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侦探》(以下简称B+)看了两遍,这是一部为有智慧和独立判断能力的观众准备的电影,毫无疑问,也是五一档最有看头的电影。B+就像一幅色彩浓郁、元素纷繁的油画,要细细品咂才能领略它的意义,
C+到B+的全面升级
B+侦探是对前作的一脉相承,编剧和导演仍旧是彭顺,阿探还是混迹泰国的落魄私家侦探,他父母失踪之谜仍未解开;风泽虽然破了案,却被上司抢了风头,没有得到升职的机会。如果说,在C+中,论是整部影片的水准或郭富城戏里戏外的表现上,都只能拿到“C+”的话,那B+无疑全面的超越了C+,得到“B+”的分数也理所当然。
首先升级的是剧本,C+采用的是常规的构思方法,阿探在推理过程中每找一个线索人物调查,那个人就必死无疑,用这种方法尽管很容易吸引观众,却未免老套,这是福尔摩斯“主动式”的探案方式;B+完全没有走老路,四宗毫无线索的命案令阿探和泽少陷入困境,虽在众人心中有诸多猜测,可又都不能下结论,同时在案情毫无头绪的同时,两个人又险象环生,相对而言,这种“被动式”的架构,除了保持了C+同样的悬疑外,更多了几分紧迫、压抑的气氛,让观众看的心惊肉跳、不能自拔,这使得B+在剧本创作上就已经超越了前作。
另外一个升级的则是演员的表现,郭富城、廖启智、谭耀文三人都是拿过两次奖的实力派,因此在片中三个人都有非常上佳的表现。郭富城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说《三岔口》还不能让你承认他是实力派,《父子》则让你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之后不论是《C+侦探》还是《杀人犯》,他所诠释的人物形象都是略带紧张、敏感,又有些神经质,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B+中,他将这样的特质更进一步放大,鲜活的人物形象足以吸引观众,同时又为剧情的发展烘托气氛。谭耀文和廖启智这对上下级警司也碰撞出不少火花,小肚鸡肠的领导和大义凛然的下属矛盾不断,两个人的对手戏十分精彩。另外,尽管张兆辉是第三配角,可是他每一次出场都非常惊艳,菜市场持刀伤人和精神病院与郭富城谈话两场戏,前后判若两人,张力十足,很容易就能找到传统港片的经典味道。
港版《七宗罪》
B+的剧情架构和大卫芬奇执导的《七宗罪》相似,同为连环杀人案组成,只不过《七宗罪》源于天主教的教义,凶手为了完成最后一个“愤怒”,用激将法令布拉德皮特杀了自己将七宗罪完成;B+则源于精神分裂症,徐正曦饰演的家辉为完成自己的广播剧中最后一声枪响,饮弹自尽。《七宗罪》中的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的对手戏被奉为经典,B+众演员也都有非常惊艳的表现,几个演员就像上了发条,随着影片的节奏和气氛有条不紊的走着,步调一致,将影片诡秘、惊悚的气质烘托到了极致。
能看到B+是内地观众的运气
有性欲,才有人类;有思想,才有文明。谈性色变的年代早已过去,现在的观众对性和暴力变得趋之若鹜,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自产自销的“爱情动作片”,影院又没有分级制度,在内地银幕上很难看到性和暴力这两个元素,因此,《新宿事件》与我们擦肩而过,《色戒》只保留了脖子以上,而《杀人犯》改头换面,变成了观众看的晕头转向的《罪与罚》。广电的审查是国内外影片登陆银幕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但看了B+你就会惊讶于影片是如何过审并将自创的“B级”加到海报上的。导演彭顺说,影片在香港被定为IIB级,离三级仅一步之遥,内地上映版本一刀未剪,无疑是沿着审查的底线、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港产片一刀未剪足本上映的先例少之又少,观众在片中能看到很多血腥暴力的镜头,惊悚、诡秘的气氛也较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因此导演也建议尽量不要带着小孩子观看。但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影片画面的唯美,彭顺是香港最优秀的菲林调色师,这部B+的调色他亲自动手,和时下流行的清冷色调不同,B+的色调整体偏暖,配合泰国的市井小巷,非常有生活气息。
B+的警世意义
香港绝大多数警匪、惊悚片,都有“在影言影”的通病,把观众的目光和思想禁锢在100分钟的电影中,看完之后会感叹“只是部电影而已”。但B+不同,影片中的四宗命案的服务对象,归根究底是精神分裂症这个沉重的话题,徐正曦和张兆辉饰演的角色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前者由于家庭的不幸和缺少家人的关爱导致,后者其实极富正义感,如果当初考上警校,会是一名好警察。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也很让人同情。中国有近八百万人罹患精神分裂症,这并非不治之症,60%都可以痊愈,徐正曦饰演的家辉,如果有一个幸福的家或多得到些身边人的关爱,就不会有一幕幕的惨剧发生。B+所带来的警世作用,或许要比影片本身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