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服饰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中国文化简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 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要了解中国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首要的课题就应该浅知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新中国建立后的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科学地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在此以前更遥远的时间,人类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体和保暖。夏天则拣取树叶遮掩阳光免受炎热。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的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这时候的衣饰已不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变成合乎人类生活需要的构造,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如战国人所撰?吕览?和? 世本 ?记述,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这个时代,从考古发掘的文化遗存对照,应该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内出土的实物有纺轮、骨针、纲坠等,又出土有纺织物的残片。我国中原甘肃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绘,已将上衣下裳相连的形制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额定发展,在物质上又有许多物质文明的局措。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统一全国,重新厘定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间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隋唐时妇女的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黄、绿色。唐代妇女的鞋子多将鞋头作凤形,尺码同男子相似。宫人侍左右者均着红棉靴,歌舞者也都着靴。妇女的日常服饰名目繁多,有如袄、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带帽笠为主,男子多带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妇女服饰,富贵者多以貂鼠为衣,带皮帽。一般则用羊皮和毳毡作衣冠材料。当时的袍式宽大而长,常作礼服之用。元末,因贵族人家以高丽男子女子的装束为美,又流行起衣服、靴、帽仿高丽式样。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姓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式、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就连日常服饰,也有明文规定,如崇祯年间,皇帝命其太子、王子易服青布棉袄,紫花布衣,白布裤、蓝布裙,白布袜、青布鞋,戴皂布巾,装扮成老百姓样子出面活动,然也印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衣饰。明代妇女服饰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用钮扣的样式。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着刺上小金花的云样鞋。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曾下令:“有效他国(指汉族)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清代又实行逼令剃发易服,按满族的习俗制度实行剃发改服。服饰制度坚守旧制,尤其在男子服饰上,保持满族特点而延续极长的时期。尽管清代三令五申废除明代服饰,然其官服上的补子仍采用了明朝的样制。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也仍承前制。清代的官服等级 差别主要反映在冠上的顶子、花翎和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类。若排列名次可从皇帝开始,依上而下有皇太子、皇子、亲王、奉恩将军、公主、驸马等皇族宗室戚属。异姓封爵的有公、候、伯、子、男、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员,未入流的品官,以及进士、举人、贡生、监生、外郎蓍老、从耕农官。此外还有一等、二等、三等蓝领侍卫、侍臣等等,其官服均有严格区别。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政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族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越来越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为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制、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意,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中国古代服饰简史 -------------- 北师大古籍所 版权所有
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服饰:
我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胡曹作衣”到现在,汉族服饰的历史大概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江苏草鞋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的天然材料编织品来看,早在五六千年之前手织物已被广泛应用,原始手工业也开始出现。而且从全国7000余处较大规模的新石器遗址中均有石纺轮出土,如山西芮城县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晚期地层原始工具石纺轮、陶纺轮的发现,湖北天门石家河发现的大量陶纺轮,形式不下10种,多数还绘有花纹。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过织布的工具骨梭、木机刀及机具卷布轴等。而原始服饰的产生应该早于这个时期,服装在其产生的初期主要是人们生存的一种工具,用于御寒和保护身体。随着人的进化,人们才开始关注它的文化价值,即审美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性。原始人类从将自然形态的鸟羽兽皮,草茅之类披在身上到开始用一些经过打磨的饰品来装饰自己,人类的服饰文明便由此开始了。下图一为原始社会服饰的一个带有骨针等饰品的复原图。
图一:
图二:原始服装的纹饰
图三:原始服装的冠帽
商代服饰:(前17世纪初 - 前11世纪)
商朝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同时我们也步入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商代的人已经能够织极薄的精细绸子和几种提花织物。商代社会不再是一个靠渔猎和采集为支柱经济形态的社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奴隶的出现使得社会具有了不同的等级分化。一方面人们为了强化这种分化需要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外部标志,另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服饰的多样性有了基本的技术保障,因此商代的服饰无论是在款式 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是原始社会所不可比拟的。宋镇豪在其《商代玉石人像的服饰形态中》列举了商代至少存在的十二种服装的样式:
一交领右衽短衣,有华饰,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配以带褶短裙,宽腰带,裹腿,翘尖鞋,是为高级权贵衣着。
二交领右衽素长衣,长袖,窄袖口,前襟过膝,後裾齐足。配以宽裤,宽腰带,鞋履,腹悬一斧式蔽膝,头戴高巾帽。是为中小贵族或亲信近侍所服。此类带後裾的交领长衣,是
“深衣”的先例。
三交领长袖有华饰大衣,衣长及足踝。配以宽腰带,上窄下宽形蔽膝,鞋履,头戴頍形
冠卷,是为高级贵妇之服。
四肩背部披格子长条巾,交迭胸前作右衽装束,下穿格子条纹长裙,腹下悬一斧式“蔽
膝”。头戴格子条纹布帽冠蒙覆其髮,为贵族服饰。
五直领对襟有华饰短衣,长袖,衣长及臀。配花长裤,鞋履,头带頍形冠,是为贵族衣
装。
六对襟长袍,宽长袖,衣长及足,为贵族衣装。
七对襟华饰长袖短衣,束腰,花长裤,配花鞋。头髮用某种胶类固定成高高耸起型,髮
梢外勾。为中下层贵族或近臣亲信形象。
八高後领敞襟长袖花短衣,是为亲信贵族之衣。
九是圆领长袖花短衣。配紧身花裤,帽冠,是为中上层贵族衣装。
十圆领窄长袖花大衣,衣长及小腿,是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十一圆领细长袖连袴衣,下摆垂地,束腰索,衣式简而无华,是为罪隶服。
十二赤身露体或仅于腹前束一窄蔽膝,以及头部戴圆箍形“頍”,或戴一扁平圆冠,乃贱
民家奴形象。
大体说来,衣料质地和做工的考究与否,衣饰纹样的简繁,是商代等级制服饰的基本内容,而商代中上层贵族间流行窄长袖花短衣,中下层社会间的窄长袖素长衣,构成了服饰款样的等级差次,与周代所谓“王之吉服,服大裘而冕”, 以宽袍大袖象征权威,恰恰截然相反。除此之外,社会身份地位或族属的不同,其服饰包括头饰髮型及冠饰的差别也是极为明显的。
周代服饰:
(一) 西周服饰(前11世纪 - 前711年)
西周社会承袭商朝的制度,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物质的丰富程度远大于商代,社会秩序较商代也日趋严密化,各项规章制度的开始建立和完善。而服饰作为一个身份的外部象征,也进一步规范化,纳入“礼治”范围,因此服饰的界限越发清晰,各种场合的专门的服饰也分工越来越清楚。如宫廷中拜天地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 (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周代的服饰比商代要宽松,袖口变大,形成大袖。而且男子开始束发,不再像商代人一样散发。冠帽的形制也逐渐增多,开始有筒冠,雀尾冠,尚冠,长冠,冕,弁等。
图四:西周玉人1972年甘肃白草坡2号墓出土质呈浅黄色,圆雕一站立人
(二) 东周服饰(春秋 战国)(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战国之际,正是西周的农奴制逐渐瓦解的时期,前期的封建社会以宗周的王权为主,后由于王权日益衰弱,诸侯兴起,“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的时代便开始了。诸侯们大小兼并,互相争雄,社会的财富和技术相对集中,社会生产力也明显提高。从大量文献来看,贵族统治者维持政权的坚甲利兵,车服器用的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服饰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具有稳定性,但在这种动荡不安,各种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也开始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礼治”制度开始崩溃后,传统的服饰制度也开始出现一些新变。首先,在颜色的选择上,紫色代替朱色成为权利和富贵的象征。其次,服装的剪裁上面,上层社会仍然沿袭宽衣阔袖的审美风尚,但是军人和劳动人民为了适应生产和战争的需要下身着裤而不再着裳了。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再次,服饰的材料,纺织原料从细麻布过渡到丝织品,而且纺织品的货物流通大大加强。
东周的主要服装的款式有:
一,上衣下裳相连型。主要以深衣为代表。深衣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很重要的服装样式,而且从此时开始深衣便一直是汉服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礼记·深衣》里面记载:“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后从宋代起,便有众多学者对其具体的形制和剪裁方进行考证,各家均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大体上深衣的形制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叉,前后拥掩,垂及踝部,不露肤,不及地。边缘通常还有镶有一些彩帛。古之礼服,上衣下裳不相连,此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裁减时,用布为12幅,以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礼记?玉藻》:“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祛,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揜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 《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黄宗羲在其《深衣考》(链接)中对于深衣的剪裁有详尽的考辨,可资参考。
图一:战国玉人像,头戴冠,腰系带,足穿鞋,衣服上下相连,袖口较宽。
图二:
左图为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花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中图为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一凤一龙相蟠纹绣紫红绢禅衣。
右图为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鞦衣。
二.上衣下裳分开型。西周以前的服装大都如此,但是这一时期比较有特色的为胡服。沈从文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出春秋战国以来,儒家提倡宣传的古礼治抬头,宽衣博带成为统治阶级的象征,上层社会逐渐和小袖短衣隔离疏远,加上短靴和带钩,一并被认为是游牧民族特有样式了。实际上,所谓“胡服”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的及战士一般衣着。胡服在我国西北部一代始终存在,而且样式变化不大。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春秋时期的赵国位于西北部与少数民族毗邻,汉人宽衣博袖的装束不适合于训练骑兵,于是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吸收东胡族及娄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传统的套裤改成有前后裆,将裤管连为一体的裤子,古时称为“穷绔”或“绲裆绔”,这种裤子便于私溺,裆不缝缀,用带系缚。极大的方便了行军打仗的需要。但是这种服饰也只是在军队和劳动人民中流行,上层贵族依然以宽衣博带为审美风尚。
图四: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衣。紧身窄袖上衣,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下穿折裥裙裳,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
图五:
左图为战国杂技铜人,中图为河北满城出土当户灯铜人,右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战国戴冠胡服铜人。三个铜人的装扮都为窄袖短衣。
三.妇女服饰。战国时期,各地的服饰文化在具有大体相同的审美趣味的前提下,因各地风俗的不同,也开始出现分化。齐鲁之地,大致沿袭旧制,而楚地,因为其地处南方,加之文化水平较高,礼制方面禁忌也较少,服饰方面便体现出不同于中原各国的特色。他们衣着色彩对比强烈。有尚奇的倾向,如屈原所说的“余幼好此奇服,年既老而不衰”。这种尚奇的风尚,从楚王到民间都有鲜明的体现。楚国风尚和春秋以来的宽袍大袖,区别明显,男女衣着趋于瘦长,领缘较宽,绕襟旋转而下,衣着多华美,颜色艳丽,图案规矩,加工精细,通常兼具印,绘,绣等不同的工序。
图六: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战国绣文,锦沿曲裾衣妇女彩绘俑
图七: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
图八: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漆绘木俑
秦汉服饰: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不仅需要统一区全国的钱币和度量衡,同时服饰文化的统一也是他十分重要的方面之一。但是秦朝毕竟太过于短暂,服饰制度还不完备,秦始皇在服饰方面的制度主要是把黑色定为权力和富贵的象征,黑色便成为秦朝的尊贵之色,此外关于袍的穿着也有具体的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
汉朝:
一,汉代男服。
汉袭汉袭秦制,同时又在服饰制度上面极大的丰富了秦朝的制度,概括来说就是“袀玄,长冠。”长冠,就是刘氏冠,相传为汉高祖做亭长时,所戴之冠,用竹皮做成。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珮、朱履。所服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男子服用较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朱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汉朝服饰的图案
一改商、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处线条加粗或加小块面,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形象。汉朝服饰的穿戴的方式主要是穿外衣的时候,由于领大而弯曲,因此必须暴露中衣的衣领,衣服的里料都是白色,袖宽为一尺二寸,穿着裘衣时,裘毛朝外。腰带甚为考究,用带钩做成各种兽形,男子保持佩刀的习俗。
图一:
咸阳彩绘陶俑,穿着汉代曲裾。
图二:
汉代男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
图三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曲裾袍。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
图四:
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
图五: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西汉时期的素纱禅衣,此素纱面料为超薄型平纹纱,缫丝织造技术难度极大。
图六:
平民服饰,一般衣袖窄小,头上围巾。裤角卷起或扎裹腿,便于奴劳作。
图七: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头戴长冠,估计为所谓刘氏冠.
图八: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
二 汉代女服
汉代的女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礼服,即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以及婚礼服,形式主要采用深衣制。而平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蔽膝之上装饰腰带长垂.
图一: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参考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复原绘制。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妇女的常服,它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图二:
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从陶人的衣领处可以看出,陶人一共有三层衣领.
图三:
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领和袖都较为宽大.
图四:
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曲裾深衣图,及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穿曲裾深衣的妇女。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图五:
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图六:
参考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木俑复原绘制,汉代窄袖绕襟深衣.
图七: 汉代直裾女服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十分动荡的年代,政权更迭频繁,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战争不断,民族融合大大加强.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沿袭秦汉旧制的汉人服饰.二是穿着方便的少数民族的服饰.但是二者之间又不是完全的对立的关系,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人和少数民族互相青睐对方的文化,而该穿汉服和胡服的时候也很多,有时甚至是汉服和胡服杂穿.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改制,便是少数民族领袖醉心于汉族文化的代表.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帝始服衮冕;太和十八年改革鲜卑族的衣冠制度。公元495年接见群臣时他就班赐百官冠服,用以更换胡服。但是同时,胡服的短小紧身的样式非常适合于劳作,汉族的下层民众也开始学习胡服的穿着打扮,而且蔚然成风,以至于有些汉族的贵族也开始效仿.
一. 传统的汉族服饰:
魏晋的士大夫大都雅好清谈,发言玄远,在服饰上追求翩然有风度.因此魏晋时期的贵族大都爱好穿着大袖翩翩的衫子.下穿裤裙. 贵族妇女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图一:
孙位《高逸图》局部.图中人物通穿宽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宽袖衣衫,从整个画面的构图风格来看为典型的魏晋风度的代表作,虽然孙位为唐朝画家.
图二:
《北齐校书图》局部.画中是一群士人在坐而论道.从画中人来看都是穿着质地飘逸的衫子,头戴裹巾.
图三:
顾恺之《列女图》局部.图为戴卷梁冠、穿袍服的贵族男子
图四:
魏晋贵族妇女服饰.袖口宽大,衣身合体,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
图五:
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为魏晋普通妇女所穿深衣.
图六:
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
二.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服饰
在南北朝流行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饰主要有裤褶、裲裆、半袖衫.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上衣一般不同于汉族服饰的右衽,一般用左衽.肥管库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缚住,称为缚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秦汉时期,汉族人也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是只是士兵和劳动人民的装束.南北朝时,汉族上层男女也穿这种裤褶,不过南朝的款式更为宽松,袖口和裤腿都更为宽大,这种风气后来也影响了北朝人的装束.
裲裆起初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没有袖管,只有前胸和后背两块,相当于今天的背心.便于人们双手劳动.妇女的裲裆往往加有彩绣装饰.
半袖衫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之一,为短袖衣衫.上述几种少数民族的服饰因为其较强的实用性,为汉族人民所喜爱,逐渐进入汉族人们的生活.
图一:
图为头裹巾,穿窄袖小衫,长裙的女子,东晋加彩陶俑。中图为戴小冠、穿窄袖襦裙的男子,江苏南京出土陶俑.右图为东晋加彩陶俑,大裤管的女子.
图二:
图为穿对襟、窄袖、袒胸衣的男子,北朝加彩陶俑实物.
图三:
左图为戴毡帽、穿袍服的猎人,甘肃嘉峪关出土的砖画。右图为穿袍服的农民及农妇,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图四:
左为束髻、穿窄袖襦裙的农民。中为戴小冠、穿窄袖服、缚裤的男子。右为梳环髻、穿对襟衣的侍女.
图五:
裤褶
左为展示图
更多阅读
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的服饰文化
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向您展示服饰斑烂、银潮滚滚、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苗族服饰文化的环境之中,感受它与其他服饰文化的极大差异。您若感受到了这种
14.谈谈服饰30购物消费的感受23我所在的集体 我所在的集体 普通话
在我进入职业高中就读时,认识了三个女生,都很有个性,我们很投缘,便要求住同一间宿舍了,我们每天形影不离,在一起都很开心,其他同学都说我们这个小集体是最热闹的。毕业后一直到现在我们感情都很好,经常在一起,其中有个女生后来学服装设计,现在
谈谈个人修养——普通话考试 普通话考试谈谈服饰
在这个追求文明社会、以德服人的社会里,其个人修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修养是从各方面乃至各个细节所体现的。性情的修养,是为了使自己增强生活魅力,丰富生活情趣。良好的修养乃是立身之本,其决定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失败。那么该如何
谈谈服饰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中国文化简史
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 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
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 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布依族服饰文化研究苟菊兰(贵阳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系,贵州贵阳 550005)摘 要:贵州省是我国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区, 布依族是古代百越人的后裔, 至今仍保持着古越人的文化习俗, 其服饰鲜明地反映了温带气候和农耕经济文化特色, 形成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