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因而在高考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中,“以”也是考的次数最多的一个。苏洵《六国论》全文仅五百五十余字,而“以”字就出现了十二次之多,现将文本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详解如下:
一、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如:
1、以地事秦(译文:用土地侍奉秦国)
2、至丹以荆卿为计(译文: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译文: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4、秦以攻取之外(译文:秦国靠战争夺取土地以外)
二、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1、不赂者以赂者表(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2、洎牧以谗诛(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三、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文: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二)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1、举以予人(译文:全部拿它来送给别人)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译文: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