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者姚明》,又叫《姚明年》,导演之一是詹姆斯-斯特恩,这位曾导演过颇受好评的《极限乔丹》("Michael Jordan To The Max"),NBA娱乐公司出品,是一部片长88分钟的纪录片,纪录了姚明征战NBA首个赛季的经历,观众们将在电影中重温“巴克利亲吻驴屁股”、“姚鲨之战”等情节。架构方面颇费心思,通过翻译科林的叙述,不仅让这部纪录片的“主观性”很好隐藏,还在一个侧面将中美文化方面的差异展现出来。2005年4月15日在美国休斯敦、丹佛等极少数城市的十几家影院上映,票房不佳,首周票房仅为28723美元。来到中国,《挑战姚明》依然不受青睐。在北京,首都时代影城出现了只有九人的超低上座率,在武汉,华纳影城一场总共只卖出了三张电影票。上海是姚明的家乡,但门票卖得依然很不理想,也出现一天两张票的记录。便这并不影响这部记录片闪亮点,真所谓瑕不掩瑜。
记录片从姚明以状元秀身份来到休斯顿后,火箭队聘请科林-潘当翻译,影片还描写他如何帮助姚明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之一步步成长的故事。记录片的主题意义和历史意义是:通过美国人对姚明的认知来认知中国,让姚明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巨大的桥梁作用。但是从记录片本身来看,是为了让中国人了解美国人,美国文化,这个才是本记录片的最终目的,这记录片的叙述中,依然没有对中国的文化与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对中国的场景描述也局限于古板生硬无知对话上面,我个人看来跟写我们乡吧佬差不多,本片要表达的内容不是英雄姚明,而是无处不在的美国文化。你看在选秀后,姚明在机场受到的欢迎、在球员更衣室和队员打趣、NBA教练对姚明称得上“无微不至”的训练、巴克利的口无遮拦和兑现诺言,奥尼尔的霸气和孩子气,其实都是在展现美国文化的迷人之处:宽容、大气、强烈的好胜心,具有幽默感而又不丧失天真。
这不是一部野心勃勃、具有思辨性的纪录片,它的主格调是抒情、调侃、逗乐,就是欧美记录片中将娱乐进行到底的真实写照。《姚明年》从姚明的英语科林翻译的视角展开,内容基本上是“翻译科林.潘眼中的姚明”。此片的结构方式是客观记录式与访谈式相结合的代表作,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记录片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开篇用历史背景资料开头,运用中心线的结构方式,从中美乒乓外交,中美建交,姚明选秀,然后姚明一步步融入美国生活,了解习惯美国NBA生活,风生水起,每个阶段高潮不断,所有的记录片重点都是围绕中美文化交流这个中心线在进行。
《挑战姚明》从选题特征方面就是美国ESPN惯用的方式,就是噱头,从观众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从火箭队选小巨人,巴克利赌咒到吻驴屁股,姚鲨大战等。时态表现手法运用利用历史的影音资料,双时空交替呈现,将所呈现的画面叙事空间分为两个时空:第一时空——现实时空;第二时空——历史时空。大部分还是用摘录资料片片段的手法来表达。营造第一时空的目的一般是为了铺垫和托起第二时空,所以可以说第一时空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牵引、连接、负载第二时空。《挑战者姚明》在这方面展现了高超的技巧,铺垫、推进、抖包袱,不疾不徐、有条不紊。关键性的比赛的辑与解说词配合得天衣无缝,简直可以媲美剧情片的刻意安排。由于纪录片对于真实性的先天要求,影片中姚明作为中国人在美国的成长历程,都为观众在记录片中了解姚明,了解美国文化提供了方便。为了增加影响力,《挑战姚明》中,记录片还增加了yahoo创始人杨致远与外长杨洁褫的访谈。
记录片中用了节奏感很强的蒙太奇,画面精彩,意味深远,足见编导的功力。由状元选秀到姚明到休斯敦机场受到热烈欢迎,科林的讲述作为线索贯穿始终。《挑战姚明》整体结构就很完整,运用的电视语言就显得精湛。两个时空,并行发生,相互交叠,“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各个场景,主体人物与受访谈人物的言行或相互呼应,或形成对比,因果对立等,让片子整体结构严谨充实,立体感强了很多。同时,在《挑战姚明》蒙太奇运用,产生一种明快的节奏,让观众不觉得沉闷单调,相反,这种节奏更吸引观众,开始提出的悬念,让他们带着更多问题以更大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下一个镜头,和这些镜头是如何诠释疑问的。《挑战姚明》的詹姆斯-斯特恩在这些方面做得很成功。在此影片中,有时音乐担当称职的配角,与影片相得益彰。尤其是访谈人物背后的背景音乐,恰如其分的音乐是对作品主题的最好诠释。从头到尾,贴切的音乐都是始终伴随在其后,生动地辅助着滋润着这部记录片,也是《挑战姚明》一个巨大的亮点看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