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汉语拼音
从孩子开始接触汉语拼音学习开始,我就一直想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弄明白,因为,我问及很多教师的时候,他们都认为的为了学习汉字。但学习汉字,特别是认识、书写汉字的经历告诉我们,不掌握拼音一样可以识字、写作。比如,小孩子一开始认识的的人、口、手等这些简单的汉字,就没有借助拼音;再比如,到高年级以后,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也多数没有借助拼音,而是凭借形象记忆。这样看来,学习拼音是为了学习汉字至少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
于是,我又查了一些资料,比如:
材料1:汉语拼音(Chinesephoneticalphabets,Chinese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材料2:1958年1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报告会,周恩来作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报告规定了中国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并指出:汉语拼音方案是用来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文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
材料3: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末年朝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材料4: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综合上述材料来看,拼音的作用很明确就是“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
在中国近代,特别是如鲁迅、梁启超等文化旗手呼吁废除中国文字,推行拉丁文字,其目的是为了推行文字在民众中的普及与使用,因为,那个时候,文盲遍地,愚昧落实,使得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得到普及。建国后,提出的大力扫除文盲就是在那个背景下提出的。同时,新中国建立伊始,就着手解决这个关系民族兴旺发展的大事。于是,拼音方案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最后大家的争论结果就是设计我们自己的拼音方案,发挥“给汉字注音”的作用。同时也明确提出“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这就给拼音有了一个明确的功能定位,就是给汉字正音,辅助识别汉字,但不能替代汉字。因为,大家都知道一种文字对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
但是,为了推进汉字的普及,我们在推行拼音的同时,也开始简化汉字的书写笔画。这一简化汉字工程已经持续到上世纪末。简化汉字在普及文字,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上发挥积极作用,但在汉字文化的传承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在人世繁体字的当下,我们对阅读古籍经典就显得吃力一些。这对文化的继承是一种弱化。
由此可见,拼音的学习具有以下显著功能;
第一、语言校正。全国的方言区别极大,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这就是普通话。而帮助普通话推行全国的就是拼音。这是它的最大价值,也是核心意义。
第二、汉字识别。我们认字可以凭借教师的教授,自己的记忆,但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并且别人也为教过的生僻字,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去查证。在查证的过程中是以偏旁部首查字法,但认读这个生僻字却需要拼音的校正和帮助。这时,拼音就是一个必须的工具。
第三、文字输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王选先生完成了汉字激光排版系统的发明之后,汉字这个具有上千年生命力的活化石又换发了第二次生命。之前的汉字输入是以汉字结构为基本组成,现在已经可以以拼音直接进行输入。现在,越来越的的年轻人在运用拼音输入法在使用电脑。
如此看来,学习拼音的关键是通过读来校正学生的发音习惯,为说好普通话打下基础。其次是会用这个工具认读生僻汉字和使用计算机。当然,我们还可以在拼音教学中提高它的教育附加值,即规范书写,书写习惯等等,这些就属于教育学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