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莲花池》第一部份 昆明地铁莲花池站

梁春发 著

诗曰: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风水宝地育人丁,商山山清水亦秀。

五百年前无人烟,而今昌盛又繁荣。

欲知古今演变事,请看《昆明莲花池》。

昆明莲花池遐迩闻名,实则得益于明末清初三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流亡缅甸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后,焚尸埋葬在莲花池畔。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在莲花池建盖安阜园给专宠爱妾江南美女陈圆圆居住。陈圆圆享尽荣华富贵,后因失宠在莲花池南面的商山寺出家修行,最后的结局投莲花池自尽而亡,香魂终归离恨天,尸体按佛教仪轨火化后,骨灰安葬在商山东南角上。这正是:帝王遗迹,冷泉莲池,沉入明清几旧事;雄夫美女,商山梦痕,传奇跌宕叙悲欢。有此因缘,致使莲花池名扬宇内。莲花池三字,亦不只对其莲花池池塘而言,且能代表其村名,乃是一名两用,有时候也指的是莲花池村。

莲花池村因城中村改造,2007年,村内的建筑物全部被拆光,呈现在眼前的这块地盘很像一个荒山头。是的,这里原本就是商山的北面和西面,南面是云南民族学院(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原有的莲花池正街、邓家巷、居安巷、大昌巷、中巷、桂花巷、珠场等处,只能辨认出大概位置。站在这荒山头上,环顾四周,来到老宅的位置感慨万端,又望着莲花池池塘发呆,不禁感触了《楞严经》中波斯匿王观恒河的感叹,山河仍在,人生苦短,心中生起莫名的惆怅。

随着时代的进展,池塘周围,商山上下,地形地物与过去迥然不同,城中村改造后的莲花池新村,将以现代格局屹立在莲花池这块风水宝地上。惟恐莲花池的后生晚辈有新忘旧,数典忘祖,前辈人有责任和必要将莲花池的起源和历史,承前传后,避免疑惑和谬误。因此,撰写《昆明莲花池》,记述莲花池的起源,陈圆圆的归宿,名胜古迹建筑,城中村改造前旧莲花池村的概况等,奉献给读者。但愿莲花池的起源历史不被人们遗忘,是我之心愿。本书共有六章:缘起、商山的位置、莲花池起源、明代以后的莲花池、特殊地区莲花池、后记。为保持记述的完整性,横向连贯叙述造成时序上忽古忽今,纵向要素全盘托出,造成内容上不同篇章有所重复,希望读者谅解。

商山的位置

时代进展,万象更新。莲花池村的发祥地——商山,现只名存而形亡,恐年代逾甚久远,形名俱湮,遂写“商山的位置”以纪之。

圆通山西北方约一千多米处,有一座小山叫商山,海拔1910米(海拔高度引自苏国有著《昆明密码——滇池区域地名探秘》)。商山山形地貌起伏走势像太极图的阳仪,或更像一个蜷卧的蝌蚪,头部朝向东北方、尾巴伸向西北方。莲花池池塘没有修建形成以前,商山西北角山脚下有一个泉眼,泉水涌出形成两股溪流,向东和东北方流去。数百年前,商山一带树林繁茂,足供采樵,山上常有樵夫引吭高歌,在明清时期形成“商山樵唱”景致。明代前期,商山上修建有商山寺,民国中期,商山上建有南菁学校(昆明市第三十中学的前身),1950年以后,在商山南面建盖起云南民族学院(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

商山的东边,是民院路的南段。民院路南段西面山坡上是云南民族学院(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路基东边下面曾经是官渡区联盟公社虹山大队,莲花池村第二生产队的一片田地,从此处山脚下,上斜坡到山顶约有两百米。商山东面和东南面的山坡叫做后山,原有六、七户人家在后山居住,1959年,这六、七户人家迁出后山并入莲花池村中,后山的地盘让出给云南民族学院。

商山的南边,是一二·一大街的东段。一二·一大街东段北面是云南民族学院(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南面是云南大学的体育运动场。

商山的西边,是莲花池正街。莲花池正街南段的东面、西面是云南民族学院(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北段至铁路边的东面、西面是莲花池村镇。

商山的北边,也是莲花池池塘的南边,从山脚上斜坡到山顶约有两百米。清末民初,正好在此边上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的米轨铁路,它是滇越米轨铁路在昆明北部向西部的延伸,铁路南面是莲花池村镇。

商山的西北方,也就是莲花池池塘的西岸,是商山山脉向西北方延伸的一片高台地,从水面到高台地上面的高度约有十多米。莲花池西岸的高台地,在清末民初租给英国驻昆领署建成俗称的“英国花园”,1958年后,“英国花园”改叫北门花园。1966年前,园中还林木森森,花草繁茂,大多数是合抱粗的大树。1967年园中树木被毁,1970年后在荒废的“英国花园”上建盖起小工厂。

莲花池起源

莲花池起源,缘于商山西北角山脚下有一个泉眼,这个泉眼,莲花池的人叫做“龙眼”。“龙眼”涌出的泉水分为两股,一股向东流出,另一股向东北方流走,两股溪流形成一个V形,向东面低洼处流去,最终注入一千多米外的八大河(当今的盘龙江)。若是在水量充沛的雨季,“龙眼”喷涌会形成一股水柱,水花翻滚,在阳光的照耀下,洁白晶莹相映成趣,活像一棵剥去外叶的大白菜。这正是: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出一棵玉白菜;商山清泉,流流流,流成两条银丝带。就是有了这棵水柱翻涌形成的大白菜,到后来演变成莲花池中有玉白菜的传说,和清末有洋人来莲花池盗宝的传说。传说归传说,清末,确有洋人来过莲花池。小时候听老辈人说:“有一天,来了个洋人,带着通司、衙役,衙役穿著的号衣上标有‘大法官差’四字。洋人又高又大,黄白的头发蓝眼睛,手杆上还长着黄毛毛。我们胆子大的跟着看,胆子小的在远处看。洋人在村子里走走看看,嘴里叽里咕噜,后又去塘子边转转看看。有几个女人在土主庙北坡下面的塘子边洗衣裳,洋人就拿带着来的匣子对着看,有胆子大的去问通司,通司说洋人在摄影照相,就是把洗衣人的影子摄了印在相片上。当时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匣子会把人的影子摄走做成相片,百思不得其解,只觉得非常奇怪,认为洋人会使法术。”上述洗衣裳的地点到了民国初期建筑米轨铁路施工时,顺便用大石条修建成约十米宽的阶梯石磴便于洗衣服,莲花池的人把这个阶梯石磴叫做“洗衣咳”。(“咳”是“蹬”的方言发音。)

商山西北角山脚下的这个泉眼,不知形成于何年何月,也无从考证,只是自然涌出向东流去。历史上的周秦汉唐宋元诸朝代,商山泉眼周围地区乃是一片蛮荒之地。明代以前,昆明南部早就有了土城邑——唐代南诏国构筑的拓东城,宋代大理国改建拓东城为鄯阐城(押池城),“元跨革囊”取得云南后,改鄯阐城(押池城)为中庆路。(“中庆”地名,“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元朝在昆明建中庆路设云南行中书省治。)城邑虽经各朝代改扩建,城域均在五华山以南,商山地区仍无人烟村落建筑。到了明代初期的洪武元年,云南仍处在元朝梁王巴匝刺瓦尔密的统治之下。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统率明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经激战元军大败,蓝玉和沐英攻进中庆路(昆明),梁王巴匝刺瓦尔密逃到晋宁后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后,要在昆明建筑一座砖墙城池设云南府治。据传说,当时有一位姓汪名湛海的某省府官员,此人不仅精通堪舆,还懂建筑工程,受朝廷征召授予特殊职衔,来云南总督筑城事务。汪湛海来到昆明后,持阴阳五行八卦罗盘进行实地踏勘。审山川之来龙气脉,查地势之起伏平展。定子午于城之南北,别阴阳分东西城厢。就高筑低奠其基础,范围适城又有龟状。经汪湛海精心设计,绘制出了筑城舆图。新筑城池应坐北朝南、逼近长虫山(蛇山),城廓形状要像灵龟。因云南省城之主山是长虫山(蛇山),长虫山之来龙,脉远且长,势雄而壮。其发端起点在东川会泽县某一地处,龙气走动(山脉绵延而来)后,便迂回曲折,伸缩起伏。从省之东北方蜿蜒而来,进入昆明境内,龙气更加壮旺。至铁峰庵处,便停顿起嶂,结成悬崖峭壁,更含蓄旺气,变换气脉,吐而起顶(隆起山峦)。于是九起九伏,成为九连亘的土山——从蛇头(长虫山南端)前的象山起,迤逦向西绕南,经王帽山(锅盖山)、荷叶山、金鼎山、虹山、白泥山(刘家山)、商山、至圆通山而展开玉屏(成为横亘的土石山),(圆通山南面悬崖峭壁纳霞屏,有清代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题写“衲霞屏”三字石刻尚存。)再向南徐吐五华秀气。五华山分五支而下,南面中支开阳面,舒展平阳大地,龙脉结局(落脉)于此,地脉雄厚,被选为建盖文庙的场地。堪舆家都认为:此龙脉走势是艮(东北)龙趋乾(西北),掉头向离(南),结局(落脉)于南,乃是紫微龙龙脉也,极为至尊至贵。或有稍懂八卦者疑惑:艮(东北)、乾(西北)、离(南),八卦方位错耶?答曰:没错。堪舆风水用的是文王后天五行八卦方位,即离(南)、坎(北)、震(东)、兌(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与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兌(东南)有所不同。伏羲先天八卦出于自然,分阴阳之体象,以乾坤分天地而定上下之位。故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为四正,以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兌东南为四隅。文王后天八卦合河图之数,明五行之精微,惟土居中,以坎离分水火而定南北之方。故离南火、坎北水、震东木、兌西金为四正,以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为四隅。汪湛海尤能明鉴于此,故需筑一龟形城池逼近蛇山,一是把五华山、圆通山围在城池内承接龙脉旺气;二是取其龟蛇相交之形势,以求吉祥恒昌,福惠滇人。此即明代堪舆家论述长虫山山龙地脉、及筑龟形城池之缘由。

注释

[长虫山——长虫山又名蛇山,在昆明北郊。主峰距市区内的圆通山直线距离约10多公里,海拔2365.5米。(海拔高度,引自苏国有著《昆明密码——滇池区域地名探秘》。)南起铁峰庵,北至马头山,山脊呈南北走向,长约10多公里,山上怪石嶙峋,山形走势似蛇而得名。南端悬崖陡壁上有铁峰庵,南段东面山上,1966年代前有涌泉寺、虚凝庵等古寺庙,现在有重新建盖的虚宁寺,龙泉路沿蛇山东麓而过。在最近三十年间,城市急剧扩张,导致长虫山南段被三面合围,已经从城北山变为城中山,在长虫山上俯瞰昆明坝子全景,无疑是最佳地处之一。如此巨大的蜿蜒山脉被城市三面包围,这在中国的城市格局里也是少见。]

因此,在昆明北部的云南府城池就依照灵龟形状而建造,共开六门。龟头是南门崇正门,清改称丽正门,上有近日楼,遗址在正义路与南屏街交汇处。另外四门寓意龟的四足,大东门威化门,清改称咸和门,上有殷春楼,遗址在青年路与人民中路交汇处。小东门永清门,清改称敷泽门,上有壁光楼,遗址在青年路与圆通街交汇处。大西门广威门,清改称宝成门,上有拓边楼,遗址在文林街与建设路交汇处。小西门洪润门,清改称威远门,上有康阜楼,遗址在人民中路(以前的武成路)与东风西路交汇处。乌龟的屁股就是北门保顺门,城楼名眺京楼,清改称拱辰门和望京楼。为了显示城池像乌龟有尾巴,在北门前围了个小瓮城,瓮城的城门开向东方,从门口顺坡而下修了一条大路作为乌龟的尾巴。这根尾巴就是当今的圆西路,长约297米,1979年代前叫做“狗头坡”,1979年命名为圆西路。坡脚正对着冶金研究所的大门,坡头最高处就是北门城楼的遗址。

汪湛海惨淡经营,众工匠伕役千辛万苦,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筑云南府砖城,约经九年,云南府城池终于筑就。大工告竣后,汪湛海还命工匠特制一块大石,勒十个字于石上:“五百年前後雲南勝江南”为讖,将此石块埋于地下,留待后人验证。(汪湛海之归宿,《云南掌故》载:“汪于筑城工竣,即走往禄丰县境内,据县城数十里某山寺薙发为僧,随殁于是处,禄丰人悉能言之。”)然,已过五百年矣。云南是否胜江南,就以当今昆明城市格局,美好市容,民气风发,其繁荣昌盛处就足以想象。与其说是汪湛海的预言有所应验,不如说是时代进展的必然结果。惟在近五十年来,昆明之景象大异。回溯到上世纪1962年代的昆明市城区,囿于当时的环城路以内,环城路以外就是郊区农村了。站在长虫山南端铁峰庵西侧的“美女坡”上,昆明坝子尽收眼底。(“美女坡”系长虫山南端铁峰庵西侧的红土山坡,从此坡可上长虫山及山顶。站在高坡上向西南远眺,西山“睡美人”素面朝天,秀发、面庞、身形轮廓惟妙惟肖。是观赏西山“睡美人”的最佳位置,所以叫做“美女坡”。)若是在栽秧季节,昆明坝子成了水乡泽国,秧田里有水,看似水比陆地多,有四水三山一分地之说。河流、湖泊、池塘、秧田就像“镜子”,滇池则像一“巨镜”。阳光普照,水面晶晶,整个昆明坝子清明亮丽、大放光明,此即“昆明”两字之真实写照。噫!俱往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假若汪湛海看到当今昆明坝子之景象,不知又要作何预言。

新城筑就,城府北移,人口也随之而来,古往今来皆如是。听老辈人从老辈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说,在明朝造好城池之后,就常有人来商山游玩,观赏泉眼喷水,有的打柴打猎,有的采挖药材或捡菌子。来人之中就有懂风水的能人异士,看到前有朱雀是商山,后有玄武是长虫山和锅盖山(王帽山),左有青龙是八大河(即当今的盘龙江),右有白虎是白泥山。(白泥山又叫刘家山,在昆明工学院、现在的昆明理工大学内。)有山又有水,而且东面可以开田垦地,北面可以养殖放牧,是可以兴旺五百年,养育一方人丁的风水宝地。于是乎,在明代前期的永乐初年就陆续迁来数户人家,在商山搭建茅草棚而居,以捕猎、砍烧柴进城卖、采挖药材和进城当苦工为生。这数户人家有的有妻室儿女,有的是单身汉,分别为七个姓氏。七个姓氏的聚居地,有人取名叫“七姓村”,有人听成或说成“七星村”,还有的人叫做“七家村”的。总之,都是后来莲花池村的前身。从此,这七个姓氏的人家就奠定了莲花池村的人脉。到了1980年代,莲花池村已有约千户人家,人口近万,其中包括1959年从殷家箐迁来并入的十多户人家,和城镇居民以及其它外来人口。至此,尤以原住民李姓、赵姓户数居多,人口为众。徐、王、杨、陈、汤姓氏次之。张、孙、邢、宋,袁、刘、曹、梁。夏、邓、田、马,罗、史、高、潘等姓氏又次之。还有一姓有两三户,和一姓一户的人家亦多,不必一一罗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加,以打柴、采挖药材、进城打工也不能满足人们发展需求,势必还是要以农耕为主,才能安身立命。于是,七姓村村民呈请当时的地方官府,准予开田垦地农牧生产,并照章完纳税赋,官府照准后还晓谕头三年免缴税赋。村民就在商山东北面开田垦地,北面养殖放牧,家园里饲养鸡猪鸭鹅,家园周围栽种桃梨水果。在泉眼东面约三百米处筑起一道坝,堵住东去的流水,这道坝叫做“上塘埂”。清末民初,在上塘埂用大石条修了一个约十米宽的阶梯石磴便于洗菜,这个阶梯石磴,莲花池的人叫做“洗菜咳”。(“咳”是“磴”的方言发音。)在泉眼东北面约四百多米处也筑起了一道坝,并修了放水闸便于放水浇灌田地,清末民初用大石块修成小闸塘。沿着V字形小溪流道的四个边括挖浚塘,成为一个有点像元宝形的大池塘,因为上塘埂与小闸塘之间有一块平地呈半圆形伸入池中,形成池塘的东岸。清代后期栽了一批宝珠梨树,蔚然成林,叫做“小梨棵”。到了1965年代,还保留得有大梨树五六十棵,结出的梨子依然个大、水多酥甜。1970年后,这片梨树林荡然无存,地盘上逐渐盖起店铺馆子。2006年重修莲花池公园时,在莲花池东岸树立起一座东面刻有[莲花池]字样、西面刻有[龙池跃金]字样的石牌坊,石牌坊周围地盘就是原小梨棵的位置。

池塘修筑好后,村民呼池塘为塘子或大塘子,还在池中种植莲藕。数年后,水族不请自来,不养自生,泥鳅黄鳝,虾蟹鱼类应有尽有,荷花盛开季节,花香沁人心脾,有人就称呼塘子为莲花池,莲花池的名称由此而来,莲花池池塘粗具规模。嗣续,在池塘周边种植垂柳,商山北麓广栽桃树,还有城内富商捐功德银,在莲花池北岸建盖了一座八角亭,八角亭内供奉的是一尊白衣观音菩萨像。由于云南府城北门正对北面的莲花池,距离约有一千多米,城门地势高,池塘地势较低,在城门处就望得见莲花池。所以老昆明人有一句俏皮话说:“你吃,你北门望着莲花池。”奇怪的是,至今莲花池的原住民,不把莲花池池塘叫做莲花池,而是叫做塘子或大塘子。我想,不叫池塘莲花池,乃是池塘初名仍传延。

总的说来,莲花池村起源于明代前期的七姓村、七星村或七家村。由于农耕发展的需要,才因地制宜开挖修建成了莲花池池塘。明代后期天启年间刘文征的《滇志》载:“北城外二里有莲花池,池可一里许,四时水不竭,有亭临于上,祀大士。”莲花池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典籍之中。池塘的形状、边岸、面积也随时代需要而发生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池塘面积变小。开初,池塘南边岸在商山北面山脚下,到了清末民初建筑的米轨铁路路基就成了池塘的南岸。1950年代,莲花池池塘面积约有9万平方米。2006年重新修建莲花池公园时,沿铁路路基向池塘内填土方加宽南边岸,在南边岸上建有[一步桥]、[樵亭]、[长廊]、[莲轩]等景致。池塘西边也填了土方,堆山造景,建筑有[山寨晟门]、[商山梦痕]、[永历悲歌]等景致。原来池塘的北边岸在现在的安阜园大门、澄怀亭地处。池塘东北隅小闸塘也被填高,建成[晨曦花潮]、[广田广场]等景致。还在池塘中建筑[一池三岛]、[四面荷风亭]、[香洲品茗]、[聆韵桥]、[沉香桥]、[甦波桥],致使池塘面积缩小。重新修建安阜园在筑山理水中,布局因地制宜,错落有致。还在园内新开挖了水塘,各式建筑围绕山石水塘布置,随处可以欣赏到“虽由人做,宛自天成”的园林建筑艺术。建筑有[安阜新韵]、[冷泉印月]、[问鱼舫]、[翠微亭]、[回廊]、[听雨榭]、[蕴云峰]、[啰唝堂]……众多景致。回想起少年时代常和村里的小伙伴在塘子里游泳,游到“龙眼”处,感觉到“龙眼”及周围50多米处的水温异常很冰冷,故在明代有另称“龙眼”和莲花池为“冷泉”者,乃确切之说也。吾侪还在水中追逐嬉戏,玩得甚是惬意。当时的西岸边和北岸边都长有粗大的柏树、婆树(滇朴树)、弯腰大柳树,东岸上有梨树林。池塘虽有泉眼出水,干旱年份也会干得见底。比如在1950年至1970年期间,遇到干旱年份,池底被晒得开大裂口,裂开形成的垈块都有小桌面大,撬开垈块,有的垈块下面还躲着泥鳅黄鳝,惟“龙眼”处仍然有一汪清水。现在,池塘中耸立着一座高21米的[四面荷风亭],巨亭魏然,是莲花池公园标志,可谓开门见山,入园见亭,四面荷风亭下面就是莲花池“龙眼”的位置。

明代以后的莲花池

到了清代初期,七姓村有了数十户人家,大多数由住茅草棚改住草房了,仍以种田耪地为生计。由于改朝换代成了清朝的子民,男人蓄发辫戴瓜皮形的小帽,穿对襟长袖短褂或长衫,有钱人家的女人穿满镶滚的大襟衣裳。因为有莲花池的缘故,村名演变成了莲花浦,民国时期名为莲华新村,1950年后,叫莲花池村(虹山乡)。原来的七姓村,七星村或七家村也渐渐无人喊叫,只是讲起村子的来历才提及到这些名称。

从明代前期的永乐初年算起,至清代咸丰初年,经历了约四百四十余年,莲花池村的人口,从七户曾至约一百余户。虽然经历了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最剧烈之大地震,较大余震连绵二十多天,因村民住的都是草棚、草房,却伤亡不多,损失不大,故尔躲过一劫,只是多受些磨难而已。咸丰三年(1853年),昆明城乡爆发流布疡子病(鼠疫),和烧热病(恶性肺炎),莲花池村罹灾受难,死亡惨重。疡子病和烧热病的恶毒之处是极易传染,流毒广泛,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幼,染此任何一种疾病,能于十多天内灭门灭族。人患疡子病,起初突感头痛、发热恶寒、周身疼痛,与重感冒相似。过一天后,胸中极度燔热、口渴、小便色赤。再经五六个时辰(约10至12小时),腋下、膝下、或胯缝,即起一硬核[淋巴结肿大],这个[淋巴结肿大]硬核,就是昆明人所说的“疡子”。疡子初起时极痛,后渐次长大,能长至一个核桃大时就溃疡,人即昏迷,大约再挨过半天或一天,人即毕命。在疡子病大肆猖獗时,还有一种烧热病搀杂其间。烧热病初起是口干舌燥、浑身烧热、胸中如同火焚,一天后频仍作咳,咳则吐痰,痰显粉红色,故此病又叫“红痰症”。病人一吐红痰,最多能延两三天必死。疡子病初期,服〔桑菊饮〕、〔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当感冒病治之无效。中期发热、烦渴、小便色赤时,又服〔白虎汤〕、〔导赤散〕或〔清瘟败毒饮〕也不见效。待到起结核,疡子长大后更是束手无策,只有卧等幽冥地府的二老爹(黑白无常)来拘魂魄。烧热病患者,医生以犀角、(无犀角,锉水牛角为末代之。)牛黄、黑元参等,极寒极凉之药治之亦不见效。疡子病(鼠疫),和烧热病(恶性肺炎),在当今时代是可防可治的。但在150多年前,囿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无任何医药和方法能把此二病治愈。这两种恶疾患者,侥幸有百分之一二痊愈者,是自身免疫力强,才得不死。也有些人非常幸运,不染此疾。过去老辈中呢人说:“生毒疡子、得烧热病不死的人,是因其前生前世,戒杀放生,做了很多善事好事,才修得有今生今世的福报,逢凶化吉,脱离死厄。”咸丰三年(1853年)七、八月间,疡子病和烧热病猖獗于昆明城乡,尤以乡村为甚。大东门外的水晶村、东庄、大树营等村庄,人口俱死过半。北门外的大涵洞,(大涵洞即当今的下马村,1960年代以前叫大涵洞。)亦死人十之三四。殷家箐是荷叶山东麓的一个小山村,亦死人十之七八。此劫过后,殷家箐无殷姓人家。及至1959年代,殷家箐共有十多户人家并入莲花池村中。莲花池村也是重疫区,遭此惨劫,莲花池村人口锐减,有些家户只存一人,全村只幸存约五十户。由于疡子病如此之恶毒,故在1950年代前,昆明人常拿“疡子病”三字来赌咒发誓。1970年代前,还有人以“你这个生毒疡子呢”话骂人。此灾过后,滇乱接踵而来。咸丰、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云南有些地区各民族民众仿效太平天国,蓄发易衣冠,起而反对清朝统治,当时的人呼为“长毛造反”。听老辈人讲这段历史说:“同治六年(1867年)有长毛造反,围攻云南府城(昆明)。城北的莲花池也来了长毛驻扎,常去攻打北门,城下构兵,久攻不下,正应了‘刀兵一起,百姓遭殃’的老话。村民被受战祸涂炭,死的死,逃难的逃难,无奈待到同治九年(1870年)战祸平息,外出逃难的村民才得以回来。”莲花池村,遭受了道光年间的大地震,咸丰初年的大瘟疫,同治年间的大刀兵。于是将一个山清水秀、沃壤康庄,人口一百多户的大村子几乎化为劫灰。迨至光绪初年,有些富人又来莲花池置产业、或盖房经商。好在劫后频频际遇丰登年,吃穿用都不缺乏,村民稍稍修建回一些房屋,无不安其居而乐其业,莲花池之元气渐次恢复。积至清末民初,莲花池村人口复有约五十多户。

由于时代进展演变和人口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莲花池村的街巷格局,周围地区陆续建有多处名胜古迹。有永历坟、安阜园、商山寺、魁星阁、斗姆阁、龙王庙、五福寺、莲花池牌坊、土主庙、“英国花园”、砂塘、莲花池的街巷等。

永历坟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坟墓在莲花池西岸。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岁在甲申,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明朝灭亡。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勾引满清虎狼之师涌进山海关,攻占北京赶走李自成,清朝迁都北京,逃往南方的明皇室残余势力,相继建立小朝廷继续与清廷对抗。朱由榔(1623年——1662年),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之孙,桂王朱常瀛的儿子。朱由榔败退至广东后在肇庆称皇帝,年号永历。后又转进昆明,欲以云南作为抵抗清军复兴明朝的基地,在五华山建造永历皇宫。清顺治十五年十一月,清军打进云南,永历帝逃往缅甸。吴三桂率领清军追到中缅边境,缅王迫于清军压力,只得将永历帝交出。吴三桂押解永历帝回昆明,囚禁在五华山西面篦子坡头的金蝉寺,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经清廷批准,在金蝉寺将永历帝勒死。尸体抬在莲花池西岸焚化,骨殖就地草草掩埋垒起个坟堆。到了清末民初,坟堆成了个大土堆。

民国初期,为永历帝制作了两块大石碑,一块镌刻的是“明永暦帝殉國處”;另一块镌刻的是“明永暦帝灰骨處”。“明永暦帝殉國處”石碑立在篦子坡头,1966年代失踪,幸而二十多年后又重现于世,重新立在现在的华山西路坡头(篦子坡头)。“明永暦帝灰骨處”石碑立在莲花池土主庙北坡中段(莲花池正街北坡中段)西侧路边,此碑1965年前还能看到,以后不知去向。

安阜园安阜园在莲花池北面。清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看到云南府城北门外的莲花池山清水秀,地处幽雅,就在莲花池北岸,仿照江南庭院格局建盖奢华别致的安阜园给爱妾陈圆圆居住。陈圆圆受吴三桂宠爱,享尽荣华富贵。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吴三桂又寻得“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诸多舞姬美女,被冷落后的陈圆圆辞别吴三桂,去莲花池南面的商山寺当了尼姑。后来三藩作乱,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起兵反清,折腾了数年后终于失败。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清军又攻进云南府城(昆明),吴三桂家族获灭门之罪,安阜园被清军纵火烧成一片焦土。清军焚烧安阜园时,陈圆圆害怕被当作叛逆家属受株连而蒙羞受辱,悄然投莲花池自尽而亡。

清代后期,莲花池村民在莲花池西岸路边,立了一块【陈圆圆尼姑形像碑】,还有碑文记述陈圆圆生平事迹。民国时期,莲华小学校长张根培请人制作了一块【陈圆圆明代宫妆碑】,以“莲华新村民众刊立”的名义,把碑立在莲花池西南角铁路边,距清代后期立的【陈圆圆尼姑形像碑】约二十米远。张根培还收集到陈圆圆的遗物,在安阜园遗址的一块地盘上修建了一尊【陈圆圆衣冠冢】。

1957年代,莲花池北面的蓬蒿野草之中,还能看到安阜园的残砖碎瓦、墙基石脚、【陈圆圆衣冠冢】。1958年,莲花池开辟成为莲花池公园,【陈圆圆衣冠冢】被保留作为一处文物景点,常有人前来探询参观。1970年后,莲花池的北岸和西岸上建盖起多个小工厂。2006年,五华区人民政府重新修建莲花池公园,安阜园也在原遗址上重新建盖起来。

商山寺商山寺在商山南面,修建于明代前期(沐英倡建),明末清初遭火毁,清康熙年间稍稍修葺,重修后的商山寺规模不大,与其说是寺,实际是个庵,寺内以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成为尼姑修行的道场。咸丰、同治年间出滇乱,商山寺又遭兵燹,光绪年间又重修扩建。清末,商山寺被改成军火仓库。民国中期,在商山寺地盘上,改扩建成南菁学校(昆明市第三十中学的前身)。

以前曾听村中老人说:“陈圆圆到了中年后,在商山寺当尼姑,法名叫玉庵、别号静修。想在后半生中好好的修修来世,后来是跳塘子淹死的,村子里的佛婆斋奶帮着料理后事,把陈圆圆的骨灰埋葬在商山东南角上。”

明天启四年(1624年),陈圆圆出生在江苏常州奔牛镇,三岁时丧母,父亲邢三把她送给居住在苏州桃花坞的姨妈收养,后就随姨父姓陈,取名陈沅,字腕芬,因小脸圆润白净,小名就叫圆圆。七、八岁时的圆圆已漂亮得像美人胚子,而且聪明伶俐,姨父出银钱请师傅教圆圆歌舞絲竹,后又进入艺馆充当“玉峰歌妓”。真是女大十八变,到了十五六岁时的圆圆长得更是美若天仙,能歌善舞,色艺双全,已是蜚声江南的美女之一。当时的富豪田畹从北京来江南选美,把陈圆圆选中带到北京,献进皇宫讨好皇上。处于内扰外患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已被李自成的军队闹得惶惶不可终日,哪还有心思纳奇尝艳。被退回田府后的陈圆圆以为出头无望,终日郁郁寡欢。田畹又把陈圆圆当作巴结权贵的礼物,送给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纳陈圆圆为妾安置在北京。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岁在甲申年三月,李自成打进北京,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掳走,遂使吴三桂怒而开关降清,勾引清军入关打进北京,李自成北京四十天败退秦川。吴三桂的军士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陈圆圆又回到吴三桂身边。吴三桂携陈圆圆率领清军西征由秦入蜀,后又进兵云南扫灭了在西南地区的明朝小朝廷,处死了永历皇帝朱由榔。因此,吴三桂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吴三桂看到云南府城北门外的莲花池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就在莲花池北岸,仿照江南庭院格局建盖奢华别致的安阜园给爱妾陈圆圆居住。

诗曰:

出家立志本非常,

欲脱人生八苦①难。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瞋痴。

宏宣佛法度众生,

功完行满入涅槃②。

注释

①八苦——佛教用语。“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怨憎会苦、6爱别离苦、7求不得苦、8五盛阴苦。详见《宗教词典》。

②涅槃——佛教名词。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详见《宗教词典》。

陈圆圆在安阜园受吴三桂宠爱,享尽荣华富贵。无奈乐极生悲,天道循环,数年后,陈圆圆渐显人老珠黄之相。加之吴三桂又寻得“四面观音”和“八面观音”等诸多舞姬美女,因此,陈圆圆渐被冷落。被冷落后的陈圆圆深感身世凄惨,尘世浊恶,遂发心削发为尼,便向吴三桂请辞,吴三桂也欣然应诺。陈圆圆在吴三桂反清之前去商山寺当了尼姑,在瓦仓庄三圣庵受戒,师傅给起法名叫玉庵,自起别号静修,实指望清清静静修修来世,平平安安了却后半残生。这正是:

色衰逊于两观音,夫婿背侬显薄幸。

富贵荣华转头虚,金缕裳换尼姑衣。

谁料想,无妄之灾接踵而来。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折腾了数年后于康熙十七(1678年)年三月,吴三桂在湖南衡州(今衡阳)称皇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同年八月得暴病而亡,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军主力被清军歼灭,吴世璠逃回云南负隅顽抗。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一月,清军又打进云南府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吴三桂家族获灭门之罪。清军纵火焚烧安阜园时,陈圆圆(比丘尼玉庵)害怕被当作叛逆家属受株连而蒙羞受辱,写了七个字“吴三桂毁我一生”留下,悄然投莲花池自尽而亡,时年五十七岁。有诗叹曰:

《叹陈圆圆》

荷花出泥而芬芳,

王妃圆圆成玉庵。

吉凶祸福因三桂,

莲花池脱臭皮囊①。

注释

①臭皮囊——人的身体。

商山寺的尼姑和莲花池的善男信女、佛婆斋奶按照佛教仪轨把比丘尼玉庵(陈圆圆)尸体火化后,做佛事放焰口超度她的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把骨灰安葬在商山东南角上,按照佛教葬规修建成“窣堵波”式“比丘尼玉庵(陈圆圆)墓塔”。正是:圆圆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玉庵安在,独留墓塔存商山。

清代后期,莲花池村民为了铭记陈圆圆在安阜园享福,商山寺出家,莲花池自沉的事迹,就在莲花池西岸的路边,距后来的铁路约五十米处立了一块【陈圆圆尼姑形像碑】。碑上镌刻的是陈圆圆出家入佛门在商山寺,成为比丘尼玉庵的肖像,俗称“陈圆圆尼姑形像碑”。碑刻示现:陈圆圆光头,身穿尼姑服装手持数珠,俨然一比丘尼结跏趺坐于蒲团之上。刻工线条精美流畅,面目秀美端庄,蒲团和人物都镌刻得惟妙惟肖。人物的空白处还镌刻有叙述陈圆圆的碑文,碑文是小楷字,字形秀美规范。民国时期至1960年代,有南菁学校(昆明市第三十中学的前身),和莲华小学的学生来拓此碑文作为写小楷的字帖。1964年前,还常有顽童在此碑基座上掼窑泥玩。小孩玩的窑泥不是烧制砖瓦的窑泥,是铁路边“英国花园”东南角上的一种白色黏土和黄色黏土,小孩把它抠来加水揉和,在石板上掼熟叫做掼窑泥。把掼熟的黏土做成玩具如:小手枪、小火炉、小猪、小牛、小猫、小狗等,最简单的玩法,就是拿窑泥在大石块上掼砂窝罗锅通大洞玩。这段文字,但愿能引起曾经有此(学、童)经历者的美好回忆。此碑立得很牢固,下用大石块为基座,两侧砌大石块把碑夹住作为保护,上面也用大石块拱券为顶,雨水淋不到碑上。此碑1965年前还在,以后就不知去向。此碑虽然不见了,惟2014年2月18日,春城晚报上有一篇文章,叫做“商山月落冷啼鹃,青冢长眠已百年。”摘录相关内容以飨读者:“上世纪40年代,作家黄裳曾到昆明寻找莲花池,彼时的莲花池已完全看不出当年的辉煌,池旁间或有几个洗衣服的女孩子,和头上包了花布的卖菜乡妇,把菜篮子在池里浸一下,环境实在寂静得很。池畔有一块石碑,上面刻了‘比丘尼玉庵像’,是一个枯瘦的老尼,再上去不远又有两块石碑,其一是‘明永历帝灰骨处’,另一块也是陈圆圆的古装画像,让黄裳不禁慨叹,‘比起那一副老尼来,漂亮得多了。’著名作家汪曾祺上世纪80年代写的《昆明的雨》,其中就谈到了莲花池的雨。‘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但愿后人,能在莲花池池塘西北面,出土已断为两截的“陈圆圆尼姑形像碑”。

1940年,莲华小学校长张根培请李澍薄画了一幅陈圆圆明代宫妆图,由石工杨嘉吉、毕钟镌刻在石碑上。碑刻示现:陈圆圆身着明代宫妆,发绾美人髻,手执纨扇坐于树下。人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细腻。以“莲华新村民众刊立”的名义,把碑立在莲花池西南角铁路边,距清代后期立的【陈圆圆尼姑形像碑】约二十米远。1966年【陈圆圆明代宫妆碑】被推倒,失踪二十多年后被一位实业家陶鑫国先生找到后珍藏,2006年重修莲花池公园时,这位实业家把珍藏的【陈圆圆明代宫妆碑】捐献给公园陈列,此碑现已镶嵌在安阜园大门东面山墙上供游人参观。陶鑫国先生做实业不忘保护历史文物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尊崇学习。张根培在任莲华小学校长期间,在莲花池村常听到村民讲述清初陈圆圆在莲花池的逸闻轶事,看到与陈圆圆相关的文物古迹,还收集到陈圆圆的遗物,就在莲花池北岸原安阜园的遗址上,修建了坐北朝南的石嵌大坟一尊,坟前石碑中间刻的是繁体楷书大字“陈圆圆衣冠塚”,落款处有张根培的名字。张根培不愧为校长,远见卓识,懂得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承前传后给莲花池留下珍贵文物,功德无量。1958年开辟的莲花池公园内,【陈圆圆衣冠塚】被保留作为一处文物景点,常有人前来探询参观。此坟1965年前还在,以后坟被毁,石碑也不知去向。

商山寺在清末就被征用作为军火仓库,为保卫军火库安全,还在商山东南角埋葬比丘尼玉庵(陈圆圆)的地盘上,构筑了一个钢筋水泥的大碉堡,比丘尼玉庵(陈圆圆)墓塔因此被毁无存。听老辈人说:“构筑碉堡用的钢筋、洋灰(水泥)是购买洋人的,用骡马从安南(越南)驮来。比丘尼玉庵(陈圆圆)的墓是“窣堵波”式墓塔,墓塔高度只有一人高,墓塔有两层,下层是方形石块基座,上层是有点像葫芦形的圆塔身。”后来的云南民族学院建筑围墙时,碉堡正好在围墙的基础线上,由于碉堡太坚固,就把它当作石脚,把墙砌在碉堡上。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斗打派战时,炮派把碉堡清理干净,射孔枪眼正对东南方,把它当做文攻武卫的坚强堡垒,所幸碉堡没打过战交过火,这个碉堡保留到1990年代才被拆除。商山东南角一二·一大街与民院路交汇处的这块地盘,也随时代需要,地形、地物大变模样。上世纪1959年代,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罗养儒先生撰写的《纪我所知集》,于1996年出版,书名《云南掌故》。《云南掌故》载:“陈圆圆之终局,据滇人传云,圆圆实慧人也,逆知三桂必败,竟预谋被掳计,于会城内外建筑尼庵至十有余座,即近世存留之金莲庵、妙法庵、白衣庵、紫衣庵等。诸庵落成后,遂遴选与己面貌相同之女子若干,为各庵之住持。三桂兴戎后,圆圆遂出而遁迹于各庵,今日在此,明日在彼,久之,竟不知其归着何处。且不知群尼之中,孰为圆圆也。云圆圆先死者,盖未得其人耳。有圆圆投莲花池而死之说,且云‘尸经村人某起而葬之,今墓在何处’,此真不足以相信也。”此因清末,商山东南角埋葬陈圆圆(比丘尼玉庵)的地盘被征用,比丘尼玉庵(陈圆圆)坟塔被毁无存。民国中期,商山建有南菁学校,1950后,商山建盖起云南民族学院,商山及周围地形地物早已除旧布新。所以,到罗养儒先生写陈圆圆的故事时,就有了“尸经村人某起而葬之,今墓在何处”云云之憾事。

到了民国初期,商山寺军火库储存的大多数是黑色炸药。1929年,局势紧张,当局怕军火被抢或出意外,决定把军火搬进城内北门街江南会馆内。1929年7月初,当局雇好民伕,从7月9日起搬运。当时正值暑热季节,天气多日晴朗干燥无雨,在搬运的路上,黑色火药漏洒得沿路都是,当时的人一是愚昧无知,二是不负责任。1929年7月11日下午3时许,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地动山摇,数十公里外都能听到爆炸声看到黑烟腾起,在北门街江南会馆发生了大爆炸,炸死炸伤百姓不计其数,大片民房被炸毁震倒,这就是民国年间昆明有名的“火药大爆发”。“火药爆发”的详细情况有史料记载和当时的报纸报道,这里因涉及到商山寺提及而已。在后来听到许多老人讲“火药爆发”的故事时,都要提到一个疯和尚,说是在火药爆发前十多天,不知从哪来个疯和尚,用草绳拖着一捆草鞋,在莲花池正街和北门街上边走边叫喊:“天上有个蛋,地下有个蛋,蛋打蛋,打得个稀啪烂。”继而又喊:“哪个买我的草孩穿,看穿。”(“孩”是鞋的方言发音,草孩就是草鞋。)反复如是叫喊了十多天后就发生了“火药爆发”。有人买了他的草鞋穿而躲过一劫的也大有人在,这种故事是牵强附会,故弄玄虚,还是偶然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1950年以后,在商山南面建盖起云南民族学院(现在的云南民族大学),商山寺无存。民国时期在商山创建的南菁中学,1950年前已搬迁到北门城坡上,与云南大学一墙之隔,即今之昆明市第三十中学。

魁星阁魁星阁又名魁阁,遗址在莲花池正街与一二·一大街交汇处。魁星阁建盖于清代中期,是土木结构三层阁楼,供奉的是魁星,古代星相家认为魁星是吉星,主大贵,管文章盛衰的神,后来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这里的魁星被塑成坐像,手持朱笔作圈点文章之状,来魁星阁敬香朝拜之人,多数是为了求取功名利禄。魁星阁在清末民初因香火太旺,不慎引起火灾烧毁,所以现在知道莲花池以前有魁星阁的人不多。魁星阁西面约三十米处,有一口没镶砌井壁井栏的土水井叫“魁阁井”或“瓢井”,(井水满时,可用水瓢从井里舀水。)1963年代前,莲花池正街的住户挑此井水饮用,1963年后,莲花池村已用上自来水,此井遗址在云南民族学院西院东南角的围墙脚下。魁星阁东南面约二百米处也有一口土水井叫“米汤井”,因井底是白色黏土,若遇干旱,井水浅时打上来的井水色如米汤。1955年下半年,米汤井周围的菜地被云南大学征用,补偿给莲花池村虹山高级社,十一亩菜地三年产量价款:人民币807元,米汤井和菜地被围于云南大学体育场内。<文章没完,见第二部份>


梁春发

《昆明莲花池》著者

liangchunfa2008@126.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4/188870.html

更多阅读

《欢天喜地七仙女》第二部开征演员啦 大宅门第二部演员表

《欢天喜地七仙女》第二部马上就要开拍了,作为资深仙迷,怎么能错过第一时间的八卦报道呢?并且这一次《欢天喜地七仙女》剧组准备要公开招选演员啦!不知道谁那么幸运,可以成为美美的仙女O(∩_∩)O,这真是一个好的开始,那么就从今天开始,让我

《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谈笑风生、专心致志等。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

《神的记事本》第一话有感 神的记事本

只有NEET才能做到的事《神的记事本》第一话有感既然第一话是特别篇,就要有点特别篇的意思。要仅仅是把两话并为一话,算不上啥特别篇。第一话借由原作剧情主线加上原创部分,巧妙的将故事背景人物情况在第一话交代清楚。相比一般动画

声明:《《昆明莲花池》第一部份 昆明地铁莲花池站》为网友向快乐出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