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体质 需要减肥
《黄帝内经》将肥人分为三种:膏人“纵腹垂腴”;脂人“其身瘦小”;肉人 “身体容大”。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形成及趋向:肥胖,不爱运动,喜食甜、肥、黏、腻的食物,如黄油、巧克力等。
易患疾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
调养方案
饮食 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海带、冬瓜等。
少食煎炸、烧烤之品,或甜、黏、油腻的食物,如炸鸡腿、肥肉、黄油等。
运动起居居住环境不宜潮湿。长期坚持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等。
推荐药膳
山楂冬瓜汤:山楂30克,冬瓜皮30克,海藻15克洗净,至锅中慢火煲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
荷叶粥:鲜荷叶两张,煎汤去渣,加入粳米150克煮成稀粥,加砂糖少许食用.
每种偏颇体质都有一定的发病倾向,痰湿体质的人易患消渴、中风等病证。
痰湿体质的人吃饭走路,都比别人容易出汗。那生活中应注意什么呢?要摆正心态,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短时间的过量运动和节食,减下去的体重不但容易反弹,而且会加大脏腑功能的损伤。所以首先应避免过量饮食,注意平衡膳食。其次运动要有度,建议散步、打球时,身上蒸出一层薄薄的汗即可。这样可以调和营卫,有利于体内的阴阳平衡。千万不要大汗淋漓,不仅不能调和人体阴阳,反而加剧了阴阳失调。肥胖的人多汗、多气虚,运动过量很容易造成大汗亡阳,手足逆冷、心悸、眩晕等,类似休克的症状。因此运动后也要注意休息。▲
怎样“逆转”痰湿体质?痰湿体质,从头发说到肚腩
古人在临床上观察到,爱吃甜食、大鱼大肉的人,头发特别容易脱落。主要是因为这些食物滋腻厚重,不容易消化,使脾气的运化功能出现障碍,无法正常运化成为水谷精微,反而变成痰湿内蕴。我们看看他们从头到脚发生了什么变化:
1.痰湿体质的人爱脱发
对于头发的认识,中医认为主要是与肝血和肾精有关。肾精决定了头发的多少,头发的软硬荣枯,先天肾精不足,可以导致头发枯黄稀疏;另一方面肝肾精血负责头发的日常养护。这种情况下,多吃补益肝肾精血的黑五类食品和一些坚果可以乌发、美发。但是,痰湿体质的脱发很不同,这种脱发就不是枯黄干脱的,因为痰湿内生,血瘀血热,熏蒸发根,头发、头皮就出现了油腻瘙痒。
2.额头油光光,肿眼泡
痰湿体质之人的额头也是油光可鉴的。痰湿体质有一个虚实互杂的问题,既有以脾失健运为主的正虚,又有痰湿交阻的邪实。湿性重、浊、黏、腻,所以皮肤排出来的就是油状的湿。然后呢,肿眼泡也是一个常见现象。
中医认为肉轮与脾是同属的,肉轮就是指我们这个上下眼睑。脾气健运与否决定了肉轮是否臃肿荣润,肉轮的颜色、形态也体现了脾气功能的强弱。痰湿体质的人,脾失健运,痰湿内蕴。由于痰湿自身黏腻的特点,阻碍了气的上下运行,导致代谢不利,容易造成痰湿的堆积,甚至出现脾气下陷。所以在肉轮这个特殊的脾气反映点上就出现了眼泡肿,眼皮下垂的表现。
3.中年前后,肚子大了
首先是这个阶段容易发胖,其次是在这个阶段有的人发胖、有的人不发胖,既跟年龄有关,更和你的生活习惯有关。
4.爱出汗是因为“气道”被痰湿堵住了
生活中你去观察一下,什么人爱出汗?一般是肥胖人特别容易出汗。这跟痰湿体质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认为汗是阳热熏蒸,是阴液转换而产生的。但除了这种,气虚不固,门关不上、关不紧,也会导致出汗。这点我们会在阳虚体质中详细谈到。
痰湿体质的人容易出汗,主要是由于大量的痰湿在体内堆积,使得气道不畅,气机阻滞,郁而化热,热又熏蒸津液,导致动辄汗出,吃个饭,走个路,都比别人出的汗多。
从脾虚到痰湿的全程演变
王琦解答:“食不言”是一种很本质的关怀。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分心做别的事情,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影响健康。行走坐卧确实要认真,得下功夫养成好习惯。
首先,一个健康的人,健康的机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时当然没有什么问题,那叫一个爽,睡觉也香,没有梦,一觉到天亮。轻舒猿臂,打个哈欠,抬眼望去,阳光从窗外洒入,而我们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浑身充满了力量。
接下来,由于生活习惯出了问题,脾的功能衰弱,脾气渐渐虚弱,以至于我们不太想吃东西,不太想喝水,全身没有什么劲,手脚发软……整个人感觉很疲劳,懒得说话,只想找张床赶快睡觉。这时我们的身体内部同样出现了疲劳的表现,津液的运输和排泄变得缓慢,一部分津液转化成为水湿。这时候还轻,一切都还来得及。
1.益气健脾,四君子汤
针对这些症状,前人立了一个方子,叫做四君子汤,是治疗脾气虚弱的基础方: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
人参益气健脾,恢复脾气的运化功能,可以缓解疲乏无力的状态,让人有精神,不犯困;白术燥湿健脾,加强了对后天水谷的消化吸收输送功能,把脾气从“众多债务”中解放出来,体内的津液恢复了正常的运转,之前停滞的水谷消化掉了,人也恢复了胃口,想吃东西了,吃嘛嘛香。
2.疏通气道,异功散
再后来,如果还没有引起你的重视,没有积极改善生活习惯,脾气就会进一步减弱,津液的运行速度进一步减慢,水湿停聚加重,反过来影响了脾气的运行。这就像交通指挥灯出现了故障,结果导致了东西南北的车“叉”在了一起,道路堵死了。这时就算指挥灯恢复了正常,可是南来北往的车已经“搅”在了一起,还是走不动。这个时候我们不但会出现上面的一系列症状,还多了肚子胀满的症状,这种状况生活中也常见,喝点水半天都下不去,一直在肚子里咣当,甚至一走路能听到响声。
这时,我们就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一味陈皮,变成异功散。陈皮行气的作用很强,帮助我们疏通气道,恢复脾气的正常通行。陈皮性温,可以燥除湿气。这样下来,肚胀的问题就解决了。
3.燥湿化痰,六君子汤
可是,如果还不管它,任脾气继续衰弱,渐渐地,湿聚成痰,出现了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的症状,舌苔很厚重,大便不太干,但是老不痛快。嗓子里的痰液很多,老想往外吐。这时我们中医还有办法,在异功散的基础上再加入一味半夏,名叫六君子汤。半夏辛温,可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只不过,这个过程就要相对漫长了。
从整个过程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脾虚生湿气滞生痰的一个过程,反映了正气由盛到衰,邪气由弱到强的变化。当然,临床上的变化没有这么规律,很多情况下是夹杂有之,一般根据症状相应加减药物。
怎样“逆转”痰湿体质?
王琦解答:中医讲究整体观,调理体质自然不能手段单一,要全方位调整。
1.甜、黏食物消化不了就成“痰”
我们都想想,平常最爱吃的是什么?一般痰湿体质的人都喜欢肥甘厚味之品,甜的,黏的;巧克力,蛋糕,年糕……
有人说中医里不是讲那些黏的食物是补脾补气的吗?这就要看具体的食物了,例如山药,也是黏的,但是滑润,好消化,不滋腻。但是元宵、月饼、奶油炸糕这类食物,包了一大堆糖、油在里边,又甜又腻,不好消化,就要生痰。关键晚上这一餐,不要多吃。
2.适当出汗是平衡人体阴阳的有效手段
除了要注意饮食,增加运动量也是很必要的,老坐着是不行的。
运动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我们建议微微出汗就最好,这样有利于体内的阴阳平衡。千万不要大汗淋漓,不仅不能调和人体阴阳,反而失调得更严重。运动完后也要注意休息。正确的喝水方法是少饮多次,喝个半饱就好了,给身体一个喘息处理的时间。还有一点,最好是温水,起码要是凉白开,不要冰镇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
照顾好脾,痰湿不会打扰你
1.过量饮食吃伤了脾
2.脾喜欢甘甜这种味道
百病生于过犹不及,就算脾再喜欢甜味的食物,吃多了一样有伤,这叫做滋腻碍脾,除了肥胖,还会出现腹胀、身重、脱发、口舌黏腻的症状。
3.肝病最先表现在脾胃
中医说肝主怒,生气的时候肝气很旺盛。而肝有个特点,叫做“喜条达、恶抑郁”,就是说这个火你要发出来,不能憋在心里。要是心里的气话没说出来,没说痛快,就觉得浑身都憋屈,手胀、眼胀、胸胀。这时候,肝气不能正常疏泄,于是造成了肝郁气滞。
肝得病了有个特点,容易向脾胃转化。因为肝属木,脾胃属土。在五行生克中,木能克土。当生气时,肝气旺盛,就会横逆犯胃。再加上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就导致了胃火。方剂学里有这么一句话:肝火犯胃吐吞酸。
胃火的明显表现就是吐酸水,西医上叫做胃酸分泌过多,烧心、胃疼,一般吃点小苏打、氢氧化铝就能缓解。胃液分泌增多,你就会想吃东西。但这时候是不能吃东西的,吃的东西把鼓鼓的闷气都给压下去了,更糟糕!这种对食物的“饥饿感”并非真正的“饿”,只是脏腑功能紊乱产生的一个“虚假信号”。如果我们因为这个“虚假信号”大吃,吃进来的饮食就会给脾增加繁重的负担,它要额外地去消化。再加上人心情不好时,倾向于吃一些有滋有味的零食,大多是又甜又腻又油的食物,糕点、巧克力、坚果……每一样都不好消化,痰湿大量产生。不仅如此,肝气郁滞也影响到了脾气散精、胃气降浊的工作,使得运化的水谷精华不能输送到全身,产生的痰湿糟粕不能排出体外,最后停聚在身体里,形成肥胖。
4.脾主思,思虑过度也伤脾
从心理的角度上说,中医认为脾主思,我们的精神思维活动要依靠脾气的健运,从后天饮食中消化吸收充足的能量,使气血充足,以满足精神思维活动所需。反之,过度的精神思维活动会加重脾气的负担,就如同一台崭新的机器,老让它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那么磨损一定会很严重。所以说,“思虑伤脾”。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脾气在不停地运化,气血充盈在胃肠,工作量很大,如果在这个时候看电视、谈判、聊天、玩游戏,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便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充分地运化,变成了痰湿,在体内堆积。
11体质湿热,容易长“痘痘” 从湿热转变到“青春痘”
1.内湿与外湿是基础
首先湿热体质人的体内一定是湿热胶结的,就是黏合在一起,如同油和面裹在一起。
中医说的“水湿”,则有外湿和内湿两种。
外湿,大多是因为外界环境潮湿或者是你涉水了、淋雨了、住的房子潮湿……这些外来的水湿进入人体形成了湿。
内湿,常常与人体的消化功能有关系。找中医调理过的人都会听到这样的话,脾是“运化水湿”的,如果你过食生冷食物,饮酒过度,脾就不能很好地“运化”,吃喝进去的食物不能转变为营养,供给身体各部门“薪水”,反过来这些东西又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必然就有混浊的物质存在了,就造成了“内湿”停滞。
2.湿化成了热
为什么说到湿,必然和热联系在一起呢?因为热和湿是同时存在的。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比如夏季,天气很热,湿度也大,使人感到潮湿闷热,那么很显然,湿和热同时进入了我们的身体,如果停留在身体里太久了,像是在捂着一种东西,久了,必然产生一个热度,可是这个热度呢,不像火苗热度那么高,而是绵缠的、分解不清的那种。
3.生了热,痘子就长出来了
酒,导演湿热的名角,喝得量多的,也是造成湿热体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1.瘦人长疽(jū)胖人得痈(yōnɡ)
瘦人容易得疽,胖人容易得痈。疽,平坦无头,表面看起来没东西,相当于西医说的深部脓肿。深度的疽很难治愈,要治疗一个很漫长的时间,慢的原因是因为瘦人气血不足,津液不足。
痈,红肿热痛,会流出脓来,湿热的人长痈的比较多。因为胖人气血壅盛。气血太盛就会往外走,就出现了痈,而且痈是阳证,一般长在肌肉丰厚的地方,如果热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腐烂,出脓……所以胖人得的这个痈容易愈合。痈,虽然看起来是个不好的东西,可是这种病理产物,也代表了体内物质多余能量的一种释放。就像感冒,有的人不发烧,有的人发烧,不发烧的那个人并不是好现象……发烧说明病人体内的免疫机制强大,正气强,反应迅速,不发烧的人正气较弱,病程缠绵,这种感冒就不容易好。
2.祛了湿,热也就消失了
另外呢,熬夜会耗伤人体的津液,水不足,火就容易偏亢,但不一定是湿热,可能会跟阴虚关系更大一点。关于热,可以有两种表现,一个热火升腾,火苗上来了,直接就热了。另一种就是夹了湿的“湿热”。
3.酒要热饮防湿热
天寒饮酒,要温热了来喝,为什么?因为酒乃水中火、湿中热,冷酒入喉,易寒凝不发,热性不能把湿气散出来,郁在体内,又成痰湿,缠绵难除。
酒=水酉,“酉”多与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发酵”这个词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把面粉里加上水和发酵粉,调成糊,然后放置在温热的炉子旁边,一个上午后,会看到一个硕大的面团,松松软软的膨胀物,发酵的过程有热生成,有气生成,所以才使发面团变戏法似的出现了很多小孔,把这些面引子再加入大量的面粉调和揉成发面团,用来制作大饼、油条、馒头、包子,口感会很松软。而酒的制作也要经过这个发酵的过程,谷物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后,成了酒糟和清液,热量开始聚集,于是酒里蕴含了太多的热量。酒进入胃,体内就会有烧灼的感觉,毛孔开散,周身泛红。
1.准妈妈湿热体质会传给宝宝
2.婴幼儿的体质易寒易热
到了婴幼儿时期,中医叫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所以这个时候是一个稚阴稚阳之体,就是阳气未充,阴气未盛,这时候生命处在一个萌芽的状态,这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你就不能够急剧地给他一个庇护。要符合他生长的规律。
总的来说,人体的生命过程不同,体质也会不同,我们的关照点就应该不同。
湿热体质带来怎样的疾病,从中医的角度看,湿热结伴存在,相互蒸腾,久而久之,一定会对五脏六腑产生不好的改变,引起肝胆部位的湿热。
湿热季节助长湿热体质一年四季中,夏天是湿热最重的季节,桑拿天,就是我们常说的梅雨季节,梅子成熟的季节,那是一个万物都容易发霉的时候。也最容易影响人体的湿热。
痰湿体质如何养生
痰是广义的痰:就是没有用的津液,没有用的废物,气血化源,水谷精微在代谢过程中的一个半成品。他本来应该化气血,但是它加工到一半,它停下来了,这就是痰湿、废物。没有用的东西。狭义的就是呼吸道排出来的这个痰。
水谷精微在代谢过程中不畅顺,产生的半成品叫痰,痰就是津液的堆积,津液、水液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这就叫痰湿。体内的河流,这个水一定要是动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嘛。。我们人体实际上时水做成的,尤其是女性和小儿,体重里边水的成分更多。有细胞内的,有组织间的,人体的细胞实际上就是泡在水里面的。这个水不是死水一潭,它一定是要活的,喝进去的水,吃进去的食物,被利用以后,他要通过小便,通过汗液,通过胡须给它排出去,这个过程一定要是顺的。那么这时,如果说你人体的这个河流,不畅通了,它就会积滞,一停下来就会形成痰湿。这个痰湿可了不得,它一停下来,停到你的肝脏就是脂肪肝,停到皮下就是肥胖,停到头部经常头晕脑胀,不清晰,停到你的心中那个胸闷气短心慌。停到哪儿哪儿出现问题,有的还会起一些包块。中医讲“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证”。你老治不好的病想想是不是痰在这作怪。痰湿体质实际就是体液在人体的这个代谢过程不顺,它比较停滞,就像河流缓慢、污浊。它有诸于内就必然形诸于外,它一定有外在的表现可供我判断。
痰湿体质表现:
1、外形:“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痰湿重的人容易发胖,放胖的人通常是痰湿体质,这个在临床实践中很常见。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痰湿重的人经常身体沉重、比较笨重,脚步特别沉重;痰湿重的人坐的时候一屁股就坐那,显得很笨重,坐在那就不爱动;
还有痰湿体质的人出汗呈现两极分化,一种出汗非常多,这是太胖,胖了以后他行动起来容易出汗。但是有一种胖人不爱出汗,实际上他的这种不爱出汗和他容易发胖,形成痰湿体质是非常有关系的。所以女性美容一定要有六通:月经通,大便通,水道通,谷道通,血脉通,情绪同。
水道通就是小便通,毛孔要通,一定要出汗。有这六通,你就不会出一些严重的问题。稍微有一些变化,你很快就调整了。如果你汗出少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多出汗,不出汗的话痰湿体质很难改善。
2、神方面:
痰湿体质形成原因:
1、先天遗传比较重要。
2、长期的口味偏咸,吃盐太多是促生和加重痰湿体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饮食因素。
3、吃太多冰冻寒凉的东西,这样会促生和加重你的体质偏颇,比如说会加重你的阳虚体质,会加重你的气虚体质,也会加重你的痰湿体质。吃冰冻的东西太多,就伤脾胃,伤了脾胃有的人就表现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你脾为被伤后,就会气血化源不足,它就在那生痰,半成品,所以他就有一个后果,形成痰湿体质。而且这种痰湿体质往往和阳虚夹杂在一起,这种痰湿和阳虚合起来,一旦发胖,它就是一个重度的肥胖。而且很不好搞。
4、长期熬夜。它影响胆气的疏泄,影响到胆的话就会影响到肝,肝接着就影响到脾,它这是环环相扣。
痰湿体质易感病:
1、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最易中风、心肌梗死、脂肪肝。
2、皮肤不好,油性皮肤为主,一生就是囊肿型痤疮,预后不好,坑坑洼洼的。
3、月经不调,以闭经为主、月经量少。所以痰湿体质基础上引起的发胖。月经不调,搅在一起是很难搞的。
4、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不能一概而论的,有的是基于阴虚体质,这时一定要润;有的慢性咽喉炎是基于痰湿体质,这个歌时候要化痰、理气、散结。治疗完全都不一样的。
5、痰湿体质容易和郁症相伴而生。郁证是什么呢?大致有点类似于抑郁症。
痰湿体质应对措施:
脾是生痰之源,它的源头是在脾胃。所以这还是一个好好保护脾胃的问题。但是这个脾胃呢,它有可能是虚,加工能力不行,这时它产生痰湿。还有的是脾胃功能本来蛮好的,你太贪吃了,太贪凉了,太爱熬夜了。怠工。所以要好好保护脾,它和气虚一样。“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而生”。
养生原则就是在保护脾胃的基础上适当地再去去湿,适当地梳理气机,让人的内环境尽量地清洁一些。
1、饮食上:控制食量、吃饭要吃七分饱,不要暴饮暴食,速度不要过快,要少吃盐,特别不要宵夜,必须吃早餐(吃早餐是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的第一步),饮食宜清淡,偏温燥的或者有祛湿作用的。
祛湿的食物:淮山、白扁豆、薏米、赤小豆、鲫鱼、生姜。
脾胃,还可帮助气血外达,所以我们感冒的时候吃生姜,它发汗,帮助气血外达,正好应着天地之间的阳气生发,立秋之后姜要少吃或者停吃,因为到了秋天以后,我们阳气是逐渐收敛了,自然界生机开始收敛,树叶都落了,小虫子也开始蛰伏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不像夏天那么繁茂了。这个时候就不要再吃生姜了。因为生姜鼓舞气血外发,他正好和自然界的趋势是拗着的,继续吃的话就可能睡不好觉了。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冬天我们穿棉衣,不户外活动,也不出汗,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大进补,要吃羊肉、狗肉,吃很多坚果,胃口大开,吃油炸花生,里边塞满了热的东西,又积滞,外边又不发汗,所以冬月伏阳在里,这个时候吃点萝卜,第一行气,第二它稍微偏凉一点,帮助消化。还能够促进你的吸收,能够让你秋冬进补,补而不呆,补而不滞。如果你不注意这点秋冬蛮补,呆补,滞补的话,秋冬一旦发起热毒之证,那非常厉害。如扁桃腺化脓,严重的中耳炎,皮肤出大脓疮,这就是冬天的伏阳外发,它那个毒就厉害的多。一旦爆发起来,那个炎症非常明显。所以冬天的时候你反而要吃一些稍微清凉的,即冬吃萝卜。还有一句“上床萝卜下床姜,晚上罗比赛砒霜”。就是说你晚上要休息了,气血要内藏了,如果晚饭吃的再多一点,你吃点萝卜行行气,帮助消化,否则“胃不和泽寝不安”。所以上床的时候为了帮助阳气的潜藏,中焦让它畅通,吃点萝卜。下床就是起床了,一天之计在于晨,要振奋精神呢,气血要外发,要提起劲来,所以要吃生姜。
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夏天吃生姜符合天地之道。“夏月伏阴在内”,夏天,人的气血外走,脾胃虚弱,外强中干,所以中医养生特别强调夏天不能贪凉饮冷。吃一点儿生姜,可振奋脾胃,还能帮助气血外达,正好应着天地之间的阳气生发。但是立秋之后,姜要少吃,甚至可以不吃了。因为,秋天,自然界的生机开始收敛,树叶落了,小虫子也开始蛰伏,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不像夏天那么旺盛,而生姜鼓舞气血外发,正好和自然界的趋势相拗。痰湿体质的人夏天吃生姜很舒服,如果立秋之后尤其天气很干燥时继续吃,可能会睡不好觉或咳嗽。,
“冬月伏阳在内”。冬天,腠理致密,穿棉衣,少活动,少出汗,同时又大补,吃羊肉、吃狗肉、吃很多坚果。外边包得严严的,里边塞得满满的,阳气潜藏体内,很容易有积滞内暖。这个时候吃点属性偏凉的萝卜,不但行气,而且帮助消化,还能够促进吸收,使秋冬进补“补而不呆,补而不滞”。如果不注意这一点,秋冬蛮补、呆补、滞补,一旦发起热毒之症,非常严重。“上床萝卜下床姜,夜晚生姜赛砒霜”。上床睡觉的时候,为了帮助阳气潜藏,使中焦畅通,就吃点萝卜。“下床”就是早晨起床的意思,要振奋精神,气血要外发,要提起劲来,就吃生姜。晚上就不要再吃生姜了,就像到了秋冬季阳气要潜藏一样,阳气到了晚上也要收藏,一吃姜,气血外发,反而睡不好觉了。从时间上看,夏季、潮湿天气、早上起床吃生姜较好;而秋冬、天气干燥、晚上睡觉前吃生姜就不好。从体质上看,痰湿、阳虚、气虚、瘀血体质都适合生姜,尤其是痰湿体质;湿热、阴虚体质则不适宜。红糖姜水最好,的用量怎么控制呢?根据痰湿的轻重决定。如果痰湿体质重又肥胖又不爱发汗,可以用量多点,量多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七片姜;如果是痰湿体质,但本身不是太胖,放三四片姜就可以了;如果是痰湿体质,月经不是很好,瘀血块多,那就多放点红糖。
另外,咸的,酸的,寒凉的,腻滞的,收涩的东西都要少吃。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别说你吃了,看一下,说一下,口腔马上就一嘴的津液出来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酸甘化阴”阴是津液,你本来痰湿体质就是津液多,发挥不了正常作用,再吃一些酸性的东西,它水更多,更痰湿。
基于阴虚体质的血脂偏高,可吃醋蛋来降血脂和治疗动脉硬化,但是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是极不合适的。
比如山楂,要适可而止,痰湿重的人不能多吃,不仅不会减你的体重,反而会加重你的痰湿。
还有苦寒的东西要少吃,比如前面讲的阳虚气虚,吃苦瓜就要适可而止,它增加痰湿。
还有特别主要要少喝饮料,什么含糖量高的饮料,甜能生湿,甘能生湿,肥甘厚腻生痰湿,所以饮料一定要少喝。西瓜也要少吃,痰湿体质的人吃西瓜不会减肥的。
2、生活起居方面:
A、中年以后体检时每年要检查血脂血糖血压,不能掉以轻心,痰湿体质就容易在这方面出问题。光测空腹血糖还不够,最好测一下餐后血糖。
B、多晒太阳,阳光能够散湿气,阳光能够振奋阳气,
C、养生是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湿气重的人可以经常洗洗热水澡,最好是泡浴。让全身发红,毛孔开张。泡浴热水澡是小时起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D、另外要注意运动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不要马上吹空调、吹风扇、冲凉。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外湿内湿相合,非常伤身体。运动完以后一定要汗落了再去洗澡。
E、夏天要尽量少用空调,多出汗。
F、秋冬不要太进补
G、穿衣服要尽量宽松一些,穿一些棉麻丝绸天然纤维的衣服,利于湿气的散发。
3、简易方药:
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仁、赤小豆、白芥子、冬瓜皮、茯苓。都有一定的去痰湿的作用。但是这个药不同,去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去肺部的,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它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走于下。
常用的中成药:
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甙片、陈夏刘君丸、排毒养颜胶囊。
4、四季保养:
秋冬不要进补,夏季不要多吃生冷的东西。痰湿体质的人多数胖,内热重,烦躁,
5、经络养生:
有几个穴位: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神阙.
中医的“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之痰就是从呼吸道排出的 痰;广义的痰是指水液代谢过程不畅通而产生的废物,随着气血的运行而流窜全身,位置不定,引起许多疾病,所以中医有“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痰生怪症”的说法。
人体实际上是水做成的,尤其是女性和小儿,身体里边水的成分更多,有细胞内的,有组织间的。人体细胞实际上就是泡在水里边的。这个水不是一潭死水,而是犹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进进出出不停滞,只要一停滞就会产生痰湿废物,停在哪里,哪里生病。
人体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分别由肺、脾、肾三脏作为“水利枢纽”控制管辖,其中脾“主运化水湿”,是重中之重、枢纽中的枢纽。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一旦不足,河流泛滥、痰湿形成,将会对人体全身产生影响。正因为脾正常时“主运化水湿”,失调时也就因此而成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水谷进人体内不能够转化成有用的气血津液被人体充分利用,而是转化成半成品一痰湿。如果整条河流都不那么畅通,显得瘀滞缓慢,就会形成痰湿体质。因此痰湿体质的“痰”是广义的痰。
中医有一句话叫做“百病皆由痰作祟”,痰湿停到肝脏就是脂肪肝,泛溢肌肤就是肥胖,停留腹腔内脏就是“将军肚”、中心性肥胖,流注于下就经常水肿,上达到头部人就经常头昏脑涨、头脑不清楚,停到心脏就会胸闷、气短、心慌,混在血液中就会血脂血压升高、血液黏稠。甚至颈椎病、腰痛最后按痰论治也会收到效果。总之是停到哪儿。哪儿就出现问题,有的还会起一些包块。很多病都是痰积聚在局部引起的,所以“顽痰生怪症”,很多总治不好的病,应该考虑是否是痰在作怪。
一、痰湿体质主要表现为容易肥胖、沉重
痰湿体质的人多数容易发胖,身体比较沉重、笨重。
小便经常浑浊、起泡沫,常见于痰湿体质,偶尔一两天的则不能被判为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汗出常见两极分化:要不就是出汗太多,要不就是明显少汗无汗。有的人不爱出汗,就算天热、运动、暖食、热饮时也明显比别人出汗少,不爱出汗就和肥胖、痰湿体质有因果关系。当然,如果因为很少运动、不喜欢运动而少汗无汗则并不能说明什么。
痰湿体质的女性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美容困扰,比如容易发胖、皮肤经常油腻粗糙、易生痤疮等,因此女性美容一定要有六通:月经通、水道通、谷道通、皮肤通、血脉通、情绪通。“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正常、适度、畅通”。月经通就是月经周期规律,量正常。水道通就是水的循环过程要通,指小便通、毛孔通,一定要出汗。谷道通就是大便正常,而痰湿体质者经常是大便发黏不畅通。皮肤通是指皮肤要清洁,毛孔汗孔要畅通,出油出汗不能受阻,如果出油受阻就会产生痤疮;如果出汗受阻就会产生痱子。血脉通就是全身循环畅通,不会经常这儿痛那儿痛。情绪通就是情绪平稳、七情适度。有这六通,就不会出严重的问题,即使稍微有一些问题,也可以很快调整过来。而在“六通’’中,痰湿体质常占了月经、水道、皮肤、血脉的四不通,会影响到月经、循环,因此皮肤多数不好。痰湿体质又是油性皮肤者,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脸,别让它生痤疮,一生痤疮就是囊肿型的痤疮。痤疮并不是严重的皮肤病,但如果发展成囊肿型痤疮,就会严重破坏皮肤结构,即使痤疮消了,也会留下坑坑洼洼的疤痕。
痰湿体质的人舌体胖大,舌苔偏厚。如果舌体胖大、舌苔偏厚,就不要再去和别人一样秋冬进补,越补舌苔越厚,越补痰湿越重,越补越胖,越补越和糖尿病有缘分。
痰湿体质的人形体动作、情绪反应、说话速度显得缓慢迟钝,似乎连眨眼都比别人慢半拍。经常胸闷、头昏脑涨、头重、嗜睡,身体沉重,惰性较大。进入中年,如果经常饭后胸闷、头昏脑涨,是脾胃功能下降、痰湿壅盛、蒙蔽清阳的表现,是向痰湿体质转化的兆头。
二、多吃、少动促生痰湿体质
人们努力工作赚钱,花钱买家电、汽车,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过度装修,依赖空调、电脑、电视、汽车的生活催生痰湿、瘀血、气郁等壅滞性体质,并由此酿生许多生活方式病;然后花钱观病,病好了,再赚钱,再去买东西享受。我们多数人就是这样生活的。但是身体感官的享受和舒适不等于健康、不等于良好的生命体验,这个道理许多人还不知道。
肺、脾、肾三脏对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非常重要,而现代生活方式就恰恰最伤肺、脾、肾三脏。
肺位于胸腔,在五脏中位置最高,肺脏通过呼吸推动水液由上往下畅流全身,是水之上源。观看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让肺脏饱受委屈的----久用电脑,含胸塌背。任何一个脏器功能的正常行使必须依赖于良好的结构和空间,长期胸廓不舒展致使肺脏不能充分呼吸,再加上长期不运动,而房间里、大街上的空气又被污染了,结果氧气吸人不足够,二氧化碳呼出不充分,呼吸浅,吸进来的空气还是污染的,呼吸的质量很差。氧气少,食物如何充分代谢?二氧化碳多,体内如何不堆积垃圾?这就是为什么不劳作\.不运动也会感到很累,会觉得腰酸背痛的原因了。
凡是伤肝胆的习惯都不可避免地会伤脾,因为它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所谓的“见肝之病”就“知肝传脾”。肝将军不高兴,总是找脾发泄。经常生气、情志不舒展、不吃早餐、熬夜吃夜宵等都是肝胆最不喜欢的,肝木克脾土,脾伤则生痰湿。经常熬夜的人,舌象是典型的痰湿壅盛舌象,即舌苔厚腻、久久不退。夜里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的时候,熬夜影响胆气的疏泄,肝胆相照,必然影响到肝脏,进而影响脾。与熬夜相关的肥胖以中心性肥胖为主。
家族史明显、自幼就容易咳喘痰多、湿疹或肥胖的痰湿体质,主要是肾脏功能相对不足。父母体质状况、先天禀赋对于体质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也可能与家族内部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比如不爱活动,口味浓重,喜食甜食,等等。长期口味偏咸,吃盐太多,是促成和加重痰湿体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盐既保水保钠,增加水湿,为脾脏所厌恶,又很伤肾脏。
三、易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
痰湿体质的人易感单纯性肥胖,“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临床观察确实如此,痰湿体质的人很容易发胖。在辨证辨体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化痰燥湿方药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而取得疗效,也说明糖尿病与脾虚痰湿的关系。
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关的高脂血症多数是以痰湿体质为发病基础。饮酒过多、恣食肥甘厚腻、熬夜引起的脂肪肝,多数与痰湿体质相关。
痰湿体质的人易感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腹部肥胖或体重超重、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痰湿阻滞血脉,容易形成月经延后、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另外,经常性的白带过多,色、质、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不论感染与否,在中医观来都属于带下病。痰湿体质的女性最容易患带下病。清代名医傅青主有一个治疗带下病的经典方一完带汤,其中主要的药物都是健脾祛湿的。有时用完带汤加减改善痰湿体质偏颇也不错。
凡是伴有舌苔厚腻不退、腹胀、大便黏滞不爽、身体沉重的慢性胃炎、结肠炎,多是产生于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人口味偏浓重,经常小腿踝关节处肿胀。
如果伴有恶心、呕吐黏液、胸闷、面目郁胀、常于潮湿天气加重的眩晕,不论是梅尼埃综合征还是颈椎病、体位性低血压,多数和痰湿体质相关。
如果伴有口干口苦,舌苔厚腻不退,腹胀胸闷的经常性失眠,平时要注意调理痰湿体质。
典型的痰湿体质,油性皮肤居多,因此很容易生痤疮,而且由于痰湿有缠绵黏滞的特点,不论什么病,只要和顽痰湿浊搅和在一起,治疗起来就比较麻烦,痤疮也不例外。由于反复发作,所以使本来就不细腻光洁的脸,因疤痕色素叠加而更显粗糙。
四、痰湿体质的养生原则:健脾去湿
脾是生痰之源,痰湿体质的养生最主要是保护脾、不伤脾。脾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人一旦脱离娘胎,作为独立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得靠脾对饮食的吸收转化输布。金元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医家李杲,专治脾胃病,他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而生”。脾胃在后天承担着养育生命的作用,《黄帝内经》
把睥鸣做“仓廪之官”,仓廪就是国家的粮食仓库,国库空虚,后果如何?想想就不寒而栗。所以痰湿体质的人,一定要好好保护脾,不要让它再多生痰湿了。
饮食养生:口味清淡.适当吃姜
第一,古人知道要想长寿不老,饭吃七八成饱。吃饭速度不要太快。
第二,饮水适量。
不渴不要刻意喝水。水入到痰湿体质的人体内,出得比别人慢,一天喝八杯水,加重了脾胃、膀胱的负担。
第三,不要吃夜宵,一定要吃早餐。越不吃早餐湿气越重,吃早餐是改善痰湿体质、减肥的第一步。
第四,可以吃一些偏温燥的食物。
病例 我有一个病人,每到梅雨季节,总是很不舒服,大便发黏,小便浑浊,睡不好觉,浑身酸痛。因为痰湿一重就停在中焦,晚上阳气不能潜藏,所以睡不好觉,弄得她很辛苦。怎么办?我让她去吃点麻辣烫,出一身汗,接着去运动,又出一身汗,然后去做个桑拿。汗出之后,她的舌苔明显就薄了,人也舒服多了。如果是明显的痰湿体质,炒菜煮汤少放盐,要淡一些,再淡一些。
第五,可以吃健脾祛湿的食物,有淮山、薏米、白扁豆、赤小豆、鲫鱼和生姜等。生姜的散湿作用特别好,还能够暖脾胃、促入发汗。
第六,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少吃酸性的、严寒凉的、腻滞的和生涩的东西,特别是要少吃酸性的食物。有一个成语叫“望梅止渴”,只要说一下‘‘梅子”,马上就会有一嘴的津液,更不用说吃进去了。中医认为‘‘酸甘化阴”,阴就是津液,痰湿体质本来就是津液多,再吃一些酸性的东西,痰湿会更加严重。
西瓜是天然白虎汤,也是寒冷凉的,要少吃,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甜能生湿。
起居养生:少用空调.衣服宽松
痰湿体质的人要多晒太阳,阳光能够散湿气,振奋阳气。
湿气重的人,可以经常洗一洗暖水澡,最好是泡浴,泡得全身发红、毛孔开张最好,利于痰湿的消散。
痰湿体质如果不爱出汗十一定要想办法促进发汗,否则体质很难改善。
可以先洗个热水澡或蒸会儿桑拿,接着运动;或者运动前喝些热水、暖粥、热姜汤,运动后再喝一些,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基本上就会正常汗出了。汗出一旦正常,则不需要这些发汗促汗的方法,正常运动就是了。二是进渗入渗出夏季坚持每天喝生姜茶。三是常年坚持洗暖水澡,每次洗到全身微微发红。四是夏季少吃冰冻食品,冰冻食品会闭遏肌肤汗孔。
药物调治:健运脾胃.兼去痰湿
党参、扁豆、砂仁、陈皮、淮山、薏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白芥子,都有一定的祛痰湿作用,但是祛痰湿的部位不同。比如白芥子、陈皮,主要是祛肺部、上焦的痰湿;陈皮如果和党参、白扁豆合起来,是治中焦的痰湿;赤小豆主要是让湿气从小便而走。
常用的中成药都有什么呢?用于改善痰湿体质的,有二陈汤、参苓白术散、绞股蓝总甙片、陈夏六君丸、排毒养颜胶囊等。痰湿体质出现明显偏颇,
四季养生:夏多食姜.冬少进补
痰湿体质的养生重点是夏季和冬季,目的都是减少痰湿,控制体重。夏季要少用空调,少食冰冻食品,多吃生姜,穿棉麻丝绸,适当晒太阳。
痰湿体质的人秋冬不要再跟风进补丁,但凡是补益的肉类、骨头、海鲜、动物内脏、人参、鹿茸、阿胶、大枣、醪糟、熟地、秋梨膏、老火靓汤、核桃、芝麻等几乎都不适合痰湿体质,除非间夹有明显的气虚、阳虚。山药、芡实、薏苡仁、莲藕、党参、扁豆等倒是不错。
经络调养:中脘、水分、神阙、关元
改善痰湿体质的经络主要有: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主要穴位:中脘、水分、神阙、关元、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足三里、脾俞、三焦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这几个穴位可以轮换地配合使用。
主要方法:最适合用艾条温灸,一般灸到皮肤发红发烫。每次腹部、背部、下肢各取1个穴位灸,不要太多。如果灸后有口苦、咽喉干痛、舌苔发黄、大便干结、梦多或失眠,就多喝水、减少穴位,症状明显的停灸即可。如果夏天吃喝冰冻之物太多,或环境很潮湿,或汗出少,或体重飙升,可以立刻灸一灸,能够改善痰湿体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体重的增长.
痰湿体质的人,给大家介绍几个能做到的小偏方,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面介绍莲的这个药的下面就介绍荷叶,他说了一句什么话?久服令人瘦劣就是让一个肥胖的人慢慢的变成了瘦人了
用的方法;干的荷叶自己在家里用15克就可以了,你就泡水喝,药方的时候就是30克,冬瓜皮利湿祛暑,你不痰湿吗?它利湿,我们一般都会说是健脾利湿,大家经常都会听中医说你得需要健脾利湿了,是不是一般都有是健脾放在前面,利湿放在后面,这两个永远在一块相交着。就是说我们老是说把你身上多余的东西给你去掉,老是这么想问题,就是大家要想一个问题,它为什么会多下来呢?会聚集在这里呢?就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弱了,运化功能差了。所以在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叫津液不归正化,不是一个正常的运化过程了,健脾利湿,你健了脾脾的运化功能好了,血色的运化功能好了,所以要健脾在先、利湿在后。利湿的有冬瓜皮、包括茯苓好象都可以去湿,这里面好象也各有产同,痰湿的人用茯苓,我们中医里经常要有茯苓、利湿的,健脾利湿
我现在用的一个方子,用这个方子快20年了,叫化痰利湿方,我现在给很多肥胖的人到我这来,我都给他吃化痰利湿方为主,但是大家不要拿着我的方子然后你就乱吃,当然要在大夫的指导下,我把主要的药可以跟大家说,其中一些药就是刚才说到的,比如说有荷叶、冬瓜皮,健脾的比如说党参、茯苓、苍术、白术、昆布、海藻
海藻有健脾、利湿、消脂、降血压的作用
教给大家两个穴位,这两个穴位都是化痰利湿的,一个就是丰隆穴,就是化痰的
三隆穴就是同身寸这样卡住膝盖的两个眼的时候,然后把这个中指的胫端的尾部就职是足三里了,足三里找到了吗?然后我们把手这样移一下,这个足三里不是靠着外面吧?下面再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往腿肚子的那个方向就是一个丰隆的部位,就是有肌健的地方,肌腱就是挺硬乎的那个地儿,它是化痰的
足三里也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还有一个丰隆的作用,那足三里和丰隆这两个穴位我们一起来按揉,这样配合着记也比较好记,因为都在腿的外侧,然后基本上是足三里在上,丰隆在下,用这种方式来记可能就能够记得住,然后每天按揉15分钟,按揉的时候用大拇指的指腹在这个穴位上去按揉,这样不断的按揉的时候,你觉得有酸的感觉时候就可以了,起码再按3分钟到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