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糜氏族志》序
二十一世纪元年春二月,我由忻州寓所回繁峙,《山西糜氏族志》编委会凤蛟、乐平诸公嘱我审阅修改新修族志并作序。乐平公持世系谱手稿亲送至隐园。其时,公务、私事堆积如山,我皆推之一旁,先取族志审改之。越三年,稿成,有感而欲言。
国有国史,族有族志。族之志如国之史,国有史则可知兴替;族有志,则可知源流。天下万物,皆有始初,譬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必浚其源,方能流波长;木必培其根,方能枝叶茂;人必寻其祖,方知嗣裔繁。中华人民,先分民族;民族之中,又分宗族。宗族即同姓之家族。史传古时,平民只有名而无有姓,而贵族则既有名而又有姓。贵族之姓常以封地而命之。糜氏之祖即古之贵族,楚大夫受封于南郡之糜亭,后嗣因以为姓。我更相信糜氏乃神农氏之后。其时,中国原始人类靠采集、渔猎为生,东游西窜,食无保证,居无定所。神农氏带领其子孙裸背赤足、跋山涉水、遍尝百草,发现了稻菽糜麻、姜芦蒲莲等粮食和药材,又制作耒、耜,教子孙耕作收藏。发现一种粮食,神农氏则命子孙专职种植一种。糜子是神农氏最早发现的粮食作物之一,性喜温而地处热,最难作务,于是,他就命其聪颖顽强的长子坚持种植。长子带领自己的子孙搭茅棚、垦荒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耕作不怠。后来这一脉子孙就以糜为姓。糜氏之祖,实乃一稼穑之典型农民。他的子孙广泛活动于土地肥沃的长江中下游。至元季,湖广靖州糜思昌官右北平西路指挥使佥事同知、敕赐昭勇将军,后退居雁门坚州,为山西糜氏始祖,后而子、而孙、而曾孙……至今二十余世,子子孙孙繁衍不绝,遍布山西南北大地,如参天大树,本深叶茂,郁郁苍苍,葱葱茏茏,成一望族。
族之虽望,然族人相聚,互不知长晚;弟兄相逢,互以为陌路,恰如一树之叶,只知己之枝,而不知己之杆、己之本,更不知己枝与彼枝、己叶与彼叶之关系。悲也夫!长此以往,族之何存?国之何在?新修族志浚源清流,分条析缕,使一树之叶既知其枝杆连,又知其叶脉同。若此,何愁家族不一心,国力不强盛?
现今国内,诸姓修谱成风。其谱也追本源,也列世系,然记人者多,述事者寡,每每观之,总觉美中不足,犹玉虽白而却有瑕。新修《山西糜氏族志》则不然,溯源追本,承先启后,世系名历全以文字记载,并记录地理、气候、大事、教育、住宅、族规家训、人物、文物、文化艺术,再配以彩色图片,一如方志之铺排,体例得当,内容详尽,举国上下,尚无先例也。
族志述家事而非家私,其记载历史、倡导礼仪、淳化风气、传播文化,于族人益,于国人亦益;于今世益,于后世亦益。修志之者,若非立足之高、瞻望之远,焉能有此美举壮举哉!
是为序。
公元2003年3月15日于隐园愚斎