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儿皇帝”40 唐代宗李豫 儿皇帝毛敬瑭

七 唐 代宗 李豫(727——779)

李豫出生的第三天,他的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就断言:“这孙子,比他爹有福!”

他爹是肃宗李亨,在太子位置上苦熬了十八年才转正,仅仅过了七年瘾就驾崩了;而他只做了四年太子就即了位,一直当了十七年天子。这一对父子,福分大不相同。

二十三岁之前,李豫曾用名李俶,大概是他那能掐会算的爷爷的主意。“俶”有“开始”之意,李隆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开创大唐王朝新时代,把老李家的事业做大做强。不过,“俶”的另一个含义是“整理”,一般与“装”字合在一起,“俶装”就是“整理行装”,就是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整理行装”有时是好事,比如求学、旅游、升迁、做倒插门女婿等;有时也是坏事,比如逃难。李俶还只是一个普通的王爷时,就与他爹、他爷爷一起“俶装”,被安禄山赶出了长安;后来,他当皇帝时,又被吐蕃人撵出了京城。难道是“俶”字惹的祸?

也许是觉得“俶”字不是那么很吉利,李俶三十二岁被册封为太子时,他爹李亨就给儿子改了名,唤作“豫”。

“豫”字含义极佳,是“快乐、喜悦、安适”的意思,表达出他那倒霉的老爹对儿子的无限祝福。

然而,李豫这一辈子并不“豫”。幼年时,他的母亲吴氏就去世了,年仅十八岁。母爱对李豫而言,是遥远的、破碎的记忆残片;当了太子后,继母张皇后屡屡想把他拉下马,换成自己的儿子。吉人自有天相,张皇后亲生的儿子夭折了,次子又太小,让李豫逃过一劫;登基以后,李豫的日子并不舒心。境外的吐蕃不断地敲打他,回纥屡屡要挟他;国内的地方军阀乘乱而起,割据称雄,形成所谓的“藩镇”,不守纪律,不听指挥,使皇帝的权力只限于京都及其附近。

李豫认为,外患不足惧,藩镇不可怕,即便闹事,自有郭子仪等一干忠臣良将去收拾他们;让他真正感到“不豫”的,是身边的“四大恶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生一茬,一茬比一茬耐药、难缠,整得他头大。

除此以外,家务事也不让他省心,宝贝女儿与乘龙快婿时不时地闹点小摩擦,让他这个皇帝不得不低声下气地进行调解。直到闭眼前的那一刻,他才长出最后一口气:俺,终于“豫”了,再也不用“俶装”了。

(一)恶贯满盈李辅国

用“恶贯满盈”来形容李辅国,实不为过。宝应元年(762)四月,这个老太监悍然发动政变,捕杀了皇后张氏,吓死了皇帝李亨,犯下了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就算把他用零刀子剐了,也不解恨。

李豫对李辅国的情感较为复杂,总起来就是:一分感激,二分仇恨,七分恐惧。

如果不是李辅国杀了张皇后,张皇后就可能立李豫同父异母的弟弟越王李系为帝。到那时,李豫怕是连小命都保不住,更不用说爬上皇位了;如果不是李辅国吓死了他病中的老爹,李豫也不能提前登基。就这两点而言,李豫还是对李辅国心存感激的。

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虽然李亨早已病入膏肓,迟早是个死,但李辅国惊吓了他老人家,使之提前咽气,是个间接凶手。李豫不恨李辅国,还成个人吗!所以,仇恨还是应该有的,只是多少问题。

李豫怕的不是李辅国这个人,而是他手下的兵,手中的刀。这老小子掌管禁军多年,上下左右都是他的亲信爪牙,形成了一个皇帝都管不了的独立王国,和想管皇帝的武装集团。稍有不慎,李豫这个皇帝的人头都可能安不牢靠。他,能不怕吗!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消除恐惧的放射源。自打登上皇位那一天起,李豫就暗中打定了除掉李辅国的主意。

李辅国并不知道李豫的心思,更不懂得以反革命的两手对付革命的两手,因为他一向自我感觉良好。他常常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自我欣赏:瞧俺能的!吓死了皇帝,处死了皇后,谁也不能把俺咋的!这个天下,究竟是哪个李家的呢?

当初他发动政变前夕,就向同党宣布了他的决策:铲除张皇后,拥立豫太子。他为何不立李豫的其他兄弟呢?因为他与李豫缘份极深,渊源极长。

长期以来,李辅国与李豫关系一直很融洽。早年间,二人是主仆关系,李辅国在东宫侍候李豫的父亲李亨时,就一直将李亨的长子李豫当成自己的小主人,他是看着李豫长大的。可以想象的是,李豫当年肯定也曾将李辅国当成马骑,让他驮着自己到处玩耍。日久生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李豫几乎离不开李辅国了,这一点从李豫长大后的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至德元载(756)九月,为了平定安禄山之乱,肃宗李亨设立了天下兵马元帅府,任命三十岁的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负责全国军事。李辅国也没闲着,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一职,相当于总参谋长,调兵遣将。组织战役、筹备粮草等都由他一手操持。

试想,如果没有皇帝李亨的赏识和李豫的信任,这么重要的职务能落在一个太监的身上吗?此时的二人,又成了上下级关系,甚至可以说,当年的行军长史李泌是皇帝李亨的智囊,李辅国就是李豫的心腹。

正是因为有如此缘分和渊源,李豫成了李辅国心目中唯一的皇帝人选。他想到做到,一手将李豫推上了皇帝宝座。李辅国自己为啥不当皇帝?别忘了,他是个太监,身上缺这个少那个的,连个男人都当不成,何况男人中的极品呢!

李豫登基时已经三十六岁了,正值壮年,很想干出点名堂来,今天做个重要讲话,明天发个重要指示,忙得脚不沾地,这让五十九岁的李辅国很是不爽。一日,李豫刚要对国事表达重大看法,李辅国昂着头、瞪起眼,厉声道:“你老人家只管老老实实地在宫里呆着!外头的事,别管!俺就办了!”

李豫心头一震,刚要发作,转念一想:这老东西攥着刀把子,惹毛了他,不是好耍子!他赶紧摁住肚子中的蛤蟆,不敢让李辅国看出自己有气,满脸堆笑,说:“你办事,俺放心!”李辅国这才满意地扬长而去。

刀架在脖子上,谁敢不听话?除非不想活了。李豫还没有活够,还不想当死皇帝,只能在李辅国面前低头。他放下皇帝的架子,主动向李辅国示好。从登基的第六天开始,他就改了对李辅国的称呼,既不叫他李公公,也不是李尚书,而是“尚父”。

“尚父”的意思是“可尊敬的父辈”,相当于“干爹”,但比“干爹”要庄重不少。最初周武王尊称姜子牙为“尚父”。姜子牙有福,能得善终,后世的“尚父”们就没有他那么走运了,吕“尚父”吕不韦被毒毙,董“尚父”董卓被砍头。李辅国现在居然也成了“尚父”,心中得意,却不知死期将至。李豫这么做亦有些过分,他父亲才死了几天,尸骨未寒,就急急忙忙找了“干爹”,还是个太监,也算是个不孝之帝了。

李辅国并不满足于一个“尚父”的空名,伸出白白胖胖的小手又要了两个官衔:司空、中书令。司空是一品,位及人臣;中书令有实权,想干啥就干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马上将曾经阻扰他当宰相的户部尚书萧华,远远地贬到外地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司马。出了这口恶气,他才觉得自己身上似乎啥也不少。

李辅国的蛮横,不仅使皇帝不快,也使别人不爽。时任飞龙副使兼左监门卫将的另一个大太监程元振,原本是李辅国的亲信副手,狼狈为奸,共同发动了铲除张皇后的政变,也是李豫登基为帝的“有功之臣”。他看出李豫对李辅国的不满,又觉得李辅国挡了自己的权路,处心积虑地要将李辅国扳倒。

宝应元年(762)六月,程元振偷偷溜到李豫面前,咬着皇帝的耳朵如此这般一番,说得李豫两只眼睛闪闪放光,立即下令免去李辅国兵部尚书和天下兵马元帅府行军司马的兼职,解除了他的兵权。

李辅国当然不服,跑道李豫那里,刚要骂娘,一眼瞥见一旁面色铁青、眼冒寒光的程元振,一下子成了驼背,灰溜溜地滚了出去。他心中很清楚,程元振在禁军中比他还有人缘,既有酒肉朋友,也有铁杆哥们,他要是不站在自己一边,禁军是不听自己的指挥的。

回到家中的李辅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停地绕圈子,思谋着如何卷土重来。猛可地听到门外花炮齐鸣,人声鼎沸。一打听,方知道长安城中的百姓自发地庆祝他的下台。

丢了兵权,反了亲信,失了人心,李辅国顿时撒了气,知道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只好打点精神,上书李豫,要求辞去所有官职,退居二线。李豫对他还不错,批准了他的要求,免去了他的中书令等实职,但封他为博陆王。太监封王,开了大唐的先例。

皇帝如此恩典,李辅国心思又有点活动,盘算着以情动人,靠舌头夺回权力。他找到李豫,跪在地下,咚咚磕了无数响头,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哽咽道:“老奴俺伺候不了郎君了,就让俺到九泉之下伺候先帝吧!”

“郎君”是家奴对小主人的称呼。李辅国企图借此唤起李豫的回忆,意思是说:俺伺候你三十多年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不能这样对俺。李豫心中很是反感:谁是你的郎君!那几天你牛的时候,眼里都没有皇帝了,还会有郎君吗!你还口口声声要去伺候俺爹,俺爹不是叫你吓死的吗!少在俺这里撇清!心里虽然这么想,嘴上却不能这么说,这老东西还是立过大功的。李豫扯了几句咸淡,就把李辅国打发走了。

也是该着倒霉,李辅国那句“请归地下事先帝”提醒了李豫。皇帝事后猛拍大腿:着啊!你老小子不是申请去当地下工作者吗?俺成全你!

怎么成全?李豫犯了难。李辅国绝不能留在世上,一是怕他日后作怪,二是李豫要替父报仇,博一个孝子的美名。李豫想了又想:杀是要杀的,但不能公开杀,怕宫中那帮有实权的太监兔死狐悲,铤而走险,那可就大大不妙了!而且,没有他,俺怕是当不了这个皇帝,俺不能让功臣们寒心。

这点小事难不倒英明的皇帝李豫。四个月后,他亲自委派一个武林高手,深夜潜入李宅,摘了老太监的项上人头,卸了一条胳膊。李豫将李辅国的头颅扔进了粪坑,喂了蛆虫。然后下诏追赠李辅国为太傅,派人亲切慰问其家属,发了一大笔抚恤金。

李辅国的丧事办得极为风光。皇帝下令用香木给他刻了一个脑袋,隆重下葬,是这个死太监的身体免于“两头”尽失。李豫真是有情有义!

(二) 作恶多端程元振

踢开了李辅国这个绊脚石,程元振可谓名利双收,即成了李豫眼中闪闪发光的红人,又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兼内侍监,总管禁军,封邠国公,比李辅国生前还要牛气。

此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时任左仆射兼山陵使的裴冕,在一次办公会议上与程元振发生了争执。程元振哪能咽下这口气,告了御状。李豫将裴冕降为地方刺史,撵出了京城。

收拾完裴冕,程元振还不罢休,又将矛头对准了宰相兼兵部尚书来瑱。

来瑱还有一个兼职,即山南东道节度使。节度使相当于后世的军区司令,辖区为一州或数州之地,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安史之乱中,节度使渐成气候,形成尾大不掉的所谓“藩镇”,不太听中央甚至皇帝的招呼,时不时地闹出点动静来。李豫这个皇帝也拿他们没辙,能哄则哄,不能哄就出兵表示一下,往往是不了了之。

程元振以中央大员自居,没把皇帝也奈何不了的节度使们放在眼里,纯粹属于无“知”无畏。他经常找节度使办点私事,给亲戚安排个工作,谋个一官半职,或是“借”点小钱。

大部分节度使虽然不听上面的指挥,但也不想公开撕破脸皮,对中央还是表面上装出一副尊敬的模样来。他们并不想落个“叛军”的名号,不想像安禄山、史思明那样成为全国人民的公敌。对于程元振表面客气的请托或赤裸裸的敲诈勒索,节度使们大都予以满足。屡屡得手的程元振又去打来瑱的主意,满心希望再发笔横财。

来瑱出身将门,少年时就已春风得意,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又屡立战功,既有傲气又有傲骨,偏不买帐,断然拒绝了程元振的要求。程元振脸上无光,一直怀恨在心。

上调中央后,来瑱将自己的部队留在了地方,只身带着数十名贴身护卫到长安赴任。程元振大喜:老虎离了山,还有啥能耐?京城可是俺的地盘,收拾你还不容易!

在程元振的指使下,他的亲信向李豫打小报告,说来瑱当年曾于安史叛军勾勾搭搭,使国家损兵折将。李豫大怒,找来程元振商议。程元振乘机道:“来瑱在地方时就不听调遣,当了宰相后对皇帝还是不恭敬,不服气,常常说些不三不四的话。”李豫脸上青红不定,马上下令将来瑱撤职流放。程元振生怕夜长梦多,鼓动李豫又追加了一道命令,赐死来瑱。

来瑱之死,让其他节度使心生恐惧,不敢轻易到长安去,生怕自己成为来瑱第二。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程元振又在李豫面前大说同华节度使李怀让的坏话。李怀让在节度使中,兵马不多,实力偏弱,听说程元振暗中捣鼓自己,吓得自杀了。

凭着一条生花“毒”舌,程元振一口气害死了两个节度使,得意非凡,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除了皇帝。他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李豫的工具。

李豫一直对节度使独霸一方,不听指挥,耿耿于怀,一心想要“削藩”,铲除地方势力,谋求中央一统。程元振两次进谗,使李豫两度有机会发难,解决了两个节度使。这使得皇帝对身边的这个太监更加重用,因为狗要是不叫,主人是不能抄起棍子发威的。从此,李豫对程元振无比信任,结果是引来了一场大祸。

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大举入侵,唐军一败再败。程元振不知何故,严密封锁消息,把李豫瞒了个结结实实。三个月后,吐蕃兵临长安城下,李豫这才醒悟,赶紧“俶装”,狼狈出逃。京城失陷,百姓遭殃。

逃到陕州(今河南陕县一带)的李豫,连发多道紧急诏书,调集各地兵马前来救驾。可怪的是,李豫望穿双眼,也不见一兵一卒,不仅拥兵自立的节度使们不来,就连名将兼忠臣李光弼等人也按兵不动。原来,程元振心理阴暗,嫉贤妒能,谁有功就害谁,吓得谁也不敢到皇帝的跟前来,因为他的身边有只逮谁咬谁的疯狗!

跟随李豫逃难的大官们,更是害怕程元振,无人敢于出头揭发他的恶行。倒是一个小小的太常博士柳伉挺身而出,冒死上奏,严正指出,只有斩了程元振,才能引来四方兵。

李豫不愧是圣明天子,危难之中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决定丢卒保帅。他高高举起屠刀,砍向程元振,一刀砍去了他的职务,一刀砍去了他的封爵。程元振保住了小命,喜滋滋地回家养老去了。李豫实在舍不得这个大太监,毕竟他帮自己上了台,又帮自己杀了两个节度使,功莫大焉!

此害一去,天下归心。各路人马纷起,最终赶跑吐蕃,收复长安。落难的皇帝又回了家。

程元振并不傻,知道皇帝割舍不了自己,早晚还要用他的。打听到李豫回到了皇宫,程元振立即扮成一个娘们,潜回首都。太监扮娘们,自有后天的优势,几乎不用化妆。主管首都治安的京兆府的捕快们,见惯了太监,一眼就看穿了程元振的把戏,将其逮捕。

李豫知道程元振回京的消息的同时,也收到了御史的奏章,指控程元振图谋不轨,罪不可恕。他担心起用这个太监,会再度引发众叛亲离的局面,忍痛割爱,下令流放。程元振最后死于江陵,有人说是病亡,有人说是为仇家所杀,总之未得善终。

(三) 凶神恶煞鱼朝恩

程元振倒台后,另一个大太监浮出了水面,他叫鱼朝恩。

早在肃宗李亨时期,鱼朝恩就极受器重。乾元元年(758)九月,李亨命令郭子仪等七个节度使帅二十万人马讨伐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又让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人相助。考虑到郭子仪、李光弼二人职务相当,威望相当,怕他们谁也不服谁,李豫就没有指定一个最高指挥官,而是让太监鱼朝恩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名为监军,实为元帅,郭、李等人都在他的领导之下。从此以后,鱼朝恩逐渐掌握军队。

鱼朝恩很有头脑,会做官亦会做人。李豫被吐蕃撵出长安、逃往陕州时,鱼朝恩率在陕的全体将士前来迎驾。警卫工作做得好,让李豫有了安全感;伙食工作也不错,伺候得皇上还胖了几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豫对这个太监印象极佳,准备大用。

程元振倒台后,回到长安的李豫立即任命鱼太监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不仅是全国的总监军,而且主管禁军,负责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李豫重用太监,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地方节度使不听调遣,朝中大臣各有门派,他这个皇帝也只能指望身边的太监。

鱼朝恩久在军中,常临前线,动不动以皇帝的名义发表讲话,大小将领都得乖乖服从,惯出了他的军阀脾气,不论啥事都要说了算,极为骄横。同时,他又畏敌如虎,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溜之大吉。

永泰元年(765)九月,吐蕃再度打至长安城下。李豫一咬牙,下诏亲征。鱼朝恩献上一计,在京城强征用私人马匹,令所有男子都去当兵,一时间城中鸡飞狗跳,人心惶惶,纷纷逃难,难以制止。鱼朝恩也觉得大事不妙,心中发慌,企图带着李豫去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投靠节度使郭子仪。

一日清晨,百官上朝,等了很久,不见皇帝前来训话。突然,鱼朝恩全身披挂,带着十几个举着寒光闪闪的钢刀的禁军士兵,从宫中涌出,恶狠狠地叫道:“吐蕃又打来了,皇上要去河中,你们看如何?”

朝中大臣全都吓傻了,一片寂静。倒是一个担任给事的刘姓小官,挺身而出,厉声喝道:“鱼公公要造反吗!现在大军云集,正是与吐蕃决战的大好机会,你却要挟天子逃命。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鱼朝恩心中本就打鼓,也怕背上劫持皇帝的恶名,见有人反对,当场泄了气,灰溜溜地滚了出去。好在老天保佑李豫,一连下了八天八夜倾盆大雨。吐蕃屯兵坚城之下,前进不得,害怕外围的唐军乘势进攻,使自己陷入内外夹击的险境,不得不解围而去。其实,城中的李豫畏敌如虎,哪敢贸然出击!

强敌走了,长安城便成了鱼朝恩的天下。这个老太监,比李辅国、程元振还要专横狠毒几分,整得李豫灰头土脸。

鱼朝恩的拿手好戏是敛财。除了卖官鬻爵、收受黑金之外,他还有一手绝招,叫“吃大户”。

大概他手头有一本长安胡人编的“财富排行榜”,日夜研究,看谁有钱,而且不大搭理他,便找来一些地痞无赖,让他们诬告富豪。理由无非是里通外国,或是偷税漏税,或是勾结官府中的腐败分子,或是为富不仁、称霸一方、黑白通吃等等。然后,他派出首都警卫部队,上门擒拿,关入地牢,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务求办成铁案。

天子脚下的富豪或大款们,哪个屁股干净呢?找他们的毛病还不容易!拿到富豪们的白纸黑字、签字画押的交代材料,就等于拿到他们家的保险柜钥匙或是银行卡的密码,鱼朝恩因此发了大财。

他以国家的名义派出国家的军队,对富豪的豪宅进行地毯式搜查,挖地三尺,收获大大地有。除了拿出一小部分赏给告密者外,大头都归了鱼太监。他并没有独吞,而是让亲信们都跟着沾光,至少也要让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因为他知道,独吞意味着自绝于人民,以后谁替他干活?他可不做自绝财路的傻事。

发财以后,他一手拿着官印,一手数着元宝,对着“财富排行榜”嘿嘿冷笑:“怪不得一千二百年之后,人们把它叫做‘杀猪榜’,有道理!”

鱼朝恩的行为,当然有人不服,告到了李豫那里。李豫压根不管,因为他也分了不少羹。鱼朝恩善拍马屁,而且不惜血本,花了上万亿修了一座章敬寺,以纪念李豫那位十八岁就死了的老娘吴氏,把李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他怎么可能去管老鱼的闲事呢?

鱼太监不仅要财,还要“名”。这个“名”不是官名,是“才名”,他自以为是文武全才。

当了几年监军,鱼朝恩还真上过战场,也指挥打了几次胜仗,觉得自己比当时的名将郭子仪还要高明。他不想让人仅仅把自己当成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武将,因为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武将的地位一直低于文官。所以,他拼命涂脂抹粉,想把自己装扮成一名儒将,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这老小子文化水平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也就会写几个字,勉强读通文章,但极有胆气和超乎寻常的自信,居然在国子监这个帝国最高的学府开讲四书五经。听讲的人还真不少,除了朝中重臣,大都是他的部下,一群只会耍枪弄棍的丘八。台上唾沫横飞,颠三倒四;台下不知所云,东倒西歪,成了大唐的一道别致的景观。

真正能使鱼朝恩意气风发的地方,是在朝堂之上。皇帝端坐龙椅,如泥塑的菩萨,一语不发;大臣拱立于丹墀之下,唯唯诺诺;鱼太监站在天子身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凡是他提出的建议,李豫无一不准;凡是他推荐的干部,李豫无一不用;凡是他所憎恶的官员,李豫无一不撤。

李豫乘他偶尔未能出席办公会议之时,自己处理了一些事情,事后忘了与之通气,鱼朝恩大怒,四处扬言:“太不象话了,俺不点头,事就能办吗!”李豫知道后,心中很不舒服。

养儿防老,人之常情。太监也不例外。他们自己无法生育,大都去抱养一个或数个,过过有人叫爹的干瘾。鱼朝恩最喜欢一个养子,叫鱼令徽,年纪轻轻就当了内给使一职,白领工资不上班。某日,鱼少爷不知哪根筋不对,居然溜到单位上逛逛。同事、上司不敢对他爹咋样,正好拿他出气,冷嘲热讽,说他是个“绿蛤蟆”。唐制,三品以上穿紫衣,六品以下着绿。

鱼少爷受此窝囊气,哭着跑回家找到养爹,死活要穿紫。鱼朝恩心疼儿子,第二天早朝时,牵着儿子直接去见皇帝,尖声叫道:“俺儿子官太小,受人欺负,请陛下给他换件紫衣。”

李豫还没听明白什么事,不怕皇帝怕太监的吏部官员就已经手捧紫衣,恭恭敬敬地侍候鱼少爷换装。鱼少爷欢天喜地,鱼朝恩眉开眼笑,李豫哭笑不得,口是心非地言道:“贵公子穿上紫衣,倒也般配。”心里可实在不是滋味。

皇帝都不放在于眼里,其他人就更不在话下。大历元年(766)八月初四,几成危房的国子监修缮完毕。鱼朝恩要尝个鲜,以示自己重视教育,亲自登台解读《易经》。

他借题发挥,含沙射影,对听课的两位宰相王缙、元载大加讽刺,暗示他俩误国误民。王缙气得鼻子通红,胡子乱翘,而元载笑容满面,似乎并没有往心里去。下课后,鱼朝恩对人大发议论:“王缙发火了,这是人之常情,这老小子是个实诚人;元载皮笑肉不笑,不是什么好鸟!”

他的判断极为精准,元载的确城府很深,是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他冷眼观瞧,揣摩出了李豫的心思,秘密上奏,请求收拾鱼朝恩。君臣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动手。

鱼朝恩身体虽然缺了个别重要零件,心眼却没少。他知道朝中上下企图害他的还真大有人在,所以一直防备森严。他模仿东汉末年的董卓,组织了百余人的贴身警卫,由武艺高强的射生将周皓统领,出出进进时紧随护卫。同时,他又派亲信皇甫温出任陕州节度使,手握重兵,充当外援。

元载也不傻,虽未读过后世的《三国演义》,但毕竟读过不少书,对三国故事了然于胸。他以东汉末年的王允为榜样,用重金收买了周皓和皇甫温,斩断了鱼朝恩的左膀右臂。捕鱼的大网已经悄悄展开,这条大鱼却不知大祸即将临头,依然悠哉游哉。

鱼朝恩的另一个铁杆亲信、时任神策都虞侯的刘希暹,似乎有特异功能,嗅出了不祥的味道,提醒领导多加小心。鱼朝恩顿生警惕,三番五次试探李豫。李豫心怀鬼胎,脸上却是春风,见到老鱼时,又是赏酒,又是赐物,拍得老鱼通体舒泰,渐渐地又轻狂起来。

大历五年(770)三月,皇甫温由陕州来到首都,向李豫汇报工作。元载将他邀至家中,与周皓共同密谋,决定收网。元载向李豫合盘托出了计划,李豫面色凝重,嘱咐道:“再好好想想,看看有啥漏洞,千万不能让他倒咬一口!”

三月初十,正逢寒食节。李豫在宫中设下酒宴,盛情款待鱼朝恩。酒足饭饱之后,李豫留下急于回营的鱼朝恩,说是有事相商。鱼朝恩不知是计,欣然从命。

要和鱼朝恩商量的,无非是想要他的人头。李豫历数鱼朝恩的罪行,字字是血,声声是泪。鱼朝恩当然不服,攥拳瞪眼,破口大骂。正当他酣畅淋漓之时,周皓带人一拥而上,死死勒住了他的脖子。鱼朝恩双目凸起,扑腾了几下,变成了死鱼。到死他也不明白:周皓咋就成了皇帝的人呢?

(四)穷凶极恶元公辅

诛杀鱼朝恩之功,首推元载。此人字公辅,进士出身,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只是人品不好,善于钻营,靠着老婆的裙带一路青云直上。他老婆是李辅国的本家。

鱼朝恩死后,李豫对元载无尚感激,更为宠信和重用。搭上了皇帝这条线,元载更是不知天高地厚了,走起路来两眼朝上,也不怕摔着;嘴上也没个把门的,时不时地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自吹自擂,道是文武全才,古今第一。

他的权势并不亚于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这三个大太监。某日,他的一位长辈从外地入京,想讨要个一官半职。元载思量此公实乃庸才,无法安置,便写了一封信,让他去找河北节度使。

这位元姓长者求官心切,对元载又不大放心,怕他不给自己好生安排,半路上拆看了信件。一看之下,火冒三丈,原来是一封空函,除了元载的亲笔签名外,别无一字。元姓长者破口大骂,道是元载不是东西,戏弄长辈。骂完了,他准备掉头回家。转念一想,盘缠也没了,总不能饿着肚子回去吧,只好去河北碰碰运气,说不定还能划拉仨瓜俩枣的。

河北节度使看完了元载的空白书信,心中大悟,急忙将来人安置在当地最豪华的五星宾馆住下,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水路并陈,热情款待,最后赠绢千匹,礼送出境。元姓长者发了一笔横财,心中赞叹:元载这小子,真有两下子,一张白纸换得三辈子吃用不尽的东西!

拉帮结派,排除异己,是得意小人管用的手法,元载当然不能例外。岭南节度使徐浩,搜刮辖区范围内的奇珍异宝,恭恭敬敬结结实实地孝敬了元载,被上调进京,出任吏部侍郎。

这是掌控干部升迁的肥差,不几年徐浩就捞回了本钱。而原任吏部侍郎杨绾,偏不买元载的账,被迫下岗,调任清汤寡水的国子监祭酒。

元载最忌惮的人是李泌。此君在李豫父亲肃宗李亨是就极受尊宠。李豫上台后,对李泌待以师礼,时常请教军国大事,这让元载极为不爽,怕这个白衣隐士抢了自己的风头。元载公开对李豫说:“李泌与鱼朝恩走得很近,经常一起喝酒捞肉,肯定知道鱼朝恩的阴谋,却从不汇报,此人不可留在皇上身边。”

李豫没有搭理他。元载不死心,发动同党群起上书,攻击李泌,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李豫没有办法,含泪对李泌说:“元载容不下你,你很危险,俺看你还是到江南去避避风头吧!等俺收拾了元载,你再回来。”君臣二人洒泪而别。一个皇帝,居然保不住亦师亦友的隐士,心中的郁闷、无奈与愤怒可想而知。

赶走了李泌,元载仍然放心不下,怕李豫再相信别人,便提出了一个建议:“百官凡有事上奏,先要向部门长官请示,长官再汇报宰相,经批准后方可见到皇上。”李豫没辙,只好照准。从此,李豫的耳目尽失,彻底被架空,真的成了泥菩萨。

如此过了六年,元载越发嚣张,就连他的老婆孩子甚至秘书都公然批发乌纱帽,大发利市。帝国的首都乌烟瘴气,民怨沸腾。

李豫实在坐不住了,决定动手。大历十二年(777)三月二十八日,正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的元载,被突然闯入的禁军逮捕。具体指挥此次行动的是左金吾大将军吴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皇帝的娘舅。

李豫还算仁慈,没有公开处决元载,只是赐他自尽。元载没有自杀的勇气,哀求使者帮个忙,好让他快死。使者不紧不慢地说:“这事好办,只是您老人家得受点委屈。”言罢,脱下脚上的臭袜子,塞进元载的嘴里,然后勒死了他。他的老婆和三个儿子亦未能幸免,一家五口阴间团聚去了。

(五)无可奈何郭子仪

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这四大恶人,之所以落了个凄惨的下场,是因为他们公然向皇权提出了挑战。李豫这个皇帝,可以忍一时,绝不能忍一世,所以雷霆之下,四大恶人灰飞烟灭。

然而,当时的帝国之中,有一个人威望高于皇帝,军力强于朝廷,李豫却不能也不敢把他怎样。

此人便是郭子仪,将门之后,武举出身,熟谙兵法。安史之乱中,他出任朔方节度使,大败史思明,收复首都长安和东京洛阳。李豫称帝后,他又联合回纥,击退了吐蕃的入侵。天下因他而获得安定将近三十年。

对于这样一位身系国家和自己的安危的国之长城,李豫与他父亲肃宗一开始是不信任的。

乾元元年(758)八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军二十万讨伐死去的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李亨不设总领一切的司令官(元帅),派亲信太监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名为监军,实为统帅。

九节度使当然不听鱼朝恩的调遣,又不满意皇帝对他们猜疑,出工不出力;鱼朝恩亦无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本领,结果被前来救援的史思明打了个大败。

事后,鱼朝恩为推卸责任,在李亨面前屡进谗言,要求将其撤职查办。李亨不辨真伪,下令召郭子仪回京。郭子仪的部下怕他有个好歹,哭着喊着拦住去路。郭子仪借口礼送使者,快马加鞭而去。回京后,李亨命郭子仪闲居。

过了不到四年,即宝应元年(762)二月间,绛州(今山西新绛)发生兵变,形势危急。李亨不得已,重新起用郭子仪,封为汾阳王,率军平乱。郭子仪不费吹灰之力,斩了叛军首领,安定了局势。可惜李亨福薄,早早病逝,未能看到老将军的凯旋。

李豫即位后,掌权的程元振嫉妒郭子仪,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李豫对助他扳倒李辅国的程元振言听计从,再度将郭子仪回京闲住。

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大举入寇,一直打到长安周边。李豫大惊,不得不请郭子仪出山抗兵,自己仓皇逃出京城。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击败吐蕃,收复长安。从此,李豫在军事上全盘依仗郭子仪,把他当成了大唐王朝的守卫神;在政治上极为笼络,除封王外,让郭子仪当了二十四年的中书令(相当于宰相),并握有帝国最劲盛的军队;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部下出将入相者层出不穷,在经济上不惜血本,每月工资就两万缗(贯),其他赏赐不计其数。

李豫对郭子仪如此厚爱,源于三个原因:一是郭子仪功高。每到关键时刻都挺身而出,救皇帝于水火之中。不像其他节度使那样拥兵自重,阳奉阴违。例如李豫被吐蕃撵出长安、逃难陕州时,郭子仪率兵远途奔忙,前往扈驾,而与之齐名的另一个太尉兼节度使李光弼却按兵不动,这让李豫极为感慨;

二是郭子仪听话。只要皇帝有令,不论合理与否,他都立即抛下军队,只身前往京城,听候发落;

三是郭子仪有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战时死命向前,以讨皇帝的欢心;平时大兴土木,广讨小妾,穷奢极欲,表现出一副知足常乐的神态,以让皇帝放心。

即使这样一位国之干城、逍遥老将,有时也让李豫头疼,不是因为国事,而是家事。

永泰元年(765)八月,为了拉拢郭子仪,李豫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了郭子仪的五儿子郭暧,君臣二人成了儿女亲家。

升平公主娇生惯养,郭暧是贵胄子弟,小两口脾气都挺大,互相不服,难免呕气。一日争吵之际,升平公主摆出了皇女的派头,柳眉倒竖,杏眼圆翻,大骂不止。郭暧一怒之下,犯了少爷脾气,嚷道:“你仗着你爹是天子吗!告诉你,俺爹还不想什么鸟天子呢!”

公主也不是善茬,跳上马车,狂奔入宫,向父皇告状。李豫听了,急得一把捂住女儿的嘴,颤声道:“你个女孩懂个啥!你老公说得对,他爹要是想当这个皇帝,天下还会是咱家的吗!”

郭子仪听说媳妇跑回了娘家,吃惊不小,赶紧把儿子关了起来,亲自赶到宫中请罪。李豫安慰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两口吵架说的话,哪能当真!”郭子仪一块石头落了地,说了不少好话,替儿子赔罪。李豫十分大度,劝住了亲家翁,二人尽欢而别。

回到家中,郭子仪又打了儿子数十大板,算是对亲家翁和儿媳有了交代。从此,升平公主也不回娘家搬救兵主持公道了,知道那没用;郭暧也不敢与老婆拌嘴了,那样做,嘴是痛快了,屁股受不了。

李豫是个明白皇帝,知道郭子仪的能量,也知道自己的分量。他能用轻飘飘的一纸诏书,轻易剥夺郭子仪的兵权,但前提是郭子仪是个古今罕见的忠臣。郭子仪要是不听他的,八十道金牌亦不管用。

李豫当了十七年皇帝,都做了些什么呢?外敌他抵挡不住,安史他招架不了,藩镇他指挥不动,功臣他不能下手。权威所及,唯有皇宫和朝堂而已。皇宫中出了三个十恶不赦的家奴,朝堂上跳出一个唯利是图的宰相,闹得他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了瓢。他这一辈子,能管得了的,也就是宫中那些女人了。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二十一日,李豫驾崩,终年五十四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3/185526.html

更多阅读

唐中宗李显嫡长子——唐懿德太子李重润 懿德太子李重润

唐中宗李显嫡长子——唐懿德太子李重润文|王世东李重润(682年-701年),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故改名李重润),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母韦皇后。永淳元年(682年),立为皇太孙。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大足

白居易与牛李党争1唐代牛李党争始末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一、唐代牛李党争始末牛李党争,大体上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相互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其实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都有党争,就唐代而言,从太宗时期就有党争,一直到末代的昭宗也还有。但牛李党争特别引人

唐太宗李世民 书法大观 唐太宗李世民电视剧

唐太宗李世民 书法大观李世民(599-649)我国书法史上,以行书刻碑的首创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是高祖要渊次子,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不仅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而且身体力行倡导书法,

声明:《闲话“儿皇帝”40 唐代宗李豫 儿皇帝毛敬瑭》为网友日暮斜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