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编辑《与共和国同成长》一书,在编审一篇稿子时看到一部分讲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其中说的衣服问题特有意思,现摘录来给大家一阅。
三中全会前,因为各种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只发16尺布票和0.5市斤棉票,买块毛巾、汗衫等都需要布票,所以人们穿的比较破旧,真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很多人根本没有两件以上可供替换的衣服,穿衣服的式样和颜色也很单调,当时的普遍流行色是黄、蓝、灰、青,样式只有中山服和列宁服,女性根本就没有穿裙子的,所以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人是灰蚂蚁;穿皮鞋的人极少;条件比较好的买双球鞋或解放鞋,翻牛皮皮鞋就算最好的了,大部分是自已做的布鞋,什么凉鞋、拖鞋在县城以下很少见到。一家几口人盖一床被子的很多,为了御寒,夜间睡觉把所有穿的衣服再盖在身上。机关干部条件好的冬天买一床蒲席子,条件差的每年冬天前就到农村买麦穰铺在床上过冬。因布票有限,条件差的没有替换衣服,就凭介绍信去买装化肥的尼龙袋子染后做衣服,人们编了一句顺口流“机关干部真正富,人人穿着尼龙裤,前面写着日本产,后面写的是尿素,腚沟里挟着百分数”形容人们的穿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来,开始纠正极左思潮,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各种计划供应的商品全部放开,人们的穿着有了新的变化,穿的衣服式样、颜色也五花八门的出现在社会上。我记忆最深刻的邹平县第一次穿西服的是冯家村的冯永喜和小田村的王敦家二人,那是在1984年1月,因为要接待澳大利亚的两位客人,为了向外国人展现改革开放的变化,县里给他们二人每人做了一身西服、当时县里的服装厂也不会做,作为政治任务,他们从外面请人来裁剪,自已做好的。当时他们在村里穿上,群众像看西洋景一样围着看,因为第一次做西服,厂里将袖口上的三个扣子错缝在袖口的前面,是王敦家穿着西服去石化公司外宾所时被人发现,回来后又重新改正过来。冯永喜的西服口袋只用浆糊贴住,没缝住,以至往口袋里装东西从里面掉出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们的穿着才彻底得到了改善。以三中全会为界,人们所穿的衣服不论颜色和样式可以说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什么国产的还是进口的高档服装,名牌皮鞋应有尽有,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真正实现了每年春夏各三件,秋冬每月各一件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