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教宗(教皇)是终身制。教皇去世后,由世界各国红衣主教组成的教皇选举会另选新教皇。选举教皇必须严格按照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方式进行。选举当天,整装正襟的红衣主教做弥撒后,由「青铜门」进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分别住进「密室」。在选举教皇期间,西斯廷教堂与世完全隔绝,层层大门上锁并贴上封条,任何人均不得出入。除留一部紧急联络用电话外,其它电话线全部掐断。沟通内外的唯一渠道是设在「青铜门」上的两个转盘,需要往里送的食物、医药等放在转盘上,由工作人员转动转盘送进去。
选举采用互选方式,得票超过三分之二者当选。事先不提候选人名单,所以往往需要多次投票才有结果。
选举期间,有关选举的情况绝对不得外传。为等候选举的结果,成千上万的信徒聚集在西斯廷教堂外面的圣彼得广场上,眼睛盯着西斯廷教堂的烟囱。里面每投票一次,烟囱便冒一次烟,若冒出的烟是黑的,就意味着选举尚无结果。若烟囱升起袅袅白烟,就表示新教皇已选举出来。
罗马教皇历来都是意大利人。但历史上曾有过一次例外。公元1522年1月当选的新教皇哈德利亚六世是个荷兰人。非意大利人当教皇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和悲剧。当时的罗马人认为让一位非意大利人当教皇是「离经叛道」。罗马人冲进西斯廷教堂,用石头和棍棒把参加选举教皇的红衣主教们揍了一顿,还把教堂内值钱的东西抢劫一空。碰巧,那时鼠疫正在欧洲蔓延,这位穷木匠家庭出身的教皇更是成了众矢之的。一年零八月后,这位教皇莫名其妙地死去。罗马人非但不服丧,反而像过节一样大事“庆祝”。
事过四百五十余年,1978年10月选出新的教皇保罗二世并非意大利人而是波兰人。消息传出后,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的十五万群众“十分惊奇”,议论纷纷。然而,这次选举结果并未引起风波,相反,保罗二世在圣彼得寺院的阳台上露面时,受到了传统的热烈欢迎。
名词解释
红衣主教
红衣主教即枢机主教,因穿戴红帽、红衣,又被称为“红衣主教”。枢机是教宗治理普世教会的职务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顾问。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称“枢机”为教宗的参议会(Senate),由教宗选拔任命;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参照349条及356条)则称他们为特别组成的团体〔称为“枢机团”(College of Cardinals)〕,依法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
“红衣主教”是教廷大臣。枢机本意为枢纽、关键、重要之意。枢机主教是天主教会内仅次于教宗高级圣职幕僚,俗称教会亲王。这些才德兼备的教会菁英,是由教宗亲自甄选,协助教宗管理普世教会的事务;能够享有红衣主教教衔的,通常是各大教区大主教上级的都会主教和宗主教,或是梵蒂冈教廷的内阁成员。教宗出缺时,按法律只有他们才有权选举教宗。
枢机共分三级:主教级、司铎级、执事级(法典 349-350)。古时曾有俗人担任枢机者,后来1917年公布的教会法典规定须是神甫,所以大多数枢机都由主教担任,也曾有若干位被任命为枢机的司铎获豁免晋牧。
枢机的职衔是终身的,然而,在履行职务上,他们有退休年龄。教宗保禄六世于1970年规定,年龄达八十岁的枢机无权出席选举新教宗的大会。此外,年龄达七十五岁者,不再担当宗座部门的主管,而年龄达八十岁者就不再出任宗座部门的委员。
教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为枢机主教经过会议秘密选举产生,而且参选教皇的候选人必须是未满80岁的枢机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