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txt

我不由想探讨到底为什么大家如此认可主动找方法的员工呢?因为,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最好地出效益; 只有积极找方法的人,才能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老总们的左膀右臂。主动找方法的人永远是职场的明星,他们在单位创造着主要的效益,是今日单位最器重的员工,是明日单位的领导乃至领袖。十分幸运,这些年来,我认识了不少这样主动找方法的人。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形象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第1节:不找借口找方法

 

序言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一流人才的核心的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作为一个目前进行人员素质提升工作的职业培训师,近年来我在海内外进行各种培训与讲座中经常与众多的老总们探究一个现象:

哪一种员工在老总的心中最有份量呢?

在职场中,哪一种员工最能脱颖而出呢?

回答无一例外:就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员工。

我不由想探讨到底为什么大家如此认可主动找方法的员工呢?

因为,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最好地出效益;

只有积极找方法的人,才能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老总们的左膀右臂。

主动找方法的人永远是职场的明星,他们在单位创造着主要的效益,是今日单位最器重的员工,是明日单位的领导乃至领袖。

十分幸运,这些年来,我认识了不少这样主动找方法的人。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形象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见他们站成一排,然后,异口同声地向世界大声宣布--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这是一流员工关于一流的宣言,有精神,有心态,有执着,有了不起的对事业与生活的把握!

是的,找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只会加倍失败,只有去找方法才会有成功。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找方法呢?

在职场中也有不少的人向我诉说:

"我们也不想为失败找理由,可是我们找不到方法。"

我认为他们讲得非常有道理。站在他们上级的角度讲,我想每一个上级,也不应该只是要求自己的员工不找借口和理由,还应该让员工掌握更多的方法。

目前,人们常常把成功学的书等同于"励志",但全面的成功,往往要超越"励志"。光有励志,缺乏实际有效的方法,人们还不足以拥有成功。

中国最缺乏的教育之一,是方法论的教育。不管是作为一个职业培训师,还是一个作者,我觉得给大家实际讲述方法是我的使命。

因此,这本摆在大家面前的书,它将从下面四方面进行阐述:

(1)方法与"问题"的关系;

(2)如何克服无法面对问题的心理障碍;

(3)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

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

"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

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不仅会带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还会因为掌握方法而创造非凡的业绩,并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

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不仅如此,你将从此不怕问题,而且还会将所遭遇的问题,变为你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方法总比问题多!"成功和胜利,永远属于会找方法的人!

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员工看的书,但是这一理念,实际可以应用在许多领域,研究者、各界的领导也都应该有这些素养。

祝愿你拥有这些智慧,并很快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2005年1月Ⅵ〖〗目录序言不找借口找方法〖〗Ⅴ目录

序言不找借口找方法第一章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1

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3

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8

主动找方法才能让你脱颖而出/12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17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23第二章心理制胜:战胜对问题的畏惧/29

想办法才会有办法/31

先别说难,先问是否竭尽全力/35

惟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40

学会"以脚做梦"/45

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50

多走几步路/55

把"我不行"改为"我能行"/60

把"绝不可能"改为"绝对可能"/65

别害怕拒绝,不试哪知行不行/70

分解问题和压力/76

越想放弃越不能放弃/80

把问题想透彻/84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Ⅷ〖〗目录目录〖〗Ⅶ第三章方法为王:让问题迎刃而解/89

找准"标靶":问题到底是什么/91

学会"换地方打井"/96

以类比方法解决问题/101

以逆向方法来解决问题/105

以侧向方法来解决问题/109

以系统方法解决问题/114

以加减方法解决问题/119

以W型方法解决问题/124

以更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130

将问题巧妙转换/135

要大智慧,不要小聪明/141

让更多的人帮你成功/146

抓要点,抓根本/151

当两条路摆在面前时,选择第三条/156第四章把问题变为机会/161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163

问题是成长的机会/167

从"问题猎物"到"问题猎手"/172

把危机变为机会/177

V型思维--人人都可成为创造者和创业者/183打造职场培训精品图书(代跋)/188〖〗第一章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第一章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

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

第2节:调查

 

 

 

"在当今社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受单位欢迎?"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高级总裁班上,作为主讲老师的我,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的员工,我相信,这肯定也是你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假如你不了解这一点,你在职场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要走很多的弯路。假如你清楚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钥匙,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

不管你是否已有结论,希望下面的故事和观点,能够为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提供借鉴。

一位姓黄的老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他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磨,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2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他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了现。

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这个精彩的讨账故事,博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很钦佩他凡事主动想办法的精神,而且一致认为:他能有今天的发展,与他这种精神密切相关。

与此相反,另外一个老总讲的故事,却让大家对员工素质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说,他曾经正式招聘过一位员工,但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时间,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了。

那位员工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学识不错,形象也很好,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做事不认真,遇到问题总是找借口搪塞。

刚开始上班时大家对她印象还不错。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办公室领导几次向她提出,她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解释。

一天,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她仅仅跑了一个就回来了。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好大啊。我都在传达室问了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生气了:"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单位,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单位呢?"

她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找北大的总机问问三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其他两家怎么走;

你还可以在进去之后,问老师和学生……

谁知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的好心,反而气鼓鼓地说:"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了。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了!

虽然女孩的举动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大家还是认为,像这种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借口推诿的人,在职场中并不少见。而他们的命运也显而易见--凡事找借口的员工,在单位绝对不会有任何市场。

上面所说的两个员工,其实是两种不同员工的代表:前面的那位员工,哪怕遇到再棘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绝不是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与此相反,那位年轻的大学生,尽管面临的问题很简单,但仍然找借口不去做,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根本区别。

为此,我在这个高级总裁班上,对100多名学员做了一个调查。

我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哪一类员工,是你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员工?"

结果如下:

(1)工作不努力而找借口的员工;

(2)损公肥私的员工;

(3)过于斤斤计较的员工;

(4)华而不实的员工;

(5)受不得委屈的员工。

我调查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员工是你们最喜欢的员工?"

结果如下:

(1)没安排工作却能主动找事做的员工;

(2)通过找方法加倍提升业绩的员工;

(3)从不抱怨的员工;

(4)执行力强的员工;

(5)能为单位提建设性意见的员工。

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以前的结论:凡事找借口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凡事主动找方法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金牌员工!

于是,我想起了曾获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最佳新秀奖的杰森·基德,他曾经讲述过影响了他一生的一件小事:

第3节:重视分析和总结

 

 

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打保龄球。他打得不好,为此,他总是找各种理由。

有一天,当他再一次为自己打得不好找借口的时候,父亲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别再找借口了。你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又不愿意总结方法。假如你好好做,你就不会这样讲了。"

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震动,此后,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便想尽办法纠正。不管是打保龄球还是后来打篮球,他都要求自己做到两点:第一比别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第二时刻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最好的方法提升。也正因为这两点,他成了最优秀的球员。

我又想起在参观日本松下公司时,在标语牌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如果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员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

(1)具有敬业精神并能找方法的员工。他们拥有智慧并乐于奉献智慧,这份智慧必然会给企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员工。

(2)敬业但是缺乏方法的员工。他们能够也只能奉献汗水,这种员工单位需要,但他们自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3)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什么也奉献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离开。

在此基础上,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一流员工既敬业又找方法;二流员工只敬业;末流员工找借口。

假如你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毫无疑问,你就应该力争做第一种员工。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

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是总有更好的方法。

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处处都是创造的良机!

外界的困难,不如意的条件,一个接一个的压力与挑战,怎么也无法吓倒一个优秀人士的雄心和创意。

 

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txt
我曾经在香港某集团担任副总裁,我很佩服我们的董事长。20年前,他带着仅有的30元港币、穿着一双拖鞋来到香港,先从街边小贩做起,越做越大,后来创办了两家上市公司。

在谈到成功的经验时,他说:"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都源于我凡事都愿意找方法解决。我认识很多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是总有更好的方法。"

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能成为首富,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从打工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找方法解决问题的高手。

李嘉诚的父亲是位老师,他非常希望李嘉诚能够考个好大学。然而,父亲的突然去世,使得这个梦想破灭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了才十多岁的李嘉诚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

他先是在茶楼做跑堂的伙计,后来应聘到一家企业当推销员。干推销员首先要能跑路,这一点难不倒他,以前在茶楼成天跑前跑后,早就练就了一副好脚板,可最重要的,还是怎样千方百计把产品推销出去。

有一次,李嘉诚去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连走了好几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过去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是毫无进展,回去将无法向老板交代。

尽管推销得不顺利,他还是不停地给自己打气,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另一栋办公楼。他看到楼道上的灰尘很多,突然灵机一动,没有直接去推销产品,而是去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了一些水,将水洒在楼道里。十分神奇,经他这样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变得干净起来。这一来,立即引起了主管办公楼的有关人士的兴趣,一下午,他就卖掉了十多台洒水器。

李嘉诚这次推销为什么成功了呢?原因在于把握了一个推销的诀窍:要让客户动心,就必须掌握他们如何受到影响的规律:"听别人说好,不如看到怎样好;看到怎样好,不如使用起来好。"老讲自己的产品好,哪能比得上亲自示范、让大家看到使用后的效果呢?

在做推销员的整个过程中,李嘉诚都注意重视分析和总结。在干了一段时期的推销员之后,公司的老板发现:李嘉诚跑的地方比别的推销员都多,成交的也最多。

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原来,他将香港分成几片,对各片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哪一片的潜在客户最多,有的放矢地去跑,重点攻击,这样一来,他获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别人多。

纵观李嘉诚的奋斗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用方法来改变命运的历史。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一次偶然听一位同事的演讲,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了所有关于孤子的资料,仔细分析了一个星期,专门挑别人有哪些弱点。结果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的。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于是,他便围绕这点进行攻关,仅仅几个月,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获得了许多成果。

事后,他高兴地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别人前面去了。"并由此得出结论:"你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赶上、超过别人吗?你一定要摸清楚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是他们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定会有突破,并能超过人家。"

第4节:脱颖而出

 

 

读书也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天才出自勤奋"。不错,天才出自勤奋,但并不等同于勤奋。勤奋只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功。要真正学好,还得掌握方法--学得多不如学得巧。

多年前,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小伙子,也来到了采油区。但开始时,他只找到了一份简单枯燥的工作,他觉得很不平衡:我那么有创造性,怎么能只做这样的工作?于是便去找主管要求换工作。

没有料到,主管听完他的话,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

那一瞬间,他涨红了脸,真想立即辞职不干了,但考虑到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回来以后,他突然有了一个感觉:我不是有创造性吗?那么为何不能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起来呢?

于是,他对自己的那份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其中的一道工序,每次都要花39滴油,而实际上只需要38滴就够了。经过反复的试验,他发明了一种只需38滴油就可使用的机器,并将这一发明推荐给了公司。可别小看这1滴油,它给公司节省了成千上万的成本!

你知道这位年轻人是谁吗?他就是洛克菲勒,美国最有名的石油大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处处都是创造的良机!

外界的困难,不如意的条件,一个接着一个的压力与挑战,怎么也无法吓倒一个优秀人士的雄心和创意。

关于洛克菲勒,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成立的联合国因为没有合适的办公地点而发愁。这时,洛克菲勒慷慨地将自己在纽约的一大片土地,无偿地捐给联合国。联合国的领导喜出望外,接受了这份馈赠,并对洛克菲勒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难道洛克菲勒得到的仅仅是这些吗?不。早在给联合国捐赠之前,他就将所捐土地周围的一大片土地买下来了。当联合国的办公地址一选定,周边土地的价格立刻飞涨,除去所捐土地的成本,他还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这就是找方法的价值和妙处!

学会成为一个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人吧!学会做一个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人吧!惟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杰出的人!主动找方法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够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假如你通过找方法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就能很快脱颖而出并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2002年9月,我参加了世界华商大会。会上,一位姓杨的著名华商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十多年前,他的一位远方亲戚在欧洲开饭店,邀请他过去帮忙。没料到,他到欧洲不久,亲戚就突然患病去世了,饭店很快也垮了。

杨先生不想回国,就在当地找了份工作。几年后,他到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保健品厂工作。公司的产品不错,但知名度却很有限。

他从推销员干起,一直做到主管。一次他坐飞机出差,不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机。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个小时之后,在各界的努力下,问题终于解决了,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机舱的一瞬间,他突然想到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当被劫机的人从机舱走出来时,总会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

为什么自己不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公司形象呢?

于是,他立即做了一个在那种情况下谁都没想到的举动:从箱子里找出一张大纸,在上面浓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公司的××,我和公司的××牌保健品安然无恙,非常感谢抢救我们的人!"

他打着这样的牌子一出机舱,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他立刻成了这次劫机事件的明星,很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等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带着所有的中层主管,都站在门口夹道欢迎他。原来,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使得公司和产品的名字几乎在一瞬间家喻户晓了。公司的电话都快打爆了,客户的订单更是一个接一个。董事长动情地说:"没想到你在那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公司和产品。毫无疑问,你是最优秀的推销主管!"董事长当场宣读了对他的任命书:主管营销和公关的副总经理。之后,公司还奖励了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杨先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单位、任何机构,能够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

方法能为人解除不便,能够让他人有更大的发展,更能给单位创造最直接的效益。哪个单位的领导,能不格外重视想方法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

我曾在北京大学开办的中国民营企业总裁班上,为学员们上了一场"思路决定财路"的课,其中就讲述了这位老总的故事。

这个故事引起了热烈反响,一位总裁很有感触地说:"这个故事使我想起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它们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主动去找办法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最早、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1956年,该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车。这款汽车式样、功能都很好,价钱也不贵,但是很奇怪,竟然销路平平,和当初设想的完全相反。

公司的经理们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但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让产品畅销的办法。这时,在福特汽车销售量居全国末位的费城地区,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这款新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艾柯卡。

第5节:新式武器

 

 

艾柯卡当时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位见习工程师,本来与汽车的销售毫无关系。但是,公司老总因为这款新车滞销而着急的神情,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他开始琢磨:我能不能想办法让这款汽车畅销起来?终于有一天,他灵光一闪,于是径直来到经理办公室,向经理提出了一个创意,在报上登广告,内容为:"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

这个创意的具体做法是:谁想买一辆1956年生产的福特汽车,只需先付20%的货款,余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办法逐步付清。

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结果,这一办法十分灵验,"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广告人人皆知。

"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对车价的顾虑,还给人创造了"每个月才花56元,实在是太合算了"的印象。

奇迹就在这样一句简单的广告词中产生了:短短3个月,该款汽车在费城地区的销售量,就从原来的末位一跃而为全国的冠军。

这位年轻工程师的才能很快受到赏识,总部将他调到华盛顿,并委任他为地区经理。

后来,艾柯卡不断地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举措,最终坐上了福特公司总裁的宝座。

回顾了艾柯卡的这段经历后,这位老总又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读《艾柯卡自传》的体会。他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其中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艾柯卡成为福特公司总裁后,却被小福特炒了鱿鱼,之后又被美国排名第三的汽车公司克劳斯勒请去负责。当时克劳斯勒公司危机重重,濒临破产,艾柯卡力挽狂澜,最终挽救了公司并且让它重振雄风。艾柯卡重整克劳斯勒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众多中国企业家。但是,这位老总说:艾柯卡的故事当时最触动他的,是他当初怎样脱颖而出、并最终走上总裁的经历。

他说:"当时我作为一个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走入社会后,我们怎样才能更快地脱颖而出?更好地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艾柯卡,给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主动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能找到方法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美国,年轻的铁路邮务生佛尔,曾经和千百个其他邮务生一样,用陈旧的方法分发信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许多信件被耽误几天或几周之久。

佛尔并不满意这种现状,而是想尽办法改变,很快,他发明了一种把信件集合寄递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信件的投递速度。

佛尔升迁了。5年后,他成了邮务局帮办,接着当上了总办,最后升任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

是的,当谁都认为工作只需要按步就班做下去的时候,偏偏有一些优秀的人,会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将效率更快地提高,将问题解决得更好!正因为他们有这种找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认可!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1793年,守卫土伦城的法国军队叛乱。叛军在英国军队的援助下,将土伦城护卫得像铜墙铁壁。前来平息这次叛乱的法国军队怎么也攻不下。土伦城四面环水,且有三面是深水区。

英国军舰就在水面上巡弋着,只要前来攻城的法军一靠近,就猛烈开火。法军的军舰远远不如英军的军舰,根本无计可施,法军指挥官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在平息叛乱的队伍中,一位年仅24岁的炮兵上尉灵机一动,当即用鹅毛笔写下一张纸条,交给指挥官:"将军阁下:请急调100艘巨型木舰,装上陆战用的火炮代替舰炮,拦腰轰击英国军舰,以劣胜优!"

指挥官一看,连连称妙,赶快照办。

果然,这种"新式武器"一调来,英国舰艇无法阻挡。仅仅两天时间,原来把土伦城护卫得严严实实的英军舰艇被轰得七零八落,不得不狼狈逃走。叛军见状,很快也缴械投降。

经历这一事件后,这位年轻的上尉被提升为炮兵准将。

你知道这位上尉是谁吗?他就是后来成为法国皇帝、威震世界的拿破仑!

像很多杰出的人一样,拿破仑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脱颖而出的机会,就这样,他才走上了一个有高度的新起点!

有了这样的新起点,才有了更大的舞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向自己看齐,才有更多的资源向自己汇集。

其实,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够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问一问自己: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你的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

假如你还没有,赶快补课吧。假如你通过行动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你就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

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仅要有苦劳,更要有功劳。

光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是不够的,"老黄牛"还得插上效率和效益的翅膀!

没有效率的忙是"穷忙"、"瞎忙"!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财富,单位才会给你财富;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空间,单位才会给你空间;

第6节:讲究效率和效益

 

 

只有你为单位打造机会,单位才会给你机会!

 

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是否发现有这样的现象--领导安排同样性质的一件事情给两位员工去做。其中的一位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脸。但是,由于他没有达到要求,领导对他总是很不满意,甚至对他还严加批评。另外一位员工,从不需加班加点,只是每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报告给领导的都是好的进度与消息,领导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最后将他提拔。

这样的现象,在20年前可能不明显,甚至第一种员工可能得到更多的表扬,但是在当代社会,领导重视能出业绩的员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

是老总偏心、不欣赏苦干的员工而只是欣赏"讨巧"的员工吗?往往不是这样。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那些光知道苦干、穷忙的人,越来越得不到认可。社会正越来越认可一个新的理念: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和效益!

不仅要努力做事,更要做成事!

(一)"结果思维"与"功劳意识"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道: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

联想为何在这一时期会如此强调这一理念呢?

我曾经与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先生一起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他讲了联想刚刚创业时期的一段经历,也许对我们有足够的启示。

柳传志沉重地告诉大家: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过于轻信人,被人骗走了一大半。而且,骗他们的人,还不是一般人,而是某个部门的干部。这一来,使公司元气大伤,甚至逼得员工要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刚刚创业时候的联想,大家都有对事业拼命的干劲和热情,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能保证财富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时就那么一点点的资金,如果没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自从成立以后,到如今已经20年。这20年,它已经从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的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后来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只有具备"结果思维",不断创造功劳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

(二)追求效率是一个现代员工的基本要求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家报纸刊登评论,说福特是"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得知后很生气,向法庭控告该报恶意诽谤。

开庭审理时,对方的律师向福特提出了许多对于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如"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国镇压反叛?""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等等。对方想利用自己在书本知识上的优势,以此来证明福特确是一个"无知的人"。

福特开始还有礼貌地听着,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气愤地对这位律师说:"请让我来提醒你,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招来,他能够回答我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既然我周围的人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难道仅仅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问,我就应该满脑子都塞满那些东西吗?"

福特这样做不是"摆谱",而是有着他对效率、结果的高标准的要求。发生在福特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也许会给你带来进一步的启示。

在刚刚创办福特汽车公司不久,福特向一家厂商订购了大批汽车零件。耐人寻味的是:他在严格要求零件品质的同时,也严格规定了装零件的木箱的有关尺寸、厚度等等。这样的要求,不要说厂商,连他的员工都认为他有些过分。

货到以后,他又特别叮嘱要小心开箱,不要损坏木板。之后,他拿出一张新办公室的设计图,用这些木板来做办公室的地板,竟然相差无几!原来,他在进货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把这些平时处理掉的木板用到办公室里来!

一举两得。你瞧瞧:这是一种何等可贵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智慧啊!工作一定要有更好的结果,工作一定要有更高的效率!福特是被誉为"把美国带到流水线上"的人,为何对他有这样的赞誉,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发明了现代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福特是一个酷爱效率的天才,曾经对人们浪费时间的各种恶习,进行了总结,并严加抨击。

下面是福特所总结的人们浪费时间的恶习,对照一下,在你的身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毛病:

●打太多的电话。

●拜访太多的朋友,而且每次待的时间太久。

●写过长的信件,其实只要1到3的篇幅就可以把事情交代清楚。

第7节:新敬业精神

 

 

●花太多的时间处理细枝末节,结果反而忽略了大事。

●所读的东西既没有提供任何信息,也没有提供任何的启发。

●花在玩乐上的时间太多,而且次数也过多。

●与对自己没有任何启发的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多。

●花在读广告传单上的时间太多。

●当应该着手进行下一项工作的时候,却往往停下来对别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应该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夜校汲取知识,但在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把晚上的时间用来看电影。

●上班的时候应该专心做好事先规划好的工作,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把时间用来做白日梦。

●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头投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在总结这些之后,福特痛心地说:"人们每天花在处理这样一些没有必要处理的事情上的时间,数量说起来是这样惊人。除非我们把自己从这些事情中解放出来,否则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有成果的现代人!"

你发现这些福特总结的现象在你身上体现得明显吗?福特的总结,能给你大的触动吗?

 

一位著名的商界精英,工作效率奇高。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每个工作日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

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状态,或使现有状态能够持续下去的一切工作;

第三类则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在完成所有第一类工作之前,他绝不会开始第二类工作。在完成第二类工作之前,也绝不会着手进行任何第三类的工作。

他还要求自己:"你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一天或一个星期内完成,每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无休止地拖下去。"

这位商界精英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分秒必争、期限紧缩的真正价值。

(三)重视"市场经济下的新敬业精神"

在以往的时代,我们强调"老黄牛"精神。不错,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但也必须看到,进入凡事讲效益的现代,光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是不够的,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市场经济下的新敬业精神"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以效益为核心!让"老黄牛"插上效率和效益的翅膀!从员工的角度讲,就要开始重视如下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发展法则--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财富,单位才会给你财富;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空间,单位才会给你空间。

只有你为单位打造机会,单位才会给你机会!

为此,你就非得格外重视方法不可!

在我们这个时代,多的是"忙人"。他们每天在急急忙忙地上班,急急忙忙地说话、急急忙忙地做事,可到月底一盘算,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做成几件像样的事情。他们往往以一个"忙"字作为自己努力的漂亮外衣。却没有想到,这种忙,只能是"穷忙""瞎忙",没有给自己和单位带来效益。

做一个凡事讲方法的"忙人"吧,这样的忙,才会有效率、有价值!做一个凡事讲究结果和功劳的人吧,这样,你才会赢得最快速度的发展,并得到最大的认可与回报。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对问题屈服:无端地将问题放大,把自己看轻。

其实,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么会找不到呢?越去找方法,便越会找方法。越会找方法,越能创造大的价值。这不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来越有找方法的窍门!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副对联,醒目地贴在车间大门前。我立即被它吸引住,不由请教主人:你们为什么把这副对联摆在车间最显眼的地方呢?

主人微微一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20年前,在内蒙一个偏僻、贫困的小村庄里,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有一次,家人生了病,因为没有钱,根本请不起医生。万般无奈之下,年轻人想向乡亲借2元钱给家人看病,然而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没能借到。不是乡亲们不愿意借,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

这件事,对年轻人刺激很大。他觉得,再这样在村里呆下去,肯定毫无希望。于是,在19岁那年,他带着6个窝窝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80公里外的城里去谋生。

城里的工作本来就不好找,加上他高中都没有毕业,学历低,要找一份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他好不容易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小工。一天的工钱是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89685.html

更多阅读

你若觉得画法不对 那常是神来之笔 朕总觉得哪里不对txt

2014-07-02 14:08:01|分类: 学习(转摘) |举报 |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松隐居士《你若觉得画法不对 那常是神来之笔》腾讯文化频道刘墉:文学与绘画交融的趣味灵感很可能成为散文,很可能成为诗,也很可能成为绘画,所以这两者真是相互交融。你若觉

第3届---金瓯缺1 金瓯缺 在线阅读

本书由TXT之梦 洗砚斋123 为您整理制作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www.11dream.com《金瓯缺》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

越狱第一季剧本1 老友记第一季剧本

本图书由www.downshu.cn(geqwxf)为您整理制作,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http://downshu.cn/?fromuid=127。Prison Break Season 1 Episode 1- That's it.- Can I just, you know, look at it for a minute?- You're an artist, Sid.

59秒心理学 59秒心理学txt

清新中文网欢迎你回来,更多TXT小说下载登陆:www.qingxinwang.com《59秒》59秒 第一部分 目录 引言快乐:事业和生活中的原动力钱真的能买到快乐——但要看你买的是什么

声明:《方法总比问题多 方法总比问题多txt》为网友佳人独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