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陈汤转看

益智桂辛二陈汤治口臭

口臭是一种常见症状,在生活中常会引起难堪,故求医者甚众。河南中医学院和贵章教授治疗口臭,常用益智桂辛二陈汤治疗,效果满意。

口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为口腔不洁,细菌滋生,化腐成秽而口臭,或口腔疾患如风火牙痛、牙疳溃腐臭秽、龋齿等;二为体内疾患所致。如嗜食辛辣厚味之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或肺为火灼、腐肉为脓而吐脓血之肺痈者;气滞血瘀、代谢壅滞等影响肺胃之气,上逆入口者出气皆臭。

和贵章教授的益智桂辛二陈汤,由芳香化浊、消食化痰、驱秽之品组成:陈皮、桂枝、益智仁、半夏、茯苓、细辛、甘草。水煎服,早晚各一服,每次200毫升。

临证加减:若食滞内热加枳实、鸡内金、大黄等;嗜食肥甘、湿热积滞加葛花(亦可加煨葛根)、砂仁、猪苓、茯苓、炒青皮、草果仁等;胆胃积热上逆加鸡骨草、十大功劳叶、槟榔、黄连、焦三仙;若肝胃不和加柴胡、醋香附、紫苏梗、广木香、炒萝卜子;脾胃不调加人参(或太子参、党参酌情选用)、焦白术、枳壳、焦山楂、炒青皮;气滞血瘀加梭罗子、三棱、莪术、玫瑰花;胃肠积滞、大便秘结加芦荟、厚朴、肉苁蓉、紫草等。

病例:许某,女, 47岁。口腔臭味半年余,近期加重,并伴有不欲饮食,食后腹胀,舌苔黄滑而腻,舌体胖边有齿痕,色淡红,脉沉。证属脾失健运,胃中食滞。治以健脾和胃,消导除秽。方以益智桂辛二陈汤加味治之:益智仁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陈皮3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藿香30克,焦白术18克,枳实15克,大黄5克,焦三仙各10克。3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服,每次200毫升。复诊时,口腔臭味消失,食欲增加,腹胀轻减。诊其舌苔薄黄,边有齿痕。原方加炒莱菔子30克,广木香9克,黄芩9克。再进3剂,一周后症状消失。

日期:2010年11月4日 - 来自[临床验案]栏目

二陈汤雾化吸入在严重胸部外伤中的应用

严重胸部外伤分为开放性、闭合性两种,特别是闭合性胸部外伤因多发肋骨骨折,易并发肺挫裂伤、血气胸、连枷胸、反常呼吸及胸内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病情凶险,伤死率高,治疗较困难。我科2005年8月~2008年3月共治疗严重胸部外伤80例,在采用西医治疗同时采用二陈汤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人,男60例,女20例;年龄20~79岁;其中开放性损伤15例,闭合性损伤65例;闭合性损伤均为多根或多根多段肋骨骨折,均伴有肺挫伤、液气胸,10例伴有连枷胸,12例伴有腹部脏器损伤,其中1例为腹膜后大出血,2例有颅脑损伤并开颅,开胸探查20例,肋间血管出血3例,奇静脉撕裂1例,胸导管损伤2例,肺内异物l例。

治疗方法

1.开放性损伤:先用厚敷料包扎消灭创面,行胸部CT检查,有血气胸行剖胸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肺裂伤,予以修补。其中1例因异物击碎第5前肋,异物插入肺内,且膈肌破裂,肝脏挫裂伤,行异物取出,修补肺及膈肌。

2.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的处理遵循以下原则:①解除呼吸道梗阻;②控制反常呼吸,纠正连枷胸;③行胸腔闭式引流,特别是张力性气胸减压;④急症剖胸探查;⑤处理广泛皮下气肿。

一般治疗:①监测生命体征;②抗生素应用;③营养支持;④适当应用祛痰剂;⑤鼓励病人咳嗽以胀肺排出胸腔内积气及积液;⑥烦躁病人在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冬眠疗法。

中医治疗:用二陈汤煎剂100ml过滤后置入氧气湿化瓶内或雾化吸入器内雾化吸人,每日3次,每次30min。

治疗结果

80例病人均痊愈,无1例死亡,采用二陈汤雾化吸入后病人痰量明显减少,无l例肺内感染,气管切开置管者可早日拔管闭合伤口。CT检查,肺挫裂伤明显吸收,无液气胸,无肺不张。

体会

严重胸部外伤因并发症多,特别是连枷胸、反常呼吸、纵隔摆动,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致死率高。据统计,单纯浮动胸壁伤死率16%,若合并肺挫伤,其死亡率可达42%,因此病情凶险。治疗的关键在于:①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胸部外伤后病人胸痛,胸式呼吸减弱,合并肺挫伤,血性痰阻塞气道,早期气管切开保持了呼吸道的通畅,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了肺的潮气量,保证了呼吸功能。②通过悬吊胸壁控制浮动胸壁。连枷胸因有浮动胸壁,易致纵隔摆动而使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加压包扎法可使胸壁固定,但病人胸廓变形,潮气量减少,不利于病人康复,我们在局麻下用巾钳将浮动的胸壁悬吊,既保证了胸廓的完整性,而又不使胸廓变形,一般悬吊3周。在急症剖胸探查中,也可行内固定。③急症剖胸探查。开放性胸部损伤:CT检查有血气胸,异物存在均应行剖胸探查,闭合性胸部损伤:放置闭式引流后,若胸腔闭式引流每小时引流量超过200ml连续3h或闭式引流每小时150ml连续5h均应行急症剖胸探查。④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咳。二陈汤为治疗湿痰之主方,严重胸部外伤多伴有肺挫伤、坠积性肺炎,特别是平时吸烟病人,痰量多,黏稠,不易咳出,而二陈汤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又降逆和胃。橘红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功,理气可使气顺而痰消。痰由湿生,湿因脾来,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复用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为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伤正;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而兼润肺和中。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奏祛痰之功。用煎剂雾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肺与支气管,使痰稀释,以利排出,又能起到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药物与临床]栏目

燥湿和中良方——二陈汤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2克,陈皮、茯苓各10克,炙甘草6克组成。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故合之,为燥湿化痰,和中降气之良方。原方主治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证。临床灵活运用,常收良效。

痰湿滞胃。气机受阻:其证胃脘胀痛,嗳气稍舒,食少乏味,厌吃油腻,苔白腻,脉缓濡等。应除痰湿,消胀痛,和胃气。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木香、砂仁各9克治之,每收良效。暖气食臭者,挟食滞也,宜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5克;自感腹部发凉者,宜加干姜9克,厚朴15克;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宜加川楝子、元胡各12克。

痰湿中阻不解:证见胃脘胀闷发热,吞酸吐酸,苔色变黄,脉来滑数者,痰湿化热也。笔者遇此病,每用二陈汤加黄连3克,黄芩12克治之,数剂即效。若痰湿化热,伤及胃络而呕血色黑者,宜上方再加枳实15克,竹茹、侧柏叶炭、荷叶炭各9克,甚验;若呕吐不止,大便干结不下者,加大黄3克治之,得泻病减。

痰湿不解,阻滞经络。致阳气不得通畅者:其证尚见身麻或肢麻。应祛除痰湿,通经活络。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天麻、胆南星各9克,橘络、丹参各18克,并坚持守方,每获良效。

中焦痰湿不解。蒙蔽清阳而致眩晕者:其证除痰湿中阻外,尚有眩晕,如坐舟车,甚则恶心呕吐等,当涤除痰湿,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蔓荆子各9克,大枣4枚治之,其效颇佳。苔白腻变黄,又心烦口若者,痰湿化热也。宜加柴胡15克,黄芩12克。恶寒发热,无汗,头身不适者,挟有外感风寒也。宜加荆芥、防风、紫苏各12克治之。

痰湿内聚所致手足厥冷者:可急用二陈汤加苍术、藿香各9克,竹沥、生姜汁各30滴,以除湿逐痰,痰湿去则手足厥冷自除。若上证继而又见汗出不止,脉来沉弱者,为痰湿致少阴阳虚欲脱之候也。宜用二陈汤加附片(久煎)、黄芪、干姜以祛痰除湿,回阳救逆。

痰湿内聚,浊气上攻而头痛者:其治应以祛痰除湿为主,止痛为辅。用二陈汤加苍术9克,川芎12克,白芷5克治之。数剂即见著效。若只见偏头痛者,挟少阳风热也。宜于二陈汤加柴胡15克,黄芩、川芎、防风各12克治之。久病头风不愈,用此方治之,也有一定效果。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二陈汤融治痰诸法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用“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右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因方中“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之证。

湿痰的形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健运失常,湿聚为痰。湿痰犯肺,则咳嗽痰多;痰阻胸膈,则气机不畅,以致痞满不舒;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为恶心呕吐;浊阴凝聚,清阳不升,则为头目眩晕;痰饮凌心,则为心悸。故二陈汤以半夏为君,一者辛燥而蠲湿痰;二者降逆以止呕恶;三者散结以消痞满。橘红辛苦而温,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是为臣药,与半夏相配,共祛湿痰,调畅气机,使胃气得和,清阳得升,眩悸得止。因痰之生,多缘于中州失运,湿聚成患,故佐以茯苓,其性甘淡而兼入脾经,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与橘红相伍,则脾湿得化,脾气得畅,运化有权,共杜生痰之源,而助君药祛痰之功。生姜味辛性温,降逆化痰而止呕,用为佐药,既可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又能制半夏之毒。复佐以乌梅,其意有三:一者其性味酸涩,“入肺则收”,以敛肺气,与半夏、生姜为伍,寓收于散,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二者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三者乌梅亦能“去痰”、“止久嗽”。使以甘草,旨在调和药性,亦兼益脾和中之用。诸药相合,使湿去痰消,气机通畅,脾得健运,则诸证亦随之而解。

二陈汤“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其与《内经》、《金匮》的渊流关系,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二陈汤化痰和胃源于《内经》。《灵枢·邪客》篇所载半夏汤,用治“厥气客于五脏六腑”,阳气“不得入于阴”、“目不暝”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方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长流水煎服。药仅二味,却具“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从而开辟了化痰和胃,补泻兼施治疗大法之先端。张仲景治痰诸方也继承了半夏汤方意。统观《金匮》用半夏诸方,常配伍甘草、小麦、粳米、人参、茯苓、生姜、大枣等固护中焦,补益脾胃之品,当是宗半夏汤组方之义。《局方》二陈汤中半夏合甘草、生姜以化痰和胃的配伍方法,与《内经》半夏汤中半夏、秫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意同出一辙。

其次,二陈汤化痰渗湿源于《金匮》。统观《内经》,仅略论“饮”、“积饮”,而无“痰”之说。对“痰饮”病证的系统阐述,成于《伤寒论》和《金匮》。特别是《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明确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并设立了温化、攻逐、渗利、宣散等治法以及分治四饮诸方。尤其是温燥配伍甘淡,去湿以助化痰的治疗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痰饮病治则。如《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方中半夏与茯苓配伍,燥湿化痰与渗利水湿相合,共收湿化痰消之功,开创了“利小便”法在痰饮病中应用的先河。二陈汤宗仲景方意,延用半夏燥湿、生姜散湿、茯苓利湿,以使水湿去而痰饮自消,全然是《金匮》之法的再现。

最后,二陈汤化痰行气始于《金匮》。《金匮》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方以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配伍厚朴下气除满,苏叶芳香行气,开理气化痰之先河。以上用药配伍,成为后世理气降痰法的雏形。但是,化痰配伍理气的用药形式,在《金匮》中尚未成为仲景治痰的基本法则。统观仲景治痰湿诸方,均较少见有燥湿化痰配伍理气药者。《伤寒论》、《金匮》用半夏73方,无一例半夏、橘皮配伍;而配伍其他理气药如厚朴、枳实者也只有11首。这大概与汉以前尚未形成“痰气相因”的理论有关。

魏晋以来,尤其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代表医著,对痰饮病的认识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少方剂的用药经验对二陈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是治痰方多有半夏、橘皮配伍。据《外台》所引《小品方》半夏汤、《集验方》大半夏汤和《删繁方》大半夏汤等治“留饮痰癖”、“痰水冷气”、“胃反不受食”的诸方中,半夏、橘皮、茯苓、甘草或生姜等药物,就曾出现于同一首方剂之中。这说明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生姜已经开始成为祛痰和胃的配伍用药。《千金》中类似配伍则更加普遍,统计《千金·痰饮第六》篇用半夏方19首,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半夏与橘皮并用的情况,其中“半橘苓草”、“半橘苓”配伍者6首,“半橘姜”、“半苓草”、“半苓姜”配伍者8首。而《外台秘要》用治“上气”的半夏汤(半夏、茯苓、橘皮、白术、生姜、槟榔),则与后世的二陈汤相差无几。另外,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先提出“橘皮用陈久者良”、“半夏陈久用之”,后世始有“陈药”之说。由此可见,早在隋唐以前,即有了半夏与橘皮或陈皮的固定配伍。同时,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或生姜等,也开始作为相对固定的“药组”,集中出现于调理脾胃、燥湿去痰等方剂之中,形成了《局方》二陈汤的雏形。

二是治痰首倡理气化痰。对痰饮病机的认识,至隋唐方形成与“气”相关的观点。隋代巢元方提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的新论点,开创了宣通气脉为先、以使水饮无所凝滞的治痰大法,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治法与方剂。清代张璐云:“《金匮》有四饮之名,《千金》有五饮之治,其法则一……《金匮》分隶而治,《千金》兼该而行。”统计《千金·卷十八》用半夏治痰饮19方,其中配伍橘皮、枳实者达8首,与仲景方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认为,至《千金》才有痰饮统治之方,并形成祛痰药配伍理气药的组方用药规律。这一用药形式,正是隋唐医家“痰气相因”观点的体现。著名医家丁光迪评价痰由“气脉闭塞”时言:“后世常云‘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下’之说,也均源于此。”由此可见,对痰饮病发病机制的全面认识,是二陈汤立法组方以至成为“治痰总剂”的前提。

综上所述,宋人融合燥湿、理气、降逆、和胃等治痰法则以及半夏与陈皮、茯苓、生姜、甘草等配伍经验,从而创制了《局方》二陈汤。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山楂羹二陈汤加味可有效减肥

提起中医减肥很多人都会想到针灸、耳穴埋豆、按摩等。其实服用中药和食补的减肥效果也不错,反而让你吃得越多,减肥越快。

肥胖的人有虚胖,俗话说喝凉水都长膘。还有实胖,吃得多长得胖。无论是哪一型肥胖,中医专家说,肥胖的人都是多痰多湿。在临床上,他们经常使用“二陈汤加味”来治疗肥胖,方法简单,想减肥者可以自己制作。

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焦山楂30克,焦荷叶6克,薏米30克,加入900毫升的水,煮开一直剩300毫升汤为止,每天分两次温服。

如果再能配合针灸效果就会更好了。这个方子对痰湿肥胖者有效,减肥者可以先尝试一个月,如果有效再继续服用。

有人可能会觉得熬中药麻烦,专家建议大家多食用薏米粥,也可以加入大米和小米,长期食用对减肥也很有好处。那些胃口比较好的胖子可以多吃一些木耳、蘑菇,因为木耳吃进去之后很长时间才消化,没有一种饿的感觉。

针对肥胖,专家提出一个“消膏转浊”的治疗方法,中医称腹型肥胖为“膏人”,即过剩的脂肪(膏)异位沉积于腹腔等部位,使用山楂、红曲、五谷虫、佩兰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山楂可健脾消积,取30克山楂去核,熬成非常浓的山楂羹,每天晚上吃一小碗,长期坚持的话,对消除肥胖是非常好的。

日期:2009年5月5日 - 来自[饮食瘦身法]栏目

陈国华:二陈汤应用心得

二陈汤,方出《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5g,陈皮、茯苓各12g,炙甘草6g组成。方中制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故合之,为燥湿化痰,和中降气之良方。原方主治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证。

痰湿内停,既可阻滞气机,壅塞经络,寒化热化,生风致瘀,兼挟外感、内伤等,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出入,灵活化裁,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今,本方加减广泛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衰弱、甲状腺肿及小儿流涎等病。

痰湿滞胃,气机受阻,其证胃脘胀痛,嗳气稍舒,食少乏味,厌吃油腻,苔白腻,脉缓濡等。应除痰湿,消胀痛,和胃气。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木香、砂仁各9g治之,每收良效。嗳气食臭者,挟食滞也,宜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5g;自感脘部发凉者,痰湿寒化也,宜加干姜9g、厚朴15g;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宜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2g。

痰湿中阻不解,又见胃脘胀闷发热,吞酸吐酸,苔色变黄,脉来滑数者,痰湿化热也。笔者遇此病,每用二陈汤加黄连9g、黄芩12g治之,数剂即效。若痰湿化热,伤及胃络而呕血色黑者,宜上方再加枳实15g,竹茹、侧柏叶炭、荷叶炭各9g,甚验;若呕吐不止,大便干结不下者,加大黄9g治之,得泻病减。

痰湿不解,阻滞经络,致阳气不得通畅者,其证尚见身麻或肢麻。应祛除痰湿,通经活络。此病笔者常用二陈汤加苍术、天麻、胆南星各12g,橘络、丹参各18g,并坚持守方,每获良效。

中焦痰湿不解,蒙被清阳而致眩晕者,其证除痰湿中阻外,尚有眩晕,如坐舟车,甚则恶心呕吐等,当涤除痰湿,用二陈汤加白术、天麻各12g,蔓荆子9g,大枣4枚治之,其效颇佳。苔白腻变黄,又心烦口若者,痰湿化热也。宜加柴胡15g,黄芩12g。恶寒发热,无汗,头身不适者,挟有外感风寒也。宜加荆芥、防风、紫苏各12g治之。

手足厥冷由痰湿内聚所致者,可急用二陈汤加苍术、藿香各9g,竹沥、生姜汁各30滴,以除湿逐痰,痰湿去则手足厥冷自除。若上证继而又见汗出不止,脉来沉弱者,为痰湿致少阴阳虚欲脱之候也。宜用二陈汤加附片(久煎)、黄芪、干姜以祛痰除湿,回阳救逆。

痰湿内聚,浊气上攻而头痛者,其治应以祛痰除湿为主,止痛为辅。用二陈汤加苍术9g、川芎12g、白芷5g治之,数剂即见著效。若只见偏头痛者,挟少阳风热也。宜于二陈汤加柴胡15g,黄芩、川芎、防风各12g治之。久病头风不愈,用此方治之,也有一定效果。

日期:2009年1月6日 - 来自[临床讨论]栏目

二陈汤在小儿肺系疾患中的应用体会

【摘要】 二陈汤是健脾化痰的经典方,辨证加减治疗肺系疾患也疗效显著。附案例3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 二陈汤 小儿肺系疾患 应用体会

肺系疾患在儿科疾病中居首位,外邪、内伤均能损及肺,引起肺系疾患。病位可涉及肺、脾、肝,这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肺为娇脏,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小儿肌肤疏薄,藩篱不固,寒暖不知自调,护理不当易感六淫,邪客于肺,发为外感疾患。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脾失健运,内生痰邪,上贮于肺而发肺系内伤疾患。小儿初感在肺,因小儿肝常有余,病久则化火化燥,引动有余之肝火,肝火循经犯肺,火灼肺金,炼液成痰,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而致肺系疾患经久难愈。

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四药组成,用生姜、乌梅入煎,具有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之功效。《丹溪心法》曰:“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小儿“脾常不足”,土虚不能生金,致肺卫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使肺失清肃,痰湿内生而引发肺系疾患。二陈汤中半夏辛温,具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之效;橘红辛苦温,具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之效;茯苓甘平,具健脾和胃、行气利湿之效;炙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兼调和诸药。此外,二陈汤中配伍生姜以降逆化饮、和胃,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橘红行气化痰;加少许乌梅以敛肺生津,使半夏、橘红燥湿化痰而不伤阴。全方用药精简,健脾和胃燥湿,理气祛痰止咳,扶土佐金而肺、脾、肝三脏同调,温燥而不伤津,理气而不耗正,祛中有补,散中有收,故能治小儿外感、内伤而致的肺系疾患。

案例1 李某,男,6岁,2007年3月7日就诊。1周前咳嗽、发热,经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咳嗽不已,以夜间为甚,痰多不易咳出,纳呆,咽不红,舌红苔白润。此乃痰湿壅肺、肺失宣肃,治当燥湿化痰、肃肺止咳。二陈汤加减:法半夏、陈皮、桔梗、僵蚕各6 g,杏仁、紫菀、百部各10 g,茯苓、焦山楂各15 g,炙甘草3 g。服2剂后咳嗽大减,续服2剂以化痰,药尽咳止,胃纳增。

按: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知自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咳嗽多见肺脾同病。方中陈皮、半夏顺气导痰;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胃后天之本;桔梗、杏仁相配,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与紫菀、百部相伍化痰止咳;僵蚕化痰平肝;焦山楂消食化积。本方从发病的机理出发,标本兼顾,故用药后咳止纳增。

案例2苏某,女,3岁,2006年11月28日就诊。发热(T 39.2 ℃),鼻流浊涕,咳嗽,咳声重浊,大便秘结,咽部疼痛,咽部充血明显,舌尖红、苔白厚腻。此乃食积化火,上攻咽喉,复感风邪。用二陈汤加减:青蒿、黄芩、茯苓、知母、桑白皮、杏仁、牛蒡子、半夏、滑石(包)各10 g,陈皮、竹茹、青黛(包)、桔梗、制大黄各6 g,生石膏(先煎)3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1剂后热退咳减,大便调;2剂后,咽部疼痛得除,咳嗽已停;3剂后食欲振,舌淡红、苔薄白;4剂后疾病获愈。

按:此例为小儿感冒,是最为常见的小儿肺系疾患,其主症为发热,往往由于饮食积滞,脾失健运,母病及子,肺气虚损,卫外不固,外邪束表而发。上方由二陈汤加青蒿、黄芩、竹茹、碧玉散(青黛、滑石、甘草)、枳壳组成,是二陈汤很有影响的变方,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被称为蒿芩清胆汤。书中言:“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热郁,则三焦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泻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小儿脾常不足,若伤于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不调而成积滞,脾失健运,则生痰湿;土不生金,肺卫受损,则易感外邪。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或咳嗽、不欲饮食、咽红、手心发热、夜卧不安、舌红、苔腻、指纹紫滞等,故投以二陈汤加清热化痰之品极为合拍。

案例3李某,男,3岁,2007年2月9日就诊。患儿于2月前出现咳嗽,经多方诊治,咳不减,以晨起及运动后加重,痰少。刻诊:咳嗽,以晨起、睡前稍重,稍流清涕,伴纳差、睡眠不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白稍腻。辨为胆胃不和、脾肺两虚之咳嗽,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止咳。处方: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各6 g,炙甘草3 g,茯苓、太子参各15 g,白芍、乌梅10 g。服3剂后咳嗽明显减轻,上方加五味子6 g、麦冬10 g、杏仁10 g, 继服3剂而愈。

按:此例咳嗽也称“过敏性咳嗽”,以久咳为临床特征。上方由二陈汤加竹茹、枳实(枳壳)而成,被命名为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又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除烦化痰;枳实泻三焦之痰涎;黄连苦寒泻火。诸药合之,热清痰除则疾病自愈。

作者单位:宁县坳马卫生院,甘肃宁县745200

日期:2008年12月28日 - 来自[2008年第4卷第4期]栏目

“一妇人脾疼”案

一妇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其滞于下焦:二陈汤加木通。初吃后,渣再煎服,吐之。(《金匮钩玄,卷第二》)

按:痰阻中焦,剧痛之后,气机闭塞而肝气疏泄受阻,致使气机沉湮于下焦,故二便不通也。方与二陈汤豁痰,加木通下行利尿,待湿气下行以后,二煎再予引吐中焦积痰,先后有序,不致引起痰气上逆不止且木通味极苦,易于引吐也。

日期:2008年12月18日 - 来自[丹溪医案评析]栏目

“一妇人年近六十”案

一妇人年近六十,形肥,奉养膏粱,饮食肥美,中焦不清,浊气流入膀胱,下注白浊,白浊即是湿痰也。戴云:断用二陈汤去痰,加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气,加苍术去湿,白术补胃,全在活法。服四贴后,浊减大半,觉胸满。因柴胡、升麻升动其气,痰阻满闭,用二陈汤加炒曲、白术。素无痰者,升动胃气不满。(《金匮钩玄,卷二》)

按:此为戴元礼案。奉养膏粱则湿浊内生,故以二陈汤去痰浊,加升、柴升清,苍术燥湿。形肥则中气不足,故再加白术以健脾益气。

又案:本案用升、柴升清之法,仿用东垣补中益气汤。然补中益气汤原为治疗气虚发热而设,其病机为脾虚阴火乘之,心包相火陷于脾土。故用升、柴升清,实寓疏解郁热之义。此案为湿浊下注,并无内陷之郁热,本宜用羌、独、防类升清燥湿,以风能胜湿也。两种病机既异,用药自不宜混同矣。

日期:2008年12月18日 - 来自[丹溪医案评析]栏目

“昔有一老妇”案

火动其痰:二陈汤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或用防风行湿之剂可也。昔有一老妇,患赤白带一年半,是头眩,坐立不久,睡之则安。专用治赤白带,除之,其眩自安矣。(《金匮钩玄,卷第一》)

按:“坐立不久,睡之则安”,坐立则火气上升而头晕甚,故不能持久。睡则阳入于阴,火亦随之潜降,故晕减而安。以此来看,治之必于祛痰中佐以清火可知矣。方以二陈汤祛痰,加苍术燥湿,羌活升清,黄芩清热也。

日期:2008年12月18日 - 来自[丹溪医案评析]栏目

酸枣二陈汤治疗失眠38例分析

【关键词】 失眠

睡眠与健康息息相关,睡眠障碍往往引起人体免疫力低下、精神烦躁、焦虑不安、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患等,甚至造成猝死。睡眠障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现代都市中,许多人由于生活节奏太快、压力太大,而养成抑郁、焦虑和饮酒、夜生活等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了失眠的发生。另外,疾病、不良睡眠习惯、昼夜轮班工作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上重大变化等,也都可导致睡眠不好。 45%的失眠症患者认为失眠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不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22%)、不能集中精神和注意力(19%)、社交不良(10%)。74%的患者自述目前的睡眠问题要比年轻时严重得多。失眠的发生率据流行病学调查,美国人群中失眠发生率为32%~35%,英国为10%~14%,西德为15%,日本为20%,中国无确切统计资料,可能会稍低些,但据临床医生的估计至少要>10%[1]。西医治疗除了心理辅导外,药物似乎只有使用3大类安眠药,即苯二氮卓艹类、巴比妥类和其他非巴比妥类。而且服用安眠药的患者不可驾驶车辆或操纵机器,以免发生事故。对儿童使用安眠药是很不适当的,老年病人亦应慎重使用,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哺乳期妇女及孕妇忌用。中药治疗无疑已成为大家迫切寻觅的良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失眠患者,均以神经衰弱、期前收缩、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等病症为主,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排除器质性疾患。将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男2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43岁。考虑为神经衰弱者7例,心脏神经官能症者5例,更年期综合征者6例。公司职员6例,退休工人5例,学生1例,更年期妇女6例。对照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19~67岁,平均43岁。考虑为神经衰弱者8例,心脏神经官能症者6例,更年期综合征者6例。公司职员7例,退休工人4例,学生2例,更年期妇女7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以心理治疗同时参与。(1)对照组:依常规对症处理,尽量使用安眠药;(2)治疗组:给予酸枣二陈汤加减方治疗,即酸枣仁20 g,茯苓9 g,知母9 g,川芎6 g,陈皮9 g,木香9 g,甘草3 g。血虚甚者,可加当归、龙眼肉养血安神;兼阴虚舌红脉数者,可加生地、麦冬养阴清热;内热口苦苔黄者,可加山栀、黄连;遗精盗汗者可加五味子、龙骨、牡蛎;心神恍惚健忘者,可加人参、菖蒲、远志。

2 结果

西药安眠剂治疗无效及产生依赖性,甚至因治疗无效的严重失眠还会诱发一些心身性疾病,如出现消瘦、心动过速、腹泻、便秘、血压升高、消化道溃疡病、抑郁症、焦虑症、阳痿、性欲减退等,甚至可引起自杀行为。中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

3 讨论

失眠证的发生原因主要有病原性(疼痛、躯体活动障碍、呼吸道炎症、乙型肝炎等)和心理失衡、用药不当、环境因素。 运用安定等镇静催眠药物只为暂时缓解症状,其实未行病因治疗[2]。滥用安眠剂容易养成习惯,甚至成瘾;容易产生耐药性,并具有危险性;具有一定毒性,还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3]。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失眠的主要病机是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主要由七情所伤,思虑太过或突受惊吓引起,亦有禀赋不足,年迈体弱,气血、阴阴失衡,脏腑功能不调所致。如《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气满,阳气满则阳娇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治疗本症,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活血通络等治法,使气血和畅,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心神守舍,则失眠可愈。大多情志过激所致者为实证,心理治疗为主导。虚证者可选此方。方中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调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能宁心安神;与陈皮共奏健脾理气化痰之功;木香行气舒脾,使之补而不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血疏肝,安神除烦,以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肝阳上旋而致虚烦不得眠等症。现代研究证实酸枣仁除了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外,实验证明酸枣仁油可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比值(H/L),还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反应。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茯苓、川芎亦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对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

【参考文献】

1 宁慧,杨莉丽.失眠的流行病学和现状.中国疗养医学,2004,13(6):334.

2 钱彦方.失眠证病因及其中医调治.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39-142.

3 李凯骐.安眠药滥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4):248.

作者单位:313100 浙江长兴,长兴中医院

日期:2008年6月30日 - 来自[2007年第5卷第8期]栏目

二陈汤加减歌

二陈橘半茯苓草①,清气化痰为至宝。膈上不宽加枳(实)桔(梗),火旺生痰(黄)芩(黄)连好。(人)参(白)术加名六君汤,健脾和胃无如此。

①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药组成。

中寒痰去了(人)参,香(附)砂(仁)炒用皆能止。饮食过飡①不克消,麦(芽)(神)曲山查厚朴调,再加枳实黄岑炒,何愁体虚胃脾弱。咳嗽生痰分寒热,热加(黄)岑(黄)连并枳(壳)桔(梗),寒痰枳(壳)砂(仁)配原方,化气胸中痰自灭。风寒外感嗽何辜,二陈(汤)枳(壳)桔(梗)与前胡,苏(梗叶)葛(根)杏(仁)桑(皮)能清肺,木香调气号参苏(饮)。二陈半夏性本燥,血虚发渴皆不要,四物汤中不必加②,贝母代之专夺效。又有风痰疾病生,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③。湿痰在胃身多软,二术仍须配二陈(汤)。火郁胸中老痰结,滞在喉中咯不绝,瓜萎香附桔(梗)(黄)连(枳)壳,少佐元明(粉)痰自灭。痰在经络及四肢,姜汁还将竹沥施。胁间白芥(子)痰自除,脾胃有痰须枳实。温胆汤加竹茹(枳)实④,宁神豁痰为第一。若加枳实共南星,汤号导痰⑤能利膈。去(甘)草陈皮七气汤⑥,加添(紫)苏(厚)朴与(大)枣(生)姜,散郁消痰兼理气,

①飡:与餐同。

②四句是说:血虚咳嗽,虽然有痰.但因口渴。不宜用辛燥药。用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合四物汤。

③风痰,用二陈汤加天麻、白附子、皂角子、南星。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

④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

⑤二陈汤加枳实、南屋名导痰汤。

⑥二陈汤去甘草、陈皮,加紫苏、厚朴、生姜、大枣名七气汤,也叫四七汤。

妊娠恶阻①用之良。呕血皆因胃火炽,脉来洪数呕连绵,急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姜汁炒黄连。若还药石难吞下,槟榔少许木香煎。五六日来呕不休,心中胀闷手难揉,多加枳(实)(厚)朴(黄)芩(黄)连(白)芍,便秘(芒)硝(大)黄一服瘳。嘈杂嗳气一般看,胸中积热与停痰,石膏香附并(南)星藿(香),二陈(汤)加减有何难。闷胀吞酸与吐酸,本方加入炒萸连。水停心下名为饮,枳(实)茯(苓)猪苓利二便。此是二陈(汤)加减方,休将浪与及轻传。

①恶阻:怀孕后呕吐叫恶阻。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医学传心录]栏目

诸症莫逃乎四因

四因者,气、血、痰、食也。丹溪①治病:用四君汤以治气,四物汤以治血,二陈汤以治痰,平胃散以治食,多用此四方为主,更参以郁法治之,故药不繁,而多中于病。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医学传心录]栏目

痰有十因

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为治痰之药,而不知治痰之本,故痰愈生而病难除也。予也管见,敢以治本之药叙之: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类。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薷、扁豆之类。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因酒积而生痰者.痰唾呕恶,清晨发嗽,治以猪苓、葛花之类。因食积而生痰者,痰唾桃胶、蚬肉之状,胸腹闷闷不安,治以香附、枳实、神曲、麦芽之类。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因肾虚而生痰者,痰唾之时,即如潮涌,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之类。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主剂——二陈汤,又不可少也。

二陈汤见7页. 导痰汤见7页

滚痰丸

滚痰丸川军、黄芩各半斤,一两青礞石,五钱好盔沉。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医学传心录]栏目

附:嘈杂症

嘈染者,俗谓之心嘈也。有痰因火动而嘈者,二陈汤加酒炒黄连、桅子仁。有心血少而嘈者,八珍汤加麦冬、栀子、陈皮、乌梅、炒米。有因食郁而嘈者,以越鞠丸治之。

平胃散见8页.. 六郁汤见24页. 越鞠丸见24页

二陈汤见7页. 八珍汤见6页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医学传心录]栏目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噎膈之病,由于七情过伤,饮食失节,食因气逆则食不下降,气因食阻则气不运行,气、食、痰涎互相凝结,留于咽嗌者为噎,留于胸膈者为膈,妨碍饮食渐为呕吐,翻胃之病也。

丹溪有云: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窝囊。此症若不早治,必为难愈之疾。初起者五膈宽中散,日久者二陈汤加减。

噎膈翻胃通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为主。如气虚肥白之人,加人参、白术。如血虚瘦弱之人,加当归、芍药、桃仁、红花。如胸中热闷,加土炒黄芩、黄连、瓜蒌、桔梗,去半夏。如因七情郁结者,加香香附、川芎、木香、槟榔、砂仁。脾虚不运化者,加人参、神曲、麦芽以助之。如大便燥结者,少加酒蒸大黄、桃仁泥以润之。大抵噎膈病,血液枯燥,胃脘干枯,难服丸药,宜煎膏子服之。

五膈宽中散

五膈宽中散,青(皮)陈(皮)丁(香)木香,(白)蔻砂(仁)香附(厚)朴,甘草与盐姜。

二陈汤见7页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医学传心录]栏目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心疼,即胃脘疼也。古云心痛有九种:一虫、二疰、三风、四悸、五饮、六食、七寒、八热、九去来痛。予考其言,虽有其名,而无其注,故医者认治不真。子既知之,敢不开示后学。

夫虫疼者,懊憹(右边是简体的农)不安、口吐清水、面多蟹爪纹路,用白矾、雄黄、槟榔为末,汤水调下。疰病者,平日无心痛之症,忽然作痛,妄言谵语,脉来乍大乍小,用银花一两水煎服。风痛者,因暑天露卧,风邪入于脾中,脾痛连心,上下不定,多兼呕吐,用藿香正气散。悸痛者,其痛不甚,但觉胸中隐隐然如痛之状,此因惊风乘心也,治用二陈汤加茯神、远志、黄连、积实、当归。饮痛者,因痰饮留于胃脘,阻塞气逆,故作痛也,其人眼下必如灰烟之染,胸中常如冰水之停,甚者以滚痰丸下之,轻者以导痰汤加苍术、香附、川芎。食痛者,胸中痞满,或嗳气吞酸,恶闻食气,用平胃散加枳实、山查、莱菔子、神曲、

麦芽之类。寒痛者,客寒犯胃,其痛大作,四肢清冷,六脉沉迟,蟠葱散主之。热病者,积热在胃,心烦身热,大小便不利,二陈汤加栀子、黄连、川芎、香附。去来疼者,时作时止,面赤口渴,瘦人多有此病,乃胃火作痛也,四物汤加栀子、香附、陈皮。

丹溪曰:凡人喜食热物,致伤胃口,清血出而留滞,则成瘀血,蓄积胃中,多作心痛。其症得热饮则病愈甚,其脉沉涩。甚者以桃仁承气汤下之,轻者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元胡之类。

蟠葱散

蟠葱散茯(苓)槟(榔),(炮)姜砂(仁炙)(甘)草(肉)桂(三)棱,青(皮)丁(皮)苍(术)(元胡)索莪(术),心痛疝家疼。

藿香正气散见28页. 滚痰丸见23页. 二陈汤见7页. 导痰汤见7页

平胃散见8页. 四物汤见6页. 桃仁承气汤见16页

日期:2008年6月13日 - 来自[医学传心录]栏目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小儿哮喘19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小儿哮喘临床效果。方法28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190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抗病毒、平喘、祛痰以及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6 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9 %,对照组总有效率94.4 %,2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运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小儿哮喘,能起到利气化痰、治肺定喘、燥湿健脾之功。

【关键词】 哮喘;小儿;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病证,以发作性哮鸣、气喘,伴咳嗽及痰声为特征。笔者于2005—2006年间收治门诊哮喘患儿280例,其中19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0例中男108例,女82例;6月以内17例,6月至1岁68例,2~3岁52例,4~7岁者47例,8~14岁者6例。对照组90例中男51例,女39例;6月以内12例,6月至1岁45例,2~3岁24例,4~7岁者7例,8~14岁2例。2组患儿病情轻重程度基本相同。发病后最短1 d就诊,最长1周就诊。其中伴腹泻53例,伴发热85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1]

(1)发病年龄在14岁以内;(2)多数骤然发病或在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很快出现气喘、哮鸣以及咳嗽;(3)呼吸、心律加快,三凹征明显,以显著性呼吸困难为主,听诊双肺大量哮鸣音或伴细小密集的小水泡音,重症病例可出现面色灰白、汗多、手足冷、口唇紫绀等症;(4)急性期胸部X线检查多有小点状阴影或有肺纹理增粗增重及不同程度肺气肿。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1)抗生素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塞肟钠等。(2)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炎琥宁等。(3)平喘药物:如氨茶碱、舒喘灵等。(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5)祛痰药物:如溴己新、非拉根止咳糖浆等。(6)对其他并发症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方药如下:苍术10 g、半夏10 g、陈皮10 g、紫苏子10 g、葶苈子10g、白芥子10 g、茯苓10 g、麻黄6 g、细辛5 g、五味子6g、紫菀10 g、炒莱菔子10 g、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多服。治疗6 d后统计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用药1~3 d,哮鸣、气喘消失,呼吸平稳,双肺哮鸣音消失。有效:用药4~6 d,哮鸣、气喘基本消失,呼吸困难显著改善,双肺哮鸣音基本消失。无效:用药6 d之后,哮鸣、气喘、呼吸困难及肺部哮鸣音改善不明显。

3.2 结果

见表1。

表12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190 126(66.3)60(31.6)4(2.1)186(97.9)*对照组90 30(33.3)55(61.1)5(5.6)85(94.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其病因为吸入异常之物或感染邪毒以及气候、运动、精神、饮食和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支气管痉挛而发作。本病包括西医学所谓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等,原因是由于肺内小气管狭窄、肿胀及肺内气道平滑肌收缩,感染或过敏,引起肺内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支气管痉挛及毛细支气管壁的肿胀[3]。

哮喘多发于冬春之季,多由风寒袭肺、宣降失调,气滞痰壅所致。寒与痰相合,结滞为阴凝之邪,阻塞气道,而致气道不畅。小儿肺脏娇嫩,肺气不足,则运化水湿失司,湿聚为痰,所以须用温散之品,才能散邪开结,复宣降之机,平喘憋之候。麻黄、半夏、细辛、紫菀、白芥子、葶苈子散结降浊,温化寒痰平喘;苍术、陈皮、茯苓理气调胃,燥湿化痰,健脾宁心;五味子能收肺气以定喘,敛心气以生津;紫苏子、炒莱菔子增强定喘化痰的作用;甘草补中益气,缓和诸药。综观全方起到利气化痰、治肺定喘、燥湿健脾之功。使肺中风寒解散,壅寒宣通,痰热得泄,气喘可平,促使病情迅速好转。

【参考文献】

[1]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7-39.

[2]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78-481.

[3]北京儿童医院.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21-422;465-466;478-479.

作者单位:达州市通川区中医医院,四川达州635000

日期:2008年5月29日 - 来自[2008年第4卷第2期]栏目

二陈汤

半夏 (三钱)、陈皮 (三钱)、茯苓 (三钱)、 甘草 (二钱)

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 痰之本, 水也, 茯苓治水, 以治其本, 痰之动, 湿也, 茯苓渗湿以镇其动, 其余半夏降逆, 陈皮顺气, 甘草调中, 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 故仲景书, 凡痰多者, 俱加茯苓, 呕者俱加半夏, 今人不穷古训, 以半夏为去痰专品, 不知半夏, 非不去痰, 而辛降之气最甚, 究属降气之主, 故凡用药, 不可失其真面也。

日期:2008年5月22日 - 来自[卷七]栏目



论证

杂一证, 或作或止。 其为病也, 则腹中空空, 若无一物, 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 似痛非痛, 而胸膈懊?, 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 或食已而复?, 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 此证有火?, 有痰?, 有酸水浸心而?。 大抵食已即饥, 或虽食不饱者, 火?也, 宜兼清火; 痰多气滞者, 似饥非饥, 不喜食者, 痰?也, 宜兼化痰; 酸水浸心而?者, 戚戚膨膨, 食少无味, 此以脾气虚寒, 水谷不化也, 宜温胃健脾; 又有误用消伐等药, 以致脾胃亏损, 血少?杂, 中虚则烦杂不饥, 脾弱则食不运化, 此宜专养脾胃。 总之, ?杂一证, 多由脾气不和, 或受伤脾虚而然。 所以治此者, 不可不先顾脾气。 然古人于此, 悉以痰火论治, 予恐专用寒凉, 则胃气虚寒不健者, 反以日甚, 而渐至恶心嗳气, 反胃噎膈之类, 将由此而起矣。

论治共二条

1.痰火?杂等证, 如脾虚微火多痰而?杂者, 宜和中汤, 或三圣丸, 或朮连丸。 若中焦火盛, 兼痰而?杂者, 宜软石膏丸。 若宿食留饮, 痰滞不清而?杂者, 宜曲朮丸。 若三焦火盛, 湿痰气滞而?杂者, 宜三补丸加半夏, 苍朮, 香附之类。

2.脾胃虚寒?杂者, 必多吞酸, 或兼恶心, 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 勿得认为火证, 妄用寒凉等物。 若多痰饮, 或兼呕恶而?杂者, 宜二陈汤, 或二朮二陈汤。 若寒痰停蓄胸膈, 或为胀满少食而为?杂者, 宜和胃二陈煎, 或和胃饮。 若脾胃虚寒, 停饮作酸?杂者, 宜温胃饮, 或六君子汤。 若脾肾阴分虚寒, 水泛为饮作酸?杂者, 宜理阴煎, 或金水六君煎。 ?

杂论列方

二陈汤和一。 六君子汤补五。 和中汤寒五八。 温胃饮新热五。 和胃二陈煎新和三。 朮连丸寒一七二。 三补丸寒一六二。 和胃饮新和五。 理阴煎新热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三圣丸寒一七一。 ?朮丸和百十。 二朮二陈汤和四。 软石膏丸寒一七三。

日期:2008年5月14日 - 来自[卷之二十一明集杂证谟]栏目

【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组成】半夏三钱制 茯苓三钱 陈皮二钱去白 甘草一钱 以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琨曰:渴而喜饮,小便利者,易之不能饮水小便不利,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非真象也,又东南之人,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祇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

日期:2006年12月15日 - 来自[删补名医方论]栏目

两胁走注

两胁走注,痛而有声者,痰也,方用

二陈汤,去甘草加枳壳、砂仁、广木香、川芎、青皮、苍术、香附、茴香

水煎服。

日期:2006年12月14日 - 来自[胁痛门]栏目

抽动-秽语综合征如何用二陈汤治疗?

抽动-秽语综合征辨证为脾虚挟湿时,可用二陈汤加减治疗。二陈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燥湿化痰的常用方。历代医家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痰证和内科疑难病。二陈汤由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组成。具有健脾燥湿,行气化痰的作用。脾气健旺,运化正常则痰湿渐消,故见心悸怔忡及咽喉不利好转;痰不蒙清窍,则秽语消失;气机调顺,肝风熄灭,则肢体抽动自止。临床可随症加减:兼有肝郁气滞者加柴胡、枳壳;兼心血不足者加太子参、生黄芪、当归、白芍;兼胸阳不振者加薤白、生姜; 血瘀者加丹参、红花、琥珀等。每天1剂,连服30天。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儿童多动症300问]栏目

小腹痛

小腹痛   证名。下腹部疼痛。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小腹痛应辨别气、血、寒、热、虚、实施治。气滞用四磨汤;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厚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沉寒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吴萸、茴香;气陷以二陈汤加升麻、柴胡、干姜、当归;醉饱行房,小腹胀痛,用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青皮、吴萸、甘草之类。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X]栏目

痰疟

痰疟   病名。疟疾之一。见《医学入门》卷五。《证治汇补·疟疾》:“痰疟,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面,郁结成痰,热多寒少,头疼心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寸口脉浮大者,吐之;关脉弦滑者,化之;若胸满热多,大便燥实,大柴胡汤下之。”《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痰疟者,痰结胸中,与凡疟所挟之痰更甚,故寒热乍已,胸中满闷不退,或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皆是痰涎结聚之故,宜二陈汤、导痰汤。”李梴治痰疟,主张用“柴陈汤加草果;呕吐者,二陈汤倍白豆蔻,流行三焦,呕疟自止;气虚呕者,单人参汤,或用常山炒过;久不止者,露姜饮截之”(见《医学入门》卷三)。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痰咳

痰咳   病证名。即痰嗽。因于痰盛而致咳。《医学入门》卷四:“痰咳,痰出咳止,胸膈多满。……痰郁肺经,咳则涎多。或结胸者,二陈汤加枳、梗、栝楼、黄芩、贝母,甚者鹤顶丹;痰积流入肺脘,久咳不得睡者,兜铃丸;痰因火动者,二陈汤加芩、连,或清气化痰丸;痰因宿食者,化痰丸;痰因酒湿者,蜂姜丸;全因酒者,瓜连丸;加痰甚,能食便秘者,小承气汤下之;不能食、便秘者,厚朴汤或滚痰丸疏导之。”单纯之痰咳,《简明医彀》用清金利肺汤治疗。参见痰嗽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T]栏目

内伤半身不遂

内伤半身不遂   病证名。半身不遂由内伤所致者。多因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或痰火内作,饮酒酿湿,流踞经络而成。其病缓发者,或一手一指先见麻木,一年半载,渐渐不能举动。若痰火内作,发病急骤,其人忽尔僵仆,少顷即苏,半身不能举动。血痹者,用活血汤;结痰者,用二陈汤加竹沥、生姜;酒湿成瘫者,戒酒,服散湿热之药,葛花平胃散,或加栀连,或栀连二陈汤。气虚补气,血少补血。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N]栏目

嘈杂

嘈杂   证名。见《丹溪心法》。简称嘈,一作(饣曹)杂、(饣曹)症、心嘈。指心脘间懊憹、难受,莫可名状的症候。《医林绳墨》卷二:“夫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有若热辣不宁之状,或兼痞满恶心,渐至胃脘作痛。治宜开郁行气、清痰降火。如朴附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可也。痞闷加苍术,如久而不愈当归、山药、茯苓、黄连、陈皮、甘草、生地黄、贝母之类……”临床又有火嘈、痰嘈以及酸水、气郁、蛔虫入胃等因素引致之嘈杂。因于火者,兼有食后即饥,虽食而不饱等症,宜降火为主,用和中汤、左金丸、三圣丸等。湿痰壅盛,气闷多痰,似饥非饥,不思饮食者,宜和胃化痰,用白术丸、二陈汤、曲术丸。如属痰火,用软石膏丸,或三补丸加苍术、半夏。食郁作热者,先宜治火,后用消导。酸水酿中而嘈杂,多属脾胃虚寒,水谷难化,停饮作酸,常兼见泛酸等症,宜理中和胃,用温胃饮、六君子汤。阴分耗伤者,用理阴煎、金水六君煎。气郁胸膈者,症见心胸痞闷而嘈,宜理气宽胸,用气郁汤,逍遥丸。蛔虫作嘈,但治其蛔,嘈杂自可向愈。参见火嘈、痰嘈等条。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C]栏目

加味二陈汤治疗喉源性咳嗽168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二陈汤对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喉源性咳嗽患者220例分成两组,观察组168例以理气化痰为治则,以加味二陈汤治疗,对照组52例以抗生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有效率为84.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以理气化痰为治法的加味二陈汤为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方药。

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以咽痒、咳嗽或咽干痰阻为表现,其发病原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作者临证20多年,长期用中药治疗此类咳嗽病人,取得较好疗效。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近2年时间,系统观察加味二陈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标准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共观察病例220例。随机将病人分成两组,观察组168例,其中男52例,女116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5岁;15岁以下13例,16~59岁104例,60岁以上51例,平均年龄38.6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7天,平均18天。对照组52例,其中男17例,女3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8岁,平均39岁;15岁以下5例,16~59岁36例,60岁以上11例;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6天,平均17天。两组病例从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 [1] 制定,全部病例具有咽痒、咳嗽或咽干痰阻等临床表现,咽喉镜检查示:咽喉慢性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咽喉均未见新生物,血常规检查和X光胸透或胸片检查均无异常者。若遇环境冷热变化,或烟尘刺激,或高声说话,则咳嗽加剧。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且自愿参加观察者。

1.4 排除标准 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患者,凡合并肺炎者,凡不配合检查及治疗者,均为排除对象。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组 以加味二陈汤为基本方治疗。方药组成:陈皮5g,法半夏10g,茯苓15g,甘草5g,紫菀10g,前胡10g,北杏仁10g。

临证加减法:咳痰不爽加桔梗10g,花粉15g;痰黄粘稠加黄芩15g,鱼腥草15g;咽喉瘙痒加薄荷5g,生姜10g;咽喉疼痛加板蓝根20g,牛蒡子10g;声音嘶哑加蝉蜕5g,僵蚕10g;口淡痰稀加制附子10g,桂枝10g,干姜5g。

煎服法:清水3碗,浸泡30min,猛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min,得药液150ml,待温热适中,徐徐咽下。药渣复煎,水2碗,得药液如前,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期间忌冷冻、煎炸、辛辣食品,戒烟酒。

2.1.2 对照组 口服红霉素、咳必清止咳糖浆治疗。成人:红霉素0.5g,每天3次;咳必清止咳糖浆10ml,每天3次。儿童视体重计量。禁忌与观察组相同。

2.2 疗效评判标准及统计方法

2.2.1 疗效评判标准 每个患者进行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观察,显效:咽痒咳嗽主症及兼症消失,停药后一周内无复发;有效,咽痒咳嗽主症及兼症减轻,遇冷热烟尘刺激,又偶尔轻微咳嗽,续用本法治疗,咽痒咳嗽等症又减轻;无效:咽痒咳嗽主症及兼症无改善。

2.2.2 统计方法 统计采用SPSS10.0版,本资料为计数资料,采用Analysze-Nonparametric Tests进行统计。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67.3%,有效率为28.6%,无效率为4.2%;而对照组显效率为51.9%,有效率为32.7%,而无效率为15.4%,经非参数统计检验,χ 2 =0.018,P<0.5。加味二陈汤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略)

3.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加味二陈汤及红霉素治疗本病,均安全有效,用药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观察组有2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腹泻,停药后症状均消失。对照组有1例出现头晕,1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腹痛,两组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6岁,2002年4月16日初诊。患者于2002年元旦从外地来中山与家人团聚办家宴,劳累出汗,不慎受凉后,次日觉轻微头痛、流涕、咽痒、咳嗽。病初并不在意,自行服用感冒药,头痛、流涕症状消除,唯咳嗽不止。此后辗转几家医院,中、西交互诊治3月余,咳嗽一症一直不除。就诊时,自诉日间咳嗽较轻,晚间临睡前咳嗽较重,临咳前觉咽痒,咳嗽时喉中有少许痰,不咳则已,一咳则难止,甚则不能入睡。体查见咽暗红,咽后壁少许淋巴滤泡增生,舌淡红,苔白腻。心脏听诊无异常,双肺听诊呼吸音清。X线胸片报告: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象示:白细胞5.1×10 9 /L,中性粒细胞计数2.7×10 9 /L,淋巴细胞比率0.376,中性粒细胞比率0.532。诊断为喉源性咳嗽(风寒湿痰滞留咽喉),治宜温散风寒,理气化痰,利咽止咳。投加味二陈汤加生姜15g,苏叶10g,2剂,每日1剂,煎服方法如上。 二诊:服上药后,咳嗽大减,咽痒消失,痰已全除,睡安食香,精神爽朗,只偶尔咳一二声。效不更方,再进2剂。3个月后,一直未再咳嗽。

5 讨论

咽喉为气息出入之门,肺腑之要冲,咽喉与肺脏无论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息息相关。外邪犯肺,先及咽喉,而咽喉病变,也会循经入肺,故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侵入咽喉,凝阻气道,或内袭腑脏,使肺失宣降,则可成为咽源性咳嗽。若失治误治,可使风寒湿邪羔着于咽喉,随阳盛之体而化热,或因寒热湿凝聚而成痰,若攻伐太过,又可使正气损伤,以致余邪留恋。若余邪未尽,复感新邪,新旧之邪交结,则病程缠绵,咳嗽不止。总览病机,种种病因,最终是痰。痰既是病理的产物,又是咳嗽的病因,痰阻则气塞,痰清则气顺,气顺则咳止。故理气化痰是治疗喉源性咳嗽中疾之的。

加味二陈汤是笔者依“无痰不作咳”这一病机,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陈汤”加紫菀、前胡、北杏而成。二陈汤原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而设,陈皮、法夏为理气化痰之要药,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消;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健脾,使痰生无由。加味二陈汤则取“二陈汤”理气化痰之要,又以紫菀、前胡、北杏清宣肺气,甘草配前胡,利咽止咳嗽功效卓著,全方则具理气、化气、清气、利咽止咳之功,用于咽源性咳嗽,正中病机,故疗效确实。

参考文献

1 王芸.咽部穴位封闭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8(5):253.

作者单位:528400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4-07-03) (编辑秋 实)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4年第2卷第10A期]栏目

浅谈痰证的治则

痰证在中医学中即是水湿停积于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涉及临床各科,包括许多疑难杂症和常见多发病。

1 痰证的形成

痰证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清代叶天士所论。“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郁,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常,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肾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为阴虚劳证,龙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饮者”。由此可见,痰证的形成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在机体内运化失常,体内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聚而生痰。痰之为病,随气机升降,可内蕴脏腑阻碍气机,外达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便身皆到,在病理上又与气、火、瘀相互影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端,变幻莫测。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 痰证的治则
主题:二陈汤(转看)

2.1 治痰以防变生诸证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必求其本,对生痰之源脾肾而言,脾肾病变为因,痰为果;痰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旦形成,可变果为因,变生诸证,即因病生痰,因痰生病。痰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顽痰之不同,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寒痰可于方中加干姜、细辛;热痰者,加瓜蒌、竹茹、黄芩;风痰者,加南星、白附子;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如治痰火上扰,虚烦不得眠用温胆汤,治肺肾阴亏,痰湿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均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对发病急,病势凶,变化快的老痰、顽痰,应使用逐痰法和吐痰法急祛其痰。由于痰在病理上与气、火、瘀相互影响,所以治痰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调达气机以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之顺矣”。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即是此意,调气法可按气滞、气逆、气虚的不同选用行气、降气、益气各法。(2)化痰兼化瘀,防止痰瘀互结。痰浊、瘀血均为人体阴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痰证可致瘀,瘀证易生痰。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顽痰之证,如瘰疬、瘿瘤不是单纯的痰证,而是痰瘀互结,故应痰瘀同治,有所侧重。(3)清热泻火以防痰火之煎熬。痰郁日久,极寒化热,痰因于火动的惊痰、火痰、老痰、顽痰,祛痰中应加清热泻火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功,将顺气清火与化痰法合用,使气顺火降,热清则痰消,痰消火无所附,诸证可除。如礞石滚痰丸中礞石逐痰,大黄、黄芩清热泻火,沉香降气,治实热老痰之证。

2.2 治痰治本,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 痰证之病多为本虚标实,当标实已退,痰浊渐化,痰火渐清,疾病的缓解期则应纠其本源调补脾肾。“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醒脾、健脾、温脾以化湿而痰无由生,温肾则水不上泛,痰也自消;温肾则脾旺,脾健运,水湿不能停聚为痰,滋肾则虚火降,不能灼液为痰。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乃治本大法。

总之,采用不同治疗法则:热痰宜清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治其本,治在肺、脾、肾。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5岁,2003年3月15日初诊,有支气管哮喘史30余年,近年来形瘦神惫,畏寒怕冷,1周前突然哮喘发作,气喘不能平卧,痰多而粘,咳之难出,胸中窒闷,西医治疗效不显,遂看中医,诊见面青肢冷,喘促张口抬肩,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辨证:哮证。系痰湿阻肺,肺失肃降。治法:祛痰降气平喘。方药:姜半夏9g,陈皮6g,炙苏子9g,白芥子9g,莱菔子9g,沉香3g(后入),炙麻黄6g,杏仁15g,款冬花10g,3剂。二诊,气喘渐平,已能平卧,喉中痰鸣消失。遂以二陈汤合金匮肾气丸以治其本。

按:本例痰湿证为痰湿阻肺,肺失肃降,气喘胸闷属实,但老年咳喘日久脾肾阳气渐衰,故近年来形瘦神惫,畏寒怕冷,此为本虚,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燥湿祛痰降气以通畅气机,沉香降气,使 气顺痰消喘平,麻黄、杏仁、款冬花宣肺化痰平喘。病缓后继用二陈汤合金匮肾气丸即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又可温肾纳气以治其根本。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劳教所

(收稿日期:2003-12-30)(编辑 小川)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4年第2卷第5B期]栏目

浅谈痰证的治则

痰证在中医学中即是水湿停积于机体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涉及临床各科,包括许多疑难杂症和常见多发病。

1 痰证的形成

痰证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清代叶天士所论。“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郁,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常,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肾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更为阴虚劳证,龙相之火上炎灼肺,以致痰饮者”。由此可见,痰证的形成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在机体内运化失常,体内精气不能化生气血,遇阴寒凝聚而生痰。痰之为病,随气机升降,可内蕴脏腑阻碍气机,外达经络阻碍气血运行,便身皆到,在病理上又与气、火、瘀相互影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端,变幻莫测。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 痰证的治则

2.1 治痰以防变生诸证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必求其本,对生痰之源脾肾而言,脾肾病变为因,痰为果;痰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一旦形成,可变果为因,变生诸证,即因病生痰,因痰生病。痰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风痰、顽痰之不同,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基本方,二陈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治痰要药,陈皮理气燥湿,顺气消痰,茯苓健脾渗湿,共奏和胃理气,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湿痰。寒痰可于方中加干姜、细辛;热痰者,加瓜蒌、竹茹、黄芩;风痰者,加南星、白附子;顽痰者,加礞石、海浮石。如治痰火上扰,虚烦不得眠用温胆汤,治肺肾阴亏,痰湿内盛用金水六君煎,均由二陈汤化裁而来,对发病急,病势凶,变化快的老痰、顽痰,应使用逐痰法和吐痰法急祛其痰。由于痰在病理上与气、火、瘀相互影响,所以治痰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调达气机以气顺痰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之顺矣”。二陈汤以陈皮理气即是此意,调气法可按气滞、气逆、气虚的不同选用行气、降气、益气各法。(2)化痰兼化瘀,防止痰瘀互结。痰浊、瘀血均为人体阴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的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痰证可致瘀,瘀证易生痰。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顽痰之证,如瘰疬、瘿瘤不是单纯

的痰证,而是痰瘀互结,故应痰瘀同治,有所侧重。(3)清热泻火以防痰火之煎熬。痰郁日久,极寒化热,痰因于火动的惊痰、火痰、老痰、顽痰,祛痰中应加清热泻火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功,将顺气清火与化痰法合用,使气顺火降,热清则痰消,痰消火无所附,诸证可除。如礞石滚痰丸中礞石逐痰,大黄、黄芩清热泻火,沉香降气,治实热老痰之证。

2.2 治痰治本,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 痰证之病多为本虚标实,当标实已退,痰浊渐化,痰火渐清,疾病的缓解期则应纠其本源调补脾肾。“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醒脾、健脾、温脾以化湿而痰无由生,温肾则水不上泛,痰也自消;温肾则脾旺,脾健运,水湿不能停聚为痰,滋肾则虚火降,不能灼液为痰。调治脾肾以绝生痰之源乃治本大法。

总之,采用不同治疗法则:热痰宜清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治其本,治在肺、脾、肾。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5岁,2003年3月15日初诊,有支气管哮喘史30余年,近年来形瘦神惫,畏寒怕冷,1周前突然哮喘发作,气喘不能平卧,痰多而粘,咳之难出,胸中窒闷,西医治疗效不显,遂看中医,诊见面青肢冷,喘促张口抬肩,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辨证:哮证。系痰湿阻肺,肺失肃降。治法:祛痰降气平喘。方药:姜半夏9g,陈皮6g,炙苏子9g,白芥子9g,莱菔子9g,沉香3g(后入),炙麻黄6g,杏仁15g,款冬花10g,3剂。二诊,气喘渐平,已能平卧,喉中痰鸣消失。遂以二陈汤合金匮肾气丸以治其本。

按:本例痰湿证为痰湿阻肺,肺失肃降,气喘胸闷属实,但老年咳喘日久脾肾阳气渐衰,故近年来形瘦神惫,畏寒怕冷,此为本虚,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燥湿祛痰降气以通畅气机,沉香降气,使 气顺痰消喘平,麻黄、杏仁、款冬花宣肺化痰平喘。病缓后继用二陈汤合金匮肾气丸即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又可温肾纳气以治其根本。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省济南市劳教所

(收稿日期:2003-12-30)(编辑 小川)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4年第2卷第5B期]栏目

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体会

小儿咳嗽发病率极高,尤以冬春二季为最。笔者以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效果尚称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2004年3月~2005年3月的门诊病例,共102例,男54例,女48例;年龄2周岁以内37例,2~6周岁48例,6~13周岁17例。发病时间2天以内31例,3~7天40例,8~15天17例,16天~1个月14例。其中风寒型16例,风热型21例,痰热型30例,痰湿型22例,气虚型8例,阴虚型5例。

1.2证候分型

1.2.1 风寒型 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1.2.2 风热型 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2.3 痰热型 咳嗽痰黄白稠黏,咳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2.4 痰湿型 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滑。

1.2.5 气虚型 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多汗易感冒,舌淡,脉无力。

1.2.6 阴虚型 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 本病治则以健脾理气,清肺化痰为主。方选二陈汤加减:陈皮6~9g,半夏6~9g,茯苓10~15g, 黄芩6~9g,鱼腥草6~12g,枳壳6~9g,竹茹10~15g,前胡6~9g,杏仁3~5g,神曲15g。风寒型上方去黄芩,加藿香、苏梗;风热型加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痰热型加葶苈子、石膏、川贝母、天竺黄;痰湿型加莱菔子、山楂;气虚型加黄芪、党参、白芍;阴虚型去黄芩、半夏,加沙参、麦冬、玄参。煎法为上药加水500ml,浓煎100ml匀服,日1剂,连服5剂为1个疗程。

1.4 诊断标准 疗效标准参考《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口罗音消失,无发热。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各证候分型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各证候分型的治疗结果

由表1可知,102例中治愈74例(72.55%),好转22例(21.57%),未愈6例(5.88%),总有效率为94.12%。临床以痰热型最多见,痰湿、风热、风寒型次之,四者疗效较好,而气、阴虚型较少见,疗效欠佳。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11个月,母代诉咳嗽痰多,喉中痰鸣,伴发热1天,T 38.3℃,唇干口燥,烦躁不宁,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干结,2天未行,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查体:神烦,咽红,心脏听诊正常,双肺痰鸣音,少许散在干口罗音。中医辨证属痰热咳嗽,治宜清热化痰,健脾理气。方药:陈皮6g,半夏6g,杏仁5g,前胡6g,茯苓10g,枳壳6g,黄芩6g,竹茹10g,鱼腥草10g,葶苈子5g,苏子6g,石膏15g,川贝5g,甘草3g。上方浓煎取100ml匀服,1剂后排出黏糊状便2次,热退,咳减,听诊双肺干口罗音减少。复以上方去石膏,加天竺黄6g,神曲15g,再服2剂后咳嗽消失,无热,双肺听诊正常,余症皆消。

4 体会

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能自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多肺脾同病。故在治疗咳嗽时以健脾理气,清肺化痰为主。取陈皮、半夏之理气燥湿化痰之功,复加黄芩、鱼腥草以清解肺热,治其生痰之源,脾运湿化则气机调畅,肺气肃降功能得以恢复。本方对痰湿热型咳嗽疗效较佳,而对气、阴虚型咳嗽疗效欠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 350007 福建福州,福州市第二医院.   (编辑:云 兆)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5年第3卷第14期]栏目

二陈汤加减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中渗)为一种发病急、病情重、严重危害视力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病因复杂,治疗不易,我院应用二陈汤加减治疗中渗,疗效满意,现将治疗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42眼),其中男22例,女20例,右眼24例,左眼18例,年龄18~43(32±12.5)岁,发病到就治时间3~9天。

1.2 诊断标准 (1)患眼外观好;(2)视力下降,视物变形;(3)眼底检查,病变局限于黄斑部,渗出,水肿,偶见深层出血;(4)眼底萤光造影可见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的新生血管。

1.3 治疗方法 以二陈汤为主组成基本方(陈皮10g,制半夏10g,茯苓10g,甘草6g),根据眼部体征、全身表现、舌质、舌苔、脉象等再行加减。

1.4 疗效标准 痊愈:眼部症状、体征消失,且视力达到发病前或1.0以上;显效:眼部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视力>0.5;好转:眼部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视力有提高,但<0.5;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效,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最少提高2行,最多提高8行,治愈8只眼占19%,显效31眼,占73.8%,好转3眼,占7.2%,治疗前后视力变化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

3 讨论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视瞻有色”,其病因病机系为脾虚湿停,湿热内蕴,浊气上蒸清 窍,引起眼底水肿渗出、出血。中药二陈汤为治湿痰之主方。湿痰之证,多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脾为生痰之源,中医认为“脾主为卫”,“四季脾旺不受邪”。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意在健脾化湿,理气和中。根据现代药物实验研究 [1] :方中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同时陈皮具有抗炎作用,陈皮中的橙皮甙与甲基橙皮甙均有维生素P样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微血管的出血;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抗炎、抗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而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且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由于中渗基本病变为多种因素(如组织胞浆茵病、弓形虫病、结核等)引起的肉芽肿性炎症,破坏了Bruch膜,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进入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渗漏、出血、机化,最后瘢痕,使中心视力发生永久性损害 [2] 。由于本病病因不明,西医治疗多为诊断性治疗,而二陈汤的作用机制符合中渗的发病机制,因此具有疗效高、视力恢复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无激素或抗结核治疗的毒副作用,为病因学治疗赢得了时间,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109-111.

2 刘家骑,李凤鸣.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7-59.

作者单位:210029江苏省中医院药剂科. 江苏省中医院眼科中心

(收稿日期:2004-01-16) (编辑罗彬)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6073.html

更多阅读

31:二三君子、口若悬河、八仙过海

【成语】二三君子【拼音】èr sān jūn zǐ【解释】二三: 约数。表示较少的数目。 君子 :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全句指:各路豪杰。也就是王莽时代的(坞壁组织)。【出处】《晋书&#8226;庾衮传》也记载:“(庾衮)乃集诸群士

北京润清园:泡私汤、看春晚---我的2011除夕夜

预订篇----之前计划了很久想出境游,但是春节出游的价格暴涨,于是我的出游计划一改再改,最后成了北京周边游。周边就周边吧,也算游啊!经过同事推荐,选择了润清园私汤温泉,私汤很火,需要提前至少1个月预订。我是在10年12月预订的除夕夜,通过携

美图日志:二〇一三年五月图

美图日志:二〇一三年五月(图)2013年5月1日,马尼拉,一名负责安保的警察走过堆满了盾牌和头盔的总统府前。当地工人联盟聚集在马尼拉的街道上,要求提高待遇、降低物价老秋:跟工人对话的是盾牌和头盔2013年5月2日,香港尖沙咀,一只巨型充气橡皮

声明:《主题:二陈汤转看》为网友笑醉倾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