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其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华中工学院及随后的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更为现名。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医、文、经、管等众多学科。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主页: http://www.hust.edu.cn/

中文名: 华中科技大学

外文名: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ST)

简称: 华中科大

校训: 明德 厚学 求是 创新

创办时间: 1953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教育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 李培根

知名校友: 裘法祖,林少宫,石寿永,陈刚

所属地区: 中国武汉

主要院系: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学院、法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22个

硕士点: 303个

博士点: 237个

院士: 24人

主要奖项: 大学领先奖

实验室: 1个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 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学校代号: 10487

目录

基本情况

校训

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25个

国际科研中心 1个

省部级科研机构共62个

历史渊源 原华中理工大学:

原同济医科大学: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历任校长

院系设置

附属企业

部分杰出校友 学术大师(至2009年底)

高校主帅

政治精英

著名学者

军界人物

工商巨子

同济英才

执教同济

体育界知名校友

音乐界知名校友

外界评价

相关词条

近年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基本情况

校训

师资力量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25个

国际科研中心 1个

省部级科研机构共62个

历史渊源 原华中理工大学:

原同济医科大学: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历任校长

院系设置

附属企业

部分杰出校友 学术大师(至2009年底)

高校主帅

政治精英

著名学者

军界人物

工商巨子

同济英才

执教同济

体育界知名校友

音乐界知名校友

外界评价

相关词条

近年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为华中工学院及随后的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与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更为现名。华中科技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被当地人誉为“江城明珠”,"小清华“,更有“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30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华中科技大学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高级人才。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辑本段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我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建设无污染校园等精神。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厚学”意为崇校园

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裁物”;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我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与我校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授1062人,副教授1380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其中,拥有院士11人(不算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3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35名青年学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术大师云集,教育家朱九思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卓越开拓者,教育家杨叔子掀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风暴,经济学家张培刚被尊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哲学家涂又光、邓晓芒引领着社会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高等教育专家刘献君开创了高等教育学科“院校研究”的新方向,中青年法学家易继明通过《私法》砥砺学术、激荡社会,社会学专家贺雪峰、吴毅建立起了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华中乡土学派”,新闻传播学专家吴廷俊、张昆引领了新闻传播的新方向。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

学校先后有4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26种优秀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的人才培养基地。醉晚亭夜景

同济医学院在全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并申报八年制医学教育获得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于2008年9月成立,启明学院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实施“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机械、土建环、电气、医学、管理、人文等学科大类的课程体系;推进了学分制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了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13个大学生创新基地。校园

学校的大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2003年,学校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2005年,学校大学生又获得一等奖12个,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获得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06年,学校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等级和总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2009年微软“创新杯”大赛中学校大学生已获得5个项目的中国区冠军。2009年获微软嵌入式开发竞赛中国区冠军,并赴埃及开罗参加全球决赛获全球第二名。2010年获微软嵌入式开发竞赛中国区冠军以及2010年微软I“创新杯”IT个人挑战赛全球冠军。学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普遍欢迎,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农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8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

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25个

国家实验室1个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三个组建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多谱信息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国家安全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之一)。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其他7个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国际科研中心 1个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又名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省部级科研机构共62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

智能制造技术、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信息存储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基本物理量测量、器官移植、环境与健康、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分子生物物理、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肿瘤侵袭转移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8个

给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病理生理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骨代谢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针灸神经生物学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敏感陶瓷、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备、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

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磁约束核聚变等教育部研究中心。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

机械设计与制造、生物医学光子学、煤燃烧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部级研究中心(所)4个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华工自动控制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6个

引力与量子物理、集群与网格计算、智能互联网技术、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肿瘤侵袭转移、电力安全与高效、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分子影像、控制结构、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船舶和海洋水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数据库、纳米药物、电子制造装备等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

湖北省光电测试技术服务中心。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

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水利工程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原华中理工大学: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华中科技大学的主体是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原名华中工学院,建立于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划,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5月, 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聘任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干才、朱九思为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华中工学院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于1953年10月15日在武昌举行, 这一天就成为学校的建校纪念日。长沙分部于10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桂林分部和南昌分部也于10月26日开学上课。

校园

1954年8月中旬,经过周密筹划和细致准备,全院师生员工在武昌喻家山会师,学校完成搬迁集中工作 。华中工学院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即初具规模,形成了团结奋斗的局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在随后的工作中,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习和参照苏联的经验,建立了不同于解放前的新的大学教育制度,学校的规模也有较大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工业建设人才。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两年后,华中工学院又恢复了汽车、内燃机等专业。1958年,我国进行高等学校调整,华中工学院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到1966年,学校整体实力已有较大提高,有6个系,20个本科专业 ,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从建校初到“文革”前,学校在一片田野上创建了一座大学城,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完成了学校的第一次大发展。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而科教文化战线又是这场灾难的重灾区,华中工学院同样深受其害。但是,学校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文革”、“斗批改”,全国有些高校被整散、整垮,有些学校领导人被整残、整死。高校早已万马齐喑,大乱不死者,夫复何求!而华工居然出现了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有些学校的设备都转用于生产)。何以得天独幸?多亏当时学校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同志执行政策较稳,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像朱九思同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得到“解放”,后来恢复了党委书记兼院长职务。

1976年冬天,华工面临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天时---“文革”已结束,由于学校受的内伤较小,就有可能充分占有197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来谋求学校的提高和发展。

地利---学校的校区条件在全国是少有的,处在武汉之郊、东湖之滨,有山有水,校域辽阔,郊而不偏、静而不僻,历经二十几个春秋的建设,历代华工人披荆斩棘的奋斗,已成为园林式的学府,而且仍留有发展的余地,直至2007年的今天,学校仍有数千亩开发回旋的空间——当年选择校址的领导真是有远见!

人和---我们1953年建校,集中中南地区五校工科方面的机械、电机、动力和基础课教师200余人,以后逐步发展,虽人数已十倍当年,仍以团结而著称。1971年11月又与武汉机械学院合并,仍然是东西南北浑然一体,没有派别,这都是极为难得的人和条件。华中工学院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1976年,学校实力比较弱——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封闭躯体。这时的教师虽号称1800人,但出过国、留过学的仅50多人且多数是留苏的,有研究生学历的区区30余人,能阅读英语书刊的人极少。“新五届”毕业学员300多人留校,他们当时叫“工农兵学员”,上面要求“以产品带教学”,完全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学的很差。为了防止“断层”,又办了一个当时俗称的“回炉班”,就是将“文革”当中毕业的所谓“69、70届”的招了将近200人。他们在校只学了一年或两年,当然不够。至于原有的1000名左右专业课教师,释卷多年,“文革”后到图书馆看外文期刊,有些文章看不懂了。因为在十年浩劫期间,人家的科学技术进展很快,新的数学方法用的较多,我们教师的业务落后了。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必须补课,加强师资培养。在一定条件下,事在人为!

当时的校领导及时地抓住时机,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四大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之首位,作为学校发展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中、青年教师进行脱产补课;狠抓师资队伍的扩大与结构改造;狠抓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全面关心教师的生活。同时学院领导顶着各种压力,开始广积散落在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充分相信、任用现有教师,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尽管在十年浩劫中高校的师资队伍受到了较大摧残,而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不仅未失精华,还从外单位调进了一大批教师。

华工要感谢富有战略眼光的老校长朱九思。从1972年到1979年华工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被扫地出门而无家可归的专家教授六百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华工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

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学科结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狠抓国际学术交流,逐步走向世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一些重要办学思路:“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采用最新技术成就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专业。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的专业。还先后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和应用物理专业。学院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学院陆续设立了中国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校园风光(4张)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为办好理科和文科专业,学院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充分调动原有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二是千方百计从校外调进一批教师,并从中国科学院和兄弟学校聘任一批兼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三是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的原则,先开展科研,招收研究生,培养师资,再本科专业;四是创办学术刊物,通过刊物同国内外学术界建立联系和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不同于原有综合大学的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专业。到1984年底,学院已设有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2年初,学院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以此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这既是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准则,也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这一年招收研究生181人,以后逐年增加,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华中工学院于1984年4月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并于1996年2月首批被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从此,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1984年底学院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班子采取在巩固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创新的方针,狠抓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1986年底,学院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学校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途径,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风,师资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工作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这一时期,学校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学校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组织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并且在激光、数控、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存储技术等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综合优势;承担国防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突出进展;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显著增加;进一步开展了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原华中理工大学校徽

从1994年起,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严重弊端,学校率先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从举办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加强修养作用的人文讲座入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1997年,学校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将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得一批高素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近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围绕学科形成了一批富有生气的产学研实体,在激光、数控、软件及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高科技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华工特色的产学研协调发展模式,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及产业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是华中理工大学进入第二次大发展的20年,办学格局发生了“三个转变”:由单纯的工学院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基本上只从事教学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由基本上只有本科教育向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教育及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方向转变。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设置教学改革基金,到94年共拨款260万元,资助了321个项目,其中195个项目已经完成;95、96年各拨专款200万元 改善基础课教学设施。设立了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成果奖、优秀讲义奖、优秀教材奖。坚持不懈地抓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对主要基础课制订了特殊政策,建立了校内的电子实习与金工实习两大基地。实行主辅修制度和学习特优生培养制度,举办了提高班、少年班,取消了补考制度,开展多种单科竞赛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

从95年秋季开始,已全部实行适合该校情况的学分制。在全国举行的各类评奖活动中,华工都有很好的表现:1989年、1993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有九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 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1988、1992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在已举行了三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每届进入前三名。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责任感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的供需比连续保持在1:5左右。近几年80%左右的毕业生分配到国家部、委、重要科研单位、重点高校和大中型企业。

1994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1995学年度,在校就读博士生495人,硕士生1737人,本科生9375人,专科生1895人,夜大、函授本专科生3938人,留学生50人,共17490人,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几所大学之一。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 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1978年至1994年,共完成科研课题1899项,有848项获奖,其中国家级奖82项,部委和省级奖626项,获国家专利142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735篇。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94年12月发布的新闻,学校1993年在国内发表的论文达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榜首,也位居全国榜首。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七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七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6年和1997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原同济医科大学:

同济医科大学原是国家卫生部直属高等学校。其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1893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到了上海,建立了“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创办“同济医院”,医师大多来自“德医公会”;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

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改名“同济医工学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属教育部领导,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即现在的同济大学;

1924年5月20日,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含医学院和工学院;

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1937年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成为一所综合大学;

1950年2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

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

1955年8月,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门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是国家建设部直属高等学校。其前身是中南建筑工程学校,由中南地区的郑州高等工程学校、武昌高等工程学校、武汉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等工程学校等六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合并成立。属中南建筑工程部领导。校址设在江西庐山。1952年12月3日,在庐山大礼堂举行了建校开学典礼。

1953年学校迁入武昌,校址设在武昌马鞍山,校名改为武昌建筑工程学校,直属中央建筑工程部领导。同年,广州珠江水利学校土木本科师生又并入该校。 1958年5月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年底更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1960年又易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府。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本院。1964年10月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1971年10月与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之后又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新建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校,1983年8月破土动工,校址位于武汉东湖之滨、马鞍山麓。东有“桃园胜地”之称的九峰山森林公园,西与华中理工大学毗邻,南接关东科技工业园,北与秀丽的东湖风景区相依。占地面积为39735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

学院于1997年获建设部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2000年5月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5月26日,原教育部直属的华中理工大学、卫生部直属的同济医科大学与建设部直属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实行4部一省共建的办学体制。

华中科技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定位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个远景目标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05年,经过20年的奋斗,实现学校的第三次大发展,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大学。第二阶段是到2050年左右,在该校建校100周年时,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编辑本段历任校长

朱九思老校长

周济是华工改革的代表人物,由周济担任院长的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因拥有中国机械工程设计领域最大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和最先进的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心,而在全国机械制造行业声名显赫。1999年9月,华中理工大学CIMS中心因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荣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大学领先奖”。这是继1994年清华大学获奖后中国高校第二次获得该奖。同一个国家有两所大学获此奖项,除美国外,只有中国。

第一任校长 查谦;

第二任校长 朱九思;

第三任校长 黄树槐;

第四任校长 杨叔子;

第五任校长 周济;

第六任校长 樊明武;

第七任校长 李培根(因2010年大学毕业演讲,被网友和大学生及媒体亲切称为“根叔”。)。

第七任校长李培根(根叔)

学校简称

关于规范校名简称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为进一步展示该校形象,强化学校品牌,经学校研究,决定将校名简称统一为“华中大”。具体要求如下:

1.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全校各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在开展对内对外活动中需用简称时,均应使用“华中大”,其它简称应停止使用。

2.现见于校内建筑物、旗帜、服装、网络、信笺资料等各载体的校名简称,按“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统一规范为“华中大”。

3.各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让“华中大”简称成为师生、校友和社会的共识。

学校办公室

二OO七年九月十八日。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及对应的本科专业: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

物理学院

应用物理学、物理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校园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培养基地)、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制药。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精密仪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 、核工程与核技术 制冷与低温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学、艺术设计。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财政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统计学、国际商务。

人文学院

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研究所。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法学院

法学。

社会学系

社会学、社会工作。

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

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德语、翻译。

同济医学院

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医学影像学(五年制)、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五年制)。

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 。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

护理学系

护理学(五年制)、护理学 。

法医学系

法医学 。

药学院

药学、中药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生物药学)。

编辑本段附属企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协和医院、同济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孝感市中心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控股武汉华工团结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

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新威奇科技有限公司 ;

武汉同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同济现代医药有限公司。

编辑本段部分杰出校友

学术大师(至2009年底)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叔子、朱中梁、程时杰、梁伯强、贝时璋、沈其震、裘法祖、吴孟超、吴旻、郑晓静、熊有伦、罗俊。

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 济、樊明武、潘 垣、张勇传、李培根、叶声华、岑可法、姚绍福、郭孔辉、谭建荣、陆道培、侯云德、周宏灏、段正澄、杨宝峰、罗锡文。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 刚。

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

武忠弼。

欧洲自然与社会科学院院士

余 翔高校主帅

査 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物理学家、教育家,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

朱九思 华中工学院第二任校长,杰出教育家。

邹寿斌 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

王 乘 河海大学校长。

丁烈云 东北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周祖德 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刘 伟 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张清杰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郭立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校长,少将 。

蓝江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学院院长,少将。

陈小筑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胡社军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凡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

马连湘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

杨宝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许晓鸣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徐建培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

陈 宁 西华师范大学校长。

黄从新 武汉大学副校长。

蒋昌忠 武汉大学副校长。

刘 塨 华侨大学副校长。

杨宗凯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张安福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

杨志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喻世友 中山大学副校长。

陈建新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陈小龙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曹一家 湖南大学副校长。

郑晓静 兰州大学副校长。

罗锡文 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

胡敏强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

高海生 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

周哲玮 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刘 塨 华侨大学副校长。

何伟军 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政治精英

周 济 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

刘石泉 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航天科工集团九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谢伏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正部级 中纪委委员;

郜风涛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党组成员;

娄勤俭 陕西省常务副省长,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陈小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副部长,教育部原副部长;

刘 凡 民革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

张昌尔 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总工会主席;

段轮一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宋璇涛 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原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弘 强 江苏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王克英 原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政协主席;

王富玉 贵州省委副书记;

王琼英 海南省副省长;

郝 远 甘肃省副省长;

李传卿 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

何界生 国家金融工委副书记;

罗海藩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德楠 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

殷大奎 卫生部原副部长;

高锦平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凯轩 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唐国忠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延觉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陈俊卿 江西省南昌市市长

杨广信 陕西省西安市原副市长;

唐良智 湖北省武汉市市长;

李新华 湖北省襄阳市委书记、市长;

李乐成 湖北省宜昌市市长;

刘雪荣 湖北省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

周 霁 湖北省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

梁伟年 原湖北省孝感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北省组织部副部长;

任振鹤 湖北省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

孙 亚 湖北省武汉副市长、党组成员

肖文伟 湖南省株洲副市长

李安泽 江西省新余市市委书记

魏旋君 江西省新余市市长

陈卫民 江西省萍乡市市长

范锐平 湖北省委常委著名学者

张培刚 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林少宫 著名计量经济学家;

巴曙松 著名经济学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艾春荣 杰出经济学家,佛罗里达大学经济系教授;

石寿永 杰出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经济系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全球经济学家排名第42位,所有华人经济学家中位居第一;

田国强 杰出经济学家,得克萨斯A&M大学经济系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谭国富 加州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叶荫宇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终身教授,获冯·诺依曼理论奖;

沈康 斯坦福大学Neural circuits & synaptogenesis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陈 刚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终身教授,首次打破百年物理定律“黑体辐射定律”公式,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任志峰 波士顿学院纳米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美国终身教授,超导和纳米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李少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

张 忠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urrel J.Ades教授;

刘建华 威斯康星大学终身教授;

汪 宁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力学学士、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哈佛大学生理学博士;

冯 蔚 北卡罗莱纳惠明顿分校的数学系主任;

高光荣 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大陆华裔学者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第一人;

孙剑桥 特拉华大学正教授;

朱建刚 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正教授,IEEE Fellow(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

贺 熹 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系教授;

胡丙长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教授;

汪立宏 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特聘教授 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主席;

仲冬平 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物理系终身正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黄 伟 美国俄亥俄大学终身教授,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终身教授;

唐军建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公司HDR政府工程总建筑设计师,美国首位获得“奥本勋章”的华裔建筑工程师;

吴青华 利物浦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IEEE Fellow;

杨 庆 国际著名计算机学家,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IEEE Fellow;

徐 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

袁家虎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

吴伟仁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于登云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郭剑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

孔 力 原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

鲁红兵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通信院士;

宋 敏 香港大学金融系终身教授,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徐滇庆 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得主,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

方振民 著名经济学家,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亨利·马柯维奇,先后任教于美国纽约巴鲁克商学院、香港城市大学;

李 东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副教授,获得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军界人物

干 毅 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机械系知名教授,周恩来总理称赞其“文武全材”;

阎 圣 中将,陆军第三十八集团军军长。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93级毕业生;

张道炽 中将,桂林空军学院副院长;

郭立峰 少将,海军工程大学校长;

钟辉煌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副教育长;

王正明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副教育长;

龙兴武 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主任兼教授;

姚 颖 少将,空军工程大学副政委;

蓝江桥 少将,空军雷达学院院长;

邓焕章 少将,总参谋部机要局副局长;

王维山 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原空降15军军长;

聂 皋 少将,洛阳电子装备试验中心司令员;

王小京 少将,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

王厚生 少将,解放军通信指挥学院教授;

吴孟超 少将,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颜达材 少将,曾任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学院副院长;工商巨子

李 军 中国银监会监事长,原交通银行行长;

刘 健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李国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党组成员 副总经理;

王中兴 河南省电力公司 党组书记、总经理;

马国强 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定凡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王野平 南方电网总经理,现升任电监会副主席;

王振有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汪潮涌 信中利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与CEO;

郑宝用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华为美国公司董事长,任正非的创业搭档;

孟晚舟 华为常务董事、财务总监(CFO);

陈珠芳 华为公司副总,党委书记 ;

洪天峰 华为常务副总裁首席运营官;

周 劲 华为副总裁;

郭 平 华为副总裁;

李晓涛 华为高级副总裁。

胡厚昆 华为副董事长

张小龙 Foxmail创始人张小龙 腾讯公司副总裁

施 倩 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总裁

李一男 中国移动12580运行公司CEO 曾任华为副总裁、首席电信科学家,港湾网络创始人、CEO,百度CTO;

庞胜清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黄晓庆 原UT斯达康高级副总裁,现为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

易小刚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花 欣 迈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诚 长江三峡集团党组成员、长江电力公司总经理;

聂 凯 葛洲坝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李志刚 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梁毅强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丁宏祥 中国进口汽车贸易中心总经理;

汪大总 81届本科毕业生,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北汽控股总经理,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主席;

周展麟 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贺 禹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易继辉 伟创力公司全球副总裁;

裴振江 西电集团副总经理;

姚 欣 上海聚力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PLIVE创始人;

汪海兵 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创始人;

宋海波 动网先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刘顺达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大唐国际发电公司董事长

孙建平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陈邦栋 上海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创始人 历任董事长、总经理;

龚虹嘉 先后创办德生公司、海康威视、握奇数据等公司,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59位,个人资产100亿;

陈宗年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所长,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 立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湖北新首富,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44位,个人资产60亿;

叶 滨 拥有上市公司世纪鼎利,个人资产20亿;

张 斌 北京物美集团总裁(香港上市);

马须伦 东方航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方航空集团党组副书记;

郎 华 特雷克斯中国区总裁;

袁仲荣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喆 星光国际集团董事长;

吴立春 山东三庆集团董事长;

熊续强 银亿集团创始人;

贺建华 东方电机总经理、总工程师;

陈淑宁 文思创新公司董事长兼CEO(纽交所上市),有“中国软件外包第一人”的美誉;

芮冬阳 智光电气总经理;

李维谦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中国机电工业年度人物;

寇 伟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兼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和谊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阳树毅 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原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所长;

陈斌波 东风本田中方总经理,东本执行副总经理;

陈宗年 海康威视董事长;

凌 克 金地集团董事长;

童国华 烽火通信董事长 ;

陈吉红 华中数控董事长;

张新访 天喻信息董事长;

贺 禹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唐 浩 中建三局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勤强 武汉健民药业总裁、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赵志伟 金融界CEO(纽交所上市);

董志毅 首都机场集团总经理、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董事长(香港上市);

宋志平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国药集团董事长;

刘 智 深圳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加坡上市公司);

袁 丹 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加坡上市公司);同济英才

梁伯强 1916年-1923年 著名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金问淇 1919年-1920年 医预科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

贝时璋 1919年-1921年 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细胞学、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赋京 1920年毕业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病理学家;

谷镜汧 1922年毕业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病理学家;

沈其震 1923年入医学院 著名医学生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吕富华 1925年-1932年 著名药理学家 医学教育家;

陶桓乐 1935年毕业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谢敏晋 1932年-1936年 著名微生物学家 生物制品学家;

裘法祖 1932年-1936年医预科,科学院院士;

武忠弼 1936年起求学,执教于同济至今 著名病理学家 世人称之为”同济活化石”;

邵丙扬 1942年毕业,著名内科学家,首创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酒石酸梯钾三日疗法”;

过晋源 著名内科学家;

钱信忠 医学院肄业 原卫生部部长;

吴孟超 1949年毕业 科学院院士;

吴旻 1950年毕业 科学院院士;

张应天 1954年毕业 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陆道培 1955年毕业 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 1955年毕业 工程院院士;

桂希恩 1960年毕业 著名传染病专家 贝利·马丁奖章获得者;

韦加宁 1961年毕业 知名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周宏灏 1962年毕业 工程院院士;

殷大奎 1964年毕业 原卫生部副部长;

戴宗晴 1965年起师从裘法祖,全国劳模,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何界生 1969年毕业 原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执教同济

王宝韫 1939年-1958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内科学家;

梁之彦 1941年起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生理化学家;

童第周 1941年-1943年 执教同济 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荣独山 1946年-1949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放射学奠基人之一;

姚永政 1947年创建同济寄生虫学馆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寄生虫病专家“姚氏钉螺”发现者;

杨述祖 1946年起创建同济病理学馆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病理学家;

李宝实 1947年-1955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耳鼻喉专家;

于光元 1948年起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张涤生 1949年-1955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整形外科专家;

屠开元 1947年-1955年 执教同济 国家一级教授 著名的医学教育家,骨科学和创伤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蔡宏道 1949年起 执教同济 著名临床检验学家 环境卫生学家 医学教育学家。体育界知名校友

李娜 2011年历史性的获得法网女单冠军,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亚洲第一个单打冠军,世界排名追至第4位;

李婷 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冠军。音乐界知名校友

李行亮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02级工业设计系;

——在校期间,是大学生艺术团合唱队独唱演员;

——毕业前夕,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过个人万人演唱会;

——颠覆乐队主唱,节奏吉他手;

——2007年末08年初,组建tubevocal乐队,自制EP;

——2009年四月,组建Mr.Before二人组;

——2010年,参加湖南卫视快乐男声选秀大赛,晋级6强。

编辑本段外界评价

——《华中科技大学南大门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8,《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9。

—— 网大《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10。

—— 中国校友会网《20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9。

——校风朴实,素有“学在华工,学在华中大”的美誉。

——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吴邦国语)

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就是华中大医学院,属华中科技大学的王牌院系。

文华学院和武昌分校的性质是独立学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6号部长令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发给独立学院的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该办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编辑本段相关词条

华中科技大学文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航空路13号

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协和医院

武汉梨园医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

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huster

近年华中科技大学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文科理科生源地: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青海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南福建甘肃港澳台 年份: 20092008200720062005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40 649 605 -- 2434 本科一批 2009 547 620 573 -- 39 本科提前批 2008 548 662 612 -- 2776 本科一批 2008 570 614 592 -- 36 本科提前批 2007 552 650 611 -- 2924 本科一批 2006 571 644 606 -- 3507 本科一批 2006 308 609 549 -- 41 本科提前批 2005 560 648 589 -- 3329 本科一批 2004 -- -- -- -- -- 不详 2003 -- -- -- -- -- 不详 2002 585 -- -- -- -- 不详 2001 593 -- -- -- -- 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隐藏 985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一期名单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四川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隐藏 211工程大学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东北地区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华北地区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太原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东地区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苏州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东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合肥工业大学

上海大学

华中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郑州大学

南昌大学

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广西大学

西南地区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云南大学

西藏大学

西南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北地区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青海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军事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扩展阅读:

1 211工程大学信息:http://www.abc211.cn

2 http://baike.steelhome.cn/uploads/200906/1245208255bXJXOCxU.jpg

3 华中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hust.edu.cn/

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http://www.tjmu.edu.cn/

5 本科招生信息网:http://zsb.hust.edu.cn/

6 华中科技大学贴图转载:http://hi.baidu.com/lyuly/album

7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历史:http://www.tjmu.edu.cn/tjmchome/Guanli/yuban/wy/jjhls/lsyg.html

8 白云黄鹤BBS:http://www.byhh.net

9 华中大在线:http://www.hustonline.net

10 华中大研究生院:http://gs.hust.edu.cn/

11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http://jwc.hust.edu.cn/default/benkezysz.asp

12 学校概况:http://www.hust.edu.cn/content/content_11835.html

13 四方组建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http://est.hust.edu.cn/chinese/about.asp

14 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http://history.hust.edu.cn/

15 http://tjstart.com/bbs/viewthread.php?tid=66262

16 中国综合性大学自主招生联盟:http://zsb.hust.edu.cn/Content_1646.aspx

17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华中大校友陈刚打破百年物理定律:http://www.emzone.net/2009/0830/393.shtml

18 武汉华工团结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公告: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1128/05201820752.shtml

1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http://www.eszkw.com

开放分类:

大学,武汉,211工程,中国著名大学,985工程

我来完善 “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词条:

武汉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1857.html

更多阅读

根叔演讲2009-2013 华中科技大学根叔演讲

牵挂:李培根校长在2009届华中科大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 那就是“牵挂”。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九龙仓和武汉的恩怨

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

声明:《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为网友淡酒無蠻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