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

山水田园诗四首

【教学目标】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兴衰与发展。

2、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准确把握这四首诗的的思想内容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4、背诵这四首小诗。

【教学重点】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它。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山水田园诗”的有关知识

一、“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眺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

初唐王绩在雕琢浮艳的六朝余风之外独树一帜,朴素、清新的田园诗成为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形成了山庄别墅化的生活环境,优游泉林、流连山水成为社会风尚,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盛唐人通达的出世原则与人生观念,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对唐人来说,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而由仕而隐、功成名就而归山置田,也成为理想的人生范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文人始终保持从容幽雅的心境来欣赏田园山水的自然趣味,形成了无论仕隐都加入田园山水诗创作行列的繁盛景象。

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至唐代王孟的诗歌中田园和山水开始合流。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并不多,但是在王孟的诗中,秀丽的山水则作为田园的背景不断出现,如王维的《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对农家的活动的描写就是在山水的背景下展开的;而孟浩然的田园诗其实很有限,他的诗歌更多是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那样,在山水隐逸的题材中插入一些农人活动的影子。

如果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更偏重守拙抱朴的生活态度,那么王孟与山水结合的田园诗则更多士大夫清高闲逸的情调。这是因为王孟虽然描写田园,向往田园,但他们并不能真正抛弃仕途,回到田园。王维一直半官半隐,孟浩然也一直念念不忘出仕。而且他们即使居住乡村,过得却不是农民的生活。陶渊明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王维却说“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陶渊明与农人“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而王维却是“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我们可以说王孟其实一直是在远远地观望田园,却没有真正融入其中。这是王孟和陶渊明精神实质上的差距。但是山水与田园的结合,使诗歌的审美意味更加丰富了。王孟一方面继承了陶渊明的白描手法,另一方面又用细腻的笔触刻画景物。尤其是王维,他以画家的眼光来看田园,将绘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技法运用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写出“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等句子。这样细致的景物刻画和温馨的田家生活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在感受田园的安宁和乐的同时,体验审美的愉悦。

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们对田园的歌唱,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这样的田园是诗人理想中的田园,是他们最后的避风港,是他们对抗污浊的社会的最后一片阵地。而只有盛唐升平盛世下的田园,才更接近于那个能够让诗人们“怅然吟式微”的理想田园。中唐以后,当唐帝国盛世不再,田园失去了以前的温馨祥和,变得一片萧条荒凉,诗人们也开始转而描写农村的凋敝,农家的贫苦,如韦应物的《观田家》、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等。这一时期农村题材的诗歌,与其说是田园诗,不如说是悯农诗了。

内容:这类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艺术特色: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诗人: 孟浩然 王维 储光羲 常建 祖咏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隐逸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幽淡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这四首小诗

《宿建德江》

一、 孟浩然之生平

(689—740),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在江浙一带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 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1)主要内容:

隐居山林的逸趣: 《过故人庄》

怀才不遇的苦闷: 《岁暮归南山》

客居在外的愁思: 《宿建德江》

(2)艺术风格:清幽淡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江上思归》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夜泊……》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三、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当时,孟浩然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自己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但是,孟浩然科举考试失利,未能中进士,失意东归。

途经建德江时,愁绪无法排遣,然而,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四、基本解读

行船停靠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落黄昏,更给游人平添一份新愁。

从船上望去,原野空阔苍茫,远处的天空比树木还低。月明中天,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于船上俯视,江月与游子是如此的接近。

五、思考讨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说:“‘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请思考

1、这一联的写景“妙”在何处?

“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原野空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水清澈,故觉月近于人。

2、这一联的“诗外味”是什么?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诗。一个“低”字寄寓着诗人沉闷抑郁的愁思,一个“近”字暗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诗中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无处不有羁旅之愁。

这两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阔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明月和他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籍。

《终南望余雪》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

《终》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从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诗人早闻长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广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雪,于是读书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当在科举中看到“终南望余雪”试题时,诗人便用一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抒写了一首忧国忧民的小诗。

二、基本解读:

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 相辉映,一片明亮。夜幕降临,长安城中却倍觉寒冷。

三、思考讨论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 ,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初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的特点。

2、古人讲究炼字,请你谈谈“霁”“明”二字的妙处 。

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3、“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田家杂兴八首》

一、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一约762),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曾隐终南山。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遇赦后不久即卒。《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基本解读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三、鉴赏要点

主旨: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艺术特色:

诗风质朴自然,

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

知识点回顾: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

在诗歌中,指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四、比较鉴赏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比较,两诗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共同之处在于:

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露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

二诗中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

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不同之处在于:

《游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结尾再次明志;陶诗开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

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

所以,陶诗更冲淡自然,含义悠远;储诗更质朴率真,结构谨严。

五、拓展延伸

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终南山》

一、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孟郊一生,生活贫困,仕途潦倒,诗歌内容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失意的不平之鸣。

诗歌主要风格特征是:凄苦冷涩,奇崛险怪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孟郊《秋怀》

二、基本解读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三、 鉴赏要点

1、诗歌主旨

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

2、艺术特色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

四、比较鉴赏

吟读王维《终南山》与孟郊的《游终南山》,说说二者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王诗景象开阔悠远,感情深沉;

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

表现方法方面:

王诗以写景为主;孟诗写景兼具抒情。

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孟诗立足点未变,写景时以静态为主。

王诗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王诗以白描为主;孟诗采用夸张、想象、类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90532.html

更多阅读

《花样跳短绳》教案 小学二年级跳短绳教案

《花样跳短绳》教案授课年级:水平三上课人数:64人教者:郑金国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以教师的引导,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电子邮箱的申请》教案 申请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的申请》教案杜泽镇中心小学 杜幸芝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以及电子邮件的优点。2、学会申请电子邮箱。3、利用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4、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时代沟通的能力,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 障碍接力赛作文200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聆听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 聆听 公鸡母鸡 教案

聆听 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帮助学生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学习小姑娘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活泼抒情的情绪;

声明:《《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为网友我们都不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