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说自己是美国大学副教授,方舟子称造假,李说自己是assistantprofessor,一口咬定美国的assistantprof.就是中国的副教授(详见下文)。这是鸡同鸭讲,永远是讲不清的。因为两国职称体系不同,职称评审办法和职责不同,很难去对比;即便硬是对比,当事人初衷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会一样。李先生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解释,是人之常情,也在合理的范围;方舟子偏揪着差别不放,也有他的道理。
中法两国的职称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法国高校有maître deconférences,字面意思就是“讲师”。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很多人将其翻译成“副教授”,借口就是按照法国体制,这个maîtredeconférences就相当于中国的副教授。记得老北外《法语课本》中就是这么译的。现在手边正好放着黄新成教授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法汉大词典》,翻开conférence词条,maîtrede conférences也赫然被译成“副教授”,还特别注明“法国体制”。
读到此文且赞同此译的同仁不要误解,我不反对此译、更无意反驳当事人使用这个头衔(我从来都是多元化、和谐社会的积极拥护者,不是非二选一就活不下去就都选),只是在客观地探讨一个问题。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文和语言现象,也是一个翻译问题:对于两种文化和语言间不对称的事物,应该采用对称法(或等位法)翻译(例如上述两例),还是本位法翻译呢(比如把assistantprofessor就翻译成“助教”、maître deconférences就翻译成“讲师”,让差异本身去说话)。
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第二种译法,道理很简单:社会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一般不适宜、从根本上说也无法用语言去弥补;于其东挖西补,还不如是什么就翻什么,而着重于介绍差异、促进相互交流和了解。就上面法国和美国两个例子来说,你说美国的助教相当于中国的副教授、美国的正教授都是博导而中国教授不都是博导,非要把assistantprof.“提格”翻译成“副教授”,那如果中国职称拿到美国去、我们的教授、副教授到美国,是否也把其职称“降格”翻译呢?我们的教授、副教授(包括本人)到法国,是否也需要统统降一级呢?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况且美国正宗的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又该如何翻译呢?“正教授之下、副教授之上的教授”或者干脆来个中国特色的“正教授级副教授”?美国教授的职责普遍比中国教授重要、科研水平普遍比中国教授高,这都是事实,大家都认可,都没问题,但还不至于把美国助教拉伸成中国教授、把中国教授折抵成美国助教吧。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某省的面积接近法国、人口更是远超,那省长访法时可不可以拿这个作借口说:你翻译你搞啥子么,怎么还说我是“省长”(préfet),要把我“对等”翻译为“共和国总统”(Présidentde la République)嘛,那翻译岂不是要立马吐血身亡,胡主席也饶不了你。(5efrench)
附文:《李开复回击方舟子质疑:中美教职体系不对等》
导语:远在美国学习的范海涛对本报称,中美教职体系并不对等,写作的时候曾经仔细考虑过翻译问题。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杨阳 11月22日下午,方舟子(微博)发微博质疑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微博)在自传中将自己的博士后身份“拔高”成副教授。然而与以往方舟子打假不同,这一回对李开复22年前所得“身份”的质疑,不但没有得到响应与支持,反而显得略有寂寥。而李开复于11月22日的两条强有力的微博宣称一一击破方舟子先生的不实,同时他也宣布“不再回应”。李开复闪电般的证据出示和回应,也赢得了网友的声援。
记者连线采访《世界因你不同》作者范海涛。远在美国学习的范海涛对本报称,中美教职体系并不对等,写作的时候曾经仔细考虑过翻译问题。
李开复闪电出示证据
方舟子发微博称,李开复在自传中表示,自己仅28岁就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但据其英文简历,他当时的职称是ResearchComputer Scientist。一般来说这是non-tenure track职称,升上去是Senior ResearchComputer Scientist,而不是终身教授。
对此,李开复立即通过微博作出回应。李开复表示:我在1988年CMU毕业后,导师挽留我留校。一般毕业生留校是博士后(researchassociate),但是当时学校希望我直接进入tenure-track的职位,所以先做了Research ComputerScientist,后转换成Assistant Professor(等同职位,RCS年资都算在tenure)。
另外,李开复还贴出了自己博导教授图灵奖得主RajReddy证明其职称的邮件。重点:1)毕业后通常只能任博士后,因为我的卓越论文和能力破例直接授予教职,2)先做了很短一段时间RCS然后转成assistantprofessor,3)无论是RCS还是assistantprofessor,这两年多时间的工作都可计入你的tenure-track。
后方舟子对《世界因你不同》中,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副教授提出异议,说该词直译方法应为助理教授,而不是副教授。对此,李开复在博客上链接出了《世界因你不同》合作者范海涛2009年的一篇博文,范海涛说,不少人把assistantprofessor直译成“助理教授”,但是这样很容易和“助教”的概念混淆。另外,美国的assistantprofessor都是博士生导师,可以独立获得政府和公司的研究基金,这些特征是国内的“副教授”和“教授”才会拥有的,它早超越了“助教”和“讲师”的职责范围。
方舟子曾撰文称美国大学教授学术地位高于中国正教授
方舟子原载《环球》半月刊杂志,称美国大学教授学术地位均高于中国正教授。
记者查到了方舟子2001年8月原载于《环球》半月刊杂志,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美国大学的副教授与中国大学的副教授并不相当,助理教授也并不比中国大学的副教授低级。实际上,美国大学的这三种教授的学术地位,都高于中国大学的正教授:他们都是博士生导师,而中国大学的正教授却并非都有带博士生的资格。正因为如此,担任美国大学的教授,条件要苛刻得多。
目前,李开复的回应得到了一些网友的支持。网友Steve韩雪豪表示:在美国留学多年,也曾就读博士学位(没毕业),对学校职称有所了解。我认为这件事,开复从头到尾完全实事求是,无任何不实,翻译也没有问题。更何况以开复现在的实力学识,就算是做卡内基梅隆的校长也不为过。兰庭集势CEO郭去疾(微博)表示,“开复是我见过最胸怀坦荡的人之一,周围人甚至私下调侃说他有道德洁癖。美国“助理教授”对应中国职称,更接近副教授而非讲师(讲师无须博士学位),译为(中式)副教授毛病不大,最多算通假。”网友苏州大学教授董洁林表示,“我还真不认为把“AssistantProfessor”翻译成“副教授”是错的。中国的“副教授”基本是博士毕业三年即可,也有破例1、2年就成为副教授的。美国AssistantProf很多专业都要求博士后2-3年(也有破例的,如 @李开复 ),这样与中国的“副教授”要求差不多。
昨天,包括薛蛮子、倪正东(微博)、包凡(微博)、洪波、林正刚、袁岳、胡延平、刘东华(微博)、刘强东(微博)、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等在内的业内知名人士也表示认可李开复的学历、职称以及个人诚信。这场争辩却让大家更了解了中美教育职称体系的区别。(原载于11月24日《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