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词/方文山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周董的《我很忙》已经上市半个月了,专辑信守了“每张专辑都要有一首中国风歌曲”的承诺,和文山联手奉献了《青花瓷》。两个礼拜前从讯雷上连歌词打包下载下来,耳初闻联想就一路倒带,串门到《东风破》《发如雪》那里去了。旋律好听到似曾相识,以至于没有战胜喜新厌旧的心理,于是看一眼歌词的小小欲望也随即淹没在对上证指数的焦虑里。
两周之后的夜晚无意间打开了歌词,似是而非的文辞间隐隐透着文山那不变的细腻,于是在群里和村里的老乡们连声夸奖了几句,却被人无情地告知我看得是盗版歌词。我才恍然明白过来那些个似是而非处的缘由,不过也不得不感谢那位听写的仁兄手下留情,没把文山整得神形俱灭。把“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听成“在平地书刻你房间上的飘影”意境上虽然谬以千里,不过居然也能说得通。
文山已经不是第一次写中国风歌词了,他和周董一起走红,也随着周董一起接受各种关于“江郎何时才尽”质疑。说实话,有一阵子我认为他已经离枯竭不远了,中国风的词作从东风破到发如雪到千里之外越来越套路化,那份对画面感的执著和将情景熔铸为一体的火候也似乎都在与歌迷审美疲劳的赛跑中渐渐不支。梦中彩笔褪色后,才子还能用什么作画?但是文山到底是文山,他用青花瓷的色彩和图案再一次提醒我们如果没有他,华语音乐和中国文学将会错过些什么。
仿佛挥毫作画,文山用一支为瓶胎上釉的笔将我们带进了这篇关于青花的描绘和联想中。“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为整首词定下了情感的基调,一如温婉的旋律和周董温柔的吟唱。而吟唱的对象,“你”也在如牡丹一般的初装下,在听众的想象中蒙蒙胧胧地登场了。“檀香透过窗”这画面是眼前的,也是心底的。“你”的“心事”恰如一缕檀香一样,透过了“我”心里的那扇窗,也就有了那份“了然”的默契,有了“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的停顿。
青花瓷上釉色的仕女再次将听众的想象引导了“你”的身上,而与青花瓷器作为藏品的密不示人不同,“你”的美却随着嫣然一笑扑面而来。而正如至尊宝先生不朽的哲言所揭示的那样:“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换来的只有无穷无尽的痛苦和遗憾。”这份美没有留在身边,而是“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对中国瓷器史略有了解的朋友们这里也许会有一个联想。中国的瓷器自宋以来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也成就了自南海到西欧美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句仿佛将这个凄美的故事至于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个“等”字不但赋予了天空和天气生命和情感,也让“我”的这份思念随天空一般悠远绵长。袅袅的炊烟是等待团聚的符号,却在相隔千万里的距离中透出了一份悲哀。到此处文山又把画面拉回到了为青花上釉的那支笔上,用伏笔的象征把这份守候凝到了汉隶的飘逸中去。“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阴郁的天空和我一样在等你,而我用手去捧水中的月色,却只是让碎了的倒影随涟漪一起晕散开去,一如“你”和“我”的结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天青色”(烧釉里的所谓“雨过天青”)和“月色”都是青花瓷上的两种釉色,这里也许并非真的有阴雨的天气和水中的月影,而只是“我”独自对着青花瓷产生的联想。惟其如此,才无比的美丽。
第二段开始,画面和思绪依然逗留在青花瓷器上。碗底的锦鲤,宋体落款都没有让“我”摆脱对你的惦念。“你”的秘密如此深藏,宛若青花瓷器千年的历史,而又如此细腻,仿佛绣花针落地时那轻轻的声响。“我”的思绪随视线飘出的房间,芭蕉和骤雨,门环和上面的铜绿,都随着一个“惹”打开了那年江南小镇我们隔阂开始的记忆,自那以后,“你”就从“我”人生的画卷里慢慢的淡出了。副歌再次唱起,那是烟雨、炊烟、月色和我关于思念的记忆。
歌听完了,词读完了,在为那真真幻幻的情深意长而沉醉时,我还要问一个问题:这仅仅是一首情歌么?“你”是一个真实的女子么?我的回答是,也许周董唱的是,但文山写的未必是。“你”的倩影是那么朦胧,而留给我们的感受却一如任何一种割舍不去的思念,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我大胆的假设,青花瓷的“你”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文山心中的那个传统的文化中国,那份割舍不了的文化情结。
青花瓷的整体意境的营造远远超越了文山过去所有的“中国风”歌词,而里面那份浓浓的古典神韵也并没有因为新诗的形式而有半分损减。《东风破》和《发如雪》尚有些粗枝大叶,让人觉得“中国风”不过与日本忍者、法国古堡、西班牙海盗一样是周方漫画式音乐的一种素材而已。而《青花瓷》的文字乃至于编曲配器都努力追求一种与中国古典文化精神上的相通。也许只有在听到这首歌之后,我们有关周董对于中国风虔诚的怀疑才能安心的平息。这样的歌曲,这样的文字,是毫无疑问地为中国文化添彩的。
之前我在墨村群里戏言“本来我觉得墨村写古风歌词比方文山高那么一点点,现在因为这首歌,他终于和我们一个水平了”。呵呵,也就是戏言吧。我相信墨村不会有人有这个才华写出同样的作品的,就像方写不出《许仙》,焰写不出《纪年》一样。我们过去一直固执地拒绝承认周和方过去的中国风作品能归入古风的范畴,虽然我们都很喜欢,因为至少从歌词上而言,之前那些中国风可解读的空间实在有限,而意蕴也多多少少不那么连贯。不过《青花瓷》完完全全做到了我们追求的东西,也完完全全征服了我们的心。我想从今以后,古风词的创作,又有了一个可以师从的范本。但是记着齐白石的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思茶于 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