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往事》 湘西往事 黑帮的童话

谈到湘西这个地方,不能不说到花垣。这委实是湘西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说它特殊,不仅指它的民族与历史,尤指它现在经济、政治、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具有与湘西其他县市不同的特点。

花垣县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往西与贵州省松桃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花垣,古属黔中郡,清雍正时,才置永绥厅,民国建立后,废厅设县,更改为永绥县。解放后,又更改为“花垣县”。

由其历史沿革考察,这个地方设立县治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地名不够响亮。地方也远不如邻近几个县市——保靖、永顺、凤凰般有名,更莫论原属先湘西州的大庸(张家界市)和桑植(贺龙元帅出生地)。因此外地人一谈到湘西,很少有人立刻联想到这个地方。我第一次听说“花垣县”这个地名,是在电影《湘西剿匪记》中,女匪首瞿湘玉乔装欺骗解放军营长便自称是“花垣县的干部”。但如果不是曾经到过此地,又找来看第二遍,估计也很难忽然想起。毕竟这个地方太小,单从它的地名看不能读出厚重的历史。

但近年来,这个地方却渐出名起来。原因一则由于它经济的短期快速发展,二则因为它是新近才出名的全国“锰三角”里最重要的一角。尤以后者环境污染问题被好事者披露给外界后,惊动国家领导,由此引来国人目光的关注。

花垣县是一个小县,是湘西州所辖八个县市面积最小的一个,总面积一千一百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二十七万。因为地广人稀,位处三省交界,又在大山之中不通铁路,所以地方显得十分的偏僻,再加上地方民族多为苗族(约占本地人口的四分之三),苗族人又性喜居住深山。因此沿主要公路干线,两侧大都少有人家,群山之间多见萧瑟、荒凉。

但本地苗族人却在这大山之间创造了光荣的历史。这个地方是清朝“乾嘉苗民起义”的遗址。那一次著名的苗族人起义便由本地人石三保在这个地方首先发动起来。后来义军又在此结果了一个有名封疆大吏的性命。这人就是时任云贵总督的福康安,乾隆皇帝的义子,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远征缅甸的“福尔康”的原型。地点就在县境内雅酉镇的黄瓜寨。在民国时,本地人吴恒良又在铅藏乡(今猫儿乡)太阳山组织苗民革屯军,抗交屯租,联合各县以数千人马攻打保靖县城(当时湘西军政要地),在排达鲁至下寨河的湘川公路上,歼灭永绥地方屯务营,造成湖南全省震动,直接导致了当时湖南省主席何健下课。后来废屯成功,苗民革屯军接受国民政府改编,在抗日战争中奉命守土,于长沙、滨湖、石门等战役中浴血奋战屡建奇功,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抗战史写下了厚重的一页。这支英勇的部队便是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五师,其师长先后由抗日名将郭汝瑰和彭士量担任,其中彭士量将军在“石门要塞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隅居湘西的苗民一向有反抗暴政的传统,明清两代修筑的以防苗民为主的凤凰边墙(南长城)便是最好的证明。湘西苗民主要分布在吉首、花垣、凤凰三地,尤以花垣县的苗族人最多。县境内的吉卫方言又为我国东部苗族的标准音。因此花垣县可以算作是湘西苗族人聚居的中心。历史上的统治者对这个地方的头疼可以由它的地名得到证明:“永绥”,便是永远保持地方平静的意思。由此可见历史的一斑。

本地苗族多居山区,聚族而寨,逢节日多穿民族服饰。男子头缠布帕,穿对襟衣裳,大脚裤。女子一身盛装,全身佩带闪亮银饰。一般日食两餐,喜欢吃酸菜,喝包谷酒。农闲时,男子多练武术,女子则擅挑花刺绣。村寨之中男女皆喜欢对唱山歌,其山歌内容直白仿佛长段说唱,却是一种发达的口头文学,其流传的文化大都从这种地方民歌中得来。本地苗族人民风淳朴,著名的“苗族迎客三道关卡”分别为:第一道卡为卡歌,第二道卡—卡鼓,第三道卡—卡酒。即是要远方客人对歌、比试鼓艺,喝下好客主人的拦门酒。地方上的节目以每年农历立秋节最为隆重。传统的节目有“八人秋”(一种可供多人同荡的秋千),苗歌、苗鼓、苗家椎牛和苗家上刀梯等,皆精彩刺激。这个节日又称“赶秋”节,苗族人在这一天往往从四面八方齐聚,人山人海,热闹非常。此中风俗等等,倘若有异地前来采风者,定当产生浓厚兴趣。

虽然解放初期也有许多苗族人被裹胁为匪,但本地苗族并非蛮族,苗民也并非以奸诈凶悍著称,外地人对本地的误解应该有民族歧视的问题。其实自“改土归流”、“屯田练勇”到民国建立,本地苗民已逐渐汉化。旧时便有“生苗”和“熟苗”之分,“生苗”指居住在深山古寨中的苗民,“熟苗”指和汉、土家族杂居而居住在城镇或近郊的苗民。因为民族间的接纳与融合,“熟苗”大都十分地汉化了,单从衣着看与汉族人并无甚区别。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发展更加速了本地民族汉化的进程。现在花垣县城里的青年大多已不讲“乡话”(本地苗族语言)了,农村的小学生虽然还在讲,但这种“乡话”与汉语并存的双语现象,随着小学生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必将向讲单一汉语过渡。虽然本地苗族愿意保持独立,但因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书面流传的文字,实在是无力抗拒这个渐变的过程。这其实并非一桩坏事,现在本地苗族人较多的共识是:虽然地处偏僻,但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而汉文化的吸纳更能加快与国家这个主流社会的融合。

本地属武陵山区,地形以山原地貌为主,层峦起伏、溪河交错,俗称“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地方,即以多山多水为特点。但山清水秀却成就了美丽的风景。本地的风景名胜主要有:排碧世界地质公园、大小龙洞瀑布群、蚩尤古苗河风景区和边城茶峒,尤以后两处地方最为有名。

古苗河位于花垣县城城南近郊的蚩尤大峡谷。这里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生态,林木葱茂,山水相连。逆峡谷而进,沿途可见溪流、瀑布、石潭、奇洞。人行幽谷之中,抬望眼峭壁之巅一线云天,而耳畔溪流淙淙、鸟语不绝,委实是一个夏日休闲或探险的好去处。

边城茶峒即沈从文《边城》中“边城”的具体所指。在作家笔下,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地方。电影《边城》便是在这个地方实地拍摄。相信没有人能忘掉那条清水江,清水江上古朴的“拉拉渡”,和那美丽的摆渡少女翠翠。现在茶峒已经修建了“翠翠岛”,那小岛在一片花丛树影之中,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一手打造的翠翠汉白玉塑像妩媚地站在岛上。岛上另建有“中国边城碑林”,以这部诗化小说为内容,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著名书法家墨迹。游人若到岛上,可乘坐“翠翠号”或“边城号”彩船。这边江岸吊脚楼下,数十只游船次第排开,常有远客来租船游江,或与同伴们一起开心地划桨竞渡。

这两个风景区,尤以边城茶峒,是本地政府“以文化促品牌”旅游战略的体现。为此,这个地方为了同沈从文故乡凤凰县城竞争“边城”之名号,已经率先将“茶峒”改为“边城”。

花垣县,是湘西自治州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县。它的黑色有色金属工业在整个湖南省都很有名。有工业带动,其经济发展速度在近年来攀升很快,在2004年全国经济提速最快百强县中名列第二十七位。一个小小的山区小县,生产总值竟超过了十亿!本地工业的强劲发展主要来源于丰富的矿藏资源。这里有全国第二大锰矿藏和湖南省第二位的铅锌矿藏。锰矿主要分布在县境内的民乐镇,铅锌矿分布在龙潭和团结。本地采矿和投资采矿业的人大多发了财,而许多从事与此相关职业的人也逐渐富裕。因此,花垣人有钱在整个自治州是有名的,以至听者达到了以偏概全的地步。但本地非矿区的乡镇,贫困人口还是居多,地方好像也并未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由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花垣的外来人口也逐渐增多。这些外地人或经营商业,或替本地人打工,或从事娱乐行业的服务,在融入本地人民的生活中也带来新的观念和思潮。彼此接纳后,客苗通婚也不只少数。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组织和规模恰如旧时民间的小小行会。如卖品牌服装、皮鞋的是浙江人;经营中低档服装,往各乡场赶集卖小百货的是湖北天门人;在农贸市场经营厨卫用具的来自本省的邵东、邵阳;开计程车和做厨师的来自重庆;在酒店发廊里讨生活的女孩子,以前多来自贵州、重庆、湖北,现在以本省或附近周边地区的居多;一一不可枚举。可以说这些人也为地方尽了一份力,对本地商业的贡献颇著。而花垣本地人开始较多地下海经商,也才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其中不能不说没有外来工商户的影响。本地人民以前习惯于闭塞的生活环境,历史上苗族也从来不以经商为传统,这正是观念新变的原因所促成。

但本地商业的繁荣并没有能够平抑物价,本地方尤以县城花垣镇几乎引领着湖南全省最高的物价指数。重要的原因有二:一是交通运输的困难,二是本地人手中钞票对消费水平的拉动。本地一切物资进来都只有通过公路,虽有川湘公路和319国道在此经过,但崎岖蜿蜒的山间公路却影响了运输。往东去的川湘公路上,那座高耸入云的矮寨坡便是本地交通的重要阻塞。而本地农业和轻工业的水平低下,也导致了生活资料的严重匮乏与不足。当本地有钱人钱多得几乎无处花随处大把撒钱的时候,物价水平便自然地被抬高了。所以,有从闽粤江浙来的客人惊讶于本地更高的生活物价,也就不足为怪了。过高的物价更加地导致了本地人的贫富分化,而这也正是很多青年仍然要往沿海打工的原因。
《湘西往事》 湘西往事 黑帮的童话

随着以矿产业主导的本地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本地方高污染企业较多,而这些企业多为涉锰企业。其实,锰污染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本地经济发展的痼疾。但各企业经营者为利所驱往往舍本逐末不计后果,地方政府受多种原因所致也无力控制。直至被人捅出惊动最高国家领导,地方政府才痛下猛药。但全国“锰三角”的名声已经传出(另两角是重庆秀山、贵州松桃),地方已不能迅速挽回形象,工业发展立刻滞步,政府花大力抓的旅游业也备受影响。虽然现在已经亡羊补牢,但过去不可不谓之惨痛教训。地方政府服务于百姓,便不能走“毁灭式发展”之路,更不能助某些人竭泽而渔。

近一两年来,不知是国家控制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出口,或是因为国际市场锰锌价格走势疲软,本地工业已经大不如前,地方GDP好像也出现了负增长。这不能不说是本地经济发展一个危机。

而本地长期存在的治安问题,也是困扰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花垣地近黔、渝、湘、鄂四省边境,又在三省交界,外来人口较多。流窜作案者常有光顾,却缉捕困难。而地方上贫富悬殊,社会上层又流行着畸形消费,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潮不断冲击着学校教育。再加上吸贩毒人员较多,故治安便成问题。

本地的治安问题表现有三:一是地方多盗窃抢案。本地居民家庭大多有窃贼光顾的历史。因惧怕被抢,黑夜女子一般不敢往偏僻街巷行走。当街行窃或在农贸市场结伙作案的小偷也不在少数。二是民间枪支的泛滥。由于历史原因和本地居民习惯买枪防身,民间多流散枪支,虽然政府曾开展缴枪运动,没收长短枪一千余支,但地方仍时有枪击案件,流弹伤人的事件也有发生。在本地小学校旁边,一位摆摊卖文具的老太太,便因两家寻仇,被开枪误射而死。过去也曾有缉枪警察在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今年初重庆警方曾出动1000余警力,于附近地区捣毁地下兵工厂4个和10余个制枪窝点,抓获制枪犯罪嫌疑人数十名,其实况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三是地方黑恶势力的存在。这里曾发生一起震动全省的大案,一位赌场放高利贷的吴姓男子连同他的妻子,被一位输红眼的矿老板领着手下杀死,目的是绑票勒索。为此省政府专门下了禁止高利贷参赌的公文。有一年甚至发生了几百矿工持械去抄本地一村寨的事情,结果被军警捉住一百多人,全都捆绑着在县城大街上示众游行,也不知是受何人所指使。

但近年来地方政府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整顿警风,警力的加强配置,各社区警务室的挂牌,电子监控中心的成立,以及派出警队在街面巡逻,都是为了搞好治安。虽然不一定能标本兼治,但至少可以降低本地方的高犯罪率。

而本地的第一弊端可能还是来自于一个民间风俗:送礼。其实送礼现象全国各地皆有,只是此处民间最为盛行。婚丧嫁娶,造房买屋、生病住院、开店升学都可以赶去送礼。以前百姓大多贫苦,送礼可能源于民间的患难相扶,但到后来却变了味,以至于成为很多人敛财的手段。大凡人家收礼,一次皆可得几万到十几万。有居高位者,有时甚至能收礼几十万。因此本地便有“为官一任,不如请客一次”的传说。这种迎来送往的结果,在社会上层中间,极易形成一种“捧官文化”,往往导致官商勾结,结党营私;对于社会下层来说,普通百姓作茧自缚,也会因请客不倦者的贪婪而深陷于水深火热。所幸上级领导终于发现这个风俗的严重弊端,自今年以来,本地政府也三令五申严禁公务员带头请客,虽然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但有此约束总好过没有。

本地的政治制度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事务大多由本地人自决,县长一般也由本地人担任。本地人做县长虽愿意替本地出力,但上级又恐其在地方上形成势力,往往任满一届后,便升迁调往别处。而外地人来担任本县的行政主官,因为历史的原因,又常使本地人感到不安和怀疑。前任县委书记和县长,都不是本地人,但两人携手却为地方干了很多实事。整顿治安、旧城改造、兴办教育,都是看得见的成绩,可以说是顶着压力做了很多好事情。而本地人由拒绝观望的态度,最终也变得积极配合,共同为地方出力。“边城高级中学”这所湖南省最漂亮中学的修建,便是本地私营企业主无偿捐款数千万元来和政府共同兴办教育的成果。在这数年间,本地的市容变化也有目共睹,新建的“边城广场”和“边城森林公园”,便为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可见这个地方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如果地方主官得力,终可以获得逐步解决。而本地人改革地方的决心,也未曾因困难而放弃。相信这个地方终可以与国家的发展步调一致,也能够努力地迎头赶上,再度创造地方的经济奇迹。

湘西名人黄永玉有一首诗写到:“花垣、花园、花垣是湘西的花园。”“花垣—花园”,我想这不可能只是一种毫不相关的谐音,从本地最早的取名开始,一代又一代,定是有太多的人们对它寄予了最美好的希望啊!

(注:花垣,因县城所在地花垣镇而得名。明代,保靖宣抚司在此建花园一座,故称“花园”。清嘉庆七年,永绥厅治迁于此地,其时已更名为花垣镇。)

花桓县-花垣简介

武陵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花垣县,地处湘、渝、黔边陲,总面积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二十六万,是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古代为辰阳县地,定名永绥县,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县,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形成高山台地、丘陵地带和沿河平川。平均海拔五百米,最高的莲花山海拔一千一百五十九米,最低的狮子桥海拔二百一十二米。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十六度,年平均降雨量一千四百一十八毫米,年平均日照一千三百二十四小时,无霜期二百六十九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悠久的历史渊源,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产资源,繁荣的农村景象,灿烂的地方文化,众多名胜古迹,独特的民情风俗……如山花烂漫、群星闪烁,展现在人们面前。

花垣县系雄奇挺拔的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水色情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风光。文学巨匠沈从文小说中的边城——茶峒,吊脚楼鳞次栉比,清澈剔透的清水河绕城而过,那情调俨然一幅美丽的画;排吾的石栏杆,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弯曲幽静的古苗河盘山流淌,青松翠柏倒映水中,犹如一首流动的诗;麻栗场的尖岩如南天柱直插云天,刺破青天锷未残,小龙洞瀑布和大龙洞瀑布从悬崖上直泻而下,恍若天上银河落九天……

花桓县-发展状况

花垣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工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埋藏在地底下的丰富矿产正在开发利用。该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锰、铅锌、钒、磷、滑石、石煤等。其中锰矿蕴藏量达二千三百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被誉为“东方锰都”。铅锌矿蕴藏量一千一百多万吨,居全省第一位。2005年,全县GDP将超过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以上,比2000年的亿元翻了一番多;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8.1:36.2:25.7调整为19.8:60.1:20.1;人均GDP4962元,比上年增长,比2000年的2278元翻了一番多;工业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是2000年亿元的3倍多;出口创汇4280万美元,比2000年的2300万美元翻了近一番;财税总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是2000年6160万元的5倍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亿元,比年初增长51%,比2000年的亿元翻了近两番;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470元,比2000年的7040元增加443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06元,比上年增加150元,比2000年的1116元增加490元。工业总产值已占了全县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花垣县的农业发展迅速,一派繁荣景象。全县耕地面积一百六十六万多亩,山下平川种植稻谷、包谷等粮食作物;山上坡地种植花生、辣子、草烟、猕猴桃等经济作物。还有猪、牛、羊、麻鸭等养殖业也很发达。通过产业调整和山地开发,苗族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

花垣县的交通、电力、通讯、广播、教育等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全县一十八个乡镇及三百二十个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有学校。彻底改变了过去苗家山寨那种肩挑背驮、松油点灯、出门爬坡、文化落后、与世隔绝的封闭贫困面貌。

花垣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乡”。浓烈的苗族风情更是令人陶醉。古老的苗族山民月月有节日,尤以“四月八”歌会、“七月八”赶秋节最为隆重热烈。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汇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对歌,敲起苗鼓,玩龙舞狮,祭祖椎牛,表演上刀梯、踩犁铧、摸油锅……迷人的民情习俗,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还有苗族远古的神话、故事、传说,浩如烟海,像陈年包谷酒一样醉人。

永绥县政府成立

1949年11月8日,留守湘西的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三营营长张继武率领九连指战员进驻永绥县城。为了加强领导,推行政令,在张继武的组织下,9日建立了临时县人了政府,张继武代理县长,领导全县工作。

14日是,牛福保率南下工作队一行28人到永绥县。次日,正式成立永绥县人民政府,牛福保任县长,李仲田为组织*,主管党群工作,同时接管警察局和临时治安维持会工作,徐志刚任税务局副局长,接管旧税捐处。除此以外,均按民、财、建、教工作性质成立各个小组对口接管,次年3月,又成立民政科、财粮科、工商科和建设科。

在县人民政府成立的同时,全县建立了四个行政区,领导基层工作,后又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了五、六两个区。

乡级政权在土改以后进行的,全县六区十三乡调整为九十三乡、两个镇,分别建立了乡镇人民政府,选举产生了乡镇长。

花垣县是个苗族人口占70%以上的苗族聚居县,它的前身是永绥县。这个“永绥”二字,是由清雍正八年(1730),清王朝征服了上六里350苗寨后,于崇山卫故地吉多坪(今吉卫镇)设副将一员,赐名“永绥协”而来的。同时,设六里同知主管民事,治所也在吉多坪。雍正十年又攻六里同知为永绥厅,是为花垣县之雏形。嘉庆二年(1797)改散厅为直隶厅,成为湘西防苗四镇之一。民国元年(1912)改永绥直隶厅为永绥行政厅,二年改永绥行政厅为永绥县,民国十五年(1926)改知事公署为县政府,知事改为县长。

“绥靖”岂能镇苗疆。为了反抗统治阶级对苗族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在解放前的二百年间,苗民起事反抗清王朝和国民党统治就发生数十次之,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

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十年(1795—1805)暴发的以“复故土”为口号的乾嘉苗民起义,就发端于永绥厅黄瓜寨苗民石三保和贵州松桃大寨苗民石柳邓的武装起事。接着,他们又与凤凰苏麻河苗民吴半生、乾州坪垅苗民吴八月结成义军指挥集团,很快得到凤、乾、永、保、古各厅县苗民的响应,各路义军分头出击,陷乾州,围永绥,攻镇竿城(即凤凰城),矛头直指清王朝统治,迫使清廷调集七省十余万兵力前来镇压。在大军围剿和收买义军领袖的双重打击下,历时12年之久的这场起义才最后被镇压下去,苗族人民的好儿子义军首领石三保被杀于北京。但是,清王朝为此付出了军丁伤亡和财力损失的重大代价,其两任清军统领福康安与和琳,都先后命丧苗山。因此,这场战争被史家称为“清代中衰之战”。

“乾嘉苗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清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湘西苗地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统治。在军事上,修复明王朝始建的“边墙”100多华里,置营汛碉卡1232座,驻兵增至一万余人。一时在凤、乾、永三厅“碉卡林立,丁勇蜂聚”。同时,在经济上强收叛苗田地10万余亩,建立以屯养勇的“屯田制”,使湘西各地苗家又成为封建王朝的“佃户”,被套上“屯租”剥削的枷锁,生活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花垣苗乡曾流行这样一首民谣:“朝锄土,晚锄土,年年月月欠屯租。男耕田,女耕田,子子孙孙欠租钱。一年到头替官锄,苗家没有一寸土。一年到头替官耕,苗家没有安身处。”这种“屯政”、“屯租”,并未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又是永绥苗民张巴拉、石维祯等40人饮血盟誓,组织苗家武装革屯,同湖南省府反动统治者开展武装斗争,同时还利用当时的新闻媒体,开展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终于在1938年迫使湖南省府达成“废屯升科”的协议。苗民革屯武装,调出一千多人组成“新一团”,在“一万杆子一万兵,革屯抗日逞英雄”的歌声中,开赴抗日前线,其中大多数苗族子弟,在与日寇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1949年11月6日,解放永绥县城,1952年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使永绥苗疆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回顾这段历史,在1952年11月召开的永绥县第三届全县人民代表会议上,代表们提出更改县名的提议,以利民族团结,1953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永绥县改为花垣县。花垣县“花垣”源于花垣镇,花垣镇的“花垣”又源于县城南郊的花园寨之“花园”。史载这个花园是昔日保靖土司王修建大花园,作为宴游之所。对当年花园情状,《永绥厅志》有过这样的记载:“花园,即今治也。旧为保靖宣慰司花园,有妆楼镜阁之胜,杂植各色花卉,春来烂漫似锦,与姬待游宴其间,女士往观不禁……康熙中曲阜孔尚任来游此园观演所制桃花扇传奇,极欢而散。”相传,康熙帝对《桃花扇》中流露出来的反清情绪大为不满,不久孔便被贬职下江南治水,曾沿着酉水来到保靖,被土司邀游花园留下了这段佳话。

花园又为何变为花垣的?清嘉元年(1795)因原永绥厅治吉多坪“孤悬苗地”,经常遭受苗民义军的袭击,不利战事和供给,于是拨银万余两,在花园寨旁,新建石城一座,各曰“花园石城”。嘉庆三年石城竣工,嘉庆七年(1802),永绥厅署由吉多坪迁往花园石城。这座新石城周长573.6丈,高1.3丈,底宽0.9丈,顶宽0.6丈,开东、南、西、大北、小北5座城门,分别刻有“太平”、“归化”、“迎恩”等门号,并建有城楼,城有垛口、炮台。嘉庆五年,在东、西门外又各增建一座护城,俗称“小城”。《论文》曰:“垣,墙也”。“壁、垣也”。“墉,城垣也”。花园的“园”逐渐演变为花垣的“垣”,实与这座新石城有关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89813.html

更多阅读

再看韩剧经典《人鱼小姐》 类似人鱼小姐的韩剧

再看韩剧《人鱼小姐》经典就是经典,韩剧《人鱼小姐》是2002年的作品,在前我通过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和几元一张的碟片已看过二遍。云南归来,从柜里翻出来再次“扫描”,看了头几集后欲罢不能,竟连着看了一个多星期,今天上午看最后的第124集,看

读书札记---先秦诸子散文《荀子》 先秦诸子散文的英文

《荀子》是荀况的作品集。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238年之间。他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几部经典《易》《诗》《礼》《春秋》都经过他的传授,其著名弟子有李斯、

声明:《《湘西往事》 湘西往事 黑帮的童话》为网友傻瓜的情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