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浅谈初中历史学法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古人也说:“授人与鱼,不若授人与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师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不尽,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法指导呢?我认为: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学生,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诱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关注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最后达到“我真行”的境界。

其次,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需要。

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时,可告诉学生“不正”为“歪”来认识这个字,“拍”可直接用手势动作演示,猜这个字怎么写,还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过程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自学交流,有机通过“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形的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呢?”如教学“闪”、“问”等字时,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闪’字就是一个人躲在门里”;还有的说:“我在家学习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开门出去问问别人”等,通过交流记忆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促进口头语言、提高记忆、掌握了识字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把规定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材料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实践,进而形成习惯,掌握方法。

又如,阅读教学,教师要把理解课文所采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去学习新的同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段时,可以采取导读法,训练学生“美读”。通过读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反复诵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地方,让学生读懂了这一节写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清、静、绿。最后让学生讨论:这短话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领悟出了作者写文章的真谛,并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课文第三段在写法上与第二节相似,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掌握了桂林的山也有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从而达到为不教而教。

再次,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法的主阵地,学法指导要贯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抓好课内学法指导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外的指导,将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中去。如,识字教学,教师要抓住社会资源来识字、积累识字量,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字,用课堂学到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广告、标牌、商标、包装袋等,边走边看,边认边读,还可让学生在班级发作业本时认识同学的姓名等,再在语文课上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能力。

总之,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经常指点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使他们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法应成为学法的示范,让学生会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 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 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③操作性原则。

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则。

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 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溃

预习的直接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试讲、试译、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三、教给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常规性预习四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概况。先把课文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划出字词,查阅注解。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写上注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在听课时作为重点。第三步,标号分段,归纳大意。给自然段标号,再写出每段大意。根据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义段,并试看归纳段意。高年级还可试着归纳每课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特殊性预习六法。

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思念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行为记叙句的表述功能。因为记叙文主要是写“人做事”(或“拟人做事”),“人做事”的经过不外乎是通过六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方式进行。六种行为方式转换到书面表述,就是六种行为记叙句。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来了》、《称象》、《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学生回家结合预习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的,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表格内容栏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没有引例),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预习《爬山虎的脚》,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5)图示法。一是提示学生找寻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如预习《长城》、《颐和园》、《南京长江大桥》等课文,可让学生找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预习《动物的远游》,可以让学生查看地图,了解动物远游的历程。二是提示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解,以解剖其纵横联系

,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6)审题法。小学语文课文命题方式有以人物语言、以内容、以中心、以人物身份、以人物事迹、以人物名字、以处所或以环境命题等等。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窗口”或“眼睛”。我们预习课文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看到灵魂了。”学会审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预习中审清题意,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就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抓“题”预习,可以通过质疑、分析、抓题眼、联系比较等方法入手。如预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仔细审题,就知道题眼落在“飞夺”上。“飞”是速度快,“夺”是“强取”“抢夺”的意思。分析题眼后,初读课文,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抓装飞”和“夺”这两个重点,一层一层展开情节的。进一步了解自然段的段意,又知道前四个自然段是围绕“飞”这个重点记叙的。后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夺”这个重点具体记叙的。

通过审题法预习,我们就知道文章内容的选择、材料的安排、重点的确定及各段的层次都是围绕文题进行的。

浅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浅谈初中历史学法指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6689.html

更多阅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案例(转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潘鹤翔  背景描述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曾经得到过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要求学生给对方写一封感谢信。为了让学生表达真情,抒发真意,教学中我以本单元的阅读平台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 教育教学叙事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张彦彬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

浅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控制,方便地呈现、处理和存储各种数字化的教学材料:白板提供即时书写和绘制图形的功能,并可根据讲课需求自由板书;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分批呈现资源;可以录制保存当前

声明:《浅谈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浅谈初中历史学法指导》为网友梦幻的味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