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发现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代 成吉思汗后代

因本人长期从事地方史志编纂工作,故对当地各个家族史资料颇感兴趣。2008年春节串亲访友时,在华龙区南里商村一幅《苏氏家谱》中发现,该族供奉的始祖竟是元朝末期的义王孛儿只斤氏.和尚(以下简称义王和尚)。义王和尚是成吉思汗的六世孙,是标准的蒙古族都落孛儿只斤氏,他的后人怎么流落到濮阳苏氏族谱》和濮阳、范县、鄄城等地有关苏氏的文献资料,考察了各地苏氏的祠堂、碑刻,走访了各地族人,认为:濮阳苏氏族人系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他们在濮阳融入汉族并得姓于濮阳。

一、蒙古黄金家族濮阳苏姓的始祖

据《蒙古濮阳苏氏族谱》记载,濮阳苏氏之始祖为苏克明,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六世孙,其世系排列为:成吉思汗生拖雷;拖雷生忽必烈;忽必烈生脱欢;脱欢生宽彻普化,宽彻普化生苏克明。

今山东鄄城(旧时属濮阳辖区)北王召村有苏氏宗祠一处,内有《祖庙碑》和《蒙古苏氏历史纪念碑》两通。据《祖庙碑》记载:“苏氏始祖讳克明字进迪,生于元季,明洪武中兴,隐居于濮,相传为元氏宗派。”《蒙古苏氏历史纪念碑》记载:“我蒙族苏氏始祖讳克明,字进迪,号钢锸公者,本元室宗亲孛儿只斤氏.和尚也......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封义王。义王之曾祖系元世祖系忽必烈,祖镇南王脱欢,父宽彻普化,封威顺王是则我蒙族苏氏本源也。”

据《元史》卷一百一十七记载:“和尚者,封义王,侍从顺帝左右,多著劳效,帝出入,常与俱。”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勾结老的沙、秃坚帖木儿向元顺帝发动兵谏,顺帝被逼封其为左丞相总揽朝政。对此,朝野上下有识之士十分气愤,和尚决心除贼安国,至正二十五年,他和徐士本合谋结连勇士上都马、金那海、伯达儿等设计在宫门外延春阁李树下将国贼孛罗帖木儿斫死,立下了大功,被封为义王。

元朝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民族矛盾的问题,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占统治地位,采取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各民族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拥有种种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色目人为第二等,包括西夏人、回回人、西域人和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他们归附蒙古较早故蒙古人对这等人最信任。汉人为第三等,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和原来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南人为第四等,主要指以前宋辖区的汉人及其他各族。残酷的民族压迫使民族矛盾自始至终都极其尖锐、剧烈。各族人民的反元斗争从蒙古奴隶主南下到元朝灭亡从来就没停止过。1351年爆发了红巾军起义。随后各地的起义队伍不断的涌现。公元1367年11月朱元璋统一了各起义军后出师北伐,派徐达为征虏大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军二十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直捣元朝京都。1368年8月,元顺帝看大势已去,慌忙带领家眷及亲信连夜逃回上都。临行前“诏淮南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将破,即(和尚)先遁,不知所之”①。和尚为什么要逃遁?逃到了那里?这个历史未解之谜,笔者在濮阳苏氏族人那里找到了答案。

二、蒙古黄金家族濮阳苏姓得姓由来

濮阳发现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代 成吉思汗后代

濮阳苏氏族人辈辈相传,元至正二十八年(1638年)八月初,徐达率明军抵达京师,元顺帝看大势已去,一面急令后妃、太子等收拾行装,一面下诏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并以庆童为左丞相和义王和尚共同佐之。安排好后事,顺帝便带领后妃、太子等连夜向北逃窜。淮王帖木儿不花与义王和尚之父威顺王宽彻普化是亲兄弟。顺帝离开后,淮王和义王叔侄二人率领残兵在京城守御数日,哪里抵挡得住百战百胜的明军,眼看城池将破,为保皇族一脉,淮王和义王和尚秘密商议让义王和尚带领留守京师的宗室族人突围逃命,去投奔义王和尚的父亲威顺王宽彻普化。宽彻普化是拥兵自重镇守一方的藩王,在元末的战乱中,他东闯西挡,南杀北战,战功卓著。当时,威顺王从云南转战于四川,后来又到达成川(今甘肃成县)。本打算奔赴京勤王,无奈被明军所围。义王和尚带领族人突围后,准备到父亲威顺王宽彻普化的驻地重整旗鼓。但是一来这些皇族宗亲平时养尊处优哪里受过这些颠沛之苦,再说到处受到明军的围追堵截,行动十分艰难。当这支队伍南逃走到濮阳马家寨一带,又被明军围困,义王和尚也身受重伤。相传义王和尚生九子一女,在这关键时刻义王命各个王子分头带领族人突围,自己带伤断后。待各个王子和族人突围成功后,义王化装成百姓昏倒在一片药材地的苏子棵下。当明军追问其姓名,义王少气无力地指一指身边的苏子棵,言以此草为姓瞒过了明军。从此义王和尚隐姓埋名,在此隐居起来。

元朝时蒙古人统治中国采取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法律规定蒙古人如果杀汉人和南人,罚些钱就可以了,但是汉人和南人不要说杀蒙古人就连打死蒙古人牲畜就得偿命。据传,中原人民不甘忍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蒙古人为了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武器,只准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每五家派一个“鞑子”(中原人对蒙古人的俗称)进行监督。被派到各地的“鞑子”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但却敢怒不敢言。朱元璋想联合中原一带的反元力量起义,但元兵搜索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夜、家家户户齐动手”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送到各家各户。中秋之夜,不满异族统治的人们纷纷夺取菜刀,杀死监督自己的蒙古人,取得了起义的胜利,一举推翻了元朝,现在流传民间的一句歇后语“八月十五杀鞑子一人心齐啦”就源于此。

因当地人痛恨蒙古人,为了保全性命义王和尚隐瞒蒙古皇族及亲王身份,取名苏克明(意为立誓“克明复元”),入乡随俗杂居于当地汉人之中。

三、蒙古黄金家族苏氏家族在濮阳的发展

濮阳,位于黄河下游“豆腐腰”之侧,黄河为人类祖先创造了生存条件,同时也多次给人们带来沉痛灾难。据《濮阳县志》②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551年间,黄河在濮阳大大小小的决口漫溢达达36次之多。每次都吞噬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濮阳,地处中原,扼有黄河天险,为南北交通要津,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商灭夏的“昆吾之战”,春秋“晋楚城濮之战”、汉末曹操吕布的“濮阳之战”,宋辽的“澶渊之战”均发生或波及此地。多次的黄水侵袭,历代的兵燹战乱,人们为躲避战乱和洪水先后纷纷逃亡外地。特别是元朝统治时期,濮阳人民因不满异族统治,再次大批逃亡。到元末明初苏氏始祖苏克明定居时濮阳一带已变成人烟稀少的旷野了。

据《蒙古濮阳苏氏族谱》记载,苏克明在濮阳被明军冲散后,“时当草昧,他常乘骏持槊以自随,卒免于乱。”“兵戈之后,芦苇满目,及极力恳田初不下千余亩”成为当地巨富。对濮阳苏氏始祖,地方志书也有记载。据《曹州府志》记:“濮州苏氏,其先本元蒙古之后.....其祠堂藏始祖某所用铁槊重百斤,今尚存。”③苏克明定居濮阳后,教子孙研儒学,攻诗文,耕读治家,要求甚严。明清以来,濮阳苏氏名人辈出入官为宦者众多。苏氏家族也成为濮阳名门望族。苏克明的五世孙苏佑,为明嘉靖丙戌进士,累官至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使。对于苏佑《曹州府志》和《濮州志》、《范县志》等地方志书均有传记,苏佑墓现在范县王楼乡苏庄,1963年被山东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佑数子皆通能文,有苏伯子、苏仲子、叔子、季子等集行世。季子任侠,名重一时,人称苏八公子。”④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濮阳苏氏族人考取进士的5人,举人9人,贡生36人。入仕为官的490人。在学业方面,增广生98人,太学生19人,痒生207人,监生87人,武生37人。

据《蒙古濮阳苏氏族谱》记载,从元末明初1368年苏克明定居濮阳到现在的640年中,濮阳苏氏已历29代。经过600多年的繁衍发展,如今的濮阳苏氏家族成为分布在山东、江苏、山西、河北等省市人口多达80000之众人的庞大家族。

参考文献:

①《元史》卷一百一十七

②《濮阳县志》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③④《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7年)刘藻编纂本卷二十二,齐鲁出版社1988年版第760—761页。

作者:田聚常濮阳市华龙区史志办主任 中国元史专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7625.html

更多阅读

辽西夏金元朝姜姓名人 何元朝名人

84、姜房 [金•元](1184~1240)字汉臣,大孤山镇万户村人。金末社会动乱,民不聊生,义军四起。房纠合义旅,冒锋镝数年,平定敌党,稳定了胶东局势。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已下山东,特授其宁海州同知之职,后累升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

海兰珠 海兰珠和皇太极的小说

海兰珠(1609年-1641年),姓博尔济吉特氏,谥号敏惠恭和元妃,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庄文皇后的姐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尔19世孙女。天聪八年(1634年),时年二十六岁的海兰珠入宫。崇德元年,皇太极以古代名妃常用的封号,封海兰珠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怎么死的

僧格林沁(?—1865年)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代孙,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嗣父索特纳木多布斋系嘉庆帝额驸。道光五年,世袭郡王,咸丰三年,授为参赞大臣,咸丰五年,封为亲王。同治三年,战

声明:《濮阳发现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代 成吉思汗后代》为网友稀疏的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