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食物吃的时候是需要有点嘴上功夫的,没有一点口舌技巧就吃不了,比如泥螺。
泥螺学名吐铁,俗称黄泥螺,形状如蚕豆,壳薄易碎,吞吐含沙,沙黑如铁,在潮汐起落的滩涂泥沙中生存。我国沿海都有出产,其中以黄海和东海产量居多。春秋两季是采拾泥螺的最佳时候,三月泥螺称“桃花泥螺”,螺肉刚刚生长,体内无泥且无菌,味道也特别鲜美,谷雨至小满节气时,螺肉最为丰满,肉质爽口,营养丰富,中秋时节的“桂花泥螺”虽然比不上三月的“桃花泥螺”,但粒大脂丰,味道极其鲜美。自幼生在海边,并曾亲自赶海小取,对泥螺也情有独钟,看一眼便能识别泥螺的品质及产地,盐城沿海的射阳、大丰等地泥螺产量都很丰富,乍看一样,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泥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朋友从苏南来,我准备买点地方特产馈赠,他说其他什么都不要,只要买几斤射阳泥螺罐头就行了,他的朋友知道他来射阳,说无论如何带几斤炝泥螺给他,真是院墙上装喇叭,名(鸣)声在外,我们当地人没有当回事的泥螺,苏南人当个宝贝呢!我只好照办。他说的泥螺罐头我没敢买,我知道那口味不如现炝的鲜美,时间相对长一点。吃炝泥螺有点讲究,炝个天把时间吃口感最好,时间长了肉质就有点皮塌,不那么脆嫩了。我自己去市场上选了几斤大如拇指的泥螺,送到大酒店请厨师朋友洗沥干净,用优质调料泡制好,装壶让他拎回去带给朋友,叮嘱他到家就能吃。前两天,电话来了,说他朋友问能放多久,舍不得吃,一顿只吃少许,太好吃了。
幼时,泥螺犹如坛中咸菜,家家户户都有,开饭时取几勺置碗中,拍点蒜泥放里面,屋后掐个南瓜叶摊在桌角吐泥螺壳用,吃泥螺喝粥,呼噜呼噜几大碗粥一碗泥螺很快就消灭了,没有泥螺了,卤子唰唰也能吃一碗饭,鲜美程度不可言喻。当然,这么好吃的东西,还是有很多人不会吃,或不敢吃,不是别的,是因泥螺壳薄易碎,不宜远运和久储,放久了会“亮壳”,很多内地人没有吃过,不会吃,有的想吃也不敢吃,搞不好会连屎带泥一起吃到嘴里,弄得很狼狈。我们小时候吃的都是原生态的泥螺,滩头取回来洗净放点油、蒜一泡吃的时候用牙齿和舌尖配合的恰倒好处,把肉吃下,把壳和泥沙等吐出来,分离的很清爽,没有一点口舌功夫一般是不敢轻易下口的,现在市场上的泥螺都是经过人工排沙的无沙泥螺,吃的难度要小的多了。小时候听过这么一个故事,郑板桥到一地为官,当地豪绅请他赴宴,他误把人家用来檫嘴的馒头给吃了,丢了洋相。过些日子,郑板桥回请豪绅吃饭,特地安排了当地没有的泥螺,豪绅没有见过,自然不敢吃,但看郑板桥吃的津津有味,也吃了起来,结果连泥带屎都吃嚼在嘴里,弄的满嘴泥沙,洋相出尽。这是故事,生活中不会吃泥螺的人还是很多的,一次吃饭,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大连的女士,她说没吃过这东西,试着尝了几颗,连夸好吃,但我见她除了壳以外,什么也没有吐出来,害得我坐在旁边一颗也没敢吃,我怕她看到我吐出其他东西来她感到难堪,好在现在的泥螺是无沙的,否则,她那天也是一嘴泥沙。
泥螺从“草根”到“贵族”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现在,一斤优质大泥螺,就是在出产泥螺的黄沙港,也是二斤精肉的价钱,连沿街叫卖的普通黄泥螺,没有十元钱是买不来一斤的,泥螺的吃法也很多,可取螺肉煲粥,也可盐腌、酒渍,还可以用葱油爆炒,海边许多饭店的特色菜“爆炒鲜泥螺”,身价不菲呢。泥螺不但营养丰富,还能治病,,据资料记载,泥螺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可补肝、明目,记得乡下人用酒渍鲜螺,然后吃螺喝汁,能治疗咽喉疼痛。
我们盐城人大多是吃泥螺的高手,对泥螺也特别偏爱,大小饭店的餐桌上一般都少不了“炝泥螺”。这个在泥沙中生存、很不起眼的小生物,不但丰富了人民的餐桌,满足了人民的口福之欲,还鼓起了不少人的钱袋子,看来,做点奉献是不分身份和环境的。泥螺虽小,但也算是海鲜,并可以说是集“海味”之大成,不信,你搛一颗放嘴里,过半天,咂咂嘴舌尖上还鲜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