒,先解表后清热十几天身有汗而热不解,胸闷更甚,用大量凉药症仍不解。见表情呆滞,语言低微,脉大重按无力,舌黄厚腻,用熟附片、炮姜、砂仁、陈皮、米仁各15克,三剂诸症减,再加吴萸15克,二剂愈。

十六、乌头在扭伤,创伤中的应用

川乌配合肉桂、丁香、冰片、地龙、落得打(积雪晕),隔山香(1:4:1:0.4:0.7:1:0.7研细过120目筛密闭保存)组成生肌膏对骨骼肌损伤,如肌扭伤可大大减少皮下粘边发生率(仅3.3%,对照组止痛消炎膏则为53.3%)。手术患者在切口旁2.5厘米处喷敷,隔天换药,用药10天,皮下粘边发生率为20%,对照组90%,疤痕出现率70%,对照组100%。且疤痕面积少,平均4±3.3%,对照组51.9±20%。明显缩短骨骼肌修复时间,愈后皮下与肌肉无粘连,损伤部份无硬块,肌组织质地与弹性与正常组织相似,能实现无疤痕修复[9]。

十七,附子补虚

气虚用四君,血虚用四物,虚甚者俱宜加熟附。四君四物皆平和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强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热毒,本不可轻用但有病病当之,虽暑月亦可用也。但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参地甘草之类以制其刚,斯无往而不胜矣。时珍曰:“附子熟用峻补”。附子温肾阳可补肾阳虚和脾阳虚。阴虚者可引火旧原。与补血药同用,以滋养不足真阴。

十八,附子治老年病,延年益寿

年老体衰,各种机能减退,而附子有起机能之衰弱,去萎废,有起死回生之功。因此对老年各种疾病,无论外感内伤均可配伍应用。老年外感可用附子配参苏饮(人参,紫苏,半夏,葛根,前胡,陈皮,桔梗,枳壳,甘草)。对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低血压)、中风、痹证、老年震颤、脾胃虚寒,均可用附子而获奇效。

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果《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仍能健啖(dan,吃),否则体弱不克,寿至九十[10]”(金液丹即为50%硫黄丸,另一半为淀粉)。

附子所含强心物质为Higanumin具有广泛的恢复全身细胞活力效果并使其他药物显示药效。还可增强抗菌素效果[6]。

赵锡武认为“扶阳抑阴”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老年病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说:以我临床所见,阳虚阴寒之证,实为难辩难治,对年老者要关心其阳衰阴邪旺盛这个特点。有胆量以扶阳救逆,抑制阴邪,常可在危笃之际,化险为夷。

十九,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24、真武汤:白芍、附子、白术、茯苓、干姜,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肾阳,附术茯苓芍药姜。恶寒腹痛体浮肿,肢重疼痛变安康。

25、附子汤:人参、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祛寒化湿。

温经助阳附子汤,参苓芍术同煎尝。体痛背寒肢又冷,手足风湿服之康。

26、附子理中汤(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治脾胃虚寒。

27、温脾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大黄。温补脾阳。

28、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熟地、当归,治阴阳将脱。

29、镇阴煎:桂附、熟地、牛膝、泽泻、甘草,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大吐大血。

30、金匮肾气丸:肉桂、附子、地黄、泽泻、丹皮、茯苓、山药。

31、桂枝芍药知母汤:肉桂、附子、白芍、白术、知母、防风、生姜、甘草、麻黄, 治风湿 。

32、小续命汤:人参、附桂芍术防姜草,麻黄,杏仁,防已,祛风寒湿痹。

风湿关节痹通-----四逆汤加桂枝,细辛,茯苓

田某,女30 岁。患风湿痹通证,右手关节疼痛发麻,自觉骨间灼热,但又见寒生畏。病十余日,曾服四逆汤加白术,当归等剂,疼痛忽轻忽重,固着肩肘,痛甚不休。吴氏审病查方,认为乃风寒湿邪杂合而至,阻碍经脉,阳不足以运行通利关节,不通则痛。虽应用姜附之辛温以化散寒湿,然杂以当归,白术之雍补滋腻,犹如闭门捉寇,遂使邪气难化。依照前方去当归白术加入桂枝,细辛,茯苓治之;附子60克,干姜15克,桂枝24克,细辛,茯苓,甘草10克,一劑显效,二劑霍然。

本文转载自舍得《附子》

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

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

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

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冰炭,何至错误。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守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又不归。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下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苔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祸。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阴寒之病,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卒病也。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欲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痛,犯于肝乃胁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利,甚则身青袋缩,死生悬于反掌,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探其舌必滑,急用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姜二钱,同煎服之,下喉而阳回寒散矣,此阴寒用附子之法有如此。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荣卫于一身,以致风寒但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又能知味,身虽热,而神思甚清,脉必细微,气必甚怯,此阳气不足,而邪乃中之也,其舌虽干而必滑,急用理中汤加附子一钱治之,正气足而邪自散矣。温甘除大热,非此之谓欤。阳寒用附子之法,又如此。知此四治,触类旁通,断无误用之失矣。

或问附子有毒,用之得当,可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

或问附子入之于三生饮中,救中风之垂绝,何以必生用之乎?此实有妙义存焉。夫中风,非风也,乃气虚而痰塞于心中,故一时卒中,有似乎风之吹倒也。若作风治,十死九矣。必须用人参为君,附子为佐,加之生南星、生半夏、生姜,而后可以开其心窍,祛逐其痰涎,使死者重生也。世人皆以为人参之功也,苟非附子,何以推荡而奠宁哉?然此时用熟附子,正恐未必神效,往往有缓不济事之忧。必生用之者,取其无所牵制,则斩关突围而入,自能破劲敌于须臾也。药中用霸气而成功者,此类是欤。

或问参附汤之治阴寒直中,又救一时之垂绝者,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阴寒也,欲救其回阳也。阴寒入于至阴之肾中,祛命门之火出外,而不敢归宫,真火越出,而阴寒乘势祛逐,元阳几无可藏之地,此时而不大用人参,则元阳飞出于躯壳之外矣。然而徒用人参,不佐之以附子,则阴寒大盛,人参何能直入于腹中,以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既用附子,而不制其猛悍之气,则过逐阴寒,一往不顾,未必乘胜长驱,随阴寒而尽散热,必元阳无可归,而气又遽亡。故必须用熟者,同入于人参之中,既能逐阴寒之外出,又且引元阳之内归,得附子之益,去附子之损,所谓大勇而成其大仁也。

或问附子阳药,宜随阳药以祛除,何以偏用之阴药以滋补乎?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病。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或疑附子之功,有以少而成功者,又是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缓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但古人有用附子止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斩关夺门之神也。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热之虞,反成其健土关胃之效也。

或问附子何以必得人参以成功,岂他药独不可制之乎?夫人参得附子则直前,无坚不破:附子得人参则功成,血脉不伤。至于他药,未尝不可兼投。然终不知人参与附子,实有水乳之合也。

或问缪仲醉论附子之害,其言又可采否?噫!仲醇之心则仁矣,而论证尚未尽善也。如言外寒,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喜饮冷浆及鲜果,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或干霍乱,或大疟寒热并盛,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阴精不守,精滑,脑漏,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梦寐纷纭,行履重滞,痹症,中风僵仆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言语蹇涩,中风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阴症痈疽未溃,其三十一症,皆必须附子,十补阴,三补阳,始能夺命奏功。仲醇一概戒人勿用,庸医执滞不通,坚信不用附子以回阳,又何以生阴以续命乎?虽仲醇过于谨慎,与其乱用杀人于顷刻,不若烦用以听其自生。然病实可生,任其悠忽,因循失救,而奄奄坐已,又行医之过也。铎所以将仲醇所忌七十二症之中,摘其宜用附子者,表而出之,以亦其救病之延生,勿坐视听死也。

或问缪仲醇之过慎,未必非全生之道,吾子以其所忌者,摘出以交之,必自万一杀人,过不在子乎?嗟乎,仲醇之所慎者,正病所不必慎者也。岂独不必慎,实症之不可慎者也。宜慎而不慎,与不可慎而又慎者,非至中之道也。

凡是寒凉、湿毒、生冷之物都要忌口。

肉类:蟹、海螺、鹅、鸭、鸡蛋清、鳄鱼肉等

蔬菜:竹笋、芦笋、红萝卜、白萝卜、苦瓜、南瓜、番茄、茄子、白菜、芽菜、西洋菜、菠菜、紫菜、通心菜、海带、海菜等

水果:甘蔗、雪梨、香蕉、木瓜、山竹、橄榄、芒果、柑子、橘子、西瓜、哈密瓜、李子、杏、荔枝、猕猴桃、无花果、海底椰等

菌类:鲜蘑菇、冬菇等一切菌类(因为它们都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性属阴)

豆类:黄豆、豆腐(加了寒凉的石膏或卤水制作)、腐竹、豆浆、黄豆芽菜等黄豆制品

绿豆、粉条、粉丝、绿豆芽菜等绿豆制品

饮品:葡萄酒、米醋、冰冻饮料、雪糕等

汤类:鸡汤、菜汤、瓜汤

乍一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可吃的,其实不然。可以吃些养血、性温补或平和的食物,只是要重新去发掘。比如:

肉类: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鱼肉、蛋黄(要是连鸡蛋清一起吃,我就是把姜剁碎了,再和鸡蛋一起炒的。用姜去了蛋青的寒凉)等

蔬菜:荷兰豆、豆角、西兰花、菜心(菜苔)、韭菜、青椒、土豆、洋葱、蒜苔、节瓜(毛瓜)、白瓜、甜豆等

水果:桂圆(龙眼)、榴莲、枣子、苹果等。(在冬天里,我几乎不吃水果的,也没有出现营养缺乏。正常在冬季里也不出产水果的,现在冬季里出产的水果,都是反季节种植,或是异地空运的。)

果仁和豆类:红豆(不是红小豆哦)、花生、核桃、板栗、开心果、芝麻等

汤类:猪肉、牛肉、羊肉、鱼肉等净肉汤加姜片。或者可以加些养气血的药材汤料淮山、桂圆、枸杞子、红枣等

饮品:喝得最多的是温开水,不必给身体过多无谓的“营养”。像咖啡、奶茶、运动维生素饮料、碳酸饮料等等,添加了色素、香料、防腐剂的各式饮料,对身体来说都是有害无益的。

还有就是在做菜的时候,都加姜片。特别是蔬菜类更要多加姜片,尽量是热油爆炒,这样可以增加火气,减少寒气。不要害怕上火,而总是清水煮菜,没油没盐的吃。或者是做成沙拉生吃,对于虚寒的人,尤为不好。在觉得胃寒或者怕冷的时候,打点红糖姜汤或者是姜蛋汤、胡椒汤,就可以帮助驱寒的。

转 王正龙: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

http://www.gc999.com/zhjcjx/pxb/dyfyqjcxdqksm.htm

对于服药期间会出现的许多“反常”现象的简要说明

回阳救逆的药物主要包括: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凡是“阴盛阳虚”的患者,都会显出一派阴寒的景象:稍微活动就会气喘、爱长出气、痰多咳嗽、没有胃口、爱睡觉、或失眠、或想睡又睡不着、面色苍白、嘴唇发黑、午后或夜间发低烧、喉咙干痛、腹痛拉稀或便秘、无故眼红、耳疼牙痛、心烦爱发脾气(但事后懊悔)、手脚发热或冰冷无力、后背酸痛重、声低息微、脉象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或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现代医学理论的错误教学和宣传,所造成的患者几乎都是“阴盛阳虚”,所以,都应该服用“四逆汤”之类回阳救逆的药品以驱逐阴邪,邪尽正复,而后才可以停药、换药。而且,多数患者几乎都要连续服用此类药物达半年以上。

(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尤其是用于病危的患者,但凌晨3点或下午5点必会减轻或消除)。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几个小时的情况(人事不知或个别头脑清醒,但不能言语),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但火泡中间有丝丝凉意),或喉咙又干又痛(甚至夜间被干疼而醒),或眼睛干燥红痛(但早晨醒来时会发现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

这些情况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开始鼓动,部分阴邪被化开,从上窍发出的具体表现,决不是吃错药后上火的情况。因为祛寒邪必须用比之更强大的热量才能将寒邪驱逐。气机鼓动起来以后,邪正相争,破除胸中郁滞之气,所以就会出现胸中烦躁,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甚至会出现较严重的“炎症”。“炎症”是邪气泛出的表现,此时千万不可以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清热解毒乃至滋阴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病邪被发出后,症状会自然消除,而且,自然不想喝凉水,不想吃冷饮了。

昏迷属于“心肾交泰”的现象,应提醒患者在起身时应动作缓慢(见《灸法直论》一文之晕针部分)。出鼻血、上火、喉咙眼睛干痛,属于以往由于情志不遂而淤滞的气血被阳气化开而泛出的表现。肾开窍于耳,肾邪外出,就会耳内疼痛。凡脏腑有病邪,所开窍之处,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胸中烦躁不安,而且,总是呕却又吐不出来,这就是阴经中的邪气将要化入阳经,正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服用一两剂小柴胡汤(或小柴胡颗粒冲剂),症状即可消除。

(2)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

如果去医院检查,就是急性肺炎。这是肺、胃里面的寒邪在回阳药物的作用下,将寒邪通过肺部从气管、咽喉发出的表现。此时切不可停药,同时千万不要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养阴清肺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寒邪被发出后,症状和炎症就会自然消除。因为此类症状属于“阴盛阳虚”证,所以,必然午后和夜间咳嗽加剧。由于寒邪困肺,必然会咳嗽、痰多(多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初始阶段必然干咳,后来才会出现痰多的现象),所以必然会有炎症(甚至是急性肺炎),而后炎症会从肺部逐渐转移到气管、咽喉乃至鼻腔,直至痊愈。

这就好比武汉的长江水质被污染,在江水的推动下,污染的江水逐渐会流到南京的江面,对这两座大城市也造成污染,如果使江水继续流动,污染不久就会消除,假如对污染的水质进行拦截,污染将永远留在内陆。

所谓急性肺炎,就是寒邪在发出途中的必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冷饮,或房事过多而引入的寒邪,想再舒舒服服地发出去,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因果报应”。如果伴有发烧的症状,可以服2~5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待发烧症状消除后,应继续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一般来说,干咳无痰时可以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倍甘草,(转变为)痰多咳嗽以及虚性发烧时可以改服附子理中汤。

【注意】:不论如何剧烈咳嗽,一定要挺过这一关,千万千万不要改服其它药物,尤其是那些清热止咳化痰的药物。《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在寒邪祛尽的瞬间,咳嗽的症状会立刻终止,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可能异常痛痒。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鼓动,阴寒湿邪被化开,将要从皮肤、经络发出的具体表现。浮肿就是湿邪壅滞于体表,由于“太阳主表”,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必然受到外出邪气的制约,所以就会暂时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基本不用消肿、利湿、利尿、止痒,只需继续服四逆汤或改服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即可,症状会在几天或十几天内自然消退,恢复的时间视患者病情的轻重而定,不必在意。而且,饭量会逐渐增加,不会肥胖,只会强壮。如果患者的“足太阳经证”的表现非常突出,患者较为痛苦,此时应及时服用桂枝汤;如果患者的“足阳明经证”的表现非常突出,患者较为痛苦,此时应及时服用葛根汤,病去药止。具体内容可以参阅《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中“斑疹”条目。至于腰部酸痛如折如裂,属于肾中的寒湿之邪被真阳驱赶外出的表现,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都从腰间发出,属于正常情况,其症状在一两天就会消失。

(4)忽然腹中异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有人在1天中会泄5~10次,可能会泄十几天,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或出现不爱吃饭或恶心呕吐的现象;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浑身酸懒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会睡得很香);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健忘脱发;若有生殖系统疾病,XX或XX会有灼痛感;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出现这些情况后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腑内阴邪被化开,也就是从前呆滞的肠胃开始苏醒并强烈蠕动,将经脉和腑壁中的阴邪化动并从下窍排出的具体表现。如果出现拉稀的现象,属于极为正常的情况,因为按常人的逻辑,服热药应该出现便秘才对,其实不然,这是腹内寒湿之邪被打下来的表现。泄水是由于郁闷生气所造成的瘀血被化开并排出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不论拉稀泄水时间的长短,千万不要刻意去止泄,只需继续服药,一旦寒湿之邪被祛尽,脏腑功能得到恢复,拉稀泄水的现象自然消除。所以,不用消炎止痛止泄,只需继续服用回阳药物,顺其自然即可,不必多虑。

由于阴邪化动,由脏入腑,由阳明经脉而出,阴邪暂时困住脾胃脏器,胃降功能被抑制,所以出现暂时不爱吃饭,或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不想吃饭就不用吃,决不会对身体有所损害,喝一些粥就可以了,这些症状会在几天或十几天内自然消退。一般来说,上部有病会呕吐,下部有病会泄泻。

异常困倦,这是“阳归阴生”的表现,也就是真阴上升,脑中的虚阳下降归元,大脑没有了虚阳的躁扰,从而失去了往日的兴奋刺激,于是就会感到困倦、眩晕或健忘、脱发,中枢神经不再持续刺激肌肉,外浮的虚阳归元,在上或在外的元气就会不足,就会出现以上症状,好比一个人连续日夜工作几天,必然会非常困乏一样。

所以,此时想睡就睡,千万不可硬挺,千万不可停药,一般三五天就会恢复,这是老天爷在安排患者休养生息。

生殖系统的痛感属于阴邪郁滞之气通过足厥阴肝经向外发出的表现,继续服药即可。

(5)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甚至后头痛,极像外感(在变换大节气的时候,这些表现极为突出,感冒症状会非常严重),但是,一般不发烧(或只是有些低烧)、不怕冷(只是内里感到有些冷,不怕风吹造成的冷,找个人朝患者后背吹口气就知道了)。

这是素有虚痨、肺病、咽炎以及哮喘的患者会出现的情况,而肺病的根源在于肾精亏损,阴寒之邪过盛。由于回阳药物鼓舞,使气机发动,化开体内的阴邪,迫使阴邪趋于体表,由于“肺主皮毛”,肺又居于上焦,于是造成上焦阴邪更盛,上焦真阳不足,肺的功能被抑制,肺气不足,暂时不能统摄津液。所以,才会鼻塞并大量流鼻涕。打喷嚏是肾阳发动的表现。此时一定要坚持服药,使真元更加振奋,待上下交通后,症状自除,体内的一大块病邪就会随之消除。所以说,这是内寒发出的表现,千万不可当成外感来治,否则,阴邪又会被寒凉药物敛回体内,前功尽弃。

一般来说,有外感时后背才会怕冷。由于服用四逆汤而引发的“感冒”,有时会显得非常严重,这是体内的寒邪即将除尽的表现,与外感症状是不同的。此时一定要挺住,第二天早晨,症状就会消除。后头及后背痛表明病邪已经进入膀胱经,也就是已经到了人体“防卫系统”的最外层,此时应改服白通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在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部位出现痛痒异常的斑疹,服用桂枝汤、葛根汤效果会更好,基本痊愈后改服附子理中汤收功。

记住,千万要挺住!千万不要服用感冒药!

(6)忽然发高烧38℃左右,一般24小时内就会退烧(只是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的温度应在37℃以下)。或周身肌肉、骨节疼痛难忍;或牙龈痛。

这都是阴邪陷于体内,得回阳药物运化而向外化解的表现,应继续服药。

发烧属于人体气机发动,寒邪被驱逐至最外层的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之气被鼓动起来,膀胱经在申时当令,所以一般会在15:00~17:00退烧。如果患者阴寒较为严重,一天之内没有退烧,也可改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尺沉寸浮)或桂枝汤加附子10g(三脉俱浮但无力),最多两三剂即愈。然后应继续服药,以收全功。

肾主“藏精、纳气”,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真阳发动来祛除寒邪,其表现就是发热,服用四逆汤可以帮助(而不是代替)真阳去邪,不必担心出现“过火”的情况,一旦寒邪被逐出体外,肾的正常功能就立刻会发挥出来,就会立即止热(退烧),因为真阳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即使继续服用回阳药物,决不会出现继续发烧的情况。《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以上所述属于内伤发热,必须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如果是外感发热,也应该用“助阳解表”的方法治疗,如桂枝汤、麻黄汤之类的药物。倘若明白了真阳的功能,医生和患者就不会轻易使用诸如银翘散之类清热解毒的药物了。

由于元气虚弱,血不荣筋(血液中营养不足),就会造成韧带和关节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硬化。服药以后,生机发动,会出现肌肉、骨节、牙根疼痛的症状,这是回阳药物的作用,是对韧带组织进行去邪换新的必然反映,也是脏中的寒邪通过经脉传入腑中的表现。

(7)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或偏头痛、或头顶痛,或前额痛,或出现遗精(白浊)现象。

这都是回阳药物发挥作用,驱赶肝胆所积聚的邪气循经脉上头而发出的表现。属火属热的邪气必然向上向外发作,属湿属寒的邪气主要向下向外发泄。比如:常有遗精(白浊)的患者,服用回阳药物以后,会出现一次遗精现象(或白浊现象暂时加剧),而后继续服药就可以止住遗精(或白浊)。这是因为回阳药物将患者因淫念而淤住的败精向外排出的表现,后来的真精会因服用回阳药物而被固摄住,就不会频繁出现遗精(白浊)现象了。

由于人体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邪气,所以,真阳鼓动起来,就一定会把积累在体内的邪气驱赶出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符合经脉、脏腑规律的症状。头痛也是同样的道理。

《内经》上说:“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头顶痛属于肝精不足、虚阳上亢的表现,服用几剂吴茱萸汤或附子理中汤加阿胶即可化解;

后头痛属于肾寒从膀胱经发出的表现,服两剂桂枝汤或针刺委中穴,症状可以很快化解;

偏头痛属于少阳火生发,阴邪从阴经转入阳经、即将从脏入腑的表现,服用几剂小柴胡汤(或3包冲剂、10粒胶囊)就可化解。

前额痛属于脾的功能开始健运,湿气正被阳气驱赶外泛的必然表现,服用几剂术附汤化湿即可。

待疼痛解除后应继续服用回阳药物。

(8)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停经1个月,次月即通,停经时不必惊慌,下次就会使月经恢复正常;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身体不会感到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XX炎等症状。

这是由于回阳药物运行,真阳发动,使生殖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停经者自然会复来;而崩漏是由于精亏血少、子宫瘀血而造成的,待真阳发动,将以往不能统摄经血的功能恢复,故暂时停经,待生理机能恢复,月经就会正常,活血化瘀的药物完全可以不用。患子宫瘀血郁热症状的妇女,真阳很快就会发动,将邪热破除,迫使月经提前而将邪热排出,经血颜色会较为鲜红。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气机不畅,一旦真阳发动,会开凝消滞,就会有破裂出血的情况,这与痔疮发作而后萎缩痊愈的原理是一致的。

尿血属于瘀血从膀胱排出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在寒邪被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寒邪循经脉络阴器,会暂时造成病菌滋生的温床,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炎症,纯属自然现象,应该继续服药并增加药量。

四逆汤可以祛寒振阳,真阳发动,就可以化瘀,一举两得。而活血化瘀的药物不得真阳推动,不可能收到全功,而且,会很快复发。所以,必须首先恢复真阳元气,而后才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否则将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一个人有瘀血,瘀血处就会有针刺一样的痛感,这就是自身真阳正在化瘀的表现,倘若真阳元气不足,瘀血就不能被破除,而且,还会长期刺激真阳元气来破瘀,这就是所谓的“暗耗肾精”。应该服用回阳药物,增强自身破瘀功能,邪去而正自复。从中可悟“阴阳、邪正”至理。

(9)曾经患有(或正在患有)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另外,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的情况。

便秘是由于命门火衰,不能化动下焦阴邪,真阳元气不能化施运行之力,由阴寒造成的虚火使大肠所主“津”的功能过旺,致使大肠内所应该留存的正常体液不足,于是就会产生便秘。

一般患者都只服用含有大黄、麻仁等滋阴药物,只能暂时用清虚火的方法通便,停止服药后依然还会便秘。因为造成患者便秘的寒邪没有消除,甚至使患者的寒邪更盛、元气更加虚弱,不久就使得虚火更强。况且,正常人服用大黄就会拉稀。所以,服用一般的通便药物,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治愈疾病。只不过是“扬汤止沸”而已。

而服用回阳药物,可以补命门火衰,真火能生真阴,大肠所主“津”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才能真正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一般来说,有尿频症状的患者服用四逆汤后可以得到治愈,这是真阳发动,增强了收摄作用。而服药前没有尿频的患者,由于真阳鼓动,增强了人体的活力,需要将体内清除出来的垃圾及时排出体外,而这些垃圾在尿液中的浓度会比往常高,于是就会暂时出现尿频的反应,以便及时排除垃圾,一旦垃圾被清除了,尿频的症状自然也就消除了。此时属于生理的自然反应,不属于病态。

(10)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指标会升高,尿液中的泡沫也会增多,指标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疗,方能治愈。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化,元气鼓动的必然表现。

应该这样想:自己的血压原本就应该升到这么高,只是由于自己的元气不足,鼓动无力,才只能使血压处于偏高的状态,服用四逆汤以后,才有力量使血压升到此时符合生理所需的高压力。虽然大血管的血压暂时升高,但毛细血管的血压却是正常的,这样才有可能清除血管末梢的垃圾,维持由毛细血管所主管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若患者不觉难受,完全可以逐渐停服降压药。

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被西医的尿糖、血糖指标所吓倒,指标上升是由于潜藏很深的阴邪被化动返回血管和脾肾脏器时的必然表现,应继续服药,将阴邪依经脉规律逐次向外排出,直至元气逐步恢复,西医的检验指标自然就会降低直至消除。虽然暂时一段时间指标升高,但患者不会疲劳,更不会消瘦,生活质量很高,而且,决不会出现服用西医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试想,200年前西医的化验技术还没有出现时,传统中医是如何将“消渴”治愈的呢?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必惧怕四逆汤中的甘草,虽然甘草很甜,却不含蔗糖(就像糖精比蔗糖还要甜,却不含蔗糖一样),并有助于恢复脾(胰)的功能。

(11)会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暂时口渴的症状。

这是阳气发动,经脉里的邪气将要发出的表现。比如,患者的腋下或乳房外测疼痛,并沿臂内测向肘部延伸,这是心经和心包经中的邪气沿经脉外溢的表现,这是很好的情况,说明病情正在减轻。但是,经脉循行,必须由精通“经脉学说”的医生来掌握,一般患者是不会清楚的。有个规律,患者必须记住:凡是疼痛的部位向四肢末端移动,就是病情减轻,就是好事;凡是向身体中部移动,就是病情加重。

由于阳气(生机)发动,排除体内“垃圾”的功能增强了,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水来作为载体将体内的垃圾带走。就像洗脏衣服一样,衣服越脏,所需要用来清洗的水也就越多。又好比人喝了一杯海水,就必须喝两三杯淡水用来排出所摄入的盐分一样。而且,平日里饭菜中的盐放多了,人吃了也会出现燥渴而需要喝大量的水。这是很必然和自然的现象。

(12)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的很可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由内痔变为外痔。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恢复发一次。

胆囊炎的发作,实际就是胆在元气的作用下驱赶病邪的正常反映。由于平时胆囊炎发作时,医生都是采用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等“越俎代庖”的方法治疗,几乎没有哪位医生是从恢复元气方面入手的,最终通过使得胆囊“呆傻”(失去活力)的方法消除了症状。而服用回阳药物,元气鼓动,使得胆囊恢复到“聪明”(恢复活力)状态,驱赶阴邪外出,于是就会重新出现胆囊炎的发作症状,此时应该继续服用回阳药物,一鼓作气,将病邪除尽。阑尾炎的原理也是如此。

由于以前经常使用清凉药性的栓剂治疗痔疮,等于压制了自身破除痔疮的机能,而服用回阳药物后,各方面的生机都会恢复,破除痔疮的功能自然也会开始恢复,就会出现“复发”的症状,此时应继续服药,痔疮开始会变大,或由内痔变为外痔,然后出血,随后变大,然后出血,随后缩小直至消除治愈,决不会继续扩大或恶化。

在此只是以胆囊炎和痔疮为例进行分析,其它曾经所患病症,都有可能复发,都应依此原理分析对待才是。

而且,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最好不要去医院治疗,因为极有可能会被西医将器官切除,那时将后悔莫及。

……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时会出现的几种情况,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还会出现其它情况。虽然同样服用回阳药物,但每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不会完全相同的,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这就是《内经》、《伤寒》中没有医案的原因,业医者必须注意!

就是说,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把一下患者的脉,如果属于沉、弦、伏、微、细等表现“阴盛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这主要由懂得“阴阳”脉象和脏腑功能理论的医生来把握。

但是,许多医生却将这些情况归结为诊断失误、附子中毒、药物过敏等,其实都是不明“阴阳”至理和附子的特性。

而且,许多人没有服用任何回阳药物,也会在季节变动或久劳突逸时出现以上所列举的“反常”现象,这是自身元气逐渐恢复并鼓动,祛邪外出的表现,应该马上服用回阳药物来帮助正气祛邪外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应该知道,在服药期间,出现一种症状,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医患都应感到高兴才是。

所以,总要医生明辨“阴阳”,经通经络,熟悉脉象,就可以随机处置。并可以因此而悟透“阴阳”至理。即使医生不懂“阴阳”,但必须明晰传统的脏腑功能理论和经脉学说,否则,必然不能灵活地把握病情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

必须注意: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欲和房事!

所以,医生真正的功夫不止在于消除患者的症状,关键在于愈后疾病不易复发或不继续深入。这就好比古人对“人参、附子”的评价一样:“治宜常服而不宜多服,只可当药却不可当饭。”所以,如果在治愈疾病后,能够保证在基本健康状态下坚持每星期服用一两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小孩子可以使先天充足,青年人可以精力充沛,中年人可以消除“亚健康”状态,老年人一定可以得善终。其最为显著的效果就是决不会被所谓的“流感病毒”和“非典”所传染。

【注意】:症状消除后,必须保证充足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每晚慢跑(此三者缺一不可,切不可减肥。娱乐与锻炼不可混淆——娱乐累心不累身,锻炼累身不累心)。而且,“四逆汤”的作用只是启阳祛寒、恢复生机,并没有补充阳气或元气的作用,而且,必须在患者的元气尚且堪用、生机被寒邪抑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厥阴证”,元精已经极少的情况时,就不适合使用“四逆汤”了,应改为适合“厥阴证”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

在连续服用“四逆汤”的过程中,必须有“大剂量(100g以上)、中剂量(60g左右)、小剂量(30g以下)”的区别,也就是《内经》所谓的“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的区别。当患者的脉象由微、细、沉、弦变为沉而无力时,说明寒邪已经被祛除了百分之六七十,元气不足的状况开始显露出来,此时必须改服厚味有形的“附子理中汤”或“金匮肾气汤”以固其根本,填充有形的元精。古代的算命书中常提到的“带疾延寿”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患者体内有凝滞的寒邪,就会经常激发真阳元气,人就会像吃了激素一样总是显示出精神抖擞的样子,倘若服用大剂量的回阳祛寒药物,使寒邪在短时间内被销伐掉,剩余的少量真阳也就无力支应突然出现的“大环境”。就好比主人原先有管理3间房屋的费用,但其中两间被一些无赖占据,并不断挥霍这两间房屋原有的费用,而后无赖们肆意糟蹋房屋内的设施,使得原有的一切规律被破坏,主人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忽然无赖全被警察抓走了,由于主人只剩余维护一间房屋的费用,忽然必须维护3间房屋,此时每间房屋的维护费用也就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就会突然处于极度贫穷的境地,甚至难以恢复元气。所以说,由于许多患者已经患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需“带疾(方能)延寿”,治疗此类疾病应依照“大、中、小”不同剂量,依照“六经辨证”,按缓急、分步骤地进行,不可唐突。而在寒邪较重、生机微弱的情况下,只能先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来祛除寒邪,一定先不要补以厚味有形滋补的药物,以免增强寒邪的势力。就像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说的一句话:“在日本鬼子还没有被赶出国门以前就要商议和谈的人即是汉奸。”总之,日本鬼子是没有人性的,见到鬼子就要杀,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但对于重病来说,仍需要“八年抗战”。同理,寒邪不除反要进行滋补,甚至帮助寒邪来销伐正气,就是医学界的“汪精卫”,这种情况是必须杜绝的!

回阳救逆的药物主要包括: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附子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凡是“阴盛阳虚”的患者,都会显出一派阴寒的景象:稍微活动就会气喘、爱长出气、痰多咳嗽、没有胃口、爱睡觉、或失眠、或想睡又睡不着、面色苍白、嘴唇发黑、午后或夜间发低烧、喉咙干痛、腹痛拉稀或便秘、无故眼红、耳疼牙痛、心烦爱发脾气(但事后懊悔)、手脚发热或冰冷无力、后背酸痛重、声低息微、脉象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或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现代医学理论的错误教学和宣传,所造成的患者几乎都是“阴盛阳虚”,所以,都应该服用“四逆汤”之类回阳救逆的药品以驱逐阴邪,邪尽正复,而后才可以停药、换药。而且,多数患者几乎都要连续服用此类药物达半年以上。

一、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一两小时的情况,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又干又痛,或眼睛干燥红痛(早晨醒来时会发现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或体表发麻(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

二、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异常的痛痒,或者全身出粘汗;

三、忽然腹中有气体窜动,非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的情况,一天之中甚至会泄5~10次,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或腰部酸痛如折;或者会浑身酸懒,非常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并会睡得很沉);或出现不爱吃饭,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阴蒂会有灼痛感,只需继续服药,这些情况几天就会消除。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四、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此时可改服大剂“白通汤”,以增强疗效;如果发高烧38℃~40℃,一般二十四小时或三天就会退烧(一般只是上半身发热),也可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忽然周身肌肉、骨节疼痛难忍,或出现火牙痛;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

六、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停经一个月,次月即通,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停经时不必惊慌,下次就会使月经恢复正常,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

七、不论有无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

还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会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口渴的症状;

八、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值也会暂时升高,尿中的泡沫会增多。

九、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的很可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会复发一次。虽说复发,感受却都不会比以前犯病时的感受强烈。

这些都是药物的作用是阳气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逐出的表现。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应继续服药,一定不要去医院治疗,因为医院一定会让患者服用清热滋阴消炎激素之类的药物,会将寒邪敛回体内,或被西医将器官切除,后悔莫及。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还会出现其它情况,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不论出现其它什么样的情况,必须依照患者的脉象,如果属于沉、弦、伏、细等表现阴寒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这主要由懂得阴阳脉象和脏腑功能理论的医生来把握。但是,现在的医生却将这些情况归结为诊断失误、附子中毒、药物过敏等,其实都是不明阴阳至理和附子的特性。服用附子的剧烈反应,只是附子的热量过度而不是像砒霜那样的毒性,也不会沉积在体内。而附子反应,以其程度的轻重依次表现为:

1、嘴唇舌尖发麻;

2、肘关节以下发麻;

3、胸口发麻、发闷、心跳加快;

4、小腹发麻;

5、膝关节以下发麻;

6、视物发白。

发麻表现都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如果想要化解,只需用温水冲服50g蜂蜜,3小时即可化解。而且,许多人没有服用任何回阳药物,也会在季节变动或久劳突逸时出现以上所列举的“反常”现象,这是自身元气鼓动,祛邪外出的表现,必须服用回阳药物来扶助正气祛邪外出。倘若服用清热滋阴的药物,只会适得其反。

应该知道,在服药期间,若出现一种情况,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医生和患者都应感到高兴才是。

可以这样说,“四逆汤”才是真正的保健品!并且可以长期服用(每周服一两剂),其效果就像经常在家做扫除一样。如果痊愈后,能够保证在健康状态下坚持每星期服用一两剂“四逆汤”,小孩子可以使先天充足,青年人可以精力充沛,中年人可以消除“亚健康”状态,老年人一定可以得善终。必须注意:如果连续服用“四逆汤”,

当患者的脉象由微细、沉弦变为沉而无力时,说明寒邪已祛,此时必须改服大剂“附子理中汤”或“小建中汤”两个月以上,以固其根本。

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欲和房事!痊愈后,最好保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倘若房事过度,自负其咎!

郑钦安附子运用: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病虽舌见黄苔,无论干黄色、润黄色、老黄色、黑黄色,并未见口渴饮冷,烦躁恶热,便闭等情,切不可便谓火旺热极,当于阳虚真气不上升处理会。

综合郑氏书中阴证的依据,约有以下13点:

1.少神或无神。

2.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或踡卧恶寒,两足常冷。

3.不耐劳烦,小劳则汗出。

4.咯痰清稀或呕吐清冷痰涎、清水或清涕自流。

5.语声低弱。

6.唇色青淡或青黑。

7.痛喜揉按。

8.满口津液,不思茶水,间有渴者,即饮也只喜热饮。

9.女子白带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10.饮食减少,喜食辛辣煎炒极热之品,冷物全然不受。

11.小便清长,大便通利。

12.面白舌淡,即苔色黄也定多润滑。

13.脉微或浮大而空。

扼要地说,突出在一个“神”字,凡是“起居、动静、言语、脉息、面色,一切无神”,即是阳气虚衰的阴证。

祝味菊附子运用:

附子+羚羊角------羚羊角治腦,附子強心,體虛而有腦症狀者最宜。古方資壽解語湯有之。

附子+石膏------治高熱屢效。二藥一以制亢制炎而解熱,一以強心扶陽而固本。

附子+大黃------治阿米巴痢疾其功甚偉。阿米巴痢疾雖用芍藥湯最驗,但必須與附子、熟大黃共用,效力方著。以二藥治風疹塊,尤有特效。

附子+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寒熱往來與瘧疾。

附子+柴胡、當歸、芍藥、三棱、莪術------治疗肝腫大脅肋脹滿,可使肝腫逐漸消失。

附子+柴胡、控涎丹------治胸膜炎。

附子+瓜蔞、薤白------治風濕性心臟病。

附子+活磁石、生龙齿、生牡蛎------(一般用附子15g,磁石50g,生龙齿和生牡蛎各用50g),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治咯血、失眠、心悸、怔忡、遺精、夢交甚驗。

附子+酸枣仁、朱茯神------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具有強心之效力。傷寒及雜病病人的心臟衰弱,無不在處方中重用二藥。

祝味菊:

温中达表--卫气源于中焦,中焦虚寒,卫气不达,则表邪留恋,症见发热、苔白、脉虚数或浮缓、浮弦、虚浮等。用附子、磁石、生龙齿温中潜阳,配合麻黄、桂枝、生姜等,共凑温阳达表之功。

●兼咳嗽或咳嗽气逆,加法半夏、细辛、白芥子、杏仁、陈皮等降气化痰饮;

●头痛,加羌活、蔓荆子祛风清头目;

●苔腻作呕,或苔黑腻泛恶,为痰湿中阻,加姜半夏、炒六曲、炒枳壳、藿梗等化湿消食,顺气和中;

●湿浊蒙窍,神识渐昏,舌黑而润,汗出齐颈,酌加杏仁、大豆卷、炒竹茹、法半夏、带皮茯苓、藿梗、陈皮、生姜等宣畅气机,芳化淡渗。

温解少阳--对于脾肾阳虚,寒湿郁滞少阳,以致少阳枢机不利之中满呕恶、间日寒热、苔白脉细等症,用附子温补脾肾,炒莪术、桂枝、姜半夏、陈皮、大腹皮、生姜、柴胡燥湿散寒,共凑温阳化浊,和解少阳,透达膜原之功。

温调营卫不和--其实是营卫两虚所致,以温补营卫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方选黄芪健中汤加减。肺主气,宣卫气,卫气属阳,故用附子、黄芪、桂枝温阳益气,升阳实卫;心主营,营气属阴,故以炒白芍、酸枣仁、朱茯神养心营;营卫源出于中焦,故以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健运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并使补药灵动不滞。常用于体质虚寒患者外感病后期的调理。

●若病后纳少,脉细缓,加生谷芽、炒六曲、炙鸡内金等和中开胃之品;

●汗多,加重白芍用量;

●夹痰湿,加白芥子、半夏。

温中导滞--寒湿伤中,积滞内停所致的腹痛、下痢病症初期,用制川乌温中散寒,燥湿止痛,配以酒军攻积导滞,两者配合,成为温中导滞的主药,酌加淡干姜、木香、法半夏、桂枝、大腹皮、苍术、槟榔、吴茱萸、羌活、葛根等以助温中、燥湿、行气、升阳、导滞之力,有时还佐以炮姜炭涩肠止泻。

●滞下好转,减去酒制大黄。待滞下瘥后,转从温补肾而收功,药用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破故纸、干姜、炒白术等温补脾肾,佐以半夏、生谷芽、大腹皮调气疏中。

温中化湿--中寒脾弱,水湿内生,下注为带下;溢为浮肿、溲短;中阻为胃痞;浊不降清不升,则为头昏、便秘。以附子温脾,佐以大腹皮、带皮茯苓、姜半夏、生姜、炒白术、川桂枝、藿梗、西砂壳等通阳顺气,健脾燥湿,芳化淡渗之品,用药颇为灵动。

●带下症,加大黄炭、炮姜炭、白鸡冠炭、葫芦巴、桑寄生温肾固涩。

温肾化气--淋病后,肾虚气化失司,会阴胀痛,脉细紧。用温肾化气之法治疗。制川乌既能温经散寒,又善通利止痛,以之作为主药。肾主二阴,厥阴肝经绕阴器,故配以淫羊草藿、葫芦巴、金铃子、小茴香、橘核温肾暖肝,以助下焦气化,再佐以黑大豆、车前子、藿梗升清降浊,通利水道。

温养筋骨--肝主筋,肾主骨。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对于肝肾虚寒、筋骨失养的下肢痹痛症,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

温阳潜阳--●心阳亏虚,阳失潜养,而致失眠,脉细迟,药用附子、炒白术、炮姜温阳健脾,茯神、枣仁、龙齿养心潜阳宁神,并佐以生姜、半夏、生谷芽和胃以安神,健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对于肝肾阳虚,虚阳上并,以致络伤血溢,咯血身热等症,用附子、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肝肾,扶助元阳;黑锡丹、生龙齿、牡蛎、朱茯神潜敛虚阳;三七、炮姜炭止血;法半夏、苏子、百部、玉蝴蝶肃肺降逆。●虚阳上浮,也可见于阴阳两虚,阴不敛阳,阳虚不潜。心肾水虚,真阳泄越。用附子、生牡蛎、黑锡丹、生龙齿、朱茯神、破故纸、覆盆子、巴戟天等温肾纳气潜阳的同时,以鸡子黄育阴配阳。

徐小圃:

徐氏用附子的指征是:神疲、色淡、肢清、脈軟、舌潤、小便清長、大便溏泄不化,但見一、二症,便放手應用。

治丹痧、濕溫等熱病身熱肢冷--溫清並用;

暑熱渴飲溺長--溫清潛澀兼施;

噤口痢雖涕淚俱無,口渴引飲--亦毋需專事養陰而以附子建功;

盜汗、不寐氣陰兩虛--寓溫陽于育陰中;

走馬牙疳腐爛出血,口氣穢惡,並兼小便清長--乃胃火熾盛而腎陽不足,寒藥中加一味附子一劑即效。

濕溫重證--加附子等溫藥。

陳蘇生:溫陽四法

溫潛法--溫陽藥與潛鎮藥牡蠣、鼈甲、龜版、磁石等同用,有引火歸元、導龍入海的作用。適用于陽浮於上、上盛下虛之類病症

溫滋法--是指溫陽藥與滋陰藥如生地、白芍同用。適用陽衰而陰亦不足,證見虛煩懊,失眠怔忡,肢節酸楚者。

溫通法--溫陽藥與通利藥同用,臨床常用來治療痰飲諸症。常用附子配伍澤瀉、帶皮苓、大腹皮,淡滲利水;配蒼術、川樸、陳皮,燥濕健脾;配牡蠣、白芥子,消飲散結。

溫泄法--即溫陽藥與解毒泄濁藥同用。常用于陽氣衰微,穢濁凝聚諸症,常用附子配伍解毒泄濁药土茯苓、忍冬藤、連翹、白薇。

徐仲才附子运用:

附子與清熱藥同用------治療一些急性傳染病合併心衰。

脫水見明顯陰虛徵象,他認爲陽亦隨之而虛------用附子理中才是治本之策。

支氣管擴張見有咳血的病人------除面紅赤、脈洪大等實熱症狀明顯者外,常在宣肺化痰的同時,配附子以溫腎陽,黃芩、茜草之類清肺止血。

高血壓病人中脈細、夜尿頻數者------表現爲“上盛下虛”,用附子溫下,常可使“上盛”減輕,此即“引火歸原”。

慢性蕁麻疹------久發不已,症情頑固,具有虛實寒熱夾雜的特點,法當寒溫補瀉並施,重用附子振奮機體抗病能力,三黃瀉火泄濁。

章次公附子运用:

温病如見:面寒黃晦、脈搏細數。面黃神萎,兩脈浮數。神氣蕭然、兩脈沈細不鼓指、兩脈不整調。脈微欲絕。面容黯淡。必須著力扶正強心,保護陽氣顧護陰液。用藥則常以附子配生地。

卢铸之附子运用:人生立命乃心火、肾阳,故只有补火消阴才能却病延年。

卢崇汉附子运用:

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对我们人体生理病理影响。不管是生理上或者病理上,它都有其广泛的影响,它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不能正常地宣降;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阳与阴,就是阴阳的升降之理,卢氏崇尚“阳气宜通”。阳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阳气的布运,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的升降就不可能。阳气的布运,反过来讲,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因为机体的阳气的虚损、郁结,或者邪气伤阳。这样导致的发病。在治疗方面,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卢氏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治疗原则。

“立极之要”,“阴阳之理”,它实际上包含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的,以阴为从的道理在里面。正如我们人体,以及对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人之生存,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立,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说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它说明了阴阳的虚实、变化的盈缩都随五行变化当中,上、下、内、外,息息相通。从这个人体来讲,一刻都不停息。

我们人体生命有活动,它始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都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也就是在阴阳的动态平衡的、阴平阳秘的状态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的动态平衡,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从生理和病理上来看,生理活动,它是病理变化的一个基础,因为病理就是生理一种异常状态的反映。

在人体的生理方面,阴阳二者的关系始终应该是阳气占主导地位。而在病理方面,那就是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二者关系遭到破坏了,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在临证上的阴虚,它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阴阳二者(阳的不足)关系遭到了破坏,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从而才会出现阴阳这两者协调关系失神,要调整这个失神的状态,仍然不能够脱离重视我们人体阳气的这一根本。姜桂附,对于阴虚病人,只要配伍适当,不但不禁用,反而还能起到辅助协同的作用。不但它不会伤津耗液,而且它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卢氏提出了“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谈到治病立法应当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如果水液、浊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化解,最容易潴留壅滞于舌表现出来,所以舌往往有齿痕。一旦舌有齿痕,更能够判定它是水湿壅滞的一个铁一的指征。

真武汤法: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是为寒水阻滞而设。

麻黄附子细辛法:治疗阳气虚,感受外邪者。有极其强大的宣肺散寒,温通肺阳,开窍启闭的功力。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窒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

戴云波附子运用:认为凡外入之风寒湿邪气,非用辛温大热之品不能逐之。擅用乌头配合附子、姜、桂、麻黄之类大辛大热之品治疗风寒湿痹证,其疗效显著。

李可附子运用:阴阳本为一体,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从生理上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热气即元阳也。人之元阳,先天本已不足,后天则更亏易损。故人身之阳有亏而无满。人身之病皆阳气为病也,阳气一处不在,则一处即病,阳气一处有亏,则一处阴凝,多寒湿并至也。故阳气乃人生之本。但阳气易温不宜补,温则阳气通达,补则阳气凝滞。人之一身阳气本为一体,乃一气流行也。少阴病则阳衰阳亏,太阴病则湿阻饮停,厥阴病则风气不治,多散漫也,故可以乌梅、山萸、五味收之。六气本为一气,六经本为一体。乃真阳氤氲其间,子时发于少阴,出于三阳,故少阴阳旺则一身阳气皆旺,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枢也。三阴阳气皆以赖之,但少阴阳气欲赖太阴阳明之胃气以滋之,欲赖厥阴风气以疏之,少阴阳衰则六经阳衰,皆可用附子以助之。厥阴风气不疏则阳气滞塞,血脉不行,在经则阴寒凝滞。当归四逆汤之类证发也。三阴之寒凝皆赖厥阴以疏之。脏寒凝滞则赖通脉四逆加吴茱萸、桂心以温之。少阴厥阴同病,阳衰欲散。则一身之气血阴阳皆欲亡。故赖厥阴以收之。在大剂四逆汤基础上,加用乌梅、山茱萸之类。来复汤乃收厥阴之峻剂也。收厥阴者乃收厥阴之风,使阳气不得散也。疏厥阴乃疏阳气之滞,故阳气不凝也。

太阴乃阳气之助,先天之阳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故四逆汤干姜之温中。太阴少阴合病则四逆、理中合用,附子理中是也。三阴本为一体,三阴合病,则四逆、理中、桂萸同用。四逆,救其阳也,理中救其中也,桂萸治其风也,非重剂救阳不可。

破格救心汤--------附子以救少阴之阳,干姜以救太阴之阳,除太阴之湿,亦阳盛而湿化也;山茱萸、龙牡等以敛厥阴欲散之气。

附子2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陶弘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春时茎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之鸟头。”韩保升谓:“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四寸者为天雄,根旁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芮及艾”。苏颂谓:“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亩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如艾,其花紫碧色作穗,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乃有四物。”《本草纲目》载:“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英文名: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主治: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摘录:《中国药典》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品种。

(1) 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

(2) 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 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

(3) 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 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 100kg盐附子,用甘草 5kg、黑豆10kg。

炮附片:取河砂置锅内,武火炒热,加入附片,拌炒至鼓起、微变色时取出,筛去河砂,放凉。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

炮附片:形如白附片,色泽加深,质酥脆,略鼓起。

淡附片:为纵切薄片,表面灰白色,质硬脆。气微、味淡,无麻舌感。

加入“制附子”:生附子的毒性很大,制附子是生附子经过一定的程序炮制而成的,其毒性已经远不及生附子。为慎重起见,还是建议先煎。至于时间,60分钟足够了。

用法用量

3~15g 。回阳救逆可用18~30g。亦有大剂量用至30g以上者。

经方四逆汤: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炙甘草二两

破格救心汤: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骨牡蛎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3-0.5克

注意 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同用。且需要根据自己的详细情况用药,适当用量,过犹不及,因附子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主要对心肌、迷走神经、末梢神经又兴奋麻痹作用,中毒症状如舌尖麻木、肢体麻木,有蚁走感,头晕、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最严重至危及生命。

(1)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重要:附子的解毒方法

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钱,煎药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

蜂蜜亦可解附子毒,急性中毒不适用

炙甘草、莱菔煎汤,解附子毒特效

(2)开水煎制不低于1小时,不宜超过1个半小时,否则影响药效。

附子-中药材性状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

临床应用

1. 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若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 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配合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 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与桂枝等品合用。

药理研究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主治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本草汇言》云:“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l)强心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采用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观察到口服附子粗制剂后,动物血清有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的作用,给药2小时后含药血清作用达高峰,表明附子煎液中确合强心成分,并且此成分口服有效。附子用药过量可引起心律不齐。

从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DMC)是附子强心的主要成分,氯化甲基多巴胺、去甲猪毛菜碱也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显著,在浓度降低至10-9g/ml时,对蟾蜍离体心脏仍有强心作用。去甲乌药碱正性肌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在10-9- 5 ×10-8g/ml范围内,可使心收缩幅度增加 22%- 98%,心排出量增加 15%-80%。麻醉犬和豚鼠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每分钟2μg/kg,可使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LVP)分别上升 12%和58%,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 max)分别增加 73%和 26%。静脉滴注戊巴比妥钠,或用N2饱和的灌流液灌注,均可形成急性实验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去甲乌药碱可使衰竭心脏收缩幅度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去甲乌药碱对离体和在体心脏,正常和衰竭心脏,均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目前研究认为,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部分激动剂,其强心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2)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注射液或去甲乌药碱静脉注射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均可使麻醉大心排出量、冠状动脉血流量。脑血流量及股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此作用可被心得安所阻滞。

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作用,与其所含成分有关。研究证明,去甲乌药碱是降压有效成分,具有兴奋β受体及阻断al受体的双重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二者是升压作用有效成分。

(3)抗休克

心肾阳衰证所见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与现代医学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阳救这之功效主要是以强心抗休克作用为基础。附子及其复方制剂如参附汤、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内毒素性体克、心原性休克及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动脉压,延长其存活时间及存活百分率。对内毒素休克大能明显改善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对缺氧性、血栓闭塞性休克等亦有明显保护作用。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的抗休克作用,与其强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以及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作用有关。

(4)抗心律失常

附子有显著的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去甲乌药碱对异搏定所致小鼠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明显防治作用,能改善房室传导,加快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对甲醛所致家免窦房结功能低下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趋于正常,S-T段及T波恢复正常。

另外,附子正丁醇、乙醇及水提物均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预防作用。附子水溶性部分可对抗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其中尤以水提物作用最为明显。以上说明附子对心肌电生理有不同影响,可能与所含不同成分有关。

附子剂量过大,可导致心律失常,应引起注意。

(5)心肌保护作用

附子注射液静脉注射,能显著对抗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大鼠急性实验性心肌缺血,对心电图S-T段升高有抑制作用。去甲乌药碱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附子抗心肌缺血作用可能与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有关。大鼠在冰水应激状态下,因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并引起心肌损伤。附子水煎剂能对抗此种应激性损伤,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6)抗寒冷、提高耐缺氧能力

附子冷浸液和水煎液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鸡和大鼠的体温下降,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死亡数。此作用与附子强心、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有关。50%附子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显著提高小鼠对常压缺氧的耐受能力,延长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提示其对心、脑有保护作用。

(7)抗炎、镇痛

附子煎剂对急性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附子煎剂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对甲醛、蛋清、组织胺、角叉菜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乌头碱类生物碱也有抗炎作用。

附子的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多途径实现的。附子可使动物肾上腺中维生素C和胆固醇含量减少,尿中17-羟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细胞降低,碱性磷酸酶和肝糖原增加。

进一步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到,腹腔注射乌头碱,可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高。

以上说明附子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骨上腺皮质系统发挥抗炎作用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可见到下丘脑室旁核CRH神经细胞及正中隆起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增深。提示附子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可能是通过兴奋下丘脑CRH神经细胞所致。

另有实验发现,动物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附子仍有抗炎作用,说明附子除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外,本身可能还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

生附子及乌头碱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生附子能明显提高小鼠尾根部加压致痛法的痛阈值。附子液腹腔注射和附子水煎醇沉液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乌头碱是附子所含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的成分,又是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

(8)对阴虚、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研究表明,阴虚证表现为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偏亢;阳虚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对甲状腺机能减退阳虚证模型动物,附子能减少M受体数量,降低CGMP系统反应性,使之趋于正常。而对甲亢和氢化可的松所致的阴虚证模型动物,附子可使β受体数量增加,CAMP系统的反应性进一步升高。

所以,附子可使阴虚证进一步恶化,使阳虚证得到改善。另外,虚寒证时内分泌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均处于低下的状态,其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的含量降低,5-HT的含量升高。

而附子可使脑中的NA、DA和5-HT的含量呈反向变化,提示附子还可通过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来调整机体到平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分子水平阐明了附子的助阳机理。

(9)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附子煎剂可抑制胃排空,但却能兴奋离体空肠自发性收缩活动,而具有胆碱样、组胺样的作用。生附子、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肌则有收缩作用,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故可能与兴奋胆碱能神经系统有关。附子水煎剂还能抑制小鼠水浸应激性和大鼠盐酸损伤性胃溃疡的形成。

2.其他药理作用

(1)镇静 生附子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延长环己巴比妥所致的小鼠睡眠时间。

(2)局麻 附子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瘙痒与灼热感。继之麻醉,丧失知觉。

除上述作用外,附子还有增强免疫、抗血栓形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延缓衰老等作用。

综上所述,附子回阳救逆,补阳助火功效主要与其强心、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强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抗寒冷等作用相关;逐风寒湿邪又与抗炎,镇痛、抗寒冷、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等作用相关。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

2.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3.《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4.朱震亨: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5.《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6.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7.《本草蒙筌》: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之神妙也:乌喙,其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8.《本草纲目》: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凤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9.《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10.《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11.《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12.《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熟用较为驯良。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理,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寿颐尝于临症之余,实地体验,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一、二钱,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钱,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若用生附,或兼用乌头、草乌,终嫌毒气太烈,非敢操必胜之券矣。

13.《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14.《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15.《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16.《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17.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18.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19.《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20.《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21.《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食疗价值

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夏、秋间采收,经加工炮制用。炮制品有盐附子和黑附片、白附片、炮附片、或统称为制附片。

[性能]味辛、甘,性热。有毒。能回阳救脱,温肾助阳,散寒止痛。

[参考]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川乌碱、消旋去甲基乌药碱等。

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煎煮时间愈长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也因此而降低;有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炎作用,并镇痛、镇静作用;有促凝血作用。

[用途]用于阳气衰微欲脱,大汗肢冷,脉微;肾阳虚弱,阳痿尿频,宫寒不孕;脾肾阳虚,脘腹冷痛,便溏腹泻;阳虚水肿,小便不利;风寒湿痹,肢节冷痛。

[用法]一日3~15g,宜先煎30分钏~1小时,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准。煮粥,入菜肴等。

[注意]本品的毒性主要因所含乌头碱引起,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心动过速、室性纤颤等。它是食疗所用中药中唯一有毒者。但久煎则无明显毒性,依法使用则是安全有效的。本品可用于阳衰欲脱这样的严重病证,但这方面不宜自行采用。

[附方]

1、附子粥:制附子10g,炮姜15g,粳米100g。二药研为细末,每次用5g,与粳米加水煮粥食。 亦可将二药减半,煎水取汁,入粳米煮粥。

源于《圣惠方》。本方以附子温里散寒、止痛,炮姜温中散寒、止泻。用于里寒腹痛、腹泻,大便表稀。

2、附子羊肉汤:制附子25g,羊肉1000g。羊肉洗净,切块,焯去血水,与附片加水同煮,稍后加入生姜、葱、胡椒、盐等,煮至肉烂熟。分4次食。

本方以附片温肾助阳,辅以羊肉温补肾阳,生姜、胡椒均有助于温暖阳气。用于阳虚畏寒肢令,夜尿频多,或脘腹冷痛,腰痛。

若用狗肉与附片煮汤食,有与本方类似的功能和用途。

3、附片薏苡粥:制附片10g,薏苡仁30g,粳米100g。附片煎取汁,入薏苡仁、粳米,加水煮至粥熟。分2次食。

本方以附片散寒止痛,用薏苡仁除湿舒筋。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

附子的不良反应

1、附子毒性较大,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

2、乌头碱口服0.2mg可引致中毒,致死量为3~4mg.

3、中毒症状主要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乌头碱对心脏毒性较大。

4、经过炮制,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大大降低,毒性也明显降低。

5、合理的配伍,可明显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

营养知识

附子知识介绍: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侧根(子根)。乌头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河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主要栽培于四川。

6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挖出全株,抖去泥沙,摘取子根(附子),去掉须根,即是“泥附子”,需立即加工。

根据制备方法不同,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之分。

1. 盐附子侧根呈圆锤形,长4至7厘米,直径3至5厘米。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横切面灰褐色,有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2.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至5厘米,宽0.9至3厘米,厚0.2至0.5厘米。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光泽,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质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

3.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厘米。以片匀、内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附子补充信息:

1. 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分为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片、炮附片,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2. 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附子适合人群: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附子食疗作用: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气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莠寒除湿,止痛;

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寒厥头痛,阴火喉痹,心腹冷痛,吐泻久痢,冷结便秘,阴寒水肿,冷积疝瘕,阳虚外感,风寒湿痹,中风挛急,阴疽疮漏。

附子食物相克: 附子反半夏、瓜蒌、白蔹、贝母;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

附子做法指导:

1. 取本品温壮心肾阳气之功,常与人参同用,益气回阳。

2. 用于肾阳不足、阳痿滑精,或阳虚水泛、尿少水肿。常与肉桂等同用。

3. 可治疗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常与麻黄、细辛、桂枝、白术、甘草、人参黄芪等配伍。

4. 内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药方选录

1.治吐利汗出 发热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厥冷: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伤寒论》四逆汤)

2.治阴毒伤寒 面青 四肢厥逆 腹痛身冷 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 为末.每服三钱 姜汁半盏 冷酒半盏 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一两半(炮裂 去皮、脐) 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半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 炒出汗)半两 白术二两.上四味 锉如麻豆大 以水五升 煮至二升 去滓.分温四服 日三夜一. (《圣济总录》附子汤)

4.治关格脉沉 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一钱 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 麝香为衣.每服七丸 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

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 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 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6.治肾气上攻 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 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 用白面填满 水一盏半 生姜七片 同煎至七分 去椒入盐.空心服. (《本事方》椒附散)

7.治一切厥心痛 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两(炮) 郁金、橘红各一两.上为末醋面糊为丸 如酸枣大 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 男子酒下 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

8.治胸痹 寒气客在胸中 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 去皮、脐)、蓬莪术(煨)各一两胡椒、枳实(麸炒)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 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

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 全蝎二枚(去毒) 钟乳粉二(三)钱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 却以余附子为末 同钟乳粉面少许 水和作剂 包裹煨令熟 并为细末 葱涎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空心食前 同椒盐汤下.一作散 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

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 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1].(《传家秘宝方》)

附子3

近几年在一些人推波助澜之下,附子有滥用重用趋势,用量远超常规。甚至打着仲景的旗号说经典用附子如何之大,事实依照伤寒论,炮附子多则3枚,30-45g左右,少则一枚。仲景单用附子,小量温阳、固摄为主,如桂枝加附子汤(1枚),大量则以散寒止痛为主,如桂枝附子汤(3枚)。

我用附子也不算少,一般都是常规剂量,小则3g,多则20g,偶尔也重用至50g,临床疗效尚可。药物终归都有一个饱和度问题。常规疾病,常规剂量;危难重症,有时非重剂不得取效(胃气未绝时),若胃气已绝,大量反不能受,只会加剧病情。一味超常规运用,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疗效未必就好。

制附片全是黑黑的,象炭一样的,这是过度煎煮后的药渣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

好的附片,颜色是偏黄色的,略暗,但微透明。咬上一口,有明显的麻嘴的感觉。而当地所卖的这种炭一样的附片几乎没有什么麻味。

凡是颜色太黑的附片,大多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估计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则,因为附片有毒,制造时故意煎煮过度,以去其毒,但结果也没有什么药效了。

二则,可能是进货价相对而言较为便宜,药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估计如此。但不管如何,劣质的中药会严重地影响医生处用药方的疗效,这是病家的悲哀。

劣质的附片不但无效,而且有毒,千万不可用。

我院2007年一位老中医使用生附子10g治疗一小腿水肿病人,患者喝完第二付药后出现严重房颤房扑,送入医院抢救后恢复。

(先煎40分钟)

1998年一位老中医使用制附片20g治疗一小腿水肿病人,服药第三付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出现过房颤),住院1周恢复。

一般我院熟附子用量<15g,所以出现问题的算少的了。

如果妄用大剂量附子,只怕危害不小啊。

网上妄言附子动则50g100g200g用量的,多半属于自学中医却无多少临床实践的狂人。网友们切莫轻信。

凡药必应其征,方可用,切不可妄用。

愚考伤寒论张氏用量,生附子基本不超过15g(蜜煎,特殊情况不用蜜一定是严重考虑患者肥瘦壮弱的)制附片一般不超过30g。

根本不是某些随意之徒妄言的100g200g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注意过这个问题,古人说细辛不过钱,就是指的丸散,并不是指的入汤剂。好比生附片,如果研末服用,几克就能叫你心脏出问题,不是房就是室,或颤或扑,甚至威胁生命!但是如果入汤剂,只要久煎,毒性就会大减!时间越久毒性越小。附子尚且如此,何况小小细辛?推荐的方法是:如果入汤剂,制附片超过15g就应该提醒病人久煎,特别是年老患者,细辛超过6g提醒久煎,特别是年老患者。

不过,话说回来,药到病除,恰到好处为好,何必跟大剂量过不去?我记得几年前我看过的一个病人,前医用生半夏30g,病一般没有任何改善,我用的15g法夏,病就好了。

作为一个良医,辨证清晰、准确,用药到位,不增不减,不大不小,恰到好处才是最重要的!

我只有一个看法,就是————浪费药材!

如果一定要有第二个看法,那就是————对中医中药理不明,性不清的人,最喜欢用大剂量碰运气!

如果一定非要第三个看法,那就是————所有乱开大剂量的都认为自己有理,所谓自以为是,大抵如此!

中药这东西,多数是没有什么极量的,你比如党参你就算吃上100公斤煮一锅水,只要你喝得下去,肯定吃不坏人!

只是,我想问问,你清楚这黄芪用10000000g跟用100g除了考虑人的胃口大小之外有什么区别吗?这党参100000000000000g跟100g有什么区别吗?

甚至,临床看来,这黄芪60g基本就是可以考虑的最大量了,用100g跟60g煎剂并无明显不同!

至于楼主你列举的这些,我可以给你个参考量:

地肤子180g=60g甚至可以考虑=40g,

木鳖子30g需要注意副作用,不应该长期服用30g

葶苈子60g=30g

马钱子9g这东西狠呢,用的时候要小心,我临床还没用过,医院从来也没进过这药。

女贞子250g=60g甚至可以考虑=50g作用基本到顶了

脉结代,我根本不用女贞子就搞定了,这女贞子不是治疗心律失常主要药,至于用50g跟250g到底有何不同你多做做试验就知道了。

地肤子用到30g,我一副药下去就能止痒,有什么稀奇的?关键要看你什么跟它配了!

某男,因身体内热,需要调理,于3月6日找中医开方调理,放药如下:砂仁,熟附子,甘草,黄柏,龟甲。其中熟附子用量达30克,据患者说没有医生没有交代煎法。患者服药当晚出现四肢麻木,胸痛,乏力等症,打电话咨询医生,医生叫喝蜂蜜,但没有效果,住院治疗后,西医检查有严重的肝肾损伤,服药前,一月份精子检查存活率是35%,服药后五月份的检查是9.9%。

不管煎法如何,都不能把附子当补药来用;而所谓的温补学派自始至终也不曾把附子当补药,代表的如李克老也只是多用于大剂量救治阳脱之危证,而作为章次公的高徒的朱良春前辈更是少有大剂附子。

不懂辩证而乱用附子是要害死人的;

经言:壮火食气而少火生气;仲圣的肾气丸即为此而设,钱乙在考虑小儿的体制易寒易热的特质干脆去掉了附桂,张景岳干脆又加入了诸多的潜阳补阴之品;在叶天士的医案例则更体现了加入了血肉有情的同时仍通补而非呆补,且淳淳教诲:至于颐养功夫,寒暄保摄优当假意于药饵之先。亢则害,承乃治。

从《素问?异法方宜论》可以看到:“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为什么毒药从西方来?以毒药多辛味也。我们看一看有毒的药,它们的味多数为辛味,这就知道《内经》讲“从西方来”是讲的这个因素,而不一定是地域上的西方。附子辛热,半夏辛热,半夏辛平,吴萸也是辛味,包括最厉害的砒霜,也是辛热。也就是说多数有毒的药,味都是辛。再看《周礼?天官医师》曰:“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古时候的医师是做什么事的呢?是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这说明古人对药的毒性问题是有明确认识的。老百姓也讲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不要光盯着附子,我们所用的都是毒药,用得好就治病,用不好就害人,没有中间的路可走。另外,《周易》在师挂里面讲“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对这个“毒”我们就要活看了,这个“毒”不是毒药的毒,而是另外一个“毒”,是督导的“督”。为什么附子能够引补气药入十二经,追复失散的元阳;有能够与补血药修补真阴;又能够与发散药驱除腠理的寒;又能够与温热药温补下元等等。这些都与它的“毒”性相关。我们再看陈修园著的《神农本草经读》,他谈到:“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这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句,物性的偏寒、偏温、偏热、偏凉,这叫毒。偏得小的是小毒,偏至无可加处是大毒。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附子是回阳的第一品药,为什么附子是救命的第一要药,就是因为它有大毒,因为它偏到了无可加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生命的问题,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从健康到疾病是一种偏,而从生到死,是不是一种无可加处的大偏呢?人在将死的时候,再偏一步,在前走一步就是鬼门关了。所以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偏。人从正常的生到接近死的状态,可谓是偏到极处了,怎么样把这个偏到极处的状态拉回来?也就是怎么样“起死回生”呢?惟一的方法是用一个同样具有极偏之性的,但是方向相反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个极偏的状态拉回到正常的生命态。这种生命态,《内经》就称之为“平”。所以《内经》治病讲究“以平为期”。治疗好不好,痊愈没有,怎么断定呢?就看它平不平。由此可见,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为什么大米回不了阳?大米它不偏,它平。为什么茯苓没有这个作用呢?茯苓也是甘平。所以对附子的毒性我们要很好的加以应用。我们用附子,用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要搞清楚。有时候就是要用它的偏性,比如寒证就是一个偏,就必须要用热药,这个是必须认识的。我们这样认识附子的毒性以后,对附子的应用,也就不会心存疑惑,或者心存恐惧了。刚刚我们谈到附子的炮制,现在附子的炮制非常令人沮丧,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用蒸法,蒸是不跟水接触,它就不会水解。现在附子的炮制是直接用水煮,它已经煮过几道了,才成为我们见到的附子,所以附子的偏性、附子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大大的打折扣,它的“毒性”已经很小了。

附子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煎煮方法。按照《伤寒论》用附子,都没有先煎,山西的李可老中医,也不取先煎。但是我的用法是一律先煎,就是附片先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是从煮开后计时,两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附片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药,一般再煎半小时就可以了。水要一次性加够,病人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第二煎也是开后半个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合起来分三次服,但一定要温服。这个是煎煮的方法。

附子的运用除了把握上面这些,忌口也是保证疗效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按照卢门的规矩,服温热药一定是要忌口,忌口有两方面:

绝对禁忌生冷寒凉,因为附子类药物是扶阳的,所以一切损阳的因素都要把它拿掉,这才能保证疗效;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忌辛燥,为什么辛温扶阳还要忌辛燥呢?这一点也许不容易理解。这里做个比喻,附子等辛温扶阳就像汽油一样,它就是动力之源。但是如果你吃了辛燥的东西、煎炒的东西,那就像丢了一个火星到油里面,油马上就会燃起来,就会引起上火,所以辛燥的也要忌。

附子是一味扶阳药,一般是冬至的时候移苗,夏至收,都是在阳局里面。为了使附子进入人体发挥扶阳的作用,就用一个纯阴的东西去制它,否则它很难进入这个臭皮囊发挥作用。所以它要用胆巴水来炮制。胆巴水是什么呢?我们读《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指的这个东西。就是从盐井里面挖出来的这个东西,经过熬制以后,就变成盐和胆,盐是阳,胆是阴,所以他用这个来制约附子。但是现在的炮制,因为利益的驱使,不按照古法去做,一方面是为了“安全”,胆巴水放得过重,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像过去那样,浸泡规定的时间,然后在长流水里面冲洗。所以现在的附子问题很严重。胆巴水性大寒,是纯阴之物。一个是纯阳之物,一个是纯阴之物,胆水如果太重,那么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时候你的量变能不能够达到质变呢?要质变恐怕也会使其他的质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附子很咸,本来用附子是想扶阳,最后纯阴的胆巴水倒把你的阳给伤掉了。

还有一个就是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和小剂量辛温扶阳药的问题,是否大的就不会出问题,小的就会出问题呢?我看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举个例子,大的石头甩出去往往只有一个落脚点,小的石头甩出去落脚点就多了。就像打水漂一样,大的石头丢出去,咚的一下就沉到水底去了,小的呢?小的就可以打起很多的水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想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用轻量的附子有时会“上火”?而用比较大量的附子,比如60g、70g ,这个“火”反而下去了呢?中医是讲悟性的,如果你的悟性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医并不困难。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认为;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10---1/6。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克【先煎】,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由此之后,李可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是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经方剂量揭秘】一书证实,考证所得经方剂量,一两折合13,88克,符合经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用量比例。而近年来的多次经方学术会议中,都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认为一两折合3克的折算方法,背离了经方的原意。用一两折算13.8克【李可认同15克】剂量的附子,李可认为,此量可救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有攻无不克之奇效。更为有趣的是,李可运用这样大的剂量附子组方,尤为擅长用破格救心汤抢救濒临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真的是一剂知,二剂已,闻名遐迩于当地。

与此同时,李可认为若低于【一辆折算15.6克】这样的剂量【附子】,去治疗这些濒死病人则无效,或缓不应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回顾中医历史,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为优秀的部分。【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中提到,若按一两附子折合13.8克计算与一两附子折合3克剂量,组成大剂量附子四逆汤与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对小动物失血性休克升压的作用,发现大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有显效,而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无效。结果提示;用附子组成的四逆汤作用与其剂量多少相关。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李可摸索应用的附子大剂量,不仅有历史依据,同时也有实验依据。因此,李可认为,只由革除这一陋习,走出误区,中医才能治大病、治危病、治重病,而且近些年火神派学术思想的热潮,足以证明了李可的预见性。

2,附子的应用计量。

李可不仅从临床上探索了附子的剂量,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的15克左右,同时以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结合不同的病症,形成了自己应用附子的特色剂量。如以他治疗各种心衰的破格救心汤为例,其制附子用量在30---200克,经治万例病人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制附子500克以上者。李可认为,当心衰垂危时,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况且以附子为主药,附子的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关于这点认识,近代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方,大剂量对各种动物休克均有很好的救治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李可临床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科学论断。

近代动物实验表明,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而李可通过几十年临床观察,也充分证明了附子的剂量与作用疗效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但李可认为临床附子的用量不仅要精确的辩证,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合并兼杂症候,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些年李可诊治其难杂症较多,对附子在临床的应用剂量又有了新的突破,如治疗癌症,制附子起手用量多在100克左右,然后以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递增到200克、300克、400克,直至达到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重症癌症患者,如果对大剂量制附子效果欠佳,常用生附子30---60克,以取得攻毒扶正之双重作用。

李可应用附子治疗重症或癌症病人,常常使用制附子逐渐加量的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治疗剂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他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克,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克,三诊制附子加之150克,再诊加之300克,直至达到最大疗效。另一种方法是,制附子起始量为60--100克,以每天逐渐增加10克的方法,即每服1剂中药,就增加10克的制附子,直至达到最大剂量200---400克,以求临床上最佳疗效。如1例淋巴瘤患者,李可指导学生,其附子由初始剂量100克,逐日叠加10克,至达到300克、800克、900克、1000克,最后改用生附子30克,终于挽回重症,临床治愈。但取得临床疗效之后,制附子或生附子用量应即减为小量,或是原剂量减去30克进行维持治疗。

又如1例多发性骨癌,女,58岁,初治制附子用100克,采用附子逐日增加10克的方法,达到150克、200克、300克,病人疼痛减轻之后,立即改制附子100克进行维持治疗,最后为取得最大疗效,又用生附子30克、生川乌30克,进行强化治疗。

李可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时候,制附子的初始剂量一般用100克左右,然后依据病情,可逐日叠加到200克、300克,取得疗效后,立即减量,用中小剂量进行维持。

至于为什麽李可在治疗疑难杂症之时,要逐日叠加附子的剂量,他认为;应用附子一定要出现'瞑眩效应’后,才能达到临床的最佳疗效。这是因为,人体阳气在与阴邪争斗过程中,如果人体之阳气无法与阴邪抗争,那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病情在一天天的恶化,而也无力回天。要想改变这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只有逐日叠加制附子的用量,以便促进人体阳气的回升,当阳气回升到人体已经能与阴邪相抗争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出现'瞑眩反应’,才是人体强大的阳气在附子的鼓动之下,所能做出的最大排阴邪反应,这时候人体才能由原来的阴盛阳衰状态,逐渐恢复到人体以阳气为主、阳主阴从的生理状态,人体才可以真正走出病魔缠身的境地,恢复到人体'阴平阳秘’之状态。

3,附子的煎服方法。

李可在煎煮附子的方法上,坚持沿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方法,如张仲景四逆汤;生附子一枚,【约一两,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两【约30克】,干姜一两半【约23克】。煮服法;上方药三味,以水三升【约600毫升】煮取一升二合【约240毫升】,分温再服,即分两次服,每次进服120毫升,特别提醒;张仲景还强调;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生附子50克】干姜二两【30克】。

李可认为,四逆汤在煮服法中,用三升水煮到一升二合,火候不大不小,超不过半小时,此时正是附子毒性的最高峰。少阴亡阳呈垂危急症,生死在顷刻之间,如果按现教课书或药典的规范,文火煮2个小时以上,则病人已经离开人间。所以李可在救垂死病人时,就是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煮随灌,才有可能救危亡患者。

如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山茱萸60---1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磁石30克,麝香0.5克【冲服】。它里面除去单煎的高丽参及冲服的麝香,只有七味药。病势缓者,上药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即等于每次服用200毫升,每二小时一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连续喂服1--3剂。

对于内科肿瘤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李可基本上都是采用上述方法,即我们常说的宽水久煮法,至于汤药加水之多少,李可自有一套方法。比如遇到急症患者,估计加水量不易过细,但煮好的药汁剂量,则是一定要弄清楚的。比如500毫升相当于我们喝的矿泉水一瓶,而1000毫升就是二瓶,每次服用剂量,也以此为标锥进行分次服用。

李可的方剂组成一般都比较大,即剂大、量重、药多。故此他一般不管是选用制附子,还是用生附子,均是与群药一块煎煮,依据药物味数的多少,一般都是加水2000--4500毫升,文火煮二小时,取汁后再浓缩至300--500毫升,然后分次服用。浓缩的目的,一是充分控制药液数量,以把握好煎药后的服药次数与量数,胃口好的时候,一般药物剂量可以多一些,胃口差的时候,则药物一定应是浓煎量少。二是如果最后放入人参汁、蜂蜜后,浓缩最后剂量与数量,对于服药与减毒也是非常重要的。

煎好附子组方的汤剂之后,依据病人目前吃饭胃口情况,一般都是每天2--4次,每次100--300毫升,病情重者,一般药物浓缩之后,服药往往只有100---200毫升,这时候服药要频频服用,每次30--50毫升,连续少量进服,以使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4,附子的毒性防范。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要了解附子。书上虽然写得很清楚,但李可认为,不如自己用过更踏实。因此,李可从自己做起,尝服附子,同时其弟子均要过这一关,无一例外的都要亲尝附子,特别是患病时自己处方服药,对于掌握了解附子的应用与研究,能够达到心中有数,对防止失手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除前面总结的附子煎服方法之外,与附子配伍应用的药物,对于防止附子毒性的产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李可再组方上,为防止附子的毒性,他认为甘草的应用非常重要。甘草善解百毒,李可认为,为保证附子用药安全,早期他认为凡附子超过30克时,皆用炙甘草60克,认为可有效监制附子的毒性,但有时炙甘草用量也达90--120克,这时候应用炙甘草除解毒之外,是为了配合其他药物产生综合性作用。而当附子与乌头同用之时,再组方上又加防风,黑小豆各30克,蜂蜜150克。蜂蜜的另一用法是,当药液煎好之后,再入蜂蜜150克,进行浓煎药汁,这样可在最大限度上控制住乌附的毒性,使其发挥最大效果,产生最好的药物治疗作用。特别是最后一种方法,蜂蜜150克【三两】,与煎好的汤药【特别是用生附子】混合后进行浓煎,在最后关口上,防毒治病,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除防风、黑小豆、蜂蜜之外,李可在一些组方之中配伍的一些药物,一般都有双重作用,一种是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同时对附子的毒副作用也是很好的监制作用。如生姜、大枣、童子尿,以及扶正益气药物人参等,对于增效减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李可在临床应用附子50余年,估计用药量超过10吨,【【李可专辑】记载的是2005年之前后用附子估量,由于该书在全国的影响较大,全国求治者众多,其附子用量应该更为惊人,】

经治病人在数万例以上,并有垂死病人24小时用附子500克以上者,从未发现1例中毒者。除炙甘草60---120克等有效的监制附子毒性之外,李可凡用乌附之剂,必亲临病家,亲为示范煎药,待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药后唇舌感觉。待病人安危无事,方才离去,而且李可的弟子们,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凡用重剂附子之剂,必然是亲自安排示范煎服药物,已达到万无一失,才能保证安全而有效。

万一有附子中毒者,李可的经验是;生大黄30克,防风30克,黑小豆30克,生甘草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均在40MIN内救活了患者。救治附子中毒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怎样最快呢?最快是蜂蜜3两到半斤,立刻口服,或用炙甘草100--300克煎服,其次用前面的药液送服生绿豆粉,均是简洁有效的方法。

5,附子的药效反应。

衡量一个火神派医家是否合格的标准,是其能否过了附子药物后反映。李可擅用重剂附子,不仅对附子的药效反应了如指掌,同时为了使附子达到最大疗效,一定要使附子达到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表现,出现'瞑眩’,即眩晕倒跌,或昏厥一时后苏醒等,即【尚书。说命】中所说;'药勿瞑眩,厥疾勿瘳’。也就是说;服用附子达不到'瞑眩’者,其病是难以治愈的。李可近些年所治疗的奇难杂症,使用附子的剂量不仅初诊时较大,而是为了达到'瞑眩’反应,往往是附子剂量成倍增加,或是附子逐日叠加,直至吃附子达'瞑眩’反应之后,才减附子量而用维持量服药。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中详细地记述了附子服后的药效反应,而笔者在【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更是收集了国内众位医家记录的药效反应特点。但笔者细读李可的著述之后,发现其对附子反映的记录不仅详细,同时许多症状表现也比较典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1】阴转阳发高烧。李可认为,阴阳的转化,也是以病人正气的修复为转机。阴证,用药得当,正气来复,伏邪由里出表,阴证化阳,为向愈。阳证,过用苦寒,损伤脾肾,阳证转阴,则缠绵难愈。如治一例女性阳虚狼疮患者,温通重剂【当归、吴茱萸各50克,桂枝、白芍、细辛各15克,炙甘草、通草、附子各30克,肉桂30克,生姜125克】三剂服用之后,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达40.5C。后经因势利导而得治愈。故此,李可认为,这是因为寒邪久伏,得温阳之助,阴证转出为阳证,逐且化热外透之机,故而出现高热。这也就是人体在借助阳药运行之际,强烈的逐阴邪反应,邪正相炽,故而发高热。此时,除做积极的应对治疗外,李可认为,一定要时刻注意保护病人的正气,以防过而伤正。

【2】,肿瘤脱落。【内经】中认为;'阳化气,阴成形’。故凡成形之瘤肿物,均乃是阳气不化,乃至肿物形成。而重用扶阳药物附子之后,人体阳气振奋,打通了肿瘤之间的道路,故此成型之肿瘤便会脱落从腔道排出。如李可治直肠癌、白血病一例,随着附子扶阳之品的大剂服用,从肛门经常脱落肿物数块,中间还伴有排黑血便、脓团、淡红水、肛周肿胀出血。这些异物脱落外排现象,李可认为均是佳兆,均是由阴转阳,阴邪化去之表现,要成竹在胸,千万不要被这些现象迷惑。

【3】瞑眩反应。李可擅应用大剂附子,特别是附子逐日加量10克,以求出'现瞑眩反应’。因古人云;'药勿瞑眩,厥疾勿瘳’,这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有一些重病痼疾,服药之后出现眩晕昏厥、呕吐、腹鸣转矢气、泄秽等现象,即是瞑眩。李可认为,一旦出现瞑眩反应,必是非常之效,是佳兆,乃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种特殊现象。出现了这种瞑眩反应,不必害怕,不要乱动病人,但要预防护理好,避免摔伤等危险。李可及其弟子们,经常接到重症患者服药后出现瞑眩反应的电话,告知患者大多几秒钟就可恢复知觉,之后呕吐、腹泻等会持续半天,不必医治自然可恢复。

瞑眩反应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就是忘事。李可曾指导学生治疗一例【男,33岁】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每剂药含制附子100克,在吃药过程中,每天觉得迷迷糊糊---即轻度瞑眩反应,且因此而将银行卡丢失三张,后来连驾驶证也丢了。此后病愈,全身不适症状消失。这种忘事,其实就是典型的瞑眩反应轻度现象。

瞑眩反应是阳药起效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就是阳气奋力驱逐阴寒之邪的剧烈争斗过程,当阴邪散去,阳气回升之后,瞑眩反应也就过去,病情才能转入坦途。李可及其弟子们亲自试药服生附子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瞑眩反应。他们认为,这种反应与药量大小无关,而与其自身的体质密切相关。同时还认为,这种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不是所有服附子者都会出现。特别是一些小病轻病,在治疗过程中不出现这种瞑眩反应更好,同样也能达到愈病之目的。

【4】全身性热感。李可曾指导学生治疗一例淋巴瘤患者,当制附子服用800克时,出现'腹中火烧火燎’,伴全身汗出如洗,约半个小时换一次睡衣,再次服制附子800克后,'顿觉腹中如热浪翻涌,下至双膝,上至胸中,一浪接一浪’,同时腹痛消失,并呕吐大量粘稠顽痰,并有一指甲盖大小块状物被吐出,随即又出现'不能睁眼,欲喊家人帮助,却不能说话,意识清楚,无心悸’,一刻钟内出现八九次瞑眩反应。当服制附子900克时,服药三分之一的量后,'顿觉胸热、头面热汗,阴囊下【至阴穴】发热感’。服制附子1000克之时,服药后突然出现瞑眩反应【即服药后突然一身不适,昏昏欲睡,能听到女儿的呼叫声,自觉声音由远及近,不能应答,睁眼,约10秒后清醒】,然后出现口、舌及周围身麻,觉得有'阵阵热气走窜’,双下肢有小泡破感,频频矢气,双膝关节凉,一身津津汗出,畅快。最终病人得以治愈。

又如李可指导学生治疗冠心病危证案,患者服制附子100克时,服药二次,出现'全身性发热,腹中雷鸣,面、唇、舌、甲转红’,从此病人进入坦途而病愈。

上述病人出现身体烘热感,正是附子之大辛大热药物的作用表现,同时也是附子扶助人体阳气,人体阳气回升,与附子之热一道奋力驱逐阴寒之邪的剧烈反应,也就是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典型表现。

【5】阴寒邪毒从虚处而发,李可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毛筋骨,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既然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之邪积聚之所,当应用扶阳药附子之后,振奋人体阳气之时,这些积聚在各处体表之阴邪,就回乘热而出,故而可出现诸多的表现。如17岁女性红斑狼疮病人,当应用制附子135克复方汤剂时,面颊、指肚、小关节不断透发红疹、红斑、小结节,腰、腿部出现多个大结节,旋起旋消,全身脱壳一层,最后终于病得治愈。

李可指导学生治疗【女,65岁】关节炎,服制附子100克汤剂第8天的时候,膝盖处发现一包,又把制附子用到120克继续服用6剂后,患者请教西医认为是附子中毒,经理化检查未发现肝肾损害,最终病人因无法理解而中断服药。至于为什麽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分析认为;因该病人年纪较大,久病耗伤元气,本气自衰,机体被重寒所困,日久随自身本气越虚,寒邪便随之入里,邪之入路便是邪之出路,今本气自旺【在附子扶阳之助正下】伏邪自退'起包’,只是伏邪外透的一种方式而已。

李可指导学生治疗了一例90岁的老年重症患者,经反复大剂附子,天雄等复方治疗后,病情由危转安。之后由于阳气的回升,患者身发带状疱疹,这只是体内之寒湿之阴毒邪气,透过皮肤向外发泄而已,即由里及表而出之阴寒邪毒,可惜后来西药治疗不当,病人最终不治。

服附子后的药效反应,在李可的专著及指导学生的著作中,记录的都比较详细。这些反应除一般性发汗、发热、感冒、吐痰、咳嗽、腹泻、肠鸣、麻木等表现之外,上述5种反应表现,均是在一般病症当中比较少见的。正确帮助病人度过这些激烈的关口,对于疾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李可认为;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特别是从表而来的病邪,由阳化阴,即由阴转阳之际,大都表现出突出的感冒、发热、咳嗽等阳证之表现,李可认为诸多病邪是由太阳而入里,只有从里出表,由太阳而出,最终才能使病人得以治愈。

李可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取汁】,山茱萸60---1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磁石30克,麝香0.5克【冲服】。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分5次服,二小时一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加味乌头汤;制附子60克,生黄芪240克,当归60克,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克,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克,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蜂蜜150克,生姜40克,大枣20枚,麝香1克【冲服】,穿山甲5克,水蛭3克,全蝎30克,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三服夜一服。主治血栓闭塞型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方;制川乌30克,制附子30克,生黄芪100克,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克,蜂蜜120克,桂枝、防风、全蝎、甘草各15克,蜈蚣30条,豹骨15克。用法;上药共捣粗末,加上白酒1500克入瓶内浸泡7昼夜后,早晚各热服一次,从酒盅起服,逐日渐加,至服药后唇、舌稍麻木为度,即以此量维持至服完。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4】;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制附子30克,生黄芪120克,葛根90克,炙甘草、当归、桂枝、赤芍、何首乌、白蒺藜、黑木耳各30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芥子、红参【另煎】、生姜各10克,大枣10枚。后期加肾四味各30克。用法;加水1500ML,每天分二次服。主治颈椎病伴眩晕者。

【5】消跟骨刺痛方;制附子30克,生黄芪120克,当归、白芍各30克,熟地黄45克,肉桂、川牛膝、木瓜、乳香、没药、通草、细辛、防己、泽泻各10克,吴茱萸、茯苓、炙甘草各15克,褚实子、威灵仙各20克,炮山甲6克,象牙屑4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后期加肾四味各30克。用法;加水1500ML,煮取500ML,每天服2次。主治跟骨骨刺引发的跟骨痛。

【6】温氏奔豚汤;制附子10--15--30--100--200克,红参10--30克【另煎】,山药30克,山茱萸90--120克,炙甘草10--60克,肉桂3--10克,沉香、砂仁各3--5克。用法;小剂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分3次服。大剂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750ML,日3服夜1服。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以'厥气上逆’为主症,此外还治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阳虚高血压、肥胖症等。

【7】肝癌基本方;制附子45克,高丽参15克【另煎】,海藻、炙甘草、熟地黄、五灵脂【包煎】各30克,全蝎12只,蜈蚣3条,芥子、生南星、肉桂各10克,鹿角霜、姜炭、茯苓、细辛、木瓜各45克,大浙贝120克。用法;上方药加水3000ML,文火煮取400ML,分3次服,连服2个月。主治肝癌。

【8】胃癌的基本方;制附子90克,海藻、生甘草、生姜、两头尖、牡蛎、玄参各45克,木鳖子、吴茱萸、生晒参【另煎】、五灵脂【包煎】、生南星各30克,大贝母120克。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1500ML,日分三服。同时配用散剂,磠砂10克,火硝10克,冰片1克,雄黄10克,儿茶10克。制粉,每次1克,每天二次,蜂蜜水调匀后缓缓咽下。主治食管癌及胃癌。

【9】肺癌基本方;制附子45--90--120克,高丽参15克【另煎】,生半夏、两头尖、海藻、细辛、鹿角霜各45克,生南星、熟地黄、干姜、炙甘草各30克,芥子、肉桂、姜炭各0克,麻黄5克,山茱萸60克,生姜90克,全蝎3克【冲服】蜈蚣3条【冲服】。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三服。30天为1个疗程。主治肺癌。

【10】风湿性心脏病方;制附子45克,生黄芪250克,当归、干姜、桂枝、白芍、党参、细辛、生姜各45克,制川乌、黑小豆、防风各30克,麻黄10--45克【得汗后则小量】,炙甘草、山茱萸各60克,全蝎6克蜈蚣3条,大枣12枚,蜂蜜150ML。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三次服。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11】肺源性心脏病方;制附子45克,高丽参15克【另煎】,麻黄5--10克,干姜、桂枝、生半夏、白芍、生姜各45克,五味子、枸杞子、补骨脂、淫羊藿、菟丝子各30克,炙紫苑、制款冬花各15克,炙甘草、山茱萸各60克,白果20克,核桃6枚,大枣12枚。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三次服。主治肺源性心脏病。
【转载】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 附子

【12】冠心病方;制附子100克,炙甘草、干姜90克,高丽参15克【另煎】,山茱萸60克,桃仁、五灵脂、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各30克,丹参120克,檀香、降香、沉香、砂仁各10克,桂枝45克,麝香0.5克【冲】。苏合香丸2丸。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三次服。主治冠心病。

【13】脾胃虚寒证方;加味理中汤;制附子12克,干姜、白术各12克,炙甘草24克,高丽参15克【另煎】,砂仁、肉桂、藿香、佩兰各10克,炒麦芽60克。用法;加水1000ML文火煮取150ML,兑入人参汁,日分四次服。主治脾胃虚寒证。

【14】国民性鼻炎方;制附子30克,麻黄、石菖蒲各10克,干姜、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各30克,茯苓、生姜各45克,白芷、辛夷、苍耳子、防风各20克,苍术、佩兰各15克,炙甘草60克。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三次服。主治过敏性鼻炎。

【15】加味桂附地黄汤;制附子100克,熟地黄100克,山药60克,茯苓45克,牡丹皮、泽泻、肉桂各10克,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各30克。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三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主治高血压阳虚证。

【16】参芪桂附理中汤;制附子100克,生黄芪120克,干姜、白术、熟地黄各90克,乌梅40克,砂仁30克,红参25克【另煎】,炙甘草60克。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三次温服。30天为一个疗程。主治糖尿病。

【17】加味桂附理中汤;制附子45克【逐日叠加10克,以200克为度,出现瞑眩反应,停药三天,制附子减去30克】,干姜、熟地黄、白术各45克,高丽参【另煎】、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各30克,山茱萸90克,肉桂10克。用法;加水3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三次服,42天为一个疗程,每旬服7服,休息三天。主治二型糖尿病。

7,结语;李可因其比较独特的成长经历和行医经验,使其成为火神派善用附子并有独到之处的特色临床医家,笔者曽撰文称其为'火神派创新者’,就是以其应用附子个性特色说起。李可行医50余年来,仍然在探索以附子为主组方的扶阳思路,治疗临床上诸多疑难杂病,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从他的弟子们的著述医案中,我们就可以感触到其风格犹存,并且探索出不少扶阳方法治疗奇难杂症。特别是李可的弟子们应用附子的方法,一脉相称地延续了李可的经验与优秀方法,如其采用附子宽水久煎,附子逐日加量方法,以至病人出现瞑眩反应后减量的方法,为治疗诸多肿瘤患者,提供了有益尝试与探索,为我们学习与借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观李可的经验方药,均是以经验方为基础,大都在破格救心汤的基础上灵活化裁。有学生收集了李可2006---2007年的470张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使用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是;制附子【含川乌】占84.32%,姜【干姜、生姜、炮姜】占91.68%,桂【桂枝、肉桂】占56%,参【生晒参、红参、党参】占75.11%,炙甘草占78%。从这些药物组成来看,这就是典型的附桂理中汤【去白术】,这恰恰证明了李可扶阳理路,是放在理中汤的框架里,加桂附而成为桂附理中汤的原形。火神派扶阳理念,其重点始终是放在脾肾上,这对于我们治疗诸多的疑难杂症是一个很好的指引与启迪。

孙其新附子煎服法研究与经验【傅文录】

孙其新【1947---】主任医师,曾任职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几年潜心研究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多有成就。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孙其新对附子的研究也多有独到之处。现就其对附子煎服研究与经验进行介绍。

1,仲景附子服量,煎服法。张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孙氏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的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10---1/6.。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一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一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在附子的煎服法上,首先是药于水的比例问题。孙氏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孙氏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ML,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00ML,分二次服】,其他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ML,文火久煎,煎煮一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因麻黄先煮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ML,煎煮时间二小时左右。最后是煎煮法;附子剂均煎煮一次,煮取200--600ML,每次服110--200ML。其顿服者一方,为干姜附子汤;分二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三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四次服者一方,为真武汤。,

2,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关于附子是否免于久煎的问题,早在1977年【中华大词典】就指出,日本将川乌、生附子在加压罐内用110°C、1公斤/平方厘米,40分钟进行处理,乌头碱已分解,而其毒性则为生药的1/150。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日本又进一步完善了附子高温高压法,即高压120°C,经二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药毋需先煎、久煎。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三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子。【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9---1/6,而毒性双酯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上者高得多。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的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9--1/6,那麽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1997年出版的【中华本草】是集传统药学大成并反应当代科研成果的本草巨著。该书认为,古今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说来,可分为浸、泡、漂等水处理,烘、焙、炮等干热处理,蒸、煮等湿热处理3种类型。这些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的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受到影响。干热处理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小,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相对较高。湿热处理,特别是热压蒸处理【即高温高压】,总生物碱含量高,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

3,附子用热压力锅处理。孙氏用附子热压蒸制法,对黑顺片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由于黑顺片的炮制过程是取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片,蒸熟取出烘干至半干,再晒干。把黑顺片高温高压时间设定为一个半小时。

首先将黑顺片1公斤放在22型压力锅里,放冷水500ML拌匀,盖上锅焖二个半小时,每隔15分钟,即翻动一次或颠簸一下。焖半小时后,用筷子蘸一滴津液点在舌尖上,会感到微苦涩。焖一小时【即第二个半小时】,尝后舌尖有微麻辣感。闷1个半小时后,会有明显麻辣感。闷2小时后,会有刺舌感,此时黑顺片已基本闷透,只是大个、片厚的还有硬心。闷2个半小时后,尝后会有针扎感,黑顺片已经没有硬心了,即全部泡软,可进行热压处理。

附子热压操作过程是;用22型压力锅,放冷水1000ML【或24型压力锅,放冷水1200ML,】,然后放入篦子【水要低于篦子】,铺上已焖好的黑顺片,盖上锅盖,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气时,扣上限压阀。当蒸汽稳定由限压阀处排气时,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限压阀间隔排气和发生轻微响声。1个半小时后闭火,稍停片刻,然后打开锅盖,凉透后取出烘半干,再晒干。这样处理的制附子,入煎剂就可以免于久煎了。为了验证此法是否安全,孙氏曾试服附子重剂【45--155克】1个月,附子最高达155克,均煎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注意;如果限压阀不是'间隔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压力锅在煎煮过程中,不能打开锅盖,否则药液会溢出伤人。

,4,关于附子煎服法探讨。对于附子的煎服法,看似简单,可认真操作起来,每个细节都有学问。一般认为,煎药以砂锅为好。但由于砂锅体积小,附子重剂多不实用。另外,砂锅爱坏,如放开水,或急煎、或煎煮完放在石板上,均容易炸裂。孙氏经过实践发现,压力锅不但具有砂锅的优点,如传热速度慢,受热均匀,汤温始终保持在95°C左右【这样的温度利于饮片内的可溶性有机物向外渗出】。他还有独特的优势,因压力锅密封,即使久煎,只能从排气孔排出微量的气体,药液挥发少,始终保持药与水之适当比例,保证有效成分煎出。

一般煎药,多加水淹过药面一寸【约3厘米】,由于煎药锅大小不一,单用淹过药面'一寸来’表示,那水量之差别可就太大了,急需改进。【伤寒论】附子剂,四逆汤类方加水600ML,其他制附子剂,加水为1200---1600ML,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李可之附子剂,附子30--200克,加水1500--2500ML,药与水之比例【1;3】----【1;7】。这都值得我们效法。

一般附子煎剂,多用冷水浸泡半个小时,偶尔有浸泡一个小时的,孙氏的临床经验;制附子至少浸泡二小时,因为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浸泡一小时,会有微麻辣感,浸泡一个半小时,会有明显麻辣感,浸泡二小时,会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已达到高峰。从理论上讲,制附子只有充分泡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饮片组织中,产生渗透压,然后扩散到水中。从中可以看到,附子浸泡少于1小时,就不会有麻辣感,而浸泡2小时,则出现刺舌感。真可谓;好的浸泡,等于煎煮的一半。

关于【伤寒论】附子煎煮的时间,张仲景之四逆汤类方用鲜附子救急,加水600ML,文火煎煮半个小时左右,其他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ML,文火久煎,煎煮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孙氏治慢性心衰,使用热压处理【高温高压1个半小时】之制附子,只煎煮一次,煎煮时间为一小时。附子的具体煎服方法见上文。注意;如果排气管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

为了临床便用附子,孙氏把热压处理之制附子,磨成玉米粒大,浸泡一小时即可,因为附子价格很便宜,不存在造假问题,故院方可自行磨成附子米【即玉米粒大】,这样就方便多了,经试验证实,黑顺片经过热压处理1个半小时,已经去毒,无需多虑。

5,附子能否免煎问题。目前,附子用重剂已经屡见不鲜,即便是经热压处理之附子,可免于先煎、久煎,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附子大剂量,则加水1500--2500ML,若煎煮1小时,那煎取的药汁多数会超过600ML,这势必要再用半小时至一小时浓缩药汁,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孙氏又进一步把热压处理之附子磨成粉,从每次1克服起,逐日增加1克,日3次,以其汤药送服,连续服用11天,附子粉最高达11克,日3次。结果附子粉用到33克,相当于人入煎剂之制附子66--99克,均无不良发应。所以,孙氏体会,除急危重症外,凡制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下,均可改为附子粉在33克以下,为了稳妥起见,暂定为热压处理之附子粉1克相当于入煎之制附子3克。注意;不能用制附子直接磨粉,必须用热压处理之制附子。这样就安全。,

6,结语;孙其新在学习李可应用附子经验的同时,发现诸多方法可以改进,特别是孙氏采用压力锅煎药的方法以及对附子进行减毒服用粉剂的方法,在提高附子功能的同时,简化了服药的复杂性,也大大的避免了毒副作用的产生,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与研究,这些成功经验与方法,很值得火神派医家临床应用附子参考,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附子用量煎服法——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七

简介:摘要 针对附子用量煎服法的分歧,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关键字:附子证 阳虚 阳衰 格阳 亡阳 垂死 用量 煎服法 李可 医案



附子是中药四帅之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克,而他实际用量最多达750克。这样看来,探讨附子的用量和煎服法,就成为同道所关注的话题。现根据其68则医案,整理出以下内容:

1 《伤寒论》附子用量煎服法

1.1附子用量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113方,其中20方用附子。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附子大者为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附子大者为60~9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1/6~1/10。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3、404页)。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1枚;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1枚,相当于制附子60~90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19方(除乌梅丸),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6,为通脉四逆汤;最高者为1:26,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如生地瓜),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煎取220毫升,分2次服);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1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2000毫升,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煮取200~600毫升左右,每次服110~200毫升;其顿服者1方,为干姜附子汤;分2次服者6方,为四逆汤类方;分3次服者10方,为附子汤等;分4次服者1方,为真武汤。

2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30~100~200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70页)。以上3条只是原则性的,具体作法如下:

2.1附子用量李可之全书附子案70余则,根据病证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剂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轻者为阳虚,附子为小剂10克:所谓“阳虚”,仅见阳气某一方面不足,如缺乳案之五更泻(95页)、膝关节积液案之夜尿频多(251页);小儿酌减为3~5克,如婴儿黄疸案(84页)。附子用小剂者17例,占总数的24.3%。②稍重为阳衰,附子为平剂15~30克:所谓“阳衰”,是阳气衰弱的证候群,脏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产后阴黄案之脾肾阳衰,寒湿充斥三焦(173页)。附子用平剂者7例,占总数的10%。③重者为隐性心衰、格阳、戴阳证,附子为平剂30克:李可认为,凡亡阳竭阴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证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的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破格救心汤平剂30克(6页)。笔者注意到,对于格阳、戴阳证,李氏恒用附子30克,如阴盛格阳案(187页)、肺心病戴阳案(23页)。附子用平剂30克者33例,占总数的47.1%。④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为中剂45~90克:李氏认为,凡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重症心衰,急投破格救心汤中剂(6页)。如脉管炎合并心肌下壁梗塞案之附子为60克(64页)。附子用中剂者2例,占总数的2.9%。⑤危者垂死心衰,附子为大剂100~200克:李氏认为,破格救心汤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导致心衰休克,现代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以及中医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只要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可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5页)。如无脉垂死案,破格重用附子150克,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终于1小时后起死回生(3页)。附子用大剂者11例,占总数的15.7%。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之附子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6、372页)。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最系统的辨证,应当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其中附子用平剂(30克)、中剂(45~90克),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的。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现代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只有这样客观地分析其附子用量,用于哪些新领域去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最后也就“见怪”不怪了。

2.2附子煎服法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附子30克者5例,恒加水1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3.5,如休息痢案(149页);最高者为1:12,如足心发热案(236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7。附子60~200克者,加水2000毫升者5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2.3,如肺间质纤维化案(32页);最高者为1:3.5,如肺间质纤维化案(29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3.1。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3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1:2.5,如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案(11页);最高者1:3.5,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3.1。其次是煎煮时间:用于慢性心衰,附子30克加水1500毫升者,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附子60~200克加水2000毫升者,煎煮时间2小时左右;附子90~200克加水2500毫升者,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用于垂死心衰,附子用大剂则加开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1刻钟后,随煎随灌。最后是附子的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1次;用于慢性心衰,文火煮取500毫升左右,日分2~3次服;用于垂死心衰,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昼夜连进。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附子煎服法亦效法仲景。仲景四逆汤类方用生附子治亡阳急症,加水600毫升,煎煮半小时左右。李氏用制附子大剂治垂死心衰,加开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1小时起死回生。仲景用制附子剂,则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1个半小时左右;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1.5~2~3小时左右。二者之附子剂,均煎煮1次。这些精细之处,最宜深究。

3关于附子久煎的思考

李可用附子重剂治慢性心衰,多加水在2000毫升,久煎在2小时左右。由于煎煮费时,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生活不便,也使其弟子心有余悸不敢效法。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笔者进行深入探索。

3.1附子免于久煎之依据早在1977年《中药大辞典》就指出,日本将川乌、生附子在加压罐内用110℃1公斤/平方厘米40分钟进行处理,此毒性乌头碱已分解,而其毒性则为生药1/150(230页)。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日本又进一步完善了附子高温高压法,即高压120℃,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药毋需先煎、久煎(《中药趣话》109页)。

3.2目前附子炮制得与失 1958年卫生部简化中药商品规格,决定只保留附子的3个品种: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中华本草》指出,黑顺片、白附片因加工方法类似,其炮制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下降为原生药的1/6~1/9,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只相当于原生药的1/100;盐附子因加工条件比较温和,总生物碱与上述附片类似,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比上者高得多(487页)。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这样炮制,总生物碱含量只是原生药的1/6~1/9,那么附子药效流失则为83.4%~88.9%,其流失的比例是惊人的。

3.3附子高温高压去毒效果好1997年《中华本草》是集传统药学大成并反映当代科研成果的本草巨著。该书认为,古今对川乌、附子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说来,可分为浸、泡、漂等水处理,烘、焙、炮等干热处理,蒸、煮等湿热处理3种类型。这些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受到影响;干热处理对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而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相对较高;湿热处理,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即高温高压),总生物碱含量高,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479页)。

3.4附子用压力锅热压处理笔者以《中华本草》附子热压蒸制法为指导,借鉴日本附子高温高压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现有的条件,对附子进行热压处理设计:

3.4.1附子品种的选择目前制附子的商品,主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3种。鉴于盐附子的毒性双酯型乌头碱含量比黑顺片、白附片高,暂不以它为研究对象。《中药炮制学辞典》又指出,附子经过浸、泡、漂的炮制过程,损失总生物碱达80%以上,另外一个流失方面是附子去皮(274页)。鉴于白附片去皮,暂不以它为研究对象。最后,确定了黑顺片为设计目标。

3.4.2附子热压时间的取舍 由于黑顺片的炮制过程是取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片,蒸熟取出烘至半干,再晒干。也就是说,附子先煮沸至透心约半小时,再切成厚片蒸熟约半小时,总共蒸、煮为1小时。鉴于黑顺片是在常温下蒸煮1小时的,按高温高压应当时间折半,即高温高压2小时(日本经验)减去半小时。这样一来,黑顺片高温高压时间就设定为1个半小时。

3.4.3附子热压前准备工作首先,将黑顺片1公斤放在22型压力锅里,放冷水500毫升拌匀,盖上锅盖闷2个半小时。每隔15分钟,即翻动一次或颠簸一下;闷半小时后,用根筷子蘸一滴浸液点在舌尖上,会感到微苦涩;闷1小时(即第二个半小时),尝后舌尖有微麻辣感;闷1个半小时后,会有明显麻辣感;闷2小时后,会有刺舌感,此时黑顺片已基本闷透,只是大个、片厚的还有硬心;闷2个半小时后,尝后会有针扎感,黑顺片已经没有硬心了,即全部泡软,可进行热压处理。

3.4.4附子热压操作用22型压力锅,放冷水1000毫升(或24型压力锅,放冷水1200毫升),然后放入箅子(水要低于箅子),铺上已闷好的黑顺片,盖上锅盖,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汽时,扣上限压阀。当蒸汽稳定由限压阀处排气时,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限压阀间歇排气和发生轻微响声。一个半小时后闭火,稍停片刻,然后打开锅盖,凉透后取出烘半干、再晒干。这样处理的制附子,入煎剂就可以免于久煎了。注意:如果限压阀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

3.4.5讨论讨论问题:①为什么附子要加水500毫升,多放水不闷得更快吗?制附子,如同熟地瓜干,是个“慢性子”。它和水多少没关系,如用湿手巾包裹,也可以在同样时间内把它闷透,都得需要2个多小时。问题是水放多了,附子闷透后就会有剩余的浸液,其浸液越多,则有效成分流失的就越多。而1公斤黑顺片,放500毫升水,最后正好被全吸收,说明附子有效成分没有流失,这是炮制的关键。②为什么要闷2个半小时?热压处理的要求,必须把制附子闷软、没有硬心。而个大、片厚的黑顺片,闷2小时还有硬心,所以要闷2个半小时。

4 关于附子煎服法的思考

对于附子煎服法,看似简单,可认真操作起来,每个细节都有学问。下面就从最基本的谈起:

4.1煎药器一般认为,煎药以砂锅为好。但由于砂锅体积小,附子重剂多不适用。另外,砂锅爱坏,如放开水、或急煎、或煎煮完放在石板上,均容易炸裂。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压力锅不但具有砂锅的优点,如传热速度慢,受热均匀,汤温始终保持在95℃左右,这样的温度利于饮片内的可溶性有机物向外渗出;它还有独特的优势,因压力锅密封,即使久煎,只能从排气孔排出微量的气体,药液挥发少,始终保持药与水之适当比例,保证有效成分煎出。

4.2药与水之比例一般煎药,多加水淹过药面一寸。由于煎药锅大小不一,单用淹过药面“一寸”来表示,那水量之差别可就太大了,急需改进。《伤寒论》附子剂,四逆汤类方加水600毫升,其它制附子剂,加水为1200~16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1:10。李可之附子剂,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药与水之比例1:3~1:7。这都值得我们效法的。

4.3浸泡时间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偶尔有浸泡1小时的。笔者的临床经验,制附子至少得浸泡2小时。因为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浸泡1小时,会有微麻辣感;浸泡1个半小时,会有明显麻辣感;浸泡2小时,会有刺舌感,此时附子的有效成分已达到高峰。从理论上讲,制附片只有充分泡软、细胞膨胀,有效成分才能溶解于饮片组织中,产生渗透压,然后扩散到水中。从中可以看出,附子浸泡少于1小时,就不会有麻辣感,而浸泡2小时,则出现刺舌感。真可谓:好的浸泡,等于煎煮的一半。

4.4煎煮时间

4.4.1《伤寒论》附子煎煮时间仲景之四逆汤类方用鲜附子(如生地瓜)救急,加水600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其它制附子剂,加水1200~1600毫升,文火久煎,煎者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

4.4.2李可附子煎煮时间李氏治慢性心衰,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文火久煎,煎煮时间1.5~2~3小时左右;治垂死心衰,附子大剂,加水1500毫升,武火急煎,煮沸1刻钟后,随煎随灌。

4.4.3笔者附子煎煮时间 笔者治慢性心衰,使用热压处理(高温高压1个半小时)之制附子,只煎煮1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其具体方法如下:用22或24型压力锅浸泡黑顺片,药与水之比例按李可之经验加水,浸泡2小时,然后加热至排气管冒蒸气时,不扣限压阀,而应立即调低火力,保持排气管间歇排气,此火候正是煲汤的温度,有利于蛋白质及可溶性有效成分向外渗出,煎煮1小时后,将药渣捞出,如药液多,则用武火急煎浓缩即可。为了验证此法是否安全,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附子最高达155克,均煎服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注意:如果排气管不是“间歇排气”,而是“持续排气”,说明火急了,容易烧干锅;压力锅在煎煮过程中,不能打开锅盖,否则药液会溢出伤人。

4.5讨论讨论问题:①附子浸泡2小时,夏季容易馊,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经验,可把热压处理之制附子,磨成玉米样大,浸泡1小时即可。因为附子价格很便宜,不存在造假问题,故院方可自行磨成“附子米”(即玉米粒大),这样就方便多了。②附子用重剂而煎煮1小时是否充分、安全?黑顺片经过热压处理1个半小时,已经去毒,毋需多虑。其煎煮是否充分,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浸泡时间,制附子若浸泡2小时(或附子米浸泡1小时),会有刺舌感,说明有效成分已达到最佳状态;一是煎煮时间,李氏之经验,附子煎煮1小时,其有效成份之分解亦达到高蜂(3页)。

5关于附子免煎的思考目前,附子用重剂已经屡见不鲜了。既便是经热压处理之附子,可免于先煎、久煎,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附子大剂量,则加水1500~2000~2500毫升,若煎煮1小时,那煎取的药汁多数会超过600毫升,这势必要再用半~1小时浓缩药汁,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曾试服李可之附子重剂(45~155克)一个月,均煎煮1小时,则无不良反应;随后,又进一步把热压处理之附子磨成粉,从每次1克服起,逐日增加1克,日3次,以其汤药送服,连续服用11天,附子粉最高达11克,日3次。结果附子粉用到33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66~99克,均无不良反应。所以,笔者体会,除急危重症外,凡制附子用量在100克以下,均可改为附子粉在33克以下。为了稳妥起见,暂定为热压处理之附子粉1克相当于入煎剂之制附子3克(即1:3)。注意:不能用制附子直接磨粉,必须用热压处理之制附子(已有效破坏双酯型乌头碱之毒性),这样就安全、方便多了。

6关于附子大剂量应用的讨论

6.1邢斌对附子用量的困惑 邢斌在《急症难病倚附子》一书中说,附子剂量小则仅用0.3克,超大剂量用到600克,竟然相差2000倍。如此大的差异,恐怕是所有药物中绝无仅有的。而个中缘由,殊难理解,这着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29、39页)。他从6个方面探讨了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最后提出倾向性意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附子的用量差异,应该与患者的禀赋,不同的病证及附子的产地、炮制有关,这3个方面是合理的;而与地理气候、风俗习惯也有一定关系,但若拘泥于此而无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则又本末倒置矣。但是,这4方面因素并非真正导致附子用量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恐怕主要是因为开水长时间煎煮,以及医生的个人偏好、医学风尚,导致了附子的大剂量应用,这似乎并不合理(35页)。

6.2 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笔者认为,附子大剂量应用的原因,应从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和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去探讨。

6.2.1附子本身的药效流失附子的药效流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附子炮制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中药炮制学词典》指出,附子在炮制过程中,经过浸、泡、漂等损失总生物碱达80%以上(274页)。所以,目前附子炮制是药效流失的第一位原因,亦是附子大剂量应用的第一位原因。

②附子浸泡时间短是药效流失的主要原因:《伤寒论》对附子剂煎服法,没有说明浸泡时间,这是个缺憾。一般煎附子剂,多浸泡半小时,尝后只有微苦涩感,离麻辣相距甚远,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没有分解出来。

③附子用开水煎煮亦是有效成分流失主要原因:邢斌指出,云南地区名医,附子用开水煎煮3小时以上。如吴佩衡用附子15~60克,加多量开水,以猛火急煎,煮沸2~3小时(91页)。他分析,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因附子毒性双酯型乌头碱不耐久煮。可是乌头碱之毒性,也是附子镇痛、回阳的主要成分。如长时间煎煮,附子治疗痹证、亡阳的疗效就会降低。若疗效不显著,就会增大附子的剂量;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又会进一步延长煎煮时间。如此反复,最后可能会达到一个有效剂量与煎煮时间的平衡点,但这时的剂量肯定会很大了,这可能是附子超过常规的原因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用开水煎煮附子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34、36页)?笔者认为,开水煎煮附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制附子,类似熟地瓜干,含有丰富的淀粉及蛋白质等,其一遇开水、猛火,表层立即凝固而形成包膜,致使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流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是必要的。如李可治垂死心衰,开水急煎,随煎随灌,以救生死于顷刻。他用开水急煎是分秒必争,随煎随灌,1小时能起死回生。现代药理证实,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附子的剧毒,亦正是垂死心衰的救命仙丹(3页)。这与云南地区名医之开水久煎3小时,以去附子的毒性,是大相径庭的。

6.2.2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制约附子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以下情况:

①病证轻重:病证本来是客观的,但它是由医生来掌握,所以又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于是病证又受人的制约。前人告诉我们,有是证,用是药。那什么是附子证呢?李可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5个等级,这就是附子证。

②医学流派:中医史上,学派林立,善用附子者,当首推伤寒派、火神派。张仲景无疑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派传人范中林,制附子用至500克,如少阴下利虚脱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143页)。火神派以郑钦安为代表,因善用、重用附子而得名。火神派传人吴佩衡,附子用至400克,如少阴证阴盛格阳案(《吴佩衡医案》40页)。李可自称为“古中医学派”,其附子用至600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从中可以看出,附子证与医学流派是制约附子用量的主要原因。

7关于附子“去麻”的讨论

7.1邢斌对附子“去麻”的质疑关于附子“去麻”问题,邢斌曾一度以为这是鉴别附子煎煮后是否有毒的好方法。但经反复实践后,发现不少疑问。他第一次实验,取单味附子10克,煎煮10分钟,尝1勺,味苦;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仍是味苦。其后又分别用单味附子100克、200克,煎煮20分钟,尝1勺,味苦;当时没有出现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由于没有出现麻辣或口麻的感觉,所以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38页)。

7.2附子麻辣与麻口均有根据《中药大辞典》指出,黑顺片在炮制过程中,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可以捞出蒸熟,然后晒干(1197页)。《金匮》在乌头汤服法中指出,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2/3),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无比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这前者是说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去麻辣”,而后者是说乌头汤(附子与乌头同理)服法以“麻口”为度,说明前人关于附子“去麻”都是有根据的。

7.3附子麻辣与麻口之别附子之麻辣感,确切地说是指舌,如《中药大辞典》就明白指出是“味辛辣而舌麻”(228页)。附子之麻口,应当是指口唇及舌麻木。麻辣,是附子药液作用于舌的味觉神经瞬间即时感觉;麻口,是药液通过胃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的中毒反应,其时间多在药后半小时。所以,《中药大辞典》又进一步指出,乌头碱中毒时间短者,多在服药后30分钟之内先觉口唇舌麻木,长者1~2小时后出现(231页)。李可救治心衰用附子重剂,常等患者服药40分钟反应正常后才能离开,其道理就在这里,应当牢记。

7.4附子麻辣与麻口用途附子之麻辣主要用于:

①炮制火候:如黑顺片的炮制,切片用水漂洗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再取出蒸熟、晒干。

②浸泡火候:临床经验证明,制附子浸泡1小时才有微麻辣,而至2小时尝后会有刺舌感,说明此时浸泡达到了最佳状态。

③煎煮火候:制附子如不经过浸泡,而用开水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口尝会有麻辣感,李可常用此法治垂死心衰,如无脉垂死心衰案(3页)。治慢性心衰,则文火久煎2小时左右,意在去麻。

附子之麻口主要用于:

①服药效应:李氏用乌头附子剂治类风湿,服药以“知”为度,“不知”则增加药量,直至出现唇舌稍感麻木为止。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硬皮病案(208)。

②服药中毒反应:因附子使用或煎煮不当而中毒,若在半小时内出现口唇舌麻木,即可诊断。7.5 附子在特殊情况下“不去麻”根据附子麻辣与麻口之5种用途,可以看出,附子并不是一味“去麻”,如附子麻辣之“煎煮火候”用于垂死心衰,麻口之“服药效应”用于类风湿类病,便是“不去麻”之明征。这是李可之成功经验,是利用附子的“毒性”治病,是比较特殊的例子,详见有关案例(3、208页)。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邢斌单煎“附子200克”的话题。若单从煎煮时间谈起(不涉及浸泡时间),其煎煮20分钟,时间太短了,只有达到1小时才能有麻辣的口味;若从整个煎服法而论,只要浸泡时间或煎煮时间至1小时,均可出现麻辣感,甚至会出现麻口的感觉。

李可研究附子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关于附子用量:阳虚用小剂,阳衰用平剂,格阳用平剂,亡阳用中剂,垂死用大剂;关于附子煎服法:附子30~100~200克,加水1500~2000~2500毫升;慢性心衰,文火久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关于附子“去麻”:治垂死心衰不去麻,治类风湿亦不去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360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上

原文地址: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上)作者:武陵君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1-4)  在中国传统文化神秘的一隅,即易术、相术、占星术、风水堪舆术、占梦术、扶乩术、九宫术等林林总总的“奇门术数”中,数字均起到关键性的指示

血染白藤江——元朝对越南战争的全景式素描附地图 白毛藤

          血染白藤江——元朝对越南战争的全景式素描(附地图)      公元938年秋,越南封建主阶级的代表吴权乘中国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之机,在白藤江(1)击溃了南汉政府的军队,“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巨大胜利,它为越南民族

新公司法解读之一:公司法对注册资本的新规定

公司法对注册资本的新规定核心内容:2014年新修改的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即新公司施行后,公司股东可以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并记载于公司的章程。法律快车编辑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公司法对注册

李克农之子李力、李伦访谈录:没打过仗的神秘上将

李力、李伦兄弟在一起。回望老父——李克农之子李力、李伦访谈录我们如约来北京复兴路一部队大院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李力同志家里,坐在客厅里的还有他弟弟李伦同志,他是总后勤部原中将军衔的副部长。看得出兄弟二人很和谐,那是一母同胞

声明:《转载 对附子的详细剖析、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李可 附子》为网友壊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