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历史上的今天6月23日

历史上4月23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616~2007

(更新时间:2014-4-23)



世界读书日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



莎士比亚

1616年4月23日,英国作家、戏剧家莎士比亚逝世,享年52岁。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出生,他一生创作丰富,现存37个剧本、叙事长诗两首和十四行诗150多首,由于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被广泛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不朽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



塞万提斯

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塞万提斯逝世,享年69岁。塞万提斯出生于1547年。他的作品《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名著,已被译成一百种以上的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此外,他还写过《奴曼西亚》《训诫小说》《巴纳斯游记》等作品。



汤显祖

1616年4月23日,中国文学家汤显祖逝世。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魏源

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魏源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著名学者。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



普朗克

1858年4月23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出生。他在1900年黑体辐射和吸收的理论研究中,首先提出适用于电磁波谱所有波段的经验公式,即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用量子理论第一次成功地计算出光谱的特殊谱线的位置,普朗克的理论开始被人们看作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廖仲恺

1877年4月23日,廖仲恺诞生。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广东惠阳人,出生在美国旧金山。1903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进行推翻清王朝、讨伐袁世凯和南北军阀的斗争。他积极襄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立了不朽的功绩。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杀。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罗科菲耶夫

1891年4月23日,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出生。普罗科菲耶夫5岁开始作曲,由母亲记谱,后来还试写歌剧。1914年演奏自己的作品获鲁宾斯坦奖而毕业。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与史诗般的风格,并进一步把传统的调性、旋律手法与20世纪音乐相结合,有135部作品。1957年因《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1951-1952)而追授最高列宁奖。



拉克斯内斯

1902年4月23日冰岛小说家、剧作家拉克斯内斯生于雷克雅未克。拉克斯内斯17岁出版第一部小说《自然之子》。1927年出版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来自克什米尔的织工》,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冰岛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四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冰岛之钟》的3部长篇小说。他的作品贯穿着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被压迫者执言,自称是“左翼社会主义者”。拉克斯内斯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1953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5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秀兰·邓波儿

1928年4月23日,秀兰·邓波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邓波儿3岁学习舞蹈,不到4岁就开始拍短片。1934年她在《站起来欢呼》中因出色的歌舞表演崭露头角。仅在这一年,她就拍了10余部影片,一跃成为最叫座的好莱坞明星。秀兰·邓波儿是是好莱坞30年代的著名童星,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她主演的影片《亮眼睛》、《小天使》、《卷毛头》等在我国电视播映后,仍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号召解放区军民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和准备全面反攻。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眄尊

1946年4月23日,教育家、作家夏眄尊在上海病逝,享年61岁。夏眄尊1908年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行革新语文教育。1920年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后在家乡上海从事教育工作,并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著有《现代世界文学大纲》,译有《南传大藏经》、《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辑有《夏眄尊文集》。



毛泽东在看南京解放的报道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覆亡。



陈士榘巡视起义海军第二舰队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时,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即率所属舰艇25艘在南京东北约八里之巴斗山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成为人民海军一部分。上图为南京警备司令部司令员陈士榘将军巡视起义海军第二舰队。)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1949年4月4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奉中央军委命令,到达江苏省泰县白马庙乡,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接受国民党起义投诚舰艇,组建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部队。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在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人民海军从此诞生。1989年3月,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人民海军成立日。



常宝堃

1951年4月23日,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相声演员常宝堃在朝鲜光荣牺牲,年仅29岁。常宝堃艺名“小蘑菇”。1922年5月5日生。河北张家口人。1931年拜张寿臣为师,习相声。后与赵佩如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在天津与陈亚南等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因编演相声《牙粉袋》、《过桥票》,遭国民党政府迫害。新中国成立后,编演了《新灯谜》、《思想问题》等新相声,擅演曲目有《五红图》、《批三国》等。



出席1953年中国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部分代表

1953年4月23日,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这次会议是中国妇女在解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4月25日召开的执委会第一次会议上,宋庆龄、何香凝被推举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蔡畅当选为主席,邓颖超、李德全、许广平、史良、章蕴当选为副主席。

  

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左)第一批国产“歼五”型飞机(右)

1956年4月23日,我国第一种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同年9月试飞成功,并命名为“五六式”,后改称“歼五”型。1956年9月27日,首批10架“歼五”型喷气式歼击机装备部队,从此开始了以国产作战飞机装备部队的历史。此后,中国自行制造的“歼六”型超音速歼击机、“歼七”型高空高速歼击机、“歼八”型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先后试飞成功,并陆续装备部队。



“东风号”

1960年4月23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郑君里

1969年4月23日,中国著名电影、话剧艺术家郑君里逝世,终年58岁。他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并组织大道剧社。次年进联华影业公司当演员。抗日战争前曾在《新女性》《大路》《迷途的羔羊》等20部影片中饰演角色。抗战胜利后,导演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优秀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导演了《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优秀影片。



浦熙修

1970年4月23日,浦熙修在北京病逝,享年60岁。浦熙修,上海嘉定人。1910年10月20日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进《新民报》工作。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曾任北京志成中学教师,《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香港《文汇报》南京特约记者,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新疆纪行》等。以工作勤奋、文思敏捷著称,是中国现代女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

1975年4月23日,南越傀儡集团内阁宣告辞职,美国总统福特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75年4月23日,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这之前印度政府再次出动军队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软禁国王并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被废黜的锡金国王在纽约病逝后,王储旺楚克·膝辛·纳姆加尔继位为第十三世国王。新国王表示印度吞并锡金是非法的。

1980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丧失工作能力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候选人的决定》,决定指出,为了使出席中共十二大的代表和大会选举的中央委员会,有相当比例的年富力强的同志,使党的领导机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繁重任务的需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长期连续性,中央决定,凡年事已高,丧失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同志,不能当中央的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这是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和逐步更新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步骤。



胡蝶

1989年4月23日,中国早期电影明星胡蝶在加拿大温哥华病逝,终年81岁。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与阮玲玉合演了《白云塔》《空谷兰》等影片。随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又主演了《狂流》《脂粉市场》《盐潮》《姊妹花》《渔光曲》等。之后,主演了《夜来香》《劫后桃花》《女权》《永远的微笑》等片。其中《后门》一片获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黄胄

1997年4月23日,中国著名国画家黄胄在广州逝世,享年72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后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创作了巨幅《庆丰收》《载歌行》等作品;八十年代,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等重要国务活动场所创作了包括《叼羊图》《欢腾的草原》《牧马图》《草原八月》《姑娘追》等巨幅在内的300多幅作品。出版有《黄胄作品选》《黄胄速写集》《百驴图》等。



北约

1999年4月23日,北约首脑会议在美国的里根国际贸易中心开幕。会议主要议题是纪念北约成立50周年、科索沃危机以及迎接21世纪的安全挑战等。来自北约19个成员国以及23个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而拒绝与会。4月24日,通过了新的《联盟战略概念》。这份面向21世纪的北约新战略文件提出,北约今后将继续坚持“集体防御”政策,但同时将对其周边地区的冲突作出反应,确保欧洲—大西洋联盟地区的安全。



叶利钦

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联邦前总统叶利钦因心衰竭逝世,享年76岁。(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幌一郎曾为此公开撰文,称图书和版权作为人之创造精神的重要推动力,“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发挥着突出作用”。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同时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乐趣,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并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不可替代贡献的人表示敬意。选择4月23日是因为这一天在世界文学领域具有纪念意义。世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许多著名作家如莫里斯·德吕翁、弗拉基米尔·纳博和曼努埃尔·梅希亚·瓦列霍等也都是在4月23日出生或辞世的。

为提高公众对阅读的兴趣和促进图书出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在“世界读书日”的框架下发起了“世界图书首都计划”,并宣布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当年的“世界图书首都”。此后每年都有一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图书首都”的称号,以庆祝和传扬人类的图书事业,庆祝活动开幕于当年的4月23日,结束于翌年的4月23日。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会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而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世界图书日”自2001年以来的举办城市如下:马德里(西班牙,2001年)、亚历山大(埃及,2002年)、新德里(印度,2003年)、安特卫普(比利时,2004年)、蒙特利尔(加拿大,2005年)、都灵(意大利,2006年)、波哥大(哥伦比亚,2007年)、阿姆斯特丹(荷兰,2008年)、贝鲁特(黎巴嫩,2009年)、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20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2011年)、埃里温(亚美尼亚,2012年)、曼谷(泰国,2013年)、哈科特港(尼日利亚,2014年)

历年主题:

2014年:地球与我

2013年:拥抱春天,追逐梦想

2012年: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

2010年:让我们一起走向阅读社会

2009年: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

2008年:走向阅读社会,共享阅读快乐

2007年:知识因传播而美丽

附:中外读书格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读书要四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英国)吉本

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快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古罗马)西塞罗

书籍是夜间的伴侣。当你翻开它时,它会使你忘记压抑在心头的苦衷;书籍传授给你知识,增长你的才干;它从不妒忌,更不会疾恶如仇;它总是认真完成你的重托,无论时间多么长久,它绝不背叛友谊的誓言。——(阿拉伯)阿里一伊本.扎赫姆

我像吝啬鬼对待自己的财宝那样,迷恋着图书。我坚信,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享用它;我为能享有这种权利,而感到心满意足。每当我启程上路,总要书籍陪伴着我。——(法国)蒙田

对书籍的爱,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耀。即使将所有的印度宝石跟我的藏书交换,我也不乐意。我的藏书室,是我著作的依据和最大的生活乐趣。——(英国)吉本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走进世界图书之都

周依奇



图书通天塔”

(2011年5月11日,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由阿根廷著名艺术家玛尔塔·米努金设计的“图书通天塔”落成。书塔高25米,呈螺旋状盘旋上升,沿途悬挂来自54个国家的图书作品。)



泰国曼谷Thailand Knowledge Park图书馆



蒙特利尔Nicolas Hoare书店



卢布尔雅那北方公园内的United Growing Books of the World雕像

在深圳,读书活动在政府的推动下已经逐步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自觉。2013年初,由深圳市政府主办,深圳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承办的“图书和知识产权深圳会议”在深圳举行。在这次盛会上,一个话题引起与会嘉宾们的特别关注:深圳正在努力申请成为2015年“世界图书之都”。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读书,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人类汲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6年4月23日,国际社会迎来了第一个“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受该活动所取得积极效果的启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启动了“世界图书之都”项目。根据该决议,从2001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推出“世界图书之都”,任期始于当年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止于次年“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为期12个月。

自第一顶“世界图书之都”的桂冠被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摘取算起,该评选至今已进行了14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这一评选活动已对促进世界图书出版和公众阅读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世界范围内促进图书出版及公众阅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西班牙马德里:第一任“世界图书之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庆祝活动最早便源于西班牙的“圣乔治日”,这一天也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忌日——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堂吉诃德》被认为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因此,当西班牙政府代表国际出版商协会将“世界读书日”的设想和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获准后,西班牙马德里成为第一任“世界图书之都”可谓实至名归。

在西班牙,读者对文学读物可谓情有独钟。2006年仅小说类书籍出版就达1.2万种,印数7770万册,销售额约5.6亿欧元,占总销售额的18.57%,反映了西班牙读者的阅读趋向。西班牙出版物的印制、装帧都很精美,书籍普遍采用轻型纸、再生纸和经过FSC认证的环保纸。书店陈列的品种中大约有50%为精装图书。口袋书在书店陈列也非常突出,据统计,西班牙仅2006年出版软皮口袋书就达5200种,占图书出版总品种数的7.6%,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相关调查显示,传统书店和连锁书店销售占总销售的50%,其中传统书店又占总销售的1/3,说明大多数西班牙人还是倾向于在传统书店购书。传统书店及连锁书店仍然是图书发行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马德里还有不少专卖二手书、旅行书以及专门语种的书店。

西班牙的出版呈两极分化结构:93.8%的出版物销售集中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两座城市。其中,马德里占53.2%,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德里的书店,或者说最具影响的书店,则集中于格兰大道及其周边地区。用西班牙人的话来说:“没有格兰大道的马德里是难以想象的”。

2002:埃及亚历山大:曾经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亚历山大是埃及和非洲第二大城市,埃及和东地中海最大港口,也是避暑胜地、历史名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决心要在地中海和马里奥湖之间的地峡上修建一座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它命名。自那以来,亚历山大就是连接埃及与欧洲、地中海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在托勒密王朝时期,这里人文荟萃,是孕育各类学者及文学家的摇篮。

不过,亚历山大之所以获得评委的垂青,根本原因在于坐落于此的亚历山大图书馆(Library of Alexandria)。亚历山大图书馆,又称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由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国王托勒密一世在西元前3世纪所建造,后来惨遭火灾,因而被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古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汇集地和交流场所,容纳了多方文化与思想。透过文献收藏与组织管理,透过与其他周边国家的文献交流和翻译其他语言的著作,积极地促进了多方文化的交流并对世界文化有相当大贡献。它让知识跨越了地区的限制,将古代西方科学与神秘的东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文献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亚历山大图书馆保留了古代文明历程中大量的学术著作,聚集了所有可获得的源头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用于学术研究。它吸引着众多的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研究者汇集于此,进行知识创造、交流与传播,成为地中海沿岸科技创新的圣殿与文化繁荣的灯塔。

2002年于原址附近重新建立的新亚历山大图书馆(Bibliotheca Alexandrina)则是地中海沿岸主要的图书馆及文化中心之一。它同时代表着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纪念及振兴学术文化的尝试。

2003:印度新德里:政府鼎力支持出版文化产业

直至20世纪90年代,印度在世界图书出版界仍默默无闻。彼时的印度贫穷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世界100名之后,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本同书籍无缘。但印度政府在这方面展现出了远见卓识,积极支持出版文化产业发展,借此推动印度迈向世界知识大国。

从1995年起,印度开始主办每年一届的新德里图书博览会,吸引外国出版商参展;另一方面,将印度图书推向国外市场,大打印度图书品牌。经过不到10年的努力,印度终于确立了它在世界图书出版界的重要地位。

如今的印度,是世界六大图书出版国之一,英文图书出版名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印度现有15000家出版公司,每年出版24种文字的图书6万种和13000种刊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

印度政府对出版文化产业的重视对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4:比利时安特卫普:印刷出版业历史悠久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第二大城市,弗兰德地区的首府,也是欧洲著名文化中心,还是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在安特卫普众多博物馆中,不可不提建于16世纪的印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于2005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昔日的印刷作坊和主人普朗坦的住宅,以及里面的全部财产,都被作为16世纪以来世界上唯一完整的印刷出版机构得到永久的保存。印刷博物馆内保留着16世纪的铅字制造间、印刷间等。

安特卫普的“世界图书之都”活动计划,被命名为ABC2004,其首要目标就是为比利时弗兰德地区的图书市场在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推动阅读和调整视觉内容与文字内容之间的比例。

2005:加拿大蒙特利尔:“北美文化之都”书香浓郁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魁北克省最大城市。因为全市的哥特式教堂语居民占多数,体现出独特的法国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北美的“浪漫之都”。不仅如此,蒙特利尔早已因其浓郁的文化和自由的思想顶上了各种capital的响亮名号—— “北美文化之都”、“世界环保之都”、“北美留学之都”、“加拿大高科技之都”……“世界图书之都”的称号为这座城市的皇冠上又镶上了一枚璀璨的宝石。

蒙特利尔市是一座书香浓郁的城市,当选“世界图书之都”的这一年间,该市组织了数十项有关书籍和阅读的大型文化活动,目的是培养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习惯,鼓励文学创作,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2006:意大利都灵:“国际图书沙龙”闻名遐迩

都灵是意大利第三大城市,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典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常年都有数不尽的节日和庆典,有数不胜数的图书展、音乐展。都灵被称为“意大利自由的摇篮”,这是因为这里诞生和成长了众多致力于意大利统一的知名政治家和人物。都灵每年5月都会举办图书展,又名“都灵国际图书沙龙”,这个沙龙创办于1988年,是意大利最大的图书出版、阅读和文化的活动,与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和巴黎书展齐名,是欧洲重要的年度文化活动。

2007:哥伦比亚波哥大:图书馆用户多服务质量好

波哥大是哥伦比亚的首都,也是一座具有南美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波哥大是首个获得“世界图书之都”称号的拉丁美洲城市,其公共图书馆的蓬勃发展是其赢得这份美誉的最重要原因。最令人称道的波哥大Luis Angel Arango图书馆,是全球拥有最多用户的公共图书馆,而另外三间现代化超大型图书馆也被认为拥有顶尖的客户服务质量。同时,波哥大拥有294家出版社、619间书店,哥伦比亚有50%的书籍都在这里诞生。

2008: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卷阅读,开阔思路”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王国的首都,荷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建城700多年来,这里先后经历过罗马,基督教和新教的丰富多样的文化熏陶,这些文化的影响贯穿整个城市的历史。阿姆斯特丹当选为2008年“世界图书之都”,主要得益于其图书推广计划的高质量和多样性,其推广计划也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获得了国内外公立和私营图书业界的积极参与。“突出表达自由”也是阿姆斯特丹当选的一个重要原因。阿姆斯特丹素来以言论自由而著称,自16、17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就成为了那些在自己的国家被剥夺了创作自由的作家们的避难地,他们在这个和平环境中自由写作,至今仍然如此。在当选的这一年中,阿姆斯特丹以“开卷阅读,开阔思路”(an open book, an open mind)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人们对表达自由的讨论及对话。

2009:黎巴嫩贝鲁特:阿拉伯世界的书业重镇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之都和印刷重镇,这座城市对阿拉伯文艺复兴贡献重大。中东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埃及人著书,黎巴嫩人出书,伊拉克人读书。”贝鲁特是阿拉伯世界公认的“印刷工厂”。在书店,你可以发现各类装帧精美的图书,从封面上镶着金字和花纹的宗教书籍,到做成沙漠骆驼塑像的儿童书,从大厚本的《伊斯兰艺术》到一长溜的莎士比亚著作,从励志读物到经典名著,每位读者都能在书店的一角淘到自己心爱的书籍。贝鲁特努力保持其文化多样性,对话和宽容的特色是她成为“2009年世界图书之都”的原因。

2010: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一个被爱和爱书的地方

卢布尔雅那在斯洛文尼亚语中的意思是“一个被爱的地方”。在卢布尔雅那近千年历史中,曾经被罗马帝国、奥匈帝国、法国等国家统治,二战后划入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1991年斯洛文尼亚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卢布尔雅那成为这个国家的首都。卢布尔雅那人爱读书,市政厅前的大街上全是书摊。在卢布尔雅那市当选为“世界图书之都”之际,斯洛文尼亚文化部长还致信欧盟总部,建议欧盟各国降低图书的增值税,以最终实现图书零税率的目标。为了让市民能读到更多的书,这里每周周末都在市中心广场举办旧书市场。政府方面表示,这样增加书籍的流转率,不但减少纸张浪费,也使更多人以较低成本阅读到不同书籍,从总体上增加了人们的阅读量。

自2001年以来,该国每年出版4500多部文学作品,位列人均出版文学作品国家第三,仅次于芬兰和冰岛。国家虽小,出版商数量却非凡,超过1800家,并且各有特色。2004年,斯洛文尼亚还公布了公共图书借阅权,使得作者能够根据公共图书馆借阅其作品的次数获得补偿。另外,该国每年图书馆的借阅量超过了2000万,即平均每位居民每年借阅量为11本,其中24%的借阅者来自卢布尔雅那。

2011: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书籍无处不在,不需要寻找”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曾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在其去世25年后,为世界文坛贡献了博尔赫斯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因其悠久的文学和阅读传统以及策划的精彩活动脱颖而出,获得了2011年“世界图书之都”的美誉。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南美著名的“文化之都”,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气息。该市在竞选中提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不需要寻找书籍,因为书籍在这里无处不在”的口号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

2012:亚美尼亚埃里温:调动所有人的读书热情

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一座公元前就有人居住的古老城市。埃里温之所以获评2012年“世界图书之都”,最大的优势便在于悠久的历史和质量上乘及丰富多样的图书项目。该城设有档案馆、历史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以及藏有万幅油画的国家画廊。另外,马坦纳达兰文献手稿陈列馆闻名遐迩,里面藏有万多本亚美尼亚古代文献和近2000份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希腊文、拉丁文和其他文字书写的珍贵资料,不少手稿是直接写在经加工的羊皮上的。埃里温市致力于以多种类型的读书主题活动影响读者,更把书籍与阅读的整个世界——从作者到印刷商到出版商——全都调动起来。

2013:泰国曼谷:以人均年读15本书为目标

曼谷,在泰语里是“天使之都”的意思,曼谷有“佛庙之都”之誉,是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曼谷之所以成为2013年“世界图书之都”,是因其将图书供应链中及其之外的所有利益相关方联系在一起,并以社区为重点开展各项活动。曼谷市长素攀坤亲王表示,曼谷市在6个竞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第13个图书之都实属不易,为此,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目标,联手89个包括政府、民间在内的相关单位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将原曼谷市政府总部大楼改建成多功能图书馆、建“泰国卡通博物馆”、组织开展“读书益智”等培养市民爱好读书的系列活动等等。素攀坤亲王还表示,市政府最近的一个目标是使曼谷市市民平均每人每年读书量从现在的2-5册增加到每人每年15册。

2014:尼日利亚哈科特港:虽然贫穷,但却得过诺奖

尼日利亚是世界上最穷的25个国家之一,但其南部河流州的首府哈科特港却是2014年“世界图书之都”。尼日利亚获得独立后,现代艺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都有较快发展,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和表演艺术家。1986年,尼日利亚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戏剧家沃尔·索因卡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文学家。这个如此贫穷的国度何以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何以能成为“世界图书之都”?原因在于:尽管国家非常贫穷,但尼日利亚自1976年起便实行小学免费教育,尼日利亚新闻和出版事业也比较发达。对于将哈科特港命名为2014年“世界图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指出,这是因为哈科特港市政府鼓励阅读,他们提出的写作和图书出版的活动方案质量很高,也将为扫盲计划提供支持。

附录2:

戏剧家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5月3日)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使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充分,艺术性也最高。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距今已450年)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商人家庭。他7岁上学,16岁时因家境渐趋穷困而辍学。此后,他先在一个屠户家学徒,又在乡间教过书。后来因为他在当地富豪兼保安官的地里偷猎鹿兔而获罪,因此,他撇下家庭逃到伦敦,在剧场里看马、做杂役,并开始创作剧本。起初,一些专业编剧耻笑他没有受过像样的教育,“只懂得一点点拉丁文和很少的希腊文”,是“混迹于白鸽群中的乌鸦”。莎士比亚无视这些嘲讽,拼命进行艺术创作,很快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一生写了许多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37部戏剧、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中,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出色的反映了英国社会五光十色的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个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则尖锐地讽刺了高利贷商人极端利己的本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士比亚创作高峰的标志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称世界最佳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复杂的文学典型之一。莎士比亚晚年转入神奇剧的创作,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物自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还是语言的大师,他吸收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剧中时用散文,时用诗体,毫不刻板。他的许多词句脍灸人口,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莎士比亚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之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也把莎士比亚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于1616年逝世,有趣的是他的生日和卒日同为4月23日,这么巧合的事,是极为罕见的。英国人民不但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现在,“莎士比亚戏剧节”不仅盛行于英国,而且逐渐超越了国界,许多国家都举办类似的活动。



莎士比亚铜像



华威郡的史特拉福是莎士比亚的故里



莎士比亚的剧作《麦克白》剧照,中央戏剧学院演出

莎士比亚的剧作《请君入瓮》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莎士比亚的剧作《奥瑟罗》插图

附录3:

作家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1547年10月9日生于马德里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由于家贫,只上过中学。以后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569年充当胡利奥·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随从,前往意大利,游历各地,并阅读了大量文学复兴时期作品。1570年从军,后身负重伤,左手残废。1582年开始陆续写剧本。父亲去世后,他生活环境变得异常恶劣起来。1602年,他开始写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5年出版,成为名作)。因发现有伪作《堂吉诃德》第二卷问世,促使他字张写作,终于在1615年出版,但他已卧病在床,还未写完为新创作的一部长篇作品的献词,即病逝于马德里。但他的不朽名著《堂吉诃德》至今为人喜爱。

附录4:

戏曲家汤显祖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明好学,早有才名,二十一岁时中举。由于不肯依附权贵,虽博学多才、“名布天壤”,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汤显祖塑像



《牡丹亭》剧照



抚川汤显祖纪念馆



遂昌汤显祖纪念馆

附录5:

中国思想家、文学家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名远达,自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湖南邵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地理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他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为基础,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扩充为60卷本,次年徐继畲的《瀛环志略》问世,魏源吸取该书和其他资料,于咸丰二年(1852)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此书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是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附录6: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

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生。德国物理学家。从师于名家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年仅21岁即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次年任慕尼黑大学讲师,1885年任基尔大学特命教授。他在1900年黑体辐射和吸收的理论研究中,首先提出适用于电磁波谱所有波段的经验公式,即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把当时只能分别在短波波段和长波波段与实验相符的维恩能量分布公式和瑞利辐射公式巧妙而成功地统一起来。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用量子理论第一次成功地计算出光谱的特殊谱线的位置,普朗克的理论开始被人们看作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他在1912年任普鲁士科学院教学和自然科学部的终身秘书,自1894年以来一直是该学院的院士;他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从1930年起任柏林威廉研究所的所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所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1947年10月4日逝世。

附录7:

政治家廖仲恺

廖仲恺原名恩煦,广东归善(今惠阳)人,1877年4月23日生于美国旧金山。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廖仲恺的一生追求进步,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他不断探索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早在1903年,廖仲恺在日本留学时,就结识了孙中山。从此,他矢志不渝地跟随孙中山,献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其后,他参加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以及两次“护法”运动。惨痛的失败,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他和孙中山等人从“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的残酷事实中认识到,要想寻求革命的出路,就必须联合真正革命的力量。

当时国民党是一个组织涣散、纪律松懈的团体,缺乏明确的纲领、陷于瘫痪状态。许多党员腐化堕落,斗志消沉。1923年,廖仲恺受孙中山的委托,开始致力于国民党改组和促进国共合作的伟业,以开拓新的斗争道路。

1924年1月20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这是国共合作的一次盛会,出席大会的165名代表中,有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23名。在这次大会上,廖仲恺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击溃了国民党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国共合作作出了贡献。当有人诬蔑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一种“阴谋”时,廖仲恺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指出:“只要问加入的人,是否诚意来革命的,此外,即不必多问。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党一个新生命”。在整个大会过程中,廖仲恺排除各种干扰,极力促成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贯彻。最后,大会通过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现广泛的民主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从此,国民党被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忠实地执行孙先生的遗嘱,坚持贯彻三大革命政策,挫败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阴谋,继续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在国民党内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25年8月,正当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时候,国民党右派悍然下了毒手,廖仲恺先生惨遭杀害,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人民网》)

附录8:

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1891年4月23日生。父亲是农艺师,母亲是钢琴家,也是他的启蒙老师。5岁开始作曲,由母亲记谱,后来还试写歌剧。1904年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科萨科夫等。1914年演奏自己的作品获鲁宾斯坦奖而毕业。后结识芭蕾舞剧团经理人佳吉列夫,与之交往15年,受其影响亦深。

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与史诗般的风格,并进一步把传统的调性、旋律手法与20世纪音乐相结合,有135部作品。主要有《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芭蕾舞剧《罗密欧马朱丽叶》(1935-1936)、交响童话《彼得与狼》(1936)、歌剧《战争与和平》(1941-1952)、芭蕾舞剧《宝石花》(1948-1950)等。1957年因《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1951-1952)而追授最高列宁奖。但他看不见了。他于1953年3月5日逝世。

附录9:

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内斯

1902年4月23日冰岛小说家、剧作家拉克斯内斯生于雷克雅未克。

H·K·拉克斯内斯,原名哈多尔·古兹永松,17岁出版第一部小说《自然之子》。20岁在国外旅行,在德国、奥地利、法国接触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颇感兴趣。1923年隐居在卢森堡公爵领地一寺院内,皈依天主教,并写了长篇小说《在圣山下》。由于对宗教发生兴趣,特意去英国伦敦的耶稣会从事研究,后又去罗马等地,写了几部有关天主教的著作。1927年出版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来自克什米尔的织工》,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冰岛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29年去美国、加拿大,结识厄普顿·辛克莱。此时接触共产主义学说,曾撰文赞扬社会主义。1930年回冰岛。三十年代出版多卷本长篇小说《洁净的葡萄树》、《海岸的鸟》、《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四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冰岛之钟》的3部长篇小说。此后还有《歌颂英雄的萨迦》、《布雷克科特村编年史》、《得乐园》等。作品贯穿着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为被压迫者执言,自称是“左翼社会主义者”。拉克斯内斯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1953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5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附录10:

京剧大师谭鑫培



谭鑫培

谭鑫培(1847.4.23~1917.5.10) 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 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

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

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



谭鑫培《定军山》饰黄忠剧照



京剧《南天门》剧照。谭鑫培饰曹福(右)

附录11:童星秀兰·邓波儿



1960年邓波儿与儿女合影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是是好莱坞30年代的著名童星,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她主演的影片《亮眼睛》、《小天使》、《卷毛头》等在我国电视播映后,仍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秀兰·邓波儿1928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年轻时曾向往银幕生活,但未能如愿,便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培养女儿上。邓波儿3岁学习舞蹈,不到4岁就开始拍短片。1934年她在《站起来欢呼》中因出色的歌舞表演崭露头角。仅在这一年,她就拍了10余部影片,一跃成为最叫座的好莱坞明星。

30年代初,美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民不聊生。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波儿天真活泼的形象令许多美国人倾心,使他们在悲观失望中得到一丝安慰和欢乐,1935年2月,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在巴尔的摩饭店举行,共有900名来宾出席了授奖晚餐会。晚会快结束时,年仅6岁的秀兰-邓波儿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款款地走上舞台,接过1934年度奥斯卡特别奖金像。直到今天,还没有第二个儿童演员获此殊荣。

1934-1939年是邓波儿银幕生涯的黄金时期,共拍片近30部。她不仅擅长歌舞表演,而且扮演的角色常常同情穷人弱者,不带种族偏见,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一时间,邓波儿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书籍、杂志纷纷以邓波儿作封面,邓波儿娃娃、邓波儿服也都成为抢手货。

不到10岁的邓波儿并非具有超人的演技,她在影片中担任的角色也多雷同。但这并不妨碍她处于超级童星的地位;相反,观众已经习惯于一头卷毛、善良调皮而又略带几分老成的邓波儿形象,任何改变都会使他们感到不快。

然而邓波儿毕竟一天天长大了。进入40年代后,她以少女姿态演了13部故事片。其中包括《自君别后》(1944)、《密月》(1947)以及与美国现总统罗纳德-里根合演的《哈根姑娘》。尽管邓波儿的演技日臻成熟,看来还难以取代她深深留在观众心目中的童年形象,她在银幕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魅力。1949年,她演了《硬面包的故事》等4部影片后,即退出影坛。

50年代多到60年代初,

邓波儿又度过了一段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日子,以后便步入政界。1969年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1974年任驻加纳大使,成为美国第一任女大使。两年后在福特总统任期内,担任国务院礼宾司司长。

邓波儿1945年与中士约翰-艾加结婚,4年后因感情不合而离异。1950年改嫁企业家约翰-奥尔登-布莱克。现有一子二女。1977年,美国儿童影片中心授予她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她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



《亮眼睛》剧照1934年



听妈妈讲故事



《小船长》剧照1936年导演:大卫·巴特勒



任节目主持人时的邓波儿



任美国驻加纳大使和国务院礼宾司长

附录12: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出席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要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大会听取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指出了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并号召全党发扬三大作风,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提出八路军、新四军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从抗日游击战争到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以迎接抗日战争的大反攻。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任弼时、林伯渠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陈云、叶剑英、陈毅等同志发言,分别论述了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基本精神。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案》、《关于军事报告的决议案》和新党章,通过了《关于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的决议》。大会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制定了人民军事路线的完整体系。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44人为中央委员,廖承志、王稼祥等33人为候补委员。

大会于6月11日闭幕。

附录13:

教育家夏眄尊



中学生创刊号

夏眄尊,名铸,字勉旃,号闷庵,后改名眄尊。1885年生。浙江上虞人。1905年东赴日本留学,1907年回国。1908年任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通译助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行革新语文教育。1920年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后在家乡上海从事教育工作,并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1930年创办《中学生》杂志。1937年创办《月报》杂志,并任上海《救亡日报》编委,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著有《现代世界文学大纲》,译有《南传大藏经》、《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辑有《夏眄尊文集》。



夏丏尊居住过的平屋



夏丏尊先生及夫人墓

附录14:
历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历史上的今天6月23日

人民解放军突破千里江防,毛泽东赋诗追穷寇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午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500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1949年4月21日,在毛泽东、朱德签发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后,人民解放军中、东、西三集团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长江北岸,以最简陋的木帆船,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长江,打响了解放国民党主要控制的江南战役。

至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已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道道防线,先后攻占了江阴、丹阳、常州、无锡、镇江、南京、芜湖等城市。

至4月27日,各部队追击逃敌,又先后解放了上饶、金华、武汉、上海等城市,共歼灭顽敌15万多人。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4月22日,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运筹帷幄,不断发出指示。23日下午,他看到《人民日报》刊登关于解放南京的报道,心里十分高兴,即回到办公室给二野刘邓大军发贺电,并写下了不朽诗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央军委立即将此诗拍发前线,鼓舞着将士们大踏步地向西南、西北进军,走向了解放全中国、取得人民民主革命完全胜利的新征途。



突击队员冲上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市区



南京市民欢迎入城的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进驻国民党“中央党部”



进驻总统府的战士凝视着挂在墙上的日历

(进驻总统府的战士凝视着挂在墙上的日历:1949年4月23日结束国民党22年黑暗统治的日子。)



进入“总统府”的战士们,把蒋介石的画像清理出去



占领国民党总统府的中国人解放军



缴获的国民党飞机

附录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在江苏泰州宣布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华东海军司令部设在南京,海军司令员兼政委由原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袁也烈,副政治委员为赵启民,政治部主任为康志强,并以原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师部644人为基础组成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3个办公厅。紧接着,为接收起义的国民党海防舰艇,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成立了办事处。为接管上海的国民党海军机构和设施,成立了以张爱萍兼任部长的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为接管和修理舰船装备,又成立舰艇调查修装委员会等等。

几个月来,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投诚,以及中共俘获的舰船共计有183艘,4万多吨;海军在全国接收招商局等单位中小船只169艘,6万多吨;打捞早年沉船6艘,1715吨;在香港购买旧船48艘,2.5万吨。这些舰船大多性能落后,陈旧不堪。



起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永绥号”军舰编入解放军华东海军

附录16:

“东风号”——我国第一艘万吨轮

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当时的报纸这样描述这件事:

“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十一天,其中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

“东风号”载货量一万吨,排水量一万六千多吨,航速每小时十七里,续航力一万二千里,这艘货轮建成后如从上海起碇,沿太平洋,经印度洋、大西洋,中途不加燃料、饮料,可直达苏联列宁格勒。

这样一艘现代化巨轮的建造,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时间,是这个厂职工群众大闹技术革命的结果。全厂职工一跨进六十年代,雄心更大,志向更高。他们豪迈地提出:东风越吹越猛,造船要越造越好,越造越快。全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高潮。万吨级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共实现了三百多项重大的技术革新项目,改进设计、改进工艺达一百八十多项,采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技术,使船台周期一再缩短。全船主要结构焊缝合格率达98%以上,船壳建造成本降低了5.5%。在建造过程中,工人们发扬了敢想、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许多原来认为“办不到”的事情办到了。货轮开始建造时,船上所有的材料、设备都能在国内制造,独有一台精密仪器--电罗经当时还不能制造。电气车间工人知道这件事以后,坚决表示:“东风”号一定要用上国产电罗经。工人李文敏、工程师马滕图等,战胜了重重困难,终于制成了我国第一台电罗经。老工人吴裕其,早在万吨轮船下水以前,就想到如何在下水时不再进行笨重体力劳动。他日夜苦想,终于创造了“无声下水”的行进操作法。

这个厂在1958年建造第一艘五千吨海轮--“和平二十八号”,船台周期只用了七十天;1959年,建造第二艘五千吨海轮“和平十八号”,船台周期缩短到三十五天。这次的万吨巨轮,虽然载货量大一倍,而船台周期只用了四十九天。

附录17:

电影艺术家郑君里



郑君里

郑君里,原名郑重,又名郑千里。1911年12月生于上海。广东中山人。

1929年夏郑君里在南国社参加演出《梁上君子》、《莎乐美》等剧。同年冬,与陈白尘等组织摩登剧社。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并组织大道剧社。1932年进联华影业公司,主演过《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影片。1937年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一、二章。

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为重庆中国剧社导演过《戏剧春秋》、《求婚》等话剧。1946年参加昆仑影业公司。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1948年导演《乌鸦与麻雀》,于1950年摄制完成,1957年该片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导演了故事片《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其中《聂耳》获1961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发表过《阮玲玉和她的表演艺术》、《谈中国电影的传统》等电影理论文章。1969年4月23日被迫害致死。其电影理论著作《画外音》于1979年出版。



阮玲玉,郑君里主演的《新女性》



郑君里导演的《聂耳》剧照



《林则徐》



《枯木逢春》



1949: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赵丹主演)

附录18:

新闻工作者浦熙修



浦熙修

浦熙修,中国女新闻记者。上海嘉定人。1910年10月20日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进《新民报》工作。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重庆及南京《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等重大政治事件的采访活动。1946年5月,协同《新华日报》联合在重庆的42名新闻记者发表公开信,谴责国民党新闻机关对国民党派特务制造重庆“较场口事件”的不真实报道,同年6月,在南京下关车站进行采访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围攻和欧打。1947年5月,组织报道学生在南京举行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示威大游行。1948年11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出狱后,为香港《文汇报》撰写通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候补中央委员。曾三次赴朝鲜前线采访并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往新疆等地采访,所写旅行通讯辑为《新疆纪行》出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任中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化教育组副组长,参加《文史资料选辑》的编辑工作。1970年4月23日在北京病逝。浦熙修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以工作勤奋、文思敏捷著称,是中国现代女新闻记者中的佼佼者。

附录19:

越南战争结束

1954年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后,美国逐渐取代法国对越南南方进行殖民统治。

为了阻挠越南统一,长期霸占南方,1961年,美国发动了由美国军事顾问指挥南越傀儡军的“特种战争”,后来又派部队到越南南方直接参战。结果,美伪集团在战场上遭到修重的失败,被迫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关于在超前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南方以后,南方傀儡集团破坏《巴黎协定》,拒绝实现民族和睦,蚕食越南南方解放区。

1975年3月,越南军民发动春季攻势;1975年4月23日,南越傀儡集团内阁宣告辞职,美国总统福特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越南军民于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越南南方,彻底摧毁了南越政权。

附录20:

锡金被并入印度

锡金面积7千1百平方公里,人口31万多人。75%为尼泊尔族,其余为锡金族和雷布查族等,信秦喇嘛教和印度教。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0年又成为印度的保护国,1973年4月,印度开进锡金,接管了锡金政府的一切权力。翌年7月又使锡金议会通过《政府法》,规定锡金政府可参加印度的政治机构。9月印度议会又通过宪法,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动军队解散锡金的王宫卫队,软禁国王并使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黜国王,4月23日印度议会通过决议把锡金变成印度的一个“邦”。被废黜的锡金国王在纽约病逝后,王储旺楚克·膝辛·纳姆加尔继位为第十三世国王。新国王表示印度吞并锡金是非法的。

附录21:

影星胡蝶



胡蝶

胡蝶,振翅飞越迷雾

胡蝶是中国早期影坛最灿烂的明星,是家喻户晓的“电影皇后”。胡蝶与阮玲玉名声相当,可结局大异。阮玲玉在电影事业的盛年戛然作别,胡蝶则有着长久的艺术生命。阮玲玉以决绝的方式表达了所遭难堪与委屈;胡蝶一生同样有过进退维谷的窘境甚而险境,但她展现给人的始终是深深的酒窝,含蓄的笑意。

要做自由飞翔的“蝴蝶”

1908年,胡蝶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辅庆里。当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末代皇帝宣统即位。后来胡蝶的母亲还常说:“这丫头就是老佛爷和皇上驾崩那年生的。”

父亲任京奉铁路总稽查,胡蝶从小跟着父亲“跑铁路”。每到一地,为了能尽快找到小伙伴,她常常模仿当地人口音。幼年的胡蝶对语音极为敏感,这对她以后踏上戏剧之路带来帮助。母亲出生在大家庭,受教育不多,却很懂得为人处事,胡蝶在《回忆录》中提到,“她常教育我:'你要别人待你好,首先你要待人好。’她没有能说出长篇的大道理,但是这句含有哲理、朴实无华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当我步入影坛,她又告诫我:'凡事不要争先,要退后一步,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胡蝶回忆录》,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胡蝶16岁时,全家返回上海。这一年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实际这只能算得上演员短训班,对入学条件无严格限制,学时半年,学费低廉,不过教学严格,学生每周能在上海大戏院免费观摩两部西方电影。著名编剧和导演洪深负责教授表演课。报考中华电影学校时,胡蝶想给自己取个艺名。她原名胡瑞华,考虑改名“胡琴”,转念一想,胡琴岂不是整天让人拉来拉去吗?也不知哪来的一下灵感,脑子里浮现出'蝴蝶’二字,“蝴”与“胡”谐音,当个“蝴蝶”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学习结业后,胡蝶在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战功》一片中出演配角,接着在友联公司的《秋扇怨》中升任主演,绽放着两个甜甜的酒窝,胡蝶开始崭露头角。翌年,胡蝶和天一公司签订了两年合同,拍摄了《白蛇传》、《孟姜女》、《珍珠塔》、《儿女英雄传》等十余部影片。天一公司老板是邵醉翁,成立初期拍摄题材以民间故事为主,这些影片受到老百姓欢迎,但不受知识界关注,因而胡蝶在天一公司时期没多少发挥余地,两年后,她“跳槽”到明星公司,才开始大放光芒。

最“乖”的明星

《白云塔》是胡蝶进入明星公司演出的第一部影片,另一位女主演是阮玲玉。片中胡蝶曾反串翩翩公子,鼻梁上架一副圆边眼镜,阮玲玉演一个小鸟依人却行为不端的小姐,这是二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合作,遗憾拷贝今已散失!

摄影场的胡蝶以“听话”著称,她很听导演的话,也很敬业,演戏严谨认真,深得明星公司三巨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的赏识与喜爱。电影圈是个是非之地,胡蝶时时都很注意自己,力求给人以无懈可击的印象。

不过麻烦有时会自己找上门来。1931年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11月20日上海《时事新报》刊出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作的打油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诗中影射张学良因和胡蝶跳舞而不顾抗日,一时流言纷至。此时胡蝶正随明星公司在北平拍摄《自由之花》等片外景,气愤的市民找到片场,声讨胡蝶“红颜祸国”。胡蝶返回上海,在《申报》刊登启事辟谣,张石川、洪深、龚稼农等明星公司演职员也在报上为胡蝶作证。梅兰芳还出面表示,九月十八日晚张学良将军来看他的戏,言下之意将军与胡蝶跳舞乃无稽之谈。后来有消息披露是日本通讯社造谣中伤张学良,马君武激于义愤,未经查实将胡蝶也牵连进去。

电影皇后,风光无人比

今天提起胡蝶,都绕不过“电影皇后”的光环。从二十年代开始,新闻界及商家常发起明星票选,进入三十年代,这些民间选举得票最高的几乎总是胡蝶和阮玲玉,胡蝶多次当选电影皇后,被人成为老牌皇后。影响最大的一次是1933年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的评选,候选女星有几十人,最后胡蝶获21334票荣膺“皇后”。“海上闻人”王晓籁等集聚“大沪舞厅”举行庆典,名义很堂皇:“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这比“电影皇后加冕”自然更加光明正大。胡蝶到得很晚,献唱歌曲《最后一声》:“您对着这绿酒红灯,也想到东北的怨鬼悲鸣?”歌词听来几乎有讽刺意味。胡蝶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只是轻描淡写:“几十年来这个象游戏之举的称号一直跟着我,这是观众对我的爱护,我自己都不敢妄自尊大。”(《胡蝶回忆录》)

胡蝶从天一公司转到明星公司后,迎来了全盛期,她的几部影片都创造票房记录。《火烧红莲寺》是无声片时代的武侠大片,由明星公司于1928年摄制,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该片轰动全城,明星公司赢利颇丰,从1928年到1931年,一直拍到十八集方告收兵,自第三集开始,胡蝶加入剧组,扮演“红姑”。自从明星公司“放了第一把火”,影坛一片“火烧”,各公司竞拍神怪武侠片,片名纷纷冠之“火烧”二字。

1931年3月公映的《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腊盘发音的有声片,胡蝶扮演京剧昆伶红牡丹,由明星公司和百代公司合作录音摄制。片中穿插京剧片断,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听戏”。因为拍有声片还处在摸索阶段,《歌女红牡丹》反复试验,耗资甚巨,上映后盛况空前。

《姊妹花》是又一部票房冠军之作,胡蝶一人分饰贫富悬殊、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大宝、二宝,当两个胡蝶同时出现在银幕上,能想象当时的观众该是多么新奇和惊讶。影片在1934年的上海连映六十多天,打破国产影片上座率最高纪录。

1935年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苏联当局发给南京外交部的电报中特别指名邀请胡蝶参加,胡蝶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共七人一同前往,参展的八部中国影片中,《姊妹花》和《空谷兰》两部由胡蝶主演。此行胡蝶还赴英法德意等欧洲各国考察,畅游一路。出远门前,她特意到阮玲玉家辞行,这竟是两位影星的最后一次会面。就在胡蝶饱览异国风情受东道主热情款待的时候,突然得到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阮玲玉一个月前在家中自杀。“倘若人们知道我和她的友谊是如何深厚,就不难想象我当时的悲痛。”(《胡蝶回忆录》)

尴尬的韵事,为难的选择

早在友联公司拍摄《秋扇怨》时,胡蝶和片中男主演林雪怀相识恋爱,1927年3月22日两人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众多朋友前来道贺。此后胡蝶的电影事业不断精进成为上海滩头号女明星,林雪怀却在影坛日趋没落,胡蝶自筹一笔钱,给林雪怀在四川路上开设一家胡蝶百货商店,林雪怀经营不善,差不多把资本耗尽,而且行事日益荒唐。这时,一个叫潘有声的男人出现在胡蝶生活中,他在洋行做事,有事业心,为人持重,胡蝶的情感天平渐渐离开未婚夫倾向潘有声。胡蝶与林雪怀从订婚到解除婚约,可谓满城风雨,还闹上法庭。不久林雪怀与他人结婚,就在胡蝶游欧之际,林雪怀转辗各地就医无效,旋即病故。潘有声原有结发之妻,还有女儿,为了胡蝶,他抛妻别女。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1935年11月23日,胡蝶潘有声热热闹闹办了喜事。

故事却不像童话中最常见的那一句——“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有一个人,可能是胡蝶最不愿提起的。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胡蝶与潘有声及家人离开上海到香港避难。1941年底,香港沦陷,胡蝶举家迁往大后方,在重庆时,传出胡蝶被戴笠软禁霸占。关于这个敏感话题,知情者言之凿凿,而胡蝶在回忆录中只一笔带过曲意回避。戴笠是国民党军统首脑,人称特务头子,权倾一时。被戴笠看上的胡蝶,委实十分为难。如断然回绝,无异以卵击石,戴笠很可能对丈夫潘有声不利,甚至横加杀害,对于习惯搞暗杀的戴笠,胡蝶不得不小心提防。可是如答应戴笠的求婚,和潘有声正式离婚,这也是胡蝶所不愿的,她不愿委身屈从。1946年3月17日戴笠从青岛乘专机赴沪转渝,飞机失事,摔死在南京近郊。这一趟绝命之旅,据说戴笠是要去上海和胡蝶结婚的,他的意外死亡,却解救了胡蝶。

这期间,如何安抚丈夫潘有声,如何应对戴笠,都非常之难。胡蝶需要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坚韧,和不得已的委曲求全。面临难关,身陷飞短流长,胡蝶没有像阮玲玉一样选择一条不归路,可能因为有家庭的支撑,她不至于像阮玲玉那么绝望无助。

抗战胜利后第二年,胡蝶一家又迁居香港。拍电影之余,胡蝶帮助丈夫潘有声开了一家暖瓶厂,生产蝴蝶牌暖水瓶,后来,潘有声身患癌症,临去世前,所办暖瓶厂和一家洋行已形同倒闭。1959年,胡蝶重回银幕,主演的《街童》、《两代女性》等影片使人们又看到了这位电影皇后的风采。1960年,她主演的影片《后门》还获得日本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1975年胡蝶移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谢世,享年82岁。



《姊妹花》剧照

《脂粉市场》剧照



胡蝶晚年

附录2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

1999年4月23日,北约首脑会议在美国的里根国际贸易中心开幕。会议主要议题是纪念北约成立50周年、科索沃危机以及迎接21世纪的安全挑战等。来自北约19个成员国以及23个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对南斯拉夫空袭而拒绝与会。4月24日,通过了新的《联盟战略概念》。这份面向21世纪的北约新战略文件提出,北约今后将继续坚持“集体防御”政策,但同时将对其周边地区的冲突作出反应,确保欧洲—大西洋联盟地区的安全。

北约通过的战略概念共65条,主要包括4项内容:联盟的目的和任务,战略展望,21世纪维护安全的方式,北约军事力量指导原则。文件认为,冷战时期的危险已不复存在,但北约仍然面临“更具挑战性”的前景,新的机遇与危机并存。由于战略环境的改变,北约遭受常规武器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很小,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北约领导人强调,“以政治和军事手段维护所有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是北约“根本、持久的目的”。他们同时强调,北约今后也将积极参与处理危机,有效地预防冲突。文件说,北约在解决21世纪的安全问题时,不仅要采取军事措施,而且还将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动用“广泛的手段”,以便建立一个“欧洲安全大厦”。

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提出的第二份有关战略概念的文件。1991年,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通过了第一份战略概念文件。

附录23: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生于俄罗斯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毕业于乌拉尔河理工学院建筑系,196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6年至1981年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1981年至1985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成员。1985年6月至12月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建筑问题的书记;同年获戈尔巴乔夫调任为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1989年3月,他89.4%得票率当选苏联国会议员,重返政坛,并成为“民主反对势力”实际领导人。1990年5月俄罗斯联邦举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他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两个月后,在苏共28大上,叶利钦所代表的“民主纲领派”提出改造苏联社会的一系列措施,但未获大会接纳,会议结束后他随即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结束近30年的共产党生涯。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而灭亡。叶利钦接管了戈尔巴乔夫的全部权力,以57.4%得票进一步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叶利钦是个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在苏联共产党年代因矢言打击贪污而声名大噪,但其政权却饱受贪污丑闻困扰。他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但他采取“休克疗法”以令俄罗斯尽快走上资本主义,却让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最后更曾以武力镇压反对者。而在任内两次向车臣发动攻击,却未能平息车臣分离主义分子,也动摇了他在国民心目中的领导形象。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数小时前,他宣布辞职,总理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为代总统,震惊朝野,从此结束他的政治生涯。2007年4月23日因心衰竭逝世,享年76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89991.html

更多阅读

2015年4月6日,英国签证雅思新政策解读 英国探亲签证新政策

最近,英国政府宣布了签证类安全英语语言考试(IELTSSELT)的重要变动,自2015年4月6日起,如果您准备申请英国签证或移民,将有一些变动需要您了解:针对英国留学的学生签证1.TOEFL托福和PTE将不再被认可原则上,如果打算去英国留学,确实不再建

2013年4月21日岷山拉萨大酒店宝蓝与明黄的撞色 岷山拉萨酒店

2013年4月21日岷山拉萨大酒店。明黄色和宝蓝色的搭配在视觉上永远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跳耀的黄活泼可爱;沉稳的蓝大气、冷静。所以在这次的设计上我们用到了大量的黄色花材:金香玉、跳舞兰、黄桔梗、雏菊、钻石草、黄百合、康乃馨

名人名言:读书的好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 _左岸右岸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名人名言:读书的好处[辑自网络]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4.读

声明:《历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历史上的今天6月23日》为网友第二人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