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相关植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黄酮类化合物相关植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黄酮类及二氢黄酮类

  黄酮类广泛分布于被子植物中,以芸香科、菊科、玄参科、伞形科、苦苣苔科及豆科植物中存在较多;二氢黄酮类分布较普遍,尤其在被子植物的蔷薇科、芸香科、姜科、菊科、杜鹃花科和豆科中分布较多。

黄酮醇类及二氢黄酮醇类

苹果中富含黄酮类物质
  黄酮醇类较广泛地分布于双子叶植物,特别是一些木本植物的花和叶中,以山柰酚和槲皮素最为常见;二氢黄酮醇类存在于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姜科的少数植物中,双子叶植物中分布较普遍,在豆科、蔷薇科植物中也较多。

查尔酮类

  大多分布在菊科、豆科、苦苣苔科植物中,在玄参科、败酱科植物中也有发现。

异黄酮类和二氢异黄酮类

  异黄酮类主要分布在被子植物中,豆科中占到70%左右,其余分布在桑科、鸢尾科中。

花色素类

  花色素类是使植物的花、果、叶、茎等呈现蓝、紫、红等颜色的化学成分,广泛地分布于被子植物中。

黄烷类

  黄烷-3-醇的衍生物称为儿茶素类,在植物中分布较广,主要存在于含鞣质的木本植物中。黄烷-3,4-二醇衍生物被称为无色花色素类,在植物界的分布也很广,其中在含鞣质的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中存在较多。该类化合物常因分子聚合而具有鞣质的性质。

橙酮类

  橙酮类定位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不同,在中药中比较少见,多存在于玄参科、菊科、苦苣苔科及单子叶植物莎草科中。

双黄酮类

  双黄酮类较集中地分布于除松科以外的裸子植物中,如银杏科、松科、杉科;蕨类植物中的卷柏属植物中也有分布。

其他

  苯骈色原酮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常存在于龙胆科、藤黄科植物中,在百合科植物中也有分布。呋喃色原酮类和苯色原酮类在植物界中分布较少,如凯刺种子和果实中得到的凯林(khellin)属于呋喃色原酮类化合物。

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心血管系统活性

  不少治疗冠心病有效的中成药均含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发现芦丁、槲皮素、葛根素以及人工合成的立可定(recordil)等均有明显的扩冠作用;槲皮素、芦丁、金丝桃苷、葛根素、灯盏花素、葛根总黄酮、银杏叶总黄酮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金丝桃苷、水飞蓟素、木犀草素、沙棘总黄酮对心肌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银杏叶总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元等对心肌缺氧性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此外,沙棘总黄酮、苦参总黄酮、甘草黄酮(主要为甘草素和异甘草素)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木犀草素、黄岑苷、黄岑素等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槲皮素、二氢槲皮素、桑色素、山柰酚等具有抗病毒作用;从菊花、獐牙菜中分离得到的黄酮单体对HIV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大豆苷元、染料木素、鸡豆黄素A对HIV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多种多样,如槲皮素的抗肿瘤活性与其抗氧化作用、抑制相关酶的活性、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雌激素样作用等有关;水飞蓟素的抗肿瘤活性与其抗氧化作用、抑制相关酶活性、诱导细胞周期阻滞等有关。

抗氧化自由基活性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自由基作用,而黄酮类化合物的一些药理活性也往往与其抗氧化自由基相关。

抗炎、镇痛活性

  芦丁、羟基芦丁、二氢槲皮素等对角叉菜胶、5-HT及PGE诱发的大鼠足爪水肿、甲醛引起的关节炎及棉球肉芽肿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金荞麦中的双聚原矢车菊苷元有抗炎、解热、祛痰等作用;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及银杏叶总黄酮等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保肝活性

  水飞蓟素对中毒性肝损伤、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淫羊藿黄酮、黄岑素、黄岑苷能抑制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提高肝脏SOD活性、减少肝组织脂褐素形成,对肝脏有保护作用;甘草黄酮可保护乙醇所致肝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等。

其他

  此外,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降压、降血脂、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泻下、镇咳、祛痰、解痉及抗变态等药理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黄酮类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指以2-苯基色原酮为基核的化合物,以C6-C3-C6为骨架,而且大多环都有酚羟基取代,属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基本骨架具有C6-C3-C6的特点,即由两个芳香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图1.1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

根据黄酮类化合物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在环C上的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归类,主要是以六元的C环的氧化状况和B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为依据分为:黄酮(flavone)及黄酮醇类(flavonol),如芹菜素、槲皮素;黄烷醇类,如儿茶素;双黄酮类,如银杏素;二氢黄酮(flavanone)及二氢黄酮醇类(flavanonol),如橙皮苷;查尔酮类(chalcone),如红花苷;花色素类(anthocyanidin),如飞燕草素;异黄酮类(isoflavone),如葛根素;橙酮类(aurone);其他黄酮类,如异芒果素。此外,还存在由2分子类黄酮按C-C或C-O-C方式连接而成的双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类型有20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几乎在A、B环上均有取代基,一般是羟基、甲氧基和异戊烯基等。在植物体中,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所在组织不同,其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在木质部中,多以苷元形式存在;而在花、叶、果实等器官中,多以糖苷形式存在,除了O-糖苷外,尚有C-糖苷。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黄酮类,如水飞蓟京(silybin)属木脂体黄酮,榕碱(ficine)及异榕碱(isoficine)则为生物碱型黄酮。

植物体内的黄酮除少数以游离状态存在外,大多数与糖结合成苷,且多为氧苷,只有少数为碳苷。氧苷中糖链多数连在C3、C7和C4位上,糖链中常见的糖有D-葡萄糖、L-鼠李糖、D-半乳糖和D-葡萄糖醛酸、芸香糖、龙胆二糖,龙胆三糖等。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广为分布,目前在植物界发现的黄酮化合物已达5000多种。

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研究得比较早和较多的一类化合物。由于植物次生代谢的关系,它们的结构类型和植物来源都比较确定,这些都特别适合于高等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

§1.2.1.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不论在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还是其结构测定及黄酮抗氧化性能的测定等方面,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呈色反应都发挥着谱学技术所替代不了的作用。下面就其与分离和结构鉴定密切相关的性质简介如下: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多为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性粉末。游离的苷元中,除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有旋光性外,其余则无。苷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的分子,故具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常有吡酮环或羰基,构成了生色团的基本结构,根据羰基的数目、结构的位置与交叉共轭体系,构成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呈色。颜色见表1.1

表1.1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

成分

黄酮类

黄酮醇类

异黄酮类

二氢黄酮

花色苷及其苷元

百花色苷及其苷元

儿茶精类

查耳酮类

颜色

灰黄

灰黄

无色

无色

粉红或红紫

无色

无色

黄色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或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游离苷元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其中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型分子,因结构较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而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型分子,故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在水中溶解度较大。黄酮类化合物的羰基糖苷化后,水溶解度即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相应减少。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水溶度越大。

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含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酰胺中。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7,4’-二OH> 7-或4’-OH > 一般酚OH >5-OH

此性质可用于提取分离及鉴定工作。γ-吡喃环上的1-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盐酸等生成盐,但生成的徉盐极不稳定,加水后即可分解。黄酮类化合物溶于浓硫酸中生成的徉盐常常表现出特殊的颜色,可用于鉴别。某些甲氧基黄酮溶于浓盐酸中显深黄色,且可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多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如表1.2所示。

表1.2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成分

试剂

黄酮类

黄酮醇类

异黄酮类

双氢黄酮

查耳酮类

可见光

灰黄色

灰黄色

无色

无色

黄色

紫外光

红棕或黄

亮黄或黄

紫或灰黄

无色

棕黑色

NH3

可见光

黄色

黄色

无色

无色

黄或橙红

紫外光

黄绿或暗

亮黄色

无色

无色

黄或黄橙

AlCl3

可见光

灰黄色

黄色

无色

无色

黄或黄橙

紫外光

黄绿色

黄或绿色

黄色

黄绿或蓝

橙色

NaCO3

亮黄色

黄棕或淡

灰绿色

绿或灰黄

红或橙红

浓H2SO4

深黄或橙

深黄或橙

黄色

橙到红色

洋红或橙

Mg+HCl

黄色至红

红到紫色

黄色

橙到红色

洋红或橙

Na-Hg+HCl

红色

黄到粉红

粉红色

红色

淡黄色

NaBH4

无色

无色

无色

洋红色

无色

§1.2.1.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在花、叶、果等组织中,一般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而在木部坚硬组织中,则多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黄酮苷类以及极性稍大的苷元(如羟基黄酮、双黄酮、橙酮、查耳酮等),一般可用丙酮、醋酸乙酯、乙醇、水或某些极性较小的混合溶剂进行提取。其中用的最多的是甲醇-水(1:1)或甲醇。一些多糖苷类则可以用沸水提取。在提取花青素类化合物时,可加入少量酸(如0.1%盐酸)。但提取一般黄酮苷类成分时,则应当慎用,以免发生水解反应。为避免在提取过程中黄酮苷类发生水解,也常按一般提取苷的方法事先抑制或破坏酶的活性。抑制酶活性的方法一般是采取沸水、甲醇、60%以上的乙醇等作为提取溶剂,也可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拌匀后再用沸水提取。对新鲜的植物还可以加硫酸铵水溶液研磨以促进酶变性,达到抑制或破坏酶活性的目的。同时在提取过程中,还需要尽量避免与酸或碱接触,以免被它们所水解。

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提取方法如下:

1)水提法水提法仅限于提取黄酮苷类物质,由于黄酮苷类物质易溶于水,所以对黄酮苷类含量较高的原料可以用热水提取法。此法优点:工艺成本低、安全,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缺点:水的极性大,易把蛋白质、糖类等溶于水的成分浸提出来。

2)有机溶剂提取液法本法是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混入的杂质极性不同,选用不同溶剂进行提取可达到提取纯化的目的。本法主要用于提取脂溶性基团占优势的黄酮类物质,对设备要求简单,产品得率高,但成本较高,杂质较多。

3)炭粉吸附法主要适于苷类的精制工作。通常,在植物的甲醇粗提取物中,分次加入活性炭,搅拌,静置,直至定性检查上清液无黄酮反应时为止;滤过,收集细苷炭末,依次用沸水、沸甲醇、7%酚/水、15%酚醇溶液进行洗脱;最后对各部分洗脱液进行定性检查(或用PPC鉴定)。

4)离子交换法可用于除去黄酮类化合物中水溶性杂质。当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时,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在树脂上,而其它水溶性杂质可用水洗除去。然后用甲醇将黄酮类化合物从树脂上洗脱下来。从大体积的稀水溶液中收集黄酮类化合物,采用树脂法进行预处理是很适宜的。

5)超声波法是目前比较新的方法。它的原理是超声的空化作用对细胞膜的破坏有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释放与溶出,超声波使提取液不断震荡,有助于溶质扩散,同时超声波的热效应使水温基本在57℃,对原料有水浴作用。因此,超声波法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提出率,原料的利用率。

6)微波法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微波法在提取过程中具有反应高效性和强选择性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副产物少,产率高及产物易提纯等优点。本法多用在药材的浸出上,它的原理是利用磁控管所产生的每秒24.5亿次超高频率的快速震动,使药材内分子间相互碰撞、挤压,这样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出。浸出过程中药材细粉不凝聚,不糊化,克服了热水法易凝聚易糊化的不足。

7)大孔树脂吸附法吸附树脂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它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吸附选择性独特、不受无机物存在的影响、再生简便、解吸条件温和,使用周期长、节省费用等诸多优点,避免了用有机溶剂提取分离而造成的有机溶剂回收难、损耗大、成本高、易燃易爆、对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广泛用于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8)超滤法[16]本法是以超滤膜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选用不同孔径的膜截流不同分子量物质,来进行超滤分离提取植物中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有效的除去提取液中蛋白质、多糖、高分子单宁以及部分原花色素等杂质。它的特点是在可常温下进行、除杂效率高、分析过程中无相变、有效成分理化性能稳定,结果重复性好,准确性高,但同时对超膜的要求也相当高。

9)超临界萃取法超临界C02萃取技术[17]是90年代国际最新的高科技项目,它是以液态C02为溶剂进行提取的,是一种不同与传统黄酮类物质提取的新工艺,它的提取率与提取温度、提取压力、C02消耗量等因素有关。它既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渗透能力和低的粘度,又具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物质优良的溶解能力。与水蒸气蒸馏和溶剂提取法相比,超临界流体提取是一项具有许多优势的提取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提取率高、产品不含有害物质、无污染。因此,超临界C02萃取技术项目的启动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化学溶剂法的技术改造,促进行业发展,但是由于超临界提取所需设备价格昂贵生产成本高,且提取物中烷基酚含量较高,目前,仍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

10)生物提取法生物提取技术[18]是一种提取生物物质的有效方法,它广泛用于食品、发酵、轻工、医药等领域,有人预计今后十年内,化工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点应用将是生物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而传统的化工分离方法在生物分离中80%以上是有效的。生物提取的特点是生物分离的难度比一般化工产品大,首先是在粗产物中,被提取物浓度通常很低;其次需要处理的物料往往是成分复杂的粘稠的多相体系;最后对生物制品要求纯度高,无色,结晶以及能长期保存等。

§1.2.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要确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首先必须经过分离纯化,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分离的依据却是一致的,其主要依据如下:

①分子大小的不同:利用葡聚糖凝胶分子筛进行分离;

②分子中某些特殊结构:利用金属盐络合能力不同等特点进行分离;

③极性大小的不同:利用吸附或分配原理进行分离;

④酸性强弱不同:利用梯度PH萃取法进行分离。

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除了经典的溶剂法、萃取法、铅盐沉淀法外,还常用层析法、色谱法等,尤其是后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简单介绍如下:

1)溶剂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在冷或热甲醇、乙醇、丙酮以及水中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精制。例如将黄酮甙溶于热水中加活性炭或硅胶脱色,趁热过滤,滤液放冷使黄酮甙析出,如此反复几次可得到较纯的甙。一般游离的黄铜类可在有机溶剂中重结晶,或者加入适量的乙醚,促使黄酮类化合物从有机溶剂中析出[15]。

2)梯度PH萃取法此法适合于酸度不同的黄酮苷元的分离。根据黄酮类苷元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其酸性强弱也不同的性质,可以将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后,依次用5%NaHCO3、5%Na2CO3、0.2%NaOH及4%NaOH溶液萃取,来达到分离的目的。一般规律如下:

酸性:7,4’-二OH>7-或4’-OH>一般酚OH> 5-OH

溶于NaHCO3溶于Na2CO3溶于不同浓度的NaOH中

3)铅盐沉淀法根据分子中某些特定官能团进行分离,在黄酮类成分的混合物中,具有二羟基成分与无此结构的成分,可用铅盐法分离。有临二酚羟基的成分可被醋酸铅沉淀,不具有临二酚羟基的成分可被碱式醋酸铅沉淀,据此可将两类成分分离。

4)薄层层析法硅胶薄层和聚酰胺薄膜是目前分离与鉴定黄酮类化合物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选择不同的薄层和最佳展开溶剂,此法操作方便简单,适用初步分离鉴定。

5)柱层析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柱层析有硅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和葡萄糖凝胶柱层析。他们的反应原理不同,分别因化合物极性、氢键能力、吸附力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因此在具体使用时要有选择的综合利用。

6)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HPLC[19]法在分析测定黄酮类化合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70年代以来,应用HPLC技术已成功地分离了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色谱新技术的不断使用,大大提高了分离效果,计算机辅助下新的优化方法的研究,新的柱子和流动相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应用较多的丙醇-环醚-水体系,使一些用传统的甲醇(乙腈)-水体系难以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

7)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法SFC法[17]是利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液体和固体中提取某种高沸点的成分,以达到分离或提纯的目的。SFC法是近十年来才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尤其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它具有提取效率高,无溶剂残留,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和热不稳定成分不易被分解破坏而保持其天然特征等优点,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临界和压力的变化来达到选择性提取和分离纯化的目的,所以广泛用在天然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欧洲已有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叶中药用成分的专利[20],我国姚渭溪[21]等人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得到黄绿色精体物,得率较其它方法高。

当然,还有其它分离纯化方法,如制备型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19]和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22]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工作中,常将上述方法相互配合应用,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1.2.1.5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从而确定其化学结构是较为重要的一步。未知化合物的分析鉴定有多种方法[23-26]。经典的化学方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等在结构解析中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质谱(MS)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变得更为简单容易,而元素分析(EA)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分析手段,它与四大谱图相互提供未知物的有关信息。

1)分光光度计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分光光度计法的基本原理是:当黄酮体母核上3和5位上的H被OH取代时,常常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此外在B环上有任何相临的双羟基时,也会产生络合作用,从而在吸收光谱上发生明显变化,可作为定量测定的依据。

2)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它们不仅可以用于分离,还可用于测定。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最普遍;气相色谱法因装置较贵,操作烦琐,应用受到限制;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综合了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点,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很快。

3)薄层扫描法同时具有分离和测定两种功能,在消除干扰和多组分测定方面优于分光光度计法。在同一块薄板上可以测定多个样品,这一点为高效液相色谱所不及,在大批样品的常规分析中更为适用。设备低于高效液相色谱法,近年来在国内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应用率高居各种分析仪器的首位。

4)紫外光谱(UV)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位于可见紫外光区,可以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它是一种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吸收200~800纳米光谱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量。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基本上是分子中发色团和助色团的特性。在研究化合物结构中的主要作用是推测功能团结构中的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数目等。

5)红外光谱(IR)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也是一种吸收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和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物质的红外光谱具有特征性,不同的物质其红外光谱不同,故可用来进行物质的定性、结构分析及定量分析等。红外光谱具有快速、高灵敏度、试样用量少、应用范围广以及气液固各种状态的试样都能分析等特点。

6)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是测量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约4—800MHz)的吸收,只有在高磁场中才能产生。共振现象是在1946年被美国布洛赫和珀塞尔两位物理学家分别同时发现的。1956年Varian公司制造出第一台核磁共振仪器,随后有关核磁共振的研究发展迅速,逐步应用到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及生物化学等领域中。

7)质谱(MS)气体分子或固体液体的蒸汽受到一定能量的电子流轰击或强电场作用,丢失价电子生成分子离子;同时,化学键也发生某些有规律裂解,生成各种碎片离子,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荷质比(即质量与电荷比值)的大小分开,排列成谱,记录下来,即为质谱。质谱法的主要应用是鉴定复杂分子并确定元素的同位素质量及分布等。质谱是纯物质鉴定的最有利工具之一,其中包括相对分子量测定,化学式鉴定及结构鉴定等。

8)单晶X-射线衍射目前单晶X-射线衍射可以得到数千个独立衍射和可观察数据点,从而可获取化合物分子中各种原子的坐标,得到化合物中各原子空间的相对位置,最终为确定分子结构提供直观可靠的立体图形。[]黄酮苷类化合物分离鉴定的研究进展

9)元素分析法一般是用燃烧法确定化合物中存在哪些元素,并能判断出各种元素在该化合物中的相对含量,从而确定元素的分子式。

在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式时,以上方法要综合利用,只有综合以上各谱图及数据,才能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做出正确判断。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

黄酮类化合物是药用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27-30],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炎、抗茵、抗突变、保肝、保护心脑血管系统和抗病毒以及杀虫等广谱的生理活性。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及技术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又发现了许多黄酮类化合物新的种类和生理作用,特别是抗自由基及抗癌、防癌的作用,使生物类黄酮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掀起了生物类黄酮的研究、开发利用热潮,其在医药、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2.2.1天然抗氧化剂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合成抗氧剂(如BHT、BHA等)的代用品具有高效、低毒、价廉、易得的优点,日益受到重视。中草药和茶叶是获取黄酮类抗氧剂的潜在资源。茶多酚中主成分为儿茶素类衍生物,约占其总量的60%~80%。其抗氧化能力优于BHT或a-生育酚,是BHA的2.4倍。以槲皮素、异鼠李素为主的沙棘黄酮、银杏黄酮对沙棘油的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其抗氧化效果与BHT相当,可能与多种抗氧化成分增效协调作用相关,大量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脂的过氧化物形成和多烯脂肪酸的分解,从而延长了油脂的货架期。茶多酚已在保健食品,保健鱼油、食用油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抗氧化剂的黄酮类化合物添加到如奶粉、水果和蔬菜、坚果、土豆粉和土豆片、饮料、风味物质、糖果制品、猪油、植物油中去,防止这些食品脂质氧化腐烂变质而起到保鲜作用。多数黄酮类物质均具有这一特性,像毒叶素、佛提素、圣草酚、橙皮苷、橙皮素、栎精、芸香苷等,在食品中都有较强的抗氧化保鲜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如果与柠檬酸、抗坏血酸或磷酸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就是说这些物质对黄酮类化合物有协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悬浮在油-水体系的水相中,对油脂氧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也有一些化合物在水相中的表现不如在油相中,如黄酮醇在油相悬浮液中具有抗氧化作用。

§1.2.2.2天然甜味剂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非糖类甜味剂并非多见,但扩大了甜味剂新资源,目前发现主要为二氢查尔酮含氧甙。芸香科柑桔类的幼果及果皮中,含有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其本身无甜味,但在适当条件下转化成二氢查尔酮糖甙,则可显甜味。如新橙皮甙二氢查尔酮,其甜度为蔗糖的950倍,从构效关系可知,7位新橙皮糖基是二氢查尔酮甜度必须的,如失去或换成芸香糖则无甜味;4′位引入烷氧基如乙氧基或丙氧基可分别增加甜度约10到20倍。寻找完全无毒、低热量、口味好的天然保健性甜味剂是当前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向之一。

§1.2.2.3天然食用色素

近20年来,发现一些合成色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而从自然界寻找合成色素的代用品——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倍受各国重视。黄酮类化合物多呈黄色,同时又具有很宽的溶解特性,既有水溶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又有脂溶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所以完全可以据食品加工的需要而选择合适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着色剂。几乎所有黄酮类化合物都可作色素,但多数并不实用,已获准使用的主要有花青素和查尔酮类。含花青甙的食用色素有:杜鹃花科越桔红色素,锦葵科玫瑰茄红色素,葡萄科葡萄皮色素,忍冬科蓝锭果红色素,蔷薇科火棘红色素,唇形科紫苏色素;以查儿酮甙为主的有来自菊科的红花黄色素,菊花黄色素(尚含噢口弄);梧桐科可可色素主成分则是黄酮醇的聚合物,茶科红茶红色素则是儿茶素等多酚类物质的聚合物,禾本科高梁红色素成分为5,7,4′-三羟基黄酮。

§1.2.2.4 天然风味增强剂

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食品风味的作用,如柚皮苷虽具有苦味,但用在饮料以及高级糖果中却具有增强风味的作用。如柑橘汁中的橘皮苷是其特征的黄酮化合物,用其可以鉴别外观和风味类似柑橘汁的伪劣产品。

  用从茶叶、竹叶中所提取的黄酮类混合物配制成的可乐型饮料及口香糖均具有一种天然的淡淡茶香和竹香,生津止渴,口感甚佳,具有明显的除口臭、去烟味、蒜味及口腔灭菌功效,且成本比一般可乐饮料及一般口香糖低。

§1.2.2.5治疗心脑血管病药物

黄酮类化合物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自60年代起,国内外先后研制开发了以银杏叶提取物制成的各种银杏制剂,内含24%的黄酮(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及其甙构成),适用于脑功能障碍,智力功能衰退,末梢血管血流障碍伴随的肢体血流不畅。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利用沙棘总黄酮开发的心达康片(5mg/片)是治疗心绞痛、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脑血栓的理想天然药物,对治疗心绞痛的总有效率达97.1%。其他类似药物还有:利用山楂叶中的槲皮素、芸香甙、牡荆素等提取总黄酮制成“益心酮”片,葛根总黄酮、毛冬青总黄酮、玄参总黄酮、苦参总黄酮以及单味成分葛根素(异黄酮碳甙)。

目前,含银杏的药品、保健品及化妆品三大系列产品不断问世,畅销不衰,仅银杏叶制剂自1965年投入市场以来,年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展示了银杏的开发利用广阔的市场前景。银杏三大系列产品是基于不同质量标准的EGb研制开发而成的,一般要求Egb:黄酮醇糖甙≥15%~24%,用于功能性食品和保健饮料及药物化妆品的生产。

§1.2.2.6解毒护肝药物

水飞蓟是菊科水飞蓟属植物,紫花水飞蓟种子的总黄酮提取物,内含水飞蓟素(Silybin)、异水飞蓟素(silydianin)、次水飞蓟素(silychvistin),是常用抗肝炎药“益肝宁”、“利肝隆”及国外产品“silimarit”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刺激新的肝细胞形成,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并能支持肝的自愈能力,改善健康状况。(+)-儿茶素近来在欧州也用作抗肝脏毒药物。

§1.2.2.7消炎、止咳平喘药

70年代,我国研究的124种防治气管炎的植物药中就有69种主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醇、双氢黄酮及其甙,大多是较好的消炎、止咳、平喘活性成分。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观点对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杜香属Ledum进行筛选,找到众多含有类似药物的植物。

§1.2.2.8无公害有机农药

化学合成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日益受到环境和商业上的压力,开发具有特异性功能、靶标专一性较强、安全性较高的无公害农药显示了广阔的市场潜力。豆科植物广泛存在异黄酮类化合物,鱼藤酮(rotenone)及其类似物类鱼藤酮(rotenoids)是众所周知的植物杀虫剂,已实现商业化开发,可防治一系列害虫,其作用方式是抑制呼吸链电子传异,属呼吸毒剂,主要来自于鱼藤属(Derris)、尖荚豆属(Lonchocarpus)和灰叶属(Tephrosia)植物。另一类紫檀素类(pterocarpinoids)为重要的植物防卫素(phytoalexins),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抗细菌活性,是从紫檀属(Pterocarpus)、刺桐属(Erythrina)、鸡血藤属(Millettia)植物中获取的。

§1.2.2.9保健品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作用缘于其多种药理特性,如大豆中的染料黄酮晶体在亚性肿瘤的孕育中可有效地阻止血管增生,断绝养料来源,从而延缓或阻止肿瘤病变成癌症;大豆异黄酮还可以有效地抑制白细癌、结肠癌、肺癌和胃癌等的发生;芦丁又称维生素P,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用于糖尿病及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杜仲叶和元宝枫叶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食用油脂和肉类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还有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故可作为抗氧化剂添加到各类食品中去,不但起到抗氧化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保健既是改善人体的内部环境,协调内循环,清除病源物质,又可治愈某些已发疾病,防御疾病的发生和病源物的侵入。

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世界范围新兴的保健食品活性成分,以纯天然、见效快为特征,以人体补充黄酮的理论和严格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为食用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体验。世纪之初,全球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热正在兴起,黄酮类化合物保健品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2973.html

更多阅读

黄 芩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根。味苦,性寒。入心、肺、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壮热烦渴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及作用 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在营养学上,一般根据碳水化合物结构特点和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1、单糖单糖(Monosaccharides)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其碳原子个数为 3-6 个,较

声明:《黄酮类化合物相关植物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为网友温柔的败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