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社会转型中日常书写问题的思考 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关于现代社会转型中日常书写问题的思考

蒋吉华

笔者所谈的日常书写,指的是正常的中国人用手与书写资料(“文房四宝”、硬笔等)配合,在作力对象(纸、绢、崖、石、墙等物体)上日常进行的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汉字书写活动。简言之,就是文字在日常应用中的书写。本文,笔者就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日常书写谈谈一孔之见。

一、日常书写的现状

从我国历史中可以看出,古人刻写的甲骨文字,铸造的青铜文字和诗文写作,以及请安问疾、述事告知和奏章等书写,主要是为了记载信息、传播信息和表达思想,以及社会教化等。这都属于社会实用功能。各个时代对文字书写的不同的实用需要,是中国古代各种书迹产生的直接原因、实际动力和具体结果。

古代的日常书写是书写者实现某种目的的文本工具,其形式大多是手稿、笔记、书信、手札等较为个人化和实用性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实行的文官治政和科举制度促进了日常书写水平的不断提高。远在周代,训练书写技能已有规定,到秦代发展为“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到汉代时,读书“首学书法,其业成者,得试为吏”。汉代实行了乡举里选,特别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创造。宋朝是文官治政最彻底的时代,连军队都要文人来管理。文官治政造就了大批文人。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凡有影响的帝王都能文善书。如李世民极喜王右军书,赵佶之自创“瘦金体”,赵构则开南宋风气等。可见,日常书写是文人达官的必修课。

自夏商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承载了五千年来文人的梦想和命运。20世纪50年代“国民教育”兴盛,新派知识分子恨不能破除一切旧有文化来学习西方,于是拼音文字创立、繁体字简化、毛笔也淡出了日常生活,被西化的钢笔、自来水笔之类的硬笔取代。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电子文档逐渐改变了大众书写方式,硬笔代替软笔,键盘(触摸屏)代替硬笔,日常书写的传统工具被新产品取代。虽然键盘敲出来的文字中规中矩,但是,离“书写”的定义却很远了。

因此,处在现代社会转型环境中的人们的日常书写状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换言之,就是退化了。

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有些学生的日常书写出现有眼睛离课本很近,身体趴在桌子上写字、勾着手写字、字迹潦草、不断涂抹、书写速度慢、笔顺错误等问题。据媒体报道,北京一位中学教师教高一学生时,曾对学生做了个小检测,要求写出“大写数字1--10”,香港的“港”字,“福兮祸之所伏”的“兮”字,“结果非常不理想”,大部分同学写不出来,或者写出来的是错的。人民网报道:一份名为“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不合格的占70%至80%。许多学生别说作业信手乱涂,连升学考试答卷都字迹潦草,直看得老师、家长望“字”兴叹,皱眉摇头。还有一项针对初高中生的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学生承认写字难看,85.8%表示有人说过自己的字不好看。[1]

在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中,有些人的日常书写也令人担忧。民意中国网和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仅25.7%的人在生活中有较多手写机会,大多数人(74.2%)表示手写机会不多,其中23.6%的人手写机会很少,4.4%的人几乎已经不用手写了。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呼这些提笔忘字、有书写困难的人为“新式文盲”。《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的一项调查也佐证了《洛》报的报道并非杞人忧天、耸人听闻,调查结果显示:在2072名受访者中,高达83%的人承认自己有书写问题。现在,“写字”越来越被“打字”替代,汉字书写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文化危机。一些人不再用笔写作,“文稿”变成了标准化的word文件。2010年10月29日,中新网报道: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汉字是令人无比钦羡的技能。但伴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国人渐渐发现,自己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的情况屡屡发生。象“喷嚏、鳏寡、羸弱、逶迤、针砭时弊、沆瀣一气”等这些常用词,很多人可能会读,但当提笔时却不能正确书写。当不少人写不出“尴尬”二字时,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现象。

有机构以“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进行的测试显示:“旖旎”两个字写不出或写错的比例为95%,“寂”字54%,“寞”字65%,就连“跳”字也有19%。还有人自己说,去银行存款,不照抄书写范例,象大写的“贰”等字就写不出来。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

面对国人书写能力退化的现实,有媒体刊文指出:“这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已经不会写中国字了。”国外媒体也开始专注中国人的书写现状。英国《卫报》的一篇报道称,许多中日年轻网民出现忘记如何写字的现象。调查显示,这种被称为“字体失忆症”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

现在,一些书法者在日常的练习或创作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当要准备作品参赛时就绞尽脑汁。韩少玄老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现在的书法创作已经同古人的创作状态有了很大的区别,古人注重的是有意无意间随意的书写、而我们更注重的是视觉形式效果的设计和经营。古人注重的是通过书写这一行为来传达自己对生存状态感悟的心灵经验,而当下的书法创作则更倾向于对视觉感官刺激的追求,我们当下的书法相对于古人而言缺少了一点深沉、痛切的人文内涵。这一点可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说明。有一位当代的书法创作者这样谈自己的创作——首先根据要写的内容和幅式设计一个构图,把要表现的浓淡枯湿、大小疏密都预先想好,然后把它写出来,之后这一件作品还并没有完成,他还要把这一件作品悬挂起来反复观摩、反复修改,直到这一件作品的形式构成能够完全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过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不会这样创作一件作品的。古人的书法更多的是具有时间性的特征,而现在我们的书法创作则更多的体现了对空间性的追求。[2]

二、日常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50岁以上的人汉字写得要好些;不少年轻人的汉字硬笔书写“拜不得客”,软笔(毛笔)书写就更不用说了。目前,一些年轻人的日常书写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一)现代社会转型中先进的书写工具代替了传统的书写工具。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之中。这种变迁和发展也带来了书写工具的巨大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品的普及,可供人们使用的各式电脑、便携式电话、智能手机,以及通过触笔和手指尖输入等工具越来越多,使用拼音来编辑手机短信或在电脑上打字已取代传统的一笔一划的汉字书写。自从上述先进工具代替硬笔和软笔(毛笔)以来,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并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这种社会转型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年轻人的日常书写退化问题并不奇怪。

(二)现代社会转型中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的转型,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人的现代化,或者说由传统半传统的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包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变化。现代年轻人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诸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西方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一些年轻人的文化、道德素质下滑,过分看重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不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不注重日常书写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不注重国学,包括书法(硬笔、软笔)的学习。

(三)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日常书写(这里指毛笔书写)就中小学而言,国家教育部近年来已下发了几个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写字、书法教育的文件,例如:1998年,教育部就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2011年8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书法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应争取在今年秋季开设书法课。”此后,各省、市、县教育部门都下发了文件。但从有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其文字表述就没有力度。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也很不平衡,大中城市还好,乡村的中小学就比较差了。

笔者曾看到一篇调查报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落实的调查与思考》,调查对象分4类,一是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师,二是中小学在校学生,三是学生家长,四是社会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学校教育管理者、教师的问卷100份,学生的问卷100份,家长的问卷100份,社会人员的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6份,总有效率为91.5%。关于文件落实现状及书法课进展状况和困难,97%的认为落实不好,进展状况不佳,调查20所中小学校有18所学校开设了书法或写字课程,而实际开展书法或写字课的少之又少。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显示,学校普遍还认识不到书法的重要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他们眼里书法基本就是一门副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注重学校的升学率的问题。开设的书法课也形同虚设,评价的标准还依然放在主科上,致使书法进课堂处于尴尬境地。[3]

汉字书写的退化,既有社会的责任,更有教育的责任,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不严,应试教育下的各种考试、竞赛对书写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致使师生对汉字书写问题重视不够,书法课的时间被所谓的主课占用。

(四)缺少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惟一原因。该篇文章同时指出,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了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了脚归罪于马路。“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4]

三、提高日常书写能力之对策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丝毫不敢怠慢。同时,对能写一手漂亮汉字的人都无比敬佩。

中国文字和书法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成的。虽然我们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但是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绝不是消灭传统,而只能是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与现代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即使像美国这样被誉为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仍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美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就是继承、发展和丰富传统的过程,是现实的构成因素和前提。如果离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改革、发展,那么这种改革、发展将是缺乏根据和理性的。没有历史的支撑,就没有现实的文明,就没有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它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构筑一种全新的完全非中国化的现代化。所以,它仍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根基。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世界文化宝库里最重要的财富之一。汉字在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和永不枯竭的创造智慧。中华文化的根最终是扎在汉字上,汉字是中华文化一个很坚实的根。

然而,在“写字”越来越被“打字”替代,“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书写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化危为机”,提高日常书写能力呢?

(一)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书写教育

作家阎真认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的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现在的情况是,不少学生和学校,以及老师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唯分数论、追求升学率,把汉字书写归入可有可无的“拓展型”课程,加之功课负担重,学生恨不能写字如飞,哪有心思和时间学习书法。

为提高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学生的日常书写水平,国家教育、语言文字等部门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计划,编制统一的教材。各地、各学校应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教学方案、考核督导机制,以及奖惩措施等。

在书法教学方面,中小学阶段要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小学高年级要学习用毛笔书写汉字,并会写规范的楷书、行书字,了解汉字字体源流和书法历史。从书法作品的笔法、章法、内涵等方面鉴赏一些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为初中和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书法培养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并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中小学恢复书法教育,必然会挤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尤其是所谓主科的时间,并增加学生负担。由此看来,这就至少涉及到认识问题和教育改革问题了。关于认识问题,本文有所表述。至于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问题,媒体上已有关心者在呼吁。例如:2013年9月以来,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通过博客连续呼吁:全国娃娃学英语当急刹车!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他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应明令禁止升学与英语挂钩,小学高段至中学将英语作为选学课,但不进行考试,中考和高考去除英语科目,提高汉语测试比重。王先生在《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的博文中指出:“关于当下汉语的危机以及保护汉语的必要,无需多言,恐怕稍有常识或稍微对自己母语有感觉的人都会有所感,这绝非危言耸听。谈到汉字危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郦波老师的话颇合我意:危机两个字还不足以形容汉字面临的困境,危机也不仅仅产生在汉字书写层面,人们的书写形式变化导致对母语情感的淡漠,会影响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如果教育部门针对上述呼吁,完善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坚持开设汉字书写、书法课程。同时,一方面对学生坚持考试、评级、表彰,并举办作品展览、比赛。另一方面建立严格适用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校和老师坚持考核,逗硬奖惩。不仅如此,而且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招生的要求中,应设置显示汉字书写水平的指标。如能这般,学生不学,学校不抓,老师不教,那才怪呢。

这样,又出现了一个书法教师缺乏的问题。杨新锋的调查显示:以河南驻马店为例,驻马店市2600多所中小学校,每所学校应该有书法专职教师按2-3人计算,应有书法教师6000人左右,而目前全市书法专业专职老师竟无一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在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择有书法基础的教师去短训进修;二是鼓励大中专院校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当然,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等问题;三是聘请当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文化艺术团体的书法专业人员根据中小学书法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学习书法;四是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为学校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二)上班族应增强日常书写意识,提高书写技能。

不仅中小学新生都要注重日常书写、学习书法,而且,即使已经走出校园,有了工作,开始创业的人们,也都应该增强书写意识,提高书写技能。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一种文字,她以方块为外形,集音形义于一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她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和信息符号,更是传承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不能丢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子。在当今社会,汉字书写仍然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常言道,“见字如面”。笔触一起一落间仿佛能看到落笔者眉宇间的神韵。“日暮坐柴门,怀抱方烦纡。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流。”一封来自远方的家书,曾让诗人陆游百感交集、涕泪俱下。在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一封家书的心情确实非万两黄金所能表达。

古时候,写好汉字是文人人品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今天,字仍然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能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好感,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无论科学如何进步,无论电脑、网络技术如何取代人体功能,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的书写技能以及起码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

在凡事讲求效率的今天,古老而优美的汉字逐渐失去了手写的温度,朋友之间的情谊变得“电子化”,而“一键群发”的批量祝福,已经成了一种例行公事般的敷衍。

在书信方面,有这样一个例子:曾就读于宁波服装学院的大二学生吴某给家里寄的家书却被父母给退了回去,理由是儿子的家书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没有温情。在法国,现在虽然很多年轻人会选择电子贺卡,但是对他们的至亲密友,他们仍然愿意用一张精美的卡片亲手写上自己的祝福,因为他们知道,把这张卡片寄给远在故乡的父母,父母将会把它放在壁炉上的照片旁,看到贺卡如同见到自己一样,这些都是电子贺卡无法取代的。因为,书写不仅是交流,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于生活细节中传递爱与尊重。手写的书信,不管字丑字美,那总是鲜活的生命,字里行间流露着至爱真情,而电脑文字尽管工整,但缺少了生命的跃动,丢失了亲切和温暖。

汉字书写,亦是一种与自己相处的仪式。伴着一杯茶,一盏灯,执笔思索,而后伏案书写,这需要一颗宁静的心,需要一种持久坐定的耐心。因此,中国古代人写字讲究静心、养生、忘忧,它是一种身心的修炼,于一笔一划之中细细品味当下的力量。

汉字书写还可以增强为人处事的能力。画家徐冰曾说:“中国文字的书写通常是第二笔根据第一笔生成,第三笔又依托第二笔,最后一笔是强调整个字体的结构并最终做出的整体权衡。”从汉字的这些书写方式中,可以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人的一生,可从汉字书写中增加随机应变的智慧。

如果上班族的书写意识增强了,或者说思想问题解决了,那么就会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钻时间练习写字,提高硬笔书写水平,并培养自己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而产生兴趣,有可能发展到学习毛笔书法。

(三)用人单位招人时应考察书写能力。

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专职书法老师马新俭曾经带部分即将毕业的同学去一家公司面试,公司领导并没有急于看每个同学打印出的如出一辙的简历,也没有正襟危坐的和同学交谈,而是分别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公司的便笺,请每个同学把自己的简历、学习情况以及对工作、公司的要求等亲笔写一写。上海的一些大公司在招聘大学生时,不接受电脑打印的自荐书和简历,而要求应聘者亲笔书写。显然,通过学生的书写,一方面可以真实的反映应聘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书写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字书写的认真与否,折射出应聘者做事的态度。

一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知识面的宽窄,不是一次面试就可以展示出来的,但一篇语言精练、逻辑缜密,文字工整的简历却很容易反映出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

无论科学如何进步,无论电脑、网络技术如何取代人体功能,良好的书写习惯、熟练的书写技能以及起码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上班族不仅应该了解汉字书写,还应该具有过硬的汉字书写能力,否则,其生活和工作质量将大打折扣。

今后,无论是各级党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在招聘、选人的过程中,其上级主管部门在制定或者审批招聘简章时,都应该设置反映应聘者书写水平的指标,并确定一定的分值计入总分。

(四)欲当书法家者应先成“文人”而后书“我心”。

虽然汉字书写与汉字书法的对象都是汉字,但是现在两者的目的不同了,而且,汉字书写和汉字书法的训练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人人都应该会写字,都可能写一手好字,但国人中能够成为书法家的毕竟不多。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所谓日常书写和书法的区别。如果我们把古人刻写的甲骨文字,铸造的青铜文字,以及关于经史研究、诗文写作、请安问疾、往来书信,以及奏章等的书写都说成是在进行“书法创作”,那就曲解了书写者的动机、目的,同时,也曲解了这些书迹的功能与价值。

我们应正视中国古代“书法家”作为一种“文人”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仅仅把他们视为“艺术家”。熟练地掌握书写技能是古代文人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所必需的本领,是其基本的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中国“书法家”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他们无论是关涉社会政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写,还是著述方面的书写,无论其书法水平是高还是低,更能证明的是他们是“文人”,而不是“艺术家”。[5]

在古代,只要是读书人,便会用毛笔进行日常书写并开展社会交际,这是最平常的事。古代的书法家即在这样的日常书写中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书法史上被尊称为第一行书、第二行书和第三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她们无一不是书法家内在情感和学养的自然流露。

中国早期书法史留存的书迹都是日常书写的产物。当审美意识不断渗入日常书写中,人们开始创作以审美为目的的作品以后,日常书写仍然是书写的主流,仍然是维系书法深层文化性质的主要力量。

从汉代开始,贵族和知识阶层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多地认识到了它作为艺术(而不仅是记录工具)的魅力。到东汉后期,在草圣张芝的影响下,一批艺术家放弃传统重功用而轻艺术的价值取向,而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与现实政治功业关系并不密切的草书中,从而掀起了一股书法的热潮。一些学者如蔡邕、崔瑗等还从理论的角度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地位、审美本质、形式美构成和艺术创造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使书法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进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

到了明末,大量厅堂式巨作出现以后,才使得书法的实用价值逐步向欣赏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过渡。尤其是现代书法展览机制的勃兴,使得人们更为注重书法的纯艺术审美功能。

由于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历史上不少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同时也是造福一方的文官。如晋朝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颜真卿,宋朝的苏轼,元朝的赵孟俯等。他们既是杰出的书法家,又是极有影响的文官。他们将“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法本身负载着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书法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与书法有着一种无法拆解的因缘。只有当文化作为书法的内涵时,书法才能够感人。例如:《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仅因为颜真卿的笔墨技巧打动人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可以说,书法是以文化精神打动人心,又以书法的形式美令人赏心悦目。古代的大书法家无一不是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文人或者大学者。

书法表现的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中国的伦理价值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等。书法要有文字的情感和文学的内涵,即所谓的“书以载道”。书法从一开始就是雅文化,就是与文人密不可分的,与文化有不解之缘。

由此可见,书法以国学为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凡书法家必定是“文人”。而当今年青的“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

现代社会转型环境中的书法,那种传统语境下的社会功用和政治使命都已大大地退化了,书法的实用属性已被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取代。今天的书法已成为专门艺术,用毛笔书写成了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专利、原本意义上的“日常书写”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当代有的书法家实际上只能称为“写字匠”,缺乏文化内涵,有的书者急功近利,追求展览效应,使书法创作日益走向“制作”乃至“造作”,以至于出现以形式至上的拼接剪贴、变形夸张为时尚的流行体,取悦评委的跟风现象。

有上述现象的书法家,不仅应该加强“字内功”的修炼,而且应该坚持“苦练字外功”。加强文化修养,使自己成为“文人”,在文字学、书法美学、书法鉴赏、文学诗词等方面下功夫,还应学习一些经济、科技知识、法律常识,阅读一些外国书籍,以及会操作计算机等。同时,还应加强人格、人品的修养。力求“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无意于佳乃佳”。

总之,应象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刘恒说的那样:“我习惯于从书法的发展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来认识理解这门艺术,更愿意将书法看着一种生存状态——古典的文人生活方式的反映:明窗净几,清茶一杯,读书之暇,在悠闲的心境里从容命笔优游不迫;遇到纸笔相得,心手双畅之时,则不妨放浪形骸,率性涂抹之中,也往往会产生意外偶得的巧妙佳作。在轻松超然,不受攻利目的约束的书写中,自然显示出技巧能力,流露出作者审美趣味与理想追求”。[6]

2013-10-28

注释

[1]人民日报海外版:《“提笔忘字”威胁书法大国》,2012年04月19日20:20人民网转发。

[2]韩少玄《略说日常书写之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

[3]杨新锋(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术研究》2012年第10期

[4]中新网 《电脑时代的汉字书写之忧: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 2010-11-0810:37:04

[5]刘守安 《重视对书法的“文化研究” 》人民日报2011-07-20

[6]《刘恒看书法》《中国书法手机报》2013年9月16日总第268期


关于现代社会转型中日常书写问题的思考 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3253.html

更多阅读

艺术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陶瓷艺术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已从原来的形式美感转向现在的文化意识。从过去的为装饰而装饰提高到对室内设计的艺术风格、民族文化特色的追求以及意境的创造。艺术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不可

声明:《关于现代社会转型中日常书写问题的思考 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为网友那些年的小承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