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名人大全 新凤霞评剧大全

以下内容由评剧活动家 王森 总编,来源于网络

评剧简介
评剧曾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一带。成兆才是评剧第一个剧作家,他一生编写了《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马寡妇开店》、《独占花魁》等上百出戏;早期著名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倪俊生等人,又产生了“五大明珠”“碧氏五花”等众多演员。在李(金顺)派艺术的影响下又形成了评剧史上最有影响的流派,即刘(翠霞)派,白(玉霜)派,爱(莲君)派和喜(彩莲)派,并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舞台上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花月仙、新凤霞、李忆兰、韩少云、筱俊亭、花淑兰、鲜灵霞、夏青、新翠霞、袁凤霞、六岁红、艳铭杰、喜彩苓、花砚茹、小花玉兰、赵丽蓉、筱紫玉、洪影等。男演员有魏荣元、赵连喜、张德福、郭少楼、席宝昆、刘小楼、孔广山、李福安、张德福、陈少舫、、郭贵臣、马泰、王德福等。
在北方戏曲剧种中,评剧发展最快,流传最广。多年来评剧增加了许多流派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八十年代初以谷文月为首、刘萍、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傅家祥、李维铨、李晓梅、张淑桂、尚丽华、张彦生、郑桂芳、周连生、刘立明、李秀云、张桂秋、赵三凤、徐培成、林会欣、小筱俊亭等演员活跃在评剧舞台。
评剧的曲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在唱、念和表演上,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新世纪,活跃在评剧舞台上的演员有:刘秀荣、崔连润、冯玉萍、宋丽、曾昭娟、齐建波、马惠民、高闯、恒红、王向阳、罗慧琴、刘丹、李金铭、田敬阳、赵茹意、刘慧欣、剧文林、赵斌、韩剑光、王冠丽、孙路阳、王晓萍、艾丽珍、国艳秋、张俊玲、王丽京、王平等。

月明珠(1898~1922。7。28)
早期评剧演员,男旦。姓任,名善峰,字久恒,乳名围柱。河北省滦县人。父任连会,为莲花落艺人。月明珠弟兄四人,兄善庆(艺名金不换,鼓师),弟善年(小生),善诚(艺名赛月珠)。五岁随父兄奔走江湖卖艺。九岁入成兆才等人所建的京东庆春班,拜张志广为师。1908年成兆才班在津被逐,月明珠随班返回冀东。其后成兆才等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创造了“平腔梆子”。1912年金菊花(当时该班主演之一)离班去东北营口,月明珠为当时戏班台柱。在庆春平腔梆子班多次来津,特别是1915年前后在天津演出时,月明珠主演的《马寡妇开店》《杜十娘》等戏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他的演唱被誉为“月明珠调”,一时风靡天津,争相传唱。
1920年,芝北军阀张作霖特邀月明珠与梅兰芳、马连良同台演赈灾戏(名为赈灾,实为岳母祝寿),一誉震动东北艺坛,赢得极大的声誉。月明珠是落子时期最早红遍冀东和东北各地的男旦之一月明珠的唱腔新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大胆吸收二人转音调,与莲花落结合,从而奠定了评剧唱腔的特有风格。并参照京剧、河北梆子的反调,以落子低沉的腔调为基础,创造了评剧的反调唱腔,为评剧唱腔音乐的创新做出了贡献。
年仅二十四岁的月明珠,由于日夜赶台巡回演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七月份在沈阳演出时,体力不支,为满足观众愿望,他注射强心剂,挣扎演出。终在最后一场开台的锣鼓声中与世长辞,台下观众无不为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的逝世而震惊。
月明珠从艺十七年,首演了成兆才所编的六十多部戏,为评剧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表演技巧和声腔艺术方面为评剧旦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不但是位杰出的演员,而且在他十七岁时亲手创作了《桃花庵》,成为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
成兆才(1874—1929)
早期评剧演员,剧作家。河北省滦县绳家庄人。字捷三,艺名东来顺。幼年给地主放猪,打杂。光绪十七年(1891),始学唱莲花落。光绪二十年,曾随班到天津,以“撂地”、“跑棚”等形式,活动于南市三不管、北开、老龙头(今东站附近),侯家后与河北大街一带。成兆才多才多艺,小花脸、彩旦、老生皆能。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金鸽子、张玉深、孙凤鸣、孙凤岗等二十多人,由冀东再次进入天津,在一些茶楼演出,稍有名气,后被清政府驱逐出津。光绪三十四年重返天津,适逢清帝光绪及慈禧逝世,清政府禁止娱乐,又被迫还乡。从宣统元年(1909)起,成与一批莲花落艺人,立志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在对其音乐、表演、剧本进行全面改革并编排大量剧目后,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四年间,多次进津,以庆春平腔梆子班名义先后在河东晏乐、东天仙和马鬼子楼茶园演出。所演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因果美报》、《斩窦娥》、《巧换婚》、《回杯记》、《打狗劝夫》及在津演出期间根据时事编写的《沉香床败子回头》等二十余出。庆春平腔班的演出,扭转了当时天津中、上层社会对落子的一些偏见,一些鄙视落子的富贾豪绅也成了观众,从此名声鹊起。民国六年天津水患,成等乘船返回唐山。其后长期演出于东北。民国十二年成又曾带领警世戏社由山海关进入天津。民国十八年二月八日,成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故乡。
成兆才在从艺二十几年中,根据莲花落,宝卷、皮影、河北梆子和《今古奇观》、《聊斋》、《宣讲拾遗》及时事新闻等,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移植有九十余个剧目。他还致力于戏曲教育,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均受其教益。
倪俊声(1895—1970)
评剧早期小生演员,倪派小生唱腔创始人。字秀岩,艺名银娃娃、九岁红,河北省迁安县人。倪俊声8岁随父倪洪入唐山拜吴占奎(艺名金不换)为师,学习河北梆子,年末随师唐山市加入莲花落吉庆班。1910年至1918年间,他先后对《刘伶醉酒》、《卖油郎独占花魁》、《打狗劝夫》、《败子回头》、《杜十娘》、《马寡妇开店》、《左连成告状》、《回杯记》等戏小生唱腔进行改革创新,得到了成兆才、余玉波(杨柳青)等人的支持与帮助,当时许多评剧生行演员争相学习。1918年至1929年,倪俊声辗转演出于东北三省各大、中城市,同其合作演出的有月明珠、李金顺、郑锡武、贾兰亭等人。1929年至1945年,倪俊声到黑龙江省克山县组织了评剧班社,同其合作演出的主要演员有张凤楼(葡萄红)、阚子龄、金开芳、李中(小白菜)、筱黛玉、夏青(小葡萄红)等。1945年东北解放,倪俊声受人民政府委托,正式组建了克山县评剧团并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演出了《九件衣》《恩仇记》等戏。1951年同克山县评剧团全体演职人员一起参加了黑龙江省评剧团(现齐齐哈尔市评剧团)。他先后任副团长、艺术指导等职;参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饰祝员外)、《孟姜女》(饰更夫)、《牛郎织女》(饰舅舅)、《圣人道》(饰陆和尚)、《张恕海》(饰老杨头)等戏的演出,并同张凤楼一起为《雨过天晴好前程》、《埋金全兄》等剧目创腔。1956年调省戏曲学校(现省艺术学校)评剧科任教。
在评剧初创时期,倪俊声在莲花落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的唱腔及民间说唱、民歌(道腔、当调)等精华,创造了评剧倪派小生唱腔。其特点是:曲调优美、朴实高亢、字正腔圆、又说又唱、唱谁象谁、准确大方。倪俊声在1949年后,的唱腔创作中,始终坚持和强调不搬用“老套子”,极力主张“死腔活唱”。除运用节奏、旋律等评剧自身的曲调变化,创造新唱腔、新板式来丰富原有的小生唱腔外,还积极吸收外来音乐成分。她借用女腔,调整、丰富男声唱腔,使评剧倪派小生唱腔进一步发展。在《张恕海》一戏中,他将两首民歌有机地糅合到一起,创造了一个男声的曲牌体唱腔,受到音乐家马可的肯定。
1962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为倪俊声和张凤楼共同举办了“名师收高徒”拜师会,进一步确立了倪俊声艺术在黑龙江省评剧界的地位。其弟子有桂宝芬、刘小楼、杨振邦、倪伟、艾景全、窦龄童、孙连芳、呼勋卿等。
碧月珠(1899—1951)
评剧“五大明珠”(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明月珠、盖月珠)之一。本名邓海,字艳臣,迁安县人。八岁在本村私塾念书二年。民国五年(1916)入北孙班,拜张傻子为师,未几担任主演。民国八年随班出关,先后到锦州、沈阳、哈尔滨、牡丹江、海参崴等地演出。民国十六年,离北孙班入警世戏社三班,以俊俏的扮相,甜美的嗓子红极一时。民国二十一年应邀参加卜宫营门海班。民国二十二年,经吴福臣介绍去北平入白玉霜班。白玉霜移植京剧《孔雀东南飞》,碧月珠曾为其说戏、创腔。此间碧月珠还搭过山东龙口进小玉凤班。民国二十四年应邀到烟台参加爱莲君班。民国二十五年三月随班到上海新世界演出。民国三十年新凤霞在天津探索改革唱腔。碧月珠全力支持,亲自教她《打狗劝夫》、《李香莲卖画》,并为其配戏,扮演《杨三姐告状》中杨母,《贫女泪》中李妈等。还带新凤霞到唐山、迁安一带,帮她结识了任善庆老艺人,使她得到极大教益。民国三十二年碧月珠在天津升平戏院搭班演出,收小明珠、小月珠、小丽珠、小佩珠为徒。在民国三十五年又同时收了十五个徒弟。1949年初,碧月珠随喜彩莲到锦州、沈阳演出,同年9月又到哈尔滨演出。这时,他身边有两个徒弟,赵佩明和喜彩燕,又应夏青之请收了关门徒弟张丽华,教她们学了《杜十娘》、《打狗劝夫》、《李香莲卖画》、《宝龙山》四出戏。1951年因患肺病逝世于哈尔滨。
刘翠霞(1911-1941)
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评剧刘派创始人。
天津市武清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师从何丑子学辽宁大鼓。11岁拜张百龄、赵月楼学唱评戏,并受到罗万盛指点。曾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演。17岁与李华山同组山霞社,挑班演出。艺宗李金顺。1934年在津有“评剧皇后”之称,1936年又被誉为“评剧女皇”,红遍津、京、冀、鲁及东北各地。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劝爱宝》、《奇冤巧报》、《一元钱》、《玉镯记》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昆仑、宝利等公司分别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9个剧目的唱片40余张)。传人有新翠霞(小翠霞)。宗其艺者有李玉芬、花艳玲、郭砚芳、小灵霞、六岁红、花淑兰等
刘翠霞的嗓音高亢明亮、柔韧醇厚,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素以定调高(A调,bB调)、起腔高、行腔音区高和泼辣奔放、喷口洒脱的演唱风格著称,世称刘派。其(慢板)唱腔在句型结构上已形成规范,上、下句起唱形式亦基本固定。在旋律上她把卫梆子(二六板)的腔调进一步评剧化;演唱时多将上句尾腔延长至下一板位,且做装饰性处理。她擅唱(垛板),气力充沛,吐字清晰,每于句尾加用语助词。大段唱腔节奏铿锵、一气呵成。其(搭调)与早期相比,句幅有所扩大,旋律更加丰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演唱感情奔放,又擅用颤音,极有感染力。30年代中期于《莲英托兆》中所唱的(反调慢板)与一般的(反调慢板)有较大不同;又在《奇冤巧报》中运用了(垛板)转“悲调迷子”的方法。
夏春阳(1875—1963)
早期评剧演员。天津人(一说唐山人)。幼拜张振海 (飞板张)为师,后又拜汪荣,学唱莲花。他习艺刻苦,不到一年,吹、拉、弹、唱,样样皆能,在班里很有声望。后因嗓音不佳,与成兆才合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进入天津演出,稍有名气。时逢“双国丧”,清政府颁布禁令,被迫离津至永平府,与成兆才、余钰波、月明珠、任善庆等人,对评剧进行了全面改革,并编演了新编剧目。民国元年(1912)再度进津,在“马鬼子”楼演出,颇受天津观众欢迎。他的艺术造诣深厚,同行不断前来向他请教。他对同行不保守,重义气,李金顺、花莲舫、白玉霜、碧莲花、金开芳等,均得过他的教益。后嗓音失润,一面演出,一面授徒,教戏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他授徒颇多,著名演员有李金顺、花莲舫、张翠芬、文金芳、丁翠娥、馨洪生、金玉廷、玉芙蓉等。1963年病逝于天津。
花云舫
复盛戏社“五大主演”之一。
评剧女演员,工旦。天津人。自幼卖给艺人习唱莲花落,学旦脚。由于聪明好学,不到一月就能上台扮演丫环彩女。她在演出中细心观察名角的表演技艺,然后反复模仿,细心揣摩,技艺日进。旋即担任大戏的主要脚色,成为复盛评戏社的主演之一。二十年代,几次随复盛社由安东来津,演出于北洋、小广寒、第一舞台等戏园,深受欢迎。
花扮相雍容华贵,善于表演,嗓音洪亮,气力充沛。拿手戏有《杜十娘》、《宝龙山》、《花为媒》、《枪毙驼龙》等。

爱莲君(1918---1939)
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爱派创始人。本名赵久英。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卖与赵连琪做养女。12岁拜赵月楼学评戏,曾受师兄王锡瑞等教益。14岁成立爱莲社挑班主演。16岁在津唱红后,曾到山东、江苏、上海等地演出。与白玉霜、钰灵芝、朱宝霞等闯开了江南舞台,扩大了评剧的影响。在观众中享益一时。代表剧目有《于公案》、《蜜蜂记》、《烧骨记》、《庚娘传》、《三赶韩梨花》等。30年代中期以来胜利、国乐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20出戏的唱片近20张)。传人有爱令君、爱幼君、莲小君。宗其艺者有小摩登(钱玉舫)、筱玉芳、花淑兰等。
爱嗓音纯净柔和、甜美脆亮。鼻腔共鸣极佳,宽窄高低运用自如。唱念时吐字清晰、气力充沛,并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她博采各家之长化为已用,实践中形成了定调高(Bb调)、起腔高、行腔旋律低、柔美华丽、玲珑巧俏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爱派”。她在[慢板]唱腔结构中,首开了各分句之间和下句与上句之间加用过门(小垫头)的形式而广为流传。旋律上则把皮黄腔、四平调等乐汇,及流行歌曲等融入自己的唱腔,并于腔中常运用五七度大跳,由此而产生了个性鲜明的音乐特色。演唱中多运用弹跳柔韧的“疙瘩腔”唱法,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她在《于公案》中与琴师赵耀庭合作的一曲“八月中秋雁南飞”,30年代中期曾风靡一时。其间她对[反调慢板]也有较多运用。她唱的[垛板]字字铿锵、起伏跌宕,闪赶顿垛,节奏丰富多变。在个别戏中还用小人辰辙口演唱,俏皮活泼,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她演唱的[反调搭调]和“迷子腔”较前在旋律上更为丰富多彩。
李文芳(1925---1981、5)
又名秀章。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2岁从赵良玉学评剧,后拜师杜鸿宽。13岁登台演出。早年私淑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人的艺术,悉心揣摩融于自身,并结合个人嗓音条件,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50年代初与筱月樵组成民艺剧社。1958年后为天津评剧院主演之一。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骆驼祥子》、《杨三姐告状》、《李双双》等。
李文芳嗓音甜润悦耳,鼻腔共鸣好。中低音区音色醇厚饱满,具有雾色缈缈、朦胧遮月的特点。唱腔在继承刘、白、爱各派特点的同时又有不少新的创造。演唱吐字清楚、用气自如,虽不以高、亮取胜,却字字声声以情动人。处处展示着颇具个性的音色和韵味。
安冠英(1905---1940)
原籍黑龙江省。评剧演员,工小生。出身军政世家。由于自幼酷爱评剧,曾接受过警世戏社的艺术熏陶,后即弃学从艺,于1934年入白玉霜班。他为白编、排了许多戏,在艺术上给她以帮助、指导、并长期给白配演小生。在白派艺术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安冠英起了很大作用。此外,他对小白玉霜在艺术上的成长亦付出较大心血。
安冠英是30年代著名的评剧小生演员。除白玉霜外,他还曾与莲五朵等合作过。3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将其《败子回头》、《杜十娘》(与莲五朵合录)、《玉堂春》(与白玉霜合录)等戏的唱段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到以上3张)。
安冠英嗓音宽厚、粗犷,演唱韵味浓郁且带有天津语音。他能与白玉霜同调高演唱,但唱中低腔运用较多。他演唱的[二六板]典型地反映了评剧初期以[喇叭牌子]的紧缩形式为特点的男小生唱腔的基本风貌(非倪俊声派)。在[二六板]的一些下句中,已吸引了京剧的[西皮流水板]曲调。演唱中,他常于[二六板]中间插入[垛板],或运用“楼上楼”的手法。有时还采用半说半唱的形式,潇洒风趣、形象生动。
王宝坤
1927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演员,工文武生行。幼拜李桐来、王长德、梁益鸣学京剧。12岁登台。1948年改唱评剧。1949年入正风剧社,1958年为天津评剧院主演。曾与筱月珠、花月仙、郭砚芳等人合作。代表剧目有《武松与潘金莲》、《斩经堂》、《劈山救母》、《杀庙》等。
王嗓音高亢响亮、饱满坚实。擅唱正调,真假声结合自然。演唱借鉴京剧老生的发声方法,吐字尖团分明,行腔富有韵味。
王鸿瑞
1927年出生,本名王树良。天津市人。评剧演员,工生兼净行。出自于梨园世家,11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更名王永澍。工架子花脸。1947年改唱评剧。50年代初入进步剧社。1958年后为天津评剧院主演。先后与喜彩苓、韩少云、花月仙、新凤霞等合作。1959年在评剧电影艺术片《包公三勘蝴蝶梦》中饰演包拯。代表剧目有《空印盒》、《吕布与貂婵》等。
王嗓音甜润、高低兼备。唱正调小生腔真假声兼用,清脆响亮。唱越调花脸腔吸引收京剧铜锤花脸腔韵,雄浑低回,富有激情。
王福安
1916年出生,原名王立生,艺名筱福安。天津市西郊人。河北梆子演员,工丑行。14岁在天津拜尹玉田为师学戏。17岁演出于德州、沧县等地。出师后在津与银达子、韩俊卿等人长期合作,经常演出于广顺、新北、聚华、太平等戏院。1950年入复兴剧社,后转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团。代表剧目有《唐知县审诰命》、《写状》、《教学》等。
他基本用真声演唱,嗓音高亮,苍劲、常用音域为C调的6至3,高音有时唱到5(假声);吐字真切;演唱严谨、质朴;行腔高低流畅,真假声衔接自如。象他这样以真声为主的男演员,当时为数极少。他的[慢板]稳而不拖,[快板]紧而不赶。他能演唱各种风格的丑腔,在博采从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玉兰
1912年出生,原名黄东侨。天津市静海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4岁在津拜白菜心(白广洁)为师学评戏。艺宗李金顺。曾入李岐鸿班赴烟台、威海演出,又随夫陈艳楼(生行)赴东北各地搭班演出。曾与金灵芝、莲五朵、金开芳、倪俊声等人合作。1932年回津演出。50年代曾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代表剧目有《桃花庵》、《黑猫花状》两戏录制了唱片。传人有小花玉兰、小幼兰等。
花玉兰嗓音清脆甜润,人们曾以“听刘翠霞的柔软,听花玉兰的脆生”来赞誉她。她的演唱多运用中高音区,且带有明显天津语音。[慢板]上下句均以头眼起唱为主,同时出现少量中眼起唱句型。旋律上对卫梆子[二六板]上句音调和皮黄腔的吸收兼而有之。
花艳玲
1914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从刘宝山学评戏,后为山霞社演员。代表剧目有《杜十娘》、《打狗劝夫》、《金不换》等。30年代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个剧目的唱片4张)。
花艳玲嗓音高亢响亮,演唱带有较明显天津语音。唱腔及演唱风格基本宗刘(翠霞)派。高腔的运用较刘翠霞少,多在中音区演唱。其演唱高音区清亮明快,中音区圆润甜美,低音区浑厚饱满,具有雄浑、激越的艺术风格。
李玉芳
1913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从赵月楼学评戏。代表剧目有《王小借粮》、《杜十娘》、《打狗劝夫》等。30年代初蓓开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到两个剧目的唱片两张)。
李玉芬嗓音宽厚、音质饱满。演唱带有较明天津语音。艺宗刘翠霞,但又较多些柔顺和妩媚。此外,时而又对爱莲君加以模仿。其唱腔结构较多保持刘派早期特征。低腔虽有运用,但尚不太多。李以自己的嗓音条件结合刘、爱两派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李宝顺
1913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曾学河北梆子,12岁从李金顺改学评戏。15岁拜张存凯为师,又受益于珍珠花、杨柳青。曾与李金顺、李银顺、花玉兰、新翠霞同以演出。30岁独立挑班,曾赴北京、张家口、济南等地巡演。在东北与京剧演员董盛岩合作,串演京剧《苏武牧羊》等戏。50年代初在津入捷化剧社。1956年在天津戏校任教。1960年在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任教。代表剧目有《对金瓶》、《劝爱宝》、《珍珠衫》等。40年代丽歌公司将其《花为媒》唱段录制了唱片。
李宝珠
1909年出生,河北省吴桥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曾习大鼓,后在津从张百龄学评戏。20年代中期在敬顺戏社任主要演员。1929年该班曾赴北京演出,是入京演出最早的评戏班社之一。李的代表剧目有《二县令》《丝绒记》《盗金砖》《李香莲卖画》等。30年代中期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到9个剧目的唱片近10张)。
李宝珠嗓音高亢浑厚,演唱韵味浓郁,具有苍劲、奔放的特点,且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其唱腔基本上遵循刘(翠霞)派的板式结构形式。唱段中时常运用低腔,有主调与上方五度宫音系统的交替现象。她在某种和度上保持着早期(慢板)不慢的倾向,旋律简练,较少婉转曲折。其中略保持一些说唱味道。她演唱的(拾调)粗犷、豪放,情绪激昂,别具风格。

筱月珠
原名李佩玉,1924年出生。山东省乐陵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在津先后拜赵良玉、董瑞海学评剧。初艺宗花莲舫,曾与李银顺、单宝峰、鲜灵霞、筱俊亭合作。1938年拜碧月珠为师,起艺名筱月珠。此间为白玉霜班日场戏挑梁演出。1950年与高艳敏成立新风剧社。1957年后为联合评剧团主演。代表剧目有《三娘教子》、《玉堂春》、《江鬃烈马》《坐楼杀惜》等。
筱月珠音质甜美、气息饱满、鼻腔共鸣较好。其演唱行腔委婉、润腔酸楚并带有较浓重的天津语音。在继承白(玉霜)派艺术上有适当变化发挥,是白派艺术主要传人一。
筱月樵(1925—1983)
本名安瑞林。河北省冀县人。评剧演员,工生行。幼年在津学习京剧、文明戏。1938年拜徐振楼改学评剧。1949年与李文芳合组民艺剧社、任生行主演。1958年后为天津评剧主演。曾与郭砚芳等合作。代表剧目有《王定保借当》《骆驼祥子》《李双双》等。
筱月樵嗓音宽亮响膛,高低兼优,声似宏钟。演唱刚劲质朴、气息贯通、吐字清晰、流畅悦耳。他善把河北梆子、曲艺、民歌等曲调融入自己的唱腔中,从而丰富了男腔的表现力。
花莲舫(1893—1957)
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初学河北梆子,后改梅花大鼓。民国初年(1912)拜莲花落艺人孙凤岗学艺,后艺宗月明珠。初登舞台时曾与李金顺合演《占花魁》等戏。后在同庆落子馆挑班演出十余年。在津唱红后曾赴东北、华北等地献艺,享有盛名,是评剧史上早期女伶之一。1956年曾一度应邀到中国剧院授课。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书囊记》、《德孝双全》等。二三十年代百代、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13个剧目的唱片10余张)。传人有花秦楼、花楚馆等。宗其艺者有白玉霜、文金舫等。
花莲舫幼年嗓音纤细,甜美脆亮。为学男旦演唱风格,遂把嗓音放宽追求腔韵醇厚。属男旦向女旦艺术过渡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继承平腔梆子戏音乐的同时,将梆子、大鼓和杂腔小调融入自己的唱腔中。她的演唱俏丽舒展、速度较快,说唱性强。既有女声音调自然美,又有平腔梆子男旦风韵。形成了字清腔柔、质朴流畅的演唱风格。她的唱腔在某些地方与河北梆子关系密切。如《杜十娘.活捉孙富》中的(尖板)“驾阴风来至在书房门哪”一句旋律,几乎与河北梆子相同。
李金顺(1896—1953)
早期评剧演员,评剧李派创始人。
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4岁拜元元红(魏联升)习河北梆子,后拜葛春兆学京韵大鼓,16岁拜莲花落艺人孙凤岗学艺,与花莲舫为同师姐妹。17岁登台曾与花莲舫合作,,不久在津唱红,又在东北、华北等地享誉多年,被时人称为李派。1934年被誉称为“评剧大王”。是评剧史上早期女伶之一。代表剧目有《王少安赶船》、《杜十娘》、《三节烈》、《桃花庵》、《移花接木》等。二三十年代百代、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不少唱片(现已收集13个剧目的唱片10余张)。传人有李小顺等,宗其艺者有金灵芝、筱桂花、刘翠霞、芙蓉花、花玉兰、喜彩春、李宝顺、李银顺、筱麻红、喜彩莲、鲜灵霞等。
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一十年代末她首将F调提高为A调,音域能超两个八度。她的演唱在冀东语音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并保留了某些说唱艺术特色。念白多采用半白半韵的方法。由于受津门曲艺的影响,其(慢板)起唱,一改早期头眼起唱、板上落腔的格式,变为顶板、头眼、中眼、末眼和闪板等多种起唱方式兼而有之。节奏变化也较为多样,如顶闪结合、赶板夺字以及唱中夹垛等,均有较多运用。又由于唱中衬词、衬字的大量运用,造成了句型结构的紧缩的扩展,从而使句幅产生不同的变化。在旋律上,她更大胆地吸收入卫梆子(二六板)音调的皮黄腔。她还在《三节烈》一剧的旦腔(二六板)仍保留了男旦时期(二六板)的某些特片,但旋律润腔却有了新意唱段中(见《三节烈》“心中有事火烧身“唱段曲谱)。李的唱腔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说唱艺术的韵味,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腔美韵浓、节奏多变,刚劲委婉、说唱结合的艺术风格。
此外,她的伴奏曾一度尝试加用越调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时采用起唱伴奏停、行腔伴奏弱,过门慢一快一慢,落板强而火等方法,使演唱同伴奏达到有机结合,这种方法沿用至今。李金顺一生为评剧女腔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是评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王金香(1911—1949)
河北省滦南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自幼在津随养父王振铎(莲花落艺人)学艺。14岁入同庆落子馆。后从张百龄学艺,并在天祥商场乾坤楼张家班任主演。1931年离津赴大连演出,后辗转于东北各地。代表剧目有《李桂香打柴》、《王定保借当》、《黄爱玉上坟》、《花为媒》等。20年代末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4出戏的唱片两张)。传人有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王嗓音高亢响亮,演唱具有浓郁的说唱味道。速度较快,粗犷、质朴、叙述性强。(慢板)唱腔在平腔梆子戏(慢板)头眼起唱形式下,出现不少上句中眼起唱句型。(慢板)中时有“夹垛”现象。在旋律上较多吸收卫梆子(二六板)上句音调。演唱中以冀东语音为主,但时常带有明显的天津语音。

桂宝芬(1913—1954)
著名评剧女小生。评剧桂派小生腔创始人。
原姓秦,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小生。幼年随父秦老乐(河北梆子演员)习艺。12岁拜师倪俊声改学评戏小生。1927年与刘翠霞合作后,名声鹊起。1928年入山霞社。1941年后曾与鲜灵霞、新翠霞等合作。代表剧目有《雪玉冰霜》、《败子回头》、《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等。30年代末高亭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出戏的唱片3张)。传人有袁凤霞、刘小楼等。
桂宝芬嗓音脆亮苦甜、清醇悦耳。头胸共鸣兼优,行腔归韵气息贯通。其演唱质朴中透巧俏,高低宽窄收放自如,且带有明显天津语音。念白多用京音,节奏鲜明、口齿伶俐。艺术上兼收并畜,京、梆、曲、杂无所不擅。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使评剧女小生(二六板)更加规范。其腔调及唱法多被小生行演员效法。
朱宝霞(1914—1954)
又名珠宝霞。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自幼在津从养父朱景贤习评剧,后拜张福堂为师。12岁登台,1935年与朱紫霞组成双霞社赴上海演出。1943年邀京剧武生关砚侬以评、京“两下锅”形式在津首演武侠戏《峨嵋剑侠传》。其在冀东、山东一带颇有影响。代表剧目有《井台会》《翠屏山》《麻疯女》等。30年代中期胜利公司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出戏的唱片4张)。传人有朱玉霞、朱小霞、小朱宝霞等。
朱嗓音高亢响亮、音色甜美、气力充沛。定A调。早朝唱腔及演唱具有刘(翠霞)派风格。后期由于嗓音变化遂降调改腔。多用中低音区。唱(慢板)字清腔柔;唱(垛板)节奏多变,常采取扩展、紧缩和叠句等方法。
李兰舫(1918~1984,9,2)
天津市武清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1岁拜雷喜福学京剧老生。12岁拜赵月楼改学评戏,同年入山霞社。13岁入白玉霜班拜牛怀为师。此间在白玉霜、刘子熙指导下技艺日渐成熟。1937年在津独挑育德社演出,后又与爱莲君合作。40年代曾巡演于东北、北京等地。1949年后任天津市勇风剧社主演。1957年调沧县评剧团(时隶属天津市)。代表剧目有《砸粥缸》《母子两代英雄》《骨肉情深》等。
李兰舫嗓音宽厚宏亮、圆润动听。中、高音饱满坚实,低薪时浑厚深沉,白派韵味浓郁。在现代戏里,她于白派唱腔委婉华丽的基础上,追求苍劲高亢的风格。她是白玉霜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白派演员。此外,李戏路极宽,除旦行外,生、净、丑行均擅。常在一出戏中兼演两种行当的角色。
1954年,参加天津市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主演《孔雀东南飞》荣获二等奖。
李兰舫曾向中国评剧院的刘萍,天津评剧院的夏霞传授白派技艺。
洪影
著名评剧(女)小生,曾用名洪效岩、洪颖霞等。北京(安定门外永士营)人,满族。1930年生于河北省滦县。8岁与评剧艺人金百灵学了一个多月的评戏旦角,后从师刘玉林改学京剧小花脸。9岁回老家北京与赵月生学京剧老生。12岁在北京开始票戏,1951年3月入唐山专区胜利剧社唱京剧老生。在这些年间,她接触过河北梆子、乐亭大鼓、唐山皮影等各种艺人,受姊妹艺术的薰陶很深。她经常上演京剧冒戏,如《打鱼杀家》《乌龙院》等。1952年京剧团改为唐山专区实验评剧团,她正式唱评剧。首演剧目《刘翠萍哭井》,上演第二出戏《梁祝》使之声名大震。后来随团并入唐山市评剧团。她吸收京剧、河北梆子、曲艺等曲调,丰富了评剧生角唱腔,创造了生角的[慢板]和[反板]。她的唱腔具有京剧润腔的细腻、曲艺吐字的清晰等特点,她还突破了呆板的评剧生腔板式束缚,运用多变的节奏、速度、将唱腔压约缩或扩展,在演唱上讲究“闪、展、腾、挪”,使唱腔新颖、流畅。誉之为洪影调。她的唱腔不追求表面的华彩,从人物的感情出发,注重唱情,以情带声,紧密与表演相结合。她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高音区明亮,低音区苍劲有力。除主演小生外,也擅演老生、老旦、彩旦,戏路子很宽。其代表剧目有《刘伶醉酒》《梁祝》(饰梁山伯)、《六国上》(饰苏秦)、《十五贯》(饰况钟)、《红龙传》(饰项尚)《周仁献嫂》《孙安动本》《孙庞斗志》《御河桥》《王二姐思夫》等,曾任唐山市艺术学校教师。
王笑梅
1922年生,又名王效霜,艺术小五朵。山东省淄博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王出身于韩姓贫农家,6岁卖给评剧孙家班,由王文芳、莲五朵夫妇收为养女,跟班学戏,18岁出师。1932年于北京开明戏院首次登场,曾陪白玉霜演配角。此后,常演于东北三省及冀东。她以青衣戏见长,兼工花旦,代表剧目有《花为媒》(饰张五可)、《孔雀东南飞》(饰刘兰芝)、《刘翠屏哭井》(饰刘翠屏)、《李三娘》(饰李三娘)、《六月雪》(饰窦娥)、《杜十娘》(饰杜薇)等。她的唱腔高亢挺拔,底气充足,声音有穿透力。
评剧名人大全 新凤霞评剧大全
尚丽华
1940年出生,山东省阳信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出身梨园世家,父亲宋文起,是山东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母亲尚香蕊系京剧演员。8岁时随父母学唱京剧,10岁登台,13岁改学评剧,1954年加入石家庄地区评剧团。她嗓音清脆洪亮,音质纯净,可塑造性强,底气足,咬字清。唱腔高亢甜美,独具特色。她博采众长,融于一身。她演《花为媒》中张五可学习新凤霞的娇媚、甜润;她演《秦香莲》中秦香莲学习筱白玉霜的深沉、含蓄。她以花旦应工,兼演青衣,更善长文武代打的剧目。多年来,她常演出的剧目有《花为媒》、《秦香莲》、《杨门女将》、《小刀会》、《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红嫂》、《金玉奴》、《凤落梧桐》《花魁女与卖油郎》等。
曹芙蓉(1929—1972)
河北省滦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9岁随父曹占满学评剧,1950年入北京实验评剧团,1952年入河北省评剧团任主演,1959年调河北省戏曲学校任教。她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善于从剧中人物出发,处理唱段细徽之处。常演剧目有《花为媒》(饰张五可)、《金玉奴》(饰金玉奴)、《陈妙常》(饰陈妙常)等。1954年,在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中以《豆汁记》之金玉奴获表演一等奖。
筱紫玉
原名龚素琴。河北省迁安县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9岁登台,后拜刘子西为师,1952年调入沧州专署实验评剧团(现沧州市评剧团),1982年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评剧科任教。她嗓音清脆响亮,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韵味浓。她的演唱高昂奔放,质朴粗犷,善于通过“抢、闪、顶、垛、迟、急、顿、挫”等演唱技巧,加强唱腔的变化。唱腔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有说有唱,明快流畅。吐字发音棱角清晰,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筱紫玉既能演花旦,又能演青衣,既能演正面角色,又能演反面角色,既能演传统戏,又能演现代戏。如:《茶瓶计》的春红、《唐知县审诰命》的诰命夫人、《江姐》中的江姐、《猎犬失踪》中的地主婆等。
在戏曲片《嫁不出去的姑娘》中成功地塑造了程林妈这个剧中人物。
高艳敏(1927—1976)
评剧女演员,又名高淑兰。原籍深县护驾地村(养父家)。她六岁时母病故,被卖与天津锦州道高生堂戏班,做高家养女。七岁拜落子艺人杜洪宽为师,十几岁在天津中央、天乐、天桂、天升、庆云等戏院为白玉霜、爱莲君、王玉兰、筱玉芝、鲜灵霞等陪演丫环、娃娃生等角色。她嗓音甜润,扮相俊秀,又善博采众家之长。二十岁时便在天津初露锋芒,挑班唱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民益评剧社。在1954年的天津戏曲汇演中,她在《王二姐思夫》中扮演王二姐,获演员表演奖。1956年被聘至唐山专区评剧团当主演。她扮演《马寡妇开店》一剧的马寡妇,念、唱、做,恰到好处,受到观众赞赏和报界好评,被内、外行评论为“活马寡妇”,“真王二姐”。高艳敏德高艺深,平易近人。1959、1960年连续被评为地区劳动模范,并出席省群英会,1976年在唐山地震中遇难逝世。
白玉霜(1902—1942)
评剧“四大名旦”之一,评剧白派创始人。
河北滦县古冶人。其父为莲花落艺人李景春(艺名粉莲花)。十一岁从刘某学唱京韵大鼓。十四岁始拜评剧老艺人孙凤鸣为师学唱评剧,取名白玉霜。开蒙戏有《开店》、《花为媒》、《高成借嫂》、《雪玉冰霜》。十七岁为花莲舫当配角,花莲舫班散后,白玉霜去东北演出,失败后回津,在小生安冠英帮助下组成李家班。民国二十年(1931)底,白玉霜首次进京,演出《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双蝴蝶》、《秦香莲》等戏。民国二十二年,因演《拿苍蝇》招徕观众,被视为有伤风化,逐出北平。民国二十三年,白玉霜带领安冠英、小福子(小白玉霜)赴上海,在天蟾舞台与京剧演员赵如泉合作演出了《潘金莲》。连演百场,声誉日隆。一些进步人士视评剧为“民众的艺术”,提倡“利用蹦蹦戏的形式,创造新的作品,特别是反帝反封建的作品,来提高大众的艺术水准,以扩大民众的自卫精神”。她又主演了反映评剧艺人生活的《海棠红》,进一步扩大了评剧的影响。民国二十六年,白玉霜重返北平时,受到热烈欢迎,同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合称评剧“四大名旦”。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细腻、真切、传神,她改革了传统唱法,讲究共鸣和韵昧,利用她宽厚甜润的好嗓子,把过去口语化的唱腔,发展成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平稳的唱腔中蕴含着激情和力量,给人一种深沉悲怆的感受。在伴奏器乐中加进二胡,在化妆、服装上也有许多创新。她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评剧的代表人物之一,评剧白派艺术的创始人。她的养女小白玉霜继承了她的艺术风格并有发展。
张润时(1905—1969)
著名评剧演员,又名张化雨。河北滦南县司各庄兰砣里人。十二岁随兄张彩亭(评剧创始人之一)到唐山,投师成兆才学艺七年。工评剧小生。出师后,与其兄在东北一带演出。以后进关加入莲剧团,长期与喜彩莲配戏,演出了《人面桃花》、《卓文君》、《梁红玉》、《十三妹》等剧中重要角色。张润时嗓音高亢嘹亮,演唱技巧纯熟,板头、运气、吐字、行腔都有独到之外,特别讲究韵味。在《人面桃花》中,他扮演书生崔护,台上当场挥笔题诗,写成一手好字。晚年他还从事评剧唱腔设计,在《回杯记》中设计了一大段小生唱腔。1954年张润时到中国评剧院,曾在五八届、六0届两届学员班中任教,评剧演员马泰即启蒙于他。
张金秋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天津市人,1937年出生于贫苦的三轮车工人家庭。小时跟邻家伯伯学过京剧,八岁拜杜洪宽、董瑞海为师习评剧,工小旦、花旦。1950年曾参加天津鲜灵霞剧社。原为沈阳评剧院主要演员,后又到鞍山市评剧团主演。她酷爱新凤霞唱腔,十六岁以演《刘巧儿》在东北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被誉为辽宁“小新凤霞”。一九八一年,她正式拜新凤霞为师。她表演真实细腻,富有生活气息,擅演不同性格的青年妇女,如《志愿军的未婚妻》里的赵淑华,《光绪与珍妃》中的珍妃,《窦娥冤》里的窦娥,《家》的鸣凤等,都演得十分动人。其唱腔虽师承新凤霞,但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甜美清亮、柔和委婉的风格。
崔连润
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1950年生于天津,八岁入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学戏。曾拜鲜灵霞为师,学演过《井台会》。十岁和老师同台演出《卖子孙贤》,因嗓音高亢清脆及扮相秀美,很受观众喜爱。1964年再入天津戏校学习,翌年回天津评剧院。她戏路宽,功夫全面,能文善武;嗓音高亢明亮,音质纯美。演唱上既吸收了鲜灵霞高亢、奔放的特点,又化进了小花玉兰柔润、委婉的风格,融会并用。她擅演剧目有:《花木兰》《状元打更》《春草闯堂》《回杯记》《白蛇传》《卖油郎独占花魁》《救救她》《民警家的贼》《杀妃记》《狗不理传奇》等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978年主演《花木兰》拍摄成舞台艺术片;1986年参加演出《夕阳红》在首届天津戏剧节中获优秀配角奖;1989年主演《魂归越湖》参加振举评剧交流演出,获优秀表演奖;1992年10月第九届获戏剧梅花奖;
1993年主演《回杯记》在全国地方戏汇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94年主演《东妃剑》纪念成兆才诞辰120周年既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获优秀表演奖;
1999年主演《狗不理传奇》在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上获优秀表演奖。
赵三凤
著名评剧演员,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青衣、花旦。出身于梨园世家,1960年进入哈尔滨市评剧团学员班,1962年考入黑龙江省戏曲学校(现省艺术学校)评剧科,从师于评剧老演员靳银舫、王连香。1966年毕业后回到哈尔滨市评剧团。在2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得喜彩苓、刘小楼、凡今航等人的培育,艺术造诣不断提高。她主演的《红灯记》(饰李铁梅)、《蝶恋花》(饰杨开慧),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发行;主演的《白蛇传》(饰白素贞)于1978年获省市青少年会演一等奖,主演的《民警的“贼”》(饰齐桂兰)于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剧目演出奖,主要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发行;主演的《风流小狐仙》(饰灵仙)于1985获哈尔滨市优秀女主角奖。她主演了《三看御妹》(饰刘金定)、《杨门女将》(饰穆桂英)、《张羽煮海》(饰琼莲)等40余出剧目。20世纪80年代后,她曾两次荣获哈尔滨市“十佳演员”称号。
赵三凤能熟练地掌握评剧传统演唱技巧。她音域宽广,嗓音洪亮,音色甜美,行腔自如,不但长于演唱细腻委婉、富有歌唱性的抒情唱腔,还善于演唱激越高亢、起伏跌宕的激情唱腔。她不拘泥于一流派,而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她能准确地体会曲作者意图,掌握唱腔的情感内涵,演唱艺术颇受观众的喜爱。
胡桂秋
著名评剧演员。辽宁省营口人,1947年生。十三岁进沈阳评剧院少艺班习艺,刻苦学过筱俊亭、花淑兰的唱腔。还常看韩少云演戏,耳濡目染,并经琴师王天侠指点,长期钻研韩少云的发声、吐字、行腔规律,颇有所得。其后得到韩的亲授,技艺大有长进。她主演的《红楼夜审》《夜宿花亭》《小女婿》,唱腔韵味浓郁,表演又细腻传神,在沈阳市青年戏曲演员技术表演赛中获表演奖。1979年她曾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参加了《雷雨》的录音,饰演四凤,戏中母女“深夜对唱”的唱腔,颇受听众欢迎。
宋丽
第九届梅花奖、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获得者, 江苏省桐山县人,生于1960年。从小喜爱唱歌跳舞,十四岁考入沈阳评剧院学员班,毕业后留在剧院任演员。曾主演过《小女婿》《山盟》《杨三姐告状》《易胆大》等戏,并在沈阳市举办的青年戏曲演员技术表演赛中获奖。她扮相秀丽,嗓音纯净,演唱上受老师韩少云的影响。1979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首次参加录音。她演唱的《小女婿》为广大听众所赞赏。调入中国评剧院后学习白派唱腔,先后主演了《秦香莲》《玉堂春》《山花》《骄子与虎妞》等。
欧阳菊笙
天津市人,1934年生。十七岁从师金凤楼学小生,后与王曼苓、鲜凤霞合作演出。1962年入沈阳评剧院,曾在《凤还巢》《小女婿》《江姐》《家》《三看御妹》等戏里,扮演不同类型的人物,颇受观众欢迎。他的嗓音宠亮浑厚,“小颚腔”运用自如,演唱富有魅力。在表演上,以扇子生见长,更擅演风流倜傥的反派小生。在扮演《江姐》里的叛徒甫志高时,他细心揣摩人物神态,演得相当出色。在《家》中扮演高觉新时,他采用正调低八度高唱,行腔有时奔放流畅,有时迂回委婉,较好地表现了这个悲剧人物极其复杂的内心感情。其中“洞房”等精采唱段的男声唱腔,更见沉郁舒缓,凄楚动人。
王德福
著名评剧演员。辽宁省大连市人,生于1938年。十三岁随京剧演员赵云朋习京剧,工文武小生、老生,后改学评剧。解放后入沈阳评剧团,长期与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合作,曾在《小女婿》《对花枪》《谢瑶环》《半把剪刀》里,分别饰演田喜、罗艺、袁行健、曹锦常等人物。他戏路宽广,能文善武,唱、念做均见功夫,表演具有稳重、深沉、含蓄的特色。他演的田喜热情憨厚,富有乡土气息,人物个性突出,深受东北地区观众欢迎,唱腔广为流传。其嗓音高亢明亮,曲调柔和委婉,以情带声,情声交融。

郭贵臣
著名评剧小生演员。 河北省玉田县人,1932年出生于木匠家庭,自小喜爱评剧。1947年在长春新民戏院先后拜邢克增、张菁华为师,学习京剧《鸿鸾禧》、《黄金台》、《吕布与貉蝉》、《孔雀东南飞》、《玉堂春》《评雪辨踪》等戏。1950年参加长春市评剧团,师从郑锡伍,改学评剧,演出了《杜十娘》(饰李甲)、《回怀记》(饰张廷秀)、《马寡妇开店》(饰狄仁杰)等。此后一直担任主要演员,长期与筱王金香、王曼苓、张桂霞等合作演出。他的代表剧目有《江风记》(饰吴彦)、《刘伶醉酒》(饰刘伶)、《密建游宫》(饰密建)、《半把剪刀》(饰曹锦棠)等。1961年随《密建游宫》剧组赴上海、武汉、南京、大连等地巡回演出,一路获赞誉。同年5月上海中国唱片社为其主要唱段灌制唱片。1978年调吉林省戏曲学校任教。其弟子有宋云萍、张学军、孙广田、陈维峰等。
郭贵臣早年嗓音高亢、明亮、变声后人称“云遮月”。他根据自己嗓音变化条件摸索出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把京剧、大鼓、皮影等姐妹艺术的一些音调和演唱技巧,吸收融合到评剧唱腔里,润腔中的“圆”、“收”得法,形成了委婉中见棱角,沉稳中显俏丽的唱腔特点。为评剧小生行当腔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万良(1902—1979)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河北省丰润县人。七岁学戏,九岁登台。工文武小生兼文武老生。功底深厚,戏路较宽,在评剧同代人中堪称翘楚。民国二十三年(1934)随富盛评剧社进京,与芙蓉花合作演出于三庆园,后应喜彩莲之邀加入莲剧团。民国三十六年参加双金社,与金玉霞,金云霞姐妹及曹金芙合作演出。他擅演《王定保借当》、《珍珠衫》等生旦对儿戏,也擅演以生脚为主的剧目,如评剧唯一的靠背老生戏《宝龙山》,以及《左连成告状》等。在《富春园》、《花为媒》等剧中,他安排设计的武打以及演《杜十娘》剧饰孙富时的“肘棒子”、“吊毛”、“兜锞”等高难度技巧,都展示出颇为深厚的功力。在《赐儿山》中,他演的彩旦风趣动人,获得普遍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1958年转入地质部文工团(后改称勇进评剧团),经常演出剧目有《秦香莲》(饰陈世美)、《江姐》(饰沈养斋)、《画皮》(饰王生)、《新九件衣》(饰申大成)、《红嫂》(饰排长)等,无论唱、念、翻、跌、扑、打等均得心应手,表演讲究人物个性。他在《西厢记》中饰演的张生,参加北京市1956年新剧目汇演,获表演二等奖。后来,他和女儿喜彩君(曾用艺名小鸿巧兰)离开北京,参加哈尔滨市评剧团。1959年任剧团学员训练班的武功兼文戏教师。1961年调到黑龙江省戏曲学校任教。1966年退休,王万良为人厚道,勇于创新,桃李满天下。魏荣元、李继宗等人,均得其真传。其女喜彩秉承父业,在评剧界很有影响。其继子王长岭(艺名小王万良)袭其业,颇具乃父之风。
1979年王万良病逝于北京市,时年七十七岁。
张德福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张派创始人。1931年出生,北京人,评剧小生演员。7岁入四月鲜班社坐科,10岁拜孙宝庭为师,12岁正式工小生。新中国成立后,与新凤霞长期合作,是中国评剧院运用正调演唱小生的代表之一。
张德福嗓音条件好,又广泛地接角过兄弟剧种、曲艺等民间艺术,使他的演唱技巧十分丰富,既有京剧的立音唱法,又有曲艺的咬字功夫。在演唱的气息,音量、音色、速度的变化等技巧上均能控制自如。他的演唱激越挺拔、婉转抒情。
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的代表作有:《刘巧儿》中的赵柱儿、《三里湾》中的苑登高、《金沙江畔》中的金明、《花为媒》中的贾俊英、《杨三姐告状》中的高占英、《金印记》中的苏秦、《无双传》中的王仙客等。他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扮演的雷军长,获全国戏曲调演助演一等奖。
他总结的评剧舞台语言的运用,曾发表在《戏剧报》上,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陈少舫(1923—1985)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评剧丑行演员。8岁拜四月鲜为师,15岁搭班演戏。又得到辛俊德、分维仁的传艺),在京津一带享有声誉。陈少舫嗓音洪亮,在演唱中有时突然加大音量,并善于用西路评剧唱腔来表现人物,收到强烈的喜剧效果。
他的一生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喜剧人物,前文化部副部长,著名戏剧家刘芝明看了他的《劝爱宝》后,把他称为“喜剧大师”。
他的代表作有:《金沙江畔》中的仇九,《卷席筒》中的苍娃,《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孙庞斗智》中的淳髡,《向阳商店》中的退休老工人,《吹鼓手告状》中的吹鼓手,都深受观众欢迎。
他积多年实践经验,发展了评剧丑角艺术。注重挖掘人物心理的巨大反差和内在幽默与噱头,具有喜剧的魅力和大家风范,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马泰
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马派创始人,1935年出生,北京人,回族,评剧生行演员。曾向侯喜瑞、裘盛戎学京剧并业余演出。1954年入中国评剧院拜张润时为师学评剧。
马泰音质浑厚圆润。他擅于把评剧的润腔技巧和其他剧种、曲艺、民歌等演唱方法结合起来,他与音乐工作者共同研究,创了不少新的唱腔。五十年代后期脱颖而出,先后塑造了数十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著名的代表作有:《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夺印》中的何文进,《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南海长城》中的区英才,《阮文追》中的阮文追,《评剧皇后》中的李长生,《米酒歌》中的陈广均,新编历史剧《钟离剑》中的名践,以及《孙庞斗智》中的孙月宾等。他与编剧,导演,音乐工作者及老一辈艺术家们合作,创造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拓宽了评剧表现题材的范围,使评剧男演员登上了主角地位,把评剧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谷文月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谷派创始人,首届戏剧梅花奖得主。1945年3月出生在河北省国安县,1965年毕业于北京戏校。曾受教于:喜彩莲、喜彩文、花玉兰等老师,最终拜新凤霞为师,成为新派继承人中的佼佼者。
她正式拜师后第一个戏是《祥林嫂》,演出后即获成功,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看后非常感动。特意到后台向谷文月表示祝贺。之后她继续演出新派剧目《花为媒》《三看御妹》《杨三姐告状》。1980年她领衔主演的《杨三姐告状》拍成了电影艺术片,在全国发行,进一步扩大了评剧在全国的影响。谷文月的名字从此家喻户晓,此剧成为谷文月的代表性剧目。此后,她先后排演了《牡丹仙子》、《水冰心抗婚》、《弄假成真》、《银河湾》、《辛弃疾》、《渔夫》、《离宫怨》、《香妃》、《甜嫂》等。在这些剧目里,谷文月不断吸收、创新、探索、实践,使她的演唱艺术得到了突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她清新质朴,强烈与轻柔兼济,以情带唱,以唱传情的演唱风格。
谷文月的嗓音高亢,甜美表现力强,可谓"高亢中不失园韵,低迥里尤见清纯",她在师承新派的基础上不仅把气声,轻声等声乐技巧融入评剧唱腔中,而是与音乐工作者率先创出了评剧的清板,蜻蜓调慢板。1986年首创了评剧个人演唱会,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誉。1990年为中国举办亚运会再次举办独唱音乐会,为亚运捐助三万元。谷文月首创的独唱音乐会已成为了评剧演唱艺术的一种新的形式。
1980年《牡丹仙子》中紫巾获新剧目演出奖。1982年《水冰心抗婚》中水冰心获新剧目演出奖,个人优秀表演奖,1983年荣获全国首届戏剧梅花奖。1984年《祥林嫂》中祥林嫂获中青年戏剧调演特别奖。1985年《高山下的花环》中韩玉秀获全国新剧目演出一等奖,个人获优秀配角奖。1986年获全国广播大奖赛第一名,同年在香港获首届地方戏曲展剧目第二名。1992年获中国金唱片奖,1992年文化部授予她优秀专家称号,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
谷文月是当代一位卓越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在四十余年的评剧生涯中,创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她很好的继承了新派艺术而且发展了新派唱腔。在评剧声乐、歌唱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她自己的演唱风格与特点,最终自成一派。宗其艺术的有青年演员张秀云、王丽京等。

席宝昆(1925—1989)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曾名砚亭、春楼,北京人,评剧生行演员。13岁拜孙艳茹为师,学评剧小生,同时拜京剧艺人谷德才,张小亭为师兼学京剧武功。在天津先后和评剧演员孙桂君、鲜灵霞、花迎春等同台合作。21岁至北京幽兰社与芙蓉花、鸿巧兰同台演出,又与刘小楼、孔广山、杜云振等人提倡演时装戏,先后排演了《左连城告状》、《宦海潮》、《海棠红》、《枪毙驼龙》、《张文祥刺马》等。
新中国成立后,排演了《九尾狐》、《小女婿》、《千年的冰河开了冻》、《野火春风斗古城》、《金沙江畔》、《夺印》、《家》等剧目。一九五五年他在电影戏曲片《秦香莲》中扮演陈世美,获优秀表演奖并获一枚金质奖章。
文革后积极从事导演工作,曾导演了《梅玉良缘》《杜十娘》、《银河湾》等。

袁凤霞(1924—2000.2.19)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继老艺人桂宝芬之后评剧界最著名的女小生之一。天津人,拜夏春阳为师,学旦角。
唱《双招亲》没有女味儿,受人指点改学小生。在山霞社继承桂宝芬的艺术。她的身材高大,嗓音冲、宽、亮、没有女腔儿的媚气,一般旦角都唱不过她。在天津有一定影响。50年代到北京。从事评剧艺术五十余年,曾与鲜灵霞、筱俊亭、花月仙、李亿兰等合作。演出了大量传统剧,代表作有《马寡妇开店》《白蛇传》《马寡妇开店》《无双传》《张羽煮海》等。她演唱高亢响亮,行腔典雅大方,早期倾向于桂(宝芬)派小生唱腔风格,后形成自己的特色。60年代现代戏发展很快限制她较早转入行政和教学工作,为评剧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花月舫
原名王秋萍。1930年出生,辽宁省锦州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13岁拜钱玉芳为师学戏,17岁挑梁唱戏,因嗓音甘甜,韵味浓郁,唱做俱佳,颇爱欢迎。常演剧目有《西厢记》(饰红娘)、《凤还巢》(饰程子艳)、《凤仪亭》(饰貂蝉)、《人面桃花》(饰杜宜春)、《卓文君》饰卓文君、《桃花庵》(饰陈妙善)、《珍珠衫》(饰王三巧)等。她的唱腔既有大口落子的狙犷豪放,又有小口落子细腻纤巧的特点,在闪板躲字方面,有独到之处。1953年在东北大区举办的音乐、舞蹈、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所演《凤仪亭》(饰貂蝉)获表演奖。

王凤池(1890—1957)
河北省玉田县人。评剧演员,工生兼净行。幼年随父学唱莲花落。1910年左右入庆春班,(后更名警世戏社)1928年该班解散后来津久居。1931年入山霞社。曾与成兆才、月明珠、金开芳、杨柳青等人合作。代表剧目有《状元桥》《伍子胥救驾》《禅宗寺》《横霸杀楼》等。
王嗓音敦厚苍劲,演唱质朴稳健。其唱腔较完整地保持着倪(俊声)派小生(二六板)的特征


夏青(1926-1991)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原名张蕊华,河北省迁安县人,自幼随父张凤楼(艺名葡萄红),评剧早期著名男旦和舅父金开芳习艺,九岁即以小葡萄红艺名登台,十六岁挑班主演,巡演于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颇负盛名。1948年东北解放后,先后在东北评剧工作组,东北戏曲研究院实验评剧团工作,曾主演《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红色女英雄》《小女婿》《鸭绿江怒潮》《气贯长虹》等现代戏;1954年调中国评剧团,演出《走上新路》、《闹严府》《茶瓶计》;1958年调辽宁省本溪市评剧团任团长,演出《摆箭会》;1979年调文化部勇进评剧团任副团长,与小生演员邓天河主演了新编故事剧《清宫外史》。她的嗓音高亢,演唱技巧娴熟,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粗犷高昂、奔放流畅的风格。
筱王金香
原名杜丽娟,祖籍河北省唐山市,生于1931年。自幼随父杜文彬、母王金香学戏,后拜吴奎为师,10岁随父(杜文彬)母在大连、海城、沈阳等地演出。18岁挑梁演出《花为媒》(饰张五可)、《保龙山》(饰沈冰洁)、《桃花庵》(饰陈妙禅)等。1950年参加长春市评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先后主演了现代戏《小女婿》(饰香草),《红色种子》(饰素贞)、《不准出生的人》(饰达娃)等;新编古代戏和传统戏《夜宿花亭》(饰张美英)、《小姑贤》(饰王素花)、《贫女泪》(饰赵芸娘)、《张羽煮海》(饰琼莲)、《春香传》(饰春香)、《半把剪刀》(饰陈金娥)、《孟丽君》(饰孟丽君)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的代表剧目《小姑贤》1953年参加东北地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表演奖。中国唱片社先后灌制了她的《小姑贤》、《夜宿花亭》、《红色种子》等戏的主要唱段。70年代她为培养赵丹红等青年一代会出了心血。
筱王金香嗓音纯净、甜美。她继承王金香的演唱艺术,在评剧传统基础上,擅于吸收河北梆子、乐亭皮影的音调和润腔方法,唱腔中的上声字调常以六、七度音程大跳处理,韵味浓郁,以情带声,气息饱满,行腔激越,吐字利落。善于刻画悲剧人物性格,表演情真意切,尤其是《半把剪刀》中的[哭板]别具一格,富有“大口落子”的音乐特点。
鲜灵霞 (1920—1993.8)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鲜派创始人
原名郑淑云,河北省文安县,后逃荒到天津。因幼年常溜进小戏园看“蹭戏”,从小爱上了评剧。她先向刘宝山(刘小楼之父)学艺,后拜刘兆祥为师,还在琴师兼小生演员翁雁楼指导下练过武功,因此戏路较宽。她嗓音高亢,高音区尤其嘹亮,并在李(金顺)派、刘(翠霞)派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鲜派)。其唱腔调门甚高,唱“筒子眼调”(1=C),在女腔中可称最高调。她在运用舒缓的(慢板)抒发人物感情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受天津观众欢迎。其代表剧目有《井台会》《杜十娘》《包公三勘蝴蝶梦》(已拍成电影)《回杯记》《夫人城》等。
她曾任天津评剧院副院长,1954年参加天津市首届戏曲汇演获演员一等奖
六岁红(1923—1995.4)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她对刘(翠霞)、李(金顺)两派艺术兼收并畜,并有所发展。原名孙芸竹,原籍山东。4岁在吉林市被卖于孙洪奎为养女,即随养父及成兆才学艺。六岁在东北登台演出《安安送米》,得名“六岁红”。曾为李金顺、葡萄红、金灵芝等人配演。11岁唱大轴戏,演红东北三省。1948年到天津入正风剧社。1958年后到天津评剧。她的嗓音属于“云遮月”型,沙甜、醇厚。演唱时刚中有柔,吐字归韵十分讲究,有很高的演唱技巧。她还善于向评剧各名家和兄弟剧种及曲艺学习,广征博采,所以创制的唱腔旋律丰富,表现力强。其拿手戏有《杜十娘》《保龙山》《茶瓶计》等。她参加了天津正风剧社,努力学习刘(翠霞)派演唱风格并有所发挥。她主演的传统戏《花魁》及现代戏《罗汉钱》在观众中很有影响,其中许多唱段脍炙人口,1954年参加天津市首届戏曲汇演获演员一等奖。
羊兰芬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本名羊玉书,曾用艺名小兰芬,祖籍天津,生于奉天(今沈阳)。八岁学唱河北梆子,十六岁拜师张俊臣改学评剧。早年在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和葡萄红、筱麻红、刘虹霞等同台演出,艺术上深受他们的影响。以后又学习了刘(翠霞)派演唱风格。她的嗓音高亢嘹亮,演唱时气力充沛,收放自如,节奏多变,板头磁实。因受筱麻红影响,喜用工快板工。善于将影调、民歌、曲艺(鼓曲)等旋律融入自己的唱腔。她戏路较宽,青衣、花旦、彩旦均能胜任,且最擅长扮演喜剧角色。为了恰当表现各类人物的思想感情,她还吸收了影调、民歌、曲艺和京剧、河北梆子的音调来丰富自己的唱腔,在表演上则力求热情火炽、大胆泼辣、棱角鲜明。解放后她参加了天津正风剧社,后转入天津评剧院。她扮演的较为成功的人物有《借罗衣》中的二嫂子、《李双双》中的孙有婆《红珊瑚》中的七奶奶《朝阳沟》中的二大娘等。
小花玉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
原名陈佩华,1933年生于天津。父亲陈砚楼和母亲花玉兰均系评剧演员。花玉兰宗李(金顺)派,唱腔高亢清脆、粗犷豪放,在“奉天落子”时期很有名气。小花玉兰小时曾为其母配演过娃娃生,母女俩同调演唱,很得观众喜爱。她小学毕业后正式学戏,十七岁登台,十九岁成为主要演员。她的嗓音柔润纤细,在李忆兰的影响下根据自己特点在继承评剧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向京剧、昆曲学习,兼收并蓄,创造了真、假声结合的演唱风格。她擅长青衣、花旦戏、有时也反串小生。表演及念白文雅脱俗、清丽大方。其代表剧目有《拜月记》《牛郎织女》《二度梅》《吕布与貂蝉》等。1986年主演《夕阳红》获天津市首届戏剧节优秀主角奖,1992年主演《西厢记》获全国广播戏曲展评一等奖。
李如茵
著名评剧演员,原名李秀英,曾用艺名鸿小兰,1932年生,北京市人。她学艺较早,受过评剧前辈孙凤岗、吴寿朋的指点,十二岁正式拜师鸿巧兰。她以演闺门旦见长,嗓音甜美清脆,与鸿巧兰的音色很近似;行腔柔和华美,吐字清晰纯正,深得其师精髓。解放初期即成为由鸿领衔的幽兰剧社的主要演员之一,主演过《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现代戏。由于著名老演员芙蓉花晚年在该剧社搭班,她与之同台,得益不少。后来她又广学博采,吸收了一些新凤霞唱腔的长处,使自己的演唱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代表剧目有《盘夫索夫》《陈三五娘》《五姑娘》等。
筱玉霜
著名评剧演员,原名龚玉华,1935年生,天津市人,是已故著名评剧鼓师龚万才的女儿。1945年拜碧月珠为师,学习白(玉霜)派,工花旦、闺门旦,不久即在小白玉霜的班社里演娃娃生和里子配角,取艺名筱玉霜。她的音色明亮,高音上得云,故演唱白派并不完全适应。1950年曾学演过李(金顺)派剧目,1953年以后又得到评剧前辈、李派名旦喜彩春的指导,演唱风格遂转向李派。但由于工期受白派熏陶,在运气、润腔等方面也继承了白派传统。1953年她主演《刘巧儿》,其后又在《小二黑结婚》《御河桥》《三里湾》《顶锅》等戏中担任主角,是五十年代中期评剧舞台上的后起之秀。1977年重返舞台后,又主演了《李娃传》《梅玉良缘》《郑巧姣》《珍珠衫》《马寡妇开店》《大脚夫人》等剧目。
刘淑萍
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人,1935年生,出身于艺人家庭。1950年考入首都评剧团学员班后,随花月仙习艺,打下了扎实的底功。毕业后留团,现在中国评剧院。她有一得天独厚的好嗓子,演唱时洒脱奔放,一个高音甩腔,延伸十数拍,仍能扶摇直上,一气贯通,颇有“大口落子”的风格。六十年代曾拜老艺人小蜜蜂为师,学习了西路评剧的代表剧目和演唱技巧,在《花亭会》里扮演张美英,十分成功,深受赞赏。三十余年来,她曾在《双玉蝉》《恩与仇》《夺印》《杨二舍化缘》《南海长城》《第二次握手》《朱痕记》《评剧皇后》《狱卒平冤》《离宫怨》《香妃》《杨三姐告状》等戏里,分别饰演了重要角色:既演青衣、花旦,也兼演老旦、彩旦,技艺全面,是评剧界难得的演员。她演出《评剧皇后》获北京新剧目调演表演奖。《米酒歌》获北京市新剧目调演表演奖。
张淑桂
国家一级演员, 原名关玉祥,1940年生,北京市人。工花旦,她自幼随父(琴师)在原首都实验评剧团学戏,八岁登台,十四岁在《搜书院》中扮演翠莲,崭露头角。1958年随团并入中国评剧院。1953年拜张筠青(花月仙)为师后,使她在掌握唱腔板头、气口和润腔技巧,特别是练就嘴皮子功夫等方面,大有长进。其后,她学唱西路小生。西路调奔放、跳跃、粗犷的高调门,为她提高演唱技巧及发挥其高音运用自如的长处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扩大了戏路。她曾在《夺印》《向阳商店》《甜蜜的事业》《花亭会》《杨三舍化缘》《棒打薄情郎》《恩与仇》等戏中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曼苓
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原名王素雁。祖籍河北省任邱县人,1940年生于辽宁。其祖父及父母均为京剧艺人。十一岁随母学艺,工青衣。后因她大嗓好听,从师李云霞改习评剧。十六岁调进长春市评剧团。在演唱上,她初学爱莲君,后学新凤霞。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她为适应东北地区观众的欣赏要求,在“爱”、“新”两派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圆润甜脆、清新明快的演唱风格,既有评剧韵味,又富生活气息。多年来,她曾主演了《红色的种子》《不准出生的人》《江风记》《杜十娘》《密建游宫》《三哭殿》《人面桃花》等,受到东北地区广大观众的赞赏。
陈桂秋
著名评剧演员。天津市人,1932年生。原系辽宁省锦州市评剧团主要演员。十二岁从师赵良玉,学唱青衣、闺门旦和娃娃生。十三岁又拜碧月珠为师,当年即登台演出,十六岁挑班主演。她的嗓音宽厚,行腔究棱角力度,口齿清白利落。早年代表剧目有《吕布与貂蝉》《赚文娟》《人面桃花》等。她不仅擅演旦角戏,小生戏也很见长;主演《花木兰》时,旦腔、生腔和武功俱富功力。五十年代初,曾以主演《游龟山》而成名。在根据李季同名长诗改编的大型现代戏《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强的边区少女的形象,获得普遍好评。
新少敏
天津市人,生于1936年。其母为河北梆子艺人,姐姐曾在解放区唱评剧,故自幼即受到艺术熏陶。1949年投师董瑞海习艺,十三岁开始舞台生涯。1953年调入沈阳评剧团。她一度向其师叔金开芳学戏,又得黄晶、刘鸿霞等指点,最后拜筱俊亭为师。早年因演《十五贯》的苏戌娟,在沈阳崭露头角。后与艳铭杰主演《团圆之后》与韩少云、花淑兰合演《三女除霸》,并与老师同演《古国风云》,极受观众赞赏,由此成为“尖子”。她初工青衣、花旦;后随师兼唱老旦,演唱豪放饱满。她的《打金枝》《杨八姐游春》颇具筱俊亭唱腔风范,被公认为筱的表演艺术的传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242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评剧大全MP3下载 小白玉霜评剧大全mp3

原文地址:评剧大全MP3下载作者:临围不乱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著名的评剧艺术家有新凤霞、小白玉霜、宫静、魏荣元、筱俊亭、花淑兰、赵丹红等等。评剧大全MP3下载地址:评剧全剧MP3下载这个评剧大

《"王凤霞现象"的背后预示了什么?》 铁扇公主王凤霞

2006年2月上旬,辉县市公疗医院老干部科(内二科)内科主任王凤霞突然离职。原来早已有一个女儿的她,不知是头脑中那点封建思想萌芽,还是人类环境所逼迫,想要一个二胎男孩而计划外怀孕,严重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条例。在此之前,王凤霞采用欺骗

新凤霞弟子大全 武侠q传弟子大全

摘自《新凤霞和她的弟子们》拜师年份姓名出生年份所在单位1960 安慧珠1941贵阳市评剧团1961 魏嫦芬1942营口市评剧团1962 刘淑琴1964文化部勇进评剧团1962 李晓梅1937锦州市评剧团1962 李慧芳1942秦皇岛市评剧团1962 李忆霞1943唐山

声明:《评剧名人大全 新凤霞评剧大全》为网友沙漏里的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