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辉煌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书籍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然而正是这个大清帝国,在乾隆晚年以后即逐步走上了衰落的不归路,昔日的鼎盛已成为明日黄花。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清朝是中国封建文明发展的最后阶段,但对“康乾盛世”又该如何看待?围绕“康乾盛世”,历来歧见甚多。很多学者认为,“康乾盛世”是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应充分肯定;但有一些学者对比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认为“盛世”之说过于勉强,是部分学者“捧”出来的。

一、盛世辉煌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其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3.5亿银两,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不少于4.5亿两,以当时人口3亿计,人均商品流通值为银1.5 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 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有银43000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乾隆末,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85万两,超过康熙年间所定关税正额的20 多倍。

18世纪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一项是《律历渊源》(171317 22),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音乐各种理论、乐器制造、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1719年)。

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到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人,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



康雍乾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图为展示当时苏州半塘桥商业区繁荣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卷》。(局部)



《康熙南巡图》第一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1555厘米,描绘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八,从京师出发的情景。(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康熙南巡图》第三卷,绢本设色,描绘康熙南巡至山东境内的情景。



《康熙南巡图》 第九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227.5厘米。图中玄烨一行已经从浙江杭州出发,渡钱江塘,经萧山县,抵达绍兴府大禹陵,由图可见清初的升平景象。



《康熙南巡图》第十卷,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横2559.5厘米。描绘玄烨一行从浙江北返过江苏句容至江宁府(今南京)的情景。



《康熙南巡图》第十一卷,绢本设色,纵67.8f豆米,横2313.5厘米,此卷始于江宁府的报恩寺,经水西门及旱西门,画面出现有名的秦淮河,河中舟船往来,跟随康熙的官员正在登船。



《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绢本设色。这一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从紫禁城太和殿、太和门开始,向南过金水桥,出午门。午门外两边各列大象五头,仪仗卤薄严整,一直排列到端门。端门五个洞城门大开,门外即是康熙出巡归来的先行侍卫。他们跨马排成两行,拉开距离,穿越正阳门、大清门缓缓而来,天安门外有车轿和象,分列左右。在正阳门外大街牌楼南,康熙皇帝乘坐在八个人拾的肩舆上以华盖为前导,武装骑士护卫,缓步返回皇宫。康熙后面,是大群的人马和货物,大街上闲杂人等一起回避,店铺、住家门窗紧闭,街口的栅栏门也都关闭,并有禁军把守,哄赶人群。队伍的末尾,有士、农、工、商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



《乾隆南巡图》(局部)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法国《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在该书《中国》条目中,盛赞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德国的莱布尼茨认为,欧洲较之中国优越之处,在思维和思辩的科学……但一转到实践哲学,即生活、伦理、政治实践,欧洲人便难以和中国人相抗衡。

二、全球变局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

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

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1775年进行了独立战争;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意大利从1859年资产阶级夺取政权、 俄国从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也都不约而同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17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欧洲科学革命的先驱哥白尼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阐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文学说。伽利略研究了自由落体和钟摆运动,发明了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大大改进了科学观测手段。特别是在17、18世纪之交,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阐述了经典力学理论。继牛顿之后,大批科学家、技术家、实验家涌现,大批科学成果诞生,大批科学研究机构成立,研究自然科学在欧洲蔚然成风。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者鼎立、互相牵引、彼此促进的互动新机制形成,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出现了腾飞。工厂制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市场的兴旺,殖民地的开拓、交通运输的改革等诸多举措相互促进,推移演变,推动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化,跨进了近代社会。一个生产力如地下泉水喷涌迸射的人类新时代全面展开。

三、一潭死水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落日余辉下的紫禁城

与西欧国家不遗余力地保护工商业发展的做法相反,清王朝对工商业控制、压抑、打击,把工商视为末业,认为兴商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朝廷对民间手工业在经济上实行高额征税,低价收购,无偿摊派;在政治上或则限制其开设,或则控制其流通,或则严格约束工人,或则指定特许的商人,对工商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压抑阻挠。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康熙帝对自然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宫廷中罗致了许多懂科学的耶稣会传教士,聘请了一批数学家研究天文数学。但是西方科学未跨出宫廷一步,只供皇帝个人欣赏。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对自然科学均无爱好,加以康熙末年由于礼仪之争,罗马教廷与清朝的关系破裂,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

闭关锁国、拒绝交流是清廷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皇帝却轻蔑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对外关系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外交往的排斥态度。当西方竭力寻找新航线,拓展海外殖民地,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之际,清统治者正在为海岸线的不宁而焦躁不安。对于远道涉洋而来的西方国家,莫不以夷狄视之,把构筑一道坚实而绵密的藩篱,将最危险的西洋人隔绝于国门之外视为基本国策。康乾时期,世界各国的航海业突飞猛进,船只越造越大,而清廷却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种以天朝大国自居,采取不与西方通商的闭关锁国政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欧美国家纷纷走上实行民主政体的道路,消除专制制度的时候,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却在一步步收紧权力之网上的纲绳,把封建皇权推上空前集权的巅峰。这种体制避免了历代王朝经常发生的宰相、外戚、宦官擅权和武将跋扈、文官植党以及士人非政的现象,但更加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官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贿赂行私层出不穷,最终不仅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而且严重阻滞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之路。加以国际大势剧变,中华民族已濒于西方列强宰割的绝境。

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科举、考试,要以朱子的注释作为准则,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只好潜心古籍、埋头注疏和考据。禁锢思想实际上是禁锢人的创造性。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这种沉寂中,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时代的落伍者。

回顾中国历史三大盛世>>>相关链接>>>

三大盛世之西汉中兴

三大盛世之盛唐气象

金戈铁马 一统河山

至乾隆一朝,清西部疆域达巴尔喀什湖以东,北部为漠南漠北,西南已改土归流,在东北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东至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东南至台湾岛以东,最南至南沙群岛,皆隶版图之内。清康乾还发展了“大一统”,突破历代“内诸夏外夷狄”的传统观念,自康熙起放弃修长城,这就破除了二千年来的隔阂,使得“中外一家”成为现实,这直接为现代中国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平定“三藩”叛乱之战

叛乱之战是清康熙时消除南方“三藩”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

“三藩”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三藩”本为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人民的反抗和抗清势力,立有战功。清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他们以功被 封为王,享受高官厚禄,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他们利用这一机会,保存 并扩大自己的实力。他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恣意妄为,对下鱼肉百姓,对上与中央政府抗衡。

“三藩”各拥有雄厚兵力。吴三桂有旗兵53佐领,绿旗兵10营,耿、尚各有兵马15 佐领和六七千绿旗兵,总共10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全由国库支付,造成天下财赋 半耗于“三藩”的局面,清财政面临巨大的困难。“三藩”割据势力的膨胀,严重威胁 清朝政府的国家统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



玄烨亲政之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大事。除掉鳌拜后,决计清除“三藩”。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据福建叛。战争开始时,清政府处于弱势,从康熙十五年起,战争优势逐渐转到清军方面来。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军收复贵州,彰泰开始进入云南。二月,赖塔率师由广西抵云南。九月,清将赵良栋率师由四川至云南,与另二路先期抵达的军队会合,加紧围攻昆明。十月,昆明城中,粮尽援绝,南门守将开门迎降,吴世璠服毒自杀,云贵悉平。平定“三藩” 叛乱战争至此结束。

这次平叛战争的胜利,清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国家大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得到加强,提高了抗御外敌的能力。在这次战争中,康熙玄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 临危不躁,谨慎地对待战局的变化,不急于求成,也不放过良好的进攻时机。对待将领,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因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康熙龙纹刀 清

二、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我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16世纪初俄罗斯统治者由欧洲一个不大的公国,逐步对外侵略扩张。顺治六年(1649年),沙俄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



油画·雅克萨之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针对这种情况,康熙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侵略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但侵略军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爱珲,负责收复雅克萨。五月,清军赶走侵略军,平毁雅克萨城。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继续拼凑兵力,图谋再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莫斯科派兵600增援尼布楚。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侵略军被围困近年,雅克萨城旦夕可下,沙皇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答应所请,准许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雅克萨反击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 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此战的胜利,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三、统一台湾 稳定江南

统一台湾是康熙帝的一大英举。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这是郑成功对中国历史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贡献。郑成功和他的儿子郑经,凭借台湾,长期抗清。康熙帝多次招抚不成,便下决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1679年,下令恢复福建水师。1681年,郑经突然病故。台湾内部发生内讧。郑经的长子被处死。郑经的次子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承王位。线人密报:“主幼国虚,内乱必萌。内外交并,无不立溃。”乘此有利时机,康熙帝发布上谕,宣布对台湾采取“剿抚兼用”的军政方针,实则以剿为主,决心一举拿下台湾。康熙帝决定起用有争议的将领施琅。施琅深谙康熙帝的意图,他也认为:“顺抚逆剿,大关国体。”意即,他如归顺,我们就安抚;他如反抗,我们就进剿。

施琅原为郑成功的得意爱将,后来背郑降清。1681年,康熙帝命其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施琅两次出海,均遇台风,无功而返。朝内一些大臣对他产生怀疑。但此次,康熙帝力排众议,仍然对施琅委以军政全权。施琅不负圣恩,取得海战大捷。郑克塽看到大势已去,要求投降。康熙帝赦免其罪,允其投降。并优礼有加,授其公的爵位。其部下也论功行赏,得到妥善安置。自此,台湾收归清朝所有。设置台湾府,隶于福建省。派兵戍守。康熙帝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四、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康熙帝三次出兵,打败了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我国北方活跃着的蒙古族,有三大分支,即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经多年纷争,准噶尔部控制了领导权。1670年,噶尔丹当上了首领。他不甘寂寞,次第兴兵,意在登上蒙古各部大汗的宝座。他首先把他所在的西部扫平,称雄中亚地区,然后,便进兵漠北蒙古,取得了胜利。进而,窥伺漠南蒙古,即内蒙。康熙帝早已洞悉噶尔丹的企图,便积极作好请求帮助的漠北蒙古和准备抵抗的漠南蒙古的工作。举行了有历史意义的多伦会盟,并进行了万人大阅兵,显示了威力,鼓舞了士气。这之后,康熙帝三次亲征塞北,打败了噶尔丹。噶尔丹暴病身亡。自此,蒙古三支归附。中国的版图达到外蒙古。康熙帝之孙乾隆帝又进兵新疆,最后完成中国版图的底定大业。而其开路先锋则是康熙帝。



康熙征噶尔丹纪功碑,高250厘米,宽130厘米,位于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院内两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批刻石,立碑四通,分设席力图召、小召。碑文记述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的经过,分别镌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以纪念平叛胜利。

五、用兵西藏 西南安定

康熙帝用兵西藏,成功地实行了驱准保藏的军事行动。清朝中央同西藏一直保持着君臣关系。早在1653年,达赖五世就接受了顺治帝的封号。又册封了和硕部的最高领袖为顾实汗,并通过他间接地统治西藏。然而,顾实汗死后,西藏政局不稳。准噶尔军队攻入西藏拉萨,和硕部在西藏75年的统治被推翻。康熙帝不能坐视不管。于1718年,他调兵入藏,攻打准军。但由于轻敌,大败而还。当年,他又任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并下诏确认格桑嘉措为真喇嘛,决定护送他进藏。这一次,康熙帝非常谨慎,经过充分的准备,于第三年才采取军事行动。行动顺利,取得全胜。西藏光复。这说明康熙帝进军西藏的决定是正确的。

康熙帝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后来,经过雍正帝、乾隆帝的努力,中国的版图最后底定。清初我国的疆域十分辽阔。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正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南至南海诸岛,包括“万里长沙”等。

清朝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四川阿坝州卓克基土司官寨

六、废长城,不废山海关

清朝在入关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与明朝激烈争夺东北,最后完全摧毁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于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挥师进关,占领北京,再经过近20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南明政权,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显然,在长城人去任何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外的一座界标。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前庭后院 贤臣佞吏

在康乾时期的后宫中,有三位女性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历经三朝的孝庄,一个是神秘侍女苏麻喇姑,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香妃,她们都以其坚韧与才智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传颂;在康乾的文治之下,出现了居高位,享盛名的文臣纪昀和李光地;然贪官污吏横行却也一直是大清盛世挥之不去的噩梦,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自称“严绳墨吏”的乾隆皇帝身边,出现了一位被称为“贪污之王”的大贪官和珅。

一、辅佐三朝的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岁时,嫁于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封其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临,而后福临嗣帝位,是为顺治,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是为康熙,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极的妃子,而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儿子和孙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称“孝庄文皇后”,一般也称之为孝庄。



孝庄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劳一生的孝庄因病辞世,享年75岁。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经顺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里,在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孝庄可谓是一个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她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1643年皇太极暴卒而逝,由于未及确立皇位继承人,在满族贵族诸王兄弟之间,引起激烈的争夺王位之争。其时,最有权势和实力的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都有夺取皇位的欲望,且旗鼓相当,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决,满族就有可能发生内讧与分裂。为此,孝庄在孝端皇后的支持下,利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权力之争,巧妙周旋,左右说服,使多尔衮与豪格势单力薄,难以服众,双方不得不达成妥协,提出由皇太极之九子、年方6岁的福临继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年长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既使福临继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权因内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着。

顺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顺治进入北京,福临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定都北京。然而,多尔衮由于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占皇位之心不死,时刻威胁着顺治的地位。为此,孝庄又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一方面尽量让其致力于清朝的统一大业,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连续封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使之位高权重,满足其欲望;另方面又设法牵制其野心膨胀,利用各种力量不使其谋位之心得逞,直至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开始亲政。

顺治亲政时,也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既是母后,又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和导师,而尽力辅政。为尽快扫清明残余势力及各种抗清力量,她百般笼络一批有实力的汉族上层势力,设法使已归顺清朝的孔有德、吴三桂、耿精忠等效忠清朝,为他们封王进爵。还将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以郡主视之,招为义女。又把皇太极的女儿和硕公主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联姻结亲手段,对之既拉笼,又控制。另外,由于清初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灾民流离失所,社会极不安定。为此,孝庄在宫中一再提倡节俭,并多次将宫中节余银钱赈济灾民。这既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也有利于稳固顺治的统治地位。清初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尖锐的满、汉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满族内部的权益均衡的冲突。在如此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形势下,清朝能较快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庄对顺治的辅佐则功不可没。

宫中神秘侍女——苏麻喇姑

历史上,苏麻喇姑确有其人。苏麻喇姑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部一个牧民之家。确切的生年不知,但从她作为孝庄的陪嫁侍女来推算,苏麻喇姑应该比康熙大40岁左右,应是玄烨的祖母辈。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册封五宫后妃,孝庄被封为西永福宫庄妃。也就在这一年,苏麻喇姑作为大清的"女秀才",受命制定满族衣冠服饰。这说明她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对满、蒙、汉服饰有精深造诣。

早年的草原生活和后来的塞外经历,使苏麻喇姑练就了不凡的马上功夫。她常常骑马外出,为孝庄办理各种事情,是孝庄身边最得力的侍女。

康熙在宫外避痘的几年间,苏麻喇姑确实担当了教育玄烨的重任。《啸亭杂录·苏麻喇姑》中记载,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从现存的朱批档案中可见,玄烨的满文写得相当好,而康熙的这一成就,正是苏麻喇姑手把手教育的结果。

康熙即位时虚龄只有8岁,但从他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年龄上看,无疑是早熟的。也许正因如此,康熙才在祖母孝庄的旨意下,于康熙四年七月娶四辅臣之首的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这时康熙只有11岁。再看此时的苏麻喇姑,至少应在50岁左右,与康熙不可能有其他暧昧关系。而她爱慕汉人伍次友等等,更属子虚乌有。

苏麻喇姑平生有些"怪癣",《啸亭杂录》说她一年中从不洗一次澡,只有除夕那一天,用极少的水对身体进行擦洗,然后将"秽水自饮",据说这是"为忏悔"。至于"忏悔"的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葬以嫔礼"安葬在孝庄的昭西陵侧。

二、传奇香妃



关于香妃的传说,纷纭复杂。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样呢?以现在一般公认的观点,香妃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容妃,她是新疆伊斯兰教上层和卓家族的后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发动叛乱,香妃的叔叔额色尹及兄长图尔都率部配合清军平叛。次年,香妃随图尔镀进京,入宫并被封为"和贵人"在宫中的身份列为主位,是统治者身份。这不仅仅是乾隆帝宠爱一个妃子,更重要的是清廷对维族上层进行笼络,与各少数民族联姻的手段之一。当然,从香妃的经历来看,她无疑是乾隆较宠爱的一个妃子.

与传说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赐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实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有贵人晋升为嫔,三十三年下又由嫔晋升为妃,称为容妃。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于五十三年,他当然不会是太后赐死的。由于乾隆后期不设皇后,香妃在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宫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顾她的民族习惯,她在宫中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保持维族饮食习惯,宫中专设了维族厨役,以保证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赏赐,她得到的哈密瓜一类的西北贡品较一般妃嫔为多。乾隆三十年春,他以嫔的身份与皇后等一起随同乾隆下江南,游历了苏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赏赐均为清真食品技术与伊斯兰教习俗的物品。除这次随驾南巡外,容妃还多次随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随驾东巡,游历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随驾赴盛京,曾到沈阳故宫等处,拜谒过清太祖努尔哈赤陵。从出巡纪录来看,容妃地位在不断提高,所得赏赐不断增加。频繁的随驾出巡本身,也说明她深得皇帝宠爱.

落日辉煌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书籍
与传说中香妃早死的情况相反,香妃实际活到五十多岁,现在人们已经找到她四十岁时千秋,五十岁千秋时宫中赏给她的大量物品的纪录。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于宫中,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出土的花白发辫也说明她的年龄。

三、 鳌拜其人

康熙皇帝是清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为数来不多的雄才大略、精明强干的皇帝之一。他于1654年(顺治十一年),8岁即位,做了61年皇帝。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的前二十集,展示了年轻的康熙与权臣鳌拜之间的斗争,既惊心动魄,又引人入胜。

鳌拜是何许人?他何以能爬到清迁辅政大臣的高位,手操军政与杀伐大权,竟能威胁到至高无上的康熙皇帝的权威?

鳌拜,满族瓜尔佳氏人,生年不可考,隶属满清太宗皇太极直辖的镶黄旗,年轻时常常随皇太极征战,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因而深得皇太极宠眷,于1634年就被授予牛录章京(汉译“佐领”),任甲喇额真(汉译“参领”)。1637年,皇太极发兵进攻明边防重地辽宁皮岛,贝子硕托、武英群王阿济格率军多次进攻未克。在这军情危急时,年轻的鳌拜挺身而出,立下军令状,获准后即率军大呼而上,强得登岛成功,然后率先举火引导后续部队冲上该岛。皮岛逐克。皇太极闻报大喜,以鳌拜首功,超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勇士),后又擢升鳌拜为最重要的镶黄旗护军统领,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将领。

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定燕京,征湖广,驰骋疆场,冲锋陷阵,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这年10月,他率军取道陕北,进攻西安的李自成军。第二年5月李自成在被追击途中遇害。1646年鳌拜又随肃亲王谊格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在南充偷袭大西军军营,“大破之,斩献忠于阵”。鳌拜又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皇帝禁卫军司令)。自此,鳌拜参议清廷大政,随侍帝侧,权势日增,处于清廷核心地位。

1661年顺治帝死,皇三子玄烨刚8岁,即帝位,是为康熙。国家政务由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四个大辅政大臣掌管。鳌拜虽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我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隶属正白旗,是多尔衮旧部,为索尼所恶,因而鳌拜得以擅权。他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将鳌拜擒获,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权臣与皇帝的斗争史不绝书。这是当时制度的必然产物。康熙与鳌拜的政争只是其中一例罢了。

四、年羹尧赐死之谜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间人,出身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平定西藏、青海回民叛乱。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后,十月入京觐见受封。时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受封一等公,父亦封一等公加太傅衔,二子分封子爵、男爵,其家仆皆封四品顶戴副将,一时炙手可热,权势显赫。然不到一年后便被雍正皇帝尽削所有官爵,列92大罪,终赐自杀。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于寻常,被史家列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缘何被杀,却众说纷纭,成为清史上一个颇有兴味之“谜”。

一些人认为这与雍正夺嫡有关,故杀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都持此说。据说康熙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祯嗣位,四子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0796.html

更多阅读

盛世三国新手攻略 热血三国3新手攻略

《盛世三国》是一款由心动游戏自主研发的,老K游戏主代理的一款以经典的三国题材为背景的大型2D写实类MMORPG。《盛世三国》以汉末黄巾之乱、诸侯割据并终成三国鼎立之势为故事蓝本,再现了三国时期烽烟四起,豪情万丈的壮观场面。游戏运

这盛世,真的如你所愿吗? 这盛世 如你所愿

大阅兵后记:这盛世,真的如你所愿吗?撰文丨墨黑纸白微信公众号:moheizhibai726微信私人号:moheizhibai他被权威网站称为某P的民族英雄、卓越领袖、开国元勋、人民公仆、世界伟人,在大阅兵当天各种微博、微信圈风

专题学习: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沈鹏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沈鹏李白作为盛唐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以其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潇洒飘逸的诗歌风格,浪漫瑰奇的艺术构思,夸张雄奇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世的颂扬。就如同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

声明:《落日辉煌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 书籍》为网友耀眼的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