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媒介,也是财富的象征。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形式是从对金银的替代逐渐演化来的,自然演进国家纸币代替黄金的顺序是:黄金不便于携带,金匠铺利用客户加工的黄金短期放贷,产生了黄金存放凭证,逐渐形成纸币,这些纸币是与黄金挂钩的。然后产生中央银行管理纸币,最后纸币完全替代黄金充当流通货币。
中国则完全不同,1949年建国后,中国利用掌握的国家权力强行推动纸币发行,中国纸币背后没有黄金支撑。目前世界各国货币都在竞相脱离黄金,货币完全演化成交换媒介,本身没有价值,靠国家权力推动发行央行如何向市场注入货币呢。
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基础货币×货币流通速度。调节基础货币数量主要分为两大类方式:调节流通中存量: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贷款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调节流通存量.注入新增基础货币,主要通过:支付银行存款准备金利息,支付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外汇结售汇,央行购买国债等。还有就是调节资金成本,从而调节货币流通速度。例如调节存贷款利率、调节再贷款利率等。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宽松货币政策,既放大流通存量,又降低流通资金成本。基础货币由此大量增加。
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使许多缺钱的项目可以上马,使许多没有经济效益的项目由于资金成本降低而有效益可以上马了,同时在消费端,由于贷款利率降低和首付降低,许多不具备购买条件的人能够购买了,过去能够买一个的购买者可以买两个了。这种对经济的刺激是非常剧烈的。
宽松货币政策的好处说了,坏处是什么呢?
宽松货币政策刺激过度就会使经济中需求过度增长,一旦超过生产能力将产生通货膨胀也就是所谓经济中出现泡沫;还有就是,一旦货币政策紧缩,那些不具备条件的货币使用者就会产生坏帐中国能够承担通货膨胀吗?中国社会现状:中国人口总量13.28亿,举例来说:如果人均7000美元是一条致富线的话,13.28亿人口排队通过这条致富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形象点说:队伍会非常长,队首的人已经到达人均20000美元,队尾的人可能人均只有500美元,而且这个距离还会拉大。就像大家等绿灯,一旦绿灯亮了,前面的车可以加足马力跑,有点天高任我飞的感觉,后面的车还处于互相之间抢道阶段当然影响速度,前后车距离会越拉越大。所以在中国致富过程中,由于人口规模巨大,在一个阶段内贫富差距还会越拉越大。贫富差距过大很可能会产生社会动荡,任何国家都承担不了。由于收入差距过大,价格的调整对一般收入阶层能够承受得起,而对低收入人群来说负担会极大。CPI上升,如何做到保护低收入人群的生存权是个很大的问题。
通货膨胀是对公民财产的剥夺,这种剥夺体现在哪儿呢?首先,生活成本升高,加深弱势群体的贫穷。由于中国工会缺位,工会雇主之间无法形成博弈关系,造成工人工资增长缓慢,仅够维持生活。CPI提高,生活成本增高,将使得仅靠工资生活的一批雇员生活艰难。没有工作的人更是深陷困苦。
其次,通胀是国家对有产阶级财产的剥夺。举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年报纸上都在宣扬万元户,当时有存款1万元真是一笔很大的财产,如果仅仅是作为存款放入银行,1万元现在连本带息超不过5万元,而今天的年轻人月均工资超过万元的有很多。当年令人羡慕的1万元大财产何以今天竟然比不上年轻人几个月的工资。答案就是通胀(CPI),以及通胀的计算。1990年至今19年,假设每年7%的CPI年通胀,涨幅才3.6倍。
如果告诉你,自1990年以来的19年物价涨幅3.6倍,你肯定不信,因为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太不相同了,19年来,我们日常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其中食品价格、公共交通价格、公园门票、教育费用,那一样涨幅都不止10倍。这说明:CPI计算有问题,有一些因素没有计算在内,例如住房价格;另外一些新项目在计入CPI的初期处于高价,以高价作为起始价,这些项目价格的下降抵消了其他必需品的上涨(例如电信价格),从而整体降低CPI实际涨幅。
通货膨胀的过程,是一个使得穷人更穷的过程,也是剥夺有产阶层财产的过程,当然也是财富阶层转换的过程。以1990年拥有10万元为初始资金,分别以存款、买房、买股票的方式持有到2009年,分别计算这三种方式收益,(1)、如1990年选择存款,2009年资产不超过50万元;(2)、如选择买房,当年10万元可以买60平米住房两套,2009年以每平米1.6万计算,资产192万元,每年17%收益;(3)、如买股票,持有不动,干得好盈利能有40、50倍,但一般人很难赚钱甚至赔掉本金。1990-2009,三种方式比较,无疑买房的收益最大也最稳妥,炒股收益高但风险大,需要有专业知识;中规中矩的存款者无疑是损失最大的,基本上跑不过通胀,财产承担了巨大的贬值损失,例子就是,1990年的万元户2009年可能变为低保户。
面对通胀,持有存款资产,则这部分资产早晚会被动贬值;持有象房产,矿产等资源品在过去的19年中能够跟上通胀的脚步,但重要的是介入时机和价位,不是买资产就能保值,买入时机和价格不好,肯定实现不了保值任务。大家想想,一种大家都了解的稳妥的赚钱方式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它违反了少数人挣钱的原则,也违反了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原则;持有股票,这种东西波动性大,挣钱需要专业知识,原始持股者是能够挣大钱的,但那是少数人。
大部分中规中矩的居民由于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基本上都是把钱存入银行,透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通胀会通过CPI计算中的不完全覆盖以及权重系数,剥夺这些中规中矩的有产者的财产,到头来让大家辛苦一生以为可以衣食无忧,但到头来一场空梦。通胀逼得大家为保住那仅有的一些财产的价值四处出击,就像狼驱赶羊一样。
通胀就像一场洪水,能够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可以实现保值,大部分东西都被淹没在水底实现了贬值。每个人都在洪水中挣扎。在通胀大洪水中,淹死2000万弱势人口,社会将会如何反映?政府敢不敢这么做?
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胀有几个原因,一个是理顺价格体系造成通胀,还有就是由于前文说的,中国纸币发行不需要黄金作为支撑,发行多少全由央行说了算,而央行对于工业经济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在改革开放初期心里也没谱,造成货币发行时多时少;三是中国经济需要跨越式发展,通胀也就必定出现。
改革开放了30年,经济门类基本齐全并且成熟了,政府对经济的把握也渐趋成熟,恶性通胀发生的概率本人感觉不大。某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金某声称北京上海2020年房价要从现在起上涨1倍,我基本认为这种判断属于瞎扯。我想知道:房价上涨一倍,人均工资要上涨多少;目前每年5亿平米的住房是不是在逐步满足居民需求,居民需求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有谁还会没事撑的花费自己20年40年收入去买那些住房呢?
现在问题是,基础货币已流出,政府如何并且在什么时候收紧银根?银根能否收紧?四处乱窜的资金下一个冲击目标是什么?
基础货币如同洪水一样已流出,并且渗透进各个角落,政府希望完全收回这部分基础货币,非常难。即使收回也不是从受益对象那里收回那部分基础货币。也就是说,释放出的基础货币会使一些特定对象获益,但回笼货币时只能一刀切,这就出现结构性问题。
政府决策也大多是事后决策,出现问题才会想办法解决,就如同2008年11月份喊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基本来看,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本次通胀形成已是大概率事件,尽管政府不愿意看到通胀,承担不了通胀,但通胀形成是必然的,到时物价肯定要上涨,包括粮食价格、水电价格、能源价格、资源品价格等等,粮食等物价涨上去就不会下来,资源品价格周期性波动。到时大家又会看到一个现象,政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而且下手初期力度较轻,随着各种过热数据不断涌向,政府逐渐看到压不住了,就又要下狠手,经济又会出现一轮下降。
象搞运动一样搞经济,通过剥夺中产阶级,给低收入阶层补贴等手段转嫁经济困境,这是新兴国家的发展法宝,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屡试不爽的必由之路,看来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点财产的普通百姓心惶惶的原因。
2009年这么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胀的到来不会慢也不会小。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主力资金疯狂扑向股市,政府就是在重复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发展路径!!!
待到经济完全恢复,货币政策再收紧,想法都挺好,但是国内经济能够完全恢复吗?也许总量可以恢复,但出口恢复起来难,这个恢复一是要恢复到前期水平,二是要恢复到前期增长率水平。也许恢复到前期出口水平可以,但要恢复到增长率水平就太难了。
经济要增长怎么办,就要启动国内消费。房地产、汽车是两大主力,启动国内消费关键是要提高居民购买力,关键要做到一是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二是提高人民收入。提高收入就要增加企业成本,目前情况下出口企业已感到成本高起,如果再提高人工成本,恐怕出口就更没有竞争力了。两相抵触,怎么办呢?出口只能力保,关键还是国内消费。因此,国内消费、自主创新、技术立国成为目前紧要任务,下半年创业板的推出就是因应这个立意,创业板将是下半年的重点。
加大基础投资,刺激房地产、汽车消费,是现实考虑,利用由此得到的喘息时间加快国内消费、产业调整,技术立国,措施就是推出创业板。物价上涨也迫在眉睫,一旦CPI上涨,货币政策又要转向了,到时国内消费如何启动,创业板如何保证,这都是棘手问题。所以目前货币政策已有收紧的迹象。
国家希望房地产、汽车行业的繁荣能够延续的长久一些,新能源、新技术能够作为前导部队快速发展,看来通胀是这一切的敌人。
农产品价格、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后果,消费、新能源是经济转型的方向,创业板是经济转型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