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五位科学家的故事50字

我从书里学到什么

五位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据说,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甲骨文公司董事长拉里·埃里森,为耶鲁大学某级毕业生作演讲时曾激进地说:“你们没有希望了,因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退学生,我第二富,也是退学生,第三位的保罗·艾伦(微软创始人之一)也一样。排名不断上升目前居第九位的戴尔,也退过学。”

这个笑话一度随“读书无用论”泛滥。的确,在一些关于中国企业家的描述里,财大气粗、小学文化,一度也是常用的两个词。

然而,事实上,退学的并非都能成为企业家。反而,在这个知识经济年代,人们对知识越来越重视。除了到处读各种MBA、EMBA培训班以外,很多企业家十分努力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些老板们甚至比在校学生更用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不仅涉猎广泛,还会读出不少独到见解。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举过一个例子:大家公认,耐克这名字起得挺好,这个名字是耐克创始人之一约翰逊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当年鞋生产出来,也设计了“√”形状的标记,大家为起名字犯愁。约翰逊觉得这个标记很像古希腊神话中胜利之神——耐克背上长的双翼,于是把产品命名为耐克。“如果约翰逊没读过希腊神话,焉能想到这个犹如神来之笔的名字?”

企业家是这个社会的公众人物,他们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在这个标榜财富英雄的时代,企业家们对书籍的热爱说明,财富英雄并不是只有物质财富。

书籍教我不要做暴发户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1983年到深圳时,社会环境远没有现在宽松,他所能接触到的书非常有限,除了做企业必需的《会计学原理》,社科类书籍基本只有巴尔扎克、司汤达、雨果等人的作品。

1988年,当万科股份制改造时,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王石犹豫起来。他说,自己到深圳那些年,一共攒了两万多块钱,尽管这在当时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比起即将到手的钱,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万科的管理团队分到万科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具体到王石名下,至少也有两三百万元。“你想想,自己的钱一下子增加了一百多倍,那是什么感觉?”

最终,王石没有把这笔巨大的财富据为己有。“我看的那些书使得我不喜欢暴发户的形象。”大家都认为王石是在开玩笑,不大相信他放弃别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原因竟如此简单。“我说的是真的,”王石说,“你读的书对你的影响是很大的。到现在我对财富的态度依然是这样。”

读书让人不浮躁,对于时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企业家,这当是养生方法之一种,且可使自己的行动从容。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石跟日本人进行商业谈判,他的助手气得“咬牙切齿”,因为对方“不讲理”。“要有耐心,总会有一个结果。”王石对助手说。

对眼下泛滥的管理类书籍,王石的态度是“基本上不看”。“开始做企业时确实不懂,所以要学些理论,当时我看的大多是香港、台湾出版的书。现在我管理企业多年,已经没有必要去看了。更重要的是,管理已经专门化,各有相应的团队在做。”韦尔奇的书在中国火热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请王石去做关于《韦尔奇自传》的访谈。他临时抱佛脚,找来书匆匆读过,“速成。这样才对他(韦尔奇)的管理方法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王石平时的应酬较多,但若是与各类明星在一起,便感觉不自在。“我发现很难跟他们打交道,他们有很多fans,都是万众瞩目,我对他们很陌生。”比较惬意的时刻是临睡前躺在床上,读半个小时书。尽管有时候应酬回来已经很晚,睡前阅读的习惯还是不能改变。有时候王石醒得早,就在凌晨四点多拿起书来,直到再次入睡。

王石当过兵,自认有“军事情结”,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战争史有浓厚兴趣,他说那是他喜欢读的书。

一边唱着歌

一边紧握着书跑回家

德国柯诺KRONO木业集团中国区总裁彭鸿斌,有“地板教父”之称。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他只能走很远的山路去借书,回家的时候通常已经很晚了,山路上很黑,当年的小彭不免心里害怕,他就一边唱着歌一边紧握着手里的书往家里跑。这样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家中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因为借来的书要很快归还,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一看就是一夜,眼睛也在那时看坏了。”

直到现在,彭鸿斌还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喜欢跟人分享。有时候,他坐长途飞机,一次就能看完两三本书,走的时候就留在飞机上了。“要是有同伴同行,就把书一分为二,与他共同分享。”平时,彭鸿斌还喜欢掏钱买书送给部下、同事,让他们也不断地学习,并要求他们写出读书心得。“我们经常通过读书的方式进行沟通,我的员工和团队也随之成长起来。”彭鸿斌不但爱看书,还写了《二板中国》、《西进-中国留学史》。

被十册《史记》折服

说起读书,黑龙江凤凰集团董事长刘铁骝认为爷爷和父亲是他最早的启蒙者,“在我小时候,爷爷交给我最大的使命就是去给他取报纸,买杂志。”

那时,家里的空间很局促,最重要的摆设就是一排长长的书架,摆满了刘铁骝父亲的藏书,“我记得里面最显眼的是十册中华书局版的《史记》,被父亲用牛皮纸精心地包好,用毛笔在封面和书脊上大大写着‘史记’。我还是个小孩,够不到那摆得很高的书,那却成为我童年一个难忘的场景。我爱书,被那秀于外的气派而藏于内的巍然所折服。”
五位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五位科学家的故事50字

“如果说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有一些不足为人道的磨砺,是书帮助我隐忍和坚强;有一些点滴进步,是书给我自省和顿悟。成长是个吐故纳新、破茧而出的季节,生命是个平淡又充满生机的过程,有书为伴,用李敖的话说‘孤独愉悦不寂寞’。”

看书看到撞树、烧焦饭

对零点集团董事长袁岳来说,读书是生活方式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从小他就经常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常常会一头撞到大树;有时候一边读书一边烧饭,还把饭烧焦了。今天,袁岳依然争分夺秒读书:办公桌、床头、公文包、书架上放着不同的书。“一般来说床头的书多为诗歌、生活类的;公文包里的一般是人文类的;办公桌上的书多为管理类;而书架上的书一半是人们送的。”

有意思的是,他说喜欢读自己买的书,很少看人家送的书。“不过,另一方面,我发现给别人送书是件惠而不费的好事,尤其是我自己看过的书,能给别人说出特别应看的理由,就特别受欢迎,也体现我对朋友的用心。”

袁岳不爱读畅销书,喜欢知名人士推荐的好书,一般这类书确实值得一读,但往往不是卖得最好的,这样能省掉自己选书的麻烦。

“读书大多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但有很长线的作用。我在演讲、写作或者跟客户谈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很多书上读来的道理。这些道理存在我的知识库里,能对我有随时的帮助,所以我觉得书对于我是养分,自然地改变了我的视野,提高了素养。”袁岳这样认为。

出国留学,

带回来的只有书

上海家化副总经理王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书虫”,虽然有人会说他有“书生气”或“书呆子气”,但他不以为然,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已经拥有几千册中英文图书了。”1995年,王茁在美国接受培训,公司发给他六千美金,他回来之前,把其中的四千多美金用于买英文书,托一艘远洋船帮他运回国。一位美国老太太知道后开玩笑说:“运书的船有可能被压沉。”

2003年,王茁从美国留学回来,又用船运了16箱图书回来。如今,王茁每月的图书消费大概是2000元左右。

企业家读书时间哪里来:

“厕上、马上、枕上”

古人说,读书有“三上”,厕上、马上、枕上,可见用功程度。现在的企业家都很忙碌,他们的读书时间,也可以用“三上”来形容。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做鞋18年,他的奥康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他也被称为“中国鞋王”。“阅读现在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王振滔说自己现在忙于工作,几乎每三天就要出差一次,但是,读书从来都不会忘记。只要一有空,无论在哪里,都会看书。他觉得读书就是“和另外一个人的对话”,是“心灵的一趟旅行”,也是一种休息。

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的读书时间大多是在晚上,尤其是周末。因为家庭成员(包括父母)都有读书的习惯,因而大家还可以在一起讨论。汪说:“有些企业家喜欢到歌厅唱歌、喜欢打高尔夫,我比较均衡。”汪的夫人李亦非也喜欢看书,而且速度快,因此,有些时候,某本书就由她来简述,这样汪潮涌就节省了时间。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自己在两个地方读书时间最多,一个是厕所里,一个是飞机上。每当飞机晚点,宁高宁的幸福时光就降临了。“别人一般都害怕飞机晚点,我在某种程度下甚至还喜欢飞机晚点。一晚点我就想,我也没有办法,这些时间就全是我的了,然后就在机场候机厅看看书,非常享受。”

企业家推荐的书单:

《历史研究》(汤因比著)和《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王石

推荐理由:我这些年经常重读的书籍不是很多,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其中的一部。这是一本让我世界观改变的读物。

读《万历十五年》有一种“开明智”的感觉,你发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和《中国通史》(范文澜著)——汪潮涌

推荐理由: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思考,通过它,企业家可以让自己的事业产生升华。

“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书和《论语心得》(于丹著)——王振滔

推荐理由:在我看来,人重点看两种书就够了,一种是专业的,一种是启迪心灵的。白天在办公室时,我会看企业管理类的书;晚上休息前,我一般会翻一会于丹的书。

[推荐]企业家们看些什么书

一些企业界的朋友的大办公室内一般都有一个巨大的书柜,确实羡煞了我等,也经常和他们一起逛书店去帮助他们丰富他们的书架。可以这么说,对于企业的朋友,买书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有多少时间去读和读什么书的问题。

提起读书,想起来的几乎都是文人,因为在过去的中国是学而优则仕,除了武将,政治家与文人的身份几乎是重合的,而打下天下的人几乎不读书,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此,可见读书与成事之间不存在量的关系,宋代的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理天下,完全可以揣度成是封建统治阶级在有意地向知识分子靠拢。

两种书与两种人

笔者参加过很多培训的会议,名校名家名师,企业者座无虚席,对于讲台上老师的书籍、光碟照单全收,至于看不看、怎么看、给谁看就不得而知了。可以这么说,买不买(有没有)是面子问题,但是看不看是里子问题。

书可以分为很多种,大家在综合性的书店走走仅看分类就知一二,但是对于企业或者说对于企业家,我们假定这些书都是有用的,不是江湖人士拼出来的书籍,那么可以将他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思想性的;二是操作性的。

同样的假设,我们假设企业家都需要读书,那么企业家对于书籍来说也分为两种:一是能读懂的;二是看不懂的。其实这种看不懂多半是不愿意接受晦涩理论的托辞。

领导力与执行力

很多企业在管理上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决策力与执行力之间总是有点缝隙,具体这个裂缝是如何产生,该如何填补,很多朋友做了阐述,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对于细节的讨论、没有任何借口和对于德鲁克先生的崇拜。

在企业的层级间会存在一个沟,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什么因素在做阻碍呢?

由于公司内各人所居的职位的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和信息来源的多寡的不同,使公司内部的人对于公司同样的管理指示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导致不同的行为,职位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能快速理解和接受企业的战略性规划。同理,职位背景相差越大的人对于事情的看法相异性较大;相同背景的工作人员可能对同一件事情拥有相似的判断。

举个例子,企业的老总、高管可能认识的朋友的范畴更多一些,出差和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更多一些,换言之也就是他们的信息渠道更多元,更及时,飞利浦公司的亚洲区市场总监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也曾说过,企业的高管距离企业战略更近一些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横亘在领导力与执行力之间的鸿沟是什么呢?就是认知与认同。——换句话,如果企业领导者经常用一些半生不熟的术语,抑或是完全排斥理论概念,就会和职业经理人或者员工在认知上产生偏差,也就会产生对于同一决策上认同程度的不同。

从现象到本质

我们注意到,现今很多的企业中的朋友,多半的人是认同着一种信念和文化,这种信念与文化能否成为企业向上的动力暂且不言。一部孙子兵法可以治军,半部论语能够治天下。其实是因为使用者掌握着一种唯一的核心的认识,也就是使用者的价值观。

企业的领军者就好像火车的车头,不需要有那么多空间来放置行李和游人,他们只需要充满着动力和指挥系统,保持着火车的运行就好。保持火车运行需要一些燃料,下面我们把燃料分一分类:

永久可燃性燃料:中国古典文集,特别以《史记》、《孙子兵法》、《资治通鉴》、《荀子》、《庄子》、《淮南子》等为代表的兵、法、儒、道的思想。缺点就是燃点太高,语言上需要再创作。因为他们就是原始的智慧,是包含着各种思考的哲学,是一种母智慧,所以对于中国企业家中国智慧的丰富起着永恒的作用,可以从根本上对于塑造企业家的领导力有很好的辅助效果。我们把成功者看成天骄,但是用兵如张良,也还是需要一本《太公兵法》的。

持续可燃性材料:推荐《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德鲁克丛书、《营销From EMKT.com.cn管理》、《创新思维训练》等与经济、管理、营销、思维相关的提纲挈领的代表作。

我们洗手的时候,先把手在水中,然后洗手液,然后揉搓,然后放入水中洗干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需要把眼睛放进去看怎么洗,这就是眼界和工具的差别。这是可燃性燃料起到的作用,让你把眼睛解放出来。

持续可燃的燃料就好像眼药水,让人清晰的看到些东西,除了开拓思维也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其实他们和这些理论已经处在相同的地位,在没看这些理论之前,他们就好像站在一面蒙着黑布的镜子,不能“以铜为鉴”,略通了这部分书,就是把黑布拿掉,能知得失。

《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德鲁克丛书、《营销管理》已经涵盖了日常可用的经济、管理、营销的基本内容,案例颇多,读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创新思维训练》是一本更为有趣的书籍,是一本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书籍,妙趣横生中引发深入思考,完全能够起到思想体操和眼界的开阔的有趣集锦,笔者印象较为深入的一则小事例:如果你穿43码的鞋,有一双鞋标着39码但是却合脚,你会不会拒绝购买?为什么?这是一种对于日常习惯和下意识的考问,可能答案就在身边,你却因为一个标签所错过。

加速可燃性燃料:流行图书、理论衍生类图书。优点:能够解决暂时性小问题;缺陷:时效性短。代表作品:《整合营销传播》、《长尾营销》、《蓝海战略》、《细节决定成败》等观点性书目。

这样的书能够引起一部分热潮,但是毕竟是对于个别现象的讨论,局限性很强,如果读者按照书中的东西对自己生搬硬套就会起到负面作用。特别是IMC、BLUE SEA和LONG TAIL在他们的发源地也不是对于所有企业都适用的思想,而且目前还不适合中国的市场情况,可能整合营销传播在传播层面已经逐渐发挥作用,但是其他两本还不适合目前中国的市场情况,就蓝海而言,中国企业的定位还没精准呢,实在没有必要去追逐什么蓝海。

不过,从开拓视野、解决一些小的问题层面上是很不错的选择。

燃料说明:《大染坊》中的陈寿亭没读过什么书,毕竟是剧中人物,我们不讨论真伪,但是里面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这书啊,得看是什么人在读。笔者只不过想借此说明:不怕不看书,因为很多人从社会中成长起来,阅历丰富,懂得很多道理,不看书也是如此;就怕乱看书乱用书,乱看书浪费时间,乱用书危及生命,看到蓝海不错就满口蓝海,完全陷入书中都看不清楚自己的情况了,那就危险了。

企业家看的蛮多的杂志,<商业评论><环球企业家><经理人><人力资源>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6292.html

更多阅读

一位中国工程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的故事50字

(2010-11-15 20:11:00)20世纪70年代,石根华在甘肃的碧口山里参加白龙江水电工程建设。“今天是2009年2月18日,我是在1968年2月18日早晨8点离开北京大学的,现在正好41年,一天不差。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在甘肃的碧口山里参加白龙江水电

运动会后的感想 参加运动会的感想50字

今天,我们全校举办运动会,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运动场上的奋勇拼搏、飒爽英姿,第一次看到不一样的他们。一天的比赛结束后,我有太多的感动,感动于每一位比赛的同学的认真与付出,不顾自己,只为集体;感动于每一位没有比赛的同学的全身心为比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 华罗庚的小故事50字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华罗庚喜欢对对子,有一次和钱三强,赵九章等人出行,华出上联:“三强韩赵魏”,众人为难,因为“三强”暗指钱三强。之后,华自己答出下联:“九章勾股弦”,众人称赞。9高傲的对0说:你啥都没有0谦恭的对9说:是啊,您比我大一万倍(即

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 感恩父母的故事50字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至今想起仍然感慨万千,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一杯牛奶》——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产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

声明:《五位企业家的读书故事 五位科学家的故事50字》为网友侽紸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