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不必陌生,辩证唯物主义常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那么,这句话放在学术研究上似乎也同样有效,有什么样的学术观就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不存在脱离学术观的研究方法,也不存在脱离研究方法的学术观,因此,一个人使用的研究方法必然和他的学术观息息相关。
如前文所示,在一个以生活为业,立足实际,反映生活世界的学术观身边,必然陪伴着那最为契合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这里所说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主要有三个理论实践来源:
一是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不仔细看,很多人以为我直接引用了的戈夫曼的书名,其实不然,戈夫曼的重点在于日常生活中“人”的自我呈现,而我则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戈夫曼通过戏剧表演的观点,讨论了个体人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如何向他人呈现自己和他人的活动方式,并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一系列印象。虽然如此,戈夫曼的对于日常生活的戏剧表演依旧给我不少灵感,作为人格存在的日常生活也能分为前台—后台,我们在调研中观察到的日常生活也许只是调研对象的合伙表演,而真正的日常逻辑或许从不在我们面前展现。当然,这种集体的表演有很大的缺陷,就是难以应付长时间的观看,只有我们调研的时间足够长,观察的足够细,那么就能觉察调研对象日常生活的真实运转。
二是常人方法学。常人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在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们的行动又具有权宜性,索引性和反身性,充分显示了日常生活中人的行动、社会活动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对于日常生活逻辑的研究,对于地方性知识的研究,对于复杂生活世界的反映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这一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最深刻的理论补充。
三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都是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我们对于调研对象日常生活的研究往往也是从实际观察入手,从日常经验出发,不断比较不断追问才形成理论雏形,“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充分汲取扎根理论的精髓,还能为理论形成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除此之外,这一研究方法对于其他社会学研究方法如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也多有借鉴,稍微不同的是,它更强调研究对象的自我运行,自我呈现,以减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无意干涉。在具体调研实践中,以生活为业的学术观与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这一研究方法相辅相成,发挥了如下作用:
首先,有助于减少信息失误。以往在我们的调研中,不是做调查问卷就是做个案访谈,本以为数据、故事都占全,其实也有不少失误。根据戈夫曼的表演理论,我们来到调研地点,与调研对象接触,他们对于我们,也有个前台—后台的区分,因为身份差异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他们给予我们的信息,很难如实反映他们的真实情况,也就造成了信息获取的错漏失误。而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这一研究方法讲究的是长时间段的参与非参与观察,随着我们影响的淡化,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我们自会从生活中补全信息,挽救失误。
其次,有助于拓展问题思路。我们大多时候调研都是围绕一个思路,访谈一类人,获取一类信息,不管正确与否,到时间转身就走,这样不仅造成研究逻辑先于生活逻辑,也简化了问题思路。其实日常生活很丰富,绝对不是一个几个逻辑就能概括,面对复杂的生活,需要复杂的研究方法,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不仅能够展现生活的实践性,还能拓展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促进更多理论的诞生。
最后,有助于深化研究历程。通过调研对象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经过广博的生活洗礼,我们终将收回那份浅薄,终将明白任何村庄都不会因我们的到来而不同,任何人也不会因我们的访谈而留声,我们之于他们,只是过客匆匆。反思调研生活,深化研究历程,才会使我们在下一次的征程中更有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