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 ),俗名海肠、海肠子,属于螠虫动物门(Echiurioidea)、螠纲(Echiurida)、无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chidae)。体粗大,长约100一300mm,宽约25-27mm,长200mm-250mm,体表满布大小不等的粒状突起,吻圆锥形;腹刚毛1对,粗大;肛门周围有一圈9-13条褐色尾刚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黄渤海沿岸,是我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
目录
介绍
生活特点
分布
药用价值
烹饪指导
编辑本段介绍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俗称。单环刺螠,属于螠虫动物门、异吸目、刺螠科。
编辑本段生活特点
单环刺螠和其他刺螠属的生物一样,是生活在海边潮间带泥性底质或珊瑚礁区中的管状螠虫动物,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沿岸的蓬莱县、烟台等地。单环刺螠的季节性很高,只有在春天风浪大时才能捕得。
单环刺螠体型肥大,身体前端具一长吻用于觅食,极具弹性,可伸长至一米以上,利用其黏性黏着底部的小动物或有机颗粒,由于吻部在外觅食而容易被海鸟啄食,而再生性极强。栖息于泥滩的单环刺螠有很好的潜沙能力,身体能潜到40厘米以上。
单环刺螠对硫化物有较强的耐受与解毒能力,也因此被当作沿海硫化物代谢相关研究的模式生物。
编辑本段分布
单环刺螠在山东境内主要分布在烟台、青岛等地沿海的泥滩或岩石缝中。山东胶东地区是我国单环刺螠的最大产地。也有报道称在福建厦门海域也有单环刺螠的发现。
它个体肥大, 肉味鲜美, 体壁肌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自古以来, 在我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人们的传统做法只食用其体壁,而废弃内脏,菜肴俗称海肠子。但有研究发现,单环刺螠废弃内脏蛋白质含量为18.25% ,脂肪含量为0.12% ,总糖含量为4.09% 而且含有丰富的Ca、Mg、Fe、Zn等元素;也含有丰富的EPA、DHA 和DPA 。因此,单环刺螠的废弃内脏也有开发利用价值。

单环刺螠(24张)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药理学研究表明:单环刺螠提取的多肽有一定的抗肿瘤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也有人做过单环刺螠抗血栓组分的分离纯化和药效学研究。因此单环刺螠也是一种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材料。
但由于近几年由于捕捞强度过大,野生资源已显不足。现今,我国也陆续开展了单环刺螠人工培育苗种的生产性研究。
海肠在胶东渔民中又称“海鸡子”,中文名单环刺螠,在中国仅渤海湾出产,软乎乎地蠕动,浑身无毛刺,浅黄色。在有些地方人们把它叫做“裸体海参”,海肠不光长得像裸体海参,其营养价值比起海参也不逊色。但是多年来,人们都把它当作“鱼饵”使用。真正把它用来制肴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一般人群均能食用,具有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的作用,特别适合男性食用。
在亚洲,韩国人是最喜欢吃海肠(??)的,但是韩国的产量很低,供不应求,以致于价格是中国的几十倍。而日本人仍然延续着用海肠做钓饵的传统。
海肠上岸后先倒在自制的筛子上,把质量不好的和受伤的海肠(统称残肠)挑拣出来,过秤出售。
编辑本段烹饪指导
海肠必须是活的,用剪刀将海肠两头带刺的部分剪掉,把内脏和血液洗净。炒时动作要快,以免变老。
在中国,海肠是鲁菜中的重要原料,它的烹调方法也很多,用海肠子配以头刀韭菜制作的“韭菜海肠”是胶东名菜,此外“干海肠”、“氽海肠汤”、“肉末海肠”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鲜海肠子还可调制水饺、包子馅等。
备注
在韩国料理中,多以杀生的烹调方法加工海肠。再配以新鲜的蔬菜,蘸着香油、食盐等调料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