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大事年表
道光年间傅氏家族后人合影(中为傅斯年的祖父傅淦)背景为楼北大街相府故宅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在他任内,他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了台湾学术根基及自由传统。1950年12月20日,他在台湾省议会答复教育行政的咨询时头脑溢血而瘁逝,享年五十五岁。
傅斯年光绪二十二年出生在聊城北门里路东的相府大院内。傅家世居聊城,是鲁西名门望族。
傅斯年母亲李叔音
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是清代的开国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傅斯年的曾祖父傅继勋官至安徽布政使,清末重臣李鸿章、丁宝祯均出自其门下。
傅斯年的祖父傅淦(1844-1922),字笠泉。少有才名,博通经史,工诗书画,尤长于书法,且精医术,擅武艺。他淡泊名利,同治十二年(1873)得拔贡后,不求再进。喜遨游,尚义气,好施予,虽家贫,亦必周济他人。晚年以教孙为乐。傅斯年十一岁读毕《十三经》,系由他口授督学而成。他对傅斯年幼时的教育,为其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础。卒年七十八岁。
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勤奋好学、仁慈宽厚,但一直没有入仕,长期做教书先生。傅斯年就生长在这样的书香门第,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了他对国学浓厚的兴趣,也为他以后在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童年时期
1913年傅斯年(左)考入北大预科时与弟弟傅斯严合影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三日辰时(阳历三月二十六日), 傅斯年生于山东省聊城北门内祖宅。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傅斯年六岁,春,入邑人孙达宸拔贡学塾。祖父笠泉公课读于家。
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傅斯年七岁在学塾攻读。祖父课读于家。
光绪三十年(一九○四年)傅斯年九岁在学塾攻读。祖父课读于家。五月父傅旭安(晓麓)卒,享年三十九岁。
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春,傅斯年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祖父课读于家。 天赋秉异有神童之称。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十一岁在东昌府立小学堂攻读。祖父课读于家,是岁读毕十三经。
青年时期
1913年傅斯年寄侯雪舫的照片
傅斯年,在十六岁读中学时,就由祖父和母亲做主,娶了聊城第一美女丁蘸萃。丁姑娘虽略通文墨,但由于长期生活在乡下小城,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与傅斯年反差极大。当傅斯年留学欧洲归来,1934年夏傅斯年与丁蘸萃在济南协议离婚。
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傅斯年十八岁,该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时北京大学预科分甲乙两部:甲部偏重数学及自然科学,乙部偏重文史。先生在乙部学习,成绩优异,为全部第一。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傅斯年十九岁在北京大学预科攻读。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傅斯年二十岁在北京大学预科攻读。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夏,傅斯年二十一岁卒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秋,升入文本科国文门。
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傅斯年二十二岁,在北京大学文本科攻读,住在校内西斋四号, 同室同学有顾颉刚等。学友罗家伦则常来此,与先生交谈。时胡适先生任教北大,提倡白话文,先生受其影响与友人高谈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傅斯年二十三岁在北京大学文本科攻读。夏,约集同学罗家伦、毛准等二十人,创立新潮社。筹备发行《新潮》月刊。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傅斯年二十四岁,一月一日,先生主编的《新潮》 月刊出版,是继《新青年》以后鼓吹文学革命的第二个刊物。
《新潮发刊旨趣书》说明傅斯年当时对于学术思想的抱负和见解。《新潮》月刊强调以现代人的语言 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主张文学的任务,是人生的表现与批评;主张学术思想的解放,打开已往传统的缚束,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在政治方面,坚决的主张民主,反封建,反侵略,并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决。五月,五四运动发生,先生为参与此次运动之北京大学学生代表之一。在当时北京大学学生中,先生实为新思想运动的领袖。
一九一九年夏,傅斯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秋,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冬,赴英国留学。
1926年傅斯年与沈发俭摄于柏林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二十五岁,夏入伦敦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及生理,兼治数学。是岁先生在《新潮》发表之文字,计有:寄同社诸兄、阴历九月十五夜登东昌城、自然等篇。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傅斯年二十六岁在伦敦大学研究。
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傅斯年二十七岁,在伦敦大学研究。六月,祖父笠泉公卒,享年七十八岁。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傅斯年二十八岁,秋,由英国至德国入柏林大学哲学院研究。因受陈寅恪和俞大维等朋友影响,在柏林大学既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听比较语言学。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傅斯年二十九岁,在柏林大学研究。二月,祖母陈太夫人卒,享年八十岁。
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傅斯年三十岁继续在柏林大学研究,经常与陈寅恪,俞大维研讨学术问题,并会见老同徐学毛子水,罗家伦,朱家骅,段锡朋等。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三十一岁傅斯年在柏林大学研究。冬,由德归国,返里省亲。十二月,接受广州中山大学朱家骅邀请,携介弟斯岩(孟博)先生赴广州,任教于中山大学。
1930前后傅斯年元配夫人丁蘸萃在北平寓所前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傅斯年与元配丁夫人离异,八月五日与余大彩于北平结婚,图为傅斯年元配夫人丁蘸萃在北平寓所前。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傅斯年三十二岁,春,傅斯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及国文,历史两学系主任。为学生开设了尚书、古代文学史、陶渊明诗、心理学等课程;秋,在该校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同时办了一个周刊,招研究生。同年十一月一日傅斯年在《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一集第一期的发刊词中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问俗,建设许多的新学问”。是岁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所发表的文字,计有: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评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等篇。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傅斯年三十三岁;春,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筹备委员。夏,中央研究院成立。是年底,傅斯年先生应聘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所址设于广州。于所务以外,并协助院长蔡元培先生筹划院务。因于该年度报告书中明确题出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目地和方向。他说:“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达近代科学,非 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办历史语言研究所之目地,要在中国建设起来历史学和语言 学两种科学。其研究的方向是:“扩充材料,扩充工具,以工具之施用,成材料之整理,乃得问题之解决;并因问题之解决,引出新问题,更要求材料与工具之扩充;如是伸张,乃向科学成就之路。”
同年在广州出版的《集刊》第一本第一分用筹备处名义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傅斯年先生指出三个标准:
(一)凡能直接研究材料,便进步:凡间接的研究前人所研究或前人所创造之系统,而不繁丰细密的参照所包含的事实,便退步。
(二)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便退步。
(三)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所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退步。
最后宣称:“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后来学者认为:“这篇里面的内容决定了以后的时期史学研究应当走的路线,至今还没有甚么重大的修改。”是岁领导历史语言研究考古组的工作人员开始河南安阳殷墟之发掘,其后直至二十六年之十年间,凡发掘十五次,先后由董作宾,李济主持其事,发现大量殷代铜器及甲骨文。此类铜器甲骨,经董李二氏及其它学者之研究,遂使商代史事,由隐晦而日趋显明,中国之信史,因之向前推进数百年。同时,安阳发掘的收获成为中国三十年代中国历史 学界最引人注目的大事。是岁先生在中山大学所编写之讲义,以及在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之论著,计有:与顾颉刚论古史书、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诗经讲义稿、战国子家叙论、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周颂说等。
壮年时期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傅斯年三十四岁;是年春,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任所长,迁研究所至北平。所址在北海养心斋。是年秋,傅斯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九月,为购买明清大库裆案多方接洽。此裆案为明末清初的一些原始记录,是研究明清历史最珍贵的第一手数据,而历史博物馆却视为废品处理,为罗振玉辗转购得,后又转卖给李盛铎,李盛铎打算再转售。先生遂与胡适、陈寅恪商议,决定买下并进行整理研究。明清大库裆案的抢救与整理,使明清史研究有了突破性发展,亦是历史学界的一件大事。
十一月傅斯年赴开封,解决中研院与河南民族博物馆间之纠纷。十二月,事毕返平。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傅斯年三十五岁,主持史语所事务,兼在北大教课。是岁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及其它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大东小东说、论所谓五等爵委原、新获卜辞写本后记跋、本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明清史料发刊例言、安阳发掘报告。
1921年傅斯年在伦敦大学跟随史培曼教授所读的心理学课本
1920年傅斯年在伦敦大学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 三十六岁
春,自北平赴安阳小屯,视察发掘情形。主持史语所事务,兼在北大教课。是岁,九一八事变爆发。激发了先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一方面协助北京大举校长蒋梦麟稳定学校局势,教育学生抗日爱国;一方面设法激发各界人企的爱国热倩。在北平图书馆召开的座谈会上先生慷慨陈词,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大家讨论的结果之一,是编部中国通史,以教育国人。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傅斯年三十七岁主持研究所事务,兼在北大教课。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陷我东北,先生至感忧愤。五月,先生与丁文江、胡适、蒋延黻等创办《独立评论》周刊。先生屡于其上,发表文字,鼓吹抗日。十月,先生所著之《东北史纲·卷一》出版。此书大旨,在根据历史,证明东北属于我国,以驳斥日人“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之谬论。由李济节译为英文,并将译本送交国联调查团以为参考,甚受重视。是年秋,自北平赴安阳及浚县视察发掘情形。
1931年春第三次殷墟发掘时,董作宾(左一)、李济(左二)、梁思永(右一)在小屯驻地与傅斯年(右二)合影
一九三二年傅斯年在《独立评论》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邮政罢工感言、监察院与汪精卫、日寇与河北天津、「九一八」一年了!、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一瞥、陈独秀案、多言的政府这次的国联大会、法德问题一勺、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答邱椿先生、改革高等教育中几个问题、再谈几件教育问题和明成祖生母记疑等。
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傅斯年三十八岁,是年春,迁历史语言研究所至上海,兼在北大教课。夏,傅斯年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及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是岁先生在《独立评论》发表之论著,计有:中国人做人的机会到了、国联态度转变之推测等篇。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傅斯年三十九岁,主持史语所事务,兼在北大教课。三月,先生在《大公报》发表“所谓国医”一文;丁蘸萃九月,先生复于《独立评论》发表“再论所谓国医”,对国医理论作正面而彻底之评论。是年夏,傅斯年与夫人丁蘸萃离婚,时丁蘸萃在济南。丁夫人工书善文,先生游学任职在外,夫人则陪侍太夫人家居,同处之日颇少。嗣以新旧习惯不同,遂告离异。民国二十三年八月五日,与俞大彩女士在北平结婚,俞大彩女士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长于文学,尤擅英语。俞大彩之兄俞大维与傅斯年先生为同学好友,经俞大维介绍与俞大彩相识。是年冬,迁历史语言研究所至南京,傅斯年先生仍留北平。是岁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独立评论》、《大公报》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周东封与殷遗民、城子崖序、不懂得日本的情形!、溥逆窃号与外部态度、睡觉与外交、今天和一九一四、日俄冲突之可能、大学研究院设置之讨论、青年失业问题、所谓国医、再论所谓国医、答刘学浚“我对于西医及所谓国医的见解”等篇
民国三十二年傅斯年在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演讲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傅斯年四十岁,主持史语所事务,兼在北大教课。五月,傅斯年先生自北平偕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赴安阳视察发掘倩形。此次是殷墟最大一次的发掘,所用工人三百多人,出土了大量精美而灿烂的器物。他二人对发掘丰富的成果大为惊叹。
1935年5月梁思永(右)在安阳殷墟西北冈大墓发掘工地上接待自北平前来参观的傅斯年(左)与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中)
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五日,傅斯年之子傅仁轨生。是为纪念唐代在朝鲜歼灭日本军的刘仁轨而命名,由此可见先生内心所蕴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日亟,先生忧伤国事,频年发表言论,鼓吹抗日,反对华北 特殊化,甚为日人及亲日份子所忌。先生虽处险境,仍不稍抑其爱国之诚。冬,自北平赶往长沙,探视友人丁文江病。是岁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独立评论》、《国阁周报》、《大公报》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夷夏东西说、明清史料复刊志、「中日亲善」??!!、一夕杂感、地方制度改革之感想、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北方人民与国难、一喜一惧的国际局面、论学校读经、医生看护的职业与道德的勇气等篇。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傅斯年四十一岁,是年春,移家南京。主持史语所事务。冬,西安事变发生,先生着论,力主讨伐叛军。是岁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独立评论》及《中央日报》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说广陵之曲江、谁是齐物论之作者、春秋公矢鱼于棠跋、国联之沦落和复兴、北局危言、论张贼叛变、讨贼中之大路、国际组织与世界和平、欧洲两集团对峙之再起、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光生、丁文江一个人物的几片光彩等篇。
【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傅斯年得知后极为震怒,高呼“国家元首岂容为贼所扣乎”?于是极力主张南京国民党高层立即出动大军讨伐张、杨,同时连续在《中央日报》发表《论张贼叛变》等言辞激烈的檄文予以声讨。傅斯年言称张学良的老子就是胡子出身,“张贼天生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土匪种”。
1932年6月19日傅斯年在《独立评论》上发表著名的《中国现在要有政府》一文。傅斯年在文中指出,中国已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社会与文化已步趋总崩溃,因为总失业的缘故,国民皆成了叫花子,各路军阀手下的官兵几乎全部由叫花子组成,可谓要多少有多少,军阀自然成了叫花子的头目,故南北政府被一群流氓苦力与叫花子所平分。“照这样形势,虽有一个最好的政府,中国未必不亡;若根本没有了政府,必成亡种之亡。”因而,傅斯年呼吁“一切不顾亡种灭国的人,幸勿此时兴风作浪,这不是可以苟且为之的”。
傅斯年论张贼叛变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时,重庆国府于12月18日派出的最后一架飞机抵达香港机场,抢救困于香港的政府大员和学界名流。然而孔祥熙的夫人宋霭龄、二小姐孔令俊率领几十名保镖竟然阻止他人登机,却把自己的仆人、洋狗、马桶、香料和床板等通通运上飞机!陈济棠、何香凝、许崇智、茅盾、郭沫若、陈寅恪等人均被拦截不能登机而滞留香港。当时皆以为陈寅恪已离开人世,傅斯年因此高呼“杀孔祥熙以谢天下”!
1946年春蒋介石与傅斯年一同参观文天祥祠,并在正殿“万古纲常”匾下合影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傅斯年四十二岁主持史语所事务,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七七事变起,抗战军兴,先生参加政府召集之卢山谈话会及国防参议会。秋,主持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西迁事务,将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长沙。是岁先生在《国闻周报》发表“西安事变之教训”一文。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傅斯年四十三岁,是年春,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至昆明。七月,兼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赴汉口出席第一次大会。秋,移家昆明。十月,迁历史语言研究所至昆明郊外,旋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十一月,傅斯年先生在《中央日报》发表“波兰外交方向之直角转变”一文。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山东省专员范筑先抵抗日寇战死聊城,先生悼之以诗,其中有云:“立国有大本,亮节与忠贞,三齐多义士,此道今不倾。一死泰山重,再战浊济清,英英父子业,百世堪仪刑。”用以表达对范专员为国牺性的敬意。
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傅斯年四十四岁主持史语所事务。三月及九月,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三及第四次大会。
是年四月,傅斯年先生在昆明《大公报》发表“地利与胜利”与“抗战两年之回顾”等。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傅斯年四十五岁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事务。四月,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五次大会。秋,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冬,迁历史语言研究所至四川南溪县李庄镇。
十二月,续任国民参政会第二届参政员。是岁先生出版之著作以及在《今日评论》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性命古训辨证(上、中、下三卷)、中国音韵学研究序、汪贼与倭寇─—一个心理的分解等篇。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傅斯年四十六岁,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事务。三月,傅斯年患高血压症,在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养病,七月出院。十月,母李太夫人卒于重庆,享年七十五岁。十一月,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二次大会。冬,移家南溪李庄。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傅斯年四十七岁,主持史语所事务。二月,先生年幼丧父,事母至孝,自丧母后,心情悲痛,悼念不已。因致函胡适,叙太夫人染病及丧事办理经过并对自己的学行作一反省。七月,续任国民参政会第三届参政员。十月,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一次大会。十二月,先生写“大明嘉靖三十三年大统历跋”一文。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傅斯年四十八岁。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事务。九月,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二次大会。是岁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及重庆《大公报》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史料与史学》发刊词、盛世危言、战后建都问题、跋人境庐诗草、丁鼎丞先生七十寿序等篇。
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傅斯年四十九岁,主持史语所事务。六月,为子仁轨书“文文山正气歌”及“衣带赞”等诗,并在跋中说明其写条幅的用意在于培养儿子的正义感。九月,赴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第三届第三次大会。是岁,傅斯年先生在重庆《大公报》发表之论著,计有:天朝-洋奴-万邦协和、“五四”二十五年、我替倭奴占了一卦、现实政治、第二战场的前瞻等篇。
晚年时期
民国三十四年 (一九四五年)傅斯年五十岁,主持史语所事务。四月,续任国民参政会第四届参政员。七月一日,代表国民参政会访延安,商谈团结。因先生和毛泽东旧曾相识,故二人单独谈了一夜,就许多问题交换意见。五日返渝。
一九四五年七月,出席国民参政会第四届第一次大会。先生自民国二十七年任国民参政员以来, 每次会议,发言建议,均以促请政府整刷政风为主。此外在会中竭力反对违背科学之提案。
一九四五年八月初,傅斯年先生在重庆《大公报》发表“黄祸”一文,响应政府征收中央银行黄金存户之部分黄金。当时若干“既得利益”阶级份子,正谋反对,此文发表后,因赞同者众,反对之谋遂息。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日本宣布投降,先生喜极。是日晚上,先生狂欢得像疯了。从住所里拿了瓶酒,到街上大喝;拿了一根手杖,挑了一顶帽子,到街上乱舞。
一九四五年秋,傅斯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先是政府拟仔命先生为北大校长,先生谦辞,并于八月十七日致书蒋主席,推荐胡适。又以胡氏在美未归,故先生暂允代理。九月,在重庆参加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十一月,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系北京、清华、南开三大学联合而成)发生学潮。十二月,傅斯年先生以校务委员身份,前往处理。
是岁,傅斯年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及重庆《大公报》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殷历谱序、六同别录编辑者告白、罗斯福与新自由主义、评英国大选等篇。
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傅斯年五十一岁,一月,赴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二月十一日,雅尔塔密约正式公布,举国哗然。是时苏俄占领东北,大肆劫掠。先生与王云五等共二十人,联合在各报发表宣言,谴责英美,并痛斥苏俄欺骗世界之伪行及其帝国主义之野心。同月二十五日,先生又在大公报发表“中国要和东北共存亡”一文,痛言东北之重要,并促请政府及国人,誓与俄寇周旋。由于国人之愤怒与舆论之一致指责,俄军终于次月撤出东北。
一九四六年三月,政府拟请傅斯年先生出任国府委员。二十七日,先生致书蒋主席,谦辞不就。三月,傅斯年出席国民参政会第四届第二次大会。五月四日,由重庆飞北平,办理北京大学迁校事宜。先生自代理北大校长后,曾屡次发表声明,决不录用伪北大教职员。伪员虽力谋反对,终末得逞。
一九四六年秋,北京大学由昆明迁返北平。是时国内外局势紊乱,各地学潮时起。先生于八月四日在北平《经世日报》发表“漫谈办学”一文,其中论及学潮,语重心长。夏,胡适返国。九月,先生卸去代理北大校长职。是月二十日,北大教职员举行茶会,表示惜别。席间胡适对先生一年来为北大尽瘁工作,备致称扬。教授亦相继致词,至表感谢。先生则谦称之。
一九四六年冬,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川迁返南京。十一月,出席首届国民大会。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傅斯年五十二岁,主持史语所事务。二月,傅斯年先生于《世纪评论》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一文(时宋氏任行政院长)各地报章纷纷转载,举国注目,宋氏旋即职。
一九四六年四月,为子仁轨题纪念册,写些做人的道理。六月,赴美养病,夫人及子仁轨同往。
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傅斯年五十三岁,先生在美养病。傅斯年自去岁赴美,入波士顿白利罕医院治疗,前后住院三四个月。出院后,体重减轻,血压大致正常,惟医生坚嘱勿再任行政工作,以免复发。傅斯年先生并于是岁上半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立法委员。
一九四八年八月,傅斯年由美归国。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务。秋,出席首屈立法院会。冬,勘乱战事失利,首都危急,先生伤时忧国,加以故旧零落,精神大受刺激,遂有自杀殉国之念。冬,迁历史语言研究所至台湾杨梅镇。是岁先生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之论著,计有: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后汉书残本跋等篇。
民国三十八年 (一九四九年)傅斯年五十四岁,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事务。
一九四九年元旦蒋介石发表了“元旦文告”,宣布“引退”。就在这天晚上,胡适与傅斯年在南京共度岁末。是夜,师徒二人置酒对饮,相视凄然,两位书生不禁潸然泪下。午夜的钟声响过,二人打起精神,一边喝酒,一边背诵陶渊明《拟古》第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待把此诗吟过数遍,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在傅斯年徘徊不定之时,台湾有关人士函电催促其迅速到台大上任。陈诚也致电傅斯年说:“弟已于今日先行接事,介公深意及先生等善意,恐仍须有识者之共同努力,方能有济。弟一时不能离台,希先生速驾来台,共负钜艰。”接到电报后,傅斯年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三日三夜未出房门,绕室踱步,反复吟咏、书写陶渊明《种桑长江边》的诗句,考虑去留问题,最后决定暂且去台湾就职。他原想带全家去台湾,并且已买好了机票,临时决定,把部分亲属留下,退掉了机票,对他们说:共产党对文人还是要用的,我可能很快就回来。临行又把许多图书、家产留了下来。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傅斯年飞赴台湾。这天晚上,在惨淡的星光照耀下,傅斯年携夫人走出了史语所大院中的家门,胡适与傅氏夫妇在前,秘书那廉君殿后,一行人在漆黑寒冷的夜色中悄无声息地走着。沉沉的夜幕中,看门的老工友接过傅斯年手中的行李,在送向汽车的同时,呜咽着道:“傅先生,今日一别,还能相见吗?”傅听罢,悲不自胜,热泪夺眶而出:“好兄弟,等着我,我会回来的。”傅说着,握住老工友的手作了最后道别,然后登车仓皇离去。当夜,傅斯年飞抵台北。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他写几个字,他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的短幅相赠,意思是说我们这次来台,怕是要把自己的这把老骨头留在台湾岛上了,其中弥满了凄怆之感。
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应黄得时教授之请题字“归骨于田横之岛”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油画
(公元前二○二年)秦末狄县人(今山东高青县东南)。据史书记载,秦末汉初,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带兵攻打齐国,齐王田广被杀,齐相田横率五百将士退踞此岛。刘邦称帝后,遣使诏田横降,横不从,于赴洛阳途中自刎。岛上五百将士闻此噩耗,集体挥刀殉节。刘邦感慨于田横能得士,遂以王者礼葬田横。世人惊感田横五百义士之忠烈,遂命此岛曰“田横岛”。
一九四九年先生在《自由中国》杂志、《台湾大学校刊》及台湾《新生报》 发表之论著,计有:自由与平等、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 、台湾大学选课制度之商榷 、台湾大学与学术研究、台湾大学一年级新生录取标准之解释等篇。
民国三十九年(一九五○年)傅斯年五十五岁,主持台湾大学校务及历史语言研究所务。先生在台大,夙夜忧勤,力谋改进,校务蒸蒸日上,深受师生之爱戴。是岁傅斯年先生在《自由中国》、台湾《中央日报》及《大陆杂志》等刊物发表之论著,计有:我们为什么要抗俄反共?、共产党的吸引力、一个问题-中国的学校制度、中国学校制度的批评、关于台大医院、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科学论丛发刊词、我对萧伯纳的看法等篇。
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先生列席参议会第五次会议,准备答复议员教育询问中有关台大的问题。后来当答复教育部抢运来台存放台大器材处理,和放宽台大招生尺度问题时,先生强调大学招生必须保持公平,杜绝情面,不便轻易放低标准,并高呼:“我对有才能,有智力而贫穷的学生,绝对要扶植他们。”,回答用了三十多分钟,情绪有些激动,待宣布散会欲离开会场之际,先生即晕倒于会场,虽经紧急送医,仍不及挽救,延至当晚十一时二十分以脑溢血病逝。
1951年12月台湾大学傅园落成典礼
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先生遗体暂厝极乐殡仪馆。台湾大学特停课一天,并下半旗致哀。全校师生闻耗,莫不同声哀悼。十二月二十二日,先生遗体大殓,送往火葬场火化。十二月三十日,蒋总统明令褒扬先生。
一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傅斯年治丧委员会及台湾大学在台大法学院大礼举行追悼会,蒋总统亲临主祭,并颁“国失师表”挽章,对此学术界巨星之去世,深表悼惜。各界前往致祭者多达五千余人。先生之丧,各界致送挽联二百七十余幅,挽诗六十余首,挽词二十余首,祭文六篇,中西文悼唁函电九十余封。
自先生逝世后,各报章及先生亲友学生追悼先生者,亦复不少,计得一百十一余篇。其中对先生学行事业,颇多论列。
民国四十年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五日,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傅故校长哀挽录》全一册。十二月二十日,国立台湾大学安葬先生骨灰于台湾大学植物园。后来称为“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