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六)(118)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 *[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漏、無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如是(119)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識能生愛、恚(120),是名有漏法。云何無漏法?諸所有色無漏非受,彼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彼色不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無漏非受,彼識若過去、未來、現在,不生愛(121)、恚,是名無漏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信(122)?二阿難,壞法?低迦,
婆羅及世間,除(123)漏無漏法。
(118)本經說明於五陰生愛恚是有漏法,反之則為無漏法。
(119)「如是」,宋本無此二字,元、明二本則作「是名」。
(120)宋本無「受、想、行、識……生愛恚」等十四字。
(121)「愛」,麗本作「貪」,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122)「信」,宋本作「住」。
(123)「除」,據第一○一經經文及巴利本同經,疑為「陰」之誤。
问:什么是有漏(有烦恼)的现象?
答:如果对于五蕴(色、受、想、行、识)产生执取、爱、恨、情仇等朝向生死相续的心理活动,这就是有漏的现象。
问:什么是无漏(无烦恼)的现象?
答:不管是对对过去的五蕴、还是对未来的五蕴、或是现在的五蕴都不在生起执取、爱、恨、情仇等朝向生死相续的心理活动,这样就是无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