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360pskdocImg_0_xyz
苦楝皮-中药材
来源: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树皮及根皮。春、秋二季剥取,晒干,或除去粗皮,晒干。[1]
2生理特征
360pskdocImg_1_xyz
苦楝皮-植物原生态
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药材
360pskdocImg_2_xyz
苦楝皮-药用
根皮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
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干皮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
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1]
3鉴别真假苦楝皮
[2]真品苦楝皮根皮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黄色,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闻之气微弱,无什么气味,口尝味极苦。
伪品苦木皮外观多呈卷筒状,厚度比正品薄,约为2~4毫米,栓皮较平坦,紫褐色,具灰色的皮孔和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显纤维状,但不能剥离成很多层;口尝虽也味苦,但闻之有微微的香味。
4历史考证
[3]楝《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图经本草》称苦楝。苏颂谓:“楝实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芳香满庭,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根采无360pskdocImg_3_xyz5
苦楝皮植物形态-楝树
时。”李时珍按罗愿《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 铃,熟则黄色如金铃,象形也。”本种果实、根及木皮、花、叶均入药。
5鉴别测定
性状鉴别
[4]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3-7mm。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成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均可见,极细的网纹。无臭,味苦。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厚1-5m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泽,粗糙,多裂纹。干皮以皮细、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显微鉴别
360pskdocImg_4_xyz
苦楝皮-原植物
干皮横切面:外侧有3-4条木栓组织层带。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皮部。老皮多已不见皮层。韧皮部有切向延长的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层;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方晶直径6-31μm,纤维壁厚,木化。初生射线喇叭形,开口处的细胞常含有草酸钙簇晶。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圆形、类圆形或卵圆形,单位或由2-5个分粒组成的复粒。根皮横切面。落皮层较厚,其内侧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韧皮部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该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
红棕色。①纤维甚长,直径15-27μm,壁极厚,木化;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 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厚约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径13-29μm。②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常紧附纤维束旁,类长方形、长条形或类圆形,长43-130μm,直径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纹孔。此外,有木栓组织碎片,有的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单粒直径约至13μm;稀有簇晶。
化学鉴定
取该品粉末约1g,加乙醚10ml,浸渍2h,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波1ml,挥干后,滴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数滴,显红色;另取滤液1ml,置试管中,挥干后,加醋研1ml,搅拌,沿管壁加硫酸数滴,醋研层显绿色,硫酸层显红色至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6化学成份
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梣皮酮、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苦楝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香荚兰酸和dl-儿茶精,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质等。
7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1. 川楝含川楝素(toosendanin),根皮含量较高,干皮次之,枝皮较低;又干皮含量以冬季较高(0.30%~0.32%),春季次之(0.27%~0.29%),夏、秋季较低(分别为0.23%~0.25%及0.24%~0.27%).另含楝树碱(margosin)、山柰酚、树脂、鞣质、香豆素化合物.
2. 楝含川楝素,根皮含量略高于干皮,枝皮、嫩皮含量高于干皮和老皮;并在4~8月含量较高.另含其他苦味成分苦楝萜酮内酯(kulactone)、苦楝萜醇内酯(kulolactone)、苦楝皮萜酮(kulinone)、苦楝萜酸甲酯(methyl kulonate)、苦楝子萜酮(melianone)、印楝宾(nimbin)及印楝醛(ohchinal).此外,含芸苔甾烯酮、豆甾烯酮、b-谷甾醇-3-O-b-D-葡萄糖甙等甾醇类化合物.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 硅藻土-煅石青(1.3:0.2)加水6.3份制备薄层板,水分干后,于烘箱内逐渐升温至110℃,烘1h备用.点样后喷以丙酮-甲酰胺(4:1)为固定相,以苯-丙酮(3:1)为展开剂.显色前挥去溶剂,于120℃烘去甲酰胺,至无白烟产生时取出,趁热喷以0.12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1:1),色点只应有两点,经实验证明,此两点为川楝素的互变体,可与标准品对照.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苦楝皮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40对堇色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等有抑制作用.
2. 体外试验,20%苦楝皮浸膏及0.6%苦楝素于24h内可使猪蛔虫自发运动消失,并有部分蛔虫死亡.
3. 在川楝素饱和溶液内,可使猪蛔虫自发活动停止,但作用出现较慢,需4h以上,静止后不易恢复.似为麻痹作用.
4. 川楝素对肉毒毒素中毒小鼠有治疗作用,用0.4、0.6LD50无论口服、静注、皮下注射均可使 1.7LD50单位A型肉毒毒素中毒小鼠大部存活,川楝素的LD50口服为550mg/kg,静脉注射为14.6mg/kg,皮下注射为15.2mg/kg;对B型肉毒毒素中毒小鼠也有救治效果.
8炮制方法
《圣惠方》:"锉。"
《博济方》:"细切。"360pskdocImg_5_xyz
苦楝皮原植物的花
《斗门方》:"去其苍者,焙干为末。"
《卫生宝鉴》:"去浮皮。"
《医学纲目》:"去皮。"
《景岳全书》间"刮去皮土。"
《外科全生集》:"去皮取白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干燥。360pskdocImg_6_xyz
苦楝皮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9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
经猪试验表明,该药煎剂或醇提取物均对猪蛔虫有抑制以至麻痹作用。驱蛔作用的有效成分为川楝素,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低浓度(1:5000-9000)的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持续10-24小时,最后逐渐转入痉挛性收缩。川楝素能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此浓度的川楝索对蛔虫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药。高浓度(l:1000)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这种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受药物作用后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结果。经Ammon法和瓦氏呼吸器分别测定虫体匀浆的胆碱酯酶活力和呼吸酵解,结果证明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川楝素不是通过糖代谢而起作用。另从蛔虫肌肉中的ATP和无机磷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川楝素能使ATP的分解代谢加快,从而造成蛔虫有能量供应短缺而导致收缩疲劳,而被排出体外。高浓度的苦楝皮药液(25%-50%)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
2、对呼吸中枢的影响:大剂量的川楝素(每只大鼠,静脉或肌内注射2mg)能引起大鼠呼吸衰竭。这主要是由于该成分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予川楝素(每只大鼠0.10-0.15mg),能支持上述结果。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
3、对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影响:川楝素对大鼠有不可逆地阻遏间接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但不影响神经的兴奋传导,也不降低肌肉对直接刺激的反应;川楝素是1个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前的神经肌肉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间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囊泡数目减少。这两种变化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接头。
4、抗肉毒中毒: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具有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小鼠,中毒后6小时给予川楝素,有明显治疗作用;对致死量A型肉毒中毒的猴子,中毒后24小时给予川楝素,可治愈半数以上动物;对B型肉毒中毒的小鼠,川楝素也有保护作用。此外,川楝素能明显增强抗毒血清对肉毒中毒小鼠和家兔的治疗作用。
5、对心乳头肌电和机械特性的影响:楝素浓度依赖性地使快反应电位复极至90%的时程(APD 90)延长,用氯化钡阻断Ik1,可取消川楝素延长APD90的作用,川楝素使慢反应电e坏腁PD延长和收缩力(FC)增强,用氯化钡后,可取消川楝素的上述作用,但延长APD的作用存在。此外,川楝素可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l小时可自动恢复。
6、其他作用:楝素(200mg/kg)家兔灌胃以及浓度为0.2?10(-4)mg的川楝素均对在位兔及离体兔肠的张力和收缩力有显著增加。浓度为0.2?l0(-3)mg的川楝素能使肠肌呈现痉挛性收缩。此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对抗,而不被阿托品所阻断。10%苦楝皮水浸液对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苦楝根皮提取物治疗小鼠实验性曼氏血吸虫病,从动物体内存活虫数及孵化试验等方面证实,有一定疗效。
10用药特点
性味
《别录》:"微寒。"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用药禁忌
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吐吐、腹痛等症状。严重中毒,可出现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新修本草》:“此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
《福建药物志》:“苦楝根皮驱虫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慎重投药。”
11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川楝素,Toosendanin).亦含印楝波灵 A(Nimbolin A)、印楝波灵B(Nimbolin B)、葛杜宁(Gedunin)、苦里酮(Kulinone)、苦内酯(Kulactone)、苦洛内酯(Kulolactone)、苦楝子三醇(Meliantriol)等.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
1. 驱虫作用 川楝、 苦楝的根皮或干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其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360pskdocImg_7_xyz
苦楝皮
其头部有麻痹作用.川楝素的作用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川楝素对蛔虫的作用慢而持久.川楝素低浓度(1:5000~1:9 000)时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即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其运动的规律被破坏,并持续较长时间(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较高浓度(1:1000以上),则可麻痹猪蛔,特别是麻痹其头部的神经节.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25%~50%苦楝皮药液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皮提取液尚有一定的抗血吸虫作用.
2. 抗真菌作用 苦楝子乙醇浸液(1:4)在试管内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皮肤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较醇浸剂弱.
3. 对肌肉收缩的作用 实验表明: 川楝素对骨骼肌由直接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有增强作用;对豚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亦有增强作用,并可被阿托品所对抗.但对大鼠心肌由直接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则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4. 其他作用 川楝素 200mg/kg 灌胃,能使兔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其对肠肌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但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拮抗.
研究表明: 川楝素有抗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川楝素能显著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提示其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对B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川楝素及其衍生物对肉毒毒素中毒的动物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毒副作用大,化疗指数低,故无实用价值.
川楝皮和川楝素在一般剂量,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川楝素能使小鼠自发活动降低,但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12常用配方
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360pskdocImg_8_xyz
苦楝皮
方》)
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100克,白芜荑25克。为末,每服10克,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杀蛲虫:楝根皮10克,苦参10克,蛇床子5克,皂角2.5克。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肛门或阴道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50克。(《湖南药物志》)
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
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100克,薤白150克,生地黄250克,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200克,加米酒250克、醋200克,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治伤寒慝蚀下部 腹中疞痛:东引苦楝根白皮50克(锉) 狼牙50克 白矾灰50克 猪胆三枚(取汁用酒三合相和重汤煮如膏).上件药 捣罗为末 用猪胆膏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 以桃枝汤下二十丸.(《圣惠方》楝根皮丸)
治痢疾:苦楝树皮12克 骨碎补9克 荆芥6克 青木香6克 梴木花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浸淫疮:苦楝根 晒干 烧存性 为末.猪脂调敷.湿则干掺.先用苦参、大腹皮煎汤洗[5].(《外科集验方》苦楝散)
13栽培要点
楝树以长江以南生长最好,喜温暖气候,不耐寒,喜光,不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钙质土及含盐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长。不耐旱,怕积水。主根不明显,须根发达,分枝多。
采种
果实立冬成熟,熟后经久不落,当果实变黄略有皱纹时即可采集。苦楝播种后4至5年开花结实,采种应从10至20年生健壮母株上采集。将果穗剪下或用手摘取,也可用木棒轻轻击落收集。果实采收后,将其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揉搓淘洗,去除果肉果皮,淘洗出核果,晒后进行贮藏。贮藏期间每隔10至15天翻动一次,防止种子发霉。
催芽
春播需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否则播后一两个月才开始发芽,幼苗出土慢而不整齐。处理方法是:播种前20天左右,将种子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用80℃的温水浸种,任其自然冷却。浸泡一两天,种子吸水膨胀后捞出,混3倍湿沙。沙的湿度为手握成团,松手即散。在温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催芽,约10天左右种子开始萌动。当有1 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整地
苦楝育苗地秋天深耕,春天浅耕。秋耕深度为25厘米,春耕深度为15厘米。春耕时每亩用50%辛硫磷颗粒剂1至1.5公斤,加入细土,掺匀后撒入苗圃地,消灭地下害虫。整地时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5000至8000公斤,过磷酸钙40至50公斤。基肥分两次施入,春翻前施入一半,做床时再施入另一半。春季2月底3月初做床,南北走向,床面宽1米,高15厘米,畦面中间略高,呈龟背状,四周挖排水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播种
春季气温上升至15℃,地下5厘米处温度达到8℃以上,将混沙贮藏的种子筛出,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两三分钟,在清水中冲洗干净即可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播前灌足底水,行距30厘米,开沟深度要均匀,沟底要平。随开沟、随播种、随覆土,覆土厚度2至3厘米,覆土后轻轻镇压。一般每亩播种量15至18公斤。
苗期管理
1.灌溉排水。种子发芽期间,床面要经常保持湿润,灌溉应少量多次。幼苗出齐后,子叶完全展开,进入旺盛生长阶段,灌溉应量多次数少,每2至3天灌一次,每次要浇透浇足,灌溉时间宜在早晚进行。秋季雨水较多,要注意排水。
2.间苗补苗。苦楝每个核果内有种子4至5粒,成簇发芽出土,幼苗疏密不均。选阴天或傍晚进行间苗补苗,每簇选留一株健壮幼苗。移植时要带土,以利于苗木成活。对移栽后的幼苗早晚连续浇水2至3 次,通过间苗补苗,每亩应保留苗木8000至1万株。
3.松土除草。除草结合松土同时进行,采用25%除草醚可湿性粉剂进行化学除草。每次灌溉及降雨后,达到适耕程度时应进行松土,小苗宜浅,大苗宜深,苗木木质化期应停止松土除草。
4.追肥幼苗。期应以氮、磷肥为主,速生期氮、磷、钾肥适当搭配,苗木木质化期则以钾肥为主,停施氮肥。
大苗培育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育苗地,精耕细作,施足基肥,同时做好土壤的消毒和灭虫工作。南北方向做床,床面宽1 .5米,每亩定植660株左右。秋季落叶至春季萌芽前,选阴天或无风的清晨及傍晚进行移植。移植时适当修剪主根,以促进侧根的生长。移植后做好松土除草、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使根系、枝条尽快恢复生长。经过两年的培育,当苗木平均高3米左右,胸径2.5至 3厘米可出圃。
采集
当长到一定时候就可以采摘苦楝皮。四时皆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14栽培加工
〖植物/动物形态〗
(1) 川楝 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厘米;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尊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舍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黄色或栗棕色,肉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份,果期9--11月份。生于平坝或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分布于河南省、甘肃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地。
(2) 楝 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纵裂,幼枝绿色,被星状细毛,老枝紫褐色,有多数灰白色皮孔。二至三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圆形,两侧常不等,边缘具深浅不—的钝齿,幼时有星状毛,后仅沿脉有白毛。圆锥花序腋生;小苞片2;花萼5裂,两面被毛;花瓣5,淡紫色,倒披针形。外面有毛;雄蕊10,花丝合生成筒;子房上位,4--5室。核果近球形,直径1--1.5厘米,黄棕色,有光泽。种子长椭圆形,暗褐色。花期4--5月份,果熟期lO月份。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生于山坡、田野;有栽培。
〖药材产地〗
主产于四川省、湖北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云南省等地亦产。以四川省产量大。
〖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不耐荫蔽,在海拔1000m以下均可生长。以选阳光充是,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12月份采摘浅黄色成熟果实作种,用清水浸泡2--3日,去果肉,取出果核,晾干,用湿沙贮藏催芽。翌年2月份下旬至3月份下旬播种。条播,按行距30厘米开横沟,深约6厘米,株距12厘米。每穴放果核1枚,随即施入稀粪水,覆?8--10厘米9播后1个月份左右出苗,每枚果核可出苗3--5株。苗高10--15厘米时中耕除草1次,施人粪尿;苗高18--20厘米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养1年,于冬季或第两年春季发芽前移栽。按行株距2.5--3.5厘米?2.5--3.5厘米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土压实,浇足水。幼树要加强管理,以利成活。成年树每年春、秋季中耕除草,结合追肥;冬季进行修枝。遇旱及时灌水。栽培研究进展:略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以春夏间为宜,剥取树皮及根皮,晒干;或刮去褐色外皮,晒干。
〖药材炮制〗
将原药除去杂质,洗净,沥去水,展平,开条,切成1.5厘米方块或切丝,干燥,筛去灰屑。炮制研究进展:略
〖药材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15临床应用
苦楝皮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道,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对药用部分的选择、制备、剂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综述于下:
药用部分及采集季节
苦楝树的干皮、根皮都可驱蛔。从唐《千金方》等历代有关23种方书查考,其中有16种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记载更多采用根皮。根据近年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根皮比树皮疗效高1倍;近根的树皮(约在地面之上5寸处)较上层树皮为优,其疗效与根皮近似。在时间上以冬季或春季抽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此外,楝属植物的各地品种不同,一般均认为以四川产的川楝为佳。
制备方法、剂量与服法
一般采用煎剂,亦可制成片剂。苦楝皮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用文火久煎,才有确实疗效。有人作对比试验,分别以2、4、6两用文火煎11小时,其疗效比以8两用武火煎4小时者为高。剂量:根据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和有关记载,苦楝皮的成人剂量为1.5~3.0钱(干皮),但实际用量颇不-致,高的竟有用至9~11克/公斤体重者。有人建议成人用4~6两(鲜皮),小儿按3~6克/公斤体重计算。川楝片每片含川楝素结晶0.025克,成人剂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苦楝素片每片含苦楝素25~50毫克,用于儿童以5毫克/公斤体重疗效最好。或每2岁服用1片(4岁用2片……14岁用7片),16岁以上用10片。服法:睡前或晨间空腹顿服,或在睡前和次晨分服。煎剂服时可加糖矫味,不必另服泻药。有主张在服药前先吃些油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灌肠,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灌肠,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灌肠,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治疗阴道滴虫
新鲜的楝树根皮200g,放入l000~1500ml的普通水中煮沸20分钟,过滤得棕色味苦的液体,经窥阴器每次注入阴道5ml,再放入浸有该液的纱布球,第2日晨取出,5~10次为1疗程。或将楝根皮用其有效成分与甘油明胶做成3~5g约指头大的栓剂,每晚 睡前塞1枚于阴道内,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患者33例,1个疗程或不到1个疗程后全部治愈。白带悬滴复查,滴虫 均示阴性。
治疗钩虫病
新鲜苦楝树二层皮60g(成人海日量)水煎约2~3小时,煎成药液20~30ml作1次服,连服3日。治疗钩虫阳性患者121例,服药7日后进行复检,钩虫转阴人数为109例,阳性12例,疗效达90%。另以本药材90g,如前法煎服和复查,治疗钩虫阳性病人200例,结 果转阴人数为196例,阳性4例,疗效达98%。在321例服药过程中,仅有1例出现腹泻,另1例有头晕、腹痛现象,余无任何不良反应。
16制药工艺
川楝皮片:
川楝皮(去外层粗皮)1000g,辅料适量。取川楝皮,干燥,粉碎,过120目筛;称取250g,剩余粗粉按煎煮法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浓缩成稠膏状,与细粉混合制粒,60℃以下干燥,加入滑料,混匀,压片,片重0.3g。该品为淡棕色片,味苦。功能驱虫。用于驱蛔虫、鞭虫、蛲虫、钩虫。口服,每次6-8片,空腹1次服完。(顾学裘《药物制剂注解》
1981年) 川楝素片:川楝素250g,淀粉225g,将川楝皮切成细丝,用热开水浸泡数次,每次于60℃-80℃保温1小时,至无明显苦味为止。浸液滤过,通过装有湿炭的渗漉缸,控制流速,使流出液不带苦味,再用50℃热水洗去杂质。用70%-95%乙醇洗脱出川楝素,减压回收乙醇,放出浓缩液,静置过夜,滤取沉淀,干燥;用95%乙醇溶解,滤过,滤液通过氧化铝柱,其柱再用适量乙醇洗涤,收集醇液,减压回收乙醇后,倒入冷水中析出白色粉末,滤过,干燥。称取川楝素和淀粉混匀,过80目筛,用10%淀粉浆制粒,60℃干燥,整粒,混入1%滑石粉、2%硬脂酸镁,压片,片重0.05g。功能泻火杀虫,用于驱蛔虫。口服,1-2岁,1-1.5片;2-4岁,2-4片;4-8岁,4-6片;8-16岁,6-8片;16岁以上,8-10片。晚睡前空腹1次服完。若需要再服此药应间隔2星期。(《中药制剂汇编》1971年)
驱虫散:苦楝皮100g,石榴皮100g,贯众100g,槟榔100g。混合粉碎,过120目筛,混匀,即得。该品为棕色粉末,味微苦、涩。功能驱虫,止痛。用于小儿蛔虫腹痛。口服,每次0.25-1.0g,每日2次,饭前服用,或遵医嘱。忌食油腻,(《辽宁省医院制剂规范》1982年)
17毒副作用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尚未排虫之前发生,通常为头晕、头痛、思睡、恶心、腹痛等,其发生率高者可达100%,低者不到1%,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钟或1~3小时,最长16小时,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川楝素240"系从川楝皮中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蓄积作用,对胃肠有刺激性,对肝脏亦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苦楝根外层紫褐色皮,古人曾指出有毒,但经近人试用,并未见副作用增加。引起上述各种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因药物过量,或因患者机体的特殊敏感性所致,临床应用时务须注意。
18文化底蕴
《名医别录》:360pskdocImg_9_xyz
苦楝皮-原植物
微寒。疗蛔虫,利大肠。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治游风热毒,风疹,热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景岳全书》:苦楝根味大苦。杀诸虫,尤善逐蛔。利大肠,治游风热毒恶疮。苦酒和涂疥癞甚良。
《尔雅翼》:“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 铃,熟则黄色如金铃,象形也。”本种果实、根及木皮、花、叶均入药。
《福建药物志》:“苦楝根皮驱虫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慎重投药。”
19参考文献
《名医别录》:魏晋(公元220-450年)陶弘景辑
《别录》:西汉.刘向撰
《日华子本草》:宋.掌禹锡考
《滇南本草》:兰茂著 2004年
《医林纂要》:清.邹谢撰 公元1832年
《现代实用中药》:郭兰忠编
《湖南药物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景岳全书》:明代.张景岳著
《辽宁省医院制剂规范》:辽宁省卫生局出版
《中药制剂汇编》:曹春林主编
20不良反应
有毒成分为川楝素和异川楝素。中毒表现: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全身麻木、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恍惚、狂躁或痿靡、震颤或惊厥,最后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中毒原因主要是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或患者体质原因。解救办法可洗胃,催吐,导泻,补液及对症治疗;轻者可用绿豆120g,龙眼肉60g,甘草15g,煎水频服。
更多阅读
桑白皮的功效与作用 百部的功效与作用
桑白皮的功效与作用——简介桑白皮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落叶灌木或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桑白皮的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简介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黄柏的
赤芍的功效与作用 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
赤芍的功效与作用——简介赤芍是著名野生道地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较为刚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赤芍被药商广为熟知,随着近两年上升行情的加速,市场货源的进一步紧缺,关注力也在不断加强。下面小编说一下赤
六神曲的功效与作用 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六神曲的功效与作用——简介六神曲 又名神曲 六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六神曲的功效与作用——工具/原料主产于福建泉州。以身干、陈久、无虫蛀、杂质少者为佳。置于干燥通风处保存,并注意
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简介牡丹皮是一种中药,牡丹皮最大的功效就是清热凉血、退虚热、消瘀了吧!你可以把牡丹皮用来煎服,那样可以有效发挥它的药效。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不可胜数,赶紧来了解吧!牡丹皮的功效与作用——牡丹皮的功效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