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魏征根本就不是一个忠臣 二型糖尿病根本不是病

专门安排一个人天天和自己打架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五章

李恒昌

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为什么重用魏征?魏征究竟算不算一个忠臣?李世民和魏征究竟是什么关系?魏征果真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被尉迟敬德从楼上扔到地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都纷纷作鸟兽状,以第一宇宙速度逃跑了。

但有一个人没跑。他就是李建成的手下魏征。

魏征为何不跑?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知道,此时“全国都解放了,能往哪里跑呢?”即便跑了,早晚也会被抓回来。这个时候,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别人都跑,他不跑。他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照旧呆在东宫,等候命运对他的裁决。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第三天,“瘟神”终于找上门来,魏征被两个士兵押着带进了秦王府。

路上,他早已经想到,这一次,恐怕凶多吉少。此前,他给李建成出过不少对付李世民的“坏主意”,而且玄武门之变那天,他听说李建成遭到李世民的追杀,还和薛万彻一起,与李世民交过手。李世民不会轻易饶过他,自己甚至有可能被砍头。不过,无论什么结果,他都做好了坦然面对的准备。

出乎他预料的是,李世民见到他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凶神恶煞的样子,也没有要追究他责任的意思,反而说久仰自己的忠直,对自己非常钦佩。这样一来,魏征一颗悬着的心开始慢慢落到地下,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欣喜的样子,反而不屑一顾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也没在意,继续对他说,我并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我想赦免你的罪过,让你跟我干!

话说出来后,李世民等待着魏征谢恩,然而,魏征让他失望了。魏征不但没有任何谢恩的意思,反而说:罪过?你射杀亲兄弟,抢夺弟弟的老婆,有罪的是你,不是我!

魏征这话,向利剑一样刺痛李世民的心。因为,魏征说的这两件事,可以说句句属实。射杀亲兄弟不必再言。关于抢夺弟弟的老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李元吉宫中有个姓杨的美人,以前和长孙皇后关系很好,平时也经常到秦王府去,李世民也非常喜欢她,两人有时免不了眉目传情。李元吉被杀之后,李世民派长孙公主把她请到秦王府,收为自己的女人。

此刻魏征提及此事,无疑揭了李世民的伤疤,让李世民怒火中烧。他把手抬起来,准备下令把魏征拉出去斩了,但他又慢慢把手放下。此刻,理智在告诉他:千万不能冲动。因为,冲动是魔鬼!

“听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有木有?有木有?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李世民开始反击了,他一改此前的温和,他想让魏征变成被动者。

追问之后,李世民期待魏征推脱,或者不承认。如果是那样的话,他便站在有利的位置。然而,他又一次失望了。魏征说:“假如当初太子听我的,情况就不是这么个情况了。”言外之意是,如果我挑拨有效,脑袋搬家的不是太子,而是你啊!

魏征这句话,不仅公开承认自己挑拨他们兄弟关系的事实,而且表明自己自己给太子出主意出得很好,没错,错在太子没听自己的!

李世民以前见过说话耿直的,但从没有见过像他这样耿直的。真是撅木头一根啊!

话到这里,李世民有一千个理由把他们之间的谈话打住了。这时候,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等人都看不起下去了,准备动手了。但李世民制止了他们。

面对魏征如此不识时务,李世民好像一点也不着急,反而过去亲自给魏征解开了捆绑:“为了大唐帝国的事业,我希望您能留下来。”

或许是魏征被他的诚意打动了。这一次,魏征没再坚持,他向李世民跪了下来,请求太子和齐王下葬时,能够准许他前去吊唁。

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请求。就这样,魏征留了下来,为李世民所用。

身为新晋太子,李世民为何变得脾气那么好,坚持把魏征留下来?正史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李世民佩服魏征的忠诚;其二是,主要是因为魏征的才学。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很可疑,而且经不起推敲。魏征是一个忠诚之人吗?答案只有两个字:不是。

这一点,可以从魏征此前的人生经历中得出最基本的结论。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是个孤儿。他的人生经历,简直就是一部不断变化主子的历史。

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从不喜欢料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但当了没多久,便忍受不了当道士的清苦,回归世俗社会。

大业末年,魏徵被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从此步入仕途。那时候,他表现得“很忠诚”。

后来元宝藏带领全郡人投靠起义军李密,魏征又被李密任为起义军元帅府文学参军,专门负责文书工作。在此期间,他表现得也“很忠诚”。

唐武德元年,李密战败,魏征跟随李密投降大唐,成了俘虏,表示对大唐“很忠诚”。第二年,魏征毛遂自荐,主动请求道河北安抚李密旧部,表现了应有的“忠诚”。

魏征到达河北后,劝黎阳守将徐世绩向大唐投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忠诚”。

没过多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面对窦建德的大军,魏征没有英勇就义,而是当了俘虏,表现出灵机一动的“忠诚”。

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聘任为手下属僚,魏征欣然为之,体现了应有的“忠诚”。

再后来,魏征看到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权力之争越演越烈,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展示了他对新主子无限的“忠诚”。

可以想象,假若李世民被别人推翻,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开始,魏征也会对新主子继续“忠诚”。因为,在魏征的辞海里,所谓“忠诚”,具有时效性和变化性。

这样一个人,如果说李世民看重的是他的所谓“忠诚”,岂不等于说李世民是瞎眼猫吗?

关于李世民留用魏征,是因为看重他的才能的说法,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魏征不是一个武将,从小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只是靠自学,读过一些书籍,这导致了他并没有多少才能。早期的人生履历也同样证明,他并不是一个具有什么特殊才能的人。

跟随武阳郡丞元宝藏当书记时,他没有表现出特殊才能。

跟随元宝藏投靠李密,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负责文书工作时,也没有显示出什么特殊才能,如果真有特殊才能,李密也就不会失败了。

之后他跟随李密投降大唐,达河北黎阳安抚李密旧部,结果黎阳被窦建德攻占,自己当了俘虏,也没有看出他有什么才能。

至于后来为太子李建成所用,不过是替他出了一些馊主意而已,如果有点才能,也不过是些歪才而已。

因此,有理由断定,李世民留下魏征,一不是看重他的忠诚,二不是看重他的才能。

或许会有人说,李世民虽然看中的不是他的忠诚和才能,而是看中他的谏官作用。这一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三:

1、魏征此前在任何一个人手下任职,主要不是提合理化建议或非合理化建议。

2、李世民最初留下他的时候,委任他的职务是东宫詹事府主薄。

3、魏征担任谏官,发挥直言直谏作用,是后来的事情,与李世民当初留他的动机无关。

那么,李世民究竟为何不惜丢掉自己的面子,一定要留下魏征呢?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看重的是魏征维护当时政治稳定的作用。李世民对魏征讲的是为了大唐帝国。这话道出了历史的某些真实。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虽然射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平定了东宫和齐王府的反抗,让父皇立自己为新太子,但东宫和齐王府的绝大多数属员逃往外地,尽管李世民下达了不再追捕他们和追究他们责任的命令,但是,这些人的存在,毕竟是一个个不安定因素。这时候,摆在李世民案头的首要任务,便是及时消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影响,维护和保持天下的安定。

对于已经发动流血政变,不愿再制造新的流血事件的李世民来说,没有比想法赢得东宫和齐王府有代表性人物的人心更好的办法了。而留在东宫的魏征,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如果连魏征都被赦免,而且被委以重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追随者,还有什么其他想法不肯放弃的呢?

这时候,李世民需要魏征,需要他能起到这个作用,魏征也的确起到了这个作用。

魏征被李世民重新启用后没多久,逃到深山古刹的原东宫副护军薛万彻被当地官员捉住,准备押送长安,向李世民请赏。魏征得到消息后,半路上将押送薛万彻的官员拦住,冒着袒护同党的罪名,亲手把薛万彻放掉,以此显示李世民不计前嫌的胸怀和肚量。

结果,魏征这一放,放出了天下归心。

当天薛万彻良心发现,自己一个人来到了朱雀门。这一次,他不是复仇来了,而是向李世民致谢,表示归顺来了。

薛万彻的归附,很快引发蝴蝶效应,那些东宫和齐王府的人知道后,纷纷主动前来投降,没来投降的也主动放弃复仇的打算,天下开始走向真正的安定。

李世民留住魏征的最初目的,就这样达到了。

李世民 8月8日登基后,魏征作为稳定人心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这时候,他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他的角色发生了转换,被李世民委任为谏议大夫,后来被任命为做光禄大夫,成为一个专门给皇帝找毛病,提意见的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致后来,人们一提起李世民,必然就会想到魏征。

早先的时候,不论是最初跟随元宝藏,还是中间跟随李密,还是最后跟随李建成,魏征都是一个文书型干部,属于智囊型人物,主要负责出谋划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实现角色转换,成为一个在皇帝身边专门挑毛病的人了呢?这还要从他第一次与李世民接触说起。

那次李世民与魏征的谈话,给魏征一个较大启示,让他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和李世民交流,话越直接越好,态度越强硬越好,最好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习惯性挑他的毛病。所以,自那天开始,魏征决定在李世民跟前,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对于李世民来说,身边有魏征这么一个人,也是他自身的需要,更是建立大唐不朽业绩的需要。平时,和他站在同一个立场上,顺着他说话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与之相比,他更需要魏征这样一个敢于直言的人。

贞观十六年,魏征在家中病逝。李世民身为皇帝,亲自前去吊唁,遗体告别仪式上,李世民失声痛哭,如丧考妣。有感于魏征在任期间敢于直言,李世民思想里产生新的灵感,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在这句名言里,李世民把魏征作为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这一比喻,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胸襟,也显示了他对魏征的倚重。千百年来,人们代代传颂,认为“人镜”之说,很形象,很哲理。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比喻,其实并不是十分准确和恰当。因为,镜子作为一种参照物,是一种折射和反应,形成的是对比效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魏征不是他的镜子,而隋炀帝等人才是他的镜子,从他们身上,才能够真正知得失。

魏征不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又是他的什么呢?答案是:小人儿,一个小人儿。

有人曾发表过这样一个理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或者说灵魂深处,时常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小人儿在打仗。

一方是勤奋的小人儿,一方是懒惰的小人儿;

一方是大公的小人儿,一方是自私的小人儿;

一方是理智的小人儿,一方是冲动的小人儿;

——

一个人,当他的勤奋小人儿打败懒惰小人儿时,他就是一个积极肯干,始终向上的人;反之,他就成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当他的大公小人儿打败自私小人儿时,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高尚的人;反之,他就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当他的理智小人儿打败冲动小人儿时,他就是一个一身正气、通情达理的人;反之,他就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甚至成为魔鬼。

对于多数人来说,内心深处两个小人儿之间的战斗,一般都是依靠他们双方各自的能量来决定胜负,很少有人通过外力来进行调节。但李世民却不是这样。当他的懒惰小人儿、自私小人儿、冲动小人儿占上风时,有个人在他的身体之外,给勤奋小人儿、大公小人儿、理智小人儿一定力量,帮助他们“打仗”。这个在他身体之外,帮助他的人,便是那个专门提意见的魏征。

因此,可以这样说,魏征作为谏议大夫,其实就是李世民安排在自己身边,专门负责和自己“打仗”的另一个他。既是他的影子,也是他的对立面。

。自魏征担任谏议大夫和左光禄大夫到去世,他先后向李世民提出200多天建议,其中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可以说,魏征几乎天天和李世民在“打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大战役”。

第一大战役:夺妻之战。

贞观二年(628),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是当世超级美女,为了让丈夫开心,想把他弄进宫来。

李世民听说后,心中自私的小人儿乐开了花,于是下令赶紧把她招来。

这时候,大公的小人儿不知跑哪里去了,大概是擅离职守,跑一边睡大觉去了。魏征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来,他代表大公的小人儿说:人家已经名花有主了,你却要让人家当你的老婆,未免太自私了。

这时候,李世民心中自私的小人儿说:天下是我的天下,我抢别人一个老婆,有什么不可以?

为何说魏征根本就不是一个忠臣 二型糖尿病根本不是病

魏征代表大公小人儿说:那么,你所谓的“存百姓”的理想和抱负哪里去了?

这话一说,自私小人儿退下阵来。抢老婆一事,从此画上句号。

第二大战役:玩鸟之战。

李世民有个不太好的业余爱好,喜欢玩鸟,而且玩的不是一般的鸟,而是鹞鹰,魏征早就对他这一做法不满,担心玩鹰的最后被鹰玩了。但是,始终没有找到给他提意见的时机和场合。

一天,李世民心中懒惰的小人儿占据上风,又开始玩鸟了。他把鹞鹰放在肩膀上,让它一会儿飞,一会儿让它跳,自己很是得意。没想到,这时候,魏征远远地走来了。

看到勤奋小人儿的代表走来,懒惰小人儿立即怯场,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李世民赶紧把鹞鹰藏在怀里。

魏征眼尖,早就看到他藏鸟的经过,装作啥也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在那里和他磨蹭时间。

李世民不敢把鹞鹰放出来,结果鹞鹰在他怀里活活给憋死了。

这一次,勤奋小人儿再次获胜,李世民从此不再玩鸟。

第三大战役:封禅之战。

贞观六年,朝中那些拍马屁的人,建议李世民去泰山封禅,说什么可以借此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李世民接到奏请后,心中虚荣小人儿当即表示同意,于是提笔准备准奏。

这时候,魏征再次站了出来,代表务实小人儿表示公开反对。

虚荣小人儿不甘罢休,大声质问他:“你不主张封禅,是不是认为皇上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

好家伙,一连六个排比句,像六枚迫击炮弹,向务实小人儿打来。对此,务实小人儿毫不畏惧,以事实为依据,对此进行了反击,他说:“您虽然有以上‘六德’,干得确实不错,但也有‘两缺’:如今天下户口没有完全恢复,中原一带人口稀少,千万不能搞小骄傲啊,隋朝灭亡的教训,难道你忘了吗?”

这一招下来,果然管用。李世民从此不提封禅之事。

值得注意的是,魏征帮助李世民的两个小人“打架”,有时李世民并不领情,而且显得特别冲动。

有一次,李世民退朝回来,一脸怒火,非常气愤地说:“我早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他火气如此之大,小心翼翼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你要准备杀了谁?谁是乡巴佬?

李世民气哼哼地回答:就是魏征!

原来,上朝时,魏征又参与李世民的小人儿“打架”了,而且这一次,魏征有些冲动,李世民心中的那个代表非正义的小人儿非常强硬,双方搞得不亦说乎!

长孙皇后听了,赶忙回到内室,她把自己打扮的整整齐齐之后,走了出来,跪在李世民跟前向他道喜。

李世民感到惊奇,我何喜之有?

长孙皇后慢慢地说:我听说,圣上英明,大臣才能言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无所顾忌,一方面说明您的英明,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福分和喜事,所以,我要向您道喜。

长孙皇后一席话,让李世民转怒为喜。

这一次,是长孙皇后参与李世民两个小人儿“打仗”,帮助了丈夫,也救了魏征!

就这样,李世民身边的魏征,以及长孙皇后,以非常特殊的身份,参与其身体内部的思想斗争,使正义、积极、向上的一面始终占据上风,从而成就了李世民的正确、完美和伟大。

修身治国齐天下,天下历代帝王,还有哪一个把修身正己看得比李世民眼中还要重?

2011年5月23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89568.html

更多阅读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为何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其意思是说,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

厚古薄今:斯托克顿和保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控卫

厚古薄今:斯托克顿和保罗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控卫 由 西徳隆东墙 发表在虎扑篮球·湿乎乎的话题 http://bbs.hupu.com/votelz认为评价斯托克顿的两个点是1991年和1996年,先看1991年(梦一内容转帖自网易考古系),1991年是斯托克顿进入联盟

林语堂:谁说圣人孔夫子就不幽默了?

论孔子的幽默文/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只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如意事,十居八九,总

声明:《为何说魏征根本就不是一个忠臣 二型糖尿病根本不是病》为网友宝蓝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