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而行的元培计划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

直面而行的元培计划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05年12月19日

"每个人都有三个母亲:生养自己的母亲、教育自己的学校以及祖国,第一个母亲将自己交给第二个母亲叫做'上学',第二个母亲将自己交给第三个母亲这叫做'毕业'。" 2005年6月28日,作为毕业生代表,张康在北京大学2001级元培班毕业典礼上动情地说道。今年,张康和他的72位同学从北大首届元培班毕业了,四年风雨,四年耕耘,他们与他们的老师共同见证了元培的诞生、成长和茁壮。

"元培计划的核心是将通识教育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有计划的自由选课制和教学资源许可下的自由选择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元培计划在全校全面和系统地贯彻落实之前,举办实验班进行探索,是保证这项改革稳妥、有序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表达祝贺首届元培班毕业的喜悦心情,校长许智宏系上了自己最喜爱的领带并在毕业典礼上表达了继续举办元培班的坚定决心,"元培计划通识教育、学生自由选课和自主选择专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的制度安排我们始终应该坚持,并最终要向全校推广。"

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各院系主管教学工作负责人、元培班02-04级学生代表、毕业班学生家长、元培计划实验班导师参加了毕业典礼并与毕业生座谈。

“元培”,逐渐被接受的教育理念

6月24日,当北京高考成绩揭晓的时候,大部分的北京市民都通过媒体知道了,今年北京市的三位状元(理科并列)中,理科状元田禾和文科状元易萌不约而同地填报了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从元培班始办至今,已有24名状元选择了北大元培班作为自己本科学习的志向。"我们并没有以此为目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选择元培班这说明大家已经逐渐接受了元培的教育理念。"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金顶兵感叹。

哪怕是在几年前,"进校不分专业"对于考生们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它意味着"自由的选择",这正是元培班的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北大也和国内许多院校一样,曾举办旨在加强学生文理基础的试验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过很多探索和改革。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以及这类试验班办班的模式下,试验班被不适当地定位为尖子班、大师班,并不具有推广意义。2000年,北京大学毅然停止了理科试验班的招生,并于次年停止了文科试验班,同时启动了以在北大享受崇高声誉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所命名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元培计划。元培计划与原有的试验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在新的办学模式下学习,但在生源选择上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这就保证了这种模式的可推广性。

元培计划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班的办学模式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选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并获得所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其学习年限可在三年至六年内灵活掌握。因为元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有的学生甚至是两次或是三次的选择,学习了一个学期换专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也会导致学时的不固定,以今年毕业的01级学生为例,81名05届学生中真正毕业的是73位,另外的8位由于学分原因并不在今年毕业,而这在元培班的运行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进校不分专业",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平台课,实施通识教育。课种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等全校公共课、跨五个领域的通选课(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类)以及理科和文科的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等)。"原则上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在对自身特点、北大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选择进一步学习的专业领域。一般在第二学期末,同学们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之后在有关院系选课,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今年毕业的韩凌是2001年贵州的文科状元,经过在元培班的学习,分流时毅然从文科转到理工科,由原来选择的热门专业经济转到信息科学学院学电子,现在韩凌已经联系到奖学金即将到加拿大攻读McMaster的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而03级的南星本来是化学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对哲学更有兴趣,经过跟导师的沟通了解最终转学了哲学。

"元培计划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根本原因在于元培计划的理念和设计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金顶兵这样解释元培热的现象,"从社会用人的状况说来,工作岗位要求人的能力更加全面,从科研创新的角度来说,学科的交叉和事例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元培培养的模式正好符合了这个目标。"

学科大类培养的背景

在北大,元培模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总体的教学改革步伐环环相扣的,而联系这些环节的,正是"通识教育"这根主绳。事实上从2001年开始,北大开始在招生工作中逐步推广按院系大类招生,2004年除医学部和小语种因特殊需求部分按专业招生以外,全校更是在所有院系全面推进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科大类招生是指学生在入学时只选择所读的院系,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进入专业学科领域,依托北京大学扎实的综合学科实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 "按院招生及培养计划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针。这就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北大校长许智宏谈到大类招生时伸出右手比划着,"可以说同学们是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而从招生的角度来看,元培的学生进校后所面临的是一个更大的类。因此,也曾有媒体将北大的按院系招生称作"小元培",而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招生叫作"大元培"。不论是"大元培",抑或"小元培",反映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同时,也都显示出一个相同的趋势,那就是高等学校的教学要逐步走向通识教育。

为什么要实行通识教育?这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次调查说起。1987-1988年期间,北京大学的教务工作组到天津、河北、广州、西安、上海等地进行毕业生调查。时任北京大学教务长的王义遒通过考察结果发现,这些毕业生中改行的很多,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学校煞费苦心为学生们设计的专业课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在所有人身上派上太大用场,"难道是我们的专业课设置有问题?"北大的教育管理者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过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到校内教学的一些具体情况,他们发现,是社会变了,学校的教育却没有变,改革就这样被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教改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这种转型也要求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变化。"关于十几年前的教改风云王义遒记忆犹新。

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证明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人文素养欠缺。而在中国,传统教育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教育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预设:同一层次的所有人,都应该成为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教学计划、同一种学习要求、培养成具有一样或是大体一样的知识结构、能力的人。这正是计划经济的特点,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是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多变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的模式是上世纪50年代从原苏联照搬过来的,所谓"一考定终身",过去国内的大学在招生时将专业划分得十分细致,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很难改变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这就是原苏联实行的所谓"专才教育"。某种程度上说,考生高考时填报的专业便是他入学后乃至今后工作的方向,"通才教育",即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其发展后劲不足。而"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在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选择专业,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有了更多的把握,克服了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金顶兵解释说。2001级元培班的学生们是进校后二次招生入学的,经过一年多的通识教育后,选择原专业的占35%,选择新专业的占65%,其中3人由文科专业转到理科专业,3人由理科专业转到文科专业。"65%的比例说明这些同学在高考时填写的志愿并不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北大元培计划执行副主任张庭芳总结说,作为主管元培学生教学的领导,对于学生分流的情况,他了如指掌。

我是元培一分子

今年元培计划第一届毕业生73人,截止到2005年6月15日,73名毕业生中,29人保送或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其中4人为跨专业保送,分别是从中文系保送到哲学系的赵雪峰,从生物系保送到心理系的王婷,从哲学系保送到教育学院的陈伟嘉,从法学院保送到新闻学院的白真智。20个联系出国的学生中18人被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并获得奖学金。继续读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人数的66.2%,其中理科为70.3%,文科为61.8%。19位同学受到北大方正、惠普、联合利华、南方报业等著名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同学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较高。"据张庭芳介绍,首届元培班共获得8项君政基金、校长基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4人,优秀三好学生2人,论文优秀率为85.2%,居全校之首。"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宽口径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潜力。"金顶兵介绍说。

王婷说:"元培对我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本来在生物专业就读的王婷进入元培班后便申请了一项生物-心理研究方面的校长基金,同时得到北大心理系从事视觉方面基础心理学研究的韩世辉教授的赏识。由于元培灵活的选课模式,王婷在大二时就选修了心理系所有的基础课,原本在生物学研究时王婷便磨练了自己细致、耐心的个性,同时王婷还辅修了经济学的双学位,更使得她现在心理学实验与研究方面得心应手。今年,王婷从元培毕业拿到的毕业文凭是生物学的学士学位,而同时她也被跨专业保送到心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想过出国念生物的博士,也想过做商人,但我还是对现在的选择最满意,"面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阶段,王婷显得很自信,"作为前范式科学,心理学不确定的内容多,研究的空间也比较大,而我也具有生物、经济、心理这样大的学科跨度,相信会做得很好!" 像王婷这样经过几次选择最后确立自己的学术目标的同学在元培班还有很多。"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想必就是因材施教吧。"主管教学的老师介绍说。

"元培对我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参加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保送研究生考试的苏捷在众多学生中取得综合考试第一的成绩,谈到胜出的原因时说道,"进入元培班的时候没有定专业,因此学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如生物、物理等基础课程,对于进入化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很有帮助。"苏捷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由于元培班是自由选课,因此常出现上同一门课是上、下学期是不同的老师讲授的,"每个老师讲课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式都不同,对我也是一个启发。"

"经过四年的实践,证明了元培班的理念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们在科研、论文、学习成绩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证明元培理念是有生命力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导师、物理学院教授赵凯华教授表示。

四年来,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为实践"元培计划"这个宏伟目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在国内固有的教育制度下,几年来,北大在元培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克服了很多观念上、制度上的障碍。学校在选课管理、专业选择、学生党团活动、生活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科学》杂志曾发专文对北大元培计划进行了报道和解读,多家权威媒体先后对元培计划的理念、模式进行了报道,很多高等教育界的领导、学者和专家对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毕业典礼上,元培计划实验班导师赵凯华教授、林毅夫教授向全体毕业生赠言,01级元培班向"元培计划"赠送了一座蔡元培铜像作为给母校的毕业赠礼,铜像会一直立在北大"元培计划"委员会,继续直面这场在北大进行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元培计划教育理念在北大本科教学改革中熠熠生辉

北大新闻网 2006年10月13日

(记者:刘静)“我很幸运,是元培计划实验班让我最终选定了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方向。”许彦之,2002级学生元培实验班学生,刚入大学的时候,她像很多同学一样,想学习热门的经济学科。一学期经济学课程之后,她发现自己对经济学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有兴趣。之后,她又想去学习另一个热门专业——生命科学,“可是后来发现自己对解剖等诸多实验并不能适应”。在导师的帮助下,许彦之开始接触环境科学专业, 而这时她才猛然记起这就是她儿时的梦想,试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她终于发现这就是自己值得付出毕生精力的事业方向。现在的许彦之,已经前往佐治亚理工学院进一步深造环境科学。

对于元培实验班的很多同学来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定专业方向还只是元培计划所给予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是通过元培的教育理念所接受到的通识教育,所奠定的宽学科基础及所培养的跨学科视野。而这种教育理念,也不仅仅只惠及元培实验班的学生,它正推广至全校范围,并切实地影响着每一位北大学生。

因材受教 “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学习”

1999年,在对现行本科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中,北大成立了“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成员是由校长直接聘任的热心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他们在对国内外本科教育现状进行考察之后发现,国内本科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确定专业的方式有很多问题。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并不了解实际情况,选专业多是基于父母的意见和社会的潮流,这样确定专业有很多弊端:一方面,它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真正的志趣,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很窄,创新后劲不足。于是,研究小组提出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这便是2001年9月启动的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最重要的举措便是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作为改革的先头部队,摸索和探索改革的经验。实验班于2001年秋正式成立并招生。它按文、理两科招生,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如果你有时间,学校里每一位老师的课程都会向你敞开大门。”

元培实验班的一个重要制度是学生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自由选择专业。一般情况下,他们需要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意向,在第三学期末确定专业。通过一年半的通识教育,学生们对各个专业和自身的兴趣能力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比较理性地选择发展的方向。元培实验班还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在3—6年内完成学业。因此,无论是选课程,还是最终报专业,甚至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充分的自主权。

“元培班教会每一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找机会,抓住机会,是元培计划实验班培养理念的一大特点。”在元培就有很多同学把握住了这一个个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抓住机会,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如今已经在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KPMG工作的张科对元培计划理念给予自己的选择机会、把握机遇方面的能力锻炼十分感激。

“元培班学生的最大特点是绝不盲从,每个学生都懂得自己为自己的发展制定计划,自己在判断各种信息、权衡各种利弊之后做出抉择。”2003级元培实验班学生陈昌明深谙于此。

“可以说同学们是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许智宏校长在一次会议上这样表述。

入学后从各个院系里二次招生进入元培的01级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斟酌、选择之后,有65%的人选择了新的专业方向,其中,3人由文科专业转到了理科专业,3人由理科专业转到文科学专业。“元培实验班01-04级490名学生选择的专业分布在全校20多个院系,没有出现盲目扎堆热门专业的现象。一些基础学科如文史哲,一直有一些高分的同学去修读。可以说,他们真正地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他们所作的选择是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非常负责任的选择。”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张庭芳如此表示。

博识融通 开阔学术视野

起初抱定学习化学专业的沙珧,2005年毕业时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为自己能在元培实验班里有条件学习到扎实的物理学知识基础深深地庆幸,因为对方正是看中他的这种复合型背景。

如今,对于大部分北京大学的学生来说,拥有复合性的双重学术背景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而这则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培养理念的实践成果。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具有文理交叉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北大的本科生教育一直处于探索和改革之中。其中,发挥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传统。”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金顶兵博士在介绍学校通选课程建设理念的初衷时如此说到。据介绍,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北大就已经有文理科互相选课的传统。1988年北大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90年代,学校建设了一批鼓励文理交叉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大学更是把通选课建设作为强化通识教育的重要举措,现在,由通选课所建立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和学校原有的以强化专业基础为目标的主干基础课程体系一起,被一些老教授称为北大本科教育的两条生命线。

2000年,学校在总结学校传统的办学优势并参考国外著名大学做法的基础上,先行推出了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要求全体本科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5个领域选修16学分的课程,其中,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翻开现在学生的成绩单,和五年前毕业生的成绩单相比,课程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很大幅度的拓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它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顶兵博士对此深有感触。

2001级和2002级的元培班学生,刚入校后,与同一年级学生最大的不同,便是实施单独的教学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跨学科自由选择通选课及不同的专业课程,这对其他院系的同学来说,因为专业、班级的限制,似乎还是不可想象的。学生在低年级主要选修跨学科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平台课(文科增加了古代汉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高等数学4门平台课,理科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平台课)和拟修专业的基础课。在二年级选定专业后到相关院系选修专业课,并可继续选修跨学科课程。

2003年,在全面修订以后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课程都纳入到各个院系的教学计划中。

从最初的30多门到现如今的300多门,北大的通选课课程,正逐步地为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奠定坚强的师资和课程基础。现在,通选课中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同时也有一大批名师承担了通选课的教学任务。

除此之外,减少毕业总学分数,取消限制性选修课;改革全校公共课排课制度,打破过去全校公共必修课按专业班级统一排课的固定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和课堂……如此种种措施,都在具体实践着培养多学科背景、宽知识基础的通识教育理念。

“元培理念培养了我们很强的交叉意识。在元培学习的日子里,我们有意识地与各个学科进行交流,并逐渐有胆量去琢磨交叉学科的研究。在大学这个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阶段,这种尝试对每一个人的学习及今后的事业发展都会很有帮助。”如今已经保送到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气象学专业的陈昌明坦言,元培实验班的学生最终选定专业进入院系学习以后,要比其他学生眼界开阔许多。

“元培实验班学生不论是讨论学科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一般的交流聊天都能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交流内容、观点、视角和思维的多样性。”金顶兵博士介绍说,学校课题组于2005年对元培实验班01级和02级同学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82.3%的同学认为“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有助于我了解其他学科的状况,开阔视野”。“有一次,一个学物理的同学和一个学哲学的同学在楼道里争论起究竟物理有用还是哲学更有价值,一争就是好几个小时。”金顶兵博士告诉记者,这样的事儿在元培学生中十分常见。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针,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许智宏校长在多种场合曾经这样生动地比喻。

创新超越顺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

五年来,元培班总共招收了800多名学生,为高校、社会输送两届共174名毕业生中。第一届毕业生72名,保送或考取国内大学研究生30人,出国读研究生20人,第二届学生102人,保送或考取国内研究生39人(包括香港大学1人),出国读研究生34人。学生出国就读的学校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参加就业的学生则受到北大方正、南方报业、惠普、联合利华、中国银行、花旗银行等著名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实践证明,基于元培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宽口径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如今,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对元培计划的培养理念表示认同,报考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数目在大幅度增加。到目前为止,6届学生中,累计招收省级高考总分第一名51名。

被各界普遍认可的元培计划理念,也正逐步影响着整个北京大学。现在,北京大学除了有元培实验班这个“大元培”外,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小元培”。近几年来,各院系除了在教学方面普遍采取“通识教育”外,在招生上,也开始尝试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这是对原来按专业招生及过窄专业教育的一种改变与超越。从2002年开始,北京大学13个院系率先实行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考生按院系填报志愿,学校按院系录取考生。学生被录取后,进入相应院系,先学习通选课以及这个学科的共同基础课,经过一年、两年或者三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进行分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到2004年,除了外语类和医学类专业外,全校各院系都逐步完成了按院系或者学科大类招生的改革。

“元培计划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根本原因在于元培计划的设计和理念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朱庆之这样阐述。他说,在21世纪初叶,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时代,从社会用人的状况说来,工作岗位的频繁变动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从科研创新的角度来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些时代的需要对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此外,“我国正在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北京大学也在用自己的实践积极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耶鲁学子眼中的元培计划

北大招生网 2006年11月4日

今年9月,21名耶鲁学生飞渡重洋,来到美丽的燕园开始为期半年的学习。他们和05级元培的学生住在一起,朝夕相处。这是北大元培实验班与耶鲁大学的一个学生交流项目,而自项目开始至今,耶鲁大学三年级物理专业的漂亮女生Meg Shea和商学院的华裔学生徐晗对此颇有感触。

Meg Shea 对元培模式并不陌生:“其实元培的教育模式跟我们学校很像,我们初入大学时也是不分文、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必修课,比如理科的学生需要修一些文科类课程,文科的也要修一些理科课程。

徐晗的汉语说得非常流利,他向记者介绍了耶鲁大学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学生进入耶鲁大学,开始也是不分专业院系,而是被分到住宿学院(resdential college),由住宿学院的老师负责生活管理,而院系部门通常只负责教学工作。

对于元培学生初入学校时的迷茫,Meg Shea说,在耶鲁大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她还跟我们说了一个她自己的故事,“由于受高中时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教授的影响,高中毕业时我十分想选择古埃及文学(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he ancient Egypt)作为自己的专业,可后来进入大学之后,真正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理科的知识更感兴趣。现在我已经决定选择物理专业。如果不是第一年不必选择专业,给了我们自由体验的空间,可能我永远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当我们问到“在选定这个专业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老师或者其他学长”的时候,她凝神想了一会,最后摇了摇头,“我基本上就是自己去选择喜欢的课,在上课互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元培模式下的学生,往往面临着由于同学间志趣相异,共有时间太少而带来的交际问题。对此,徐晗笑着说:“住在一起的学生分选不同的课程和专业的情况在大二、大三很常见。大家虽然选择不同的专业,但是因为在一起生活,相互之间很熟悉了。社团活动也很多,很容易再找到一群好朋友。”而Meg Shea谈及交际问题时也说道:“认识许多不一样的人可以培养自己更多的兴趣,更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事实上,大家是同龄人,本来就有很多话题可以分享,在许多方面是非常容易沟通的。”她也认为,参加各类社团是他们结交到好友的重要途径,“每个社团就像一个小‘家’,你会惊喜地发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由此,两位留学生朋友表示,真诚地希望元培的同学们也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用充满自信的心态去拥抱遇到的每一个朋友。

北大元培大四学生被录取为哈佛博士

北大新闻网 2007年5月9日 原始出处:荆楚网2007年5月9日

五一黄金周,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孙筱华女士特别高兴:儿子范犇收到了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7月将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获5年共约28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折合人民币约210多万元)。

22岁的范犇现是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化学专业大四本科生。2003年,他因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奥赛获一等奖,高考招生被保送到北大。去年9月,范犇经过数百次的实验,发明了“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的技术”并已申请国家专利,该专利技术在国内外纳米研究领域获得广泛关注,引起了世界纳米研究的领军人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harlesM.Lieber教授的注意。Lieber教授将其录为博士研究生。



孙筱华昨告诉记者,儿子范犇爱好广泛,曾任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的篮球队队长,他还爱踢足球;爱吹萨克斯,曾在演艺吧演出;喜欢古典音乐,热爱文学。

从北大政管学院到中央办公厅:专访07届元培毕业生赵耀

北大招生网 2007年6月9日

受访者:元培计划实验班政府管理学院方向2007届毕业生赵耀

赵耀同学简介:高中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理科),在北大学习期间选择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方向作为主修专业。毕业去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拟录取人选。

你好!首先祝贺你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录用,请问你是否在刚一进北大时就对自己的大学四年以及四年之后有了一个明确、整体的规划?

赵耀:谢谢。我认为,在大学学习,特别是在北京大学,如果刚一开始对自己没有规划,会比别人落后很多。特别是元培的同学,我建议一定要尽早为自己定下专业的方向。就我个人而言,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刚一入学,会对自己四年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但是你也知道大学与我们想象中的是不尽相同的,需要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是一个理科生,但是我对于文科方向比较感兴趣,可是老师和我说,高中对于大学体系不大了解,还是先学习一下理科的课程在说,于是我选择物理的课程,大二才转的文科,即政管。也明确了政治学、行政学的专业方向,我的想法是在大学四年好好学习,毕业之后,先积累3—5年的工作经验,然后回到校院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者工作更长时间之后(10年),出国增加自己的见识。之所以这么打算,是因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我可以知道什么方面的知识更有实用性,进而更加专注的去增强这方面的锻炼。报考中央办公厅的公务员,也属于一种选择,抱着一个试一试的心态去报名、参加考试,后来专心准备,总体来说对大学还是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规划的。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有哪些特点和优势使得你选择了她?

赵耀:在我看来,政治学行政学是新兴学科,本身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北大的政管学院,这几年的发展是不断向上的,并且趋势明显、规模也是进一步扩大的,整个这个学科是非常有前途的。一个不断蓬勃发展生机勃勃的学科,每一个人都会对她产生兴趣。此外,政管的课程也比较广泛,政治、管理、经济、法律等众多人文社科的知识都有涉及。在这里学习,接触知识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政治理论。从培养的目标而言,政管主要培养的是管理、组织人才,并且具备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基本知识。在四年的学习中,每一个政管的学生都可以比较全面的接触这些学科,并且从应用的层面学习,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切实解决社会问题是政管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希望将我所学能真正应用到实际之中,做一个入世的人。所以我选择政管,也向有志于为社会发展,制度完善的同学们推荐北大的公共管理学院。

能否谈一下北大文理交融的学科氛围和丰富的社会活动机会给你带来的影响?

赵耀:理科的学习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细致严谨的态度,只看文科,人会偏激的,会想当然的想问题,没有理性思维、逻辑分析的习惯,用理科的思维,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理科的东西也会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实践,定性转向定量。北大现在的通选课中有很多数学与自然科学的课程,对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同学是非常有益的。

北大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途径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要你有兴趣,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心仪的社团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在大学期间主要在风雷社,并且是那里的社长,在风雷社对于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举办的几届动感地带街舞比赛,在其中涉及资金、人员等等诸多复杂的事务,作为一个负责人,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责任心。并且在我的任期内有幸获得了北京大学团委年度十佳负责人的荣誉。有了那一年的经历,使我可以顺利的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面试时消除了紧张感,可以使我从容应对面试官提出的刁钻的问题。所以,社团的锻炼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能坚持下去,持之以恒。

在你看来,在北大几年学习所培养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的积淀是否会比专业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

赵耀:对的。你的知识可能没有用,可能很肤浅,需要不断的更新,但是北大更多培养的不是你的知识,我觉得北大本科生作为文科生只学了很小的一部分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在北大你只学了一个名词解释,半个读书方法,至于学术、理论上有多大提高都是不可能的,本科生毕竟是一个基础阶段。但是最重要的是北大培养了你更多学习的习惯,一种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方法和责任心,培养的是你作为一个人真正如何成才,北大为你成才提供了很多条件,具体怎么选择是你自己的事情,北大的教育体制是让你先做人,后成人,让你先做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先到社会上去,你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强的求知欲,很强的责任心,纪律感,民族心,爱国主义情怀,北大首先培养你这些,然后再进一步把你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合格的人很多,优秀的人就要有求知欲,责任心。至于你到社会上能否成为人才,那就要看你自己努力了。

有人说大学变得浮躁了?大学生充满了功利心?你在北大学习生活了四个寒暑,能否谈一下你在北大感受到的实际情况?

赵耀: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时代是在变化的,大学的社会责任也是不断变化的,现在同学考虑的问题尽管比上世纪20-20年代相比不同,但并不意味着浮躁、功利。这些言论只是从一些片面的表象进行判断。北大始终都有为天下先的传统,只不过时代在进步,大学生所思索的具体内容也不同了。在上世纪初,每个人考虑的都应该是怎么使得乱的一团糟的中国振作起来,北大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现在的中国已经平和了,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要让中国更加富强,归根结底,无论何时,北大人学习的目的是一样的,同样是社会责任,出国、学习都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做贡献,如果说为社会做贡献是“功利”的话,那每一个北大的人都乐于成为一个“功利”的人。其实说到底,学习知识不能为社会做贡献,是没有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码的事情是修身,思考把自己放到一个有用的位置,实现自己所学,体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步。

北大的政府管理学院是是一所培养中高级政治人才、政府管理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的学府,对希望进入政管学院深造的学弟学妹,你对他们未来的学业和发展规划有什么建议呢?

赵耀:不断学习: 我觉得从个人的角度讲,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实际上还是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说现在进入社会马上就投入工作,因为仅仅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支撑一份工作。早点儿进入社会,趁着年轻,在社会上历练几年,利用社会经验把以前学的知识从新改造一下,改造之后你会对自己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做下一步的选择,我认为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当我们走出学校这个象牙塔之后,会逐渐懈怠,安于现状,或者踏实不下来再回到学校学习,学习的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我觉得这个障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他的,社会环境现在充满竞争,它永远不会让你懈怠,只会让你越来越体会到自己的知识太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那么怎么办?回来,再诉诸于课本,但是这个时候,你更加了解自己,学习的目的也更加明确了,我自己缺少的是什么。现在本科这些比较系统的教学,我不知道那一部分以后对我更有用,你在社会上经历今年在回来的时候会更加有目的性。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

经营品牌:得益于现在传媒的发展,北大的很多细节或者很多片面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我认为,每一个北大人都应该有一种责任,把自己的北大校徽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来精心维护。让我用市场的角度来做个比喻,我们把自己作为一种产品,大学四年毕业出去的时候,我们是贴着“北大”商标的北大产品,北大是一个“百年老店”。如果某几个北大毕业生由于自己的问题导致了社会对北大的负面报道,就好像是你的百年老店的产品出了问题,顾客就会像你这个店的其他产品是不是也会有质量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样。如果你把北大看成一个工厂的话,我们大家都是他的产品,我们身上都贴着他的商标,所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着每一个北大人,你是一个百年老店出来的产品,在社会上你贬低自己可以,但不要侮辱生产你的厂家。

主动追求:主动积极的追求历练自己的机会。实际上北大是这样,它给你提供途径,但是她不鞭笞着你朝着那条路走,给你锻炼的机会,但是你不去锻炼也没有人去赶你。所以他要求你要有自制力,你必须自己主动的去学习。所以这样的体制也早就了一些比较懒惰相对差一些的学生,但是这种体制更多的还是造就了很多人才,至于那极少数的特例,这是一个系统一定会产生一些误差。但是我们评价一个东西好不好是应该看它利大于弊多少而不是看它有没有弊。所有的东西都有弊,但是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好的。

认清自己:在学校,有双学位、辅修、各种英语考试等等的选择,这个时候你需要考虑你的学习是为了那个证还是真的为了知识。为了增长知识你完全可以不修双学位,完全可以自己学习,这个时候你不是在为赶东西而学,而是真正为了自己对这方面知识的诉求而学。就双学位为例,我没有选择双学位,我是底下自己在看经济学方面的书。所以如果你想增加知识有很多途径。选择双学位也要看你到底在乎什么,证还是知识,当然证还是很重要的。如果选择了双学位,就一定要好好去学,你要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你才能把两方面都兼顾到。总而言之,选择,要有目的的选择,不管是为了什么,只要你有目的,不要完全不知道自己学双学位或者选择别的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宿舍其他同学都学了,所以我也学,我们要避免的是这种情况。

找工作,就业的竞争压力还是来自自己学校,北大每年毕业生3000多人,工作的也就1000多人,如果你把它投放到全中国,它是供远远小于求的。但是现在大家都想留在北京广州上海,而且都争一些比较热门的单位。比如第一拨是外企;四大,然后如果外企不行就国企,中粮、中石油、中广电;再不行再去一些大的私企,大的地方企业,如果还不行在考虑别的。是一拨一拨在淘汰,所以总是会感到压力。但是那些真正对自己认识比较清楚的人,他并不会选择这样和别人竞争,在别人都在争外企的时候他去了国企,这样先到先得。所以说第一,竞争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第二,同学们现在的就业观确实存在一些偏差。更多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对自己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准备就业之前,没有对自己进行很好的评估。我们同样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从您的所见所闻来看,政管毕业的出路如何?

赵耀:就我们这一届来看,选择无非读研究生,出国还有工作,大部分选择工作,工作大致走向是政府机关和企业,由于从政府机关来看,专业对口,我们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我只是一个个案,还有很多同学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最后请你为即将进入北大学习的全体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同学给一段寄语吧!

赵:我觉得作为本科阶段来讲首先要多读书,多读书是最好最好的学习方式。第二点是交流,多和老师交流,多和同学交流,多和书本交流。第三点是多比较,要不停地把自己学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比较、组合,然后梳理出一套思路,消化掉,成为自己的东西。第四点是要多思考社会,你学的东西最终都要放到社会中去,你需要把社会问题和你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这样第一可以获得对自己学到的知识的更深刻认识,第二也可以获得对社会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看事情不会偏激,别人看到近的东西,你能看得更长远。最后就是正确的定位自己,要把自己认识清楚,要不断地认识自己,就像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想想自己是谁,我要做什么。再结合前面那些,最后从北大毕业之后,不敢保证你会成为一个很牛的人,至少也可以保证你能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北大的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北大人,成为一个真正“北大”牌的产品。

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赵耀:不用客气。

元培理念实践成果系列报道之一:自由的学习平台助我启航

北大新闻网 2007年6月14日

【编者按】:作为北大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自2001年成立以来,元培计划已经迈入了第六个年头。在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光芒中,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的方针指导下,元培计划宽口径、重基础的专业培养模式,自由选课制度、导师制、弹性学习年限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涉猎各学科知识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们在北大各个专业的课堂中自由穿梭,开拓视野、夯实基础,探寻志趣、学会选择,并在就业、保研、出国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本网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元培理念实践成果报道”,展示元培计划带给学生学术自由的有效成果。

元培的自由平台让我的人生启航

今年1月19日,元培计划02级化学方向的周岩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录取通知书,今年8月,他将赴那里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人生的新篇章将由此开始。

作为2007年唯一被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录取的北大学生,周岩在接到通知书后表示,“今天的成绩是我在元培自由的体制下努力的结果,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元培,也不会有这样的今天。”

据了解,在元培计划实验班学习的五年中,周岩在修完了化学专业所有必修课的同时,也修完了物理和生命科学的全部必修课和数学的部分必修课,而正是这种良好的学科基础使得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青睐。

面对记者的提问,周岩深有感触地说:“当初报考元培只是出于很偶然的考虑,但通过近半个学期的摸索和与导师的深入交流才发现,元培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冗长的教学计划、繁重的课业负担,而是一种在一定限度内根据兴趣自行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

在来到元培的第一个学期,周岩按照兴趣选择了一些化学方面的专业课。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仅掌握化学一方面的知识,在进一步阅读化学专业文献过程中明显的感到很吃力,很多文献很难深层的理解。于是,周岩在导师的指导下,尝试性的选择了物理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课,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样宽基础的学习对化学研究和理化生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促进作用。

大二上半年,周岩做出决定,利用元培的弹性学习年限,在这个过程中修完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的全部必修课。

“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一个只有在元培自由选课制度下才有可行性的计划。”回忆起自己四年前的决定,周岩这样表示。的确,在现行体制下,其他理科院系的学生几乎很难跨院系选课,但是要对本专业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又必需良好的基础知识。

周岩开始了自己的计划,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挑战。“困难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一方面来自对自己选择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元培的导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元培良好的制度下,周岩通过接下来四年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并且越来越意识到这样的本科学习对于以后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在未来的研究中,从基础上来说我没有任何障碍。”

元培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宽广的平台,自由选课、选专业制度给每个人一个理性思索后选择自己道路的机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正如周岩强调,“能够充分利用元培的优势是关键。”

“加入元培是我最幸运的决定,今天只是一个更新的起点,在未来我还将更加不懈努力。”周岩这样表示。

元培理念实施成果系列报道之二:在元培,我学会了选择

北大新闻网 2007年6月18日

作为北大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自2001年成立以来,元培计划已经迈入了第六个年头。在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光芒中,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指导下,元培计划宽口径、重基础的专业培养模式,自由选课制度、导师制、弹性学习年限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涉猎各学科知识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们在北大各个专业的课堂中自由穿梭,开拓视野、夯实基础,探寻志趣、学会选择,并在就业、保研、出国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今天的“元培理念实施成果系列报道”推出汪清清访谈文章——

在元培,我学会了选择

今年2月,北京大学元培计划03级主修数学的汪清清接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今年9月,她将赴那里攻读系统生物学专业,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被问及本科四年最大的收获,汪清清毫不犹豫的说,“在元培,我学会了选择。”

回忆起当年报考元培的选择,汪清清感慨地表示“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当初,和许多高中毕业生一样,我并不了解自己到底最适合向哪个方面发展,也并不了解北大的各个院系到底里是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幸运的是,元培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自我、自由选择的机会。”

进入元培以后,在元培自由选课和自主选择专业的体制下,汪清清先选择了生科和化学学院的专业课,但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习这两个专业。接着,她又尝试了光华管理学院的课程,依然发现这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最终,在不断的探索中,汪清清找到了自己喜欢并适合研究的专业——数学,于大二下半年定为自己的主修专业。

“整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选择的过程。”汪清清深知在大学选择一个适合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而在每一次选择中,学校都能为她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她通过比较、尝试和理性的思考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选择的过程中,汪清清还与元培聘请的来自各院系的导师作深层次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关于专业介绍的讲座,并接受他们耐心的指导。

“可以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我才确定了专业意向,并对它有了深刻的了解,并愿意在日后全力以赴学习研究的方向。通过选择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我为此感到幸福和喜悦。”
直面而行的元培计划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

汪清清的选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是,在导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汪清清最终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并明白了“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句话的真谛。“感谢元培,只有在元培灵活与自由的体制中,我才能在迷茫之中最终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选择的经历使我处理问题、面临挑战时更加从容,而选择的能力更将成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选择的过程也为汪清清打下了良好的多学科基础,成为她申请哈佛的优势之一。

采访末了,汪清清微笑着,自信地对记者说道:“今天只是我全新学术生涯的开始,我相信在元培的四年定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经历,并使我在今后的道路中不断受益。”作为元培计划的受益者汪清清是这样的自信,更多的人也更有理由对元培计划抱以信心,怀有期待,期待她结出更多的实践之果。

林建华: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先头军

北大新闻网 2006年12月11日

2006年12月8日,北京大学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元培计划是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先头军。

林建华说,元培计划在北大本科生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元培计划将作为整个北大本科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先头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元培计划要继续试验、继续探索。林建华指出,目前,北大的本科教育从理念和制度上都更加接近元培模式,从这个角度上讲,元培计划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北大将继续推进元培试验班模式,以学生为本,扩大他们的选择,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元培模式真正地、切实地引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

元培计划的推行有助于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北京大学在近一段时间提出了“为国家培养在各个领域有创新精神的、有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代表了北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而如何才真正称得上是领导型人才,这就需要其具有一定的特定素质。林建华表示,作为领导型人才,首先应具备很过硬的专业知识,要在自己所从事的学术领域内有所成就,要在领域内成为专家。在成为专家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多其他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除了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当学生毕业后,即使不能马上投入到应用实践中去,也应该具有“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够具有发展潜质,才能够在相应领域内作出贡献。林建华强调,培养“领导型创新型人才”并不是要培养所谓领导,而是要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大批具有过硬素质的人才,这是北大教育应该努力实现的。

元培理念实施成果系列报道之三:元培带给我人生走向成熟的启蒙

北大新闻网 2007年7月2日

作为北大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自2001年成立以来,元培计划已经迈入了第六个年头。在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光芒中,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指导下,元培计划宽口径、重基础的专业培养模式,自由选课制度、导师制、弹性学习年限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涉猎各学科知识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们在北大各个专业的课堂中自由穿梭,开拓视野、夯实基础,探寻志趣、学会选择,并在就业、保研、出国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今年7月,元培计划2003级主修新闻学的王逸吟将成为光明日报社的记者,在崭新的起点上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作为光明日报社今年录取的为数很少的本科毕业生之一,王逸吟表示,“在北大元培四年的积累与成长对我职业生涯的开启以及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元培带给我的是人生走向成熟的启蒙。”采访中,王逸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元培受益的三点。

第一是元培的自由选择专业制度让他在几个专业的比较中最终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新闻学。第二是元培的自由选课制度让他充分涉猎了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学多个学科的知识,为他打下了宽广的基础,这在他以后的工作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也是对我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元培的多元、自主的活跃氛围影响了我,我在这其中成长、锻炼和改变,逐渐走向成熟。”

在元培,每一个班的同学都分布在全校20多个专业方向上,同学间的交流也是不同思维方式间的对话,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氛围。

“每次探讨问题,都会听到不同专业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的分析,在这种交流中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互相补充对方的不足,”王逸吟微笑着说,“每次交流我都会感到有所收获,从长远来看这种交流扩充了我的知识体系,让我学会从全面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这对我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这种多元的、自由的氛围中,元培同学也更加踊跃的参与到了各类丰富的活动之中。“元培的同学们非常活跃,活动参与度普遍较高。元培是一个宽广的舞台,我们在这有很多的机会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开阔眼界。”

元培同学自主选课、自主决定专业,这也意味着同学们需要自己更多的面对问题,更多的发挥主动性,这也造成了一种自主的氛围。

“在元培,每个人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问题。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越往后越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成长与锻炼。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而且这种自主的意识本身也很重要。”

在元培多元自主的活跃的氛围中,王逸吟锻炼、成长、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他由原先的内向变得开朗而善于交流,这对他从事新闻工作很重要。同时他也学会了更加全面的看待事物,更加冷静、理性的面对问题。

“元培带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启蒙,它让我逐渐走向成熟。在元培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重大而持久的,绝不仅仅只在本科这四年。”王逸吟表示。

对于王逸吟,大学生活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新的生活伴随着机遇与挑战也即将开始。“今天只是一个开始,我将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努力。”

元培理念实施成果系列报道之四:元培精神的滋养让我受益匪浅

北大新闻网 2007年7月5日

作为北大通识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自2001年成立以来,元培计划已经迈入了第六个年头。在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光芒中,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指导下,元培计划宽口径、重基础的专业培养模式,自由选课制度、导师制、弹性学习年限给学生们提供了充分涉猎各学科知识的机会。在这里,学生们在北大各个专业的课堂中自由穿梭,开拓视野、夯实基础,探寻志趣、学会选择,并在就业、保研、出国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今年5月,元培计划2003级主修哲学的南星以系第一名的成绩顺利保研,当新学期开始时,他将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继续深造,开始自己学术道路上新的征程。

回顾起自己的本科生活,南星感慨的表示,“我在元培精神的滋养中度过了宝贵而难忘的本科四年,这种滋养让我受益匪浅。”

元培精神,是自由的精神

2003年,南星以化学竞赛的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保送至元培试验班,并于一开始拟定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南星发现他实际学习的东西和自己心目中的预期差距很大。在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下,南星经过了多次尝试与探索,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最终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哲学,并于大二确定科学哲学与逻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这一方自由的天空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做出理性并且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种转变的经历以及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是宝贵的。”

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是使跨学科专业的学习成为可能。在元培,老师和导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专业意向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自由选课制度选修多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科基础,甚至进行交叉领域的研究。

“在专业分得越来越细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却越来越综合,这就使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必要。”元培导师杨承运教授在分析元培为什么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时这样表示。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卢晓东在讨论元培学生跨学科学习也曾强调:“跨学科的人才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人才涉猎的每一个学科虽然未必比该专业的学生学得好,但是他在不同学科的结合点上一定比着单独学每个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

在这样一个有机会涉猎各个学科的宽广平台中,南星在大学期间修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德语等多个专业的专业课,这种文理交融的学科背景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在不同专业的比较与结合中对自己主修的方向有着更加深入和独特的思考。

“随着知识的积累,我越来越发现,各个学科都是相通的,文科理科并不应该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互相补充的。要对某一专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就必须至少要对多门其他专业进行了解。就以哲学为例,它看似是典型的人文科学,但实际上它却需要数学、计算机、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些学习能够带给我更加清晰缜密的思维,也带给我了看待哲学问题的不同视角。而要进行哲学原版文献的阅读,了解德语也很重要。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机会。”

跨学科的学习成为元培的独特优势

“在保研的过程,我的绩点不是很高,但是在自由选课平台中学习带给我的活跃的思维、宽广的视野以及良好的基础成为了我顺利保研的优势之一。绩点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不管是做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工作,更需要的是一种综合的素质与宽厚的基础,要学好一个专业,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感谢元培,让我在这方面能够有所超前。”

元培的自由,更是一种思想上的自由。平台的自由使得元培的同学能够在各个学科间穿梭跨越,独立思考,并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南星就是这种交流与对话的受益者。

“在元培,不同专业的同学住在一起,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方式都不尽相同,活跃的思维的碰撞出火花。在大学期间,我经常与不同专业的同学探讨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每一次都会有所触动。”南星至今还能回忆起来他有一次与元培物理方向的同学讨论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情景,想到那种思维碰撞所带来的乐趣收获,南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南星表示,元培精神的自由是形散神聚。“散”是外表的宽松与多元,“聚”是内在的团结与归属感,真正的自由其实是二者的统一。

“元培的同学,专业方向各不相同,但在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中我们却有着很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切磋,肩负起作为北大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元培这种自由精神的滋养中,南星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元培人”,他在这一脉学术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汲取各个学科的养分,在与不同学科同学的交流中探寻真知,逐渐成长成熟。这种自由的精神在他的一生中都将烙下印记。

自由的精神和学术氛围滋养着许多像南星一样的元培学生,这些“元培人”思想开放、自主性强、思维活跃、知识面宽广,这种特点不仅使他们在毕业就业、出国、保研方面有着充分的竞争力,更将成为他们未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基石。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学者,元培自由的精神对我的滋养对我的一生都是至为宝贵的,它是我精神的归属和人生的起点,我将在这一起点上为我的理想不断努力。”采访的最后,南星这样表示。

北大元培学院揭牌本科学院已具雏形

中国青年报 2007年9月7日

本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蒋昕捷原春琳)历经6年元培计划实验班的通识教育试点之后,北京大学今天正式宣布,成立只有学生、导师,没有学科教师的元培学院。有关人士表示,此举意味着北大本科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国外著名大学盛行的本科学院在北大初具雏形。

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命名的北大元培计划实验班于2001年9月成立,当年招生80人,到今年招生人数达到192人。以后元培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将不超过200人。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说,元培实验班彻底实行自由选课学分、导师制和弹性制。据介绍,这些学生入学后不分院系,只按照文、理两个方向管理。在课程上,学生一方面接受通识教育和基础课程,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任一院系的基础课程,以了解各学科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一般不超过4个学期),这些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兴趣和特长确定院系专业,此后根据培养计划完成本科学业。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李克安表示,元培计划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与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存在较大差别,教学管理中存在双轨制,在学生管理体制、课程考试安排上也有冲突,因此新成立的元培学院将着力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

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识教育理念至少在专业选择上给了大学新生一段缓冲期。2006年北大校内的一项调研显示,70%以上的元培班学生对所选专业“感兴趣”,相关专业院系的学生表示“感兴趣”的只有50.5%。

一名元培班的学生在两年时间内先后选择了化学、物理、工商管理,最后才确定了城市规划专业,为此她将比别的同学晚一年毕业。“看起来她似乎走了一段弯路。”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说,“但是与那些不感兴趣的同学相比,她没浪费时间。”

北大6岁“元培实验班”变身“元培学院”

————北大本科教改实验全面升级

中国教育报 2007年9月7日

“去年我们用一年时间研讨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将厚基础、宽口径的元培计划理念予以扩展。通过成立元培学院,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更大的舞台,也为学校整体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在9月6举行的北大元培学院成立暨200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的成立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以规范化、制度化的形式将实施6年的元培计划全面升级。

北大于2001年开始了本科教改计划——元培计划的探索,元培实验班于2001年秋招生,2002年实现全国统招。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07届元培实验班的114名毕业生中,73%考取研究生,53名考取境外研究生的毕业生中有44人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录取。

北大副教务长李克安认为,从“元培计划”到“元培学院”,最根本性的变革就是给予这种本科教改实践制度上的保证,有利于坚定教改思路,稳步推进教改实践。成立后的元培学院每年招收不超过200名学生,只有学生导师没有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全程学籍管理、组织跨学科专业,但学生的专业培养仍依托相关专业院系。在元培理念的指导下,学院将进一步深入探索本科教改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并逐步向全校推广。(记者柴葳)

北大首现“一个人的专业” 培养跨学科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09年03月16日

跨学科专业成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数学与哲学”、“种族与移民研究”、“分子生物物理与分子生物化学”……耶鲁大学所拥有的这些跨学科专业,不仅在北京大学没有,就是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也闻所未闻——我国现行的大学本科教育按照学科分类进行专业设置,在跨学科专业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2008年,北大元培学院成立了第一个跨学科本科专业——古生物学。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古生物学专业是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其他跨学科专业的建设与申报工作进展如何?跨学科专业教育的价值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元培学院。

在“一个人的专业”里学习

3月3日上午10点,元培学院学生张博然来到北大2教的102教室,准备开始“动物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同他一起上课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专业,有十几个来自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生态学专业,而张博然的专业则与他们都不相同。

张博然是选择跨学科专业古生物学的第一人,在他那个年级的学生里,这个专业只招收了他一个学生。在“一个人的专业”里,张博然不仅要修生物学专业课,还要修地质学专业课。“这个学期我选了4门地质学专业课,1门生物学专业课,还有2门人文社科类的课。”张博然说。

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让张博然逐步建立起复合型知识结构,也为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宏观领域的生态研究创造了条件——这也正是他选择古生物学专业的初衷。

当年,作为山东省2005年高考理科状元,由于“不想草率地给自己设定专业方向”,张博然抱着“多试一下、多了解一些”的愿望走进了元培计划实验班(现为元培学院)。在元培学院,张博然涉猎广泛,修过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哲学系等多个院系的课程,后来将专业方向定在了生物学。

“我一开始想学进化生物学,但当时研究生物行为的老师们都偏重于微观领域的探索,而我则喜欢从事宏观领域的研究,希望能用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释现象,去追寻原因,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已经修了两年生物学专业课的张博然对研究领域和自己的研究兴趣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更适合他的专业。

这个时候,古生物学专业的建设与申报工作已经铺开,在元培学院老师们的指点下,张博然逐渐对这个新专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发现古生物学研究的时间跨度大,对进化论思想有直接的体现,我觉得这个专业和我的兴趣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就这样,张博然选择了古生物学专业。

培养要精耕细作舍得投入

古生物学专业目前已经招收了两届,一共只有两名学生,这并不妨碍元培学院对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告诉记者,针对古生物学专业,学院整合利用北大现有的师资资源,聘请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担任元培学院本科生导师,指导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学生可以在生物、地学、环境等相关学科和院系选修所需要的专业课程。元培学院还专门为古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设计了培养方案的框架,而具体的方案则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并实施。

“建立跨学科专业以后,学科的交叉程度更高,在古生物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与训练大约各占一半。”张博然的导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质学系副教授刘建波说,“张博然在他三年级时从生物学专业转入古生物学专业,以前学的生物学课程较多,因此现在他更多地修地质学的课程。”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刘建波希望引导弟子“把生物学的方法同古生物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除了课程的学习,专业实习也是古生物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建波告诉记者,去年夏天,他和3位地质系的教师带着张博然和40多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赴湖北宜昌对长江三峡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是暑期课程“综合地质实习”两段式实习中的下半段。与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不同,张博然没有参加上半段的实习而直接进入下半段,在实习中根据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的需要,对三峡一带的化石、地层和环境等状况进行观察和描述。

与此同时,刘建波还鼓励张博然尽早进入科研,并且动手写论文。刘建波说:“只有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梳理,用文字表达出来,研究所得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2008年下学期,通过参加导师的课题会和阅读经典文献,张博然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以现代生态学理论解释古代生物演化的特征。刘建波让张博然在课题会上作了报告,并鼓励他沿着这个思路将研究做下去。于是,张博然开始了查文献、作研究、写论文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张博然随时通过电子邮件与导师联系。“我会和他一起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将我发现的新文献发给他。”刘建波说。每周五的上午,刘建波安排半天的时间,与他指导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张博然会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并与导师、同学一起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张博然正一步一步地向着科学研究的殿堂攀登……

“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比起普通专业,跨学科专业教育的成本更高。”刘建波认为,跨学科专业教育具有精英教育的性质,它不是大众教育或者大规模的教育,教育者必须以做精英教育的态度精耕细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拓展专业成长的空间。

为了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

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汇合的交叉科学,涉及到生物、地学、环境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古生物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多,但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古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而且在石油、煤炭等能源工业方面也将大有作为。

“以往,由于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北大尽管拥有相关的学科和教师资源,却无法培养古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卢晓东说,借鉴国外顶尖大学在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元培学院开始了自己的尝试,古生物学已经作为第一个跨学科专业通过了审批,并进入招生和培养阶段。

现在,另一个跨学科专业——“政治、经济与哲学”的建设与申报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卢晓东说,按照传统的专业设置,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由于分属不同的学科,因此都设置为单独的专业,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领导型人才不但要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而且要能从哲学的高度、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问题。

卢晓东告诉记者,尽管目前中国还没有政治、经济和哲学专业,但元培学院已经具备组建这个跨学科专业的条件,因为北大在政治、经济、哲学三个领域都有非常强的学术力量,有非常好的哲学系和政府管理学院,在经济学方面有三个教学组织单位——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这个跨学科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正好涉及到整个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三个领域:哲学关系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命脉,政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方面之一。”卢晓东说。可以预见,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的设置,将为培养治国理政的领导型人才铺就一条新路。

下一步,“历史与文学”、“计算机与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也将成为元培学院跨学科专业建设的可选项,跨学科专业教育的探索将步步深入。(本报记者 毛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2115.html

更多阅读

陈键锋:依靠基督的信仰而行,不会错到甚么地方

陈键锋:依靠基督的信仰行,不会错到甚么地方去!陈键锋与林心如在《美人心计》电视的剧照陈键锋--依靠基督的信仰而行“依靠信仰行,不会错到甚么地方,即使偏离了一点,幅度也不会很大,但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变得很散。”——陈键锋每一次在

转 列子御风而行 御风而行的意思

“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黄帝》一章很有意思,《庄子》从里面采纳了许多故事。列子,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据说他能乘风而行,轻虚飘渺,微妙无比,一飘就是十有五天。飘游够了才回家,那个自在劲儿,令人羡慕不已。不少

声明:《直面而行的元培计划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为网友邮个拥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