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一号DF-1实现了零的突破。近程地地战略导弹中国根据苏联P-2导弹仿制的近程地地战略导弹。1958年4月开始仿制,1960年11月5日试射成功。导弹全长17.68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0.4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1300公斤的高爆弹头。该导弹没有实战部署过。但是中国通过仿制P-2导弹建立了导弹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导弹专家。
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发展的序幕。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1982年10月12日,从水下潜艇成功发射运载火箭;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并定点成功。
东风-2短程弹道导弹
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1966年12月26日首次试射,1971年5月服役。导弹全长24米,弹径2.25米,起飞重量64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机动发射,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东风-3A)。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分导核弹头(东风-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
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
东风四导弹是中国第一种两级导弹。最远覆盖目标:美军驻关岛基地、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东风-4最大射程4750公里。其研制工作要求实现一系列技术突破。该型导弹是一种采用液氢燃料和捷联式惯性制导系统的中程弹道导弹(IRBM)。东风-4原设计射程超过4000公里,以美军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基地为目标。此后其射程增至4500公里(最终达到了5500公里)以将莫斯科及其他苏联西部城市纳入射程范围。
东风-4远程弹道导弹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我国第一种具备洲际射程的弹道导弹,自服役以来是我国核打击力量的中坚。其衍生型东风5甲、东风5乙均面向新时期的作战要求进行改良,性能上有了明显提升。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31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DF-31弹体全长13.4米,直径为2.2米。同东风-4重达82吨的庞大身躯比较,东风-31硬是减到了17,000公斤左右!中国的火箭科学家们从核弹头小型化,导控系统微电子化,高效固体推进剂和弹体材料等各个方面都费了不少心机,才把东风-31打造得如此紧凑,反映时间和精准度与DF-4来比较都提高了5倍!
东风-31准洲际弹道导弹
网络上出现的被外界称为“DF-41”的洲际导弹图
巨浪-1型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战略导弹,它是在东风-21地地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潜射型战略导弹。1966年10月,直径为1400毫米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次年,潜对地弹道导弹“巨浪-1”的研制工作随即展开。尽管巨浪-1直至1988年9月才试射成功。该型导弹作为中国第一种使用固体燃料的弹道导弹,装备于夏级战略核潜艇。1982年10月由高尔夫级传统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成功,1988年9月核潜艇水下发射成功。
巨浪-2潜地战略导弹是在东风-31的基础上衍生的潜射战略导弹。携带3-4枚25万吨分导式热核弹头,先后经过两次比较大的改进。09-4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巨浪-2的载体,原设计09-4装备16具发射筒,90年代末期,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原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09-4不得不重新设计,正在建造的09-4装备18具发射筒之前传言,中国“巨浪-2”导弹重23吨,可携带25万吨级核弹头,最大射程1.4万公里。
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