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当性——消除不可靠的信念
2、预见性——拒绝盲目行动
3、能意识到个人判断的局限性和认知过程中的偏见。
4、从他人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知识水平和老练程度。
教学目标:
1、建立一种观念:批判性思维观念——独立思考、纯净反思、合理质疑
2、培养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清晰、一致;宽容、中立
3、训练两种能力:逻辑理解、批判性写作能力——理解和评估论证的能力、判断好坏的能力
第一节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一、从世界观的高度理解批判性思维
世界观的形成、发展与应用模式
广义: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你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理解:对于事物的判断,正确的世界观是基础,离开或偏离了这一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即客观性)就要受到质疑或限制了。这也是王阳明的《大学问》的最终目的。)
具体:批判性思维就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
核心:提出恰当的问题与做出合理的论证的能力。
理解批判性思维定义中的关键词
批判性:源自希腊文,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还有敏锐、精明的意思。
批判性思维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做出合理的决定。
合理性:源自拉丁文,计算、分析、估测之意。
理智:被认为是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理:是运用经过训练的智力解决问题或确定行动方针的过程。
合理性决定:就是通过推理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所做出的决定。
批判性思维指哪些具体的能力
1993年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教育战略计划委员会”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衡量标准有以下十二项:
1、具有清楚地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
2、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
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5、具有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6、具有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
(理解: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到对于问题(东西)抽象的概括的能力。只有彻底理解了某种东西,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8、具有辨别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与次;进而过渡到远见的能力)
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
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
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理念、文化的相关之处的能力(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靠天性或成熟的程度决定的,它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得到提高的。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开端
引导思考者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帮助思考者培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学习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并结合大量的思维训练学会如何在日常思维实际中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
掌握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技术和方法,不仅是批判性思维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而且是帮助人们树立并强化好的思维态度、培育并养成好的思维品质的理想途径。
二、思考者应当有哪些好的思维品质
1、清晰性
清晰性意味着思考问题要有层次;
清晰性意味着思考问题有条理(条理清晰:事实、情感、价值);
清晰性还意味着清楚、准确地使用概念和语言
什么是写作思维动力?所谓写作思维动力,其实就是写作动力,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写作动力更是写作主体广博的写作心灵背景和思维空间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场“性的心灵和思维能量。心灵、思维空间的拓展之所以会产生写作思维动力、能量,这是因为,它为写作思维的运行提供了一种空间背景、环境、前提、条件、信息,总之,一种心灵背景“场”。根据系统论的思想,任何系统的背景、环境为系统本身进行着某种信息、能量、功能的交流,正是这种信息、能量、功能的交流,对系统产生了系统运行的动力。对于写作行为和写作思维来讲,这咱“背景性”、“信息性”、“场性”的写作动力比以前讲的那种“价值性”、“功利性”写作动力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马正平主编 《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P7。
2、相关性
相关性:摆脱感情纠葛
相关性意味着围绕手中的问题进行思维
思考问题诉诸逻辑推理而不是情感心理(理解:在实际中理性与感性在思考时可以分开,但最终二者是合一的,即理性的决定中是包括情感(即人性的一面)的成分的,如中庸之道或是管理者对于问题的处理。这也许就是西方的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不同之处吧。西方的理性,是指单纯的理性)
——滑坡的谬误
——反思的相关性
****思考的相关性与反思的相关性
O淘金式思考(与问题<主张>相关的信息收集;与结论<主张>相关的理由选择
O复盘式反思(单车难胜士相全;金解银边草包肚。失败乃成功之母;吾日三省吾身)
3、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不一致的信念会使人做出错误的决定;自相矛盾是最尖锐的不一致
4、正当性——消除不可靠的信念
正当性意味着使用真实可信的理由为信念作出担保——相信超感应能力
正当性意味着为信念担保的理由是强有力的(描述性问题与价值性问题)
5、预见性——拒绝盲目行动
预见性意味着信念的实用性;预见性意味着主动性(解释能力与预见能力)
三、澄清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
第一种和解是只把它理解为一种否定性思维方式
第二种误解是只把它理解为一种权威性思考方式
第三种误解是曲解规范性思考与创造性思考的关系
第二节 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思维取向与思维习惯
**试图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好奇心。
**能提出创造性或建设性的问题。
**习惯问“为什么”,探求维护一种见解的原因和理由。
**使用由可靠的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资料。
**思考问题顾及整体状况,对话语的解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思考问题集中,不游离主题。
**思路开阔,善于寻找其它可选择的方案。
**保持开放的思维空间,认真考虑他人的意见。
**依据充分的根据和理由采取或改变一种观点或立场。
**没有充分的根据和理由,不轻易下判断。
**尽可能获得清晰、严谨的认知。
**了解所知的限度,检视其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得出结论的证明本身。
**能意识到个人判断的局限性和认知过程中的偏见。
**有条不紊地处理复杂的事务,对下一步的行动步骤有所预见。
**从他人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知识水平和老练程度。
**能在广泛的领域运用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原则性知识——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
三、勤奋的实践——职业学习者与思维基本功的训练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训练方案

第一部分:掌握对论证的基础进行理解和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第二部分:掌握对论证的核心进行理解和评估的技术和方法
第三部分:批判性阅读与写作
要点总结: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方法。
批判性: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
目标:做出合理的决定
合理性:符合逻辑;满足正当性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的实质:
恰当地提问题——提出批判性问题;
合理地论证——符合论证规则和规范
批判性思维关注的对象:
逻辑论证;说服论证;交际论证
对论证进行理解、分析、评估和构建。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要求给出一个人行动和信念的合理根据与理由,并对给出的理由进行评估、审验,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