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单》赏析
《辛德勒名单》是犹太导演斯庇尔伯格对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惨剧的回顾,影片以悲观阴郁的基调和富于强烈戏剧张力的惊悚元素,透过主人公辛德勒的眼睛,重回二战时的波兰科拉科,带领人们经历这个城市从繁荣到废墟的一切,同时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里努力寻找人性的微芒,最终揭示了一个主题------人类的良知在任何恶劣的境况中都不会完全地泯灭。值得一提的是斯庇尔伯格并不想以历史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不是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他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和它对当事人以及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做忠诚的记录与忠告,安慰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
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而不可化解的,世人应谨记犹太人为了送给义人辛德勒的戒指,还有寻那上面的希伯来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做为影视专业最为经典的教科书之一,赏析它的视听语言可能成为一种必要。《辛德勒名单》(以下简称《辛》)大约有一千七百多个镜头几百个场景吧,以前看过一些片断,现在我想按场景进行拉片。这不是一个小工程,不过与斯庇尔伯格把一千个镜头几百个场景拍出来所花费的人力、财力、时间和精力相比,我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应该说是九牛一毛了。我试图以编剧或导演的角度审视欣赏《辛》。我想我应该以这样一种姿态走进光影世界的门槛,蚂蚁能啃骨头,愚公可搬大山,“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阿门!
场景一到场景二:
场景一和场景二是两个互不相干没有联系的电影段落,然而,斯导演通过提前插入火车音响和转场,使蜡烛熄灭后冒出来的轻烟与下一个场景中火车冒出来的浓烟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影片色调由彩色转向了黑白,也把观众由今天引领到了德国纳粹横行的岁月。
先是划火柴点燃两只蜡烛。屏幕漆黑一片,可能是夜晚。先听见划火柴的声音,接着出现火苗,漆黑一片的屏幕开始变得光亮起来了,这时祈祷的声音开始响起。这个镜头似乎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感觉。
大约有六个人站在放着两支蜡烛的桌子周围,祈祷的声音在继续。从这个镜头中可以发现,祈祷或做礼拜活动是在室内,窗外阳光明媚,可我不知道黑夜为什么突然之间变成了白天呢?
一只几乎就要燃烧完的蜡烛的特写镜头,直到它的火苗最终熄灭,祈祷声音也嘎然而止。随着一缕轻烟袅袅向上升腾,镜头随之向上摇。这一组镜头是彩色的,代表了现实或者现在进行时。蜡烛的熄灭轻烟的升腾象征着在集中营中死去的人的灵魂在长老的超度下已经升入了天堂。似乎表达了对于死去的犹太人的追思。
第七个镜头也具备了转场的功能。在长老的声音停止后一秒左右,我们听到了似乎是火车的声音。本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地应用了声音转场。
火车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果然,向上升起的蜡烛轻烟切换成了从火车烟囱里冒出来的浓烟(镜头变成了向下摇)。两个不相干的场景也通过转场有机的连接起来了。一列火车出现了,之后便是一声尖厉的汽笛声,令人心头阵阵发紧。恐怖开始了。
从第八个镜头开始,影片的色彩变成了滞重沉郁的黑白影调,也标志着揭开了那段黑暗的岁月。
不过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第七个镜头到第八个镜头为什么不使用软切换呢?比如淡出淡入。
火车上装满了犹太人。镜头从火车头摇到站台。这一个镜头交代了比较多的信息。一是以字幕的形式交代了“一九一三年九月,德国武装在两个星期内击败了波兰军队”和“下令犹太人登记全家人口,重新安顿集居到各大城市。每天有一万多犹太人从乡村抵达克拉科夫。”二是交代了一个人正把桌子搬到站台上准备登记从火车上下来的犹太人,只见他正忙着从提包里往出掏东西。三是交代了从火车上走下来的押送人员走到站台上和一个从站台房间里出来的人进行交接犹太人的手续(先是握手,然后互行军礼)。四是站台上的两名德国武装宪兵正在站台上巡视。这些人进入画面后运动到镜头的中央。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这是一个景深镜头,有前景也有后景。这也是个长镜头大约有20秒钟。应该说这个场面调度主要以景深镜头来完成的。
从蘸墨水的手摇到登记人员的半身近景。登记人员的正面终于出现了,这是一个面带某种神秘微笑的人。斯庇尔伯格交代一个人似乎喜欢从一组特写镜头开始,比如后面的一个重要人物辛德勒的出场也有这个韵味。
从花白胡老者特写拉出并开始横向移动,出人意料的是镜头里已经是人潮涌动,犹太人以及一些德国宪兵站满了站台。登记人员也坐下了长长的一排,只听各种通报姓名的声音包括小孩的声音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一声尖厉的汽笛阵阵响起,这意味着恐怖。这也是个长镜头,15秒钟,交代了整个车站重新登记犹太人名单的情况。
一个个报名的面孔,然后是打名字的特写,或者由面孔摇到打字机上。在到了第三十五个镜头即吉卓和史丹拿报名时(两人因为同时报名而相视一笑),伴着富有节凑的敲击打字机的声音,转场的音乐声响起了。(预示着本片的重要角色辛德勒的出场)
在《辛》片中(以下简称《辛》)打字机打印名单的镜头多次出现。非常有象征意味。特别是进入辛德勒名单的犹太人和没有进入辛德勒名单的人命运会发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场景三到场景四:
辛德勒喝酒、选择西服和领带、选择服饰品、打领带、穿西服、取钱和戴党卫军胸章等局部动作的特写,时间大约是一分钟。这就是斯庇尔伯格的导演风格,镜头简约而凝练,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整体节奏大气磅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交代了辛德勒的性格特征。辛德勒是一个烟民,他很会享受生活,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十分讲究衣着服饰的品味穿着效果。他花钱似乎也是比较粗旷豪放。不过辛德勒真正的性格特征是比较喜好女色,这在下一个场景中的视听语言中就有独到的描写和刻画。
从背面跟拍适合表现一种气势或表现拍摄主体所处的地位。比如《意志的胜利》中希特勒检阅仪式就是从背部拍的,导演是德国著名的瑞芬斯塔尔。但我就没有发现中国的导演有敢于从背部拍国家领导人的。《辛》和《意》两片都获得过奥斯卡奖。
接下来是拍摄辛德勒的一个跟拍镜头。是一个大约有40秒的长镜头。这个镜头的场面调度一气呵成。侍者领着辛德勒,到了酒店后镜头暂时放弃了辛德勒而跟上了侍者,等辛德勒坐到椅子上镜头才随着侍者的运动转过来到辛德勒的侧面。辛德勒的真面目第一次展现出来了。这个镜头通过也给观众展示了酒店的热闹景象。
另一个镜头通过辛德勒的主观视角发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士,二人频频暗送秋波,表现了辛德勒喜欢女色的一面,但以下的镜头说明了他并不沉湎于女色,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他在物色前来酒店赴宴的德国军方高级指挥官,以便策划下一步如何利用他们发一笔战争财。辛德勒是那种具有领袖气质的人物,他很快就取得了德国军方指挥官的信任并成了朋友,他似乎成了整个宴会的焦点人物。在这一场景中,还对德国军方的指挥官的性格特征稍为进行了刻画,比如进食美酒美食时缺乏优雅的风度,见了美色时竟然忘情地举手鼓掌,骄横而不可一世地对犹太人的咀咒。
处于宴会中心人物的辛德勒和德国军官、小姐们拍照、举杯,还合唱了一支德国纳粹军歌,然而,有谁能想到,这首军歌居然成为了影片过渡到下一个场景的转场音响。只不过是前一场景中的音响充满了歌舞升平,而下一场景中的音响则充斥着萧杀的旋律。同一音乐或音响的不同风格的变奏形式我还在《马路天使》中有过欣赏,比如《天涯歌女》这首歌。在一个场景中是充满了天真活泼韵味,而在另外一个场景中则显得的忧伤而迷茫。
场景五到场景八:
开始以有源音乐贯而穿之。(与宴会上的音响一脉相承,只不过是风格不同罢了)这一段落描述了荷枪实弹的德国纳粹军在犹太人的注视下列队进城壮观场面。
一名教师和一名妇女向参议会抱怨德国纳粹。正在这时辛德勒来了,他要和史顿谈谈。史顿最后成了辛德勒的生产经理,史顿工作勤勤恳恳。这一段落没有音乐,因为这段场景是比较写实的。
辛德勒和史顿进入一个屋子谈办工厂的事。其场面调度值的研究。镜头语言交代了辛德勒和史顿之间的关系,先是按照法律各自表明了德国人和犹太人的身份,之后史顿坐到一把椅子上处于劣势姿态,而辛德勒则坐在了桌子上处于优势位置,当然这都是导演安排的。之后是辛德勒和史顿两个人反打镜头的不断切换,代表了一种微妙的并不算太过于激烈的心理上的交锋或较量。
场景九二十七:
辛德勒开始和犹太人接触谈生意。
犹太人被驱赶出来如潮水一样走在大街上,然后把他们集中安排在几个区域。当地的波兰人对他们的离去兴高采烈,甚至有人抓起泥土扔向他们,一个波兰女孩子用清脆的童音高喊:“GOODBEY犹太佬!”辛德勒的会计史顿找有技术的犹太人到工厂来做工,一些没有技术的人也被史顿安置到工厂来并进行现场生产技术传授。大量的犹太人得到了营救。辛德勒和犹太投资商人谈判成功,取得了大量进行生产和运作的资金。
辛德勒又一次请史顿喝上一杯,史顿婉拒。
场景二十九
辛德勒亲自招考女工作人员。打字技术不行但只要人漂亮就行,这是辛德勒的选人标准。欢快的小提琴响起,代表了辛德勒此时的心情。利用了景深镜头交代了辛德勒的卧室外面有一间十分宽大的办公室,而且辛德勒正在招考几名很漂亮的女打字员。几个切换着的近景说明了辛德勒对前几名漂亮的女打字员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每切换一次镜头,显示辛德勒与女打字员的的距离就越接近一次。而最后一名女打字员长的不漂亮,偏偏打字技术十分高超,镜头里的辛德勒在远处失望地抽烟,不过最后只能都招收录用。有源音响钢琴的声音起。果然下一个镜头是一个女士正在弹奏钢琴。达到了音乐转场的效果。
场景三十到场景四十:辛德勒的工厂经过一系列繁忙后开业并出了产品。
从一名女士弹奏钢琴切入,出现了辛德勒宴请纳粹军方要员的盛大宴会。十几名漂亮的女打字员派上了用场,替辛德勒招待客人。杂事主管波特乘机贪污了辛德勒的少量的招待费。这一段落的视听语言颇类似于解说词加画面的专题或新闻,是辛德勒正在一封信,内容是送给各个军官的礼物。纳粹军官都给辛德勒盖章开了工厂生产的绿灯。这一段是必须要交代的过程,但又不是重点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交代的非常简洁明了。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辛德勒很感谢史顿,第三次邀他喝上一杯,而史顿由于身为犹太人再次婉拒,辛德勒让他滚出去。拍摄辛德勒和史顿的切换画面时,已经是带有了平等意味,甚至于史顿略占某种优势,因为摄像机第一次通过史顿的背面拍摄了辛德勒。
场景四十一到场景四十五:辛德勒太太来看望辛德勒撞见辛德勒偷情。
一阵门铃声,辛德勒太太来了,开门的却是歌娜,辛太太以为是找错了门,重新看手中的地址正确无误,原来是辛德勒太太正好碰上了辛德勒和情人幽会。满以为会有一场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却是十分平静地过去了,表现了辛太太的大度。这也反映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细微差别。之后是辛德勒夫妻二人久别重逢的叙旧、跳舞、床上聊天和车站的告别。
场面调度情况:辛德勒夫妻二人为前景,手忙脚乱的歌娜做为后景,一个镜头展现了两组人物的表演情节,这样的场面调度节省了视听语言的笔墨。
因为辛德勒的偷情,心理优势的一方是辛太太。从镜头上表现就是辛德勒应该处于低位,辛太太应该处于高位。幸亏辛德勒拯救了上千的犹太人,否则导演可能要给辛德勒背上道德的包袱。
场景四十六到场景五十四:
史顿向辛德勒汇报了生产正在良性运转,除非战争停止。一名独臂老人当面感谢辛德勒的救命之恩,但他却在铲雪时被纳粹枪毙。辛德勒向纳粹军官提出补偿要求却被拒绝。辛德勒正在与漂亮的犹太小姐在床上寻欢,不料波特搅了他的好事,波特向他报告说史顿出了事。辛德勒救了史顿。一个大库房内,犹太技工在分类被杀害的犹太人的遗物。包括金牙。一些犹太人站在一起谈天,诉说着他们的不幸与万幸。
《辛德勒的名单》中运用景深镜头非常普遍。从工厂生产场面拉出来到史顿站着给辛德勒汇报生产情况就是一个景深镜头。史顿自感与辛德勒是不平等的,所以站着向坐着的辛德勒汇报工作,在这里镜头的位置定律不再起作用了(即位置高者优越,史顿位置看似高却并不优越)。
辛德勒与犹太小姐在床上寻欢,本片另外一个就要出场的男主人公即纳粹军官戈夫戈夫也好色,但他的性格中却充满了嗜血般的残忍,而辛德勒却表现了一种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
辛德勒在火车站救史顿的一场子戏里,镜头表现出了辛德勒的高大和正义感。此外,辛德勒和史顿在镜头中移出去之后,镜头直接到了另外一个场景中,(一个大库房)这使我想到了《蒙古精神》中也有类似一个场面调度。
在一个大库房里,也有一个景深镜头,一个犹太技工整理犹太人的遗物,突然有人倒过来一堆从犹太嘴里拨出来的金牙,技工吃了一惊,左右看看,背后是一个纳粹党在监视,在技工左右看的时候他在看别外,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动作,一般不易引人注意。
犹太区的犹太人围在一起,镜头有意营造了一种不稳定感,旨在表现了这些犹太人在纳粹党控制下生活的动荡不安,也暗示了一种危机即将来临。
场景五十五到七十五(大约):
这一段是全剧的一个高潮之一。这一段落着重表现了纳粹的残酷,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坠落与覆灭。迄今为止,在表现残酷美和暴力美方面,我还没有看到其深刻性超过《辛》的影片,《可可西里》中虽然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探索,但也是不能和《辛》相提并论。《辛》片中所表现的残酷与萧杀令人惊心动魄,不忍卒读,不忍卒看,让人透不过气来。辛德勒夫妇二人目睹了纳粹屠杀尤太人的野蛮行径,人性的光茫在冉冉升腾,拯救尤太人的计划从这一刻开始酝酿。
辛德勒和纳粹军官戈夫是本片的一正一反两大男主人公,从纳粹军官戈夫出场开始,剧情就开始了对比式的发展与推进。一方面是辛德勒冒着具大的危险并不惜生意亏本千方百计地拯救尤太人的生命,而军官戈夫则是冷酷而毫无理由猎杀屠杀尤太人,二人似乎展开了一场拯救与猎杀的竞赛游戏。二人有许多相同之处,最大的相同之处喜好女色,但喜好的方式不同,辛德勒喜好女色的方式是大气大度大方而不失优雅,反观军官戈夫喜好女色的方式是阴晦阴险阴柔而充满粗劣。比如军官戈夫一出场就是找一个能给他打理家务的佣人,许多举起手的人被他弃之不用,却唯独看上了漂亮的海伦·凯丝小姐,他害怕将感冒传给海伦·凯丝而与其保持距离,这似乎表现了他的某种稍纵即逝的人性的微茫。他进一步观察了海伦·凯丝小姐拥有白皙的双手之后,内心已经确定了海伦·凯丝,海伦·凯丝也报以戈夫僵硬的一笑,但戈夫性格上的虚伪使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出他喜欢犹太人,因为喜欢犹太人在纳粹看来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虽然心里已经确定了人选,但他眼睛里表现出来一种迷离的眼神,左看右看还是怕人看出他喜欢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女人这件事,所以他当时只是让海伦凯丝干活去吧,后来还是把海伦·凯丝招成他的佣人,戈夫的性格似乎有某种滑稽式的可爱,难怪辛德勒评价戈夫说他有的时候坏的可爱。扮演戈夫的演员演技确实不错。
不过戈夫人性的微茫马上就熄灭了,其野蛮的魔鬼开始出笼。一名犹太女工程师因为正确方法指导工程激怒了戈夫而被戈夫毫无理由地下令枪杀,这残忍的一幕让站在旁边的海伦·凯丝着实惊恐万状,她已经预感到今后的日子就是每天战战兢兢,无所适从。辛德勒和戈夫都在刮胡子,锋利的刀口让人不寒而栗,这也预示了军官戈夫导演的一场大屠杀即将来临。戈夫的声音前置在了刮胡子的镜头中,这一声音起到了转场作用。下一个镜头是戈夫在发表极为可笑和荒谬绝伦臭名昭著的演讲,他说这一天将成为历史,犹太人所创造的历史将成为谎言,从未发生过,于是大屠杀开始了,凄惶的狼狗声、部队的喊杀声响彻整个城市。有许多镜头表现了场面的萧杀与严酷。有提前自杀的,有躲藏起来的,有随处被枪杀的,在集体被射杀的,到处是逃跑的人群,到处是生离死别的悲残场景,令人恐怖的枪声不绝于耳响彻夜空。最后绝大多数的人群还是被驱赶到了一起等待命运的宣判,他们已经成为一群无助待宰的羔羊。斯庇尔伯格处理这十几处屠杀场景甚至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没有雕刻的痕迹,这无疑是一部纪录片,然而它却不是一部纪录片,从这一点而言影片《可可西里》也具上佳出色的表现,这是我欣赏《可可西里》的原因,这些话暂且不论。
影片《辛》中一曲甜美轻柔动听的无源歌声做为伴声起到了对大屠杀反衬的作用。整个黑白的场景中唯有一个小女孩的衣服呈现了引人注目的红色,这一著名的镜头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穿红衣服的小女孩钻进床下后本能地用手掩住了双耳,外面马上就传来了德国士兵令人恐惧的脚步声,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场连接是这样的自然而贴切,这让我想起了《丹麦交响曲》中镜头或者场景之间的连接方法,前一个镜头是打高尔夫球的动作,后一个镜头就是飞翔航拍的镜头。前一个镜头是一个有听力障碍的老人使用最新的耳机产品的镜头,下一个镜头就是声音沸腾的足球场。所以说艺术之间是有联系的。
镜头从辛德勒夫人摇到辛德勒总共有三次,颇有韵味。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传达了辛德勒夫妇的震惊、无奈和不忍。
深夜之中是守株待兔的德国士兵,躲藏了一天的人们出来了,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碰了钢琴并发出了声响,于是新的屠杀再一次开始了,有源音响即钢琴弹奏声音仿佛是专门为大屠杀而伴奏的,弹钢琴的琴师从容不迫,表现了犹太人面对死亡的一种大义凛然,也对大屠杀构成了一种蔑视和无情的嘲讽。
忙了大半夜的职业杀手--军官戈夫也盼望着这个血腥之夜能够快点过去。刺耳的枪声和刺目的亮光终于嘎然而止,出现了一辛德勒工厂中大堆静默无声的生产制品,表达了物在人已消逝的内涵。辛德勒在房内注视着这些产品,也注视着窗外的被圈回来进行工作的犹太人,做为一种对比,军官戈夫也刚从性感漂亮的情人被窝里爬出来,他也在注视着尢太人,他需要另外一种放松,他以打猎的心态和姿势举枪向老弱病残的犹太人瞄准射击,两个犹太人倒在了他的枪口下,屠杀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了,剧情从高潮渐渐开始趋缓,以便让人们紧张的心情得以一些放松,这大概是剧情的一般套路。
场景七十五到场景九十:
这一段落是表现了辛德勒和戈夫的第一次会面和谈话,并着重介绍了辛德勒和戈夫二人拯救和杀害犹太人的一种潜在的竞赛。在辛德勒看来,“战争把人最邪恶的一面抖出来了,在正常情形下,戈夫会合情合理的,只会表现善良的一面,而且戈夫在某些情况下坏的可爱,酒色财气无所不好。”有一次居然要吻遍一个宴会上所有的漂亮小姐。不过在辛德勒的工厂经理史顿看来,戈夫就是喜欢杀人,事实确实如此,戈夫好几次又上演了随意杀人的恐怖场面。一次是借口牧师不好好干活就拉出去枪毙,好在戈夫的手枪以及随从的手枪诡异般地打不出子弹来,牧师才幸免于难.表现戈夫杀人场面的恐怖是长达二分钟打了十几枪而打不死人,着实让人惊悚并不寒而栗。另外一次是戈夫借口有人偷了鸡而没有人承认,于是当场枪毙一人,好在一保机智的孩子站出来说打被打死的那个人就是偷鸡者,其他人于幸免于难。还有一次是戈夫借口有人逃跑而逃跑者周围的人处死25名。戈夫的脸上满是鲜血,狰狞可怖。
辛德勒则是想方设法营救犹太人。他不惜亏本大量贿赂德国军官和一些关键人物。先是将那位机智的孩子救下,又将一位名叫雷珍·普曼的犹太小姐的父母从集中营救回来。他本来不想救这位小姐的父母的,因为这位小姐对辛德勒说他的工厂是专门营救犹太人的避难所,所以来求辛德勒。这正好说到了辛德勒的最害怕并不愿让人知道的事情,所以辛德勒大发雷霆,驱赶走了这位小姐。不过辛德勒终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德国人,他最终救出了雷珍·普曼小姐的父母。望着后景中被救出的父母,位于前景中的雷珍·普曼小姐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一笑,这时背景音乐呈现了舒缓而抒情的韵味。长达三个小时的《辛德勒的名单》剧情和剪辑效果其实是非常凝练的,这边房间内辛德勒告诉史顿救谁,另一个场景中谁就能从犹太人的队列中被叫出来送到工厂去从而获救。类似的情况在《辛》中比比皆是。三个小时的电影却让人不感到长。
场景九十到场景一百:
这一段落着重刻画辛德勒和军官戈夫的性格特征,导演有意识地将二人的性格特征做一个比较。在做戈夫佣人的海伦·凯丝向辛德勒诉说戈夫性格的反复无常和阴森可怖,她认为戈夫终有一天要杀掉她。辛德勒认为不可能,因为戈夫其实是喜欢海伦·凯丝的。辛德勒送给海伦·凯丝一个吻,这个吻对于海伦·凯丝来说就如同一缕和煦的春风消融了她那冰封的心灵。
那么戈夫和海伦·凯丝在一起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海伦·凯丝正在给戈夫打磨指甲,画面中的戈夫正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应该不应该向海伦·凯丝表达爱意呢?实际上,戈夫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喜欢犹太人这件事情的。这表现了戈夫极其虚伪可笑的性格特征,正如辛德勒所说,“戈夫坏的有点可爱”。
两个男主人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画面中戈夫滥醉如泥,十分狼狈。而辛德勒则表现了良好的举止风度,对戈夫形成了一种举高临下的对话优势。辛德勒出于救人的目的,机智地给戈夫灌输了一种思想,就是通过赦免他人才能体现自己的控制力与权力,做一个仁者戈夫。愚蠢的戈夫果然觉得这种理论很新鲜,他先是赦免了一名在工作中抽烟的人,后来又赦免了工作失误的李西。不过战争已经铸就了戈夫的杀人本性,于是他将刚才已经赦免的李西枪杀了。
这一段落有一个道具十分引人关注,这个道具就是一面镜子。国外的许多影片在表现人物性格的两面性时都擅长使用镜子也就是镜像理论。这面镜子将戈夫的两面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镜子外面的戈夫和镜子里面的戈夫似乎进行了一种对话或者交锋,这也可以说是魔性的戈夫和人性的戈夫进行对话,不过最终还是魔性的戈夫战胜了人性的戈夫,李西被枪杀了。
在辛德勒的生日宴会上,戈夫在楼下和又和海伦·凯丝在一起说话,辛德勒在楼上和大家一起狂欢。戈夫通过一阵自相矛盾令人可笑的自言自语后,终于决定吻海伦·凯丝,不过他还是临时改变了主意,不仅没有吻,反而还将海伦·凯丝暴打一顿,他强词夺理地认为犹太人天生就是一副老鼠的面孔和老鼠的眼睛,几乎诱使上当,他说“我怎可同情你,你这犹太婊子”。楼上做游戏踩碎一只灯泡,紧接着画面切到楼下就是戈夫暴打海伦·凯丝,如此蒙太奇剪辑令人为之叫好。楼上的辛德勒和戈夫上一次的宴会上一样,几乎与每一个小姐进行接吻,两位主人公在这一点上似乎有相同之处,而且两人也大有惺惺相惜的意味。不过辛德勒最后还吻了一名犹太女子,这是戈夫做不到的,因为戈夫太虚伪,这是两个人在性格上的最大不同这处。
对正反面主人公进行如此细腻的性格特征描写与刻画,可以说《辛》达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高度了!
场景一百到场景一百一十:
这是本剧的又一个小高潮。旨在把观众的神经再一次紧绷起来,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正当犹太女工谈论纳粹集中营的恐怖情境时,恐怖就真的向犹太人袭来。纳粹士兵将犹太人集中在广场上,让他们脱掉所有的衣服象牲口一样来回跑步,由医生检视他们是否健康,是否能干活,如果不健康也不能干活就统统送到集中营用毒气集体屠杀。为了能够过关人们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染红自己的脸和嘴唇,以表明自己的健康的。用来表现纳粹的残酷和萧杀还有一招就是让小孩和大人的生死离别。刚刚为侥幸过关而高兴的女人们马上就面临着孩子们走向集中营而悲痛欲绝,只有极少数孩子侥幸逃脱。其中一个孩子藏在一个又脏又冷的水池内冻的瑟瑟发抖,但也比去集中营被屠杀要好的多,通过这些镜头表现刻画了犹太人苟且偷生的岁月。
辛德勒因为吻了犹太女人而惹下了麻烦,他被关起来,幸亏戈夫了解他,在为辛德勒说情,说他是见了貌美的女人就昏头并智商不够的一个人,戈夫说按照他自己的经验,感觉犹太女人都懂得诱惑人,她们都有法力,被迷着的男人值得可怜应该接受治疗而不是应该受到处罚,特别是辛德勒吻过的那个犹太女人其实长的很漂亮。不过戈夫的说情似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好在辛德勒过去认识的一个高级别的军官才使辛德勒脱离了麻烦。
在表现犹太人被脱掉衣服接受检查时,镜头随着凌乱的人群也显得动荡不安,给人以非常急迫和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印象深刻。
场景一百一十到场景一百三十:
剧情达到了又一个高潮。用大提琴演奏的音乐悲壮阴郁,如泣如诉,如歌如吟。本来被埋葬的犹太人尸体又重新挖出来被层层堆积起来进行焚烧,呛人气味连德国士兵都感到难以忍受。一名德国士兵在大屠杀中神经似乎已经崩溃。戈夫抱怨地说,本来已经够忙,还做这些事情。以后要将犹太人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去一了百了,这句话对于辛德勒工厂里的犹太人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令辛德勒大为吃惊的是以前见过的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已经被运尸车推进了火场,镜头从红衣服的女孩摇到辛德勒的脸上,辛德勒震惊的半天合不住嘴。史顿等工厂工人也很有可能被送往集中营,所以辛德勒和史顿终于在一起喝了伤感的一杯。不过辛德勒决心要营救这些犹太人,他和戈夫终于达成了一笔交易,用钱来换犹太人的生命。键盘敲击声开始响起,这里挽救犹太人生命的福音。辛德勒最后还准备把海伦·凯丝的名字也加进名单,对海伦·凯丝已经非常钟情的戈夫一口回绝。不过在辛德勒的金钱面前,戈夫终于同意了交易。工厂迁往另外一个地方,工厂的女工却由于文件出错被运往集中营,差一点进入了焚尸炉里。由于辛德勒的全力运作才逃出虎口。这让她们见识了集中营从剪头发、淋浴消毒、再进入焚尸炉里的屠杀程序,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一场子噩梦。而辛德勒为了犹太人可能已经破产。
这一段落里时常伴随着凄惨揪心的火车汽笛声音响,这个音响似乎成了屠杀的标志性音响。最为凄残的一幕是女工们被救出后,孩子们却就要被推进焚尸炉,一场母亲和士兵争夺孩子们的残烈场面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还是辛德勒及时赶到孩子们才算化险为夷了。
场景一百三十到场景一百五十:
辛太太不愧是一位智慧、漂亮、温情、大度的贤内助。从始到终都在全力支持辛德勒的义举而没有怨言。辛德勒似乎也改掉了花心的毛病。犹太人的祈祷声阵阵响起。严冬终于就要过去了。德国投降,战争结束。辛德勒向着他拯救出来的犹太人以及看守士兵做了救世主或领袖般的演讲。剧情渐渐进入了情感的高潮。犹太人如泣如诉的祈祷声两次响起。犹太人用他们的镶嵌的金牙为义人辛德勒做了一枚戒指,戒指上一行文字说:“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剧情达到了情感的高潮。辛德勒激动的泪流满面。他不停地说,“我挥霍太深,本来可以多救几个人的,比如卖了车子,等等,可我却没有办到。”最后辛德勒竟失声痛哭。一种人道主义的力量震撼了屏幕外的我们!
场景一百五十到场景一百五十三:
横向队列的犹太人向从远处走来,横向队列表达了一种气势。罪孽深重的戈夫终于被推向了一个简陋的绞刑架,令人好笑的是死刑执行的不太顺利,也许是戈夫太沉重,苏联士兵好不容易才用脚踹开了戈夫脚下的木箱,戈夫才被被绞死。戈夫临死前还整理了一下头发,不高不底地说了一声“希特勒万岁!”戈夫此举更令人可笑、可憎。在这一段落里,阴郁的黑白终于回归了彩色,转场技法如同行云流水。背景音乐抒情而激越。
《辛德勒名单》是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宏篇巨制。影片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并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与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影片于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当即引起了轰动,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对于影片的成就来说,这是当之无愧的。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也以此片第一次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于他的才华来说,这是一份迟到的肯定。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热情,实际上,影片的改编权和制片权早在1982年就已买下。但直到10年后,影片的拍摄计划才真正得以实行。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也拒绝请好莱坞影星主演,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当年集中营的幸存者作副导演,并请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作影片的顾问。斯皮尔伯格耗费了2300万美元就完成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并谢绝了片酬而将全部个人赢利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